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诗句大全 5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向人大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里花开 时间:2024-06-24 21:51:0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向人大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综合实力提升幅度较大、城乡面貌变化较快、人民群众受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已经圆满实现。

    (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2024年增加*亿元,年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比“九五”期间的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5年累计完成*亿元,年均增长*%。③经济效益持续好转。2024年末,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在2024年的基础上将近翻了一番(剔除农业税及附加、特产税和屠宰税后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实现利税总额*万元,比2024年增加3427万元;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37亿元、12.3亿元,比2024年末分别增加21.64亿元、4.52亿元,年均增长18.9%和9.6%。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3%、13.5%、10.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4年的59.1:12.3:28.6调整为48.8:18.5:32.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202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2024年增加14.45亿元,年均增长6.5%。粮食、生猪、柑桔、竹木、水产等传统农业进一步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2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年均增长21.2%。“十五”期间,新办了一批工业企业,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到2024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家。傻牛、三可、辣妹子等3家企业产值已突破亿元;雪峰水电、金阳光米业、玉竹木业等6家企业获得了省、市级名牌产品企业称号。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造纸和水轮机电设备制造业等5大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1亿元,年均增长9.0%。

    (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交通方面,邵怀高速××段、竹城公路××段路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改造通乡公路7条,总长98.5公里;新建通畅公路(村道)32条140公里,新建通达公路(通村)50条200余公里。全县交通骨干网络逐步完善,大交通格局初见端倪。信息通讯方面,建成移动通信基站56个、联动通信基站22个、小灵通基站198个,无线通讯覆盖面达98.8%;改造了广播电视演播厅,对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电视(有线和无线传输)入村率达100%。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共整治中小型病险水库67座(次),硬化改造主干渠道62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杨林、黄桥、石江等干旱死角地区水利灌溉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完成人畜饮水工程456处,解决了120个村3.2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土地整理8800亩,完成耕地开垦22500亩。电力建设方面,共建成小水电站27座,新增装机容量1.75万千瓦;建成县城110千伏变电站和城南等6座35千伏变电站。城镇建设方面,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高沙、山门、石江等9个镇的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新建了雪峰路、蔡锷南路两条主干道和硖口路次干道,拓展了双洲东路,建成了雪峰文化娱乐广场,开工兴建了羊丝坳工业新城区。“十五”期间,县城拓展建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增加人口2.3万人。高沙镇城镇面积将近扩大1倍,山门、黄桥、毓兰、花园、江口、醪田等城镇面积都实现了较快扩展。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五年内全县累计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118家,改制面达到86%。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取消了除烟草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去年又全部免征农业税,加上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五年全县农民共得实惠8932万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清理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105项。财税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工资统发中心、集中采购中心。商业银行改革规范、稳妥实施,进展顺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288万美元、内资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8.4%、70%。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2024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903万美元,增长121.5%,五年年均增长28.5%。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彰显“活力××”正在初步形成。

    (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3元,比2024年增加1833元,年均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2814元,比2024年增加658元,年均增长5.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9平方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24年开始实施“为民办好8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五年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两个确保”全面落实,五年内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200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14亿元,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到2024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9936人、失业保险21296人、基本医疗保险22233人、生育保险14700人、工伤保险6100人;救灾救济成效明显,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和特困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五年累计发放救灾帮困资金3300万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000万元,2.1万困难群众解决了温饱或越过了贫困线。

    (六)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35%提高到41%。五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2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7个。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尊师重教风气日益浓厚。一中、三中相继获得“省级示范性高中”匾牌,其他5所普高和1所职高都有较快进步。民办教育发展迅猛,翠园、蓝天学校建成招生;“普九”目标基本实现,“两免一补”等政策得到落实;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改造中小学校危房面积12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24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达到967人,创历史新高。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成功战胜“非典”疫情,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成效;城乡卫生服务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五年改扩乡镇卫生院4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良好成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民族宗教、移民开发、气象水文、防震减灾、广播电视、邮电通信、科技、统计、档案、农机、人防、消防、审计、人事、工商、物价、残联、信访、外事、侨务、对台、老龄老干、县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广泛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打造诚信××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和改进了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9件、政协委员提案800件,办复率100%。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务公开得到加强,办事效率、工作透明度提高;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累计处理信访案件1708件;廉政建设和反腐力度加大,严肃查处了486起违法违纪案件。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是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省(部)市在县单位、驻县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建设,为××的发展、繁荣和文明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欠发达地区,前进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特别是经济结构层次低。目前,产业结构比仍呈“一三二”排序,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市、全省11和1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低于全市、全省10.8和20.4个百分点。这种“低小散”的产业结构表明我县工业“短腿”问题还很突出。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城镇化水平约为20%,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21和17个百分点,这阻碍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抑制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三是资金短缺与建设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现阶段××经济增长属投资主导型,但全县经济实力偏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四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经济环境的优化,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总体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国家投资重点将转向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从今年起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省里继续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属于重点扶持县。四是产业梯次转移进程正在加快。五是随着邵怀高速及竹城公路的建成通车,××大交通格局即将基本形成。同时,我县“十五”时期新上的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积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能量,增强了一些发展后劲。这些都为我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构建“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文明××”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加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初步将××建成湖南食品工业强县和矿业大县,将县城建成雪峰山周边地区交通商贸中心、风光秀美的山水园林洲城,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建设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24年经济总量达到76亿元,人均接近10000元;全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7亿元,力争突破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完成120亿元以上。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33%。全面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达到99%,高中阶段达到85%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防灾抗灾能力增强,县、乡(镇)政府协调处理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能力明显提高。三是人民生活持续快速改善。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9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405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各类社会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推进。四是人居环境日趋优美。至202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弃物处理率达到6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3%以上,县城及建制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发展中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举措:一是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未来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不动摇,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力推全民创业,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加强园区建设,凸现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工业经济持续跨越,力争到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目前的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二是开放带动战略。着眼于更大区域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选择、第一菜单,借助外力,激活内力,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管理,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生产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为核心,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活动,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县城基本形成生态型的山水园林洲城格局。加强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网、城网完善工程,为××持续快速发展夯实基础。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以及灾害预防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凸显具有××特色的文化个性魅力,使××成为文明和谐、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地方之一。

    《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战略任务,这里概括为打造“五个××”:

    (一)奋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打造“实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实力××,是我们今后五年面临的根本任务。《纲要》确定“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工业化为龙头,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0:35.5:34.5。

    突出壮大工业实力。将“工业强县”战略作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要求,重点发展食品、矿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水泥建材、竹木加工、造纸3大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先进制造、医药(兽药)化工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雪峰水电、傻牛、三可、辣妹子、乐哈哈、三胜(华兴)锰业、威亚牧业、荣昌木业、双联木业、飞页纸业等30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水轮发电机、渣浆泵、电解锰、奶糖、肉制品、木制品、罐装食品、特种造纸、畜药品、高效低毒农药等30个产品,打造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20个以上。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切实把工业园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到2024年,力争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力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18.5%提升到35.5%;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80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0家以上,工业税金达1亿元以上。届时,初步形成以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为龙头、5000万元以上企业为群体的工业经济体系。

    发展提升服务业。重点是加快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以打造雪峰山周边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着力提升县级商业中心层次。结合新城区开发,规划建设大型物流中心;结合国、省道沿线重点乡镇开发,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基本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的商贸格局。到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商贸物流业从业人数占全县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0%左右。按照突出文化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的思路,遵循重点突破、逐步到位的开发原则,积极融入湘西地区旅游大循环圈。重点培育开发××潭、公溪河、龙洲、半江湖、蔡锷路、龙潭铺、金龙寨等7大精品景区。力争到202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产业。以实施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为契机,抓好50万亩优质稻、15万亩柑桔、1万亩头、2万亩优质茶叶、1万亩反季节蔬菜、200万头良种生猪、150万亩林竹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拉长制糖、肉类加工、茶叶果蔬加工等3条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及竹木加工产业链条,形成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湖南食品工业强县、森工产品大县。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力争在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的新村庄。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民主决策、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加快乡村连通道路、教育医疗设施、基本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新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和中心镇周边村庄建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构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邮政“三农”服务网点普及到所有行政村。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建沼气池12500口。改厕普及率5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65%以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认真组织实施好“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魅力××”

    《纲要》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投资总规模达到120亿元,为“十五”时期的2.5倍。重点围绕城镇扩容提质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加速城镇发展。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路为纲、扩容提质”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城镇建设跨跃式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良、县城与集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2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3%,全县城镇总人口规模约28万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三条城镇轴、四级城镇网络”:“一个中心”即县城。县城建设要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根本要求,按照“工业兴城、商贸活城、山水秀城”的思路,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力争将××县城打造成为邵阳西部经济活力强盛的商贸中心、文化底蕴厚重的山水洲城。到2024年,县城用地规模达到10.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0.5万人。规划建成3平方公里的羊丝坳新城区,通过行政中心搬迁、汽车客运总站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及工业园扩园,逐步实现功能区域化。加强城镇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蔡锷路、凤凰路、城西路、双龙路、平溪北路,配套建好雪峰西路,扩建××一桥,新建××三桥,续建日供水5万吨的二水厂,建成垃圾无害处理场,新辟龙洲公园,打造沿江风光带。完善城镇管理,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三条城镇轴”即沿三条放射状干线公路形成的3条城镇发展轴。一是沿邵怀高速形成黄桥—高沙—××—江口城镇发展轴;二是沿320国道形成石江—竹市—××—月溪—江口城镇发展轴;三是沿s221线形成醪田—山门—岩山—××—毓兰—花园城镇发展轴。今后通过改造和提高公路等级,加强这三条轴的城镇建设,其中以高沙、石江、山门、黄桥、江口为增长极,确立为重点发展镇。“四级城镇网络”即中心城镇(县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集镇。在强化自身行政辖区内的中心功能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功能互补、有序竞争、分级发展。

