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第一篇: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作者: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8级声乐班 徐炜然 指导教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赵鹏程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曲艺说唱、戏曲、民族唱法
引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里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里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无论大小,都以其独有的民族音乐,丰富着国际乐坛,使之色彩纷呈、绚丽多姿。
一、中国民间音乐
1、关于民族民间音乐
什么是民族音乐?从词义上解,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该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是借其而衍生。“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摘自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民间音乐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片,具有以下特性 ① 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从创作角度观察,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是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音乐,都不用笔头书写成的。
集体性即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经他人改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作时就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上个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产生了子体。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的演唱或演奏着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② 传承性和演变性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传承性和演变性。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性,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先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演变性是指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在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迁徒所引起的文化传播等影响下,在原有的传统中融入新的因素,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变之中的。
民间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演变,从而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不断更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富于活力的生命力。
③ 人民性和民俗性
从民间音乐反映的内容来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人民性和民俗性。人民性指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文人民表达情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民俗性指民间音乐因和民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现的特性。
3、民间音乐的价值
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作丰富的矿藏,其中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无数宝贵音乐资料;它随历史进程发生、发展、演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① 人文价值
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文人资料。对人文学科(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在编写地方或民族史、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西盛传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民歌,是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四川九寨沟的《闹五更》是清代康熙年间“金川之役”的佐证„„ ② 学术研究价值
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音乐观念、形态特征、风格特点等都是音乐理论研究的对象;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有利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诸如中国的音乐美学、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等等。③ 审美价值
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曲目,它们按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兴奋、愉悦,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④ 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
20世纪50年代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的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无不从民间音乐资料库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通俗音乐,由早期模仿港台、外国风格开始,之后相继刮起了“西北风”、“东北风”,至今已涌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形式多种多样。
(一)民歌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穿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1、艺术特点 ① 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② 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炼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2、分类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根据认识或者研究民歌的不同要求和角度,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 社会上常见的是按民族或者行政区划来分类。将民歌分成XX族、XX省、XX地区。② 按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③ 按民歌歌词内容,可将民歌分成劳动类、叙事类、爱情类、社会时政类、生活类、革命类、风俗类、儿童生活类等。④ 目前在民族音乐理论界,在汉族民歌分类上,常用的是地方色彩区分类法和体裁分类法。
(二)曲艺说唱
