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集体合同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常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雪海孤独 时间:2024-08-24 16:09: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常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常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常宁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2024年12月26日)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不断完善,协同办公、平安监控、应急指挥、基层管理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使用,在服务决策、提升效能、强化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衡阳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先进单位。

    1、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大发展。无线网络方面:截至今年9月,我市共建设无线基站541个,其中电信135个、移动236个、联通170个,城乡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有线网络方面:2024年至今,我市对城区以及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光纤网络改造,共计建设光缆30000多皮长公里,用户OBD5481个,用户端口52848个,其中利用光纤改造行政村136个,建设OBD816个,用户端口6528个。同时,我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市直单位都开通了电子政务专网。

    2、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大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党政门户网、信息公开直报系统、网上政务服务(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上信访平台等系统。同时,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建成了各自业务办公系统,如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系统和党建网格化管理系统,金税工程的税务信息管理,金卡工程的银行卡和智能卡,人社部门的“五险一金”,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工程和教师教育网上培训,公安部门的“平安常宁”及接警GPS定位,交警部门的电子警察和路口监控,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水利部门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房产部门的商品房网上签约、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管理、粮补直补等区域信息系统先后建成投入运行。

    3、基础数据库建设大加强。2024年以来,我市以终端延伸到乡镇、村的电子民情台帐为依托,建立了全市社情民意数据库和系统业务数据库,有效整合党建、政法、公安、交警、司法、信访、民政、人社、农业、水利、交通、气象、环保等20多个部门各类信息资源,创立了集数据采集、决策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监督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借助于该平台,可及时准确地收集、存储、处理基

    -2- 层社会事务信息。2024年,该平台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衡阳市自然科学中软科学在省获奖的空白。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工商部门的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4、信息统一平台建设大融合。我市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注重资源整合,做到网络融通。一是建立了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中心。2024年,我市投入50多万元,依托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联合公安、交警、林业、水利、交通、气象、人防等部门,将“作战指挥、应急指挥、平安常宁、城市交通、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6个信息网融合在一起,设立市应急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会商、图像监测、数据互联、电话调度等功能俱全,有力提升了军地应急指挥控制能力。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在人武部的作战室对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城市交通应急疏散、防洪会商等应急事件进行现场式决策指挥,实现了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节约资金200余万元。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广州军区、省军区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二是建立了全天候服务的“12345”服务热线。今年12月,我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和公安110接警中心联合办公,办公地点设在公安局办公大楼,由电子政务办加挂市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办公室牌子,负责信息调度指挥中心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按照“一号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结、过错问责”的原则,全天候受理市民的非紧急类诉求。三

    -3- 是建立了多方对接的监察监控体系。2024年,我市通过电子政务专线把政务中心和公安、交警、民政、国税、地税、人社等6个政务分中心相连,在衡阳市率先开通电子监察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对政务中心和6个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实行即时视频监察,省、衡阳市均可在线实时调阅图像和视频资料。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先导,电子政务已成为城市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

    2、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更加强调电子与政务的融合、需求与效果的并重,更加注重应用支撑、集约开放和协同共享,更加聚焦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成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共识。

    3、经济新常态对电子政务提出新要求。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转变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行政管理体

    -4- 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单一部门资源整合利用、推进跨部门协同共享、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进一步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弱。部分单位负责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电子政务应用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不多,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大,显性效益差,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纸媒方式办公,甚至认为网上传送办文办事,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被忽视。

    2、技术人才缺。各部门从事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平台服务、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如有的只懂理论,不懂操作;有的只懂一些简单的资料上传、数据处理、按软件流程操作,不懂得网络管理维护,一旦出偏差就不知所措,如网站遇到攻击、软件系统崩盘,完全依赖高价请外面的电脑网络专业公司来修复和维护。

    3、整合难度大。一方面,部门壁垒仍然存在,少数单位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对跨部门资源整合不愿主动配合,甚至有些部门内部股室或二级机构的资源也未实现整合。如规划部门的城区电子地图没与公安部门共享,不能实现GPS准确报警定位,严重影响出警时间和效果。另一方面,技术壁垒难以逾越。由于信息平台建设的开发商采用的技术标准不一,兼容拓展性不强,个别平台甚至故意制造技术壁垒,为跨部门整合资

    -5- 源增设了难题,增加了投入。

    4、资金扶持少。“数字衡阳”工作虽然纳入了政府绩效评估考核范畴,但只有工作要求,缺乏政策支持,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电子政务“大网格化”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前期投入大,加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基本靠本级财政投入,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我市电子政务网格化系统建设还处于准备时期,没有实际应用。

    三、“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常宁”的目标,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深化应用和注重实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促进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按照《2024-2024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建设数字常宁的总目标,全面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促进常宁经济社会资

    -6- 源的重组和变革;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强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体,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促进信息化普遍服务。

    (三)主要目标。以建设数字常宁为抓手,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使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24年,我市电子政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主要任务

