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范文 应用文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蒙蒙 时间:2024-08-15 07:01:4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关于XX市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极其复杂严峻,稳增长的任务极其艰巨,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稳增长、促和谐”为全年经济工作主线,按照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着力强化项目支撑,着力帮扶企业发展,着力加快城乡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年来,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8亿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3.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44.9亿元、125.7亿元、67.2亿元,增长3.5%、19.3%、11%;财政收入13.28亿元(不含基金),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78元,均增长15%。

    (二)项目投资效果显著。针对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首要举措,“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完成重点项目投资68亿元,同比增长51%。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及各类专项建设资金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城镇供水和污水管网、农村饮水安全、生态环境、政法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申报2024年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40多个。成功争取市行政中心、S311、韶山至水府干线公路、韶山核心景区外环公路、污水处理厂城北先导区配套管网、东山学校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获省立项批准。加大项目招商、融资力度,共引进内资35.5亿元、外资5000万美元,落户亿元项目11个;新增银行贷款15亿元,政银企对接项目55个。用地报批成效显著,共批回新增建设用地129.5公顷;项目征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们坚持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把调结构与帮企业、扶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过60万吨,实现“九连增”,出栏肉猪200万头,建设良种高产油茶林1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到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8家。工业经济继续壮大。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25.7%,尤其是园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经开区全年产值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51%,入园工业企业总数达到95家。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省级旅游强市创建扎实推进,红色旅游、休闲旅游不断升温,东山书院、陈赓大将故居分别获评4A、3A景区;商贸持续繁荣,物流业加快发展,房地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6%、5%、3%、5.6%,出台并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四)城乡建设力度加大。以四区(经开区、水府示范区、东山新区、城北先导区)为重点的发展平台加快打造。经开区扩区工作正在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掀起热潮,目前在建项目38个,其中企业项目28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完成征地2024亩;水府示范区正在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及水府庙水库流域保护规划,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成功落户,库区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东山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小康路、府前路即将竣工,滨河南路三期和西线工程加快建设,镇湘楼竣工,特别是行政中心如期启动,为新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城北先导区迅速起步,滨河北路五期至G320连接线、302道路、新夏梓桥路竣工通车,403道路、湘韶线城区段进展顺利。老城区提质改造力度加大,完成东山大桥维修改造、北正街、云门寺广场改造和33条社区道路硬化。市域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火车站即将通车营运,信息广场完成征拆,湘韶线、灰虞线、S209交工验收,易湘线年底将竣工,沪昆高铁、长韶娄高速、潭市和水府连接线加快推进,XX至湘潭城际快车道、长株潭外环高速已启动前期工作,G320、娄湘线、棋翻线、花灰线、湘青线大修改造正在实施;涟水综合治理列入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笼子;泉塘220千伏变电站扩改工程竣工投运,中石油天然气管道、中石化成品油管道进入扫尾阶段。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式启动,城市格局和市域城镇体系格局将得到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建和改造乡镇农贸市场7个,完成农网改造153个村,硬化农村公路2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1座,改造大山塘1600口,解决6.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出台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启动了棋梓、龙洞、东郊三个乡镇的示范试点建设。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在如期全面完成三年医改任务基础上,今年的各项工作继续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取消农业水费和农技服务费如期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顺利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六)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坚持把稳增长和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力度,让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公平的实惠。就业较快增长,新增城镇就业681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2%,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基本医疗费用起付线外全报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47元/月和106元/月。建立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助、老年人高龄津补贴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推进,新建廉租房230套、经济适用房30套、公租房350套,改造棚户区9.37万平方米、农村危房2024户。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申报国家、省、湘潭市科技项目45项,专利申请量158件,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高考一、二本上线率达到34.76%,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二中新校区投入使用,一职新校区加快建设,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6所,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716家,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5.9%。省级文明城市通过复查,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全面加强。国防教育、民主法制、人防、统计、物价、史志、档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今年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很大。一是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仍然较多,外需疲弱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受外需萎缩的影响,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亏损面扩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短期内难以到位,特别是我市一些企业受下游需求减少的影响很大,企业开工不足,产品价格倒挂。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未来较长时间仍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阶段,倒逼着我们必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面临的机遇,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有利,国省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建设加快推进,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阶段,通过近年的努力,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四区平台加快打造,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和用好机遇,积极应对和努力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谱写XX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

    明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之年,更是新一届市人民政府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更好发展、民生更大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7200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5%、4%、3%和6%。

    (一)继续突出以项目为统领,加大项目主攻力度。

    持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更加注重优化项目结构,狠抓实体经济项目,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同时合理安排政府投资,重点加强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全年计划重点项目不少于80个,年度投资80亿元左右;重大前期项目不少于40个。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挂帅、责任单位包干的工作责任制。强化进度管理,突出抓好项目审批、开工、竣工等关键节点。强化项目调度,继续实行一月一进度通报、两月一对标考核、三月一集中讲评。着力解决问题,采取及时召开各种现场办公会、协调会、推进会、交办会等方式,重点解决好项目报批、征拆、环境等突出问题,对列为省、市的重点项目,要专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行联合审批和全程代办,精简办事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和开工建设。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认真研究政策和规划,跟踪国家在新的领域的政策动态,按照“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的原则,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省投资计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笼子,形成谋划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可持续推进格局。

    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引强,突出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大企业,形成大产业。全方位优化招商环境,降低营商成本。全年引进内资35亿元、外资5000万美元,亿元项目10个以上。同时要努力激活民间投资,特别是大力引导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融资力度。明年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的力度。要着力壮大融资平台,整合资源,扩大融资能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定期向各大金融机构发布重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在信托融资、债券融资、企业上市等方面大胆实践。加强信用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力争政银企签约项目50个,新增贷款17亿元,实现政府性融资10亿元。