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古已有之。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首次以“曲艺”一词概称我国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的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包括说故事、说笑话、说唱故事和唱故事,其中前二类只说不唱,后二类有唱有音乐伴奏,具有音乐性,称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唱音乐和民歌的差别在于: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做(即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说唱和戏曲虽同为表演艺术,前者是不化妆为剧中人的、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唱故事;后者是多人分角色扮演故事。因此,说唱和民歌、戏曲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曲艺音乐的释文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音乐特征„„”这是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对说唱音乐的解释。
1、艺术特点
① 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只是说唱音乐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并有部分文人的笔头创作。传承则以师徒相传为主。
② 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应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③ 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④ 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
2、分类
① 1952年叶德均先生著《宋元明讲唱文学》,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分为乐曲系与诗赞系两大类。
② 1960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鼓曲研究》一书,将曲艺归为三大类: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
③ 196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在《鼓曲研究》分类的基础上,将说唱音乐分为八类:鼓词、弹词、渔鼓、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版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将汉族曲艺分为评话、相声、鼓曲、快板四大类。
(三)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音乐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戏曲音乐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和器乐等,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光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2、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曲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又称文场)和打击乐(又称武场)。
三、中华民族声乐
1、民族唱法
何谓“民族唱法”呢?我个人认为,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
2、中国民间音乐对中华民族声乐的影响 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这处,既有联系又名有特点。① 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码头工人》、《大陆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河谣》等。中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是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民族民歌《古丽别塔》;《五朵金花》成功地运用了云南民歌„„ ② 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戏曲演唱的唱腔中有抒情的,叙事的,戏剧性的,但它与欧洲歌剧不同,很难区分哪段唱腔是宣叙调,哪段唱腔是咏叹调,而是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族声乐艺术中,戏曲演唱在声乐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化发展和完整的体系。而且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要求严格,讲究轻重缓急适度,气息方面讲究深沉,持久、饱满。在发声共鸣上强调和体会头腔共鸣,对发声要求圆润,甜脆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民族声乐所要追求的发声方法。
四、结论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形态存在的喜乐艺术,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动听的歌曲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的,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经验,学习传统唱法的真缔,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民族唱法的曲目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族歌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演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丰富民族唱法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局限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样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演唱知识的丰富及表
现力的提调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的掌握它的演唱规律,形成真正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民歌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的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民族声乐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特点,使之达到一个较高的科学水平,来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宝库。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肖常纬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 《中国民间音乐》
伍国栋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93年 《民族辞典》
施正一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83年 《宋元明讲唱文学》
叶德均
上海出版社
《民族音乐概论》
中国音乐研究所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 《民间歌曲概论》
宋大能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
《努力创立中国声乐学派》
冯光钰
1996年10月中国声乐学会专刊第一期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歌曲集锦》
