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起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张新起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张新起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四年全市生产总值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6615.6亿元四年来,全市生产总值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6615.6亿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6亿元,年均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370元,年均增长13.3%。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8%,成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27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2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43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环湾大道等项目竣工通车,城市地铁、铁路青岛北客站开工建设。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7.8%。各级财政投入 “三农”资金282.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1.9倍。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青岛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总成绩居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整合组建4家政府投资公司,规范了市区两级融资平台。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5%。大力扶持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突破。
民生质量持续改善
市级财政对社会民生投入401.5亿元
市级财政对社会民生投入401.5亿元,占预算支出的54%。城乡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实行免费,完成550所薄弱中小学改造。新农合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60元,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等建成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5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0%和73.6%。解决了1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124万平方米,普及率达到70%。市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78%。环保公交车超过87%。
五年再造一个新青岛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化率达到76%。主要目标的确定,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又体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发展得更好更快,力争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民生事业
今后五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更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突出蓝色,强化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蓝色硅谷建设。深化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海洋经济增加值争取达到1500亿元,加快向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迈进。突出高端,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发展高端制造,改造传统工业,培育十条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突出新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加快形成支柱能力。突出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今后五年,加快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更具活力的发展格局。突出特色,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区域经济板块。市区重点建设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五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担负起全市工业发展的重任。加快镇域经济发展,重点规划培育发展50个城镇、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
今后五年,加快打造文化强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向现代海洋文化名城迈进,建设文化青岛。建设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的精气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10%,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今后五年,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教育设施建设双百工程,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实施医疗卫生设施百万工程和医学园区建设项目,新增病床1.2万张,降低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规模。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
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力争覆盖面达到20%。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今后五年,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坚持绿色发展,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青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的规定要求。对岸线资源和近海资源进行严格保护,把胶州湾建成全市人民的蓝色家园。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办好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让自然走进生活。
今后五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活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活力青岛。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优化招商载体,创新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今年的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实际工作中,必须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任务。
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在发展上奋力突破
集中力量建设总投资3800亿元的230个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蓝色引领、跨越发展上奋力突破。深化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推进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拓展董家口港区。支持青岛港转型发展、做大做强,规划布局港口物流和临港大工业。加快蓝色硅谷建设。推进1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30平方公里配套区建设。着力打造蓝色产业链。统筹规划布局蓝色经济园区、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加快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
加快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奋力突破。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启动十项千万平方米的重点服务业工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施1000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强化项目和投入保障。集中力量建设总投资3800亿元的230个重点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竣工投产70个项目。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奋力突破。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沽河防洪主体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加快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双百双千”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在三城联动、城乡一体上奋力突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开发建设。启动北部新城开发建设。规划建设董家口临港经济区。加快大沽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世园会筹办工作。加快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完成全域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加大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力度。对老城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文化惠民、文化强市上奋力突破。加快区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五市数字影院建设。全力做好十艺节各项筹备工作。开工建设国家级青岛广告文化产业园。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制步伐。实施创意青岛计划。做好第四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上奋力突破。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大干300天市容环境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推进浮山综合整治和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新建改建绿地660万平方米。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在体制创新、开放转型上奋力突破。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进入社会事业等领域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紧盯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以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进100个先进制造业大项目、100个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创新驱动、人才强市上奋力突破。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启动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工程建设。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443引才工程”和蓝色人才集聚计划、青岛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
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上奋力突破 今年计划安排民生投入163亿元
今年计划安排民生投入163亿元,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民政等社会事业设施千万平方米工程,在办好10件市办实事的同时,进一
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市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17%,推进教育均衡。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开展农村200所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完成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加大专用校车配置力度。统筹启动七区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
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以破除以药养医为抓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新农合制度,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全面推行基层门诊费用报销。免费实施儿童口腔疾病基本预防。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制度。提高紧急救助能力。努力增加就业改善生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就业,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市级统筹。提高城乡低保和基本养老金标准。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推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免费制度,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和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程。
