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集体合同 哲学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检察实务》期末综合练习一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云轻舞 时间:2024-07-24 18:42:1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检察实务》期末综合练习一

    检察实务期末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根据检察官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检察官享有的权利是()

    A 知情权B参加培训

    C兼任律师D兼任法官

    2..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的立案条件是()

    A有犯罪事实B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C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D能够判处刑罚

    3人民检察院对担任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犯罪嫌疑人批准或决定逮捕后,由()

    向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A同级检察机关B县级检察机关

    C上级检察机关D下级检察机关

    4询问不满18周岁的证人,下列作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B可以由检察人员一人进行 C不需要制作询问笔录D必需有女检察官进行

    5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主题是()

    A上一级人民检察院B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D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6扣押物品,文件,视听资料是,正确的做法是()

    A扣押物品,文件,视听资料不需要清点和开具清单

    B不应调取原物或原件

    C搜查时,对与案件无关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也应当扣押

    D应当会同见证人查点清楚,并当场开具《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二份

    7对基层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行政判决,同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符合法定抗诉条件的,应当()

    A建议提起抗讼B提起抗诉

    C抗诉D撤销原判

    8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批准逮捕的,负有赔偿义务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

    C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D检察机关

    9.被告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其申诉的期限应当是在收到决定书后()。

    A.3日以内B.5日以内

    C.7日以内D.l0日以内

    10.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

    A.被告人B.犯罪嫌疑人

    C.证人D.鉴定人

    11.被害人对于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向之提起申诉的机关是(B)。

    A.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原人民检察院B.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D.省级人民检察院

    12.公安机关不服人民检察院所作的不起诉决定,可以(B)。

    A.要求复查B.申请复议或提请复核

    C.提出申诉D.提起公诉

    13.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的期限是(D)。

    A.自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20天以内B.自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15天以内

    C.自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10天以内D.自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7天以内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符合检察官任职的学历条件的是()

    A李某,电大法律本科毕业,担任律师助理满2年

    B谢某,某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任某检察书记员满2年

    C高某,某大学法学硕士,担任律师满一年

    D赵某,获某大学法学博士,刚毕业

    2.关于补充侦查,正确的方法有()

    A.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的,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B.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认为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自行侦查,也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C.在法庭审理中,人民法院不得主动将案件退回检察机关补充侦查

    D.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认为需要补充侦查的,只能由公安机关进行

    3.下列各项中,属于刑事强制措施的有()

    A传唤B拘传

    C取保候审D监视居住

    4.下列情况中,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绝对不起诉决定的是()

    A.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B.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C.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D.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5.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的方法主要有()

    A派驻检察B实行“三化”检察

    C提出口头纠正意见D办案

    6.人民检察院应当保障()的安全,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A控告人B举报人

    C上访人D辩护人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同级人大常委会员委员的逮捕,应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报请许可

    B对担任两级或两级以上人大代表逮捕时,只需要向最高级别的人大常委会报请许可

    C对于现役军人中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的,应当由主管的军事检察院审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

    D对于作案后逃到外地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一般由其犯罪地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或者决定

    8.人民检察院不受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是()

    A裁判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案件

    B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或者提审的民事行政案件

    C人民法院再审改判的民事行政案件

    D解除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生效判决

    9.人民检察院侦查活动监督的途径包括()。

    A.审查批捕、审查起诉B.公安、检察联席会议

    C.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D.受理有关控告、检举

    10.人民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在程序上应先查明()。

    A.起诉意见书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

    B.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是否相符

    C.指控的罪名和所附证据材料是否一致

    D.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及采取强制措施

    11.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不能在法定侦查羁押期间内侦查终结的应当(AB)。

    A.释放犯罪嫌疑人B.变更强制措施

    C.交由公安机关羁押D.继续侦查

    12.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听取(ACD)。

    A.被害人意见B.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意见

    C.辩护人的意见D.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E.证人的意见

    13.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BCD)。

    A.主要的犯罪事实、情节不清,证据不足

    B.侦查机关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形

    C.人民检察院在事实和证据认定上与侦查机关有较大的分歧

    D.案件已经退查仍未查清

    E.基本犯罪事实,情节不清,证据不足

    14.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ABCD)。

    A.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B.遗漏了重大犯罪事实

    C.遗漏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案犯罪嫌疑人

    D.需要采用技术性较强的专门侦查手段才能查清事实的案件

    E.基本犯罪事实、情节不清,证据不足

    三、判断题(在每题括号内填对或错每题2分)