    构建密集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农村公路为网络,出口畅通、辐射乡村、便捷快速的交通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将积极配合省、市建成邵怀高速公路、竹城公路、××至绥宁关峡二级公路、江口至绥宁万福桥二级公路,力争张家界至桂林高速公路经由××的项目立项,力争邵靖铁路经由××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笼子。组织改造12条195公里水泥路或沥青路,包括:①山门至桐山13公里;②山门至大屋17公里;③××至高沙16公里;④××至山门23公里;⑤高沙至黄桥21公里;⑥竹市至山门13公里;⑦茶铺至青龙18公里;⑧花古至西中16公里;⑨花园至高沙21公里;⑩竹市至菱角9公里;11石江至山门20公里;12隆回长铺至武冈马坪××境内15公里;建设380个村的通村公路935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80%的乡镇基本建有等级客运站,80%的行政村建有客运招呼站或候车亭。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继续推进县城防洪堤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和灌区渠系配套。重点抓好超美水库、大业水库、龙江水库及其他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善蓼水、平溪、黄泥江等重点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启动小型灌区系统配套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初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完成县城电网和农网改造,新建35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加强电源建设,抓好芋子塘电站续建及公溪河、蓼水河流域开发;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力争供电保障率达到100%。

    构筑设施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3网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覆盖乡镇所在地及大部分行政村,80%的农村“光纤到村”。

    (三)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活力××”

    今后五年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着力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遵循“积极慎重、稳妥推进”的方针,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全面完成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对已经改制的企业,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财政债权,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组建地方合作银行,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实行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完善政、银、企良性互动机制,争取将××建成省级“金融安全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全面招商,全员招商,突出引进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业园区招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降低投资创业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保持我县与发达地区在土地、住房、水、电等方面直接成本比较优势,把××建成极具成本效益优势的投资创业洼地。倾力打造积聚人气、吸引客商的投资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重商、尊商、亲商、融商”的良好氛围。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内资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出口创汇年均增长25%。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生猪出口基地;重视名牌培育,扩大桔片罐头、水轮机组、优质茶叶、宠物食品、肉制品、锰制品、鞋件出口份额。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县域短缺资源。

    (四)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努力建设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又和谐相处的和谐××。

    统筹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突出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加强特殊教育,促进发展民办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城关中学扩改工程,22所寄宿制中学扩改工程,新建寄宿制小学16所和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8.9万平方米。通过大力引资引智、建立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开发和聚积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广大市场主体的自觉奋斗,最大程度地释放××的发展潜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着力抓好“扫黄打非”、知识产权保护和竞技体育训练。“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县文化馆扩建改造、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每个乡镇新建1所文化站、1所司法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人文旅游品牌景点。不断丰富和活跃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发展电视事业,完成县、乡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平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管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对22个乡镇卫生院逐年实施全面改造,在2024年前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动物防疫、打击“瘦肉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用上安全、放心药品。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切实保证各类社会保险金的及时支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政府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全面发展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平台,建好社区办公大楼,完善社区办公设施,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规划到2024年,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均达到100%,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6%以内。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降低人口性别比两大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规范用地申报审批办法、矿山开发程序,经营性用地和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拍、挂,坚决杜绝私人直接向村民征地和农村集体组织非法出让土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严格项目建设的环保准入,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控制农村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大面积地表污染。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尽快将××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耗,积极推进工农业产品的绿色认证和环保认证工作。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打造“文明××”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政府工作。支持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大力推进村(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村庄、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2024年前,力争将××创建成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乡村两级。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积极推动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视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充分发挥驻××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三、扎实做好2024年工作

    2024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确保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国税增长15%以上,地税增长15%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利用县外资金增长60%;进出口增长50%;社会用电量增长22%,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组织引导新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60家以上;围绕培育五大优势主导产业,支持10大重点企业实施技改、扩改工程,争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力争年内入园企业达到10家,园区建设和园内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今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要增长2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0%、企业缴税增长3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傻牛、三可、辣妹子、乐哈哈、云峰、双联、荣昌等龙头企业扩建工程,围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好优质稻、柑桔、头、生猪、水产水禽、茶叶等6大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原料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组织实施国家大型优质稻基地、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能源建设等农业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年内完成农民工培训2100人。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10大城建工程,包括:①完成垃圾填埋场续建工程;②继续抓好自来水二厂续建工程;③建好县城管道天然气供应工程;④完成雪峰西路1公里配套工程以及雪峰中路绿化带改造工程;⑤完成龙安南路路面和下水道改造工程;⑥完成双洲西路和文昌北路路灯改造亮化工程;⑦启动杨柳冲、皮家坳、胜利小区开发工程;⑧完成工业新城区以蔡锷南路、沿江大道(防洪堤)为重点的路网配套工程;⑨完成财政局机关迁建和法院整体搬迁工程,建好党校综合大楼及宿舍楼、检察院技侦大楼、信用联社大楼等一批县城标志性建筑;⑩完善龙洲灾民新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还要完成××一大桥扩建改造、山门二桥修建,开工建设羊丝坳一级客运汽车站,启动城网改造和第三期农网改造工程。四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力争商贸供销系统企业年内基本改完,工业系统再启动2家以上。实现引进内资6.12亿元,增长60%;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增长20%;实现出口创汇2700万美元,增长50%。五是进一步抓好财源建设。在培植壮大新的财源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均衡入库,着力监控资源型产业税收入库情况;深化财税改革,严格支出管理。六是集中力量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8件实事:①努力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800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600人;②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山门至桐山13公里水泥路面改造,建好惠及40多个村的通畅公路100公里、惠及11个村的通达公路37.5公里;③做好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扶贫工作。年内养老保险扩面1721人,失业保险扩面2500人,医疗保险扩面2476人,工伤保险扩面2200人,共新增参保人数8897人;帮助1000名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④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和高沙、黄桥中心卫生院和溪、月溪、花园、杨林、大屋卫生院等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⑤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完成11所中小学14523平方米的危房改造,新建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病险水库12座,配套主干渠道120公里,完成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沼气池800口,整理土地13500亩;⑦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残疾人帮扶工作,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所;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试点建设。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feisuxs网。

    做好2024年及整个“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到三条:一是一心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扭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办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这是群众之求、工作之要。同时,要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二要务实高效。大力弘扬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不思进取、坐而论道、贪图安逸的衙门习气!让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有舞台,不敢干、不会干、不干事的没市场!坚持推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对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将一项一项分解,层层分解到人,明确责任,加强督查,跟踪考核,绩效评估,奖罚兑现。凡县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各级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承诺,讲一句是一句,句句兑现,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清正廉明。全体公务人员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用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影响人。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并严格遵守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今年要集中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着力解决教育乱收费、医疗高收费等问题,严厉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富民强县的目标已经明确。面向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80万人民,瞄准更新更高目标,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第二篇:向人大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综合实力提升幅度较大、城乡面貌变化较快、人民群众受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已经圆满实现。

    (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2024年增加*亿元,年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比“九五”期间的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5年累计完成*亿元,年均增长*%。③经济效益持续好转。2024年末,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在2024年的基础上将近翻了一番(剔除农业税及附加、特产税和屠宰税后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实现利税总额*万元,比2024年增加3427万元;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37亿元、12.3亿元,比2024年末分别增加21.64亿元、4.52亿元,年均增长18.9%和9.6%。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3%、13.5%、10.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4年的59.1:12.3:28.6调整为48.8:18.5:32.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202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2024年增加14.45亿元,年均增长6.5%。粮食、生猪、柑桔、竹木、水产等传统农业进一步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2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年均增长21.2%。“十五”期间,新办了一批工业企业,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到2024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家。傻牛、三可、辣妹子等3家企业产值已突破亿元;雪峰水电、金阳光米业、玉竹木业等6家企业获得了省、市级名牌产品企业称号。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造纸和水轮机电设备制造业等5大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1亿元,年均增长9.0%。

    (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交通方面,邵怀高速××段、竹城公路××段路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改造通乡公路7条,总长98.5公里;新建通畅公路(村道)32条140公里,新建通达公路(通村)50条200余公里。全县交通骨干网络逐步完善,大交通格局初见端倪。信息通讯方面,建成移动通信基站56个、联动通信基站22个、小灵通基站198个,无线通讯覆盖面达98.8%;改造了广播电视演播厅,对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电视(有线和无线传输)入村率达100%。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共整治中小型病险水库67座(次),硬化改造主干渠道62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杨林、黄桥、石江等干旱死角地区水利灌溉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完成人畜饮水工程456处,解决了120个村3.2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土地整理8800亩,完成耕地开垦22500亩。电力建设方面,共建成小水电站27座,新增装机容量1.75万千瓦;建成县城110千伏变电站和城南等6座35千伏变电站。城镇建设方面,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高沙、山门、石江等9个镇的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新建了雪峰路、蔡锷南路两条主干道和硖口路次干道,拓展了双洲东路,建成了雪峰文化娱乐广场,开工兴建了羊丝坳工业新城区。“十五”期间,县城拓展建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增加人口2.3万人。高沙镇城镇面积将近扩大1倍,山门、黄桥、毓兰、花园、江口、醪田等城镇面积都实现了较快扩展。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五年内全县累计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118家,改制面达到86%。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取消了除烟草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去年又全部免征农业税,加上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五年全县农民共得实惠8932万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清理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105项。财税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工资统发中心、集中采购中心。商业银行改革规范、稳妥实施,进展顺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288万美元、内资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8.4%、70%。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2024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903万美元,增长121.5%,五年年均增长28.5%。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彰显“活力××”正在初步形成。

