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企业文化 集体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精选合集]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莲雾凝露 时间:2024-07-04 15:08:4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验,检查。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读后感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

    学习特别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这样是不能成大器的。

    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失败并非必然,而是因为过早的放弃。坚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就有了成功的机会,虽然坚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则肯定不会成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历时十三年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辉煌巨著《史记》,名垂青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任何障碍和困难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可能。也许,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难免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脚步,甚至退缩,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观的人把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运,乐观者却把不幸和困境当作奋起的台阶和动力。一旦确立好正确的目标,就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道路有曲有折,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坚持,唯有坚持,锲而不舍、永不言弃,我们才有机会品尝胜利的甜美与酣畅!

    劝学中心思想

    “学不可以已”,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1.字音

    阜盛(fù)敕造(chì)台矶(jī)

    贾赦(shè)姊妹(zǐ)呜咽(yè)

    绾着(wǎn)盘螭(chī)錾银(zàn)

    殉葬(xùn)妥当(dàng)忖度(cǔn duó)

    宫绦(tāo)玫瑰(guī)嫡亲(dí)

    便宜(biàn yí)驯骡(xùn)翠幄(wò)

    笨拙(zhuō)璎珞(yīng luò)酒觚(gū)

    钗钏(chuàn)盥手(guàn)黼黻(fǔ fú)

    懵懂(měng)倭锻(wō)瞋(chēn)视

    纨袴(kù)蹙眉(cù)罥(juàn)烟

    两靥(yè)作揖(zuō yī)杜撰(zhuàn)

    攒珠髻(cuán)敛声屏气(bǐng)削肩细腰(xuē)

    雕粱画栋 膏粱 不经之谈 王熙凤 外甥女

    2.文学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3)《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红楼梦》还被誉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4)《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本文节选自第三回。

    祝福

    1.字音

    监生(jiàn)寒暄(xuān)朱拓(tà)

    陈抟老祖(tuán)间或(jiàn)悚然(sǒng)

    踌躇(chú)瘦削不堪(xuē)谬误(miù)

    负疚(jiù)俨然(yǎn)不更事(gēng)

    讪讪(shàn)形骸(hái)夹袄(jiá)

    模样(mú)雪褥(rù)威吓(hè)

    按捺(nà)荸荠(bí qí)驯熟(xùn)

    呜咽(yè)桌帏(wéi)草窠(kē)

    鄙薄(bó)渣滓(zǐ)执拗(niù)

    收敛(liǎn)窈陷(yǎo)洞穴(xué)

    歆享(xīn)惴惴不安(zhuì)烟霭(ǎi)

    一瞥(piē)祭祀(sì)炮烙(páo luò)

    2.文学常识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老人与海

    1.字音

    乱窜(cuàn)向上蹿(cuān)踪迹(jì)

    鲭鲨(qīng)胳肢窝(gā)攥住(zuàn)

    脊背(jǐ)吞噬(shì)黏液(nián)

    脊髓(jǐ suǐ)榫头(sǔn)桅杆(gān)

    堤坡(dī)蹂躏(róu lìn)攮(nǎng)

    皮开肉绽(zhàn)吞噬(shì)汗渍(zì)

    2.文学常识

    《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1954年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其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第二单元

    蜀道难

    1.字音

    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

    万壑(hè)赝品(yàn)巉岩(chán)

    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

    扪(mén)参(shēn)以手抚膺(yīng)

    2.文学常识

    《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九百多首,诗风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

    杜甫诗三首

    1.字音

    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

    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

    2.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琵琶行

    1.字音

    铮铮(zhēng)转徙(xǐ)恬然(tián)

    迁谪(zhé)荻花(dí)轻拢(lǒng)

    慢捻(niǎn)抹复挑(tiǎo)霓裳(ní cháng)

    裂帛(bó)东船西舫(fǎng)悄无言(qiǎo)

    敛容(liǎn)蟆陵(há má)红绡(xiāo)

    钿头银篦(diàn bì)谪居(zhé)

    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

    2.文学常识

    (1)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2)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3)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诗的风格,以平易通俗著称。

    3.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4.古今异义

    (1)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2)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3)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4)老大:古:年龄大了。今:兄弟排行第一。

    (5)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6)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7)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8)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5.一词多义

    ①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②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③为

    因为长句(为:动词,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⑤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⑥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⑦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6.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3)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4)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7.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②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③被动句

