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400字作文 婚礼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肃南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花开彼岸 时间:2024-06-02 15:40:55

    第一篇:肃南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肃南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实现生产总值24.03亿元,同比增长16.8%

    肃南讯肃南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绿色畜牧业、特色旅游业、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4.0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8%、20.2%和42.8%。

    该县坚持以“两园一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祁青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明花光伏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26项,黑河宝瓶电站、托勒河东水峡电站、酒钢肃南宏兴铜选厂、宏益铜浮选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三益氟化工、珠峰高纯氧化镁、兴荣铜选厂,海杰、宏实铁选厂等新上项目全面开工。继续推进甘肃高山细毛羊扩繁基地建设,新建细毛羊养殖小区4个,畜牧业科技示范点8个,暖棚羊舍1600座,饲草料存储棚110座,细毛羊饲养量达76万只。着力叫响“山水肃南•裕固家园”特色品牌,全年开工各类旅游建设项目17项,完成投资 7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105.9万人次,增长4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增长39%。积极打造祁连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恒盛、东圣玉业等加工企业6家,完成投资1.32亿元,玉石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梁生红)

    第二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24.03.08 10:31:38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己任,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4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218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24年提高3.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88.6%,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5.0%和78.0%。

    (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末,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除特别说明外,下同)年末总人口1达38128万人,比2024年增长5.1%,平均每年增长1.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8.6%,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城市11个,比2024年增加2个。其中,重庆、上海、北京的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行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28033.7平方公里,比2024年增长5.7%。其中,建成区面积达30137.9平方公里,比2024年增长23.3%。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出现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直接参与到国际分工协作中,各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不断增加,建立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国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特别是随着国际大都市目标的逐步实施,我国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影响力继续扩大。

    二、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提高

    (一)城市经济加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4年的113144.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07728.5亿元,年平均增长14.3%。上海、北京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5.8亿元和11972.0亿元。“十一五”开局的前两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保持了“十五”时期平稳运行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2%和16.3%。2024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给我国城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61.2亿元,同比增长12.4%,比2024年下降3.9个百分点。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击,正确应对,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扭转,2024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城市经济也实现了15.3%的增长速度,比上一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积极应对,迅速调整,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取得良好效益,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比“十五”末期翻了一番多。2024年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862.0亿元;2024年再创新高,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直逼2万亿元大关,达19023.7亿元,比2024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20.3%。其中,上海、北京财政收入跃上2024亿元台阶,分别达到2516.9亿元和2024.5亿元。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城市能够集中财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业效益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城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企业内部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取得了良好效益。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4772个,比2024年增加了65224个,平均每年增加1630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13560.5亿元,年平均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19274.5亿元,比2024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19.5%。其中,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明显增加,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提高。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量由2024年的52920个增加到2024年的102354个,平均每年增加12359个,所占比重由2024年的37.9%提高到2024年的50.0%,提高了12.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2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8692.5亿元,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总产值的18.7%,比2024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代表着城市经济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214.7亿元,100363.6亿元和10115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0:48.3:48.7,与2024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9个百分点。

    (二)投资消费对经济推动力增强

    2024年我国启动了为期两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重点指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547.9亿元,比2024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22.3%。其中,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1783.2亿元,比2024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6%。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终极目的是以投资促进内需,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旺盛,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71.8亿元,比2024年增长96.9%,平均每年增长18.5%。

    (三)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从2024年的“稳健”到2024年的“从紧”,再到2024年以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放宽贷款门槛,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均比“十五”时期有大幅增长。“十一五”期末(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十五”期末(2024年)翻了一番,达到431193.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2%;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也由2024年的147518.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03271.8亿元,4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9.7%。

    (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形势,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202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1930.6亿美元,与2024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1.6%。其中,进口额10007.2亿美元,年均增长11.0%;出口额11923.4亿美元,年均增长12.1%。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际使用外资1140.7亿美元,与2024年相比,累计增加85.3%,年平均增长16.7%。

