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五篇)
第一篇: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一起来看看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欢迎查阅!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 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河蚌,乌贼,石鳖、扇贝、文蛤。
3、贝壳是由 外套膜 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 足 运动,用 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完成摄食。(河蚌的运动器官是斧足)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①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大多有 贝壳;②运动器官是 足。
节肢动物
5、蝗虫的身体分为 头部,胸部,腹部 三个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 3个单眼,1 对复眼,一对触角,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和呼吸有关,体表有气门,蝗虫用 气管 呼吸。体表有 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6、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 1对触角,一般有 2 对翅,3对足。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有坚韧的 外骨骼;身体和附肢 都分节。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蜜蜂、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虾、蟹、蜱虫 等。
二、鱼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脊椎动物:体内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 5 种 7 片,分别是 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 雌 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 雄 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1、能在水中呼吸;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 尾部 和 躯干部 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1、生活在 水中 2、体表常有 鳞片 覆盖3、用 鳃 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初中如何学好生物
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二、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
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篇:2024中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化学: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知识必考知识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6 更新时间:11-16
一、重视探究题知识点
①常见气体的探究。
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CO32-、SO42-、Cl-、NH4+、Cu2+、Fe3+、Mg2+、Ag+、Ba+、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
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
⑤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
⑥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⑦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问题。
二、每年必考的实验知识
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的选取及连接问题。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制H2、CO2、O2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气体中所含杂质H2O的证明、除杂方法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原理也要熟知。
三、计算题要巩固典型题型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铁矿石炼铁型计算题,解决生活实际的方程式计算题,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图像型分析计算题。
四、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社会热点
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学与环境污染,药品与健康及今年的限塑令、节能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应该清楚地了解。雪灾、地震、奥运会、洪水等是今年的热点,包括地震中水的处理方法、消毒剂的选用、南方雪灾中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奥运会火炬材料、燃料的性能等。
第三篇:2024中考冲刺:生物+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和答题攻略
中考冲刺:生物+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和答题攻略
中考最后一个月冲刺,为老师和学生们准备了生物和地理的备考策略,冲刺吧!
中考生物考点总结
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1、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2、糖类: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3、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4、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运输。(水是细胞内的溶剂,水是生物体温调节剂,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所需。
6、维生素: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7、粗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
1、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
2、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氨基酸
3、糖类的最终消化产物:葡萄糖
4、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直接被消化吸收
6、食物中的粗纤维不能被消化吸收(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1)血液组成
1、血液: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含血红蛋白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3、白细胞:有细胞核,保护人体免受病患。
4、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是最小的血细胞,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具有造血功能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再生任务。
四、血液循环(2)
三种血管及判别依据
1、动脉:运送血液离开心脏,含氧丰富,二氧化碳少,颜色鲜艳。
2、静脉:运送血液回心脏,含氧少,二氧化碳多,颜色暗红。
3、毛细血管:连接动脉与静脉,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液流度缓慢。
五、尿的形成
1、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的是血细胞、蛋白质等)原尿。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形成尿液。
六、宇宙和太阳系的起源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
2、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原始火球”)诞生的,宇宙在这个火球大爆炸中诞生。爆炸引起宇宙中的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宇宙处在不停地膨胀中。
3、宇宙说: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4、太阳系的起源学说有:星云说和灾变说。
七、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阳中诞生。按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方法,地球自形成以来,可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生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2、生命的诞生
(1)在原始的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又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生命的材料—蛋白质(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核酸(遗传信息的传递者)等大分子的物质。
(2)生命材料通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多分子体系,外面有一层膜,经过漫长而又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原始的生命。
(3)原始大气长生有机物最著名的实验是米勒实验P:生命物质不等于生命物体(生物),生命物质可以构成生物体。最早的生命来自原始海洋。
八、生物的进化
1、证据:生物进化的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
(1)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可分为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
(2)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亲缘关系的方式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
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是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不成文记录。
3、生物进化的历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4、进化论的演变:主要经历神创论→物种可变论→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5、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学说,其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6、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进化④适者生存。
7、生物进化的顺序
①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②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③人类:南方猿人→直立人→智人P: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接近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九、遗传变异
1、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其中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它决定着生物的各种性状。
2、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该技术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改造动物、植物遗传物质的技术。
3、遗传病: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遗传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的DNA、基因或者染色体发生变化引起的。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先天愚型、先天性耳聋和色盲等。P: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变异现象是绝对的,任何生物体个体间都存在差异。
十、生物与无机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主要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温度等影响着生物的生存。
2、生物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蚯蚓能松土等。
中考地理高分答题技巧
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从四个方面来总结一下地理考试答高分的技巧!