    (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3元,比2024年增加1833元,年均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2814元,比2024年增加658元,年均增长5.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9平方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24年开始实施“为民办好8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五年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两个确保”全面落实,五年内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200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14亿元,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到2024年底

    ×潭、公溪河、龙洲、半江湖、蔡锷路、龙潭铺、金龙寨等7大精品景区。力争到202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产业。以实施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为契机,抓好50万亩优质稻、15万亩柑桔、1万亩头、2万亩优质茶叶、1万亩反季节蔬菜、200万头良种生猪、150万亩林竹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拉长制糖、肉类加工、茶叶果蔬加工等3条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及竹木加工产业链条,形成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湖南食品工业强县、森工产品大县。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力争在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的新村庄。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民主决策、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加快乡村连通道路、教育医疗设施、基本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新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和中心镇周边村庄建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构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邮政“三农”服务网点普及到所有行政村。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建沼气池12500口。改厕普及率5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65%以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认真组织实施好“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魅力××”

    《纲要》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投资总规模达到120亿元,为“十五”时期的2.5倍。重点围绕城镇扩容提质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加速城镇发展。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路为纲、扩容提质”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城镇建设跨跃式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良、县城与集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2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3%,全县城镇总人口规模约28万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三条城镇轴、四级城镇网络”:“一个中心”即县城。县城建设要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根本要求,按照“工业兴城、商贸活城、山水秀城”的思路,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力争将××县城打造成为邵阳西部经济活力强盛的商贸中心、文化底蕴厚重的山水洲城。到2024年,县城用地规模达到10.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0.5万人。规划建成3平方公里的羊丝坳新城区,通过行政中心搬迁、汽车客运总站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及工业园扩园,逐步实现功能区域化。加强城镇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蔡锷路、凤凰路、城西路、双龙路、平溪北路,配套建好雪峰西路,扩建××一桥,新建××三桥,续建日供水5万吨的二水厂,建成垃圾无害处理场,新辟龙洲公园,打造沿江风光带。完善城镇管理,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三条城镇轴”即沿三条放射状干线公路形成的3条城镇发展轴。一是沿邵怀高速形成黄桥—高沙—××—江口城镇发展轴;二是沿320国道形成石江—竹市—××—月溪—江口城镇发展轴;三是沿s221线形成醪田—山门—岩山—××—毓兰—花园城镇发展轴。今后通过改造和提高公路等级,加强这三条轴的城镇建设,其中以高沙、石江、山门、黄桥、江口为增长极,确立为重点发展镇。“四级城镇网络”即中心城镇(县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集镇。在强化自身行政辖区内的中心功能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功能互补、有序竞争、分级发展。

    构建密集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农村公路为网络,出口畅通、辐射乡村、便捷快速的交通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将积极配合省、市建成邵怀高速公路、竹城公路、××至绥宁关峡二级公路、江口至绥宁万福桥二级公路,力争张家界至桂林高速公路经由××的项目立项,力争邵靖铁路经由××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笼子。组织改造12条195公里水泥路或沥青路,包括:①山门至桐山13公里;②山门至大屋17公里;③××至高沙16公里;④××至山门23公里;⑤高沙至黄桥21公里;⑥竹市至山门13公里;⑦茶铺至青龙18公里;⑧花古至西中16公里;⑨花园至高沙21公里;⑩竹市至菱角9公里;11石江至山门20公里;12隆回长铺至武冈马坪××境内15公里;建设380个村的通村公路935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80%的乡镇基本建有等级客运站,80%的行政村建有客运招呼站或候车亭。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继续推进县城防洪堤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和灌区渠系配套。重点抓好超美水库、大业水库、龙江水库及其他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善蓼水、平溪、黄泥江等重点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启动小型灌区系统配套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初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完成县城

    电网和农网改造,新建35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加强电源建设,抓好芋子塘电站续建及公溪河、蓼水河流域开发;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力争供电保障率达到100%。

    构筑设施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3网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覆盖乡镇所在地及大部分行政村,80%的农村“光纤到村”。

    (三)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活力××”

    今后五年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着力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遵循“积极慎重、稳妥推进”的方针,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全面完成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对已经改制的企业,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财政债权,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组建地方合作银行,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实行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完善政、银、企良性互动机制,争取将××建成省级“金融安全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全面招商,全员招商,突出引进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业园区招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降低投资创业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保持我县与发达地区在土地、住房、水、电等方面直接成本比较优势,把××建成极具成本效益优势的投资创业洼地。倾力打造积聚人气、吸引客商的投资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重商、尊商、亲商、融商”的良好氛围。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内资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出口创汇年均增长25%。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生猪出口基地;重视名牌培育,扩大桔片罐头、水轮机组、优质茶叶、宠物食品、肉制品、锰制品、鞋件出口份额。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县域短缺资源。

    (四)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努力建设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又和谐相处的和谐××。

    统筹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突出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加强特殊教育,促进发展民办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城关中学扩改工程,22所寄宿制中学扩改工程,新建寄宿制小学16所和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8.9万平方米。通过大力引资引智、建立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开发和聚积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广大市场主体的自觉奋斗,最大程度地释放××的发展潜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着力抓好“扫黄打非”、知识产权保护和竞技体育训练。“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县文化馆扩建改造、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每个乡镇新建1所文化站、1所司法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人文旅游品牌景点。不断丰富和活跃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发展电视事业,完成县、乡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平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管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对22个乡镇卫生院逐年实施全面改造,在2024年前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动物防疫、打击“瘦肉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用上安全、放心药品。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切实保证各类社会保险金的及时支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政府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全面发展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平台,建好社区办公大楼,完善社区办公设施,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规划到2024年,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均达到100%,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6%以内。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降低人口性别比两大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规范用地申报审批办法、矿山开发程序,经营性用地和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拍、挂,坚决杜绝私人直接向村民征地和农村集体组织非法出让土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严格项目建设的环保准入,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控制农村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大面积地表污染。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尽快将××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鼓励企

    业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耗,积极推进工农业产品的绿色认证和环保认证工作。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打造“文明××”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政府工作。支持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大力推进村(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村庄、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2024年前,力争将××创建成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乡村两级。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积极推动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视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充分发挥驻××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三、扎实做好2024年工作

    2024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确保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国税增长15%以上,地税增长15%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利用县外资金增长60%;进出口增长50%;社会用电量增长22%,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组织引导新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60家以上;围绕培育五大优势主导产业,支持10大重点企业实施技改、扩改工程,争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力争年内入园企业达到10家,园区建设和园内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今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要增长2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0%、企业缴税增长3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傻牛、三可、辣妹子、乐哈哈、云峰、双联、荣昌等龙头企业扩建工程,围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好优质稻、柑桔、头、生猪、水产水禽、茶叶等6大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原料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组织实施国家大型优质稻基地、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能源建设等农业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年内完成农民工培训2100人。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10大城建工程,包括:①完成垃圾填埋场续建工程;②继续抓好自来水二厂续建工程;③建好县城管道天然气供应工程;④完成雪峰西路1公里配套工程以及雪峰中路绿化带改造工程;⑤完成龙安南路路面和下水道改造工程;⑥完成双洲西路和文昌北路路灯改造亮化工程;⑦启动杨柳冲、皮家坳、胜利小区开发工程;⑧完成工业新城区以蔡锷南路、沿江大道(防洪堤)为重点的路网配套工程;⑨完成财政局机关迁建和法院整体搬迁工程,建好党校综合大楼及宿舍楼、检察院技侦大楼、信用联社大楼等一批县城标志性建筑;⑩完善龙洲灾民新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还要完成××一大桥扩建改造、山门二桥修建,开工建设羊丝坳一级客运汽车站,启动城网改造和第三期农网改造工程。四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力争商贸供销系统企业年内基本改完,工业系统再启动2家以上。实现引进内资6.12亿元,增长60%;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增长20%;实现出口创汇2700万美元,增长50%。五是进一步抓好财源建设。在培植壮大新的财源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均衡入库,着力监控资源型产业税收入库情况;深化财税改革,严格支出管理。六是集中力量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8件实事:①努力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800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600人;②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山门至桐山13公里水泥路面改造,建好惠及40多个村的通畅公路100公里、惠及11个村

    第三篇: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2024年1月23日批准)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2-08 10:59:27

    来源: 新疆日报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序言

    进入新世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2024-2024年),将是新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多种突发性灾害,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五”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自治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268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五年平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2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优质商品粮、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精—伊—霍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地区经济布局实现了重大突破,乌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快速发展,对全疆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预计202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平均每年增加17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0元,五年平均增长7.5%;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做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决定,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大动力。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突出,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加快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三是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新疆地缘优势进一步显现,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进步对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五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六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中央提出了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繁重。二是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交通、水利瓶颈制约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四是科教整体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提高和加强。五是社会就业压力大,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收入差距大,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六是新疆作为国家反分裂的前沿阵地,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十分重大。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编制,主要阐明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重大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自治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建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坚持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好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扩大利用社会资金和外资规模,努力加快投资增长,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消费需求。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先导。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先发展应用于优势资源转换的先进技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科技的支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重点提升“八个水平”,把新疆建成西部的经济强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围绕一个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疆兴疆,强区富民。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和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在加快对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四大战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继续大力推进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为重点的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重点推进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大力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抓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化工、重化工产业体系;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和纺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相关科研、服务体系;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及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重点提升八个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安全和文明水平。