    (二)继续突出以工业为主导,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着眼于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市域经济活力,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把工业项目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切实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工业项目占全市重点项目的比重。重点抓好湘氟含硫残渣综合利用和电子级氢氟酸、湘碱干胺和重质纯碱、成美水泥日处理600吨城市生活垃圾及旋窑技改、深思电工扩建、依微迪医疗器械、吉昌动漫玩具、巨强微晶板材、双胞胎饲料等一批项目,力争工业重点项目投资25亿元。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争取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奖励、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科技等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年、企业服务年”活动,通过“抓大、壮小、扶微”,全年力争工业总产值4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0亿元,其中经开区要努力实现160亿产值的目标。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继续组织实施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好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和“两型”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科教兴农体系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继续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6座,建设高标准渠道100公里,加固涟水堤防1公里,实施胜前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土地整理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继续抓好虞唐河肖家河两条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小农水、移民后扶、农机推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

    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创建,扎实抓好水府创4A级景区、云门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创3A级景区工作。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东山学校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等各项流通惠民政策,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家政服务、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加快将XX打造成区域性物流基地。

    (三)继续突出以四区为平台,加快构建市域发展新格局。

    明年要继续加快推进以四区为重点的平台建设,努力实现项目大开发、形象大提升,加快将四区打造成市域经济增长极。四区明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要力争超过50亿元。

    经开区要加快扩区报批工作,加大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聚集力,建设特色园区、两型园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竣工投产企业20家。水府示范区要结合总规编制以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高起点策划一批项目,抓好水府示范新城、听泉园、汇景韶湖、绿洲度假村、攀岩度假村等项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行政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东山新区开发步伐,建好行政服务区一期工程,全线拉通滨河南路,完成镇湘楼配套景观中心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城北先导区要拉通望春北路、车站南路,抓好万里行物流二期、湘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快建设滨河北路西线、XX大桥匝道,提质改造城西路、南津路、夏梓桥路。

    推进市域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XX至湘潭城际快车道,为东进融城构建快速通道,抓好长株潭外环高速、灰虞线延伸至中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G320绕城线、S311、S312、韶山至水府干线公路、韶山核心景区外环公路等项目,抓紧启动四大桥、水府大桥等项目,扎实推进沪昆高铁、长韶娄高速建设步伐,竣工潭市和水府连接线,完成G320大修和仁翻线菖蒲塘至翻江段建设,完善市域和对外交通网络,促进旅游线路联网。抓紧涟水综合治理和复航前期工作。继续加大电力主网建设力度,启动棋梓220千伏输变电扩容改造,完成梅坪、山枣110千伏输变电扩容改造。实施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扩建工程。抓好垃圾中转场、城市路灯及防汛智能控制系统建设。建设数字城管。启动社区公园建设,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推进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继续抓好乡镇工业小区、城镇供水、集贸市场、垃圾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农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乡村公路、村部(社区服务站)建设以及城乡环境卫生同治、“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等各项工作,完成农网改造100个村,新发展沼气1000户,硬化农村公路200公里,解决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棋梓污水处理厂、月山世行贷款建设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白田、虞唐自来水厂等项目。深化城乡统筹示范试点工程,加大对试点乡镇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四)继续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各项民生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服务、企业用工服务等工作力度,多渠道促进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24户,新增廉租住房补贴80户,公租房863套,加快德和廉租小区、氟化学和韶峰工矿棚户区、棋梓桥水泥厂煤矿棚户区以及城市棚户区改造,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使用监管机制。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完成36所合格学校、7所公办幼儿园、一职新校区、昆仑桥中心小学、湘铝实验小学、特教学校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育段、龙洞、东郊、虞唐、金石、毛田、栗山、梅桥等乡镇卫生院和二医院、中医院医技综合楼等项目。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村卫生室施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新增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城区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完成李卓然故居修缮,修复褚公祠、洗笔池。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国防教育、“六五”普法、人防、统计、物价、史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保障、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各项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继续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管理,确保“十二五”中期目标全面完成。

    加强经济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机制,重点对投资、消费、出口、工业、财税、金融、招商引资以及节能减排等指标定期进行调研分析,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与调度,努力缓解要素供给矛盾。加强与上级各项规划的对接,同时认真搞好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将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二篇:国民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规划是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的关键五年规划,也是道外区区划调整后,重新整合资源,谋求大发展、快发展,实现“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规划好我区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特制定《*市道外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组织和推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届和*届*全会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全面完成了“*”计划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6平方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乡一镇,人口70万。新的道外区成为三大中心城区之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形成了开放的区位优势,东部半径辐射40多个地县(市),西部半径连接7个城区和双城市,是贯通全省东西的必经之地,辐射面广,具有极大的物资集散能力;形成了优越的交通优势,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哈同公路,同三高速、环城高速贯穿全区,两大火车站、两大公路客运站、松花江最大的港口、码头,154条铁路专用线,五横八纵六节点十八出口的路网分布构成了十分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天恒山、松花江、阿什河、马家沟河等自然资源独具魅力。天恒山是哈尔滨市城郊唯一一座自然山脉,森林覆盖率70%,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肺和氧吧;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产业互为补充,集中了原有两区“大商贸、大工业”的产业发展特点,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物流商贸体系不断壮大,全区拥有的35家大型专业市场占全市70%以上,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哈制药六厂等大型企业和老鼎丰、老仁义等老品牌独具特色。尤为重要的是,我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按照“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施老城区改造和哈东新区开发战略的重要思想,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为“*”期间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年末,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比*年增长154.1%,年均增长21%,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亿元,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7亿元,年均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年均增长21.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55.2: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9亿元,比*年增长87.5%,年均增13.4%。

    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期间,我区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本着“调优、调强、调新、调活”的原则,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完善了6个种畜禽场,形成了蛋鸡、肉羊、奶牛和生猪四大饲养区,顺利实现了农业主辅产业换位。到*年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林果业、垂钓业初具规模;胡萝卜基地、圆葱基地、果品基地基本形成;省级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6.4万亩,占耕地面积55.7%,其中省级无公害食品胡萝卜基地生产规模达到1.2万亩,“沃参”牌胡萝卜、“石人沟”牌李子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大正冷冻加工厂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主乡“人畜饮水”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6500延长米主干线和13.5万延长米支干线铺装任务,解决了1200余户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1元。