从历年中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地理答题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
二、地理事物的空间位臵、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三、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四、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五、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六、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积极备战做好物质和技巧上的准备外,更要重视心理的调节,要制定好作息时间计划,进入中考节奏,按照中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中考状态,有助于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考生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找不到感觉、手生,影响发挥。
建议中考前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到中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了。并且,中考前不再做难题,不再做新的题目,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
一、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二、认真检查,查缺补漏
检查答卷是保证答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做到:
(一)、再审题,看看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都用上了没有,有无文不切题的情况;
(二)、多端思维,根据一题多解的方法,想一想有无更好解题方案,多方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三)、发现有错不要轻易改动,三思而后行,特别是拿不准的答案,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次直觉是对的。
三、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一般的我们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二)、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三)、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四)、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应列出哪些论点论据。
四、注意答题技巧,语言表达准确
全卷分成两次做答较好。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这样就给第二次做题留下了充足时间,想得更周全,胜率更大。
做难题时要做到舍得放弃,一条思路想不通,赶快另辟蹊径,否则,冥思苦想,弄得头昏脑胀影响后面答题,得不偿失。
在答题时要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因此,考生在最后阶段中,应该把握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四篇:深圳市中考必考知识点——句子排序
句子排序讲座
一、认清本质
首先,要认清句子排序的本质。在句子排序题中,句子顺序被人为地打乱了,重新正确排序组合后恢复原本的样子,它其实就是一个段落。那么,认识段落的特性,对句子排序是大有裨益的。
1、单一性。一个段落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可一个中心意思分散在多个段落里,也 不可一个段落里挤入多个中心意思。一般每个自然段都会有一个中心句。即使没有中心句,一个段落也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的。所以,给句子排序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以便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2、统一性。一个自然段的表达角度、格调等要统一和谐,不可前后矛盾。所以,给句子排序时,要兼顾考虑语段句子前后的统一。
3、连贯性。自然段内部句与句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如递进纵式、并列横式、逆向转折式、阐释解说式、因果推论式、表达比照式等。具体来说,一般有以下五种顺序:
①时间顺序。如从早到晚、从古到今、春夏秋冬等。②空间顺序。如从南到北、自上而下、国内国外等。
③逻辑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总说到分说再总说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如发生、发展过程,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⑤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等。
所以,给句子排序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性,考虑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顺序,这一点尤其重要。
4、适中性。自然段一定要长短适度,大小匀称。不可太大太长,也不可过于零碎。这一点,就要看命题者给出的句子有多少了。
二、常见题型
1、在一段文字中为上下文衔接选填恰当的句子。
【例题】按表达的需要,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A.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C.不生长的还不成了空壳?
D.不生长的便成空壳了啊!