继续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000套。推进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新建农村住房2.5万套,改造危房4060套。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推动房价合理回归。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管理作用。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强化各级政府作风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等各项规定。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节俭办事,压缩“三公”支出。坚决查处失职渎职、贪污贿赂、以权谋私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违法违纪案件。
全面加速提升创新增效落实。要治理庸、懒、散、慢、拖、瞒问
题。加速,就是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衡量工作,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创新,就是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破难题、攻难关,创先争优求突破;增效,就是要集中心智和力量,干成事、出效果,提高行政效能;落实,就是要科学周密地决策、雷厉风行地执行、百折不挠地推进,践行承诺、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全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纪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较好地完成市九届人大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开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55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38.7亿元增加到126.3亿元,增长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8.7:58.5:32.8调整为5.3:56.7:38。工业经济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国际性轻工城建设开局良好,“十个一批”工程逐步启动,轻工行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创建了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日益增强,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产值所占的比重达60.5%。“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成效显著,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42个,温州产品质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观。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2项工程摘取“鲁班奖”。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效益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经产值比由61:39调整为34.3:65.7。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首届“轻博会”。
改革开放催生新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明显增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为重点,国企改制面达95%。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39家企业路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实施,财税、投融资、流通、医药、价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信用温州”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去年实现出口总额26.5亿美元,五年问增长4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优势,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经济。
现代化大都市雏型开始显现。调整市区行政区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区开始出形象,完成旧城改造2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6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343万平方米,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现代化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达5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9.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温州电厂二期、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洞头五岛相连等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19个。用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全线推进,进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温州(洞头)半岛工程顺利开工。温福和甬温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绪。电话号码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升8位。城乡基础设施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转变。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4项,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向高标准迈进,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 5l.4%提高到79.5%。民办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温州大学城初具规模,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顺利迁入。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温州博物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5.6%。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武装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口岸、统计、物价、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中央、省驻温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一步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3件、政协委员提案2638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1.9倍,人均达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10.8和3个百分点。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长,每百户轿车、电脑、手机拥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温州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五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将为历史所铭记。在此,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于部和驻温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所有关心温州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产业层次不高等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剧;利用外资工作有待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城乡居民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特别是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致使各方面对发展软环境不满意。如果不迅速扭转这种局面,温州将丧失优势和机遇,直接危及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过硬的措施,扎扎实实地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新世纪发展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更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今后五年,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确保比2024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1%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努力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乃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领跑城市”。
-- 现代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冻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初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形象。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型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形成较为完善的现 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稳定低生育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迈向富裕的小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宽松的创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新的形势和新的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全力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加快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的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保持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加快建设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对照国际著名轻工城市的发展轨迹,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专业化生产、国际化运作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加快实施“十个一批”二工程;进一步做大园区、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活市场。从“大温州”概念出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三带、四区”产业布局框架。加大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4OO平方公里的沿海工业区,形成沿海产业带,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利用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加强与国际轻工名牌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能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排头兵,到2024年,全市轻工百强企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升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重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组织区域支柱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轻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和提升力度,做大“名牌经济”,使全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免检产品的拥有量有较大提高。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扩张市场网络,推动更多的轻工产品“走出去”,使温州成为国内外大企业、跨国公司的供货基地和采购中心。在加快发展轻工产业的同时,重视其他工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低压电器、化工、泵阀、汽摩配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快更好发展。