    感斯人言

    歌以赠之

    李商隐诗两首

    1.字音

    沧海(cāng)惘然(wǎng)宵柝(tuò)

    2.文学常识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擅长骈文写作,和同期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3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

    1.字音

    毋庸置疑(wú)粟(sù)蓄养(xù)

    庠序之教(xiánɡ)孝悌(tì)涂有饿莩(piǎo)

    弃甲曳兵(yè)数罟(cù gǔ)

    洿池(wū)鸡豚(tún)狗彘(zhì)

    2.文学常识

    (1)《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通“斑”)

    涂不饿莩而不知(“涂”通“途”;“莩”通“殍”)

    4.古今异义

    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可以: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一词多义

    ①于

    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

    ②以

    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③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④胜

    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⑤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6.词类活用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步:名词作动词,跑五十步,一百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7.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未之有也(之,做宾语,前置)

    劝学

    1.字音

    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

    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

    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2.文学常识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4.古今异义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

    (3)省: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6)用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寄托: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5.一词多义

    ①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②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6.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7.文言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②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

    1.字音

    崤(xiáo)函 雍(yōnɡ)州 窥(kuī)

    合从(zònɡ)缔交 亡矢(shǐ)遗镞(zú)

    流血漂橹(lǔ)鞭笞(chī)藩(fān)篱

    黔首(qián)隳(huī)镝(dí)

    良将劲弩(jìnɡ nǔ)墨翟(dí)

    瓮(wènɡ)牖(yǒu)绳枢(shū)

    氓(ménɡ)隶 猗(yī)顿 锄櫌(yōu)

    棘矜(jí qín)非铦(xiān)于钩戟(jǐ)

    长铩(shā)也 谪戍(zhé shù)之众

    度(duó)长 絜(xié)大

    2.文学常识

    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另传有《新书》十卷。

    3.通假字

    合从缔交(“从”通“纵”)

    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有”通“又”)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⑦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5.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用席子;包:像用包布)

    内立法度(内:对内)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②名词作动词

    过秦论(过:指出过失)

    瓮牖绳枢(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王: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④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⑤形容词作名词

    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势)

    ⑥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宾语前置

    陈利兵而谁何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自若也

    ④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伏尸百万

    ⑤介词结构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师说

    1.字音

    句读(dòu)阿腴(yú)奉承老聃(dān)

    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笑

    2.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4.古今异义

    (1)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或“……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7)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5.一词多义

    ①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②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③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④于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⑤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6.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7.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

    ②介宾短语后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被动句

    不拘于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三篇: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

    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

    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二、文学常识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古今异义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

    3、省: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6、用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寄托: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五、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六、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七、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高中语文劝学的读后感

    《劝学》读后感

    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非常重视学习教育,并留下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教思想,其中含有许多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具有超越时空界域的永恒性价值。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重读荀子《劝学篇》,仔细推敲揣摩,在读书学习,修身处事上颇有收获,带给大家分享。

    一、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刻、全面、到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两句话讲的是一个人要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本性并没有差别,只不过在于后天学习与否,用功与否。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知明而行”与“善假于物”,“明”不学何知?物不学焉能“善假”?这就需要在学习上下文章,换言之,学习即是为人、修身、处事的基础与凭借。

    二、学习的态度要谦虚、端正、严肃认真。

    首先,学习态度要谦虚,虚怀若谷。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至于先王遗言,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解为先哲的至理名言更为恰当一些。“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身的修养有不足与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盲目自大。

    其次,学习态度要端正、沉稳,摒弃浮华。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习浮躁,动辄沾沾自喜,是学习大敌。荀子讲到: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再次,学习要严肃认真,要严格要求。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学者。我们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更要高要求,绝对不能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绩效出来才行。

    三、学无止境,因此学习的方法就要便捷高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段话说的是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要特别重视向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平凡,要秉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胸襟与魄力,才能领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学习境界。

    四、学习的最终归宿是造福人民,服务大众。

    荀子看来,读书的最高境界为:“其致好之也,如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机关干部,再也不能浮浅的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试精神世界陷于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

    高中语文劝学的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做善事(难道是)不能累积(的)吗?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距关 距,通“拒”,把守。

    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二

    《诗经两首》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

    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

    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

    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

    府吏见丁宁 叮咛。

    《兰亭集序》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晨读提要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晨读提要