【答案】B 解析:首先根据四句话的标点了解表达的四种语气,根据文段内容表达 来判断。根据“要记住”可知有强调的意思,可判断应该是感叹句。再根据前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句子表达形式,可知选不带“啊”的B项。
2、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并前后衔接一致。
【例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
【答案】D 解析:本题概括描写景物的顺序来判断,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④句是概括的写景物,说明观察景物的地点,①句承接前句“河”写到村庄,③承接前句写芦花覆盖村庄的远景,②具体地描写芦花的细节,⑤总结村庄的得名。
3、在一段文字的空白处插入与上下文相衔接的句子。【例题】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要求内容相关句式相似,能和整段的意思自行衔接,前后呼应。
根深才能叶茂,这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莲能开出艳的花,却不见萍的结果?这是因为,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
【答案】结出丰硕的果 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解析:此题考查对整段话意思的理解;对句子前后内容的判定;对句子的概括提炼。“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对比”一词很关键,下面内容都是对比:“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前面填“莲”肯定是固定不动,句式要相同,可以写成: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或一动不动,扎根泥土等。“莲能开出艳的花,”
4、在语段中选填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
【例题】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市政府2024年将在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发展公共交通、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
①从而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②实现地铁7号线等建成通车 ③筹集保障性住房7万套
④建成市级生态绿道200公里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5、在一段文字的末尾填写与前文相一致的句子。
【例题】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去重庆吧,去读一座钟灵毓秀之城的风姿:读重庆的山,读山的苍峻挺拔,读山的青葱郁秀;读重庆的水,读水的壮阔浩荡,读水的碧波万顷。
【答案】示例:读重庆的雾,读雾的轻柔飘逸,读雾的朦胧神秘。
解析:先分析例句: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答案] D 解析: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然后连缀排列顺序。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
四、方法技巧
只有讲究方法,方可事半功倍。下面所讲的方法,既各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联系。事实上,解题过程中,并非只用某种单一方法,常常是综合使用。
1、语感法
就是凭自己的语感判断,根据上下句的语气来判断选择与之搭配的句子。例:(2024年杭州市)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___________,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__________;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________。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读完题目,从语感上、语气上判断:“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与“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搭配,只用一个主语,语气才连贯;“河流妄图躲开人类”与“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搭配,只用一个主语,语气才一致;“树林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与“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搭配,后句承前,语气才顺畅。
2、选项优先法
就是优先看选项,以节约做题时间。看选项最重要的是看选项所提供的 要高得多
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提升,相当于把“火 炉”升高了
⑥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A.③②⑥①⑤④ B.③①⑤④②⑥C.⑥②③①⑤④ D.⑥②③⑤④①
【答案】A 解析:拿到这样一道语句排序题,先不要读材料,先看四个选项。选项 中提供的 例2: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答案】 D 解析:通读题干,由 的语句组合成正确答案。先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
例: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 顶针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前一个句子的末尾和后一个句子的句首往往强调的是同一个主语。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两句之间的先后关联顺序。
例: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③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答案】 D 解析:注意到 只要抓住语段写作的方位顺序,即可解答这类题。例1:(2024年河南省实验区)2024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4年奥运会奖牌式样。下面介绍奖牌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奖牌背面镶嵌玉璧
②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 ③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A.①②④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②①⑤④
【答案】 D 解析:语段介绍奥运会奖牌的式样,先介绍奖牌的主体部分(中心),再介绍奖牌的局部(周围)。在介绍奖牌的主体部分时,先介绍奖牌的正面,再介绍奖牌的背面。所以这里应是:奖牌正面的图案→奖牌背面的玉璧→玉璧正中的图案→奖牌的挂钩。因此选D项。
例2:(2024年扬州市)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儿的景色美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湖面波光粼粼,游船往来 ②小金山悠闲地俯瞰着湖水
③二十四桥景区如仙境般在远处召唤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答案】 D 语段应有的顺序是:小金山→湖面→二十四桥。故选D项。
11、事情发展顺序法
如前所述,事物有本身的发展顺序。如发生、发展过程,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有些语段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例1:对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A.⑤①②⑥③④B.⑥③②④⑤①C.②⑥③④⑤①D.⑥⑤①③②④ 【答案】B解析:②、④、①分别提到了荷的三个阶段:“绿油油的一片”、“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根据事物发展的顺序,可确定这三句顺序为②、④、①,首先排除与此不相符的A、D项。再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关联词语的搭配可知,②④应紧密相连,排除C项。本题答案为B。
例2:
①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②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③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