    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大众的全民教育。202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56所,比2024年增加180所,平均每年增加45所;中等职业学校6683所,比2024年增加95所,年均增加23所;受在校学生数减少的影响,中小学校数量得到整合,中小学数量分别比2024年减少1183所和10499所。“十一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教师数比“十五”期间有所增长,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30人、11人和41人,与2024年相比,分别增加5人、1人和1人。

    (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审议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超过90%,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百人拥有图书116册,比2024年增加18册;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1450家;广播电视基本覆盖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大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全民素质。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探索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24年的48张提高到5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2024年的25人提高到2024年的30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从2024年的19‰下降到2024年的13.8‰。

    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改善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地多次调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4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5元,比2024年增加了6682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7.4%,年平均实际增长10.1%,比“十五”时期高出0.5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

    “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并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814.1万人,比2024年增长45.1%,平均每年增长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889.5万人,比2024年增长73%,平均每年增长14.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866.0万人,比2024年增长16.1%,平均每年增长3.8%。

    (三)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比2024年下降3.6%、15.6%和3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24年的34.7%提高到2024年的39.8%,提高了5.1个百分点。随着环境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更加优良。2024年有一半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在330天以上。其中,有21个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7%,二级标准的占75.9%,三级标准的占18.8%,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6%。

    注:

    1、年末总人口是指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

    2、“十一五”时期数据截至2024年。

    3、本文不包括拉萨市数据。

    (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第三篇:教育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全文

    教育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全文

    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块链等多个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用卓越的创新书写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一是积极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高校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出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快速响应,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二是扎实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牵头承担了40%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攻克种业技术难关。

    三是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教育部先后和北京、上海签署了有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并以此为引领累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50余个,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其中规模超百亿企业近20家,推动了柔性电子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是有力支撑科技冬奥成功举办。

    清华大学主导设计了“雪如意”大跳台,浙江大学保障“冰丝带”安全运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支持建造“最美、最快的冰”,哈尔滨工业大学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华丽变身,东华大学让冬奥会火炬能够“飞扬”起来,北京理工大学打破冬奥电动客车的低温禁区,共同支撑了一届科技范十足的北京冬奥会。

    聚力打造“国之重器”

    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

    发布会上,雷朝滋介绍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十年来,我国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地位,不断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高校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获得了2024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了2024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材料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此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据统计,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

    雷朝滋介绍,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国之重器”。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

    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研发了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助力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应用;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

    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一是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三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24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24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4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24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4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

    四是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

    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五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24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4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24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下一个十年,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教育部将这样做

    “能否有效支撑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是检验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今天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雷朝滋介绍了对于科技创新工作下个十年的思考和部署。

    雷朝滋介绍,今后,高校有组织科研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

    基础研究一定要提高层次、提高质量,要瞄准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组织跨学科团队,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二是要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

    既要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又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把科技的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要在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上下功夫。

    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等为核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四是要在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要主动与行业产业部门和龙头企业加强对接,走好有组织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三部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我们要大力推动‘四个转变’。”雷朝滋表示,在项目组织上,从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平台建设上,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围绕重大需求和攻关任务,加强培育布局;在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要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第四篇:镇域经济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出现了一定突破和跨越,全镇GDP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2024年达到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24年达到112万元,其中烟叶税收57万元,工业和商贸流通税收55万元,完成县下达我镇财政收入的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308元。但是,与县内经济强镇,与五县(市)乡镇相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迈的还不够大,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农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方面,不利因素众多,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通过参观学习活动、横向和纵向对比,我镇干部收获很多,触动很大,产生了增强店子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业兴,则整个经济兴;工业强,则整个经济强。因此,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找准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对于推动店子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工业发展了,形成产业支撑,才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才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物质基础。

    下面结合我镇资源实际,就我镇目前五大农林产业状况、工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找差距,找不足;就如何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地林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让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城乡发展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就如何解放思想,重点突破,进一步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方略,又快又好发展我镇镇域经济做如下方案:

    确定我镇镇域经济发展方向

    店子镇是一个区位十分偏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典型的农业大镇,在这方沃土上拥有林、畜、烟叶核桃、蘑芋、木耳等土特产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这些特产进行深加工,甚至精加工都没有,使这些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益。多年来,工业发展始终是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我镇矿产资源较匮乏,地理位置不利,过去,我们也花了很多力气搞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少数干部对工业化认识存在误区,引进来的几家矿产业处于停产状态,一直没有产生效益,做了很多无用功。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经过多方考证、多次讨论后,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林资源特色,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强镇富民道路。

    我镇在1994年至2024年,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黄姜产业,2024年以来黄姜产业衰退,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于上级扶持的烤烟种植业,除此以外,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前景广阔的新产业

    作为龙头,山羊养殖一直在原地徘徊,羊产品加工业为零,桑蚕业也刚刚引入。巩固发展现有烤烟、山羊、桑蚕产业,同时寻找和培植新的产业,如魔芋种植和加工、香椿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种植和开发等,科学统筹布局,勇于探索,务实肯干,从中找到一个类似于黄姜的产业做大做强,是我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杜绝形式主义,能引资的以公司带动,充分利用外地公司的信息科技平台带动产业,不能引资的先发展,把数量和质量搞上去,形成规模,形成气候,以规模带动效益,以规模带动加工业带动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如山羊产业、蔬菜产业的香椿、蘑芋,要做成产业专业镇,产业品牌镇。

    我镇山地林场经济确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我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摄氏度,平均降雨量700-900毫米之间,平均海拔650米,全年无霜期240天,适宜多种药材、经济类作物种植,此外,我镇工业零污染,劳动力资源丰富,山场辽阔,诸多因素促使我镇选择一条富于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结合农林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又称为“一点五产业”,国内一些乡镇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做足1.5产业文章,取得了辉煌成绩。取己之长补己之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发分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1.5产业发展,方是我镇发展经济壮大产业的根本之道。目前我镇处于打基础,抓产量,抓规模阶段,切忌急功近利,否则事倍功半。1.5产业是交通不便利、矿产资源贫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范围看,仅少数乡镇走得早,我镇要紧抓机遇,因地制宜,迅速发展,以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采取措施:

    一、紧抓机遇,搞好整合,巩固提升建材业

    建材业:全镇对工业经济贡献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店子村水泥预制板厂、土地岭红砖厂、金杨木加工厂,2024年新上了一个年产值150万元,纳税5万元,年生产600万块砖的免烧砖厂。截止目前实现年工业总产值900万元,同比增长16%,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90%;工业增加值260万元,同比增长7%;入库税金25万元,占目标任务的83%。但近来来随着建筑业兴起,各地纷纷建立制砖制板厂,我镇各建材厂销路主要是针对本镇和邻乡镇需求,市场较为狭小,发展空间有限。

    对于现有建材工业,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巩固和提升。以水泥预制板和免烧砖为龙头,带动农村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齐头并进。重点是抓紧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搞好企业资源整合,提高竟争力,扩大板、砖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本镇和周边五个乡镇的需求,年产值力争达到2024万元。

    二、做大做强三大产业

    立足店子资源实际,在2024年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发展烤烟、马头山羊、桑蚕三大

    产业。继续从组织领导、优惠政策激励、技术服务指导等方面重点倾斜,确保2024年发展烤烟面积5000—6000亩,产量1.3万担以上,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培育前庄、南坡、檀树河、小坝河四个种植面积过千亩的烤烟专业村;发展山羊3.9万只,当年出栏量2万只,实现养羊收入600万元;兴桑1000亩,培植养蚕示范户40户,养蚕100张。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区域发展结构。按照“高山种烤烟,低山养桑蚕,半山种药材,草场养山羊”的布局,小坝河、漕河、兰河三条河沿线的7个村以发展烤烟产业为主,其中前庄、小坝河、檀树河三个村作为烤烟专业村,每村种植面积将超过1000亩。大坝河沿线的8个村重点发展桑蚕和中药村材。山羊产业按照各村养殖适宜程度,将全镇山羊发展划分三个区,即张家坪、七里沟、天宝山、马鹿坪、檀树河定为山羊发展一类区;李家坡、大坝塘、北山沟、铁山寺、前庄、小坝河、牌楼定为山羊发展二类区;店子、南坡、瓦架子定为山羊发展三类区。以划分的区类分解山羊饲养任务目标,确保全镇山羊的发展总量。