    1省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可以依法建议同级人大常委会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2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证据,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撤销原决定重新恢复侦查()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受理()

    4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直接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有困难的,可以向前述人员发出书面通知,由其提出书面意见()

    5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刑事申诉,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院或有关部门,并通知受害人()

    6对于刑罚执行监督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行为,经检察长批准,应当向违法单位或违法人员所在单位提出口头纠正意见()

    7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检察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检察机关不承担刑事赔偿责任。()

    8检察委员会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检察工作的其他重大问题。()

    9审查决定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 的刑事案件中,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10对基层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判决,同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符合法定抗诉条件的,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11被告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其申诉的期限应当是在收到决定书后,5日内()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检务公开主要方式是什么?

    2.简述存疑不起诉,属于“证据不足”的情形有哪些?

    3检务公开的意义?

    第二篇:期末综合练习一

    期末综合练习一(1)

    一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歉疚(jiù)薄弱(ruò)B 娱乐(yú)暂时(zàn)....

    C 撇嘴(piē)抽噎(yē)D 漩涡(xuán)花圃(pú)....下列四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座无虚席 无缘无故 百练成钢B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卓有成郊

    C 精兵简政 落荒而逃 独出心栽D 天涯海角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下列句子中所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

    A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排比)

    B 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比喻)

    C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拟人)

    D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反问)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B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C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D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呼?”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从房间里飘出一股清香的茉莉花茶。

    B 一篇文章写的好,是由作者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决定的。

    C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下面这段文字中横线处应填的一项是()

    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他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他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他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___;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______;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______①白练般的颜色②不可测的深沉③铜的韵味的声音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下列句子内容与作者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A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

    B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墨子》

    C 《元日》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

    D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二 判断正误《桃花心木》一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2 《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腊

    八、除夕、元宵节()3《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通过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我们领悟到“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三 按要求回答问题在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⑴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藉和文件()

    ⑵关于放射性的发展,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健的一人()

    ⑶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⑷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卷着腿缩成一团()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________(确乎 似乎)渐渐空虚了

    ⑵这些比赛并不是为谁争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_______(姿态 姿势)与娴熟技能 ⑶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________(甜蜜 甜美)的希望睡熟了

    ⑷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_______(测量 测验)人做梦的次数与长短

    第三篇:检察实务

    检察实务

    简答:

    一、人民检察院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进行监督时的注意事项

    人民检察院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进行监督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条件;

    2、对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是否依法实行监管;

    3、保证金是否妥善保管和处理;

    4、解除或改变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答题时要注意:

    1、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二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二者常常放在一起被考察。

    2、对保证金的监督也是人民检察院监督的重点,不要漏答。

    3、准确理解题意,考查的是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措施,不是公安机关采取的监管措施。不要张冠李戴。

    二、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监督的主要方法 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监督的主要方法有:

    1、口头通知纠正;

    2、发纠正违法通知书;

    3、追究刑事责任。

    答题时要注意:

    1、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难度不大。

    2、口头和书面都是监督的方法。

    3、结合侦查的法定程序来思考问题。

    三:刑罚执行监督的意义

    刑罚执行监督具有以下意义:

    1、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2、打击犯罪,维护社会需要;

    3、保障刑事诉讼任务的实现的需要。答题时要注意:

    1、这道题同样考查得比较细致。难度一般,但学生学习时容易忽略。这也提醒学生要全面地掌握知识。

    2、刑罚的执行是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考虑刑罚执行监督的意义就要回到刑事诉讼法的功能和任务上去。

    3、要全面作答。

    四:分析判断案情的总体要求

    分析判断案情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1、分析判断案情要从案件的实际出发,以掌握的案件材料为依据;

