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行政公文范文 购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合集]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繁花落寂 时间:2024-05-31 15:09:45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对现在的事情能够起到参考的作用。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含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比例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

    文字式比例尺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比例尺 100千米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方向 方向的三种表示 指向标定方向

    N 经纬网定方向(地理坐标)

    300N

    00(赤道)

    300S

    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N

    W E

    S

    图例和注记

    2、社 区

    社区的概念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 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

    社区的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社区的类型 功能社区 自然社区 行政社区

    社区类型 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 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 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

    举例 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 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社区间的相互联系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3.聚 落

    ① 定义 :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

    1)乡村聚落即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2)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城市的特色和功能各异,如华盛顿:政治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巴黎:文化艺术之都。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生活区等。

    ② 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③ 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景观: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④ 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如竹楼等)。

    ⑤区域间的联系: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⑥ 社区间联系的重要性/意义:总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具体可以联系材料。)

    ⑦ 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旅游图、交通图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 常见地图:a 政区图:按制图区域的大小,可分世界政区图、大洲政区图、国家政区图和地区政区图等。b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见课堂笔记)和分层设色地形图。c 旅游图:向人们提供旅游项目、旅游景点数量和特征、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等信息。d交通图

    ② 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差相等。

    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比较大;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比较小。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a、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c、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高度相等;

    d、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悬崖

    ③ 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处,山脊线最低处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④ 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

    1、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

    陆地 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

    大洲 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1)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

    (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21图2-4)

    大洲位置分布特点 除南极洲外,两两南北对称分布。

    大洲间的分界线 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

    运河、海峡、山脉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沟通的海洋 地中海和红海 太平洋和大西洋 北冰洋和太平洋

    重要的海峡

    重要海峡 地理位置 沟通的海洋

    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 太平洋和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 欧、非之间 地中海和大西洋

    麦哲伦海峡 南美洲最南端 太平洋和大西洋

    好望角 非洲最南端 太平洋和印度洋

    岛屿之最 的岛 的半岛 的群岛

    格陵兰岛 阿拉伯半岛 马来群岛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淡水资源 2.鱼盐之利 3.能量之源 4.旅游业的开发资源 5.空间资源 6.物资交流资源

    2、大洲的命名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简称 亚西亚洲 欧罗巴洲 阿非利加州 亚美利加州

    语意 日出之地 西方日落之地 阳光灼热的大陆 大洋中的陆地 位于南极之地

    3、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

    地形类型 海拔

    高度 主要地形特征 世界主要地形区

    中国主要地形区

    山地 一般500米以上 高大,排列有序,脉络分明 阿特拉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乌拉尔山脉、大分水岭、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平原 一般200米以下 宽广低平;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区印度平原、恒河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波德平原、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 1000米以上 地表起伏不大,但边缘处比较陡峭 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巴西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圭亚那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丘陵 多5000米以下 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东南丘陵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 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气温带 气候类型 主要特征 分布主要地区 典型动植物 注意

    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30ο之间)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很潮湿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大象、猩猩 不同类型气候的差异主要表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的不同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 热带雨林两侧 长颈鹿、斑马

    热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甘蔗、橡胶、油棕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很少下雨,十分干燥 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骆驼、鸵鸟

    亚热带(大致南北纬30-40度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温暖,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较干燥 我国南方、南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夏天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

    温 带(南北纬40-60度之间)温带海洋气候 夏天比较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西欧、北美和南美洲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暖,冬天较冷 我国东北、华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 梅花鹿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我国西北地区、蒙古、西伯利亚

    寒带

    (南北极圈、极地附近)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化 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驯鹿、北极熊、南极企鹅

    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之上 高原高山气候 气候寒冷,很多地方终年冰雪覆盖 我国青藏高寒地区 牦牛

    5、季风气候

    类型 方向 中国季风源地 季风方向 性质(特点)主要分布地区

    夏季风 海洋→大陆 太平洋和印度洋 偏南风 温暖湿润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冬季风 大陆→海洋 蒙古和西伯利亚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

    功劳(利)气候湿润,适应人类生存;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丰沛的雨水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危害(弊)造成了洪水或干旱(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所以当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易造成洪水;而当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干旱。)

    6、众多的河湖

    定义: 河流 被称为 大地的动脉。湖泊 被称为 大地的明珠。

    ①世界上主要的河流

    河流 流向 大洲 其它

    尼罗河 自南向北 非洲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多瑙河 自西向东 欧洲 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9国)

    刚果河 自东向西 非洲 世界流量第二,世界上水能蕴藏量的河流

    亚马孙河 自西向东 南美洲 世界流量、流域的、长度第二,支流最多的河流。

    黄河 自西向东 亚洲 世界上含沙量的河流

    ② 世界上主要的湖泊

    湖泊 特征

    面积的淡水湖 苏必利尔湖

    面积的咸水湖 里海

    最深的湖泊 贝加尔湖

    海拔的湖泊 纳木错(4718米)

    海拔最低的湖泊 死海(-415米)

    ③ 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而且河流水源不足,沿途多沙漠、戈壁,很多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时令河)。