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紧紧围绕为国际性轻工城建设服务,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各具行业特色、面向全社会的信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检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基本建成双屿、南白象、龙湾港区三大物流中心,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推进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建成杨府山中央商务区和大西洋商贸中。心等区域性购物中心,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以“轻博会”为龙头,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会展”、“特色会展”,提高会展业发展水平。以“山、水、文、商”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海内外市场;把我市建设成为浙江南部旅游出入境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等服务行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上个百分点。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必然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创汇型农业,推动效益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重点扶持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粮食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视解决失上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把推进城市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构筑大都市框架。以规划为龙头,实行东拓、南接、北连,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通盘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设进程,形成向东、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态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争取五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0万;加快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转换,明确城市各片区的规划定位,促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基本完成3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设,使其成为辐射功能强、现代气息浓、人居环境优,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新区。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小城市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鳌江流域城市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平阳、苍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促进温州南翼经济的发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争取五年内完成交通主于道沿线和经济发达村镇的整治改造任务。
根据东南沿海大商港的定位;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全力抓好温州港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战略性转移。加快状元存、南岳、七里、龙湾等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和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到2024年争取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50万标箱,为买现远期“331”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础。加强飞云江、鳌江的整治和港口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力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计划五年实施重大项目103项,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等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建成温福铁路和甬温铁路温州段,尽快启动新机场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海陆空配套、快速通畅的对外大通道;着手轨道交通、瓯江过江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文成泰顺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内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道路框架,构筑城市捷运系统,实现全市二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能源方面,建设装机容量24O万千瓦的温州第二电厂,5O万伏用温、温南、温东输变电等工程;建成温州电厂三期。水利方面,建设城市防洪工程、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千库保安”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抓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围垦工程,完成造地15万亩以上,有效增加后备土地资源。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绿色温州”。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理山治水,显山露水,逐步构筑城市“三环绿色生态圈”。在内环,加快建设温州乐园、九山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等,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到2024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30%。在中环,搞好城市“绿核、绿心”建设,建成以大罗山与三烊湿地为核心的温州城市生态园;加强对沿海滩涂湿地和洞头、灵昆、七都三岛“海上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深度开发楠溪江景区,加快构筑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六岸”的生态公益带和城市景观带。在外环,建设北雁荡山、四海山、玉苍山、乌岩岭四大城市“绿肺’,形成大都市远郊生态屏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抓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珊溪水系保护和重点片区污水治理;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颗粒物、治理机动车尾气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渔、港、景、油、涂”五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业,提高海洋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把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实施人口迁移、产业培育、环境优化、山海协作四大工程。加快山区人口的迁移和集聚,建设一批下山移民新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及随迁人口要达到并稳定在 8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成文成、泰顺2个生态县,使之成为温州大都市的“后花园”。把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区建到发达地区;走异地工业化的道路,切实解决下山群众的就业问题。统筹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00公里通乡公路、1500公里通村公路改造任务。实施山海协作,加强挂钩扶贫,促进共同富裕。到2024年,努力实现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
(三)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围绕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激活经济主体,增强发展力和创新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温州真正成为创新之城、活力之市。
以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金融改革综合试点,通过建立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改造农村信用社、深化存贷款利率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经济发展搭建通畅、高效的金融平台。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支持资产质量较高、竞争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经营,促进产权整合、企业集聚和产业放大。积极稳妥地实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深化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形成规范、有序的经济管理体制。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充分利用过渡期,加快形成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提高对各类国际贸易纠纷的预警、应对能力。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中的龙头地位,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嫁接重组,全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发挥“三胞”的作用,做好吸引侨资、台资的文章。力争五年合同利用外资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实施“大通关”工程,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至2024年,夕贸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比2024年翻两番。开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窗口,广泛开展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资源。
做足做活温州人文章,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通过各地温州商会和搭建世界温州人大会这一平台,充分利用200万在外温州人这一独特资源,努力为温州经济发展服务。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温州企业和温州人“走出去”,完善温州之外的营销网络,把更多的温州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发挥在外温州人的作用;搞好外引内联,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温州,努力把温州人“细胞”活力变成“肌体”力量。
积极参与国内地区间合作,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发挥我市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多领域开展经济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人才互通和产业互补。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搞好对口帮扶工作。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塑造新世纪温州人的新形象。坚持依法治市,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温州”。切实抓好禁毒工作,遏制毒情蔓延势头。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业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联合体,搞好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温州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完善产权交易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快建设“数字温州”。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促进我市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强化地方政府为主的分级办学责任制,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高标准、均衡化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础教育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构筑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全面建成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温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留学生创业园区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我市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和精通国际经济贸易的人才;构筑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争取全市新增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2024名。