    第二节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紧紧围绕强区富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具特色的绿洲经济型小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城镇化率提高到42%,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开始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5%左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0元,年均增长6.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巩固发展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以品种优化工程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主攻单产,节本增效,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壮大棉花产业,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着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到2024年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万亩。大力建设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加快防疫基础设施和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力争到2024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积极发展水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特色畜产品和特色农作物精深加工,形成若干个林果产品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有特色、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品牌产品。扶持和引进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重点突出实用技能的学习,加快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农业节水、良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和先进饲养管理方法等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依靠提高农牧民素质和科技进步,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四大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工促农,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在农牧业产业链的扩展中获得收益。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引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异地创收。继续落实对农牧民的补贴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侵害农牧民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

    第三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济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深化农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和草地承包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到2024年,在全区范围解决村级集体无收益问题。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力度,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房或在危房中办公问题。加快地方国有农牧场发展,促进农牧场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

    第四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大新型农机具引进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改善农牧民住房条件,全面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抗震安居户数156.7万户。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通达深度牞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开展村庄街道整治,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357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覆盖面,改善农村用电条件,保证农民用电稳定安全,鼓励支持边远地区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电和小水电,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广播、电视、电信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电视普遍入户,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率。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课本费、学杂费,对寄宿制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全面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强各民族群众的和睦团结,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维护农村安定祥和。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质量,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第三章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疆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引入、构建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走出一条符合区情、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全面快速提升工业化整体水平。

    第一节做大做强石油石化工业

    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十一五”期间,实现油气勘探开采投入、油气当量、原油加工量年均增长两位数的目标,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油气资源,确保油气产量和进口稳步增长。到2024年,力争油气当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化学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把新疆建成国家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国家能源陆上安全大通道。

    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油气资源在区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创造条件鼓励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与石油企业融合联动,共同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好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南疆和吐哈等四大石化基地,以发展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大芳烃及其下游产品、大化肥及甲醇为主的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线,建设大型石油炼制、大型乙烯、大型芳烃、大型聚氯乙烯、大型氮肥、大型甲醇加工、天然气电力、民用天然气、油气管道及煤液化等十大工程。充分发挥大型石化项目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有现代规模的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全面推动石油天然气化工业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把新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二节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和电力工业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丰富、发电成本低、供电价格低的优势,走“煤—电—高载能产业”一体化道路,努力扩大煤炭产量和发电装机规模,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高载能产业聚集区。

    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区内整装煤田,加快区内中小煤矿整合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煤炭回采率。加强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硫磺沟、和什托洛盖等13个重点矿区、11个一般矿区和黑山等3个保护开采区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哈密大南湖、准东北塔山、库车—拜城、伊犁、阜康等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煤电一体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体系。加强煤炭清洁生产、深度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力争到2024年,原煤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

    坚持电力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绿色电力。电源建设要以发展大型高效发电机组为主,重点抓好以哈密大南湖等煤电基地为主的火电建设,以伊犁河、开都河、叶尔羌河、库玛力克河等流域梯级水电基地为主的水电建设,以达坂城等主要风区为主的风电建设,以乌鲁木齐和地州中心城市为重点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以无电区域送电工程等为主的绿色电力建设。开工建设布仑口、卡拉贝利水电站。到2024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电网要突出加强主网架建设,完善主网架结构,提高电网输送能力,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全面实现全疆联网。适时启动疆内750千伏超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初步实现全疆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火电互补。加快推进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建成哈密至兰州双回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力争启动哈密—华中±800千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设,尽快实现“西电东送”。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电厂建设,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社会资金兴建坑口电站、水电站,实行竞价上网。

    第三节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进一步加大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铁等黑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和钾盐,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建设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

    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山、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以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核心,以寻找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急需矿产和优势矿种为重点,加强地质调查与矿产评价力度,发现和评价一批战略性矿种的大型矿产地,争取提交大、中型勘查矿产地50处。择优部署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工作,提高资源储量级别。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周边和深部开展后备资源勘查,解决矿山资源接替问题。推进矿业权市场开放,实施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谁治理和有偿出让的政策,鼓励国内外有勘探能力的企业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开发建设已探明储量、有开采价值的大矿富矿,尽快形成一批矿产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矿业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快建设罗布泊年产120万吨钾肥一期工程、喀拉通克铍铜材深加工、阜康冶炼中心铜镍锌冶炼等项目。

    积极发展测绘事业,拓宽测绘服务领域,优先保障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第四节扶持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积极支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业发展,建设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立足于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条件,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合与合作,以先进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大力扶持、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乳、肉制品加工和啤酒花、瓜果、红花、枸杞、大芸等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巩固提升番茄、制糖、酿造、食用油、芳香植物等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形成北疆以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南疆以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区。

    第五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培育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构建以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力争到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特色生物医药、疫苗及兽药生物制剂、现代维药、微生物制造、荒漠化生物治理、生物制品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能源,太阳能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发电和集热系列产品,先进节能技术及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以石油天然气为基础的有机材料,锂、铍、铜、镍等金属材料。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极箔等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及其他应用软件等产品。

    第六节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轻工、化工、机电、冶金等骨干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打造品牌,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振兴纺织工业。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重点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纺织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一流、规模在50万锭以上、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棉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彩棉纺织、麻纺织、化学纤维、毛纺织和丝绸等产业。

    建筑业发展要满足工业、民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推广节约型建筑新材料,支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建材工业重点发展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化学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积极开发推广节能、节水节地、环保利废的建材产品和技术。机电工业重点发展电工电器、石油石化、农牧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综合应用、移动通讯终端和机电一体化等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积极发展电石法聚氯乙烯、子午胎、高效专用复合肥、无机盐化工产品。轻工业重点发展以农用薄膜、节水灌溉器材等为主的塑料行业,适度发展造纸行业和皮革行业,积极支持以特色旅游商品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和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

    第七节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结合新疆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优化投资环境,聚集生产力要素,形成发展高地,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载体。重点建设以石油天然气化工园区为主的重化工工业园区,以对口援疆省市和国家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引进内地项目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外向”、“互赢”项目为主的工业园区,打造几个销售收入过百亿、上千亿的工业园区。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及各类商会立足自身优势创办园区、招商引资,形成企业和商会办园区、招商引资的良性市场运行机制,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园区建设要按照产品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模式,创新管理体制,节约与高效利用土地,引导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促进工业园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努力打造聚集程度高、专业分工配套、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增强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四章积极发展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高为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水平。加快构筑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体系。

    第一节培育和壮大旅游业

    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风貌,抓好旅游景区(点)和线路的规划布局,采取国家扶持、企业为主、多渠道和多形式融资、市场机制运营等措施,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强化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乌鲁木齐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以“五区三线”为重点,建设喀纳斯、喀什、那拉提、天池、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点)。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整合旅游资源,尽快形成南疆古丝绸之路旅游环线、北疆旅游环线、天山旅游环线和特种旅游线路等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冬季冰雪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和探险旅游,逐步变旅游淡季为旅游旺季。大力引导和促进民俗风情旅游、特种旅游、边境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不断提高旅游层次和文化内涵。加强与省、区际及周边国家旅游的区域合作,开展跨国旅游,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和领域。着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抓好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

    加快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向西推进的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加强畅通、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服务品种,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运输服务功能。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和特色农副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加快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市场体系,扩大农村消费。

    第三节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服务范围,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医疗、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推进社区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业以及个人住房、购车、助学等金融支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信誉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规范各类中介机构的行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稳步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以适应中低收入家庭需求为主,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城镇住房建设,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经营型房地产服务体系。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紧紧抓住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依靠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突出解决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建设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防汛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相结合,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满足工农业和人民生活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节水增效为重点,抓好重大河流开发、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洪涝灾害防治和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快重点河流重大控制性水利枢纽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到2024年,新增供水量30亿立方米,优先解决天山北坡经济带、吐哈盆地、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等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加快重点河流的开发与利用,建成下坂地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西水东引”一期工程、艾比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大石峡水利枢纽、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山区控制性工程,完成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快肯茨瓦特等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盐碱地及中低产田,恢复弃耕地。到2024年,全疆灌溉面积达到73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8。

    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叶尔羌河、开都河、伊犁河和阿克苏河等四大流域重点河段和18个重点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中小河流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地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水利工程完好率、蓄水保障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健全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建设以完善新疆与中、东部地区以及连接周边国家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运输能力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衔接和优化各种运输方式,提高交通运输的机动和保障能力,实现综合交通的快速协调发展。

    公路建设以实现干线通畅和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为重点,加快提高现有公路等级。新建、改建公路41746公里。到2024年底前建成连云港—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星星峡—哈密—吐鲁番、赛里木湖—果子沟—霍尔果斯公路,全线达到一级及一级以上公路标准。确保2024年底前完成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新疆段建设任务。抓紧进行阿勒泰—红其拉甫西部通道公路阿勒泰—布尔津—白碱滩、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红其拉甫和库尔勒—西宁西部通道公路若羌—依吞布拉克段的建设。争取开工改造国道315线喀什—和田—若羌段。打通纵贯南北疆中部的快速干线,通畅北起阿勒泰、独山子,翻越天山到库车的公路,建成库车—阿拉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和田的第二条沙漠公路。抓紧北京—乌鲁木齐国家高速公路(三北大通道)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同时,加快阿黑土别克、塔克什肯、吐尔尕特、阿拉山口、伊尔克什坦等国家一类边境口岸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建设。加强兵团垦区道路建设。完善乌鲁木齐交通运输主枢纽和地(市)、县、乡(镇)客运站点建设。到2024年,力争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39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超过4185公里,二级公路里程达到9517公里;9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80%以上的乡镇有标准化的客运站。