    ④ 河湖的作用: 便利:1)灌溉、航运、发电、防洪、养殖和旅游等方面的便利;2)提供了水资源 灾害: 洪涝灾害

    8、风光迥异

    9、①形成原因:

    ② a 北极寒带气候,终年严寒(北极熊)b 西伯利亚平原 :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 c 内蒙古草原 :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d 撒哈拉沙漠 :横贯非洲北部,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e 亚马孙平原 :的热带雨林分布区,野生动物的天堂 f非洲热带草原 :

    g 南极地区(企鹅):寒带气候,冰雪高原

    9、世界人种的分布

    人种 外貌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人种

    (欧罗巴人种)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印度人),亚洲的西部(阿拉伯人)

    黄色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黄色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庞扁平。东亚和东南亚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黑色人种

    (尼格罗人种)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庞平,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部分地区

    10.语言和宗教

    汉语: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中国)

    英语:主要分布在英国、北美、大洋洲、南非、东非、南亚等地区

    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非洲西部、南美洲西部和北部、北美洲南部等地;

    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及北部;

    阿拉伯语 :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和东部

    俄语 :主要分布在东欧和北亚

    1.___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2..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11.国家和地区

    国家的象征 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领土面积排列前六位国家

    名次 1 2 3 4 5 6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领土面积 1700平方千米 997万平方千米 960万平方千米 937平方千米 854平方千米 769平方千米

    所属大洲 欧洲 北美洲 亚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首都 莫斯科 渥太华 北京 华盛顿 巴西利亚 堪培拉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

    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大洋州、亚洲的日本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国家列举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印度、巴西、埃及、墨西哥、尼日利亚

    国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疆域界线。三种划分类型:山脉、河流和经纬线

    领土 国界线范围内的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

    国际组织 联合国(U-N)、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欧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员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12、经线和纬线

    比较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都相等 就半球而言,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等,赤道最长,到两极逐渐缩短成点;就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线,长度相等。

    圆弧状况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一个经线圈均可以平分地球。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区分 经度 纬度

    13、经度和纬度

    比较点 经度 纬度

    定义 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角间的夹角。线面角,即该点的法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度数起点线 00经线(本初子午线)0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以0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 以00纬线为界,向南向北各划分900

    0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 00纬线以北为北纬度,00纬线以南为南纬度

    代号 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的划分 以200W、160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 以赤道为界划分

    200W以东,1600E以西为东半球,200W以西,1600E以东为西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00—300

    中纬度 300—600

    高纬度 600—900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以北地区 北寒带 900N—66.50N

    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 23.50N—66.50N

    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 23.50N—23.50S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南温带 23.50S—66.50S

    南极圈以南地区 南寒带 66.50S—900S14、中国的地理位置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纬度带 五带 时差(经度每隔150,时间相差1小时。)

    北半球 东半球 中纬度 北温带 中国东西大约跨越600,大约相差4小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40图3-1)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 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最东端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6个隔海相望国家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濒临的海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 台湾岛(中国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疆域优势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 中美: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英国:岛国 蒙古:内陆国家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 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23个省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43、P42图3-3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图册P24)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图册P24)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2024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比较黄河、长江(P53、P54)

    比较点 黄河P53 长江P54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 渤海(山东省)东海(上海市)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青海省、x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2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上、中、下游的划分 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自治区),中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省)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省)

    主要支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雅砻江、岷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 灌溉、发电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 域

    内 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差异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 喜吃面食 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 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 气温差异 气温带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 低于00 c(<00c)高于00 c(>00c)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差异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 花生、大豆、甜菜 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 南方地区多丘陵 北方地区多平原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10、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图册P30-31)

    华北地区 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华东地区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安徽黄山、浙江杭州西湖、福建武夷山、台湾日月潭、江苏苏州园林、山东泰山

    华南地区 广西桂林山水、海南天涯海角

    西南地区 四川乐山大佛、四川九寨沟、x藏拉萨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

    西北地区 x疆天山天池、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华中地区 长江山峡、湖南武陵源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 线路走向

    京九线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

    京广线 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

    京沪线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京哈线 北京—沈阳—哈尔滨

    陇海线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兰新线 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

    东部 西部

    自然条件 地形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 较为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历史 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 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 主要是汉族人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 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 发达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 较为丰富 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 南水北调工程

    东西部交流与互补 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

    欧洲 东欧平原、波德平原

    亚洲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西北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

    美洲 北美洲的大平原 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农业生产 由于平原地区形势低平,方便机械化作业,而且一般土壤比较肥沃,所有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2、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P70图4-1、P71图4-4)

    比较点 稻作文化的印记 用机器种庄稼

    地理位置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泰国境内的美南河平原 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

    气候特点 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流经河流 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较充足)

    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

    生产方式 人工劳作,精耕细作 机械化耕作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

    农业生产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商品性农业

    文化生活特色 吊脚屋;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农业生产的优势 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劳动力不足

    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 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3、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册P34-35、填充图册P16图4-2)