    1、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加快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实现基础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建成市政务数据中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和管理制

    -7- 度,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实现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全覆盖共享。从各部门业务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应用系统,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共享。

    3、构建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联通共用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逐步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对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条块力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组织协调,以人员要素为基础,以事件管理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理为重点,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区社保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5、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地下管网、房屋状况、小区物业、市容绿化、城市照明、工程安全等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8-

    6、推进阳光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等信息公开,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深化行政监察,扩大监察范围,建设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对各级政府部门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能力。

    (五)重点项目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工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网络,构建以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常宁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服务保障,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成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平台。

    2、基础数据库工程。依托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及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共享应用。

    3、社会综合服务和管理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以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困难人口、残疾人员、优抚人员等重

    -9- 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建立覆盖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4、政府网站服务工程。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常宁政府党政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整合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源,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

    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市社会信用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拓展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用信息,加强对社会法人及自然人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

    6、行政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梳理跨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制定联合审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7、应急指挥工程。依托公安指挥调度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现有应急管理资源,完善视频监控、指挥调度

    -10- 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与衡阳市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部门联动、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网络,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公共危机和应急综合服务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市、乡镇(办事处)联动,条块结合,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我市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

    3、建立考评制度。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倡导集约建设和协同共享,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与政府网站发展等专项评估。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考核常态化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1-

    4、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规划衔接与任务落实,以建设“数字常宁”为依托,明确目标、落实部门、细化任务,加快项目实施。

    5、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导信息安全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12-

    第二篇:十三五规划发展报告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2024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筹备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33号)、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黔发改规划„2024‟781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州府办函„2024‟98号)等文件精神。经全县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后,我县于2024年8月20日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安府办{2024}155号)。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县直单位于2024年8月21召开全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起草形成了《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涉及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发展战略、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20项重大课题,并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意向性安排,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二、目前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方面:20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尚在开展,目前,除我局承担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课题”、县林业局承担的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题”、“县金融办承担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县国土资源局承担的优化和提升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题”、“县住建局承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课题”基本成稿外,其余12个课题研究成果均尚未正式报送我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衔接方面: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我县于2024年8月起,即组织开展了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总体框架,2024年11月10日下发了《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安府办发„2024‟203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蔡平亲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冉隆斌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其他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机构。期间,多次赴州发改委规划处进行沟通汇报我县规划前期工作情况:经我县调度,目前研究工作均在开展中。

    三、现阶段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主要考虑

    一是基本明确了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导思想。即:积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陆开放、构建“一路一带”战略框架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赶超跨越为主线,以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精品化为主攻方向,以强化科技创新、夯实人才保障、促进特色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为立足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作为根本动力,以生态为载体、文化旅游为引领,走喀斯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化下实现追赶、转型、跨越,完成发展方式上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4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是拟调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化的到来,要求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上需要有一个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新定位。为突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我们结合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初步研究,拟将我县发展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围绕“同步小康”目标和“四化四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5个100工程”构建国家内陆现代服务业创新开放试验区和西南“两园、三区、一江、一红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能源及载能工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综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区域电力枢纽,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通道的战略节点和贵州面向东盟、南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

    三是基本明晰了“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两番,确保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4年国民生产总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24年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24年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比2024年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完成现代化,全面建成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民主和谐的荷香安龙。

    二、下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州委六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发2号文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为抓手,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省、州发改委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毕水兴片区调研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我县打算按四个阶段做好下步工作。

    第一阶段: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2024年1月初至5月,根据省、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指引,结合安龙县实际,在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由发改局及专项规划责任部门负责,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根据调研成果,结合实际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文本(含重点项目库建设、相关规划建议与编制说明)。

    第二阶段:2024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年,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委、州委也将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编制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编制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一阶段,我们将根据“三个建议”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意见。2024年6月-8月中旬,将初稿 “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提交征求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中期成果。反复调整和修编规划纲要草案,使最终形成的纲要草案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符合县委的切实要求。

    第三阶段:2024年9月,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 “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咨询,根据专家意见,2024年10月进一步充实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改稿。

    第四阶段:提交规划最终成果。2024年12月中旬,向安龙县四大班子提交“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县领导意见进一步对规划文本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完成全县“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和成果汇编工作。

    第三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24-202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 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 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 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 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 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24—2024)》,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 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24-202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24—2024)》,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4--2024)

    崇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7 第一章 发展现状.....................................................................9 第一节 发展基础.............................................................9 第二节 主要问题...........................................................13 第三节 发展形势...........................................................13 第二章 能源需求预测...........................................................15 第一节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15 第二节 化石、非化石能源需求量预测.......................15 第三节 电力消费量预测...............................................16 第三章 发展思路...................................................................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主要原则...........................................................17 第三节 规划目标...........................................................18 第四章 重点任务...................................................................20 第一节 引导能源消费转型...........................................20 一、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20 二、继续推行技改节能行动.................................20 三、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21 四、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21

