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哲学论文 满分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合集)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浅唱梦痕 时间:2024-09-25 04:10:3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4—2024)》,今天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带着深厚的感情,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各地要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对于适合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要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要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要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康复。拓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完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扩大特教学院招生规模,增强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在考试形式、试卷、时间、环境等方面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三、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完善课程教材,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改革教育教学,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培养培训,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多的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要切实加强教师培养,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加大特教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三年内完成一轮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关心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

    残疾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升全社会文明进步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改善条件 健全体系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

    扶残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了今后3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会议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加强特殊教育规划建设,努力保障就学机会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提高素质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让教育公平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各级政府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

    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加快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尽快完善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建设效益,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

    下一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时,把提高特殊教育就学机会和普及水平,作为政府“保基本、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少年成长,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和配套支持,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重点拓展延伸到非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力量加强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残疾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对这些项目要“特事特办”,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二是要加强资源统筹,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民生设施建设,做好资源统筹,支持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为残疾孩子提供文化教育、肢体康复、精神关爱等多重服务。

    三是要增强政策协调,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研究拟定发展战略和综合协调社会政策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全纳教育,举办残疾人教育培训,同时协调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扎实工作,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让残疾孩子不但学有所教,而且学有所能,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进一步提升特教发展水平

    财政部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如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等等。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4-2024年)》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残疾学生。

    一、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经费

    各地要足额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从2024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要达到4000元,2024年达到6000元。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所需资金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各级财政要按照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应分担的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二、进一步提高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水平

    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时,要优先保证残疾学生。要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三、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等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四、积极创新拓展特殊教育筹资渠道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力量在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发挥拾遗补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和力量。

    五、严格特殊教育资金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严肃财政纪律,对挤占、挪用、截留特殊教育资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确保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广大残疾学生,支持他们谱写精彩人生。

    为残疾人广泛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残联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4-2024年)》。今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孩子的特别关爱、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特殊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教育层次不断提高。很多残疾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的还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走向幸福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资助残疾学生,有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残联助学项目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5万人次,为260多所特教院校添置了教育设备,支持全国和省级特教师资培训5000多人次,联合教育部共同对900名优秀特教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是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各级残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特殊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中国残联将与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以及残疾人接受普通教育的引导政策;继续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为残疾人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残联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等有关部门,编制好本地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要继续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制度并跟踪去向,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道,针对残疾人教育需求,以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就学,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

    要积极整合残联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等资源,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工作,促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教育服务。继续实施残联系统相关助学项目,不断完善扶残助学长效机制。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的全面提升,为残疾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24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及实施细则,研制《特教教师基本功标准》、《特教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标准化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规范化、优质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师生比标准由1∶3.5提高到盲校1∶

    2、聋校1∶

    3、培智学校1∶2.5,解决了多年制约特教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

    三、立足实际需求,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先后出台关于随班就读、特教教师、资源教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硬件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将其工作职责由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拓展到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施双学籍制度,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四、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扩展特殊教育覆盖范围

    在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以2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高等特教学院为骨干,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60个幼儿园和55个职业高中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学点。市属高校对于达到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做到“零拒绝”。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发优质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残疾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突出政府责任 办好特殊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春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高位统筹、全面规划、强力推进,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显现。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特殊教育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政府重要日程,建立市长负总责、分管市长具体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教联席会议制度,连续5年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幸福长春行动计划。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制定《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全力实施特殊教育攻坚工程,努力做到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办学质量“五个提高”。

    三是完善政策支撑。出台《关于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保障

    一是硬件建设到位。利用5年时间累计投入1.5亿元,对全市公办特教学校进行改造,配套更新教学康复仪器设备。

    二是教师培训到位。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近3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教师2024余人次,全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三是资助救助到位。在全部残疾儿童少年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作业本费、校服费,做到“四免一补”。2024年将免除公办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

    四是教研指导到位。落实指导、研究、培训、评估、服务、督导六大功能,对全市特殊教育教学进行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激励机制到位。市政府建立了“以奖代拨”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特教专项资金,对特教学校进行奖补,用于购置教学康复仪器设备、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及教科研活动等。

    三、多措并举,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拓宽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渠道,构建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不断扩大公办特教学校招生规模,目前全市有公办特教学校9所,在校生1120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鼓励4所民办特教学校发展,在校生364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940人,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3%,有效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建立支持保障体系 做好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萧山区将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

    一、以“零拒绝”为目标,实现适宜性教育安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通过区办特教学校、片设辅读班、镇建资源教室、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残疾孩子生活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在城市,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随班就读运行机制,在农村采取了“适宜性安置、协同化运作、多平台支持、个性化培育”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816人,随班就读生598人,占73%,已连续8年保持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学生入学率100%。