    1、扩大面积,强化服务,主攻质量,巩固发展烤烟产业

    店子镇地处鄂西北边陲,境内70%的面积属于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790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土壤以黄沙壤为主,十分适宜烤烟的生长。自2024年以来,我们把烤烟产业当成农民、财政双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近七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年稳定烤烟面积4000亩,产烟过万担的郧西烤烟第一镇。2024年,在旱涝灾害轮翻袭击的情况下,仍实现产量65万斤,产值260万元,税收57万元,农民销售2万元以上3户,1万元以上136户,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24年发展烤烟面积6000亩,计划产量1.5万担,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确保烟农增产增收的惠民工程。多年来在烟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狠抓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76万元,按照烟水、路、炉三配套的要求,重点倾斜集中连片的区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烟水配套上。店子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烤烟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在育苗移栽的关键时期,最易出现干旱,为此我们多方筹资,建水窖295口,建大型蓄水池43个,建1条长1200米的引水渠。二是在烟炉配套上。自2024年来累计新建密集式烤房20个,小改密50个,新建普通烤房600个;三是在烟路配套上。烟区交通不畅成为制约店子烤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烟农运输难问题,我们组织农民新修通组公路20公路,维修烟区通组公路100公里,确保全镇烟叶生产不受影响,实现增效增收。

    烤烟产业劣势在于单位效益较低,坡地每亩纯收入约800元,平地每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从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采摘、扎板、烤制到销售,耗费人力大,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烤烟产业优势在于,政府扶持力度大,销路有保障,收入较稳定。在目前我镇经济落后,半劳力大量闲置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好烤烟产业,对实现农民稳步增收,解决贫困农村脱贫,促进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将来新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能手和管理人才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烤烟产业,依然是我镇的基础产业,将来的烤烟工作重点,应当注重加大技术含量、培养品牌,发展品牌优势以增加单

    xff88772009-03-01 15:04:04

    镇域经济:特色就是竞争力

    实践出真知

    黄伙有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工业化是镇域经济的支柱,壮大镇级经济总量、增强镇级财政的实力,必须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是促进镇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促进镇域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此可以推动镇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因此,我县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镇域“三化”发展上,坚持镇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来进行,实现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相互推动、协调并进。

    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为促进镇域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我县在指导镇域经济发展时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一是抓好城镇发展规划。制定了“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推荐新城镇、天堂镇、六祖镇成为省定中心镇,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地区发展的龙头。还将稔村镇和车岗镇定为重点发展的城镇,使全县城镇布局更合理,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二是抓好各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打冠军”的思路,指导各镇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根据各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传统优势,通过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各镇资源,力求做到镇镇有特色、镇镇有主导产业,在全县形成分工协作、互补促进的产业体系。目前,新城镇成为省级的不锈钢制品专业镇,勒竹镇为著名的畜牧大镇,天堂镇成为县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以果品加工为主业,六祖镇以旅游业为特色,水台镇以花卉、水果产业占优,稔村、东成、车岗等镇成为我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三是抓好园区规划。我县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抓好省道沿线各镇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要求有条件的镇建1到2个工业园区,构筑好项目承接载体,促进镇域工业发展。

    着力点在于优化投资环境

    在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镇域内,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近年来我县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一是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县城四大出口的改造,建立起与周边县市连接的便利交通网,提升了城乡电网的供电能力,完善了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二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上下一心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镇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我县把推进镇域“三化”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

    镇域“三化”发展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我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重心下移到镇、村,以此推动镇域工业的发展。要求各镇树立“工业立镇”思想,将各镇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各镇、村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选派得力的领导干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各镇抓项目的责任人,并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各镇抓住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利用好各种积极因素,引进县外的资金,促进了一大批项目上马。近年我县先后有欧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科健织造、华实松香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上马,不锈钢制品、雨具、皮具、针织服装、果品加工、林产化工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镇域工业总量迅速壮大。去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28个,引进资金1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全县镇域工业总产值达84.3亿元,同比增长19.5%。我县还先后获得“中国果品加工之乡”和“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