漓江出版社
1984年
《中华民族声乐教材》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24年
第二篇:民族声乐与中华民族声乐之我见
民族声乐与中华民族声乐之我见
摘要:当代,在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歌坛上,对民族声乐的界定呈现出各行其说,百家争鸣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文章在总结民族声乐不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和分类的方法,解释了“民族声乐”及“中华民族声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应该认识到,界定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处理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之上。
关键词:民族声乐; 中华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24)06-0058-04
民族声乐艺术如同琴棋书画甚至宗教、科学等文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现象。它是人们的一种音乐行为。人类早期的声乐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歌唱,随着社会的发展,歌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声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心声,展示了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和民族特征。我们可以透过歌声中的文化联系去了解人;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了解生活在各种生活状态中的人类。
一、关于民族声乐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逐步展开,有关民族声乐的概念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各行其说的状况。但总体来说,对中华民族声乐的解释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有学者认为:以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表达中华儿女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表演就属于我国的民族声乐。石惟正先生在《中华民族声乐的范围、结构及其发展方向》学术报告中所述:“以中华儿女熟悉、喜爱的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是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换言之,用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风格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思想、感情的艺术种类就是我们的民族声乐。”
2.还有学者认为:民族声乐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即“民族”与“声乐”。“民族”指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声乐”,是指民族的声乐。它包含唱法(技术层面)和审美价值取向(文化层面)。金铁霖先生在2024年出版的《金铁霖声乐教学》中提到:“民族声乐,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一是来源于中国戏曲、曲艺;二是来自民歌,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族唱法”。之后,金铁霖先生又说:“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艺术。”
3.另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一切演唱艺术形式。陈君凡先生在《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中提到:“要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民族声乐’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狭义的讲:它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作品。”
以上三种解释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内涵及范围。但也看出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声乐的理解。从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练就了不可低估的声乐唱法。如汉朝的叙事歌《孔雀东南飞》,全曲长达350多个乐句,用优美感人的声音演唱如此之长的歌曲,演唱者应具备相当高的声音韧性和演唱技巧。从古代有关唱论的描述中也可见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很讲求方法的,如:《礼记?乐记》中描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搞水,俗中距,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殊”;又如《东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亢坠之者,即得其术即可致遇云响谷之妙也。”其实,我国传统的对于歌唱的科学总结早于西方“BeCantuo”唱法两千年左右。这足以说明我国的传统歌唱艺术源远流长,并在演唱实践和理论总结上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二、民族声乐及中华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指歌唱行为(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演唱艺术。它包括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既包括西方民族的声乐,也包括东方民族的声乐;既包括传统声乐,也包括近现代、当代的声乐。简而言之,民族声乐包括了各民族不同的演唱形式和不同的演唱方法。
中国的民族声乐,既包括汉族声乐,也包括少数民族声乐;容纳了民歌、说唱、戏曲,以及近现代创作歌曲等演唱形式。可分为民间歌唱、民间说唱、戏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
1.民间歌唱
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一般而言,我国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音时常用真假混声;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民间歌唱源于民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间歌唱。有的形成了民间歌唱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摇篮曲系列、送情郎系列、山歌系列、号子系列等。在演唱实践中,民间歌手们逐步找出适合自己的、较为科学的用嗓方法和技巧,演唱各种山歌、号子、小调及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种类的民歌,并在民间口传心授,广为传唱。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唱,是孕育中华民族声乐的摇篮,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源泉。