    五、转变社会生活用能方式 .................................22 第二节 完善并升级能源设施.......................................22 一、积极打造现代智能电网.................................22 二、加速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24 第三节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25 一、深度开发水电.................................................25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5 三、规范发展煤电及自备电厂.............................28 四、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28 第四节 提高能源脱贫攻坚服务能力...........................29 一、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用能条件.....................29 二、大力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扶贫.........................30 第五节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31 一、建立消费总量约束机制.................................31 二、推动精细智能管理.........................................32 三、完善储备应急管理机制.................................32 第五章 保障措施...................................................................33 第一节 加强能源规划指导...........................................33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33 第三节 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34

    第四节 重视节能环保工作...........................................34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估及治理...............................................35 第一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35 第二节 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36 第三节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36

    崇左 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24 年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82.8 亿元,是 2024 年 1.74 倍。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加快实现“两个建成”、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进行了系统部署,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两篇大文章”“四大攻坚战”战略任务,为崇左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加快能源发展,增强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能源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工作和艰巨任务。编制好能源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24-2024 年)》、《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水资源综合发展规划(2024-2024)》《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色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崇左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4-2024 年)》、《崇左市“兴边富民”十三五规划》、《崇左生物质能源综合发展规

    划(2024-2024)》、《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4-2024)》、《崇左生态市建设规划(2024~2024 年)》等为依据,提出 “十三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是未来五年我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初步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节能治理等措施,能源结构优化初见成效,从 2024 年的 431.46 万吨标准煤下降到 2024年的 401.07 万吨标准煤,下降幅度为 7.04%,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燃油储存设施覆盖率较高。截止 2024 年年末,崇左拥有加油站网点 125 个。从加油站区域分布来看,扶绥县 52 个,宁明 14 个,大新 18 个,江州 18 个,天等 13 个,龙州 10 个,凭祥 10 个。从石油及其制品供给来源看,由中石油提供的有 9 个,中石化提供的 116。从加油站道路分布来看,高速公路 9 个,城区道路 80 个,国道 10 个,省道 13 个,县道 16 个。拥有柴油加油机 125 台,汽油加油机 375 台。地下储油罐 495 个,其中柴油地下储油罐 115 个,92#汽油地下储油罐 137 个,95#汽油地下储油罐 120 个,98#汽油地下储油罐 123 个。每个储油罐 30 立方,即储油 25 吨。即崇左每天柴油储存 2875 吨,储存 92#汽油 3425吨,储存 95#汽油 3000 吨,储存 98#汽油 3075 吨。

    表格 1 崇左加油站空间分布和所属公司 县 所属公司 道路分布 中石油 中石化 高速公路 城区道路 国道 省道 县道及其其他 扶绥 2 50 2 29 7 3 9 宁明 3 11 2 6 2 2 2

    大新 1 17 0 10 0 5 3 江州 0 18 3 14 0 0 1 天等 0 13 0 7 0 2 4 龙州 1 9 0 9 0 0 1 凭祥 2 8 2 5 1 1 0 2.供电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崇左全市电网建设总投资 20.2 亿元,新建 110 千伏变电站 4 座、10 千伏线路工程1945 公里,新建及改造 110 千伏线路 126 公里、35 千伏变电站72 座、35 千伏线路 594 公里,新建及更换配电变压器 2275 台,低压线路 4346 公里,改造一户一表 239142 台。D 类及以上 10千伏配电网可转供电率指标从 73.53%提升到 90.91%,最高负荷由 61.2 万千瓦增加到 74 万千瓦,变电容量由 54 万千伏安增加到 342.9 万伏安,110 千伏以上变电站增加到 27 座,供电可靠率指标由 99.71%提升到 99.92%。

    截止 2024 年年末,崇左全市拥有 110 千伏及以上变电站 15座,其中 500 千伏变电站 1 座(容量 75 万),220 千伏变电站 6座,110 千伏变电站 9 座,总变电容量 275.25 万千伏安,1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1444 千米,形成了以 500 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为主网、110 千伏辐射各县(市)区的超高压、大容量的现代化电网。

    3.燃气设施加速健全。建设城市燃气管道、天然气瓶组,敷设市政中压管网,改造居民小区、酒店、行政事业单位等燃气设施,实现扶绥、宁明、龙州、凭祥、大新、天等通过运输方式送

    达液化天然气(LNG)或压缩天然气(CNG)。市域内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 48%。江州区工业园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95%,新建生活小区和城南新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100%。建设崇左市至大新县支线管道天然气大新段高压管网、天然气储备设施,在大新县城区铺设中压管网、小区庭院管道、用户室内管道设施、汽车加气站、办公设施等。龙州城市天然气管道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年供气量 600 立方米至 1200 万立方米气源厂 1 座,建设市政管网 100 公里,居民小区管网 50 公里,加大对龙北综合加工区等工业园区的管道燃气管网建设。天等积极启动城市燃气管道及其相关设施的建设规划。