    2、分析判断案情要透过案件的现象看本质;

    3、对案情的分析判断要多侧面、全方位,形成立体思维网络。答题时要注意:

    1、本题主要考查侦查人员分析判断案情时应当遵循的要求。

    2、教材上的阐述比较空泛,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作答。

    3、答题时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原则等。主要是证明对知识的系统把握。

    五: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之前的准备工作

    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进一步熟悉案情,准确理解抗诉的根据和理由;

    2、研究和掌握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案件审理有关的各项政策以及专业知识;

    3、制作出庭的阅卷笔录。答题时要注意:

    1、本题难度中等。

    2、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是一项重要的检察工作,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作答时可以适当阐述。

    3、对知识要点的回答要全面。

    论述题: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准备工作

    讯问犯罪嫌疑人应着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分析案件材料,熟悉案情;通过归类分析,理出现有材料中证据间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为制定讯问计划、科学地选择讯问突破口打下基础。

    2、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要研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和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后、接受讯问前的心理状态。

    3、熟悉与本案有关的法律、政策及社会信息;

    4、制定讯问计划;

    5、组织好讯问力量。

    答题时要注意:

    1、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难度中等。

    2、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是刑讯逼供问题,论述时一定要对该问题进行说明。

    3、用语要规范,注意勿将“讯问”写成“询问”,二者的对象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对证人。

    二: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受理条件

    第一,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以下条件的案件应当受理:

    1、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2、有明确的申诉理由或检举事实,并书面提交抗诉申请或申诉书。

    3、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范围内的案件。对于不属于受理申诉检察院或者检察机关管辖的申诉,可以告诉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其他部门申诉,也可以将书面申诉材料转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其他部门处理。

    第二,人民检察院对以下民事、行政案件的申诉不予受理:

    1、民事、行政裁判尚未发生法律效力。

    2、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3、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民事案件。但不服人民法院与离婚合并审理的子女扶养、夫妻财产分割的生效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如果符合法定抗诉条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答题时要注意:

    1、本题为综合性题,难度较大。

    2、除了答出要点,还要结合实际加以阐述。

    3、答题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结合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的受理条件作答。

    作业二:

    简答题:

    一:人民检察院对搜查进行监督应注意的问题

    (1)搜查是否由侦查人员进行;(2)是否依法出示了搜查证;

    (3)搜查时是否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等在场;

    (4)搜查妇女的身体,是否依法由女工作人员进行;(5)搜查笔录是否符合要求。

    (6)对搜查中扣押的物品是否记入清单。答题时要注意:

    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出示搜查证,紧急情况下有逮捕证时也可以不出示搜查证。检察院监督应注意搜查的主体、笔录、清单等内容。要点要答全。

    二: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检察监督的途径(1)通过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进行;(2)通过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3)通过受理有关的控告、检举进行;(4)通过跟踪监督进行。答题时要注意:

    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有很多途径和方法。监督本身体现的是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前三种途径同学一般能够答出来,不要忘了第四种,这里容易失分。

    三: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1)保障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活动,维护国家刑事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2)保障及时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3)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4)促进审判人员严格执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答题时要注意: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保障准确惩罚犯罪,另一方面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后者强调保障人权,体现了法治社会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千万不可漏答。

    四:对死刑立即执行进行临场监督的主要内容

    (1)执行死刑立即执行的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

    (2)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在交付执行前,是否对罪犯验明证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防止错杀、误杀。

    (3)有无应当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存在。(4)死刑执行的方法、场所是否合法。

    (5)死刑执行后,查明罪犯是否已死亡,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是否通知罪犯家属。

    答题时要注意:

    死刑由人民法院的法警执行,由检察工作人员监督。执行死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诉讼活动,司法实践中最近还出现了“刀下留人”的戏剧性情形。因此检察院在监督时要对执行的各个环节认真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五: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决定的情形(1)维持原判、裁定、决定;(2)撤销原处理决定;

    (3)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答题时要注意:

    检察院享有对生效裁判的监督权。上述第三种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很容易答出来。第一种是对裁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处理结果。复查决定的结果只有三种:维持、撤销或提出抗诉,都是程序意义上的处理,不涉及实体内容。

    论述题:

    1: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

    一,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法律监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对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是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对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是惩治司法腐败的有效途径;

    四,对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是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答题时要注意:

    立案监督不仅针对公安机关,还有检察院自身和法院等。检察院的监督贯穿诉讼活动始终,涉及各个诉讼阶段。这道题比较简单,容易得满分。

    2:现行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存在的缺陷

    第一,操作层面上的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权过于狭窄。(1)抗诉权规定的不够完整。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赋予检察机关完整抗诉权。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仅赋予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对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民事调解等检察机关均无权抗诉。

    (2)监督方式的规定不够具体。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检察建议是一个补充方法,但强制力不足,难以实现全方位的检察监督。

    (3)抗诉权效果不够理想。

    第二,理论层面上的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权过于狭窄。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实际在检察机关没有民事行政起诉权,没有民事行政参诉权,对审理中的民事行政案件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等。

    答题时要注意: 主要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法律宏观上赋予了民事行政检察权,但过于笼统,需要细化,强化可操作性。如果在检察机关从事实务工作,还可以结合实际工作,简单地举

    一、两个例子,这样就使得论述丰满、有较强的说服力了。

    作业三:

    简答题:

    一: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1)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2)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原则;(3)依法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原则;

    (4)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5)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6)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7)依靠群众原则;(8)检务公开原则;

    (9)加强内部制约、规范业务工作原则。答题时要注意:

    人民检察院开展活动时,应遵循9个原则。这些原则中有的是内部活动的原则,如原则1、2、5、6、7、8、9;有的是处理与其他部门关系的原则,如原则3、4。要点要答全。

    二:审查起诉的基本要求(1)认真审查证据;

    (2)通过询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被害人及证人核实证据;

    (3)通过审查技术鉴定结论核实证据;

    (4)以法律为准绳,衡量是否应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5)根据刑法分则条文,审查侦查机关所认定的犯罪性质和罪名是否一致;(6)查明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答题时要注意:

    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注意第二项要求。传统上对犯罪嫌疑人适用“讯问”,由于这个规定带有对犯罪嫌疑人的歧视,所以现在已被改为“询问”。

    三:检察院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起诉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答题时要注意:

    这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不起诉的6种情形,应当烂熟于心。这个知识点往往是考试重点,希望能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四:第二审程序抗诉和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实行审判监督的形式,监督的对象和内容都是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否确有错误。

    区别:

    (1)抗诉对象不同;(2)抗诉权限不同;(3)审理程序不同;(4)提出抗诉期限不同;(5)抗诉作用不同。

    答题时要注意:

    两个“抗诉”,区别太大了。这道题提醒大家不要混淆知识点。虽然说答出要点就可以得分,但是一定要理解要点背后的内容。

    五:人民检察院对监管改造场所执行刑罚监督的主要内容(1)对刑罚交付执行的监督;(2)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3)对刑罚终止执行的监督;

    (4)对刑罚执行中的罪犯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的监督;(5)对监狱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罪犯等活动的监督。

    答题时要注意:

    这道题有点偏,不是考试的重点。但要点也有5个之多,作答时莫要遗漏。

    论述题:

    一:对错捕、漏捕和批捕案件质量不高的认定 复查案件,除应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以外,应当注意发现和纠正错捕,漏捕和案件质量不高问题。

    1、错捕:错捕就是将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行为不构成犯罪,以及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批准或决定逮捕。一般说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批准或决定逮捕,视为错捕:

    (1)无辜的;(2)不构成犯罪的;(3)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4)涉嫌犯罪事实不清,现有证据不能认定为犯罪的:(5)做出逮捕决定时,认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在以后的诉讼中,证据没有发生变化,而作出撤消案件

    或绝对不起诉的处理,经审查认为正确的;做出无罪判决后,检察院和法院认识一致,不抗诉的。

    2、漏捕:漏捕是指犯罪嫌疑人具备逮捕条件,应当批准、决定而未做出批准、决定逮捕的。有下列情形的可视为漏捕:

    (1)应当逮捕而做出不批准、决定逮捕决定的;(2)应当逮捕而建议撤消案件的;(3)应当逮捕而建议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直接移送起诉,因而造成严惩社会危害的;(4)经复议、复核,在原认定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改为逮捕的;(5)上级检察机关发现不逮捕决定错误,改为逮捕的。

    3、案件质量不高:是指在审查批准、决定逮捕是掌握的逮捕标准不准确,办理案件的程序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对明显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批准、决定逮捕的;(2)对确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3)对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采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措施可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批准、决定逮捕的;(4)应当建议公安机关补充提请逮捕同案犯罪嫌疑人,而未捉出建议和直接做出逮捕决定的;(5)审查批准、决定逮捕超过规定时限的;(6)法律文书的制作不符合规范,案卷材料归档不符合要求的。

    答题时要注意:

    一道要点很多的论述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识记完整啊!如果考试中出这道题,则分值必然分布很细,要拿满分也不容易。

    二:人民检察院个案协查的渠道、范围及原则(1)检察机关自1987年以来与香港廉政公署开展合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广东省人民检察院设立了个案协查办公室,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港案件的窗口和联系渠道。同时,也加强了与香港律政司的联系,在办案中加强协作。全国所有涉港澳案件都要归口最高人民检察院个案协查办公室,统一办理涉港澳的司法协作事务。

    (2)检察机关赴港调查取证的范围,主要应具有两个条件: A、法律规定由检察院自行受理或立案侦查的案件; B、案情涉及香港地区并有赴港调查取证的必要性。(3)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A、案情重大,使国家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政治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B、案件的主要证人、重要书证在香港地区的;

    C、采取了有关方法(如约请、函调、边控等办法),在境内无法达到取证目的的;

    D、能确保受询问的香港居民不会因为该案提供证言而受到我国法律的追究。

    (4)与香港的廉政公署开展个案协查,必须考虑香港的特殊地位和现实情况,并坚持:A、对等互利原则;B、法律适用原则;C、坚持协查效应原则。

    答题时要注意:

    教材上的答案有些陈旧了。在讲到个案协查的渠道时,鼓励大家讲一些新鲜的内容,只要讲得准确,就可以得到高分。

    作业四:

    简答题:

    一:检务公开的方式(1)依法向社会公开。

    (2)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窗口”部门的作用。

    (3)要求检察人员在办案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保障诉讼当事人、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答题时要注意:

    检务公开重要的是在办案中要向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履行告知义务。否则可能会引发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对公正办案的怀疑。要点要答全。

    二个: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的错误裁判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违反下列程序规定时有可能导致错误裁判:(1)主管错误;(2管辖错误;

    (3)审判组织的组成活动违反法律;(4)审判人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

    (5)拒绝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6)严重违反审判程序;(7)一案两诉,法院均受理并做出判决,裁定。

    答题时要注意:

    错案追究制是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因此这道题的考察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这个知识点也容易成为考试的重点。

    三:人民检察院实现刑事审判程序监督的内容(1)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受理活动违法的;

    (2)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3)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定审理和送达期限的;(4)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5)法庭审理案件违反法定程序的;

    (6)侵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的;(7)法庭审理中对有关程序问题所作的决定违反法律规定的;(8)审判人员徇私枉法的。答题时要注意:

    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定职责之一。这个知识点考察的是一个重点。对于这8项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记牢。注意莫要漏答。

    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特征

    (1)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具有国家性和权威性;(2)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具有专门性;

    (3)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具有规范性和合法性;(4)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具有强制性。

    答题时要注意:

    相对简单的一道题,容易得高分。希望大家不要丢分。

    五:检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立案程序(1)发现犯罪线索;

    (2)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

    (3)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的审查;(4)决定立案。

    答题时要注意:

    后三种情况一般答得没有问题,注意第一种情况易被忽略。

    论述题:

    一:第二审程序的抗诉和审判监督抗诉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人民检察对人民法院实行审判监督的形式,监督的对象,内容都是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否确有错误,其目的都是为了贯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区别:(1)抗诉对象不同。第二审程序的抗诉是针对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提出的;审判员监督程序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捉出的。

    (2)抗诉权限不同。第二审程序的抗诉权限限于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只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和裁定提出抗诉;审判员监督程序的抗诉,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有权抗诉外,只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才有抗诉权。

    (3)审理的程序不同。对于第二审程序的抗诉,人民法院要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判决和裁定;对于审判员监督程序的抗诉,人民法院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分别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程序。如原为一审案件,适用一审程序,原为二审案件,适用二审程序。

    (4)提出抗诉的期限不同。第二审程序的抗诉的提出有一定期限的限制,刑事诉讼法第183条规定:不服从判决的抗诉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抗诉期限为5日。而按照审判员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法律没有期限的限制。

    (5)抗诉作用不同。第二审程序的抗诉主要是为了阻断一审法院错误的的判决和裁定交付执行。审判员监督程序的抗诉,主要是为了纠正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对已经交付执行的冤错案件予以纠正。

    答题时要注意:

    一道要点很多的论述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识记完整啊!如果考试中出这道题,则分值必然分布很细,要拿满分也不容易。

    二: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不起诉

    (1)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2)这种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的法定情形进行分析,认为其符合可以不起诉的条件,而做出的不起诉决定。又称酌定不起诉或相对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拥有一定的起诉自由裁量权,在刑事诉讼中实现诉讼便宜主义原则的体现。

    (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不起诉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这方面,酌定不起诉的案件与提起公诉的案件是一致,即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构成了犯罪的,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不存在法定不起诉案件的依法不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情况。

    第二,该犯罪行为情节轻微。即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目的、手段、危害后果等情况以及年龄、一贯表现等综合考虑,认的确情节轻微,为了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挽救,不起诉提起公诉效果更好的。

    第三,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按照我国法规定,主要是指有下列情节之一的情形:

    ①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②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

    ③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超过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 ④犯罪嫌疑人因紧急避险超过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 ⑤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⑥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⑦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人员; ⑧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人员;

    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自首人员; ⑩犯罪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人员。

    第四篇:专题一综合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人在分析姓氏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浓厚的部族色彩

    C.浓厚的神权色彩

    B.浓厚的宗族色彩 D.浓厚的等级色彩

    3.据最新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墓、二鼎墓、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

    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5.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6.《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9.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0.《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干德三年(965年)三月, 朝廷遣官立转运使, 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 稳定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 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 加剧社会的矛盾

    D.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有利于中央集权 11.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机构:各部门首长联合议事,资历浅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参与议事,诏敕的颁行必须有宰相的附署。据此推测,该机构是 A.枢密院 B.政事堂

    C.内阁

    D.军机处

    12.《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13.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4.唐中宗曾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三省六部制瓦解

    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科举选官尚未实施

    1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6.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

    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 ②可有效制约君权

    ③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18.赵翼《廿二史劄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19.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20.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21.“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22.《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23.“(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24.它是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权力很大,可处理军国大事,但“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由此可推断此中枢机构是: A.中书省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中书门下

    2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 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6.“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2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28.(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29.《至正集》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这些资料可见

    ①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控制取得实质性进步

    ②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 ③行省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④元代仿西周,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实施贵族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据材料一,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6分)

    材料

    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2)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4分)

    材料

    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0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 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该措施的目的。(2分)

    (3)根据以上材料,明朝制度同汉、宋相比有何不同?(2分)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4)简述汉、宋、明三朝措施起到的共同进步作用。(6分)