2.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和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即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讲唱结合。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吟为主,加上唱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音乐体裁以叙事性为主,兼有抒情功能。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明清时期,我国的说唱艺术发展很快,曲种达三百多种,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各民族曲种更为丰富多彩,202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据中国曲协有关领导介绍,目前曲种已达六百多种。汉族的南方弹词,北方的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杂曲、走唱、板诵等,深受人们的欢迎。还有少数民族说唱如“好来宝”“大本曲”、“赞哈”等;民间说唱多为民间艺人演唱,说唱自如,韵味浓厚。说唱表演要求艺人们要有“清晰的口齿、灵活的吐字、动人的声韵、感人的声音”。他们在民间传唱着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须具备较强的说唱能力,他们有娴熟的说唱技巧,能用声音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如果把民间演唱比喻成短小的诗篇,那么民间说唱就是长篇的乐章。说唱是民间演唱的继续和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
3.戏曲演唱
戏曲演唱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种演唱类别。我国戏曲丰富,各民族、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戏曲演唱中主要是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现代京剧除了在唱腔上保留原来的传统外,增加了合唱、重唱、伴唱等形式。乐队编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戏曲演唱是民族传统声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性声乐演唱艺术,在中国声乐史上曾占有主导地位。它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结合、堂音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并按音色划分生、旦、净、丑不同的行当。唱腔讲究,对于吐字、归韵、收声、声调等都有严谨的规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至今仍沿袭着这一基本特征。优秀的戏曲演员都具有深厚的“念、唱、做、打”基本功,特别在唱功方面,独具特色。戏曲演唱中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杰出典范,它为中华民族声乐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扎实而广博的基础。
4.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继承了我国汉族民歌传统唱法的特点,同时借鉴了西方美声演唱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唱法。它既不等同于上述的三种演唱形式,也不同于西方的美声唱法。它是以汉语为基础,适应性较强,既能演唱各种传统歌曲、唱段,又能演唱近现代、当代创作的不同风格歌曲和歌剧,其表现方法和表现力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民族新唱法的优点是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长处。这种新唱法使演员的演唱时间延长,是我国声乐工作者多年来努力研究探寻的结果。
“民族新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大体相同,但是,因表现歌曲的风格不同,吐字方法、润腔、气口等不同,所以表现技法也不同。“民族新唱法”是“民族民间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结合,在中国有人泛称为“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为“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中国声乐学派”、“中国的民族声乐”等。这表明“民族新唱法”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在中国乐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我国“民族声乐”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民族声乐”既包括了我国各民族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形式,也包括了民族新唱法这种形式;(包括了专业作曲者创作的各种民族风格特点的声乐作品)狭义上讲,它是指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声乐作品及演唱。
总之,中华民族声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演唱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演唱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演唱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声乐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征的声乐作品。我们应该用立体的思维,全方位的去理解中华民族声乐这个概念。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即包括中国不同地域特色、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方法上,既包括“学院派”的唱法,也包括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唱法、同时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唱法。演唱内容及题材上,既包括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民歌、民谣、说唱、戏曲等演唱类别,以及从古代传承下来,在近现代又有所发展的声乐作品,也包括当代创作的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形式和形态特征的声乐作品。
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深深根植于民间音乐,从中吸取营养和创作灵感。在对传统歌唱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将民间传统歌唱艺术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使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民族风格。多年来,在演唱、创作、表演和声乐教育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其发展发可归为:一是以传统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之长处,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歌曲的字音特点,使其具有民族语言韵味。二者虽然有不同,但都强调“中西互补”,前者的基本定位是民族声乐唱法的美声化,后者是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界定歌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处理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之上。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贝尔康托”(美声唱法)则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两者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把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合适了。早在三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中两种唱法就是并存的,相互影响融合贯通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如此。当民族声乐走进高等学府以后,在教学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鉴。但是,应该明确在演唱、学习和教学中,继承或是借鉴, 都不能代替特质与创造。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根据现实的发展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新内容、新精神,这种不断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也是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和修正,对民族声乐艺术来说是一种丰富和创造。在借鉴方面,要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及欧洲唱法的长处,经过分解、消化融合和吸收,为我所用。那种把“贝尔康托”作为唯一科学的唱法,并作为唯一的标准对不同民族的声乐加以评价,甚至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下定义,都是片面和偏颇的。