    4.农村沼气迈出升级新步伐。截至 2024 年底止,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 28.8 万户,沼气入户率达到 78.8%,比全区沼气入户率 50.7%高出 28 个百分点,沼气池入户率稳居全区前列。建成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 7 个,大中型沼气工程 2 处,小型沼气工程 3 处,旧病池修复改造项目 1200 户。推进垃圾沼气化处理项目 2 个,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 2 个,商品化户用沼气池试点 1个。农民技术员 919 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469 个,实现县级服务站覆盖率 100%,可为 28 万户沼气农户提供服务。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 1.1 万立方米和有机沼肥 227 万吨。节约薪柴 72 万吨,处理粪污 560 万吨,减少甲烷排放约 0.3 万吨和二氧化碳排放6.2 万吨。

    5.。

    再生能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崇

    左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光伏能源、水能等。近几年崇左市再生能源加速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生物质发电。2024 年开工建设总投资 3.3 亿元的广西崇左华威生物质发电项目。2024 年环境评估拟建广西崇左东亚糖业 46MW 生物质能发电项目。2024 年正式投运总装机规模 30兆瓦、年均发电量约 1.3 亿千瓦时的宁明东亚生物质能发电厂,启动规划总投资 16000.74 万元、发电量为 1.4×108kWh/a、1×20MW 纯凝式汽轮机发电机组扶绥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启动广西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

    ——光伏能源。2024 年签约计划在新河镇规划建设 100MW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项目,在罗白乡规划建设总装机 120MW 的农业光伏大棚项目,在驮卢镇规划建设规模 50MW 农光互补项目。在扶绥、天等县等为 450 户农户启动建设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工程。

    ——水利开发。崇左左江水能总蕴藏量 3.86 万千瓦。建国后,沿河两岸建有大小电灌站 40 座,装机总容量 6404 千瓦,灌溉面积 46550 亩。“十二五”期间,崇左增效扩容改造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大新硕龙沙屯水电站、宁明鸠鸪水电站,宁明浦下水电站、天等辽乐水电站、天等巴龙水电站、凭祥市那行水电站等 11 个农村水电站,新增水电发电量 7158 千瓦时。截至 2024年,崇左水力资源蕴藏量为 60.43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32.38 万千瓦,已开发量为 15.72 万千瓦。全市有水力发电站 10 座(2024

    千瓦以上),在建水电工程规模为 3.2 万千瓦,拟建工程规模为9.33 万千瓦。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偏大,能耗偏高。2024 年,制糖、水泥、黑色金属冶炼业和造纸 4 大重点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153.06 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 88.29%。产业链处在低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自主供应保障能力比较脆弱。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为主的能耗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水电供应规模有限,风能、农业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极易受到外部和自然环境影响,发挥替代效应尚需时日,能源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较大。3..。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调度运行和调度成本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要求。鼓励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加快分布式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第三节

    发展形势

    1.“一带一路”南北陆路通道为能源对外合作提供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市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重叠加”政策利好发展期,加快推进南宁—凭祥—谅山—河内铁路及南宁—新加坡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陆路新

    通道;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建设服务企业走向东盟投资的重要前沿阵地;加快完善通江达海至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平台,有利于打造互联互通的能源通道,提升能源战略地位;有利于深化更广泛的能源区域合作,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2.经济社会发展使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面临更大考验。到2024 年我市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0 亿元,城镇化率达到 46%,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进一步扩大能源消费总量。随着水电扩容,风电、光伏发电入网,能源供应系统多元化,能源供需系统错峰调控更加复杂化。新技术新材料在居民生活中和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使能源消费日渐个性化,这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出更高要求。

    3.。

    更加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能源加速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能源生产更加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能源消费更多向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行业倾斜。国家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强化二氧化碳排放约束,特别是加强对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对我市以一次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能源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

    第二章

    能源需求预测

    依据我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能源平衡法、能源消费强度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测算方法预测我市能源消费总量及非化石与化石能源需求量和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

    第一节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按照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 1.5 和 0.5 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 8%以上,到 2024 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 1000 亿元(2024 年不变价,下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6%以上,到 2024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136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以上,到 2024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01.46 亿元。

    2024 年全国万元 GDP 能耗下降到 0.869 吨标准煤(按 2024年价格计算)。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全国单位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5%。据此计算,2024 年我市单位万元 GDP能耗为 0.7387 吨标准煤。

    按地区生产总值估算,到 2024 年我市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738.7 万吨标准煤。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估算,到 2024 年我市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1006.85 万吨标准煤。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估算,到 2024 年我市能源需求将增加 296.56 万吨标准煤。

    第二节 化石、非化石能源需求量预测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24-2024 年)》明确到 2024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天然气比重达到 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 62%以内,即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结构为 15:10:62。