    铁路建设以新线建设和现有铁路干线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2024年前建成精河—伊宁—霍尔果斯铁路,北疆铁路乌西—精河段复线、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二线,2024年前建成奎屯—克拉玛依—北屯铁路和乌鲁木齐集装箱中心站,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喀什—和田铁路、哈密—临河(策克)铁路、中吉乌铁路、哈密—罗布泊铁路、库尔勒—格尔木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形成点线协调、运输能力强的铁路运输网络。到2024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00公里。

    民航建设以完善枢纽机场功能、积极打造干线机场、大力开辟新航线为重点,新建与改扩建、迁建相结合,扩大机场网络规模。建成那拉提、喀纳斯机场。迁建库车机场、石河子机场和吐鲁番机场,复航哈密机场,改扩建一批疆内重点支线机场,完善乌鲁木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功能。重点开辟乌鲁木齐至中南西亚和欧洲、以及干线机场伊宁、喀什、库尔勒等至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线和疆内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相互间的区内航线,适时开通乌鲁木齐至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及未通航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航线,进一步搭建“区内成网、区外东西成扇”的航线网络,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航线通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运载力强的航空运输体系。

    管道建设主要以提高石油天然气输送能力和效率为目标,在建成哈萨克斯坦至独山子原油管道、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至兰州原油管道的基础上,尽快实施进口原油管道和出疆成品油管道的扩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内油田、石化基地与资源地中心城市之间的油气输送管网体系。

    第三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快电信邮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逐步实现三网融合和电信通信宽带化、智能化。重点抓好特色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区域、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中心城市及开放口岸的信息邮政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城域网建设,实现大中城市光纤到路边、进社区。抓好电信“村通工程”,推进普遍服务。全面推进各行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搭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第六章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

    第一节加快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步伐

    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参与国内外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紧紧依托内地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以欧亚大陆桥和312、314国道为干线,以乌鲁木齐和各类园区为载体,主动吸引沿海内地企业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沿海内地企业参与新疆出口加工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实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对接,培育发展以新疆为基地的“两头在外”的矿产品加工业,建设国家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东联西出,举全国之力,提高我国对中亚国家及俄罗斯的贸易地位。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加强与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西来东去,建立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积极推进境外投资、服务贸易和工程承包,扩大劳务输出。

    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加快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和贸易手段现代化,提高贸易质量。

    巩固中亚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大力培育和壮大出口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轻工、机电、纺织、建材、高科技、石化等产品扩大出口,带动出口较快增长。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逐步增加进口产品在区内加工的品种和数量,特别要加大进口原油、木材和其他矿产品的本地加工量,提高经济效益。

    在乌昌经济区、博乐—阿拉山口、伊宁—霍尔果斯、喀什—阿图什、塔城—巴克图等地和有条件的口岸,建立若干个进出口加工区,强化其转口贸易、保税业务、进出口加工制造、物流、展示批发和商业服务等功能。加强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能力。依托口岸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和边民互市贸易。加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争取开放中塔卡拉苏口岸、中吉乌什口岸和中俄喀纳斯口岸。

    第二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外商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简化手续,提高透明度,为国内外客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督促和监察机制,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营造迎商、亲商、惠商、安商的招商引资环境。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区外资金和利用外资有大的突破。

    围绕石油天然气化工、重化工、纺织、绿色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扎扎实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做到实施一批,备选一批,储备一批。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拿出最好的资源、最好的项目吸引国内外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借助他们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壮大新疆优势产业。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的规模,积极争取国外赠款,提高利用国外贷款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电信、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大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利用外资。

    第七章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遵循“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克拉玛依—阿拉山口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化农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加工,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构筑新疆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基础完善、开放度高、结构合理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区域,更好地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发展。

    加快体制创新,全力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按照“规划统一、市场统一、财政统一”的原则,打破部门、行业、地区行政分割,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增强乌昌城市圈的整体实力。调整优化乌昌经济区产业结构,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石化、钢铁、机电、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全疆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提升中心城市信息发布、交易结算、商品集散的贸易枢纽功能,建立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积极推动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和西气东输工程全面运营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就地深加工成本低的优势,结合库尔勒、轮台、库车、阿克苏、泽普等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原油炼化为龙头,以天然气化工、轻烃和凝析油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石化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化肥等大型工业项目为依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动形成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加快泽普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和带动南疆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口支援南疆四地州的部署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力度,以干部支援为龙头,实行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支援,围绕“互利合作”和“无偿援助”项目的实施,将土地、矿产等资源优势同援助方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资金投入,通过项目配置、财政转移支付、银行贷款、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等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224万低收入农牧民收入水平,巩固扶贫成果。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稳步推进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工程。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光彩事业等形式参与社会扶贫。

    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各地区要着力抓好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的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特色做文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以特色为基础,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交通、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加速发展,形成带动和辐射本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

    第二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统筹发展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坚持走以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新疆绿洲经济的特点,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强化城镇产业和服务功能,从城镇的产业、就业和资源环境容量出发,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和吸纳劳动力的龙头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构建以乌鲁木齐城市圈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水平,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注重小城镇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使小城镇成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努力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大力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方便城镇居民出行。加强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园林绿化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推进喀什等城市的老城区危旧住房改造。

    鼓励利用非耕地建设新城区,在确保农民人均耕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通过广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者有能力在城市安家立业。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三节大力发展融合经济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进一步破除自我封闭、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联合为主要形式,建立规划、项目、资源利用、利益分配衔接协调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协调地方与兵团合理利用好水土、草场、矿产等资源,避免在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工程项目上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共建共赢。正确处理与驻疆中央单位关系,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企业实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地方、兵团要在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业。

    第八章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

    第一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优先发展应用于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和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优势。到2024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逐年提高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和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技术引进,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关键作用的领域,有重点地进行科技攻关和高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大力推广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农业节水、农产品加工、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加强对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持。加大直接涉及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态改善、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科技攻关力度。针对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矿产资源成矿机理、特殊环境生物资源和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病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视并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对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种质资源库、科技信息库,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要素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园区发展。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使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更好地造福于各族人民群众。

    第二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通过有效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等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均等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集中力量推进“两基”攻坚,2024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边境乡镇学校建设。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县镇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发展工程,广泛开展职业培训。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推进县(市)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实施“技能型短缺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力度,加强研究与实践环节,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部分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大对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的扶持力度,努力改善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实施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新疆高校任教,在高校培养汇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推动成人高等学校的调整、转型,抓好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实施“双语”教学推进工程,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重点建设好每县一所民汉合一完全中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的师德建设,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建设“双语”教师培训基地。

    第三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稳疆兴疆,强区富民,人才为本。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多种形式,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大力培养和选拔各民族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妇女人才的培养。加大人才交流力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流动。通过培养、培训和交流,坚持增加人才数量和注重人才质量相结合,基本形成总量比较充足、结构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完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现有人才的活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条件,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把人才和智力的引进与新疆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

    第九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使用水资源,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推行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设施及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重点加强钢铁、有色、电力、石油、化工、建材、印染等行业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建筑牞建设大容量发电机组,提高电厂热效率,促进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采用无废、少废、节能、节材、节水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占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总量逐年增加。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坚决制止滥采乱挖、大矿小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淘汰小煤矿,加快建设大型化、规模化煤矿,确保煤矿回采率65%以上。加快煤田灭火进度。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的采出率,推进低品位、难选矿、共伴生矿和尾矿、废石的利用。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加强冶金、石化、造纸、皮革、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积极发展绿洲人工生态,改善绿洲内部生态环境。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确保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加快造林绿化,保护和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塔城老风口治理三期等生态工程。完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和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加大荒漠植被的封育保护,努力遏制沙漠化发展势头。加快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保护天然草地,使草地“三化”基本得到遏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保护和恢复山区森林,抓紧启动天山、阿尔泰山前山带原始森林恢复再造工程,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注重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以及重要水源保护地、重要湿地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区域,以生态防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逐步建立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与改善功能区、艾比湖流域防治沙尘与湿地保护功能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防护功能区。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变被动末端治理为主动源头控制。强化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着力抓好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稳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建设,95%的城市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重点抓好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力争1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着力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危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的能力。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社会救助制度,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强化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和乡镇中心服务站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服务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章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从维护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着手,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困难群体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实施素质就业工程,完善并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帮助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培育、发展、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安民所在。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逐步作实个人账户。对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年金。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重点将城郊失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险,开展农村村级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试点。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服务对象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将单一保险方式扩大到以保险为基本制度基础的多种保障方式。着力解决好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范围。鼓励和促进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确定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分类实施。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以社会化为方向,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捐助、大灾集中捐赠和对口援助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设施建设。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为老龄人口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城市政府要为进城务工子女提供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

    第三节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高度关注人民健康。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体系及卫生监督体系。加快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主的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加强符合国家标准的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大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包虫病、碘缺乏症等地方病疫情监测防治力度,加强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县市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功能,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整顿药品市场和流通秩序,规范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各级红十字会建设。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打造精品、活跃基层,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合理配置文化市场资源,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监管,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抓好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文化兴边”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社会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合格的文化馆、图书馆,力争乡乡有合格的文化站,积极推进行政村文化室建设。积极培育农牧区电影市场,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和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的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保护项目。