充分挖掘和整合瓯越文化资源,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树立温州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组建以资本为纽带、具有导向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形式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快群众性体育服务网络建设,注重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改善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探索建立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争取进入全省一类地区管理。认真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高度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千方百计培育和保护群众的购买力,努力扩大教育、体育、旅游、娱乐、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拓宽和优化消费结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康居示范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关心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以提升环境竞争力为主线,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氛围,努力使温州成为政府服务最佳、营商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减审批项民改进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和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的考核、选拔和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机关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盘活和整合各种资源,激活经济发展的潜能。通过围垦造地、园区整合、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方式改革等途径,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企业用地的瓶颈制约,降低企业的营商成本。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努力增加建设和发展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有效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按照信用立市、建设“信用温州”的要求,切实强化政府信用;显著提升企业信用,初步建立个人信用,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信息网络、信用评价系统和信用监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我市成为全国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依法打击严重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防范重大疫情、抵御自然灾害、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2024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本届政府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贸出口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任务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定任务。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方面,以加快征地步伐和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成滨海产业园区5000亩土地征用和“七通一平”建设,加快中国鞋都等10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能直接带动产业提升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亿元。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增加资金供给,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鞋类、印刷、泵阀、低压电器、汽摩配等国家级和省级检测中心建设;新建3个省级检测中心。
农业方面,加强蔬菜、茶果、花卉、水产、畜牧等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基地20个。继续抓好农业“百龙工程”,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完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启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搞好种子种苗工程,发展“订单农业”和“网上交易”,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中介组织。启动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现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
服务业方面,制定实施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双屿物流中心、瓯北客货运综合站等一批物流设施建设,争取大型国际零售集团落户温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及有关配套工程,全力以赴办好2024年中国国际轻工产品博览会。加强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建立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完成合同利用外资比上年翻一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着手在各级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开辟外商投资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划出不少于50%的土地用于外商投资。认真落实各项出口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生产企业“免、抵、退”等税收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强外贸、海关、税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通关效率,推进贸易便利化。壮大出口队伍,重点培育10家自营出口超亿美元的出口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力争全年新批境外企业25家。
(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按照金融改革综合试点的要求,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小额信用贷款;搞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融资服务。深化经贸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置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商业、物资、粮食、水利、交通、城建等国有企业改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争取年内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新进入上市辅导2家,上市1家。加强对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妥善处理“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的村集体资产问题。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被征用土地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等办法,妥善解决失上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食品卫生、房地产、汽车、建材、通信产品、服务六大市场和价格秩序的专项整治。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障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百项千亿工程”,完成重点建设投资叨亿元。建成50万伏而温输变电、中心片污水处理厂、市行政管理中心等项目,确保甬台温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加快实施温州(洞头)半岛浅滩一期、珊溪水利供水配套工程、温瑞塘河综合整治、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瓯南大桥、瓯海大道、温州大学城、康居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温福铁路温州段、永强机场扩建、飞云江三桥、龙湾港区二期、温州电厂三期、城市西向排洪工程、温医附一院迁建工程和沿海工业区配套基础设施等。做好甬温铁路温州段、温州第二电厂、绕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瓯江过江隧道、三江片开发、温州城市生态园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完成杨府山片区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行政文化中心配套设施,进一步拉开城市中心区建设框架。坚持新区拓展和旧城疏解相结合,稳步进行旧城改造,控制旧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提高旧城环境质量。
(五)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居等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素质。继续加大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拆违改危“四大整治”力度,搞好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80万平方米。抓好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整治,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我市2024年争取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奠定重要基础。
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50家,实现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零的突破。加快制定实施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和虚拟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重视专利保护工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选择20家企业和5家行业信息中心开展信息化试点,建设教育、劳动保障、医疗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服务系统。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快一批重点学校的改迁建,争创省市示范学校5l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加快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零门槛”;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温创业。
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新闻、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启动建设温州大剧院、中华诗词馆、温州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区的保护,办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温州分会场的各项活动。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步伐,完成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紧建立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力打好‘啡典”防治硬仗。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快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视搞好三产等重大市情市力普查。加强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驻温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关心人民生活,继续为民办好一批实事项目。转变政府职能,整顿机关作风,化大力气改善和优化发展软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重大事项联审,开展年检年审事项专项清理,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审批。启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建好政府门户同站;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投诉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整治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办事拖拉、推倭塞责、刁难企业、政令不畅等问题。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大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推荐]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篇: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纪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较好地完成市九届人大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开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55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38.7亿元增加到126.3亿元,增长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8.7:58.5:32.8调整为5.3:56.7:38。工业经济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国际性轻工城建设开局良好,“十个一批”工程逐步启动,轻工行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创建了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日益增强,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产值所占的比重达60.5%。“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成效显著,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42个,温州产品质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观。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2项工程摘取“鲁班奖”。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效益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经产值比由61:39调整为34.3:65.7。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首届“轻博会”。
