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固江中心小学:王海萍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下面我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套教材的分析。
整体上,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课程标准,编写特点和体例,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 内的数、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解决问题方面: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编写特点与体例
1.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例如:在上册的教材中,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和“分类”两个单元。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
5.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6.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数与代数:上册有数一数、1-5的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下册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它们的关系犹如上楼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
空间与图形:上册有比一比、分类、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种表四个单元,下册有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三个单元。比一比、分类和位置这三个单元相对独立,认识物体和图形与图形的拼组可以穿插起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学习图形的拼组提供了前提,做了铺垫。
统计与概率:上册的统计与概率穿插在实际生活中,以《我们的校园》一个简单的校园生活实例渗透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而在下册有统计这一单元系统地归纳的统计的知识。
实践活动:上册的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个章节中,下册却有找规律这一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部分说,以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为例,从单元地位、课标依据、单元分析、课例解读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单元。
1、单元地位: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标依据:本单元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已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利用生活中人民币使用的实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单元分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阶段。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就不会感到困难,更有利于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和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与学法―――
(1)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凡是学生能讲出的要让学生自己讲。
(2)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人民币的面值,感知人民币的功能。
(3)要适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4、课例解读:以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物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考点:能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
教学处理策略: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故事导入。(从前有个爱提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提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创设情境,以故事导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认识人民币。
(1)讨论交流:出示各种面值的模拟地币,让学生讨论,你是怎么认识它的,它有什么特征?你能给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吗?
(2)汇报结果: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介绍和分类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分类:A、分成纸币和硬币;B、按元、角、分来分类。这时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探索交流: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分别有哪些?通过问题映衬故事,回答故事中所提到的问题。
(4)购物游戏:创设小商店的情境,进行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如果只给你20元钱,你打算买哪些物品。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由于学生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可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而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学习,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第1题和练习九第1、2题。
(2)最后学生畅谈收获。
巩固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1元=10角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活动的联系。
第二篇:202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202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4年版)》)的精神和要求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于2024年9月起正式使用。
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思考题”等栏目。在“例题”里着力教学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经常使用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策略等,是课堂教学传授数学知识的最主要板块。“试一试”一般紧接着例题编排,或是例题所教学的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或是例题教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首次具体应用以及变式应用,总之是例题教学的继续、延伸。“想想做做”里编排与例题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深入体会并理解例题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初步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起到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你知道吗”体现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弹性,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数学背景材料、简单的数学游戏等供学生选择阅读,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数学知识。“思考题”体现了教材的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发展,包括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良好情感与坚强意志的形成。
教科书不是直接给出许多静止状态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理解或发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指向一个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是教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教科书设计了“茄子”“玉米”“豆荚”“白菜”等四个大卡通,还有“萝卜”“辣椒”“番茄”“蘑菇”等四个小卡通。大卡通代表教师形象,和学生互动,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有时安排学生活动引发他们动手、动口,有时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为他们做必要的解疑„„小卡通代表学生形象,与学生交流,有时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有时说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或困难,有时说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成果„„教材里的大卡通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示教师如何教、如何组织学生学,提示教师哪里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在。教材里的小卡通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状况,他们可能怎样想、会怎样做,他们能做些什么、困难在哪里。课堂教学应该把教科书里的大卡通与小卡通的互动,以及小卡通之间的互动变成现实,形成有趣、活跃、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现实。
一、关于全册教学内容编排的一些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 “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 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③ 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就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编排,再做几点说明。
1 把20以内的数分成两段编排和教学,先是“认识10以内的数”,然后是“认识11~20各数”。这样编排有两个原因:首先,认识10以内的数和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而认识11到20各数时,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把10以内的数与11~20各数分开教学,有利于突出各自的特点与重点,保障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其次,与认数相关的计算教学内容不同。教学10以内的数,要教学加法和减法。而教学11~20各数,本册教科书里只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暂时不进行相应的退位减法的教学。把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分开教学,方便了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
2 第七单元“分与合”集中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又一个特点。10以内数的组成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小学数学历来很重视这个内容的教学。以往的教科书习惯地把10以内各数的组成,与这些数的意义、读写编排在一起教学,每一个数的教学几乎都是“数数——认数——读数和写数——数的组成”的过程。这样编排固然是可以的,但往往是反复较多、推进缓慢,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册教科书把2~10各数的组成集中起来,单独编排一个“分与合”的单元,有以下好处:①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合”能导致加法或乘法,“分”则导致减法和除法。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分”和“合”的思想,为以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打下基础。②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可以在相应的摆学具活动中抽象出来。集中编排“分与合”能使教学精力投放在操作学具及其数学化的上面,给学生较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渐提升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③ 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相当充分的练习。集中编排“分与合”,有利于加强练习,在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上有更加新颖、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④ 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减少了10以内数的认数内容,有助于认数阶段加强数的意义的教学和写数练习。