    根据《崇左市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围绕“糖”“矿”“贸”“红”“绿”五大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到 2024 年三次产业结构将由 2024 年的 22.7:40.3:37调整为 17.6:46.9:25.5。我市能源以外来的电力、天然气、石油类产品、煤炭等为主,工业正处在技术改造升级的关键阶段,天然气正处在管道铺设完善阶段。因此,在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将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煤炭需求所占比重将高于比国家平均水平。

    结合崇左市工业发展现状,预测我市到 2024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 12%,天然气比重为 8%,煤炭消费比重为68%。以 2024 年为基期,预测 2024 年我市煤炭消费量 58 万吨标准煤左右,油品消费量 51 万吨标准煤左右,天然气消费量0.0916 万吨标准煤。

    第三节 电力消费量预测 国家以及相关专家预测,按照经济增长速度 6-8%测算,电力的增速 5%~6%。按照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计算,并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电力需求增速 9%。以 2024 年为基期,预测 2024 年底我市电力需求总量在 841300 万千瓦左右。

    第三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树立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和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三大攻坚战的精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抢抓战略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为主线,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着力加快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引进推广能源新科技,发展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扶贫攻坚服务能力,为推进“两篇大文章”“四大攻坚战”战略任务做好保障。

    第二节

    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准确预测能源发展规模,科学规划,设计目标、思路和主要任务等。将能源发展总目标进行分解,分步实施,把握节奏,统筹推进能源发展。

    2.节能降耗、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细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集群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和观念,实施能源绿色发展。

    3.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和推广智能微网、“互联网+” 智慧能源等新型用能方

    式,大力发展能源新产业和新业态,增强发展活力,促进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4.合作共赢, , 开放发展。统筹市内、市外资源和市场,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和通道建设。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战略,加强能源产能和技术的国际国内合作,实现开放格局中清洁能源产业的更大发展。

    5.惠民利民, , 共享发展。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显著提高能源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推进能源扶贫工程建设。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能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成效凸显,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城乡电网高效运营,县县通达天然气,能源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专栏二:

    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2024 年

    200 20 年

    年均增长率

    属性

    能源消费量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401 1006.85 7.2 导向性 石油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37 51 3.5 导向性 天然气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0.025 0.0916 24 导向性 煤炭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73 136 10 导向性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21 48.44 18 导向性

    全社会用电量 万千瓦 54 84.13 6.2 导向性 电力发展 电力装机规模 万千瓦 44 140 26 导向性 其中:煤电 万千瓦--35

    水电 万千瓦 32 40 4.5 导向性

    风电 万千瓦--20

    导向性 光伏发电 万千瓦--20

    导向性 生物质发电 万千瓦 14 25 12 导向性 节能环保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按照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约束性 民生改善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千瓦 2200 3100 7 预期性 绿色能源示范县 个--1 1 预期性 县级城市燃气普及率 % 50 100--预期性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覆盖面 % 50 100--预期性 各类能源消费量为预测值中间值。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引导能源消费转型

    一、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产能能效提升计划,现有产能能效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推行差别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能源消费增量适当向先进产能集中、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和行业倾斜。优化电力运行调度方式,适当提高清洁能源机组、煤电能效和环保指标领先机组的利用小时数。适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替代煤炭消费,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二、继续推行技改节能行动

    工业领域,落实工业节能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重点用能行业和年耗能 1 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用能设备能效对标达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设备,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模式,扩大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高效集中生产和消费。继续在造纸、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酒精、淀粉等行业开展节能降耗行动。推广广西沙钢锰业有限公司锰硅合金节能技改技术、天等县嘉鑫锰业有限公司矿热炉节能改造技

    术。建设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支持水泥企业对废锰渣、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能耗。重点抓好 120 万吨赤泥利用项目、崇左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日产 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天等东泥水泥日产 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建设。在广西方略集团崇左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华天宝药业有限公司、广西荣任药业有限公司等推广绿色酶法生产技改技术。

    三、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

    建筑领域,落实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增加太阳能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大力引进一批与现有节能环保企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强节能环保产品装备的推广应用,以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介会形式,搭建工业节能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和供需服务平台,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公共机构、商业及民用领域,推进用能设施节能改造,鼓励采用集中供能等高效用能模式,推广节能环保产品。

    四、积极 发展绿 色生态产业

    在制糖、造纸、酒精等领域推广使用清洁生产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推进中粮屯河崇左甘蔗制糖循环经济、崇左东亚蔗糖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生态锰循环经济、南国铜循环经济产业、生态铝循环产业圆等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广西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大新布东生态产业园。继续推行 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绿色交通,在公路、水路、城县交通领域大力推广节能型交通工具,以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有序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

    专栏四:绿色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1.崇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色餐饮用具项目; 2.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期),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二期; 3.江州区年产 5 万吨中高档生活用纸抄造及后加工改造项目,绿色环保静脉产业园项目,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一期; 4.大新年产 1 万吨活性酵母; 5.宁明年产 5 万吨乙烯项目。