改革开放催生新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明显增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为重点,国企改制面达95%。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39家企业路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实施,财税、投融资、流通、医药、价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信用温州”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去年实现出口总额26.5亿美元,五年问增长4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优势,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经济。
现代化大都市雏型开始显现。调整市区行政区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区开始出形象,完成旧城改造2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6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343万平方米,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现代化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达5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9.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温州电厂二期、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洞头五岛相连等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19个。用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全线推进,进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温州(洞头)半岛工程顺利开工。温福和甬温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绪。电话号码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升8位。城乡基础设施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转变。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4项,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向高标准迈进,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 5l.4%提高到79.5%。民办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温州大学城初具规模,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顺利迁入。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温州博物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5.6%。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武装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口岸、统计、物价、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中央、省驻温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一步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3件、政协委员提案2638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1.9倍,人均达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10.8和3个百分点。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长,每百户轿车、电脑、手机拥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发
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温州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五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将为历史所铭记。在此,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于部和驻温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所有关心温州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产业层次不高等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剧;利用外资工作有待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城乡居民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特别是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致使各方面对发展软环境不满意。如果不迅速扭转这种局面,温州将丧失优势和机遇,直接危及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过硬的措施,扎扎实实地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新世纪发展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更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今后五年,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确保比2024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1%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努力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乃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领跑城市”。
-- 现代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冻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初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形象。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型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形成较为完善的现 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稳定低生育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迈向富裕的小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宽松的创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新的形势和新的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全力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加快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的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保持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加快建设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对照国际著名轻工城市的发展轨迹,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专业化生产、国际化运作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加快实施“十个一批”二工程;进一步做大园区、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活市场。从“大温州”概念出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三带、四区”产业布局框架。加大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4OO平方公里的沿海工业区,形成沿海产业带,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利用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加强与国际轻工名牌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能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排头兵,到2024年,全市轻工百强企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升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重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组织区域支柱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轻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和提升力度,做大“名牌经济”,使全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免检产品的拥有量有较大提高。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扩张市场网络,推动更多的轻工产品“走出去”,使温州成为国内外大企业、跨国公司的供货基地和采购中心。在加快发展轻工产业的同时,重视其他工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低压电器、化工、泵阀、汽摩配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快更好发展。有重点地发展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紧紧围绕为国际性轻工城建设服务,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各具行业特色、面向全社会的信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检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基本建成双屿、南白象、龙湾港区三大物流中心,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推进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建成杨府山中央商务区和大西洋商贸中。心等区域性购物中心,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以“轻博会”为龙头,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会展”、“特色会展”,提高会展业发展水平。以“山、水、文、商”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海内外市场;把我市建设成为浙江南部旅游出入境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等服务行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上个百分点。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必然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创汇型农业,推动效益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重点扶持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粮食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视解决失上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把推进城市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构筑大都市框架。以规划为龙头,实行东拓、南接、北连,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通盘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设进程,形成向东、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态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争取五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0万;加快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转换,明确城市各片区的规划定位,促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基本完成3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设,使其成为辐射功能强、现代气息浓、人居环境优,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新区。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小城市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鳌江流域城市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平阳、苍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促进温州南翼经济的发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争取五年内完成交通主于道沿线和经济发达村镇的整治改造任务。