三、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内含以及关联于特定的地域、语言和历史形态的人声的音乐。它与器乐相对而言,是“歌唱的音乐”。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承认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应该有平等的价值观, 这是我们分析不同民族声乐艺术特质的前提。其观念包括三层意义:(1)人类不同文化的声乐价值是相对的。(2)不同文化的声乐艺术, 在传统价值体系上主要体现出差异性, 因而是不可比的。(3)衡量一种声乐艺术的价值,只能用它所根植的文化作为价值标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否认西方价值体系的绝对意义。对任何文化所表现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取决于拥有该民族文化对事物的看法,承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充分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周真刚)
第三篇: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摘要)
金铁霖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运用一分为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规律。唱高音时要想到低音,体会位置的时候要想到气息,想打开还要集中。戏曲有很多这种方法,欲强先弱,欲快先慢,这样才能有对比。不会唱歌的人从头到尾一个速度一个音量,用傻力。作品处理、声音使用都要体现辩证法,掌握歌唱平衡。我在教课的时候不听位置也不听气,而是听平衡。不平衡的话,不是位置低就是气浅。好的老师应该有好的辨别能力,并且很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歌唱技巧而言,主要有“正向提法”和“反向提法”两类问题。
一、正向提法
“正向提法”包括歌唱中的哼鸣、通道、打哈欠、微笑等等。
1、哼鸣。最早我跟沈湘先生学习的时候,他的方法很简单:哼鸣加叹气,气叹响后把哼鸣换成字,基本状态就挂在气上了。在座各位对哼鸣都有体会。我的体会主要是哼鸣声音不能大,声音不能重,要哼得很轻,通畅,不要哼在喉咙和嘴上。哼鸣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之分,小哼鸣焦点比较小,大哼鸣有一种小声哭泣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比较宽、厚,带有后通道的特色。哼的时候嘴要放松,可以随便动,咬什么字也不受影响。
2、口型与通道。口型有三种:①“u”、“o”口型与长宽通道;②放松口型与中松通道;③微笑口型与短前通道。三种口型决定了三种不同的通道:①上通道,脖子根以上;②中通道,脖子根到横隔膜;③下通道,横隔膜以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u”母音、“o”母音的练习解决声音通道问题。对于男声,更多的用“ei”母音练习,加强通道和咽壁的力量,声音穿透力比较强。母音解决以后,所有的字通过歌唱通道转换就行了。
大家经常看到我的练声曲会以“u”为主,“u”通道是歌唱的整体通道,它能解决后通道的问题,后通道也是解决歌唱诸多问题的主要依据和方法。解决u通道以后,上下声音就通畅了。“u”通道还能解决高音问题。美声很少有纯粹的“a”,都是加了“o”和“u”的“a”。“a”本身已经进入“u”通道。1963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一位保加利亚的老教授对声音有独特的见解,在换声区以下他要求声音靠前,特别要求面罩;到了向上转的时候母音就由“o”变成“u”了,实际上是向后通道转移。高音在“u”的基础上开放,声音很棒,非常令人振奋。
3、打哈欠。打哈欠很重要。打哈欠要和气息协调好,上面打哈欠,下面叹气,会得到很好的哼鸣。但有的学生哈欠打过了,发的是带舌根的“e”音,声音僵了,音色也不好听。最好的体会方法是闭嘴打哈欠,里面打开了就对了,不要把嘴张太大。气和嘴要配合好,小舌头提起以后,歌唱位置就出来了。
4、微笑。微笑在歌唱中也很重要,它既是一种表情,也是一种方法和技巧。微笑能使声音不重,往前走。1981年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来中央乐团讲课,他特别提到微笑:笑肌抬起来音色就亮了,声音也就灵活了。吉诺·贝基要求歌唱的时候微笑,很多人做不出来,声音衔接不上,气息也挂不上。后来吉诺贝基听了一盘专辑,很喜欢,一问是李谷一唱的。李谷一从广州给吉诺贝基带了两盘带子,吉诺·贝基坚持要给她上课。后来唱了半天,吉诺贝基很高兴,他称赞李谷一唱的好,声音明亮靠前,唱民歌的会笑,整个通道不在嘴,就把嘴解放了,吉诺贝基的要求全能做到。
5、吐字。民族声乐特别强调吐字问题,吐字是民族声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字有字头、字腹、字尾,我的体会是字头夸张嘴巴松。字头不夸张歌唱中就听不清楚字,夸张完以后立刻放松,把字腹放在支点或开贴的地方换字。在演唱过程中保持字的统一和一致性,放在一个通道里完成。字的转换也很复杂,从发声角度看比美声还复杂。但字若解决好了,高低音都能得到协调。
二、反向提法
我现在用的最多最实用的方法是“反向提法”。一般而言,人们对位置等问题提得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气息和整体平衡。我加强了“反向提法”的练习。“反向提法”通过支点、开贴等技巧,解决混合声问题。
1、支点。支点有上支点、中支点、中下支点、下支点、前中支点、前下中支点、后中上支点、后中支点、后下支点等等,支点主要分大中小三类,小支点可以体会为圆珠笔芯这么大;中支点像纽扣这么大;大支点比杯子盖还大。所有字都需要在支点上转换,这样能保证声音的宽度、集中度和通畅度。支点决定音色,通过支点可以调整出真混、假混、和均混的不同色彩的混合声。
2、开贴。中上支点位于脖子根处,把喉咙吸开,在此基础上换字,上下保持平衡。前中支点想象声带要放到衣服的第二个扣位置处,实际上声带不可能在胸前衣服第二个扣的位置,但感觉好像是在那里,唱歌的时候保持吸的感觉就行了。所有的换字都不要离开支点。这几个动作很关键,大家常说唱歌的时候喉头要打开,怎么放松?一吸喉咙就开,喉头就下来了,这就是歌唱的状态。中央戏剧学院原来演话剧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为了把音量练大就学唱歌,实际上关键是说字。把喉咙吸开,感觉字放在前中支点,这样听起来声音非常厚,音量大,音色也很好。
但支点和开贴在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同一个方法教所有的人,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例如彭丽媛的演唱一直用开贴的方法,脖子根处感觉打开、贴上,唱得非常好。宋祖英有过三次国外开独唱音乐会的经历,三次用的方法都不一样:①悉尼音乐会,用前中小支点。②维也纳音乐会,用开贴的演唱方法,音色变了。③美国音乐会,这次更彻底,用的下支点全身唱。全通道加上胸震,声音比原来宽大,吐字也很清楚。不同的唱法通过调整在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3、真假混声。声音的类型可以分为真声、假声、混声三类,其中混声又可以分为真混、假混、均混三种。不同的人在这几种类型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彭丽媛是真声多的混合声;宋祖英是假声多的混合声;张也是一半一半的混合声;评戏、黄梅戏真声色彩比较重,音区较低;广东粤剧、京剧的青衣、美声的女高音假声色彩重。在我们的训练中,这几种都有所体现。在演唱中,用假声位置带声音的方法很重要。把假声的状态保持住,发出真声。我原来教过一个新疆的男高音,声音特别挤,上课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高音的感觉。有一次,他演唱一首新疆民歌,最后一个音用假声结束,唱的感觉很好,我就要求他在整首歌中都用这种感觉演唱,结果进步很明显,高音也比较松弛。以上所谈均为感觉教学的内容。无论是通道还是支点,在实际教学和演唱当中并不能看到,但我们必须要感觉到,艺术需要感觉体验。通过感觉,告诉你应该怎么唱,气该怎么吸和叹等,不是控制声带振动多少次,而是靠听觉判断对错。有的同志觉得歌唱太难,复杂、神秘,摸不着也看不见。实际这个问题用启发式感觉教学,加上敏锐的听觉就,就容易多了,最终能达到科学演唱的目的。