    湖北省罗田县一中 何木新

    (《过秦论》《劝学》《寡人之于国也》《师说》《琵琶行》《蜀道难》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2.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4.约从离衡(通“横”)5.合从缔交(通“纵”)6.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示否定)7.陈利兵而谁何(通“呵)8.倔起阡陌之中(通“崛”)9.赢粮而景从(通“影)10.百有余年(通又)

    1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暴通曝)12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14所守或匪亲(匪:同非)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二、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1河内凶(凶:荒年)2王好战,请以战喻(喻:说明)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胜:尽)食也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失:错过)其时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6.凡六百一十六言(字)7.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8.填然鼓之(音节助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制止)11.王无罪岁(年成)12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13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离)14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16去来江口守空船(来,不译,去来偏义复词,偏去)17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 一下子)18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19序八州而朝同列(序:统治)20务耕织(致力,从事)2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 毛病)22西举巴蜀(攻取)2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 相当)2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25开关延敌(迎接)26斩木为兵(兵器)27度长絜大(衡量,比较)28蒙故业,因遗策(沿袭)29瓮牖绳枢(窗户)30 赢粮而景从(担负)31以致天下之士(招纳)3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33声非加疾也(强)34木直中绳(符合)3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36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7假舆马者(利用)38用心一也(因为)39煣以为轮(使„„弯曲)40孰能无惑(谁)4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42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4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44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45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2.可以衣帛(2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3.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4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 归罪)

    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 水:游泳)8履至尊而制六合(8名词作动词 履 :登上)9然陈涉陈胜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 瓮 :用破瓮作 绳:用草绳系)10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 帝王 :称帝称王)11且夫天下非小弱(形容词作动词 小,弱: 变小,变弱)12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 师,学习)1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 在地上、在地下)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1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象卷席子)(像用包子)(象用囊袋))

    16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1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 向南)18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人)19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坚固的地势)

    2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2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2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 使„„退却)23约从离衡(动用法离:使„„离散)

    24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朝:使„„朝拜)25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斗:使„„争斗)

    2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2)27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2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 使„„愚蠢)29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30耻学于师(0耻 意动用法 以„„为耻)3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 名词作状语 像云聚集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3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3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河内凶(古义: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走,跑,这里指逃跑。)4.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5.明年秋(古义:第二年)6.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击)7.因为长句(古义:因此作)8.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神态,脸色)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10.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龄大)11金就硕则利(古义:金属制品,黄金)12.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蟹腿)1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帮凶、走狗)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刚才)

    1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居住存身)1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指函谷关、崤山之东)

    17才能不及中人(古义:一般人)18.铸以为金人十二(古义:金属)19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人)

    21.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2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

    23.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2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五、一词多义(“凶 加 直 是 行 于 数 发 度 亡固 而 修 制 师 其” 16个)

    1. 凶——①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②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③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④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⑤缉拿元凶(杀人的人)2.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3.直 ——①直不百步耳(只不过)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③理直气壮(正确)④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⑤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4是 ——①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②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5——行

    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②赵王畏秦,欲毋行(离开;前往)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⑤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③寡人之于国也(对于)④其民于河东(到)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7——数①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④数目项王(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

    8——发 ①百发百中(发射)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④野花发而幽香(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9.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

    10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11固 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④人固有一死(固然、本来)⑤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⑥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

    12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连词,表递进关系)③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接关系)⑤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关系).13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②不期修·古(学习,效法)③乃重修岳阳楼(修建)④修守战之具(整治:)

    14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指挥)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 制服)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⑤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规定、制定)

    15师——①彼童子之师(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③ 吾师道也(学习)④吾从而师之(以„„为师)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16.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人称代词)③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④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养死葬没什么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 3非我也,岁也 ___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二)倒装句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树之以桑。___把桑树种植在宅园

    3.申之以孝悌之义。___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8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_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

    9不拘于时,学于余__李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向我学习。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1 12陈利兵而谁何 _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

    (三)省略句 请补出省略的内容。

    1.蟹六跪而二螯。(蟹六(条)跪而二(只)螯)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后省略“于”)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以”后省略“之”)4聚之咸阳(“之”后省略“于”)

    5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足”,“起”后省略“于”)6威振四海(“振”后省略“于”)

    (四)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精选合集]
    业务员经典励志语录(最终5篇)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5则范文
    企业高管自荐信2024最新借鉴[精选5篇]
    2024北京中考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