    二、以资源教室为抓手,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一是推进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从2024年开始,按照“梯度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对照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积极开展资源教室品质化运作,有49个资源教室通过了杭州市的评估。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的规范化运作。出台了《特殊学生筛查认定办法》、《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课程学习指南》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

    三是开展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优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设置,充分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了鞋艺制作、苗木种植、雨伞加工等社会适应性劳动训练和实践,为特教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打下良好基础。3年来,为1500多个残疾孩子提供了个别化教育,促进了他们的多元发展。

    三、坚持特教特办,实行优先化服务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随班就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健全经费保障。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同级普校的10倍以上拨付,每年再单独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2024年共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资源教室建设、特教教师津贴等特教经费630余万元。三是落实师资保障。对全区特教教师进行建档核编,要特教学校师生比达到1∶3,普通学校辅读班师生比达到1∶4,连续3年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增配1名资源教师,现共有专职教师87人,实际师生比为1∶2.5。通过师资招聘、专家带教、共同研讨等方式,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珍惜发展机会 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我校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为盲童提供15年一贯制教育。现有学生248人,教职工63人。近年来,我们在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适宜盲生的教育环境

    我们坚持把满足盲生生活、学习和成长需求作为学校建设的准则。2024年投资近亿元新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盲生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达到了1万元。针对盲生特点,学校建立了视觉功能康复训练室、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室、盲人专用电子阅览室,配备了盲文点字刻印机、复印机,以及弧形防撞桌椅等盲人专用教育教学设施。

    二、以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支爱盲孩子、懂盲教育、术有专攻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针对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制定专业能力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系统培训。一是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二是精选培训内容。根据盲校特点,将盲文读写、盲教学教法、视障儿童心理研究、定向行走、触摸教具制作等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三是实施分层培训。对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进行盲专业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研修型提高培训。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承担了“提高视力残障学生社区适应能力研究”等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引领教师参与科研,提高专业素养。

    三、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助力盲孩子快乐成长

    我们努力深化盲校课程改革,注重因材施教,致力于盲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是理念引领。学校以“挺起胸膛朝前走”为校训,鼓励盲孩子在黑暗中挺胸抬头、迈步向前,自尊自信自立,实现人生梦想。二是教法改革。根据盲孩子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触摸教具和图谱、语音设施、大字课本等教育辅助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声音、触觉等感知觉刺激。三是校本课程研发。组织教师研发了《盲校美工》、《盲校音乐》等多种校本课程,培养盲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2024年,我校盲生管乐团登上了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的舞台,赢得广泛赞誉。四是活动育人。开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超市、科技馆和电影院等进行体验实践,让盲孩子也能跟普通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组织职教部的盲生走进大学、社区、医院等,开展盲人按摩等服务,回报关爱,感恩社会。

    《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28日第3版

    第二篇: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听吴正宪《重叠》一颗有感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吴正宪老师无疑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好老师。她执教的《重叠》一课是一节素课,没有使用课件,仅仅用简单的一点教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从而发现了重叠现象的数学规律,初步感悟了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数学的活动经验,学生享受了思维的快乐,享受了数学的无穷乐趣。我听后感悟颇深,从中梳理几点,以供分享。

    一、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

    上课伊始,吴老师先叫了一名男生,说:“一列队伍,从前面数你是第五,从后面数你也是第五,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很快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有的孩子马上回答11个人;有的孩子回答10个人,也有的细心数一数是9个人;接着吴老师除了数一数,问:还有什么办法知道是多少人?于是,有学生上台用画圈的方法,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仅仅是开始的这一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地是练数学、做数学。后来从参加语文兴趣组和数学兴趣组的儿时故事过渡长大了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话语把学生引入到另一个教学情境中,让探究向纵深发展,水到渠成。情境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情有理,真实有效。在这样的情境中,吴老师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追求的境界。

    二、重视课堂活动体验,互动生成在研究学生一列队伍重叠数一位同学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吴老师又用语文组5人和数学组7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例子把重叠问题引向深入研究。参加语文组的5人没有参加数学组,参加数学组的7人没有参加语文组的,这是我们儿时的故事(很生动风趣的语言),现在我们长大了,其中的4号和5号同学同时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当男生和女人争夺4号和5号的时候,课堂进入了高潮。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一句简单的设问,又把学生的思维高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吴老师用描了5个黑点和7个黑点的椭圆形图片让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直观的澄清了部分学生说可能重叠6个、7个的错误理解。简单而生动形象,把重叠的问题讲得十分通透,让学生清清楚楚。

