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辞职报告 购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含五篇)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8-14 03:02:4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

    “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1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措施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上: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上: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将均田制下的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3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间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4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

    1.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第二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8.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臵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1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 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

    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1.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22.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

    23.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24.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25.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26.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7.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的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 28.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30.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31.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32.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33.①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②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是李斯特。③被誉为“乐圣”的是贝多芬。④被誉为“歌曲之王”的是舒伯特。

    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斯特劳斯。

    34.1895年,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35.被称为“第七艺术”、“第八艺术”分别是电影和电视。

    第三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深圳中学 2024-2024学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2024年1月18日星期三10:10~11:40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特殊规定除外)。

    2.本试题分开卷与闭卷两部分,满分100分,开卷试题在课下提交,闭卷试题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答题卷上只填写闭卷试题的答案。

    开卷部分(共10分)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段我们重点学习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请选取某些改革事件进行评析,并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改革事件的认识,如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联系现实生活,针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3)、就现实中的问题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要求:

    (1)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重视分析,具有个性思考和见解;(2)字数1200以上,严禁抄袭、剽窃,递交打印稿;

    (3)完成时间:2024年12月22日——2024年1月12日。

    闭卷部分(共90分)

    一、简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本小题共11分)小明同学非常喜爱写作,在学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后,他创作了一组话剧,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下面是其中的两幕:

    第二幕:廷议变法

    旁白:在宫廷上,秦孝公故意装作顾虑重重的样子。

    秦孝公:众位爱卿,我打算改革祖宗留下的规则,但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这可如何是好?

    商鞅:大王,有独到见解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按照旧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赞同地):此言甚是!

    大臣甘龙(急切地):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

    商鞅:甘大人,此言差矣!目前,秦国的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又

    何必拘泥于陈规呢?!

    大臣杜贽(急切地):没有百条好处,就不能变法,遵循古制才不会让人走邪路!

    商鞅(坚定地):治理国家没有永世不变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制

    定新法。要不然,商汤、周武王为什么能改变古法而称王,夏桀、商纣没有

    改变旧制度而灭亡了呢?

    甘龙:这„„大王,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问题1】

    商鞅: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你的奴隶已经没有生产积极性了,不是吗?!他们

    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只有承认土地私有,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

    甘龙、杜贽(结巴、互望继而转向秦孝公):这„„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三思啊!

    秦孝公:你们不要说了,吾意已决,公孙鞅,我命你为左庶长,从明日起开始主持

    变法事宜!

    旁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

    第五幕

    ××××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王五(非常自豪地):秦军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而且还夺得了魏国领土,秦国领土越来越大了。听说,东方六国还请秦孝公开会定盟约,拜他为各诸侯国的领袖呢!

    主人(激动地):是啊,他们对秦国都另眼相看了。各位,为秦国的富强,干杯!众人:干杯!

    阅读完上面的剧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幕中划横线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哪些制度?甘龙的主张是什么?(3分)请结合剧情的发展和相关史实,在第二幕的结尾处加一句合适的旁白。(2分)小明对第五幕原来的标题不太满意,请你代他拟定一个。(1分)

    从第五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小光同学发现第五幕有一个细微的错误,请你纠正过来。(1分)

    2.(本小题共6分)小龙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他发现一本英文译著有这样的一句话:“康熙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对此他产生了疑问,于是找来英文原著,经核对,发现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的关键在于Kuang Hsu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提到了Cheng Kuang Ying,请分析该书涉及到此人的原因(4分)

    3.(本小题共8分)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4.(本小题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是古代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下面的是他的一段诗: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材料二】对于梭伦所进行的改革,恩格斯有如下评价: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他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了梭伦改革后的政制特点:

    „„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收入在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与四等级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第三等级担任重武器装备的步兵;第四等级构成轻装步兵,或充任海军。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5.(本小题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Every truly repentant(adj.后悔的, 悔改的, 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n.免除)of penalty(n.处罚,)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n.赎罪券).──Disputation of Doctor Martin Luther on the Power and Efficacy of Indulgences by Dr.Martin Luther(1517)【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4分)(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3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6.(本小题共13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2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其依据是什么?(2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四、材料分析论证题:(本题共1小题,共18分)

    8.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注意:

    1.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3.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在中日两国2024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202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正考试题

    答案

    1.(1)井田制、分封制;反对变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分)

    (2)通过廷议变法,公孙鞅把那些守旧大臣驳得哑口无言,他的主张为朝廷内外更多的人 所了解,秦孝公更坚定地支持变法。(2分)(3)富国强兵。(1分)

    (4)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2分)

    作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2分)(5)改郡为县。

    2.(1)“光绪”,郑观应与光绪是同时代的人。(2分)

    (2)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宣传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维新运动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4分)

    3.(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分)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4分)

    4.要点应包括:(12分)

    (1)梭伦改革体现的中庸原则;(2)废除债务奴隶制的重大意义;

    (3)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并享有不同政治权利。平民享有权利,但也有局限性。

    5.(1)马丁·路德:灵魂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是否购买赎罪券。

    加尔文:得救在于上帝,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应予以肯定。(4分)

    (2)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神学和教皇权威,为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宗教理论支持。(3分)(3)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3分)

    6.(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7.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7分)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3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2分)

    8.答案要点:(1)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2)观点:

    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考生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3)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4)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5)文字流畅,通顺。(2分)

    第四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精华

    山东师大附中学分认定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2024年11月

    命题人:田雪莲审核人:孟伟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94年,梭伦临危受命,当选为执政官。其时的“危”主要是指

    A.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B.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C.奴隶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D.贵族对专制王权构成威胁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

    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C.鼓励发展工商业D.划分公民等级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5.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6.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 ①穿汉服、说汉语②改姓汉姓,与汉族

    通婚③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④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11.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

    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

    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4.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相同点是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天主教会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6.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B.路德宗C.英国国教D.胡格诺派 17.欧洲宗教改革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天主教会的财产被没收B.宗教自由开始盛行

    C.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D.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8.“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民族工业C.发展机器生产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19.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与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阿里被称作“埃及的亚历山大”

    B.他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他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改革最终胜利

    20.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在改革中的具体表现是 ①

    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2024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

    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A.伊凡四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2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1841年B.1861年C.1867年D.1871年 24.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是

    A.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B.大力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C.社会生活习俗倡导“西化”D.建立新军队,灌输武士道教育

    25.1888年~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与其迅速增长有关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明治维新的成功④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化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6.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29.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3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第Ⅱ卷(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1.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二、非选择题:

    得分

    评卷人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各自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6分)

    得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统计表

    时间 1860年 1879年

    企业数(个)

    287

    工人数量(人)

    11600 42000

    产量(千卢布)

    7954 51937

    评卷人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臭名昭彰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请回答: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概述其主要内容。(8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一九法令”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得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立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6分)

    评卷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BA6-10 CBADC11-15 BDBAA16-20 CDBCC21-25 DDDAB26-30 BBCCC

    二、非选择题

    31.(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2分)

    (2)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分)

    (3)原因:梭伦改革: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6分)

    32.(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2分)

    主要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获得解放时,可赎买获得一定土地(份地);农民受村社管理(6分)

    (2)影响:农奴获得解放,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且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俄国经济的发展。(6分)

    33.(1)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经济、文化接触中的获益者)。直接目的是富国

    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4分)

    (2)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量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4分)

    (3)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6分)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选修 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中心:“农战”与“法治”

    内容:

    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B推广县制。C统一度量衡。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

    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有利条件: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安定,经济恢复;

    (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广大农民徭役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目的: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内容: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设立三长制,制定俸禄制度,不许官吏自筹,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作用: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a北宋统治者集中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弱积贫局面;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c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内容

    经济上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

    (1)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

    (1)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3)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4)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目的-培养变法人才

