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十号文库 满分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例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中情人 时间:2024-06-27 15:45: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例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例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作者:杨帆 性别:男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 本科 单位:合肥市慈云小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慈云小学 电话:4858352 电子邮箱:yangfan2008ok@163.com 邮编:23005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面对的实践性课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教师要钻研教法,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教学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练习巩固的层次化、趣味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要效益。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减负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面对的实践性课题。诚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教师要钻研教法,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要效益。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

    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学的人文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保持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1、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情景,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统计”时,复习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是什么日子,(大象的生日)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带着各种礼物来到大象家了。采用动漫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把内容呈现出来,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下子进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在情绪、知识等方面作好了铺垫。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长方形跑一周的乌龟跑得快,还是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的兔子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

    望。

    再如:在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欣赏黄山景色,并配有背景音乐。师问:黄山美景太令人向往了,老师打算下周参加“黄山风景两日游”活动。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选择哪两天参加这个活动呢?(生1:星期一和星期二 生2:星期二和星期三……)师接着追问: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师导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里蕴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这样以“黄山风景两日游”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在简单的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巩固的层次化、趣味化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练习题设计成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形式,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激发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此外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量大,操作方便快捷,能清晰的调控课堂环节,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增强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在教“2、5、3的倍数”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张能操作的“百数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探究2、5、3的倍数的特征;还可以用鼠标点击,引导学生发现出既是2又是5的倍数共同特征。这样通过信

    息技术充分挖掘出“百数表”在认数教学中的作用,深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二年级学生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周也就是60个小格,时针正好时走一大格,学生轻松的观察出: 1时=60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时、分、秒”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又如在教学三数“平移和旋转”时,先后多媒体演示缆车和风车的运动过程,在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的基础上,再对比出现,学生加深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理解。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教学难点。首先多媒体动态演示小房子图向右平移的画面,直观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然后,在尝试练习后,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在交流中,让学生加深平移前后图形的距离变化,直观地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寻找网络上有用的教学资源,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脱离教材的束缚,使“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又如教学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一亿吨左右。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

    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实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亿有多大,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让学生课后到网络上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相关资料,学生被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学习《数字与信息》一课之前,让学生到网上查询一些数字编码所蕴涵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汽车拍照、邮政编码等,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能用数学地眼光去观察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选择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 教学与管理

    第二篇: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

    祥华乡福新小学 苏文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 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 的必然产物。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课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融入多媒体课件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可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启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作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利用电脑三维技术模拟所观察的物体,生动形象的信息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带入实物般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态变动态,直观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减少了学生厌学、怕学数学情绪的产生。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 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例如教学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 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还要回归生活。我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我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合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实物投影等电教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用Flash设计了“购物情景”,课件演示喜羊羊去买本子,每个本子7角钱,她带了3元钱,最多能买几个本子。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出钱的用途。然后出示一些生活场景如商场、车站售票厅、动物园售票窗口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过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其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令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获得了知识。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像这样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生活情景,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深切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数学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在家也可以上网进行学习,把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继续延伸下去,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和场所。

    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实践课《节约用水》的教学,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到网上或书刊杂志中收集有关水资源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如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名,淡水资源受污源的有关知识,调查本地水价,自己家某月“自来水公司发票”一张等。访问几个有名的水资源网站,了解“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课内组织学生应用收集到的网络资源通过探究、讨论、计算等方式研究和总结地球淡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课后鼓励学生建立班级节约用水网站,设计节约用水口号、广告、诗歌等,呼吁全社会都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班上的同学都可以登陆班级节约用水网站继续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短短四十分钟,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也无时不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能让数学魅力课堂精彩地呈现。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江西省信丰县第二小学罗岚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创造了契机。在国家对教育硬件投入日益加大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强大的工具辅助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已在很多地方成为了现实。信息技术拥有传统教育媒介无法比似的诸多优点,必将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信息技术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促进

    一、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化。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和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并主动运用这一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次,信息技术能有效巩固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以多媒体等形式呈现的海量知识可以多方位刺激人的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将新的知识接收并消化。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以

    及方便的检索能力,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利用网络,教师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实时更新和完善知识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想要展现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如果首先通过计算机和投影向学生展示杨梅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突破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思维

    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有限,所以对有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在教授相关的重难点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静止的语文课本变“活”,借助多媒体,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要讲授给学生的知识全面展现出来,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效率,又可以化繁为简,促进思维由模糊快速变得清晰。从而达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目的。

    3.扩大阅读范围,增进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范围不应只限制在课堂和课本内,引导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外进行相关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字积累,开阔视野,巩固语文写作的根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搜索查找到海量的文章和信息,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对课文以外的相关的文章进行赏析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能够拓展知识积累,巩固语文功底。