根据东南沿海大商港的定位;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全力抓好温州港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战略性转移。加快状元存、南岳、七里、龙湾等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和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到2024年争取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50万标箱,为买现远期“331”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础。加强飞云江、鳌江的整治和港口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力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计划五年实施重大项目103项,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等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建成温福铁路和甬温铁路温州段,尽快启动新机场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海陆空配套、快速通畅的对外大通道;着手轨道交通、瓯江过江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文成泰顺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内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道路框架,构筑城市捷运系统,实现全市二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能源方面,建设装机容量24O万千瓦的温州第二电厂,5O万伏用温、温南、温东输变电等工程;建成温州电厂三期。水利方面,建设城市防洪工程、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千库保安”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抓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围垦工程,完成造地15万亩以上,有效增加后备土地资源。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绿色温州”。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理山治水,显山露水,逐步构筑城市“三环绿色生态圈”。在内环,加快建设温州乐园、九山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等,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到2024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30%。在中环,搞好城市“绿核、绿心”建设,建成以大罗山与三烊湿地为核心的温州城市生态园;加强对沿海滩涂湿地和洞头、灵昆、七都三岛“海上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深度开发楠溪江景区,加快构筑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六岸”的生态公益带和城市景观带。在外环,建设北雁荡山、四海山、玉苍山、乌岩岭四大城市“绿肺’,形成大都市远郊生态屏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抓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珊溪水系保护和重点片区污水治理;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颗粒物、治理机动车尾气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渔、港、景、油
为主的分级办学责任制,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高标准、均衡化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础教育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构筑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全面建成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温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留学生创业园区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我市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和精通国际经济贸易的人才;构筑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争取全市新增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2024名。充分挖掘和整合瓯越文化资源,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树立温州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组建以资本为纽带、具有导向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形式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快群众性体育服务网络建设,注重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改善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探索建立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争取进入全省一类地区管理。认真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高度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千方百计培育和保护群众的购买力,努力扩大教育、体育、旅游、娱乐、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拓宽和优化消费结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康居示范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关心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以提升环境竞争力为主线,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氛围,努力使温州成为政府服务最佳、营商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减审批项民改进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和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的考核、选拔和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机关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盘活和整合各种资源,激活经济发展的潜能。通过围垦造地、园区整合、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方式改革等途径,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企业用地的瓶颈制约,降低企业的营商成本。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努力增加建设和发展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有效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按照信用立市、建设”信用温州”的要求,切实强化政府信用;显著提升企业信用,初步建立个人信用,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信息网络、信用评价系统和信用监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我市成为全国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依法打击严重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防范重大疫情、抵御自然灾害、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2024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本届政府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贸出口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任务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定任务。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方面,以加快征地步伐和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成滨海产业园区5000亩土地征用和“七通一平”建设,加快中国鞋都等10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能直接带动产业提升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亿元。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增加资金供给,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鞋类、印刷、泵阀、低压电器、汽摩配等国家级和省级检测中心建设;新建3个省级检测中心。
农业方面,加强蔬菜、茶果、花卉、水产、畜牧等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基地20个。继续抓好农业“百龙工程”,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完成农业高
第四篇:张新起常委扩大会讲话
关于印发《张新起同志在市委
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市委各直属党(工)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市委于4月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到潍坊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抓好“十二五”规划和“一九五一”目标任务的落实,奋力实现“十二五”开局的新突破。现将市委书记张新起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讨论,迅速传达到各基层党组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潍坊市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强堡垒做先锋活动领导小组
2024年4月12日
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4月4日)
张 新 起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到潍坊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抓好市委、市政府“一九五一”思路举措的落实,奋力实现“十二五”开局的新突破。刚才,我们通报了姜异康书记来我市考察调研的有关情况,传达学习了姜异康书记的重要讲话,传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市、县、乡人大、政府和市、县政协换届选举有关工作的通知》,立全同志就近期有关工作讲了意见。下面,我就贯彻落实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要把创先争优落实到抓好“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实现市委、市政府“一九五一”目标任务上来,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我市的“十二五”规划和今年“一九五一”的目标任务,按照更好更快的目标高点定位,按照富民强市的要求谋划布局,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关