    三、“回头看”,教给学生方法

    认真品读吴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每一个环节,她都注重追问或者说回头看。“回头看”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使经历上升为经验。经历可能被逐渐淡忘,而经验则是我们自身沉淀的宝贵智慧和本领。数学经验和思想方法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历,它是随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就成为孩子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孩子数学素养的核心。孩子有了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思想方法,就能自己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并最终转化成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有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而且要深刻。《重叠》一课中,当学生知道一列同学是9人时,她追问:得9对吗?你可以数一数,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即不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浅层,让学生用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去让探究发现重叠问题的规律。有了第一次经验,学生就可以在语文组和数学组人数的的重叠问题上主动探索。细心观察,课堂上吴老师经常追问和回头看。比如课将结束时,问学生今天我们研究了那些问题:第一种是“你”是“你”,“我”是“我”,第二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种是“你”被“我”包围了或吃掉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分类的思想和集合思想有机的融合在学习活动中,并悄然的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习得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

    教育是点燃,是唤醒,吴正宪老师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去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堂中从她身上流淌出民主、尊重、平等、博爱的精神,他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尽量给每个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机会。学生回答错了没关系,人不犯错长不大,有错误才使认识更深刻,课堂才更精彩。她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她的课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悟了数学思想,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

    第三篇:让每个孩子热爱数学

    让每个孩子热爱数学

    说起教育故事,一般都认为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都滔滔不绝,其实,在数学老师的心中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数学教师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生涯充满了欣喜和感动。

    首先,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努力改变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方法方式。

    第二、第一次接触数学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全堂听,犹如开什么会议似的,十几年过后,幸运的赶上了生本这个时髦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法的学习,现在也在慢慢的摸索中和我班的孩子共同成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我就更加谨慎,不说大话,指望我的教法和培养方法能指引学生终生的学习,但愿我的点滴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一点点的鞭策。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1、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2、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新理念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在讲一道几何难题时,在我说完证明过程后,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另外的解法。”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她,因为这位学生平时数学是弱项的.她大胆的走到黑板前说出了自己的证明思路。同学们也好像恍然大悟.我什么话也没说,冲她伸出了大拇指,并投去赞赏的眼神。

    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看的出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等着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挖掘了。我们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鼓励都是评价,它像一缕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在我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哪种评价,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构建个体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特质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

    小组合作应该是新理念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

    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尊重,学会了鼓励和团结。在组织活动男女生进行比赛时,我问女生表现好还是男生表现好,居然他们各不争抢,反说对方表现好,我想作为学生,这一点比学习的进步更难能可贵。

    最后,了解学生的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比如,成人接受知识的特点是先知后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概念去内化理解后支配我们的行动,而学生则是在行动、体验后才真正晓得、理解知识的内涵。那么面对一群教育的实体,我们应该顺应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特点,有效教学。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是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第四篇:校运会——让每个孩子乐在其中

    校运会:应让每个孩子乐在其中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张仁勤 224200 镜头1:学校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正在举行,根据运动会的竞赛规程,每班的参赛名额只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运动员大多还是那些老面孔,各班级、各年级的体育尖子生。

    镜头2:运动场内熙熙攘攘的少部分同学在竞赛,运动场外则是另外一种景象,有的同学在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而有些同学则在高谈阔论、吃零食,一些渴望参加比赛,但又没被选上的同学只能乘老师不注意时,找个空地过过瘾。

    这是我从学校运动会观察到的两个镜头,据我了解和调查,这种以“少数学生”表演,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做“观众”的学校运动会并不少见,这种比赛项目单一,目的不明确,单单是为了走过场的运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完成工作量而举行的。这显然是与《体育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截然相反。

    在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我们难道不应为这种现象深深的反思吗?学校运动会究竟为谁开?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体育专业书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校运会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衡量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尺寸。但这种片面、狭隘的运动会只能是为某种目的,带动一时的各自临阵磨刀,运动会一结束,运动会所出现的繁荣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与学校运动会的群众性、健身性、经常性是相对立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运动会中的收益是很少的,就是那些经常参加的“老运动员”,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不会有那种获胜后的喜悦。

    根据调查、随机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现行的学校运动会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体育兴趣偏好影响、体育学习观念形成、体育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除了在文中已经提到的参赛人数少的现象外,在实际中还有其他几点:

    1、趣味性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

    2、学校运动会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机械单调、比赛形式、方法一成不变,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出现“从小无参与机会,长大无参与意识,成长无参与能力”的状况。

    3、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运动会组织方式单一,都是由老师一手完成,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相同。

    5、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6、比赛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7、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