    4.增强探索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具备了大批量搜索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计算机这种学习工具,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使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进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学校里面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信息技术硬件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于教学成为现实。一是随着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建起了电教室,配置了相关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硬件条件已趋于成熟;二是很多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人员准备;三是校园网络的建设,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捷,解决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中的资源“颈瓶”问题。

    (二)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扬长避短,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固然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常规媒体,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让多种媒体有机配合起来,共同为教学服务;二是要注意兴利除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网络也是如此,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应由教师联合家长做必要的引导,以免学生接触不良的信息受到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三是要注意不能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学媒体只是一种工具,能否使教学取得好的成果,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在教学中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感染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教学媒体不能替代的;四是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进度和学生消化知识能力间的关系。信息技术能够大容量地展现知识,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量的庞大,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切忌造成贪多而嚼不烂;五是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多媒体形式展现的信息感兴趣并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兼顾到这部分学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

    (一)利用信息网络的共享性扩充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手段,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来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网络的可检索性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有效备课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方便的信息获取平台,在教学开始前就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教材。在理解和读懂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掌握教材中包含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等等,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分布情况,确定号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新授课程的课件和学习型网页,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放在其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备课目标应侧重于实效。教师的备课的目标应体现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和教师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二是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做备课设计。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三是备课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而不同。尤其应注意利用网络扩大备课信息来源,多扩充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的信息。

    (三)利用信息网络的多媒体和交互性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环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应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与课外学习环境,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应调整自身角色。将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肯定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外利用信息网络和学生保持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利用信息网络中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性鼓励学生括大阅读,提升知识积累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拓展阅读,一方面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知识积累。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空间、微博等,鼓励学生经常在网络上练笔和发表文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表现欲,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为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运用好这一有力工具,努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把小学语文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山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掘山小学 康建亭

    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为小学数学学习提供的资源,使学习者单一的接受学习开始转变为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数学学习才有促进作用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如在《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多种问题情境,使问题的外涵扩大,使学生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因为丰富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学生还研究了不止一个问题,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课教学中,教师搜集了大量关于三角形应用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可以了解很多信息。而这些学习环境的创设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不够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不是外加的和可有可无的,而是把技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呈现动态过程,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的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演示问题解决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更加透彻。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通过学生的操作,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动态过程的展示,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想象 如利用简单图形的平移、旋转制作复杂图形时,学生只动手制作一个,通过演示学生作品或艺术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知。

    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复习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了雪花曲线的形成过程,利用正三角形的无穷次操作,得到极限图形,柯赫“雪花曲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下一步会怎么样……利用简单图形按照规则制作出精美的雪花曲线。使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设计包装箱》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很方便地实现自己的各种设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学生可以设计出长方体或圆柱不同形状饮料的摆放形式,利用平台直接计算摆放后的体积。教学设计给了学生体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多节课例的学生学习效果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体验,解决问题,更容易得到“渔”。而且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的“渔”质量要远远高于教师所“授”之“渔”。信息技术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给学生自主经历“渔”的机会。

    三、信息保持方便,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信息可以方便地保留,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如有的信息技术教室,在中间区域,每个小组的三至四名学生使用一台电脑,在教室里还备有两排供个人特殊需要使用的电脑。学生如果对某个问题需要重新进行研究,可以使用备用电脑。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为学生不同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条件,而电脑中信息的保持,使得学生可以有机会将问题研究得更为透彻。而且课件中蕴含着大量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可以在课后进行浏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学习时的合作交流更为方便。小组合作学习时,电脑可以成为合作的焦点,信息指向明确,减少信息的流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或不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实现更广大范围内的无声交流。在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可以点播学生机,方便地使大家信息共享,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指向不清带来的时间耗费。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在自由讨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供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教师、学生、电脑之间的更广泛与更自由的交流。如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研究不同类数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多问题供学生研究。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上进行热烈的交流。学生在自由讨论区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不解之处,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想法针锋相对。通过更自由、更广泛的讨论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达成更大范围的、更有效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谓合理运用就是指要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适当、适时、适度。适当是指内容适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好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自主航行于天际,自主探索寻找方向,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要避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直接得到问题的结果。适时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交流阶段要开发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时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恰当的问题。适度是指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既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又不能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要适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实际决定何时、何处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到何种程度。

    第五篇:谈班组建设和班组“减负增效”范文

    谈班组建设和班组“减负增效”

    摘要:班组是企业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动力,班组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甚至决定着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生存发展。有效的班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建设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班组建设的管理提升了,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提升。而在班组建设中,对班组进行减负,使班组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对企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