    工业经济调整改造步伐加快。“*”期间,以发展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工业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形成了以双太电子城、胜意印刷厂、裕昌食品、老鼎丰等为代表的规模骨干企业群体,红光锅炉、团结锅炉两大锅炉厂已由c型锅炉生产企业提升到a型锅炉生产企业。电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成为工业经济的五大优势行业。12项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实施进程加快,其中3项列入国家专项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期间,第三产业形成了以红旗家具装饰材料城、先锋石材、先锋建材、生产资料等6大类专业市场群体为龙头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全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各类大型市场62个、物流中心6个、大型超市达到4个。家具装饰材料、陶瓷、石材、钢材、木材、农资兽药、中药材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的专业市场,家乐福是全市最大的超市。北环灯饰、太古陶瓷水暖器材、品牌汽车街

    第三篇:国民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规划是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的关键五年规划,也是道外区区划调整后,重新整合资源,谋求大发展、快发展,实现“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规划好我区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特制定《*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组织和推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届和*届*全会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全面完成了“*”计划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6平方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乡一镇,人口70万。新的道外区成为三大中心城区之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形成了开放的区位优势,东部半径辐射40多个地县(市),西部半径连接7个城区和双城市,是贯通全省东西的必经之地,辐射面广,具有极大的物资集散能力;形成了优越的交通优势,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哈同公路,同三高速、环城高速贯穿全区,两大火车站、两大公路客运站、松花江最大的港口、码头,154条铁路专用线,五横八纵六节点十八出口的路网分布构成了十分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天恒山、松花江、阿什河、马家沟河等自然资源独具魅力。天恒山是哈尔滨市城郊唯一一座自然山脉,森林覆盖率70%,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肺和氧吧;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产业互为补充,集中了原有两区“大商贸、大工业”的产业发展特点,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物流商贸体系不断壮大,全区拥有的35家大型专业市场占全市70%以上,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哈制药六厂等大型企业和老鼎丰、老仁义等老品牌独具特色。尤为重要的是,我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按照“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施老城区改造和哈东新区开发战略的重要思想,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为“*”期间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年末,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比*年增长154.1%,年均增长21%,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亿元,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7亿元,年均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年均增长21.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55.2: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9亿元,比*年增长87.5%,年均增13.4%。

    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期间,我区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本着“调优、调强、调新、调活”的原则,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完善了6个种畜禽场,形成了蛋鸡、肉羊、奶牛和生猪四大饲养区,顺利实现了农业主辅产业换位。到*年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林果业、垂钓业初具规模;胡萝卜基地、圆葱基地、果品基地基本形成;省级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6.4万亩,占耕地面积55.7%,其中省级无公害食品胡萝卜基地生产规模达到1.2万亩,“沃参”牌胡萝卜、“石人沟”牌李子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大正冷冻加工厂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主乡“人畜饮水”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6500延长米主干线和13.5万延长米支干线铺装任务,解决了1200余户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1元。

    工业经济调整改造步伐加快。“*”期间,以发展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工业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形成了以双太电子城、胜意印刷厂、裕昌食品、老鼎丰等为代表的规模骨干企业群体,红光锅炉、团结锅炉两大锅炉厂已由c型锅炉生产企业提升到A型锅炉生产企业。电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成为工业经济的五大优势行业。12项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实施进程加快,其中3项列入国家专项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期间,第三产业形成了以红旗家具装饰材料城、先锋石材、先锋建材、生产资料等6大类专业市场群体为龙头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全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各类大型市场62个、物流中心6个、大型超市达到4个。家具装饰材料、陶瓷、石材、钢材、木材、农资兽药、中药材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的专业市场,家乐福是全市最大的超市。北环灯饰、太古陶瓷水暖器材、品牌汽车街、名小吃街等13条专业街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先锋路汽车专营街建设成效显著,汽车品牌店发展到46个,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

    全力实施哈东开发战略。坚持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开发相结合,积极搭建城乡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协调推进平台,大力启动哈东开发。科学合理制定哈东开发整体发展蓝图,市规委会和市政府已对哈东新区总体规划正式批复,控详规划和专项规划正在申报中。哈东开发申请用地指标2.05平方公里,并列入省土地用地规划中。天鹅湖建设项目正在申报立项,哈东新区一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全市第二批申请国家开行贷款重点建设项目,哈东国际工贸区D号线、6号线道路工程招投标和被拆迁居民安置小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天恒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完成审批,滑雪场、卧龙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全省哈大齐工业走廊签约仪式上,与新加坡裕廊公司签订了哈东开发规划设计协议书,目前已形成哈东国际工贸区规划中期成果,为哈东开发争取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哈东新区逐渐成为加快老城改造和承接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有效载体。