    二、学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推广下已为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再有系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而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运动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掌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五个基本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二个基本要求。同样要求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能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应该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充分的体

    现。

    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学校运动会上每一学生都要有体现自身能力的机会。

    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小学生渴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自信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单调的田径运动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制约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只有对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变革,开发新的运动会资源,把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引进到运动会上来,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的参与,真正让学生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运动会的组织者要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在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上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需求。

    三、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构思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大众化竞赛项目。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学校运动会上,通过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改变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发展,运动会项目要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作为体育运动的最基本特征,竞赛是体育运动最能吸引人之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竞赛、自我突破都能让每一个运动的参与者乐在其中。体育运动的群体性要求主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我们应不断探索,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努力做到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健身、娱乐、教育与一体的运动会新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师生和谐”的原则。

    1、提供机会展示才艺,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我们把学校运动会办成学生个个有参赛资格、人人愿参与的集文艺表演、才艺展示、体育竞赛、师生同乐、家长参与的“体育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由体育组、艺术组、少先队大队部、教务处和各班班主任通力协作筹备,给学生以充足的准备时间。

    开幕式入场式由体育教师指挥调动,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入场接受检阅。班级方阵可在先进过程中由班干部统一指挥做一些简单的、能体现班风班貌的体操表演。如做行进间的徒手操、哑铃操、棍棒操、胶圈操、扭秧歌及其它轻器械操表演。然后组织校鼓号队、腰鼓队、大型团体操等依次进行汇报表演,以展示其风貌。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都以自己是小运动员的身份能受到老师们的检阅,而倍感高兴与自豪。

    2、项目设置多样化,体现“健康第一”原则

    在项目设置上减少以跑、跳、投等以纯身体素质判定名次的田径项目设置,增加一些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的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另外,设置的竞赛项目年年都有新花样,并注意具有儿童化、生活化、趣味性、参与性强的特点。例如,跳长绳、两人三足跑、转运实心球、套圈、保龄球、抬轿子、踩高跷、轮滑绕标、袋鼠跳、春种秋收、翻轮胎、棋类、球类等学生喜欢的项目。这些竞赛项目对身体素质条件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能充分体现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赛前大家商量分工,强弱搭配。赛中互相勉励,互相帮助。特别是那些体弱者在同学们帮助下也能参与比赛,他们心理上的愉悦是以往运动会上无法得到的。此外,还专门为低年级设立了“家庭运动会”项目,组织部分家长和孩子一块参与有趣的竞赛活动,使体育进入家庭,让家长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

    3、组织教师参与比赛,体现“师生和谐”原则

    适当组织教师参加比赛,起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大会组织教师表演广播操、健身操、跳长绳、踢毽、投篮比赛、篮球赛、乒乓比赛、师生混合趣味接力赛等。每逢这些项目登场,场上气氛热闹非凡,为老师加油的呐喊助威场震天动地,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为鼓励学生锻炼身体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4、比赛后有延伸,学习锻炼双丰收

    赛中组织学生积极撰写通讯稿件,一方面为本班加油助威,另一方面又活跃了场上气氛。赛后各班语文教师结合运动员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要求学生造句、写日记、做作文,学生们都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每次运动会后的作文是一学期中写得最精彩的,而通过动笔、思考的写作过程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社会突飞猛进的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强。我们体育教师们应高瞻远瞩,立足本质,充分挖掘“新课标”精髓,把学校运动会办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学中强,使素质教育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即使以后走出校门,也能够时常在工作之余进行锻炼,这对他们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设身处地为广大学生考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第五篇:让每个孩子有尊严

    让每个孩子有尊严

    行唐县南翟营小学王丽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南翟营小学的王丽霞,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让每个孩子有尊严,善待“学困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会拿孩子出气,孩子却不能反抗,只能无条件服从。当个小孩还真的挺难,那么当个学习差点的学生就更加难上加难了。他们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也常是饭桌上数落的对象,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真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班上的那个“调皮鬼”他就是你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的教育仅仅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去多换取一点儿我们的绩效工资吗?我们不要把他们视为我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也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一个与我们“完全平等”的人。下面我和大家探讨一点儿我的工作心得,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消除班级内的等级差别