    班组建设

    班组减负

    一、如何在现有状态下推进班组建设

    1、班组建设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班组是电力企业组成的最基本部分,是企业的各项运营生产工作最终的执行单位和落脚点。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

    良好的班组建设体系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构建良好企业形象的保障。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如何让班组高速有效的运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如何造就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职工队伍的关键所在。班组是企业执行力的最直接表现,企业通过班组完成目标达到效益,依赖班组建设其企业文化。因此,加强班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

    2、班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班组建设,首先要明确问题出在哪里,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现阶段,班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班组人员老化,年轻技术骨干缺失。基层班组人员组成老龄化比较严重,他们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较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执行能力不及年轻人,不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二是管理出现断层,管理理念不强。现阶段大多班组长岗位都由老同志担任,他们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管理方式上仍然是传统型和经验型,管理思想较为陈旧,不利于新观念的注入。年轻的接班人又培养不足,导致管理阶层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这对班组建设来说是一种比较尴尬的状况。

    三是班组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班组长对团队建设、现代管理理念理解不足,在创新思维培养、思想政治等方面锻炼不足。由于外出学习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较少,对新观念、新知识的接触不多,使得班组长自身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四是班组内部自主管理能力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不足。对班组建设认识不够和自主管理能力的缺失,使一些职工不够重视自己的工作,觉得班组建设与己无关。再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来调动班组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造成班组人员没有朝气,缺乏进取心和工作热情。

    五是班组“超负荷”运转。班组工作中专业数据资料记录本就较多,加上各种活动和会议记录,文本资料多、录入工作繁重。而且由于沟通不及时,很多工作是重复进行的。在这样的“超负荷”运转下去谈班组建设,是很难实现的。

    3、如何解决现有问题,更好的推进班组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进。一要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重新配置老化严重的部门。实现良好的班组建设,管理者要有新的思维想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要敢想敢做敢于改革,不能循规蹈矩,相比之下,年轻人更容易实现这些。所以要巧用年轻人的冲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激发老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年轻员工尽快融入工作,培养新一批接班人。

    二要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和班组长能力培训。班组文化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具有班组特色的理念体系。注重培养班组长创新思维、对现代管理理念的认知和对团队建设的重视。

    三要加强班组自主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感,使他们懂得班组建设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班组建设搞好了,企业效益提高了,自身的利益才会提高。

    四要注重班组减负。注重人员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二、实现班组减负,才能更好实现班组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元素,班组的有效运作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如何让班组从繁杂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达到有效提升工作质效的目标,是现阶段班组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1、班组负担的原因

    近年来,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班组减负,但却存在着“年年减,年年增”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模式的不断改变。近年来,处于改革阶段的电力企业引进大量的新制度、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新老交替产生的学习和适应势必给工作上带来一些不便,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例如:当前电子信息系统和纸质资料的双轨运行,虽然信息均已录入系统,但是信息系统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纸质资料,而纸质记录在工作中并未被废除,使得纸质资料又在相应增加,这样一来,永远无法实现电子信息系统替代纸质资料。

    二是班组工作应对要求不统一。不同的管理机构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各种标准和制度,但这些标准和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和持续性。通常旧的标准还未废除,新的标准已经出台,旧标准是行业标准,新标准是班组管理标准,每一项都不能落下。为了通过各种检查评比,班组不得不进行多种记录。

    三是班组结构性缺员,员工积极性不足。班组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不高。在工作安排中也做不到人尽其才,浪费人力的同使又消磨员工积极性。

    四是各种记录过多,数据重复统计。在班组建设过程中,活动、会议太多、需要整理的资料太多、记录太多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组的负担。另外,大量信息需要反复记录统计,录入系统系统或上报不同的部门,重复性的工作造成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2、实现班组减负的措施

    第一,班组的直接上级要做好班组与管理决策层的沟通工作。及时反映班组的实际情况,对于已经不适用于实际工作的规定和作用不大的记录报表等,及时明确、简化和取消。

    第二,集约信息化管理班组信息。建立文档检索资源共享平台,定期将专业信息、各类数据报表汇总发布,方便相关部门查询,也可与其他班组共享。

    第三,针对工作中职工的不同表现,在绩效业绩评分中表现出来,发挥多劳多得的导向功能。激发职工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四,班组工作要有计划性和统筹性,科学合理的进行工作安排。班组长应了解每个班组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特点,工作安排中能人尽其才,以免出现阶段性工作繁忙。

    三、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班组建设,良好的建设要从班组减负开始,促进班组高质效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班组减负需要各级人员的重视落实,班组建设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也是加强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的需求。



    推荐阅读:
    例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钳工试卷分析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临床护士带教老师素质培养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