    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企业改革“三清四联动”的工作部署,突出解决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区属企业改革,积极为企业争取贷款打包、改制扶持资金、并轨资金等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者参与改革,多渠道筹集企业改制成本,探索股份制改造、整体转让出售、兼并重组等改革途径,确保改制一户,搞活一户,进一步增强了体制活力。累计完成企业改制727户,改制面达88.6%,其中国有企业401户,集体企业326户。完成企业并轨166户,并轨人员达32446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力精简和规范了行政审批项目。以事业单位改革为牵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事业单位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以实现“四个转变”为目标,妥善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累计完成了130家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人员精简比例达14.1%。卫生改革工作不断深化,顺利完成了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期间,以提高非公有经济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为突破口,强化特色产业群、专业市场和品牌专营街载体牵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进行领域、技术、人才、制度创新,重点培育发展牵动力强的特色骨干企业群体,全区非国有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发展。黑天鹅家电、一手食品、裕昌食品在国内14个城市发展了近百家连锁店,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圣中集团、双太电子、仁皇药业成为我市“小巨人”企业俱乐部成员。海升龙房地产开发集团、宏大房地产开发公司等民营企业对区级财政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到*年末,我区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预计发展到2410户。区个体私营业户预计达25066户,注册资金达到40.94亿元,其中非公有企业预计发展到3597户,非公有经济预计实现总产值169.4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67.3%。非公有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期间,把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作为道外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积极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中心城区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拆除危房棚户区26片,拆迁面积311.4万平方米,新建成居住小区23个,新建面积422.9万平方米,42300户居民迁入新居。综合治理改造16条路151310平方米,完成58条土路改造265415平方米,完成27条背街巷改造119035平方米,维修养护街路415条230515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增加101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增加191万平方米,绿地率由11.94%提高到13.41%,公共绿地面积增加134 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每人3.6平方米提高到每人5.07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对以廊桥为中心的4.3万平方米区域进行改造,建成了维也纳音乐广场、啤酒文化广场及清真寺广场,保障街、黎华街市民休闲广场,彰显特色文化,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为打造太平商业圈奠定了基础。结合城市危房区改造,完成哈尔滨道台府工程的修复建设,已成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树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扩建靖宇公园广场4000余平方米,新落成了杨靖宇烈士塑像,靖宇公园成为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突出汽车文化主题,对先锋路沿街建筑、绿地等进行改造,为先锋路汽车文化一条街大规模招商建设、形成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期间,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位居全市第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第12中学圆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研评。素质教育成果显著,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15所,全面改造30所校舍,建设教师住宅114760平方米,为1245户教师解决了住房困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三次获得德育先进区称号,连续4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获全省联检第一名,我区在全市综合督导评估中名列第一名。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完善了“五位一体”的劳动力动态管理服务模式,开发社会岗位8万个,安置各类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次,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5万人次,社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8.5万人、2.6万人、5.2万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实现了“四五”普法规划中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组建了道外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病工作得到加强,代表黑龙江省接受国家计划免疫综合审评,荣获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区称号。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全面发展,累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新建民营医院10所。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开展生殖保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人口和生育文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6%以内,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的良好态势。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在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优质服务工作通过国家检查,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的光荣称号。

    “*”期间,虽然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撑能力较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商贸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工业优势不明显、效益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承接项目的空间不大,土地“瓶颈”问题制约了项目的进入,大项目建设的生成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无力支付改革成本等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改革难度大。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城区复兴改造任务仍很艰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还不能完全让群众满意。对这些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按照党的*大和*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奋力前进的五年,也是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抓住战略机遇时期,在高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更是我们全力“打造中心区”、构建和谐道外拼搏奋斗的五年。

    从国内外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使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为“*”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内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家继续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吸引国际、国内资本加速区域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市以“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为主题,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为我们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和空间发展布局调整、更大限度地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区情分析,我区也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是哈东新区建设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二是天恒山、天鹅湖具备了开发条件,将为打造新兴旅游大区奠定基础;三是随着两个商圈的提升壮大和三马地区改造、哈尔滨老城恢复保护、沿江经济带开发等项目的实施,老城复兴改造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四是我区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历史积淀深厚,在设施、人才等方面独具优势,推动区域加快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这些都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改变城乡面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新道外,打造中心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战略部署,按照“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以加快发展为主旋律,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老城区复兴改造和哈东新区开战略并举的原则;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富民强区”为根本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发展的新兴城区。

    二、发展定位

    按照建设经济强区、科教名区、生态新区、旅游大区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以商贸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实施“商、贸、工、农”联动发展,打造三个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健身休闲中心),建设六个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轻工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制药产业集群),把我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城区。

    三、发展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制定“*”规划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谋发展、促发展,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调动和激发广大劳动者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坚持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原则。我区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落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长时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各种机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

    (三)坚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传统产业是我区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产业体系。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期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把节约资源摆上突出的重要位置,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普法教育,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四、发展目标

    利用5至10年时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区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实力,改善城乡面貌,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章 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

    一、战略重点

    为了确保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期间,我区将实施以下发展战略:哈东开发战略、老城区改造战略、开放牵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哈东开发战略:按照一年实现起步,五年初具规模,十年完成建设的奋斗目标,到*年将全面启动哈东新区起步区开发建设,确保完成体育中心场馆的落成使用,建设完成天鹅湖、卧龙寺、滑雪场等重点项目。初步完成天恒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完成哈东新区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天恒山风景园区、国际工贸园区、体育运动园区、科教研发园区、医疗康复园区、生态居住园区,初步形成税收增长点。

    老城区改造战略:按照城市建设先进化、城市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方向,我区重点在打造“两个商业圈、一条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上谋发展,加快老城区复兴改造步伐,重新调整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城区载体功能。

    开放牵动战略: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动力,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培育一批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和产业外向化程度高的进出口产业群体,形成对内对外开放齐头并进,经济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科教兴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当代最宝贵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我区科教优势,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培育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推进科技产业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

    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布局

    “*”期间,要紧紧围绕“建设一个新区(哈东新区)、加快发展四个产业(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打造二个商圈(承德广场、太平桥广场)、发展一条沿江经济带(松花江经济带)”上谋发展,调整、理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改变城区面貌,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发展、共同繁荣,为道外区经济的腾飞、社会事业的进步积蓄力量。

    (一)哈东地区开发建设。

    哈东新区规划已通过市规划局审批,将以“一区六园”建设为蓝图,本着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样板,全市健身康乐、旅游度假中心,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引擎,连接全省东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纽带;东北亚国际经贸的平台。

    国际工贸园区。

    规划面积25.65平方公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建设具有国际贸易、物流配送、产品加工功能的生态型、节约型国际工贸基地。主要规划建设市场物流园和产品加工园。

    1、市场物流园区。规划六大类商品市场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是轻工产品批发市场;二是食品饮品批发市场;三是电子电器批发市场;四是五金工具批发市场;五是机电设备交易市场;六是药品药材批发市场。结合老城区改造,通过对城区内各零散业户的资源重组及各市场区的规划建设,分层次、分步骤地将现有城区内的各专业市场迁入国际工贸园区,做大做强企业。同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大型小商品类市场。形成集群效应。