    一个群体,肯定是有等级的。一个班级中的孩子常常自动按成绩的好坏分成不同的群体。要想让成绩差点的孩子有尊严,首先要消除班内的等级。下课了,一般成绩好的孩子一块玩,成绩差的在一块儿小打小闹。即使他们混在一块玩,成绩差的同学也常常是“不敢高声语”,忍气吞声地受别人的约束。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行等方面一一了解,在成立值日组和学习小组时做到“男女(生)搭配、优劣(生)搭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混到一块儿,消除因成绩好坏而划分的等级。分组后首先有性别差异,他们会向着自己的同伴,那些成绩好的敢说话的也会维护自己组的学困生的利益。在考试成绩上不光看他们的个人成绩,更要评比每个小组整体的及格率、优秀率。我们班墙上有两张表:一张是个人成绩记录表,记录个人的成绩上升或下降,以示提醒每个人;另一张是小组成绩评比表,每次考试后根据小组整体成绩的好坏评选出本周红星,在获胜的小组贴上流动红旗,连续三周获胜就是“三连冠”甚至“五连冠”,还有一些奖品作为鼓励。小学生挺在乎老师的激励与赏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每次考试前我都会告诉他们的复习范围,每个小组里成绩好的同学会主动辅导成绩差的,那些学困生也会奋发努力,争取不给全组扯后腿,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让他们劳动在一块儿,学习在一块儿,自然也就会玩到一块儿,班上就不会存在“种族歧视”。

    在课堂上,多给学困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吧,多给他们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他们一分钟的等待时间,让他们得到赏识,找到自信,让他们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在生活上俘获差生的心

    在课堂上,学习差的同学总是低着头,一直默默无闻,但在劳动课上有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在体育课上有他们顽强拼搏的风姿,总之他们就是“一上课就蔫儿,一下课就欢儿。”要想征服他们,就得和他们玩到一块,干到一块,做个大孩子。我们班的张明同学爱打乒乓球,成绩上差点儿,好多男生不和他打球,他就抢别人的球捣乱,我问他时,他说:“他们不跟我玩儿。”“那好,下课后和我玩吧,我带你玩。”话音刚落,班上好多孩子都喊着“老师也带我玩吧”,我说:“不,不,你们不跟张明玩我跟他玩,不能带你们。”这样,我俩玩球成了全班的焦点,好多同学都追随着我们。

    玩了几天,我宣布学校的一个球台归张明专用,别人不得占用。转眼间,小明成了“红人”一个,谁要想和他玩球还得走他的“后门”。这件事过后,小明明显的活泼了,话多了,课上课下主动和我打招呼,那天还主动给我提供两个同学要打架的线索。根据这一可靠情报我及早的化解了同学之间的矛盾,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纷争。“我帮他抢球台”这件事不仅使小明成了我的心腹,还改变了全班同学对待差生的态度,真是一分投入,十分回报。

    三、学习上低标准,低要求;道德上高标准,严要求。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他们都是全乡各个村的孩子合在一起的,那些成绩好的家长崇拜私立学校的孩子都转学了,班上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基础差,反应慢。好多同学也特别懒散,有的同学甚至五年来从未做过作业。对于这种情况,我对他们放宽政策,放低要求。留作业时对于这些“特殊学生”只留正常孩子作业量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必须每天按时交作业,先养成习惯再逐渐加作业量,先“放养”再“圈养”,慢慢转化。我发现在与个性强的孩子交往中要么就是你被孩子同化了,你拿他没法了;要么就是他被你感化了,变好了。关键就看是谁坚持到了最后,坚持就是胜利。考试上不向一百分看齐,让他们自己和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想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清华和北大,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天会面临许许多多的诱惑。我们每个人也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在他们身上还有我们“昨天”的影子。记得我小时候特别爱慕虚荣,羡慕同桌的漂亮文具盒,小伙伴的漂亮衣服……幻想着幸福会从天而降,整天做着“白日梦”,我的老师告诉我:“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自己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今天我要告诉我的学生“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自豪”,我从勤劳、善良、朴实的爸爸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我告诉他们这些经历时他们会很兴奋,会笑,但笑过之余他们已懂得怎样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指导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了,我能深深地体会一个母亲的心。既然他们把孩子交到了我们的手上,我要努力工作让每一个母亲放心,用我的爱去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虽然我们班上的孩子参差不齐,堪称“乌合之众”,但现在他们勤劳、善良、团结、爱集体,我想我该满足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我们班的教学成绩在中心名列前茅,重要的是我还收到了孩子们一颗颗滚烫的心。当他们遇到开心事会和我分享,遇到烦恼会向我倾诉,到了节假日,他们给我发短信问候祝福,我想这些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对我工作的最高嘉奖。当一棵小草有了梦想,哪怕它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它也已拥有了整个春天。多给孩子一缕阳光,一泓清泉,让今天的“丑小鸭”变成明天的“白天鹅”!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合集)
    坪山新区四维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小班(最终定稿)
    课改评价制度
    XX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1
    陆集乡教育目标管理工作汇报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