    坚持新闻出版工作的正确导向,深化新闻出版改革,理顺新闻出版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新疆区情的新闻出版运行机制,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实施“东风工程”,构建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出发点的民族文字出版发行事业和新闻出版监管体系,满足各民族特别是广大农牧区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建立健全新闻出版相关法规和责任制,加强新闻出版管理,提高全社会著作权保护意识,规范和净化出版物市场。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和影视剧,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的制作和译制,丰富节目内容,增加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间。抓紧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加强边境地区、边远农牧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

    依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管理,抓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发展档案事业,加强档案馆库建设,保护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手筹建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实施《奥运增光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重点抓好优势项目,健全三级训练网络,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企业兴办体育,形成国家与社会相结合兴办体育事业的新格局。大力培育发展以特种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为重点的体育产业。

    第四节保障公共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科技管理水平。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以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高危行业和事故频发领域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关注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敏感区(点)、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噪声污染、重大污染事故、重点污染源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测,强化放射性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快危险废物收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强化质量建设和治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食品、药品和餐饮等质量安全,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发挥标准化、计量技术基础作用,加强检测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防灾救灾薄弱环节建设,落实国家防灾减灾各项预案。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抗御洪水、地震、火灾、重大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重大疫病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坚决防止工程建设等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建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灾民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五位一体的社会化救助体系,做好灾后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

    巩固、提高、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

    第五节注重社会公平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注重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进行劳动创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的正当权益。

    第六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泛发扬民主,形成能够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围绕新疆稳定和经济发展,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加强执法队伍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和政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诚信新疆”建设,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增强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

    第七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保障国防安全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民族团结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兵团与地方的团结,中央驻疆单位、内地省市区驻疆单位与地方的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国家宗教事务条例》,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继续保持对民族分裂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进行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其活动空间。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继续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坚持不懈地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狠抓各项治本措施的落实,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畅通渠道,完善机制,加强责任,维持秩序,立足于疏导化解,坚持按政策办事、依法办事,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提高执政为民的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

    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基础建设,满足巩固边防的需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一章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改革措施,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第一节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初步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上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建立法制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第二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及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在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上一视同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垄断行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第三节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全面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和政府采购改革。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加强和规范税政管理,积极落实中央税制改革政策,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积极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新疆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和改造,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政策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拓金融业务,培育资本市场,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范围,引导上市公司稳健经营。积极为金融业支持新疆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以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为重点,进一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发挥价格机制对稀缺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调节作用,完善土地、水、电、煤、服务业等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完善价格管理政策,加强价格监测预测。大力培育和规范产权、劳动力、土地、矿业、水资源等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

    第十二章发展壮大兵团经济

    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好优势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兵团和人才强兵团、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提高维稳戍边实力和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为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兵团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精准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为支撑,重点实施“6221”工程,着力做大棉业、糖业、酒业、果蔬业、畜牧业和种子业6大产业,培育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20个以上知名品牌,建设10大农产品基地。到2024年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畜牧业和特色果蔬业生产基地,以及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矿业开发项目,集中力量发展食品及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化工及矿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支柱产业,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两大基地,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工业科技含量、职工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显著提高。拓宽服务业领域,切实提高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加大金融对兵团的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兵地融合型经济,促进各垦区协调发展。以石河子垦区为重点,通过发展优势产业、现代工业和做大优势企业,强化石河子市的辐射功能。南疆以阿拉尔市为重点,通过扩大垦区规模、建设大项目、共建石油化工基地,增强阿拉尔市的聚集功能。着力壮大南疆各师团实力,更好发挥稳定和建设南疆作用。加快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市及各师师部建设,做精做强一批中心团场城镇。

    加强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两大沙漠周沿和边境一线及南疆团场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和团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把推进经济发展与增加职工收入更好结合起来,确保职工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定增长。加强面向团场的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扩大职工群众服务消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十三章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保障“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今后五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卫生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重大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在保证行政事业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

    集中财力办大事,“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优先支持水利、交通、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农业“四大基地”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石油化工、煤炭、矿产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公益设施和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及应急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兄弟省区的支持,大力引入区外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外资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建设,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和金融贷款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二节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等,编制相应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任务和目标,以及可操作的实施措施。完善规划衔接机制,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编制程序,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制。

    完善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计划及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集中全区财力、物力、人力,实现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分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自治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的精神。

    1,2

    第四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范文模版]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翼和山区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5.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深化农村改革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伍

    (七)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3.加强生态保护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综合运输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三)水利建设工程

    (四)自主创新工程

    (五)现在重化工程

    (六)服务业工程

    (七)农村建设工程

    (八)环保生态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

    (十)平安保障工程

    附件1: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2: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略)

    2024—2024年是我国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对于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24年达到217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3616元。2024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达4432亿元。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3%,2024年达4280亿美元。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2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3∶49.5∶44.2.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4:56,汽车、石化、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通信、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3.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山区经济增长呈现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全面展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并顺利推进。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提前一年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到2024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十五”期间新增约1950公里。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顺利完成。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到2024年底,省内发电装机容量达4800万千瓦,“十五”期间新增约1610万千瓦。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修建、加固江海堤围630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522宗。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24年光缆总长度约29万公里,为2024年的4.3倍。

    5.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大省建设开局良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毛入学率由2024年的11.4%提高到2024年的22%.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广州“申亚”成功。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局势稳定,202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2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8.0%和4.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02‰,期望寿命达74.8岁。

    7.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广东省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改善,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随着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务实推进,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将会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新的发展时期,广东省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广东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广东省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国内环境;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广东省在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架构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广东省自身发展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二是发展潜力较大。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入较长的增长周期;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特别是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加快发展,将为广东省长远发展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三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广东省经济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贸易摩擦纠纷增多,不利于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形势下,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广东省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继续当好排头兵面临新的挑战。

    从广东省现状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效率等问题突出。二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江河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三是发展不协调。东西两翼和山区远落后于珠三角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内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部分领域的改革缓慢。六是社会方面的问题较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基本实现富裕安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2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3500亿元(按2024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400元(约合4250美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达到5∶50∶45;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4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5.7万公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24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左右,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水平承办好2024年亚运会。

    ——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24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达65%(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非农就业比重达72%,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18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2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5.5%和6%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42.9%.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58%.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到202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24年再翻一番,达到68800元(约合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

    (三)总体要求

    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

    第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优质型、效益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构建创新型广东。

    第三,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广东省的发展,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突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五,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实施绿色广东战略,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系统安全的绿色生态,建设优美高质的绿色环境,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明,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促进优势主导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岭南特色的生态型效益农业。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粤台农业合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围绕广东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链节,提升产业层次,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为主的通信设备和以数字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制造业,推动微电子、软件、新型元器件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形成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群,将广东省建成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广东省沿海深水大港和市场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使广东省石化工业在总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方面迈上新台阶,成为亚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以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鼓励家电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做强做大知名品牌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省家电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完善汽车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企业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以广州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到2024年广东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50万辆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能源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医疗影像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高通用装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起具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广东省钢铁骨干企业与国内重点钢铁企业联合建设沿海钢铁基地。

    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支持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中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把握全球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产业内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的机遇,大力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广东省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业。争取发展航空工业产品。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以服装和家用纺织制品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纺织服装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食品工业企业集团,加快食品工业向品牌经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有重点地发展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建材产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建材业,走高效低耗优质的发展道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壮大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有优势的服务业。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品牌经营方向发展。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合理调整大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发展壮大保险业,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着力加快中心城市金融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金融商务区,推进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继续做大广东省金融总量,做强金融机构,提高广东省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金融强省。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围绕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继续办好广交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整合区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

    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等生活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旅馆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结合广东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24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60%以上,电视、广播实现数字化。

    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商务电子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加工、流通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网络建设。以建设广东数字图书馆与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公众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网络、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广东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到2024年,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1%提高到48%左右。

    1.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自主创新

    鼓励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战略产品。进一步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重点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切实抓好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广州、深圳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广东省产业的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究。支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建立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科技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研究开发院,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鼓励大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开发核心技术。发挥国际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活动。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健全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到2024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整合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各项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规划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和重点产品。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工作和创业。

    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建设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完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制度。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增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公益类科研院所内部改革。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行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申请发明专利,利用知识产权占领和扩大市场,扶持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取到2024年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和优势区域。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快建立面向全省的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专业化、国际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

    加强技术标准工作。积极跟踪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推进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提高标准中自有知识产权的含量。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采标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和通报工作,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防范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鼓励其在广东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现代农业和欠发达地区。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广东省,把引进上游产业与提高现有下游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档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经营下游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延长产业链,向更高档次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综合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强规划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抓住龙头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招商工作,以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提高各类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完善珠三角产业升级、转移政策,推动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从珠三角密集区向其边缘区以及东西两翼沿海地区转移。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结构,着力扩大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促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贸易,扩大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增加资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调整和改进外贸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广东省鼓励出口商品目录以及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用好国家和省促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遏制低价倾销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推进口岸改革和查验模式便利化。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大力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逐步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平等待遇,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办好各类民营经济园区,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制、转让和拍卖等方式,逐步有序退出市场和收缩国有资本。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起基础作用、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龙头带动作用,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增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推进内源型经济国际化。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面向全球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跨国生产和经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建立品牌生产和国际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境外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与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电力、交通、电信、建筑等领域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带动广东省技术、设备和服务出口。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中介咨询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广东省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与营销战略等环节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网络,成为广东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四)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提高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广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状况,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1)优化开发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其发展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广东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2)重点开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要充实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3)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较弱,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各地要按照以上四类功能区定位规范区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把深圳建设成富于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性城市。经济特区要继续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珠三角要提升发展层次,继续做优做强,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山区转移,拓宽发展的空间。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要素集聚,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群。加快广州南沙开发,把南沙建成珠三角乃至全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加快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山区连接地域的发展。