第四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简析民歌,说唱艺术,戏曲三者的关系
民歌、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形式中,都是以歌唱为主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三者既是各具特色、独立的体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歌产生最早、流传面广,在人民群众中根基最深;说唱音乐的形式晚于民歌,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古老的曲种历时久远、历经演变,其中民歌的痕迹已较难探寻,但在一些较年轻的曲种中,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民歌的痕迹,如广西零零落、湖北小曲、四川清音等。说唱音乐既经形成,在流传过程中,与民歌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一些深受人民喜爱的说唱音乐曲调被当作民歌在人民中广为传唱,如《连厢调》、《花鼓调》等。
一般认为,我国说唱艺术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而戏曲则形成于宋代。戏曲音乐在形成与发展的初期就吸收了当时的说唱音乐如《诸宫调》、《唱赚》等。至清末,一些地方小戏是直接由说唱音乐发展形成的。《滩簧》本是清乾隆年间盛行于江南一带的说唱音乐,辛亥革命前后,相继发展成戏曲,如苏剧、沪剧、锡剧、甬剧等。此外,吕剧源于山东琴书,扬剧源于扬州清曲,北京曲剧来自单弦,河南曲剧来自河南大调曲子等,不胜枚举。至于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说唱曲种,吸收戏曲唱腔之精华以丰富自身,则是屡见不鲜的。
说唱音乐和民歌的区别
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1.说唱音乐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是文学,音乐,表演相结合的。2.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映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3.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它以叙事体为主,结合代言体;时而以第三人称叙事﹑褒贬﹑评论,时而以第一人称为故事中人物代言。各曲种均用当地方言演唱,结合地方民间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4.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三种形式。
音乐在说唱音乐中的作用
说唱音乐由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结合,共同完成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音乐在说唱音乐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叙事作用和抒情作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相连。作为‘‘唱故事’’的音乐,叙事是它的基本任务,也是基本特点。但叙事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充满感情的叙述;至于抒情作用,它是用音乐细微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使整个唱词蕴藏的情绪,主题思想得到充分揭示,这是音乐独到的作用。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性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武术﹑身段动作﹑眉眼手法等的高度结合。其中各种表现手段(唱,做,念,打)相互补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2.文学剧本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人物的性格鲜明,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急剧的情节变化,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3.在剧情安排和舞台调度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时空观,并采用虚实结合的夸张手法予以表现。京剧的产生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组成。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小型民族弦乐(又称文场)和打击乐(又称武场)。
(一)声乐部分1.念白:戏曲中的念和白是有区别的,但是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节奏性﹑旋律性和韵律感。‘‘念’’包括人物上场后吟诵的引子﹑定场诗﹑下场诗等韵文,音乐性较强,易于和唱腔衔接。‘‘白’’即道白,一般是无韵的长短句,节奏感强,又分“韵白”和“话白”。2.唱腔:是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根据剧情需要也采用对唱﹑背躬(即旁白或旁唱。)﹑齐唱﹑帮腔等。戏曲唱腔有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戏曲唱腔的演唱依角色行当而异,不同的行当在音色﹑音量﹑音域﹑风格﹑技巧和曲调诸方面都有不同特点。
(二)器乐部分:器乐在戏曲音乐中除为唱腔伴奏外,还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配合情节的开展﹑情绪的突变,以及演员的眉眼﹑身段﹑舞蹈动作等作用,是掌握和连贯舞台节奏,保证戏剧结构统一完整的纽带。戏曲乐队包括文场和武场,统称文武场。1.文场:为小型民族管弦乐队,组合因剧种而异,一般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多数剧种都有特定的主奏乐器。许多剧种都有专有的器乐曲牌,称为文场曲牌,如京剧音乐中的《柳青娘》《小开门》。2.武场:武场是打击乐,常用乐器有鼓、板、锣、铙等。具有音色丰富,节奏鲜明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是民歌还是戏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湖南花鼓戏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说唱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我国说唱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很像后来说唱文学的结构.成都出土的东汉时代的说书俑,也有利于证明东汉以前说唱艺术即已存在.汉魏的“相各歌”、南北朝的各种长篇叙事歌、唐代民间流行的“说话”,以及佛教徒宣传教义的“俗讲”(变文),都可看作是今天说唱音乐的前身。