    2、产品加工园区。产品加工园依托科教园区技术研究平台,围绕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与专业市场产品批发相关联的加工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规划建设六大产业集群:建材、电子、机械、轻工、食品、制药产业集群。

    建材产业集群。以水泥厂、先锋钢材、红旗城、黎华家居城、先锋石材为依托,发挥我区专业市场优势,集中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加工型、外向型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水泥、节能新型建筑材料、耐高温高热导率绝缘陶瓷、电热膜、纳米材料、绿色环保油漆等产业,建设具有较高产业密集度的环保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

    电子产业集群。以双太电子为载体,以电子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电子企业入驻,扩大区域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工业体系,形成电子产业集群。

    机械产业集群。发挥哈工具厂等大型机械加工企业技术优势,围绕建筑五金、装潢五金、燃气具、厨具、手动工具、电动工具等五金工具产品,引入生产制造企业,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生产效率高、产品能耗低的加工产品,打造机械加工能力强、设备优良、工艺先进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轻工产业集群。以市场物流园区经营产品为主体,引入相关轻工类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服装、鞋帽、裤子、毛线、皮革、羽绒、衬衣、袜子等轻工类产品制造产业,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轻工产品加工基地。

    食品产业集群。以老鼎丰、裕昌食品等优势名牌产品为牵动,大力引进规模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乳品、粮食、肉类等农产品加工,形成绿色环保工业食品产业集群。制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哈制药六厂和民营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优势,以抗生素、化学医药为重点,培育和提升区域品牌,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

    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规划建设畜牧业养殖、经济作物种植、水田渔业、农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研五大基地。重点开发胡萝卜、圆葱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体验旅游业。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形成植物、动物等科技成果转化链。

    天恒山风景园区。

    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哈尔滨天鹅湖规划用地11.38平方公里,天恒山规划面积25.6平方公里。以天恒山和天鹅湖规划建设为载体,以冰雪运动和旅游项目为主题,注重冬夏两季体育运动和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大力发展体育和冰雪旅游业,构筑全民冰雪运动、健身康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风景区。建设冰雪运动区、休闲娱乐区和综合服务区。

    1、冬夏体育运动区。依托天恒山,以天恒山滑雪场规划建设为重点,发展滑雪项目运动,冬季开展滑雪、雪橇、雪地摩托、雪地足球等项目。夏季开展滑草、登山、攀岩、自行车越野等项目,建设群众健身、冰雪旅游和百万青少年冰雪运动基地。天恒山滑雪场规划面积18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山滑雪区、越野滑雪区、停车场和服务区几大功能区。建成后,总滑雪道长可达9-10万延长米,滑雪道总数可达60条。依托哈尔滨天鹅湖规划建设,冬季建设4个露天滑冰场,滑道总长2万延长米,露天滑冰场及露天滑冰跑道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发展冰帆、冰上摩托、冰尜等冰上运动项目。夏季发展游泳、戏水、划船、皮艇等水上竞技项目。

    2、休闲娱乐区。湖上拟规划建设一个岛(丁香岛)。丁香岛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建设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及国宾馆及国际会议中心,供游客休闲娱乐。

    3、综合服务区。服务设施。围绕天恒山、天鹅湖周边,规划建设具有欧洲风情小镇、荷兰村、朝鲜民族村、日本町,每个小镇结合所在国家的地区特色,分别规划建设不同规模的宾馆、公寓式酒店、度假村等,以其建筑集群形成小镇的特色发展风格。配套设施:天恒山辟建卧龙寺、露天佛像、万佛塔、地质博物馆、观光园林花卉和直升飞机停机坪等配套设施。

    体育科教研发园区。

    规划面积3.78平方公里。以研发机构、学校、体育运动场所建设为平台,形成体育科教研发基地。引进建设大学、科技园、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教、研、产为一体的园区模式,以学校校区为主体形成教学基础,依靠学校教、科、研人员建立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基地,形成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技术创新与转移为一体的科研平台和产学研结合体系。

    医疗康复园区。

    规划面积3.64平方公里。依托天恒山、天鹅湖自然资源,借助卧龙寺、药师佛佛教文化影响,规划建设医疗保健机构和健身康复产业及敬老院、福利院等相关产业。计划引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分院。康复分为医疗机构、健身康复产业和敬老康复区。医疗机构以运用先进医疗设施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为目的;健身康复区提供健身、休闲、康复等设备,供高收入人群闲暇之余来此康复、健身。敬老康复区是对收入水平高的老人建立的高级康复中心,康复中心为老人提供高级的生活设施、娱乐设备和高级护理人员及无微不至地照顾,享受这里的湖光山色,使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生态居住园区。

    规划面积4.83平方公里。按照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施完备的功能定位,注重立面造型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平均建筑密度在30%以下,容积率小于1.5,绿化率达到35%以上,计划引入天鹅湖水,形成循环水系,构建湖光山色、欧式风格的居民住宅区、打造疏密结合、错落有致的现代居住园区。同时,结合滑雪场、卧龙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旅游、综合配套商服性服务设施,并计划建设大型商业步行街。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作全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思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老城区复兴改造和新城区战略开发相结合,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为基本方向,打造五个农业产业基地,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9%。

    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调整农业结构。以现有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废弃物,建立五个农业产业化基地。

    1、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开发基地。按照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要求,在团结镇建立名、优、特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并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养猪业,猪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施入蔬菜农田,可减少化肥投入量三分之一以上,保证蔬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满足哈尔滨市场需求。

    2、建立水稻鹅鸭生产发展基地。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巩固发展民主乡水稻基地3万亩,并利用稻区水草资源采取企业大户集中与农民分散相结合的合同书方式,发展鹅鸭10万只,鹅鸭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施入稻田,减少化肥投入。鹅鸭又可以吃掉稻田中的野草和害虫,减轻水稻种植的病虫草害,使稻米生产达到绿色标准。