    亚洲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欧洲 阿尔卑斯山脉、乌拉尔山脉(欧亚分界线)

    非洲 阿特拉斯山脉

    大洋州 大分水岭

    美洲 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生产活动每个山区都有各自特点,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以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适宜林木生长,可以发展林业。总之,山区的发展应注意因地制宜。

    4、与山为邻

    三个典型案例 自然环境 生产活动 生活状况

    垂直的牧场 x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哈萨克斯坦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业特色 “转场”文化

    如画的梯田 云南省的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这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是云雨天气。而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哈尼族人修筑梯田,在高山上修建庞大的水渠网络把水引向梯田,种植水稻。“梯田”文化

    热闹的山谷 卢卡索位于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山区西侧,坐落在群山怀抱的山谷中 滑雪胜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作用 方面 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有利作用 务工 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消极影响 生态环境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5、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图册P36-37、填充图册P17图4-3)

    非洲 尼罗河

    欧洲 多瑙河、伏尔加河

    亚洲 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鄂毕河、勒拿河

    大洋州 墨累河

    美洲 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农业生产 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他们出门以船为交通工具,从事的农业生产也多以与水有关的渔业为主。

    6、傍水而居

    比较点 水乡孕育的城镇(城镇)耕海牧鱼(渔村)水上都市(城市)

    地理位置 太湖流域。太湖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山东半岛东端的石岛镇大鱼岛村 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水上古城威尼斯

    经济发展情况 鱼米之乡、商品粮基地、城市群、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海洋养殖业 商业贸易中心——旅游城市

    水的作用 水对太湖流域城镇的“孕育”作用 大海对人类的养育之恩,人类应该与海洋和谐相处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危

    生活在湖畔、河边、海洋周围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水”的联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生产也离不开水

    如何理解“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人类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并保护水资源,就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7、比较澳大利亚牧场与内蒙古牧区

    比较点 现代化的大牧场 草原风情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大洋州,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首都或首府 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呼和浩特

    气候 比较干热,近70℅的土地上干旱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地形 大自然盆地、大分水岭、墨累河 内蒙古高原

    草原生产和草原文化生活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现代化畜牧业的特点 内蒙古草原传统文化生活的特点

    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最突出的特点);牧场规模很大;采取定居居住方式;羊比人多;畜群放牧嗜食肉奶;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骑蒙古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那达慕大会(娱乐文化活动)

    雅称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8、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填充图册P19、图册P39)

    亚洲 西亚的鲁卜哈利沙漠、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x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非洲 世界上的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大洋州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

    9、比较我国x疆地区和波斯湾地区

    比较点 丝路明珠(x疆地区)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

    地理位置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伯半岛(鲁卜哈利沙漠)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丝绸之路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问题的措施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厂

    绿洲农产品 葡萄、哈密瓜、小麦 椰枣、小麦、水稻

    相同点 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石油资源的地位 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始终位居世界前列

    主要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

    石油输出路线(P89图4-37)(1)从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日本、中国

    (2)从波斯湾→苏伊士运河→西欧和美国

    (3)从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和美国

    12、描绘自己家乡,调查自己的家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基本自然地理特点 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景观、资源等特点

    经济特点 如:主要的物产及分布

    人文特点 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人物

    家乡的变化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世界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美洲

    欧洲 英格兰城市群、鲁尔城市群

    亚洲 中国 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日本 京滨城市群、阪神城市群

    北美洲 波华城市群、芝匹城市群、圣圣城市群

    南美洲 贝里圣城市群

    11、文明中心——城市

    比较点 上海 筑波 巴黎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入海口 位于日本本州岛,毗邻东京 法国首都,跨塞纳河两岸

    主要景观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凯旋门、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

    作用近代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上海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日本的科学城。

    (借鉴筑波现代城市建设经验。)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国际的旅游城市

    问题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安全问题、城市建设问题

    城市生活特点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并适合总多人居住。

    城市 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物资、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它与外界进行着大量而频繁的交流

    国际大都市 主要是指那些经济文化影响超出了本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公认的国际大都市 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柏林、意大利的罗马、澳大利亚的悉尼、中国的上海和香港等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二篇:新版2024年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模版)

    2024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杜富贵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大洲、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地理的展示,从中国与世界区域生活—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文明中心城市的发展。

    四、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教材重点:地图的知识;世界的尝试与地球仪,以及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上不同的城市。

    五、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 自然和环境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以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3课时 第二课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3课时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3课时

    第四课 汽车城:蔚山

    探究课 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课时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7下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探寻身边的历史

    研究某一事物的历史,先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口头传说和 实物资料等,然后对收集到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这些资料提供给我 们的信息。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1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2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24 年,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 启 开始的。

    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 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 盘庚 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 纣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 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3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和刘邦起义: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2、楚汉之争:(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4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

    ★★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刘秀称帝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5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 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頻繁。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 年,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221 年,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222 年,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推荐阅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合集]
    关于爱在身边话题作文[大全五篇]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故事(推荐5篇)
    大学生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主题征文作文优秀[推荐5篇]
    夏至节气风俗活动五篇范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