④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
⑤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
⑥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⑦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答案】 ④②⑦①⑥③⑤
解析:语段叙述了张良在操场上看到了一团废纸,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拾起了那团废纸的过程,层次清楚。
12、逻辑顺序法
如前所述,逻辑顺序很多。如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总说到分说再总说等。按照逻辑顺序给句子排序,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1)先总说后分述的顺序
例:
①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②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③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④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答案】 ③①②④(2)先后承接的顺序
例1:(2024年四川资阳市)将下边的句子或短语分别填写在 ②我们按这个社会的理性法则修剪自己的枝丫,因为这样才能让成功——或者是不失败——的可能性最大化
③它只是人们对20世纪效率与理性主题的厌倦在21世纪的一场爆发 ④苹果的非典型性成功,并不一定代表某种新的方向
⑤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或迟或早地选择了妥协,接受了被世界改变的命运
⑥但是,在我们的心里,依然藏着一个乔布斯式的自我,追求完美,不随波逐流,但却创造了潮流
A.①②⑤④③⑥ B.④③①⑤②⑥C.④③①⑥②⑤D.①⑤④③②⑥ 【答案】
B 解析:⑤、⑥句以“但”、“但是”两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开头,而在其他句中又找不到与其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因此可考虑从句子意思入手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句子。由①中的“改变世界”和⑤中的“被世界改变”可知,这两句间具有转折关系,⑤应紧接①后,据此排除A、C。B、D项的区别在于①⑤与④③的顺序。④③介绍苹果的成功,①⑤对比了我们和苹果掌门人乔布斯的差别,这与⑥中的“乔布斯式的自我”形成呼应,故①⑤应与②⑥相连,排除D项。本题选B。
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①③② 【答案】B解析:该题①②④句讲的是“动车组”的优越性,而依据④句开头的“同时”和①句开头的“并”,这个句群的内部排序应为②④①。而③句开头的“一旦”表明这是一种突发情况,⑤句中的“无需人为干预”照应的正是③句中的“自动减速或停车”。据此,横线上的五句话应排列为②④①③⑤,故选B。(4)承上启下的顺序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
例: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_______。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答案】②③⑤④①
解析:该题的 就是分析行文的逻辑关系。只要行文,就会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因此,通过对行文脉络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语句的排列顺序。
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因为一个人有了①句中的“高尚的道德追求”,才能够做到②句中的“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因为能够勇于承担②句中的“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才能够做到④句中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因为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够做到⑥句中的“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为此,该题
第五篇: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â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
(四)重点翻译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
别人身上.”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重要问题
1.第四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答: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3、第八则中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4、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答: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6、“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7、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答: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8、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答: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答: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â)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基础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 《三峡》
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推荐阅读:
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五篇)
小学生春暖花开作文一年级600字[5篇范文]
描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作文400字(五篇范文)
中学学校运动会开幕词(共五则)
读书英语作文初三大全
相关文章:
- [ 四号文库 ]2024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五篇)
- [ 四号文库 ]要学会欣赏话题初中作文(五篇)
- [ 四号文库 ]厨师述职报告(三篇)
- [ 四号文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心得体会最新6篇记录
- [ 四号文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心得体会2024字10篇文章
- [ 四号文库 ]最新财务部人员辞职申请书格式(二十一篇)
- [ 四号文库 ]2024年业务员辞职申请书格式(18篇)
- [ 四号文库 ]最新3月教师辞职申请书 3月教师辞职申请书(20篇)
- [ 四号文库 ]记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记者个人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 [ 四号文库 ]乡镇机关人员工作报告(3篇)
- [ 四号文库 ]对新党章的认识心得体会范文5篇字数
- [ 四号文库 ]关于新党章的心得体会 新党章的心得体会范文
- [ 四号文库 ]游秦始皇兵马俑感想600字左右 秦始皇兵马俑感悟(三篇)
- [ 四号文库 ]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 [ 四号文库 ]电大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指导
- [ 四号文库 ]主持人复赛演讲稿我与交通安全
- [ 四号文库 ]荣华中心幼儿园自查自评报告
- [ 四号文库 ]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 [ 四号文库 ]2024年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及反思
- [ 四号文库 ]幼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1000字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