    7.生态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8.生态型铝业示范区。

    9.广西剑麻—林产循环科技产业园项目。

    五、转变社会生活用能方式

    落实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坚持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创建低碳智慧城市。鼓励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实施终端用能清洁替代,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油改气”等工程,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清洁能源消费量。

    第二节

    完善并升级能源设施 一、积极打造现代智能电网

    完善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崇左市锰业用电纳入百色区域电网范围。建设江州、龙州、大新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的电力送

    出工程。对农村 10 千伏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对农村中心镇 10 千伏及以下配网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含高低压线路、配变等),形成 10 千伏主干网络。改造重要集镇的公用线路和负荷增长较快的线路。

    改造升级配电网。对于供电范围较大、供电距离较长的 10千伏主干线或分支线装设分段或分支开关设备,逐步使用自动重合器和自动分段器。升级改造江北片区、左江沿岸江南片区、友谊大道三片区,以及水口、卜利、卜弄等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对停电事故多发、社会影响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弱势群体聚集小区的配电室、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施及楼内线路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采用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电网,提高电网输变电、配用电、用电调度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探索电能大规模储存技术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用的智能电网技术,推动各类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开展新能源、微电网、智能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电网运行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大力提高售电侧和需求侧双向互动服务水平,打造形成覆盖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全链条智能用电体系。

    专栏三 现代智能电网工程

    1.锰业用电百色电网建设工程; 2.江州、龙州、大新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的电力送出工程; 3.农村中心镇 10 千伏及以下配网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工程

    4.集镇的公用线路改造工程; 5.10 千伏主干线或分支线设施改造工程; 6.江北片区、左江沿岸江南片区、友谊大道三片区配电设施升级工程; 7.水口、卜利、卜弄等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升级工程; 8.停电事故多发、社会影响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弱势群体聚集小区的配电室、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施及楼内线路升级改造工程; 9.电网互联网+智能改造升级工程; 10.新能源、微电网、智能能源建筑示范项目; 11.智能化电网运行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二、加速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

    统筹建设连接各主要区域的天然气输配基础设施,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建设南宁—扶绥—崇左—凭祥天然气管道,引进西二线、中缅线等管道天然气资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向县市延伸,重点建设南宁吴圩—崇左支线、液化天然气(LNG)管道崇左支线、崇左专供管道、县级支线、CNG 母站、城区管网及附属设施等。在电、热、冷负荷集中区,建设分布式、多联供综合天然气供应站,新建 LNG 物流园及调峰站。到 2024 年,城镇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全市上、中、下游天然气工程基本建成,各县(市、区)实现通天然气通气目标。

    专栏三:天然气建设工程 1.南宁—扶绥—崇左—凭祥天然气管道工程; 2.崇左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包括南宁吴圩—崇左支线、液化天然气(LNG)管道崇左支线、崇左专供管道、县级支线等; 3.天然气储存工程,包括 CNG 母站、城区管网及附属设施等; 4.园区天然气建设工程,包括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园区内供气工程。

    第三节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一、深度开发水电

    依托左江水域优势,深度挖掘开发左江水电资源,改造提升优良水电站装机容量,推进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重点升级建设左江流域山秀、先锋、左江、小连城、七里滩等十座水电站。增效扩容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大新硕龙沙屯水电站、宁明鸠鸪水电站,宁明浦下水电站、天等辽乐水电站、天等巴龙水电站、凭祥市那行水电站、大新那岸水电站、大新中军谭水电站、龙州七里滩水电站、龙州鸭水水电站等。加快推进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配套水电工程项目。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及调峰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完善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一:水电建设项目 1.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硕龙沙屯水电站、那岸水电站、中军谭水电站; 2.宁明鸠鸪水电站、浦下水电站; 3.天等辽乐水电站、巴龙水电站; 4.凭祥那行水电站; 5.龙州七里滩水电站、鸭水水电站; 6.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配套水电工程。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风电,结合电力市场、区域电网,积极推进扶绥县、大新县、天等县、宁明县、江州区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区域风电场建设。重点建设已列入我区《广西风电场工程规划》天等县牛头岭风电场。

    积极推进江州区那隆镇风电场、大新县龙门乡风电场一期工程、宁明风电场工程、扶绥县风电场一期工程等。完善风电场配套设施,规划风电并网线路,启动运营风电场。

    光伏发电,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建设,适度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利用江州区太阳能丰富、电网接入条件好和工业区需求集中等优势,发展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州区包括广西深光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项目、广西悦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崇左罗白农业光伏大棚项目、江苏爱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州区农光互补项目的太能能光伏发电基地,积极推进江州区桂台光伏产业合作项目。加速推进扶绥县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崇左其他农村区域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南网能源扶绥农业光伏发电项目。