    3、建立玉米奶牛生产开发基地。在玉米产区种植青储玉米5000亩,粮食玉米1万亩,玉米桔杆用作奶牛粗料,籽实加工粉碎后用作奶牛精料主料,饲养奶牛3000头,形成玉米奶牛生产基地,通过玉米桔杆喂牛转化,提高土地产值率,平均每亩增值1400元。

    4、建立鸡鱼生产开发基地。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民主乡发展蛋肉鸡100万只,发展养鱼水面1万亩。利用鸡粪进行生态养鱼,在鱼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开展垂钓旅游,鱼塘泥粪经过处理后施入鸡饲料田,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实现鸡鱼绿色生产。

    5、建立果品生产开发基地。以石人沟李子生产为基础,增加无公害生产措施,在团结镇建立5000亩果品生产基地,把强化有机化生产水平和采摘、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提高基地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充分发挥大正集团等现有企业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招商引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立足本区农业基地的生产资源,面向哈尔滨商品消费大市场,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大米精加工、名特优蔬菜包装加工、肉鸡食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及饲料加工,开发精品,打造品牌,带动本地区农业生产开发基地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石人沟牌李子”、“沃参牌胡萝卜”等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引进1—2户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继续规范整合48家休闲垂钓点的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型休闲渔业,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支农力度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立项,要争取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扩大农业的外引内联、信贷支持和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推广引进节水灌溉设备和贮藏、加工、包装等设施,加强粪肥、环境体系和农村能源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主要是以农机具引进、更新为重点,增加保有量,推广农作物和饲草、青贮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棚室菜生产机械化、养鱼工程机械化。四是抓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团结镇、民主乡辖区内所有国道、省道、县乡村级公路两侧全部绿化,平均绿化宽度20米,道路长度51公里,造林750亩。

    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努力加快我区农村综合基础实施建设,在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电力设施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城市与农村调整步伐,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按照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将团结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由区相关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加快团结镇城市化进程。规划建设住宅小区,为哈东新区开发建设拆迁安置工作奠定基础。加强团结镇、民主乡生态建设,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抵御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壮大渔业生产合作社、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培训服务,创出劳务品牌,广开农民增收渠道。

    (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以提高工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为目标,依靠招商引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培育规模骨干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进一步增强工业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到*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1%。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围绕推动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发挥我区工业优势,壮大双太电子产业,做大做强红光锅炉、团结锅炉。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造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完成垃圾焚烧锅炉等12个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的实施。加速科技引进、开发、推广步伐,对“生物复合酶”、“胡萝卜育种”、“全固态电子继电器”等11个科技项目进行攻关,切实加快“融菌酶”、“低温辐射电热膜”等产品的产业化步伐,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利用哈尔滨水泥厂重组扩建项目,壮大基础建材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

    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贯彻“科教兴区”的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及与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互动的开放式技术攻关机制,巩固壮大双太电子、仁皇药业、中惠集团等企业规模,加大对团结锅炉、红光锅炉等传统产业项目的调整改造,加速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哈东科教研发园区建设。到*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总额达到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高新技术及开发新产品项目300项。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坚持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妥善处理企业债务,继续加大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开放式改革,确保完成企业改革工作目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依托区属企业改革,发挥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现有工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新型工业,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能力。2024年底,区属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工作,*年底,区属集体企业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三个中心”为重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辐射功能,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依托哈东国际工贸园区,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及工业加工区。物流园区主要建设轻工产品批发、物流配送等8个专业批发市场。工业加工区主要建设电子电器、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7个工业产业园。培育和扶持东海、神通等6个物流市场建设,创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信息环境和政策环境,提升区域物流需求和物流服务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引导运输、仓储理货、专项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发展第三方物流,将我区建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及俄罗斯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哈尔滨家具市场航母红旗家具城、全省辐射面最广的灯饰市场美居灯饰城、省内最大的陶瓷产品集散地禧龙陶瓷市场及全省最大的百强汽车城的优势,打造我省最大的生产、生活集散地。加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中心城区内现有批发市场,逐步向哈东地区转移。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批发市场,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塑造品牌市场形象。

    发展文化旅游中心。以开发建设天恒山和天鹅湖为载体,以冰雪运动和旅游项目为主题,建设冰上运动基地和综合服务区。开发我区沿江一条线,形成旅游、观光一体的绿色文化景观长廊。挖掘老字号商业文化底蕴。完成伍连德纪念馆、犹太人墓地、哈尔滨老城、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开展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游,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发展健身休闲中心。以体育场馆和学校建设为平台,促进体育科教相结合,建设体育科教研发基地。主要建设哈尔滨体育中心和运动员村、培训学校、研发中心,同时在中心场馆和运动员村的周边,规划建设商住、餐饮、健身、休闲、娱乐场所。

    (五)发展开放型经济。

    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力争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引入民间资本,以产业引进方式代替传统的单一资本引入模式。到*年,外商投资额达到2500万美元;引进投资资金到位额100亿人民币(国内经济技术协作到位额10亿人民币),年均增长12%;进出口贸易额达到9亿美元,年均增长8%。

    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区信息电子、加工制造、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积极帮助争取国际质量认证,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培养有国际市场潜力的出口企业,培育我区特色出口品牌。同时发挥哈东开发优势,利用对俄边境贸易的机遇,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内外开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区创业发展。推动非国有经济提质升级。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哈东开发整体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招商引资,以发展专业化产业区、商品专营街区、批发市场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进一步拓展空间,全力建设都市型工业产业区、高科技工业产业区、对俄经贸加工产业区、生态型农业产业区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区,引导非国有经济从三产主导型向一、二、三产并重型转变,打造生态农业基地、现代加工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非国有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我区非国有经济与国际接轨。到*年非国有经济在全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提高到90%以上;在全区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85%以上。全区非国有经济、私营规模企业和纳税大户的贡献份额达到全区非国有经济实现税收的70%以上。

