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成语故事 述职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8-06 18:49:24 下载.docx文档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⑵教育内容现代化

    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

    ⑸教育素质现代化。

    (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

    ⑵教育的全民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

    ⑷教育的多元化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

    ⑵教师向学生学

    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

    ⑵非正式性

    ⑶多样性

    ⑷互补性

    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与其他意识形式是相互影响的平行性关系。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应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区别开)

    ⑴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⑵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论述:

    1、教育有哪些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⑶遗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从可能性转变为了现实。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⑴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做到循序渐进。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⑷个别差异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4、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或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患得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三章

    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⑴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⑵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⑷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⑶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⑷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⑴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

    6、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⑷人口发展状况

    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⑸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

    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⑵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经,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⑶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9、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⑴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⑵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⑶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0、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⑴改变教育概念。⑵转变学生观。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⑷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⑸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章

    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⑴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⑵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⑶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⑷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⑸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教师应如何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第一,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第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如何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全面关怀学生。(4)关爱全体学生。

    (5)积极、稳定的情绪。

    3、赏识教育的原则?如何做到赏识教育?

    (代表人物:周虹)

    1.赏识教育的原则: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提醒学生

    2.在教学说中如果正确的进行赏识教育?

    ⑴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⑵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⑶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⑷激励学生、学会给学生加油。

    ⑸提醒学生的错误之处,讲究批评的技巧。

    ⑹不能虚情假意表扬学生,不能笼统表扬学生,不能过度表扬学生,禁止表扬的泛化。

    4、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⑴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⑵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可能性。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5、学生的义务?

    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⑷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6、师生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⑴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⑵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

    ⑶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7、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8、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内容:⑴教师理想的建立

    ⑵教师专业人格

    ⑶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⑷专业能力的提高

    ⑸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⑹专业自我的形成。

    途经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9、现代学习观?

    ⑴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⑵从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⑶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⑷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⑸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⑹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论述:

    1、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如何构建?

    1.教师方面

    ⑴了解和研究学生

    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⑷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⑸发扬教育民主

    ⑹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⑻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⑴ 正确认识自己。

    ⑵ 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生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

    体现的具体表现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2)精深的专业知识。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③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3、教师劳动的特点?

    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⑴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教育目地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育机智

    ㈡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

    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第五章

    1、编写教科书原则要求?

    2、简述泰勒原理?

    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泰勒原理可概况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⑴学生应当追求的目标。

    ⑶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⑵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⑷理论与实践统一

    ⑶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⑸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⑷课程评价。

    ⑹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

    ⑴安排课程表

    4、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有哪些?

    ⑵分析教学任务

    ⑴“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⑶“全员参加”的合作精神

    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⑷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⑹组织教学活动

    5、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⑴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⑵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⑶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⑷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6、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⑵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课程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⑷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现学校及社区的特色

    7、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⑴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⑶凸现学校特色

    ⑷重建学校文化

    8、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⑴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⑵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⑶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⑷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⑸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9、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10、课程评价的功能?

    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⑴促进发展的功能。

    (是最基本的功能)

    ⑶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⑵鉴定的功能。

    ⑷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⑶选拔淘汰的功能。

    ⑸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第六章

    1、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4个基本问题?

    ⑴制定教学目标。

    (最关键)

    ⑵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⑶教学任务的分析与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⑷对教学的监控和评价。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⑵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⑸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哪些?

    4、中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⑴直观性原则

    ⑵启发性原则

    ⑵领会知识(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中心环节

    ⑶巩固性原则

    ⑷循序渐进原则

    ⑶巩固知识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⑷运用知识

    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⑸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⑻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5、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

    要求:1、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讲知识创造性的作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7、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目标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的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10、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2、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哪些?(或:教师该如何上好课?)

    从教师教的方面看,⑴教学目标明确

    ⑵教学内容正确

    ⑶教学结构合理

    ⑷教学方法适当

    ⑸讲究教学艺术⑹板书有序

    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⑴学生注意力集中

    ⑵思维活跃

    ⑶积极参与

    ⑷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局限性

    ②有利于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③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⑤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⑴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⑵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⑶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⑷探索个别化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备课的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期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8、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⑴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⑶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⑷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⑸要求明确,具有作业完成时间。

    ⑹专业反馈清晰、及时。

    ⑺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⑻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⑼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论述:

    1、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解?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真题卷P1540)

    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㈣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到的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什么是德育原则?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

    ⑴导向性原则

    ⑵疏导原则

    ⑶因材施教原则

    ⑷知行统一原则

    ⑸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⑹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⑺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⑼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⑵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⑶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也称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⑴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⑶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的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⑴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⑶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⑴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是思想道德认识;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⑷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机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求:⑴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⑵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⑶加强个别教育,并提供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求:⑴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⑵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⑶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要求:⑴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⑵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⑶建立健全学校规章有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⑴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乐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⑵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⑶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要求:⑴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⑶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

    10、德育的途经?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①说服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⑥品德评价法

    ⑦角色扮演法

    ⑧合作学习法

    1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论述:

    1、试述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第八章

    1、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功能:

    ⑴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目标)

    ⑵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目标)

    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终极目标)

    2、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计时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的生活准则

    ④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班集体的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⑴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⑵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⑶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⑷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⑴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⑶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⑷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⑸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⑹建立学生档案。

    ⑺操行评定。

    ⑻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⑼个别教育工作。

    ⑽班会活动的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7、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⑴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

    ⑵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教广泛的兴趣爱好。

    ⑶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8、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工作?

    ⒈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⒉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⑴不适度的自尊心;⑵学习动力不强;⑶意志力薄弱。

    ⒊作为班主任应做到:⑴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⑵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⒋转化后进生应遵循的原则:①扬长原则;②对事不对人原则;③潜移默化原则;④合理原则;⑤可接受原则;⑥偏爱后进生原则。

    论述:

    1、如何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⑴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⑵建立得利的班集体核心。一个得利的班集体核心非常重要,它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那么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护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

    ⑸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第九章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的步骤?

    ⑴选择研究课题

    ⑵查阅文献资料

    ⑶制订研究计划

    ⑷收集研究资料

    ⑸分析研究资料

    ⑹撰写研究报告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1、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改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⑶教学重过程甚与重结论。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⑷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四)学生是完整的人。

    6、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论述: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国家、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地方济经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规

    1.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教师享有的义务?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行政处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受教育者的权利有哪些?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片资料的。(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5.学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处分:

    (1)拒绝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2)分舍重点班和非重点班。(3)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4)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①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④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⑤教师职业道德行走的典范性

    ⑥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①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坚持真理、秉公办理、奖罚分明)

    教师荣誉(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征、崇高的人格形象)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论述: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要求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一大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要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要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师德的灵魂、核心。

    (4)教书育人。要求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5)为人师表。要求1坚守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要求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2、师该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一、概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宏扬社会主义风尚。

    三、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学习教师道德理论。(3)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实现师德修养的目的。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大力宣传教师中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先进事迹引领广大教师,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5努力做到“慎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慎独标志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以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无论是否有人在场,都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推荐阅读: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个人2024党性分析材料自我剖析优秀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公司2024年工会工作要点
    全国文明村镇创建申报材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