    3.加快两翼和山区发展 推动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互动发展。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积极推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两翼和山区。建立健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实现两翼、山区与珠三角利益共享和共赢。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两翼的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通过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两翼成为广东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加快山区发展。积极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山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产业发展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和严格保护环境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全省主导产业,积极与珠三角产业互动,发展配套产业。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发挥粤港澳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加强合作。重点加强粤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引进吸收港澳现代服务业,提升广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推动广东省企业在港澳发展业务,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积极推进粤港澳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5.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坚持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合作规划,以落实合作项目和消除行政壁垒为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合作。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推进区域内高速公路、铁路干线、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和机场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区域电力输送、电源建设和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能源方面,以及产业投资、科技、物流、信息化、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逐步消除影响区域合作的障碍,建立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积极筹划建设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五)统筹城乡发展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以科技富民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专业镇和专业市场,引导和促进企业进园区发展,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

    2.提高城镇化水平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东西两翼城镇密集区、粤北城镇点轴发展区为主要聚集区域,交通运输主干线为依托轴,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由这些城市组成的产业带,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快中心镇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中心镇的建设水平,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城中村改制后社会事务管理、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3.统筹城乡建设

    按照省要管到县,市要管到镇,县要管到村的要求,切实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政府支农投资,集中财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深化农村改革 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务农收益。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按照依法、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撤并和精简机构工作。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才强省和文化大省。

    1.推进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努力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24年秋季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到2024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100%、其他地区90%以上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着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到2024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达到8万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实力较强的地区建设教育强市。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适应教育需求迅速增长和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完善教育立法,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的新型管理体制。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缩小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使适龄儿童得到基本同质的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有序发展,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考试、招生和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要优先保证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举办非义务教育。合理制定收费管理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完善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制订长期、稳定的智力扶贫和教育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市场运作。加强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文化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体现文化工作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发展海外文化交流阵地和文化实体。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竞争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转变文化服务观念,创新文化服务体制,形成相对完备、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财政性资金主要投向文物保护、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文化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资。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培育广东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

    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建立起覆盖全省、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并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国有文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壮大规模实力。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准入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影视和音像制作、发行、印刷、演艺、娱乐、会展、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鼓励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兴办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

    3.壮大人才队伍

    加快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完善人才户口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服务功能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努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工作,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以高层次、复合型和高技能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展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启动人才智力振兴山区行动计划,激活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开发投资力度。

    (七)构建绿色广东

    实施绿色广东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完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到2024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城市。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生产、建设、生活等各领域,广泛推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设定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水污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综合控制面源污染。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到2024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主要江河水质保持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2024年以前全省基本完成现役12.5万千瓦以上火电厂(含在建)脱硫治理,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及烟气脱氮氧化物技术。提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酸雨频率,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源头控制,减少废物产生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到2024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建设核安全与辐射环境保护设施和监测管理网络,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政策。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

    3.加强生态保护

    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强水资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严格限制在重要集水区布局排放污水的项目,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继续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强珠江出海口以及全省主要干流入海河口水域、滩涂的管理,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洪、船舶通航的关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对海岸带、防护林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实施重点保护,建立一批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对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区。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及县乡公路网、轨道交通网、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和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三大网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到2024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5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达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约2900公里,地铁达到300公里以上。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9000多万人。港口吞吐能力达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000万标箱。

    加快完善“三大网络”。(1)高速公路、国省道与县乡公路网。加强与周边省区连接的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的建设,提高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到2024年,建成通往邻省区的主要高速公路通道。提高国省道路面质量。加快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农村公路建设,提高路网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完成镇通村(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完善公路站场建设。(2)轨道交通网。以建设出省铁路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基本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加快广州、深圳地铁建设。(3)航道网。建设由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以上骨干航道组成的高等级航道网,浚深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和整治内河深水航道,提高内河航运水平。

    加快建设“三大系统”。(1)集装箱运输系统。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形成以深圳港、广州港为干线港,珠海、虎门、湛江、汕头等港为支线港,中山等其它港口为喂给港,并与铁路、公路集装箱运输相衔接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枢纽港内集疏运系统的衔接配套,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2)能源运输系统。加快煤炭运输系统的建设,基本形成以电厂专用码头和广州港为主的煤炭接卸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油气码头能力,合理布局建设新的油气码头。完善油气运输系统,建设珠三角液化天然气运输系统。(3)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加强机场建设,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构筑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电源、电网、天然气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西电、核电、液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建立能源储备,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充分接收西电,加快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和抽水蓄能发电,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形成以大型骨干电源为主,多种电源并举的结构。在沿海和内陆沿江进一步选址建设核电站,在东西两翼沿海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和风电场,在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调峰性能好的天然气电站,按照能源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24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约9500万千瓦(含西电东送2238万千瓦),其中清洁电源所占比重达到53%,比2024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机组占省内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6%.加强电网和天然气网建设。加强省内电网和西电东送电网的建设,形成便于接受外区送电和省内电力交换,满足用电需要的安全稳定、结构合理的广东电网。建设液化天然气站线工程、南海天然气上岸工程,形成贯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气源U型管网。开展粤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网的选址等前期工作。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总目标,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快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完善重点防洪工程布局。加强对水库的除险加固、维护和管理,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水资源综合调度效益。进一步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全省三防指挥系统。

    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实现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东江、西江地表水及岩溶石山地区和雷州半岛地下水等优质水资源。加强统一调度,协调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抓紧开展研究治理珠三角的咸潮问题。

    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山区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和农村水环境生态安全。改善农田排灌基础条件,增强农田抗旱排洪能力。在解决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以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九)深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注重节约行政成本。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意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减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将行政管理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对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动其改制转企,进入市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内部管理。改革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类别建立不同的保障机制。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考核分配、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整体改制,鼓励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社会投资者参股、控股。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大型国有企业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放开国有股权限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实行国有控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和优化基础性、垄断性领域企业的产权结构。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推动金融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步伐。协调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广东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产权、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建立规范的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和产权交易市场,拓展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万个。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不断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十一五”期间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万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区域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远程招聘系统的建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将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业者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制定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尽量将没有参保的群体纳入医保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强化社会保险共济功能,健全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应保尽保,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差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养老和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利益协调。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以救助为主,优惠减免为辅,在大中城市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以产业化扶贫和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逐步改革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保证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外来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依法享有应有的权益。做好外来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劳动关系调节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的监管力度,控制和调节垄断性收入。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对艾滋病、流感、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力支持薄弱地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加强对动植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公益性社区健身服务。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业余体育训练网络。支持广州做好2024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承办工作。发展体育产品,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数量。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普及婚育指导,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的有序合理迁移和流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实施妇女儿童困难救助工程,重点解决贫困、特殊妇女儿童的安居、就医和儿童的失学、辍学问题,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

    4.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防洪体系、重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地下矿物开采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突出抓好对珠三角和大中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城乡灾害救助体系。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爆炸品、放射性物质的生产、运输、储存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到2024年,单位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快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加强对重要物资储备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积极配合国家建设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省,维护法律权威,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实行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着重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切入点,以在珠三角地区创建一批高标准文明村镇、在东西两翼和山区创建生态文明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城乡基层辐射延伸,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立法顾问制度和后评估等制度,推进民主立法、公开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搞好县乡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继续做好侨务工作。

    四、重大工程

    按照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重大基础产业等领域的要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规划建设重大项目237项,估算总投资约1600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2000多亿元。项目筹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一)综合运输工程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重大项目62项,估算总投资约55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320亿元。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出省高速公路和完善省内高速公路网,如云浮至广西苍梧(平台)、三水至广西贺州、连州至湖南永州、韶关至江西赣州、梅州至福建龙岩等出省高速公路(广东段)和珠三角外环、广珠西线、广深沿江、汕梅等省内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约2024公里。

    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武广客运专线、洛湛、厦深沿海、赣韶等出省铁路,广珠、广深四线、广湛复线等省内铁路,以及广州、深圳地铁项目。建成广州—珠海、广州—深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主轴线和广佛线。“十一五”期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100多公里,城际轨道交通270公里,地铁262公里。

    港口航道。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5个主枢纽港的集装箱、油气、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配套发展沿海及内河中小港口。疏浚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及整治千吨级及以上骨干内河航道。

    机场。重点建设新白云机场二期工程。扩建深圳机场。适时开工建设潮汕民用机场。完善各机场空管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二)能源保障工程

    规划建设能源重大项目21项,估算总投资约32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330亿元。

    电源。重点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阳江核电站一期、台山核电站一期,争取建设陆丰核电站及第一个内陆沿江核电站。建设一批沿海大型火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一批燃气电厂。开发建设沿海大型风电场。建设集中供热、热电(冷)联产电厂项目。

    电网。积极推进珠三角外环网建设,完善中部内环网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以及城乡低压配网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220千伏以上电网线路约14142公里,变电容量11243万千伏安。

    天然气供气网。重点建设珠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期工程,建成珠三角输气主干线。到2024年,力争珠三角城市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三)水利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水利建设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45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投资380亿元。

    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包括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干堤治理工程在内、捍卫农田5万亩以上的江海堤围达标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和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规划的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建设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珠三角五大堤围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乐昌峡水利枢纽、湾头水利枢纽等防洪控制性重大工程。推进建设珠江河口整治工程。