于“十二五”发展的部署要求,符合潍坊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按照规划积极开展工作,就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各项任务目标。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十二五”规划。要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并细化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市级领导同志要准确把握规划要求,结合各自分工,布局和指导好工作开展。各部门特别是规划涉及的部门,要自觉遵循规划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奋力推进工作落实。二是要扎实推进落实“十二五”规划。落实“十二五”规划,贵在破题、贵在落实。总的要求是,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命题、重大工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必须在今年全面破题,要起步、要启动,要有进度、有形象、有体现、有业绩。年底,要对市级领导分工工作完成情况和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检查。三是要把实施“十二五”规划与推动“一九五一”任务目标的落实结合起来。市级领导要按照重点任务组织领导工作的安排意见,严格落实责任,应该谁牵头,就由谁
来牵头,切实按照分工抓进度、抓项目,抓好工作落实。
二、要把创先争优落实到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上来,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要以做好群众工作为突破口,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广泛联系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和网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市级领导要到乡镇、县级领导要到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各部门要引导本行业、本系统密切联系服务对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面对面了解群众疾苦,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群众基础。二是要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切实解决好住房、环境卫生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要做好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和救助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从制定规划、配置资源等各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既要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又要考虑群众当前的切身感受,多做入情、入
理、入心的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尊严、满意和幸福,不断增进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把群众工作纳入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把群众工作抓好抓实。
三、要把创先争优落实到搞好换届选举上来,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今年市县乡换届将全面展开,目前村“两委”换届正顺利推进,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政治清明,为村“两委”换届创造了良好环境。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选好班子、配强队伍,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换届的各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位,特别要严肃换届纪律,为搞好换届保持清明的政治环境。最近,李源潮部长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春季开学典礼上专门就领导干部正确处理进退留转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讲话要求,以身作则,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要严格政治纪律,带头遵守中央和省、市委的规定要求,保证换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做好当前工
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关键要抓好落实。这段时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立全同志在家里主持全面工作,建平同志主持市委日常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尽职尽责,整个工作抓得积极主动,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健康、开局良好。现在二季度已经开始,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要牢固树立更好更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先争优、推动“一九五一”落实中继续发挥好组织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要发扬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于定事、扎实干事、善于成事,实行工作倒推机制,带动和引导各级干部加快工作节奏,确保各项工作快推进、快落实、快见效,奋力实现“十二五”开局之年科学发展新突破。
第五篇: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总结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总结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纪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较好地完成市九届人大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开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55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38.7亿元增加到126.3亿元,增长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8.7:58.5:32.8调整为5.3:56.7:38。工业经济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国际性轻工城建设开局良好,“十个一批”工程逐步启动,轻工行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创建了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日益增强,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产值所占的比重达60.5%。“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成效显著,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42个,温州产品质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观。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2项工程摘取“鲁班奖”。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效益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经产值比由61:39调整为34.3:65.7。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首届“轻博会”。
改革开放催生新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明显增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为重点,国企改制面达95%。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39家企业路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实施,财税、投融资、流通、医药、价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信用温州”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去年实现出口总额26.5亿美元,五年问增长4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优势,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经济。
现代化大都市雏型开始显现。调整市区行政区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区开始出形象,完成旧城改造2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6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343万平方米,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现代化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达5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9.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温州电厂二期、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洞头五岛相连等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19个。用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全线推进,进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温州(洞头)半岛工程顺利开工。温福和甬温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绪。电话号码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升8位。城乡基础设施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转变。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4项,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向高标准迈进,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 5l.4%提高到79.5%。民办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温州大学城初具规模,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顺利迁入。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温州博物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5.6%。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武装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口岸、统计、物价、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中央、省驻温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一步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3件、政协委员提案2638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1.9倍,人均达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10.8和3个百分点。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长,每百户轿车、电脑、手机拥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温州历史
推荐阅读:
张新起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计划大全
榆林人才短板如何补齐 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读后感
200*年政府工作报告(乡镇)
相关文章:
- [ 五号文库 ]张新起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 [ 五号文库 ]马教函〔2024〕46号
- [ 五号文库 ]对口单招美术色彩教学
- [ 五号文库 ]六五普法工作计划2024年度
- [ 五号文库 ]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说明
- [ 五号文库 ]2024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最终5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高中(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高中(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歌唱比赛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单人(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六一儿童节活动主持人串词(三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古装婚礼主持词(二十二篇)
- [ 五号文库 ]书画活动主持稿(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婚庆典礼主持词 喜庆婚礼主持词(3篇)
- [ 五号文库 ]职工足球赛开幕式主持词(5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大学生篮球赛开幕式主持词结束语(四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小学生亲子活动方案设计(五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超市周年店庆贺词(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庆六一亲子活动方案(4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持词(3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幼儿园教师演讲比赛主持词结束语(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