    (六)发展现代商业。

    按照把道外区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设施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健全有序、生态环境优美、社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文明城区的目标,加快搞好老城区改造进程。

    建设两大商业圈。加强专营街建设,依托承德广场和太平桥两大商贸中心,引进发展现代商贸企业,积极打造新兴商业圈,是发展我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下一个五年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1、以维也纳音乐广场为依托,以黎华家居城、家乐福超市、千禧太阳购物广场为牵动,进一步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休闲的环境,提升人气、商机和品味,使太平桥商圈成为道外区的标志性区域并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2、以承德广场为依托,通过对三马地区的改造,凭借国际化的设计理念、超前的规划定位、高标准的建筑施工,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商住娱乐、餐饮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高级商务中心区。

    打造沿江经济带。坚持面向全国联动开发,以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为中心,以区域载体建设为突破口,产业开发和城区建设并举,全面优化沿江地区生产力、生态环境、生活居住环境的整体布局,逐步构建沿江经济走廊和现代化城市走廊。按照哈尔滨市规划风景长廊的总体要求,该经济区将以金融中心、生态园地、休闲世界为内容,建设金融商厦、星级酒店、绿色风景长廊、休闲度假区、小型商住、高档商务写字楼,建成哈尔滨市新兴商务中心区和新的旅游带。分区段规划发展商贸业、建筑开发业、科技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形成“沿江经济带”。一是建设园林型生态沿江绿荫长廊。突出生态型园林城区环境建设与保护,强化江畔景观建设,塑造一流的沿江城市形象。加快沿江防护林、沿江生态绿化带、生态隔离带的建设和保护。二是对沿江地带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确保该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以突出商贸与金融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建设全市重要的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为目标,打造出道外沿江经济带。三是开发旅游资源,全面提高沿江区域整体功能。通过对沿江经济带的规划改造,充分利用沿江经济带临江的特点并拥有哈尔滨航运站的优势,建设游乐项目,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宾馆、酒店、娱乐等服务业,设立乘游轮游江及出江乃至远游俄罗斯等线路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推进老城区改造。按照老城区复兴与哈东新区战略开发并举相结合的原则,在控详规划的指导下,调整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升老城区载体功能。实施“民退商进”,在商业、工业、物流等领域妥善预留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监控系统,平抑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化标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位等级。“*”时期,力争全部完成危房棚户区改造,完成新建楼房400万平方米,提高居民居住标准,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推进承德广场、三马地区改造工程、清真寺民族文化广场二期、桦树二期等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大型社区20个,新建社区广场10个,社区绿化率达到25%;以国家级园林城区绿化标准为指导,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7.19万平方米,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区环境整体质量,使我区环保投资指数达到1.6%。

    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按照“乡村城镇化及城镇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改善村镇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将团结镇跃进村桥头屯作为城中村改造试点区域。利用3年时间,以绿色为主打品牌,在临江区域,以现有的沙场为依托,全力打造哈市最大的河口浴场。构建亲水平台,建设我市第一座观光码头——碧江码头,彰显蓝天、碧水、沙滩的独特魅力,拟在原河口公园区域内规划建设部分别墅区。同时,还规划将引入马家沟水系,形成环境优美、水天相依,集绿色生态、环保、人文于一体的精品社区。

    (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发展支撑能力,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的保证。以哈东开发为依托,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区域载体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达到城乡融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道路布局,重新调整用地功能,增加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化用地面积。打通滨江街、红旗大街、南直路等断头路,计划新建及改造土路43条,背街巷改造46条,人行道铺装34条,维修养护道路320条。协助市相关部门完成地铁一号、二十道街过江大桥及三环、四环的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时期,基本完成我区56.6公里的通村公路改建,基本实现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网,使通村公路的技术标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强哈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村公路建设,加强郭地方、百菜、东风、天恒山风景区周边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实施供水、供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使规划建设用地逐步实现“五通一平”。加快社区服务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构筑社区工作平台。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设施。区、街要建成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时期,力争建成区级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社区中心1个;建成400平方米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20个;建成200—400平方米9个,建成80平方米63个。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年底覆盖面达100%。二是完善城乡救助体系,以建立城乡救助体系为重点,在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积极落实好城乡低保户的大病救助及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期间将建立6个市级标准的“慈善超市”,推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三是完善社区卫生及助老便民服务体系,重点搞好以城市医院为基本存在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健全社区特困老人的社会救助制度,认真落实“五保”供养制度,继续做好助养特困老人工作。

    加大信息服务建设。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当作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科学规划,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和培养人才,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市场建设,形成不同种类、层次、遍布城乡的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动作用,以市场运作为主,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和投资渠道。

    加强中介服务业建设。严格执行中介服务企业市场准入制,加强市场监管和引导行业自律,推进政府部门所属的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中介机构改制为独立实体,培育中介专业服务品牌,提高中介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拓宽中介服务业领域,重点提高研发、配套、物流、咨询、职教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

    (八)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实施均衡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的发展战略,提高“两基”水平,实现“双高普九”。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做好弱势群体子女就学扶助工作,广泛开展助学行动;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打造品牌高中;深化职业高中教育改革,走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职高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1;职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全面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推进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农村青壮年脱盲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增加,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打造三个教育园区为牵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使我区基础教育在德、智、体、卫、艺、劳诸方面均处于全市先进或上游水平。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继承和保护老道外历史文化遗产,打造道外区文化品牌,把道外区建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寻根圣地,让这些从老道外走出去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寻根祭祖,扩大老道外的知名度。设计、制作“遗址”标志的纪念品和旅游产品,向游客介绍、宣传老道外的古风神韵。挖掘道外区饮食文化,借助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繁荣老道外饮食文化。巩固文化体育阵地。发展社区、广场、校园文化,普及社区群众健身文化;扶持和培育文艺、体育团体,发挥区体校、区文化艺术团等组织的骨干作用;扩大全民健身的范围,提高群众文化和身体素质。坚持服务与稽查并举的方针,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严把“舞厅、游戏厅、音像市场、书刊、网吧”等关口,净化文化市场,确保其健康地发展。发挥图书馆、文化馆、游泳馆等文化阵地的作用。