    水资源配置。争取开工建设鉴江河口水利枢纽,建立东江、韩江、北江水资源监控系统。继续建设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优质供水网。积极进行“西水东调”、“西水南调”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开展城市供水第二水源的规划建设。抓紧开展雷州半岛改水治旱综合治理的前期研究工作。

    (四)自主创新工程规划

    建设自主创新重大项目26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630亿元。

    自主研发工程。重点建设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先进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消化吸收创新等自主创新专项工程。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开发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和行业创新中心。

    公共支撑平台。重点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建设国家级、省级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面向全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数据库,以及全省通用的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五)现代重化工程

    规划建设重化工业重大项目13项,估算总投资约358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480亿元。

    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造船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以及环保设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广州南沙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造船、能源、环保、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广州汽车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项目等,到2024年,新增汽车生产能力100万辆左右。

    石化基地。规划建设以大亚湾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茂湛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崖门口石化基地为结点的沿海石化产业带。重点建设南海石化1200万吨炼油、广州80万吨乙烯、大型炼油一体化和现有炼厂扩建等。到2024年,炼油能力达到63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380万吨/年。

    钢铁基地。新建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和南沙高档板材深加工基地。

    (六)服务业工程规划

    建设服务业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35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90亿元。

    重点建设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深圳盐田港国际物流园、华南粮食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会展项目和韶关丹霞山风景区等一批旅游项目。

    (七)农村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农村建设工程重大项目11项,估算总投资约4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1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工程和村镇综合整治工程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大中型灌区的骨干渠道及配套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工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及国家级重点渔港、国家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等。

    (八)环保生态工程规划

    建设环保生态工程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6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90亿元。

    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治污保洁民心工程,重点建设珠江两岸、珠江流域、广州市河涌水系和练江、漠阳江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现役燃煤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集约化禽畜养殖场废物处理工程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四江”(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水源保护区、人工渔礁、生态农业系统,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规划

    建设文化发展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720亿元。

    教育体系。重点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工程和高校建设工程等。

    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科学中心、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设施和2024年亚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

    (十)平安保障工程规划

    建设平安保障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11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00亿元。

    指挥、监测和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综合协调指挥系统,以及突发事件、防空、防灾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健全土地、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疫情以及社会治安、交通、人防、核应急、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险集中式信息及容灾系统、敬老福星工程、省救助安置中心改扩建工程、工伤康复中心等。

    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建设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疫情监测系统、妇幼安康等公共卫生工程。

    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建设适应宏观调控需要的粮库网络,完善提升“珠江粮食走廊”功能。加强药品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原油、成品油储备设施。

    第五篇: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

    文章标题: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

    今后五年,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实现我镇经济发展途径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新村镇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潜力,制定“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使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稳中有升。

    2、工业经济持续攀升。2024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0.3亿元,年递增15%;协议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生物制品、轮胎制造、食品加工四大行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通过企业改制工作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生机活力,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三产增加值完成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8万元。完成商贸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游泳、浴池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五年内全镇已累计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集中供热、供水、排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实现配套,完成了新村大道、中兴大道、裴李岗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及西气东输镇区段工程。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投资累计达8000万元,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调整后的学校实现了规模办学。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各项指标,环境保护完成市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明显效果。

    “十五”期间,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总体经济规模还较小,实力不够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够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行业比重小;三是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四是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我镇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镇已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全镇上下政通人和,富而思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上水平的基本条件。

    ㈠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贯彻“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科教兴镇”战略,突出抓好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四件大事,把新村镇建成以医药化工产品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区。

    “十一五”期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5%,2024年达到万元;税收年递增17.3%,2024年达到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276元,2024年达到5996元。

    ㈡主要任务和措施

    1、加强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村通过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24年从事农业的人员要减少到农村总劳力的30%以内。

    ⑴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继续实施科教兴农,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名、特、优、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至2024年农业先进技术的覆盖面达到85%,同时继续抓好种、养业的合理布局。搞好奶牛、肉牛、肉鸽、生猪生产和蔬菜、花卉种植。在全镇形成以种养大户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⑵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①五年内集中力量搞好灌溉配套工程,同时鼓励村集体、农户联合建设小型水利设施,购置灌溉工具,形成镇、村、户多级兴办水利的良好局面。

    ②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4年,我镇高标准农田面积要达到2.8万

    亩,并在蔬菜种植区发展滴灌、喷灌,发展节水农业。

    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养结构。

    ①在镇西部推广枣粮间作,五年内力争完成1500亩,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木覆盖率。

    ②推动蔬菜的发展。五年内计划搞好蔬菜保护地500亩,采取大棚蔬菜种植,发展陆地蔬菜种植2024亩,在有条件的村,引进名、特、优、新菜种,提高

    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③稳定生猪、[feisuxs-http://www.feisuxs/找文章,到feisuxs]蛋鸡的生产,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牲畜,引进优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发展特种养殖,扩大肉鸽、肉犬、奶牛等的养殖规模,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好路子,满足市场需求。

    ⑷加强农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健全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

    ①五年内农机综合作业率达90%,逐步向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随着农机科技含量的提高,逐步更新换代,提高作业效率。

    ②搞好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满足农民对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的需求,保障供给。

    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科站结合成人教育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种养水平,走“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之路。

    2、加快第二产业战略调整,促进乡镇企业扩量增效

    ⑴加大投入扩大总量。继续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战略,每年新建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不少于5个,五年总投入不少于10亿元,新建企业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数量不低于60%,重点建设一批医药化工、生物制品项目,使全镇乡镇企业形成集群化、规模化、系列化。

    ⑵抓好园区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工业园区是促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开放的重要条件,“十一五”期间,我镇工业园区要完成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要新进一批企业,其中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5家,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同时结合现有企业的改扩建,全面启动老企业迁入工程。

    ⑶搞好工业行业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根据我镇名牌、拳头产品较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镇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素质,按照新技术、大规模、高效益、外向型的努力方向,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抓好组织机构、布局结构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镇企业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①抓住机遇,搞好城乡工业联合,抓住我市“退二进三”的大好机遇,实施新形势下的城乡工业联合,优化乡镇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在实施“接二连三”中要下力量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看准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项目,尤其注重利用市属老名牌的优势和条件,以资产重组为主要形式,搞好新形势下的城乡结合,推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新的主导行业和优势产品。

    ②实施科教兴企和技术创新战略: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乡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产品,“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填补市级以上空白的新产品20项,组建“产、学、研”经济实体10家,提高“科教示范”企业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30%。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产品要逐步进行调整。对重点耗能的企业要加大改造力度,对浪费能源严重,又不积极采取整改措施的要依法处理,今后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篇”的编制制度。

    ⑷健全信息网络改革营销方式:一是抓好新村信息港的网络建设,广辟信息渠道,形成快速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推进企业上网,实现网上营销。“十一五”期间企业上网率达到60%以上。

    ⑸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引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家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十一五”期间培养引进200名中、高级技术人才,力争使60%的重点企业厂长、经理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对企业班组长、特殊工种工人普遍培训一遍。

    3、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⑴提高设施档次,建设重点项目,“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在镇区兴建高档次的大型商场一个,兴建大型超市两个。在镇区拿出较好地段吸引投资,再上一些档次较高的餐饮、美容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加大仓储、运输业的投入,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加强城区(中心区)商贸结构调整,形成一纵、三横的布局,建成规模较大的市场区,以新村镇商贸园区市场为中心加强市场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批发零售、集日、常日不间断的各类商品交易基地。

    ⑶发挥传统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业

    利用新村镇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开发一些常年性的旅游项目,“十一五”期间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开发力争有所突破。

    4、科学规划,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⑴建立现代化的镇村体系格局。“十一五”期间村镇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镇区为核心,以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为基础、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抓住机遇,加快镇区建设步伐,以新村大道、中兴大道、郑新路两侧的房屋改造为主,加快镇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要新建住宅楼5万平方米。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建设、配套、环境、物业管理等环节上体现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⑵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结合平改工程,抓好镇区道路的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功能完善,宽敞优质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强电力配套建设;5年内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000户。搞好镇区绿化,新村大道、中兴大道形成两条绿化带、中兴大道南侧建设一个绿化小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解决镇区污水排放问题。

    5、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⑴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社会发展情况,继续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形成合理的学校结构布局。

    ⑵建立完备的规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倡导新的婚育观和生育文化,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妇女疾病普查率达100%,治愈率达85%,育龄群众计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0%,实行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开展生殖健康全程优质服务。

    ⑶预防为主,全民参与,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做到一村一所,集体办医方向。各村卫生所五年内均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大力推进“一体化管理”,镇卫生院起到镇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中心管理和枢纽的作用。做好儿童规划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做好孕妇、儿童保健工作。

    ⑷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十一五”期间建成集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书画展室的文化活动中心。积极推动**镇民间文艺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创造适合镇情的文化模式和高文化含量的社会环境。

    ⑸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结合高档住宅小区的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

    ⑹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注重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发展老年事业。普遍建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50%以上。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残助残,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⑴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民兵、预备役等项工作。

    7、加强领导,抓好规划的贯彻实施

    ⑴加强“十一五”规划宣传与实施工作的领导。“十一五”规划是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奋斗纲领,必须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十一五”规划要依法经镇人代会审议通过后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要做好与规划的衔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十一五”规划需要调整时,必须通过法律程序,经镇人代会审议批准。

    ⑵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努力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⑶认真解决资金问题,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组织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及外商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新格局,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为此,我们要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精神,真抓实干,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为实现我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跨跃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



    推荐阅读:
    向人大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2024年1-6月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开网店课程综合实训报告
    在纪念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