3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从粗放到细微”,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物体,然后才会注意立体上的面。也就是说,先感知到的是“立体”的存在,后感知到“面”的存在。所以,教科书先编排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再编排平面图形的教学,是遵循儿童认识规律的选择,便于教学。另外,本册教科书只限于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不研究它们的面和棱。即使学生没有认识平面图形,也不会影响对立体图形的学习。
4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减法的初步含义,加法、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等三部分内容。教科书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机结合、交叉编排、同步推进。这样编排的主要原因是,加法和减法既是两种不同的运算,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可以说,不懂得加法很难认识减法,懂得了减法能够深一层理解加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成几次循环,螺旋上升地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的有序提升,逐渐凸显加法和减法的含义,逐渐沟通加法和减法的联系,能够较好地促进概念的形成。再说,计算10以内加法一般想数的“合”,计算10以内减法经常想数的“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有条件同时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经常把加法和减法结合着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教科书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运算意义、运算方法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运算意义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运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生初步领悟了加法、减法的含义,就有条件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可以及时应用于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反过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所以,把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的教学,是一种科学的安排。
5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与正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进行大数笔算的水平。教科书里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加法通常有两种编排,一种是把这两种计算内容分开,先教学进位加法,后教学退位减法。另一种是把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结合着交叉编排,先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再教学“8(7)加几”和“十几减8(7)”;最后教学“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这两种编排各有道理,也各有缺点。本册教科书采用前一种编排,第十单元里只安排“20以内进位加法”,把退位减法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里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能使教学轻松一些、顺利一些。首先,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加强进位加法的计算思路。如计算9加几时,一般把“9凑成10”,转化成相应的“10加几”。这样的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8(7)加几,以及6(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上面。其次,将“两个数相加,调换它们在算式里的位置,和不变”的经验,应用到一个较小数加一个较大数的算式上,可以想那个较大数加较小数的得数是几。因为较大数加较小数的计算已经在9、8、7加几时教学了,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了。再说,经过充分的练习,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再教学退位减法,就可以利用加法算减法,有利于化解退位减的难点,使减法计算既对又快。
6 本册教科书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根据《标准(2024年版)》的精神与要求,从三个方面改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第一,注重问题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在学生生活和活动的范围里收集富有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用图画、对话、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以此吸引学生,激发解题兴趣;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如第八单元的例1既教学加法的知识(含义与算法),也教学加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2既教学减法的知识,也教学减法的应用。配合这两道例题的“想想做做”里有一些“看图写算式”的练习题,既在练习加、减法计算,也在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单元的其他例题和许多习题,也都具有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这双重
教学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相结合,是“双赢”的安排:一方面赋予加、减计算具体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建立运算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加了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从中能感受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三,在第八和第十两个单元里,细致地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理解题意,先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看懂图意,把教科书上的算式写完整;然后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并自己写出算式解答问题。又如分辨条件和问题,先在实物图里“数”出已知信息,体会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里的信息,区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最后在图文结合或对话的情境里找出条件与问题。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 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数学广角方面,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册教学重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力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⑴、圆柱„„„„„„„„„„„„„6课时左右
⑵、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比例(14课时)
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⑶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4、百分数(二)„„„„„„„„„„„„6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⑴、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⑵、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⑶、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⑷、综合应用„„„„„„„„„„„„„4课时
第五篇:安全教育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安全》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小学《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 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凸显综合性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机融合了生命、安全、健康、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教材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生活逻辑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的。教材贴近儿童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同时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认知和行为、理论和实践、个人和社会的结合和转化。
3、重视儿童的实践体验
从根本上说,本课程不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育,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
4、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具有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儿童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经验在生活中不断生成,儿童所获便会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5、趣味性呈现,形式活泼
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措施
1、采用活动教学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
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的实际,可以补充、修改、拓展等。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案例替换,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
3、采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方式的评价,应该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教师,家长的综合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二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三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县长在县政府全体成员暨乡镇长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大全)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2024—2024年)
政协主席在政协委员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个人绩效考核自评报告[优秀范文5篇]
相关文章:
- [ 五号文库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 [ 五号文库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2024—2024年)
- [ 五号文库 ]让人听起来很温暖的句子(精选多篇)
- [ 五号文库 ]高压电工考试题库
- [ 五号文库 ]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 [ 五号文库 ]施工单位个人年度工作总结(21篇)
- [ 五号文库 ]简洁版物流运输合同(共5则)
- [ 五号文库 ]小学六年级我的小心愿作文最新[五篇范文]
- [ 五号文库 ]护士职业生涯规划书
- [ 五号文库 ]2024年高中学生请假条 高中学生请假条理由内容(11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高中毕业升学宴学生讲话词 升学宴敬酒主持词(三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银行柜员日常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公司网站建设策划书(三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七一演讲比赛主持稿(四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端午亲子活动方案过程(四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单位培训总结报告(14篇)
- [ 五号文库 ]临沂市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方案
- [ 五号文库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八大民生热点
- [ 五号文库 ]最新版钢门窗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 [ 五号文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冲刺卷(六):百分数(A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