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入党材料 用工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推荐5篇)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6-07 12:10:1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劝学》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倍感深思。

    生活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呢!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靠的是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劝学》让我明白“学有成,需千滴汗。

    你如果想学习成绩好,却又不想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着临时抱抱佛脚算了。这样你永远也不会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恰你,给你一次下的收获但那只是临时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连那点胜利的满足也会里你而去。

    坚持不懈的学习的确很累,而且不能马上就看到成果。

    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费的,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的能力正在无形之中茁壮成长。也许有一天你会被自己“下笔如有神”的能力吓一跳,其实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这些是你坚持不懈的收获。

    《劝学》中心思想

    较系抄统地论述了学习袭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

    第三篇: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劝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劝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劝学观后感

    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下面,就让我们在《劝学》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吧!

    《劝学》上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里面遨游。这里与学习暗藏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会积少成多。比如说你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并坚持下去,你的课外知识肯定会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真理呀!

    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脑瓜子反应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刚亮,就去读书,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他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证了古代的一个词,叫“笨鸟先飞”,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须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别人一个小能掌握的知识、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两小时。“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而你弥补的条件是什么呢?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勤奋!勤奋能补拙,要用勤去补拙。

    反过来说,你如果聪明,那你更要勤奋了,因为你比别人聪明,别人读五次记下的,你要读一次就可以记下,充分利用你的聪明,别人读五遍记住一篇文章,你可以记住五篇,但不能骄傲。

    总体来说,不管你聪明与否,要想成功靠的就是勤奋、刻苦。可刻苦背后是什么?是恒心,是毅力!只有恒心加上汗水才等于成功。而这,又符合了《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几句话的道理。

    从《劝学》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把才能刻苦学习,我送你一句名人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的心得体会。

    《劝学》中心思想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回学习的重要文章。这答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篇:劝学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

    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五篇:劝学文言文教案

    劝学文言文教案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文言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推荐阅读: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推荐5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筹划[五篇范文]
    给儿子一封信怎么写(含5篇)
    初中生吸烟有害健康的手抄报精美5张模板(大全五篇)
    弟子规教学反思[推荐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