    1.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2.C “天”是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充分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C。A、B、D三项与题干材料都无关。3.A 结合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某国”指的是某诸侯国,故①正确;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因而七鼎墓主人应是诸侯,故②错误;墓葬考证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但并非最便捷的途径,故④错误。正确答案选A项。4.B 由祖先向“帝”求丰年和降雨,说明在商代就开始形成宗法观念了,故选B。由“最高神”排除A;题干材料未反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C;题干材料只涉及求丰年和降雨,其他国家大事未反映,排除D。5.B 据题干材料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且部分士人有怀才不遇之感;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选B项。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6.C 材料显示了周朝不同等级贵族的政治作为,与此相关联的人生理念应该体现出不同阶段的政治追求,这一点恰好与C吻合。故选C。7.B 8.D 9.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即可概括出作者认为建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10.D 11.B 考察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朝的时候,为制约宰相的权力,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些人办公的地方称之为政事堂。故应选B。12.C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原来司隶校尉受制于御史中丞,后来司隶校尉与尚书

    试卷答案 令和御史中丞并列,表明其地位的提高,三公的权力被削弱。故应选C。13.A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初年,设立中书门下最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相权大为削弱,君权得以加强。故应选A。14.B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相权分散。这既有利于加强君权,也对君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应选B。15.D 考察宋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应选D。16.B 17.D

    18.C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应选C。19.C 20.A 21.C

    22.B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 C D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23.C 考点:清朝军机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等信息说明军机处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本题选择C。其他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24.C 25.B 26.C

    27.C 考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秦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和中华民族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民众普遍认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而对分裂则持反对态度,正如材料所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28.D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虽有所削弱,但君权同时也受到一定限制。唐朝时并未实行分封。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说明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29.B 30.D 31.(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回答两点即给4分)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分)

    (2)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32.

    第五篇:综合练习一

    综合练习

    (一)第一至四章

    一、判断题

    1.经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和跨国巨头之间的最大差距来自技术、设备等物质层面的差距。

    2.资源是有限的,整合资源的空间却是无限的。3.突发事件和危机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

    4.员工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于企业中,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规避和限制差异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差异的结构效应。

    5.企业伦理体现了企业的善恶判断,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平衡和约束。

    6.结构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要素是系统内部的排列组合方式。

    7.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往往伴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而逐步形成。

    8.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从活动内容上划分,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

    9.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浪潮被掀起。被称为企业文化浪潮的“四重奏”的四本著作,主要是基于深层经验得出的框架,在理论上形成了真正的体系。10.社会大变革中的各种主要矛盾,构成了企业文化兴起的基本社会背景和生成动力。

    二、名词解释 1.企业伦理

    2.企业文化

    3.物质文化

    4.制度文化

    三、选择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与物质紧密相连的精神文化现象,是()的观点。A.“精神现象”说B.“企业精神”说C.“精神信息系统”说D.“群体意识”说

    2.企业文化是要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这描述了企业文化的()特征。A.系统性B.共识性C.功能性D.根本性

    3.()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复出现,并具有人人知晓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的特点。A.企业价值观B.英雄人物C.典礼与仪式D.文化网络

    4.在河野丰弘著的《变革的企业文化》一书中,给出了企业文化的七要素说,其中动机的形态指的是()。

    A.员工的互助关系B.员工的忠诚度C.员工的工作态度D.员工的行为举止 5.在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中,企业产品属于()。A.精神文化B.制度文化C.行为文化D.物质文化 6.厂服、厂徽属于企业文化中的()。

    A.精神文化B.制度文化C.行为文化D.物质文化

    7.关于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维度)的研究是()的内容。A.方法论研究B.基础理论研究C.应用研究D.衍生研究

    8.研究者在搜集企业发展史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企业文化中理念、价值观等的演进脉络的方法是()。

    A.历史研究法B.临床诊断法C.演变推理法D.参与观察法 9.《Z理论》是()的作品。

    A.科特B.威廉·大内C.霍夫斯泰德D.沙因 10.()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A.人性假设B.组织行为学C.心理学D.管理思想

    四、简答题

    1.简述企业伦理的特征。

    2.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趋势。

    3.简述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4.简述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说。

    5.简述企业文化四层次之间的关系。



    推荐阅读:
    《检察实务》期末综合练习一
    (11.4.28)区人武部办公大楼奠基仪式上的讲话(一稿)
    2024年旗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绩效经理日常工作总结(通用11篇)
    急救宣传与科普工作总结(通用18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