    在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农业项目、城镇项目并上。近年来,我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以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为契机,抓好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几年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达到1.7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县还把城镇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开发建设,按照“启动民资,经营城市”的思路,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相结合,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手段建设城镇、管理城镇,推进城镇化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推进高尚住宅小区项目开发,并带动配套建设了一批桥、路、堤项目。目前,累计启动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亿多元,使县城架构拉大了两倍多,人口增加了一倍,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县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在加快县城改造建设的同时,帮助天堂、六祖、稔村、车岗等乡镇进行道路、卫生环境改造。全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达10亿元,有力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8%。

    第五篇:镇域经济

    标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受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2024—2024年)的影响,2024年以来我镇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呈结构性回升态势。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得不到有效增长。因此,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平抑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 有效控制人口也把广大育龄妇女从繁重的哺育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经济发展中去。

    (二)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素质,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打好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筑牢人口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要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特别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实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服补叶酸等出生缺陷早期干预措施和“优生促进”工程,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六项措施,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我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注重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在人口结构方面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认真落实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规范管理、严查“两非”等五项措施,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总体看,目前我省人口仍属于成年型人口,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积极应对。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制定和落实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流动人口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频率和速度日益增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农民工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要求,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机制,确保实现全国“一盘棋”、“三年三步走”(2024年省内“一盘棋”、2024年重点区域“一盘棋”、2024年实现全国“一盘棋”)目标。积极推进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员化、网格化和均等化,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它是国家为加强和改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所做的制度性安排,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举措,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农村产业政策及各项措施,对于农村能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求发展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使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有了新亮点,迈出了新步伐。

    一、强化措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协调银行贷款,优先选择劳转项目,优先提供“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优先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二、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贫困村,品税在“一村一品”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持,优先安排上项目,同等条件下提供政策扶持资金促其发展,使其生活不断提高;对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国债项目沼气工程建设中优先考虑建池,使其早受益、早发展、早脱贫。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和决定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八寨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八寨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立足于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建好两个支柱,打牢三个基础,实现四个突破,培育五个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小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以水、电、路、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和改造了农田灌溉沟渠30余千米,改善了5000余亩农田的灌溉条件,解决了6400余人14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农村电路电网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农村通达工程,乡村公路硬化改造80余千米,全镇自然村通路率达到98%;农村有线电视和电话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97%以上。

    二、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五大基地和建好两个支柱、重点培育五个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烤烟、畜牧两个支柱产业效益明显,五个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格局。

    三、集镇建设品位进一步提升,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路子,以建设“市场带动型”集镇为目标,以优化环境、规范市场、完善功能为重点,大力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集镇各主干街道的柏油铺设及水泥路面改造,完成了“四纵四横”八条街道的规划及前期开发工作,完善了大牲畜交易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市政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集镇整体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四、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全镇非公企业已发展到了10余家,涉及农产品、木材、药材、建筑等行业。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闯劲不足,投资、经营和发展的胆识和魄力不够,顾虑重重,不敢尝试,害怕承担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和束缚了发展步伐。

    二、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八寨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镇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谋发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二、围绕“半小时经济圈”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下一步,我镇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小城镇向集约化发展。围绕打造“半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将公路、街道建设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整脏治乱”工作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安装,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美化、净化城镇环境,创建文明卫生城镇,2024年,我镇力争完成集镇三轮修编工作,继续抓好集镇中心通道建设和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力争更多建设指标,为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通过招商引资大项目的带动,实现集镇扩容及城镇率的提高。如今,本庄的集镇功能和形象正日益提升,以集镇为中心的繁茂经济正逐渐复苏,并向四周不断辐射。据统计,每月由本庄镇发往广东、贵阳等地的猪、牛就有数千头,禽蛋上百万枚,同时,饲料、肥料、钢材等物资大批量流向周边乡镇,本庄作为石阡县西边经济贸易中心的独特魅力正在逐步彰显。



    推荐阅读:
    肃南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事业单位考试作文
    中学学生纪律检查考评办法
    比尔●盖茨的十一项人生建议(5篇材料)
    提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要求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