    (1)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

    使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历史作用和教训

    作用:

    改变了积贫局面:原因:各项措施取得成效,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西部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核危机

    (1)根本原因: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在欧洲社会处于支配地位,实行大一统神权统治;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西欧民族国家兴起;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由于四分五裂的国家状况,德国成为天主教国家中手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最为尖锐,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因此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发生。

    (3)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2)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教徒的就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认为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教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3)成果: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产生的新教派称“路德宗”,在德国和北欧传播;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3、加尔文改革

    (1)主张:许多主张与路德相似,如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圣礼等。但是他的主张更加激进,更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思想;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节制、忍耐等美德;神职人员有选举产生,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主张把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等。

    (2)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加尔文宗”,在英国、法国、尼德兰等地传播。

    4、英国宗教改革

    (1)内容: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断绝英国交汇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2)影响:由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目的是强化王权,建立附属于国王的民教教会。推行者是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保留了天主教的残余,后来又兴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运动。

    5、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与影响

    (1)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影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反封建斗争不彻底,仍存在教派纷争和宗教迫害。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背景

    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但掌握实权的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

    阶级关系:捐税名目繁多,阶级矛盾尖锐。

    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乱世”崛起:穆罕默德•阿里在复杂的形势下登上埃及的政治舞台并控制了统治实权。

    国际关系:英法的争夺曾使埃及民族矛盾尖锐,但英法最终被赶出埃及,然而西方国家的威胁仍然存在。

    二、改革的性质、内容、影响

    1、性质: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内容:

    经济:(1)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各种杂税;(2)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广泛种植经济作物;(3)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建立近代企业;

    政治:(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并设立各级地方行政机构;(2)铲除马木鲁克势力; 军事:(1)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2)改变旧军队,建立新军队;(3)学习西方技术,按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文教:(1)创办各类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讲学;(2)选派埃及青年出国留学;(3)翻译欧洲各种专著。

    3、影响:

    (1)积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军事力量增强,获得民族独立;推动埃及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消极:阿里很快走向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削弱了国力。

    4、失败的原因

    (1)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和残暴性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是地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能改变封建制度。

    (2)改革未获得人民支持。改革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对外进行战争,阿里向人民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使改革失去广大人民的支持,激起他们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3)改革本身面临许多困难。a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多少利润,资金匮乏,使工厂难以扩大再生产;b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工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定等均由政府负责。工厂的厂长多是现役或退役军官,营私舞弊,常常克扣工人工资和编造假账等,这是腐败的封建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

    (4)外商挟技居奇。外商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老式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消极怠工,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处心积虑破坏生产。

    (5)外部因素干扰改革。改革遭到欧洲一些列强的嫉妒,他们绝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敌,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形势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生产水平远低于西欧。

    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A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b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c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2、主要内容:

    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A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b农民在获得

    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c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即“村社”。

    3、评价

    改革具有两面性:(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改革,具有进步性:a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b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地主经济也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残余,俄国未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跟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分别设立地方自治狐疑和城市杜马和自治局;(2)贯彻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实行公开诉讼程序;(3)在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对军事管理系统等进行一系列改革;(4)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农奴制的废除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4、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许多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明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基本内容:

    (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a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c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显示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a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b培养高级军事人才;c建立近代化海军;d扶植军事工业;e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教育: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a整顿旧的教育机构;b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历史影响:

    积极:(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消极:(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杰里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理论。(2)康梁的维新思想a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宣传方式: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发动“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汰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a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强大;b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促成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其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戊戌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的认识

    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具体表现为:(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

    2、近代化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美国、法国等。(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1)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2)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的国情,国情不一样,选择的道路必然不同;(4)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选择,和谐共存。



    推荐阅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含五篇)
    校园关于节约的倡议书五篇范文
    六年级话题作文心愿600字以上[5篇范例]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审批表模板(共五篇)
    升学宴答谢词参考[合集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