    生物质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垃圾发电和秸秆、林业剩余物直燃发电,开发生物燃气、生物制油、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成型燃料,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大新、崇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依托崇左丰富的蔗渣资源,加快推进以大新雷平永鑫生物质发电、崇左东亚生物质发电以及宁明东亚二期生物质发电项目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发展燃料乙醇。新建江州、龙舟等垃圾处理发电项目。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工业园区和商业集中区冷热负荷需求较大的区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适度规模”的原则,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扩大冷热电联产

    集中供能规模,研究制定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并网规范标准。结合我市天然气布局和经济转型要求,重点推动我市 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 等园区内天然气基础设施,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配套建设分布式天然气发电机组。大力促进天然气在民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利用,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专栏二:可再生能源项目 风电 1.江州国电集团崇左 50 万千瓦风电、那隆 2000kW 风力场工程,配套变电站以及并网工程; 2.宁明三峡新能源 30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北京顺天风能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项目; 3.大新太原重工 7.6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 4.天等北京天润天等牛头岭 5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九十九岭风电场开发项目二期工程; 5.扶绥中电投总装机容量 50 兆瓦风电场项目。

    6.江州 50MWp 那隆风电场工程; 光电 7.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100MWp); 8.崇左罗白 120MWp 农业光伏大棚; 9.江州桂台光伏产业合作项目; 10.扶绥南网能源 50MWp 农业光伏发电项目; 11.家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 生物发电 12.新建和续建一批农林生物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13.在工业园区和商业集中区冷热负荷需求较大的区域,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三、规范发展煤电及自备电厂

    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建设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重点支持推进崇左火电厂项目建设,力争 2024 年前项目建成发电。推进生态铝 3×35 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推动制糖企业对锅炉及发电机组改造,使用高效发电机组。在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等甘蔗种植区和蔗糖加工企业推进蔗渣直燃发电。在电、热、冷负荷集中区,建设分布式、多联供综合能源站,推广建设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机组,重点建设锰系铁合金企业的余热发电改造工程。协助红狮水泥、锰铝加工区企业争取大用户直供电或新建自备电厂政策。

    四、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果茶大县要制定和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计划。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机制运营要求,合理布局建设畜禽粪污、沼气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收运、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和服务组织,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建设有机肥厂和农业废弃物初加工厂。鼓励各县人民政府和企业采取 ppp 模式,对县域或特定区域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总承包。鼓励支持畜牧大县和果菜茶大县或畜禽业主与周边种植业主建立互利合作关系,落实种植产品质量认证与使用有机肥关联制度,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开展碳交易项目。

    大力发展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配置节水控污、自动清粪、自动投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现代化装备设施,推广应用饲料精准配方、全程

    益生菌发酵技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养殖效益,实现粪污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便利化。以生态养殖为重点,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扶持建设一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等生态产业企业,形成农牧结合主导平台;鼓励支持有机肥加工企业选用先进设备设施工艺,优化配方配比,提升有机肥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便利性和效益为导向,示范引导规模养殖场选用科学有效,适用实用养殖工艺和粪污处理利用模式。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田间地头配套建设官网和储粪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鼓励研究开发新型环保饲料产品,引导矿物元素类饲料添加剂减量适使用,鼓励使用有机微量元素。

    第四节

    提高能源脱贫攻坚服务能力

    一、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用能条件

    加快农村和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重点解决低电压、网架不合理、动力电不足等问题,升级完善贫困地区电网线路和配电台区,提高贫困地区供电能力和水平。在电网覆盖困难地区,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以当地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要电源的区域配电网,提高就近消纳能力。积极推进油气供应站点、管网及配套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大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能条件。完善城乡能源基础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

    业化经营服务企业。研究出台贫困地区能源扶贫支持政策,完善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和能源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到 2024 年,县城和农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 99.89%和 99.77%,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 98.79%和 97.00%,农村居民户均配变容量达 2.0 千伏安。

    二、大力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扶贫

    1.启动农业能源扶贫工程。在江州区、扶绥县等地利用甘蔗叶、甘蔗梢等发展青粗饲料,试点甘蔗叶、甘蔗梢等青贮和氨化工程,对叶片和甘蔗稍进行青贮,探索发展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糖醇等秸秆产业。试点农业可再生清洁能源工程,将稻壳、玉米秆和甘蔗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转化为生物油、纤维素乙醇、生物汽柴油等。

    2.探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扶绥、天等等地推广分布式光伏精准扶贫工程,利用贫困户屋顶或院落空地建设光伏微电站。在江州区、扶绥等地将太阳能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结合,利用荒山、荒坡、鱼塘、大棚、水电站大坝等农业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农村危旧房改造、整村搬迁安置等工程中,积极推广光伏屋面材料、光伏玻璃幕墙等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大力发展光伏分布式发电。

    3.加快实施沼气扶贫工程。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农村沼气综合示范项目等。在江州区、天等县、龙州县、大新县等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建大型沼气池、搭建养殖场输送平台。重点推进广西厚德牧业生猪养殖、榄圩德成养