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当时城市繁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人民娱乐生活的需要,以及说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容纳长篇故事和表现复杂情节的特点,使说唱音乐成为市民所喜好的艺术形式,交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即所谓“勾栏瓦肆”。艺人们集中在这里表演,便于观摩交流,大大推动了说唱音乐技艺的发展。同时,由于文人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活动,对唱本文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这时流行的曲种,有小型曲艺和“陶真”、“涯词”、“小唱”、“鼓子词”,也有集诸家腔谱而成的大型曲艺和“唱赚”和“诸宫调”。据记载,诸宫调为北宋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典、宋代唱赚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而有说、唱时自己击鼓,并有板、笛等乐器伴奏。音乐结构复杂、庞大,一般由同宫调数曲牌联成一个套数,再由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作品。其音乐富于变化,可以叙述长大、曲折的故事情节。
明清以来,说唱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表现几种不同的情况。有些古老曲种,如:“道情”、“宣卷”、“莲花落”等,随着时代的进展,不断更新,一直流传至今;有的曲种则因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停滞不前而自行消亡;还有些曲种,虽然作为独立体裁已不复存在,但其艺术成就却被其他音乐体裁所吸收,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的形式内得以延续。例如货郎儿,明代时已不流行,但其音乐却一直保留在昆曲里;宋元时期的唱赚和诸宫调,到明代已经衰落,但其音乐却被远明杂剧、传奇剧大量吸收。那些得以继续发展的说唱曲种,在传播、散布过程中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有些并变换了主奏乐器,从而派生衍化出许多新的曲种。例如元明时期的鼓词,到清代中叶以后,在北方逐渐演化出各种大鼓,而在南方,则改用三弦、琵琶伴奏,形成为多种弹词。
民族器乐的乐种及其特点
(一)打击乐合奏(又称清锣鼓或锣鼓音乐),指纯有打击乐器组合的合奏音乐,在民间节日或风俗性活动中常见。如四川[闹年锣鼓]、湖南的[十样景锣鼓]等。打击乐合奏充分发挥了中国打击乐器的特色,以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的多样化组合,丰富又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以及力度的对比变化来表现各种气氛和情绪。或热烈红火,或轻巧活泼,或庄严雄壮。
(二)吹管乐合奏,指由吹管乐为主兼有少量打击乐器的合奏音乐,普遍流行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有以唢呐为主的,如《山东鼓吹》,有以管子和笙为主的,如《河北吹歌》。各乐种除吹奏传统曲牌外,也吹奏民间乐曲﹑民歌﹑戏曲等。(三)丝弦乐合奏,指由几件拉弦乐器和弹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又称弦索乐。主要有一下乐种:清代蒙族文人荣斋的《弦索备考》,共录13套乐曲,由胡琴﹑琵琶﹑三弦﹑古筝4件乐器演奏。《河南板头曲》由说唱音乐《河南大调曲子》的伴奏音乐发展而来,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配以手板﹑月琴﹑二胡等。丝弦乐合奏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于室内演奏,风格细腻。(四)丝竹乐合奏,指由几件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主要盛行于南方。在丝竹乐合奏中一般不用唢呐和管,也不用大锣﹑大鼓之类音响强烈的打击乐,具有乐队规模较小,音乐情趣轻快﹑活泼,演奏风格精致细腻,具有优美﹑柔和﹑雅致的特点。主要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江南丝竹流行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竹乐。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2-5人,以笛或箫和二胡为主奏乐器。江南丝竹的传统乐曲多数来自民间,和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活动等民众活动有紧密联系。
第五篇:中国民间音乐欣赏课学习心得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课学习心得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213010132王瑜
通过一学期的民间音乐欣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不同的体会,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对著名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老师对我国当代著名歌唱家与其音乐作品的细致介绍,既使我们了解到了一切音乐都来源于民间,也使我们更加地感受到了民间音乐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本学期,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王骆宾、王宏伟、廖昌永、谭晶、韩红、孙楠、宋祖英等歌唱家及其作品,让我们了解了歌唱家的成功历程和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令我印象最深刻,也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韩红的《天亮了》背后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并且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
这首歌让我感受到的不紧紧是歌者满含感情的歌唱,更多的是歌者的一份社会责任感和回馈社会的高尚品格。因此,我们需要音乐优秀作品的滋养,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身心、了解文化、感悟生命,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便是我对本课程的学习心得,可能我的领悟不够高,但是我觉得通过学习本课程,我收获了许多。谢谢老师的授课,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违反交通规则检讨书
学习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公司月例会报告
西城社区关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状况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
- [ 五号文库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 [ 五号文库 ]坚持多管齐下 提升镇人大工作水平
- [ 五号文库 ]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目录
- [ 五号文库 ]02.幼儿园分批上学.分批接送放学隔离方案
- [ 五号文库 ]2024年董事长新年酒会致辞(三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学校十周年庆典领导致辞(十九篇)
- [ 五号文库 ]证婚人婚礼致辞十篇(6篇)
- [ 五号文库 ]三年级小学生自我评价 小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五篇)
- [ 五号文库 ]小学生欢度春节的作文范文合集
- [ 五号文库 ]高一作文800字学生(共5则)
- [ 五号文库 ]谷雨的寓意和象征最新[优秀范文5篇]
- [ 五号文库 ]重阳节主持开场词(八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盗梦空间台词40句(4篇)
- [ 五号文库 ]离婚协议书标准版免费(6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幼儿园开园庆典上的致辞简短(12篇)
- [ 五号文库 ]运动会的加油稿500字(十二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家长给一年级孩子的一封信简短(4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国际护士节的活动总结与反思(十三篇)
- [ 五号文库 ]最新欢迎致辞简短(十七篇)
- [ 五号文库 ]学校校长新年活动致辞(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