    殖场、正大肉鸡养殖场、广西烨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禽畜养殖产业化项目,形成 15000 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发展畜禽废弃物加工,支持高架床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鼓励扶持种养殖合作。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病废池改造。

    专栏五:生物质能项目 1.生物质发电项目:扶绥县里昂生物质发电项目,扶绥生活垃圾、污泥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宁明海棠东亚 30MW 生物质发电项目,大新雷平永鑫 30MW 生物质发电,崇左龙赞国际林业循环产业园 30MW 生物质发电,崇左市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崇左市扶绥琦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宁明凯迪生物质发电厂项目 2.生物质能产业项目:农业秸秆资源开发项目,乙醇产业项目,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农业秸秆饲料化项目; 3.农村沼气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池项目,农村垃圾沼气化项目,农村沼气综合示范项目,扶绥生物质燃气集中供气升级示范工程。

    第五节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

    一、建立消费总量约束机制

    做好市、区与国家能源总体规划衔接。加强能源应急管理,推进能源应急能力建设。继续落实“条块结合”的节能目标责任,在深化万元 GDP 能耗强度下降指标约束要求的同时,把全市“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区县、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进一步完善节能考核实施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区县节能目标考核和部门节能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区县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区县、各部门要把能耗总量目标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十三五”规划和计划。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将节能工作作为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明确节能要求和任务。加快研究制定

    节能配套激励政策,鼓励区县、企业发展低能耗产业。完善节能减碳表彰奖励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区县、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完善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

    二、推动精细智能管理

    “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广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能源的智能监测和调度,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分级分层逐步建立市级、区县能源运行监测体系,建设企业专项监测调度系统,完善全市能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功能和覆盖范围。加快改造现有的城县区 LNG 再气化站,建成有效的储气系统。推动主要能源品种运行调节信息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天然气全网数字化监控和运行调度系统。建设城市电网智能运行监控平台,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提升电网生产供应各环节智能化水平。

    三、完善储备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事前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能源应急协调保障机制,促进部门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规划建设市域内应急储气调峰设施,提高供气安全保障级别。增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完善“多方向、多通道、多落点”的受电体系。提高城市骨干网、重要电源联络线以及重要用户线路建设标准和抗灾等级。制定电力、燃气等重点行业防灾减灾救灾专项预案。加强能源应急抗灾常态机制建设,完善能源应急设施,培养专业应急保障队伍,及时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能源规划指导

    适应能源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编制实施电力、燃气、供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市相关部门对区县能源建设发展的指导服务。结合能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组织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电网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搞好规划引导和控制,协调电力送出等配套项目同步建设,确保重大项目规划落地。平衡好能源专项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为能源发展布局、建设项目核准和实施提供充分依据。对列入规划的能源项目,按照进度纳入计划,对重大新能源项目,按照规定程序列入市重大工程计划,适用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落实国家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本市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区县加大对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着力支持再生能源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设立地方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再生能源领域创业企业的投资。重点扶持专注于再生能源领域的专业创业投资企业,逐步完善企业投资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再生能源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能源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

    第三节

    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能源重大事项协调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能源运行调节体系。整合部门、区县、企业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协调联动。切实落实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区域属地能源保障。集中力量分阶段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能源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深化前期论证,加强协调调度,健全项目实施机制,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

    第四节

    重视节能环保工作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形成节能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社会氛围。引导居民能源消费理念的革新,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终端产品,鼓励能源消耗大的生产企业降低能耗,实现技术改造。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和能耗管理岗位制度,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估及治理

    第一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2024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70万吨标准煤左右,“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7.2%,增速比“十二五”时期降低 0.8个百分点,比按现有能源增速所需能源消费少增 27 万吨标准煤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76 万吨左右。

    二、优化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明确提出了“优化电源供应结构”、“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转变耗能方式”三大重点任务,到 2024 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到 21%,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量 24%。随着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投产,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清洁能源比重显著提高,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效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三、提高能源效率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围绕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了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任务,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等用能方式,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通过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预计到 2024年供电煤耗下降到 330 克标准煤/千瓦时,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80 多吨。通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主要单位

    产品能耗将进一步下降,有效减少能源消费量,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

    第二节

    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

    1.加强新能源生产的环境保护。切实做好能源规划与电力、电网、新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坚持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执行能源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能源生产项目准入关。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加强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事故防范。积极运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生产和转化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加强能源消费环节的环境保护。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降低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比重。支持和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出台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的鼓励政策,营造全社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3.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工业的氮氧化物、废气、废水、固废等环境污染治理,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治理。大力推进农林废弃物、养殖场废弃物、生活垃圾废弃物等生物质发电和气化利用。加强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采取措施降低电网电磁辐射等区域性环境影响。

    第三节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预期到 2024 年,全市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将得到较好的控制,可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能源发展更加清洁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为建设美丽崇左奠定良好基础。



    推荐阅读:
    常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小班下学期班级总结范文大全
    2024---2024第二学期溪底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带着爸妈去旅行[大全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