    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服务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全区医疗市场有序竞争,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挡次和水平,基本达到国家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农村卫生防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建立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继续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扩大计划免疫覆盖率;全面落实人群健康目标,加强卫生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正规化、高素质的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多种形式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4万人,其中创业培训0.3万人。“*”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企、事业单位职工逐步扩大到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并且逐步扩大到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每年以3%速度递增。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9%;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工伤保险在继续进行企业扩大的同时,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企业工资分配秩序更加规范,保持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8%。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市场化、法制化。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集体合同覆盖企业率达到60%。劳动争议案件限期结案率达95%以上。信访接待一次性处理率递增到95%,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严格执行政策、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协调相关部门抓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把生育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之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抓好党校、中心组人口理论学习和计划生育干部培训,宣传教育达到电教化、影视化、网络化。发挥计生和卫生部门服务网络和技术优势,全面实施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程,推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开展出生缺陷筛查工作,抓好团结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站建设。全面开展WIS(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落实好法律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小康计划。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作用,自主创新、构建人与计划生育的和谐,推进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

    第四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城区

    “*”期间,我区可在两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逐步推进。

    (一)园区层面。

    通过哈东国际工贸园区的开发建设,实现企业间的有机组合,使一个企业的下脚料或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拓展产业链条,在园区内形成企业间的有序循环。

    1、利用我区区域自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建设以特色菜、鱼、果、奶为基地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形成种、养、加循环产业链,再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使无公害、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2、园区的新企业要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入驻园区的条件和要求,以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入驻园区的规模性企业,尽力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技术改造,形成园区内的循环经济。

    3、建立工业园区(企业)指标体系。“*”期间对哈东工贸园区研究建立园区指标体系。从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等方面设立具体标准值,使园区企业有所遵循,走生态型、现代工业发展之路。

    (二)社会层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全区开展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资源危机感的认识,增强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期间,应从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利废等方面入手,珍惜资源。

    1、节水:通过老城区改造工程,安设中水回用装置。在新建居民小区中设置中水回用系统,节省自来水的耗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节能:在商贸集中区,首先开展节能、节电活动。逐步推广到全区每个层面,并鼓励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

    3、节材:积极推广新型替代材料,建筑部门要采用轻型节能墙体材料,在建筑、装饰材料工业园内要开发新型建材,广泛应用于社会。

    4、节地:集约节约用地,加强我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和城区布局,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对土地资源积极整理、适度储备、科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利废:加强我区可再生的金属、纸、塑料、废旧轮胎、家电及生活、生产废弃物的分类体系建设和资源回收利用。

    二、加大环保力度,建设优美城区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改善我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期间,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化环境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污染(大气、废水、废渣、噪声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努力把道外区建设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1、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对全区工业企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采取有力治理措施,确保区属治理单位27家废水排放全部达标,全区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改造落后锅炉和改进燃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除尘效率,加快对工业废气的治理,有效控制工业粉尘和烟尘的排放。更新改造一批工业锅炉,对区属重点污染源20家锅炉烟尘进行治理,使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以上。

    3、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控制与处置。对工业固废实行指标控制,进行有效处置,提高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程度。“*”期间工业固体废弃物宏观控制指标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固废处置率为100%。

    4、环境噪声污染控制。改善生产条件,抓好工业噪声源的治理,严格控制新的噪声污染源产生,控制歌厅、卡拉“OK”数量;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夜间施工管理,创建新的噪声达标区,使我区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85%以上。

    三、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我区拥有土地、森林、山丘、河流和坝外草原等自然生态资源。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区“*”期间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1、加大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草原资源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

    2、严格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抓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把好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关。

    3、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

    1、以天恒山、天鹅湖为主线,全面推进天恒山生态观光旅游和民主乡生态卫星城的建设,构建沿江绿色生态长廊。

    2、实施“五大”生态林建设工程,即绿色通道建设工程750亩、生态村屯建设工程750亩、水土保护工程2500亩、退耕还林建设工程1000亩和庭院绿化建设工程。

    3、力争民主乡坝外开发项目在国家立项,实施还草、还林、还牧工程,到*年草原植被恢复率达到60%以上。

    4、继续推进团结镇和民主乡的生态农业建设,完成民主乡坝外草原和天恒山生态功能圈的建设任务。使我区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良性循环,以此带动全区生态建设和生态小区城镇建设。

    (三)加快建设“三个小流域”和一条沿江带的建设,提高治理标准。

    1、巩固发展石人沟小流域。规划出1000亩土地和300亩沟壑,实行“坡顶绿树带帽、坡间果树缠绕、坡下粮、渔、畜并举”的立体结构开发模式,将石人沟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形成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从而使石人沟精品小流域全面提档升级,成为国家级精品小流域。

    2、建设光明小流域。一方面引导果园山庄向纵深发展,平均每年新增果树面积300亩,增加野雁、野鸭、火鸡、山兔等可食特禽养殖,改良梨果品种,运用科技手段做好反季节梨果采摘,延长旅游黄金时段。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增建水保旅游上规模、上档次,旅游景点,做足做好水保特色旅游文章,大力发展水利旅游经济。

    3、规划开发天恒山小流域。以塘坝建设为依托,开展立体开发、综合治理。建设科研、示范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天恒山精品小流域。开发集水土保持、蓄水养殖、生态旅游和水保科技应用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精品。对大侵蚀沟,采用高新水保技术重点建设,同步开展修塘、筑坝、拉电、蓄水、建房、植树种草等建设项目,实现整治水土和发展旅游一步到位。规划以侵蚀沟为单元,实现治理一条沟,围建一个塘坝,修建一处别墅,建设一处温泉,开发一处特色旅游的标准,建设集水土保持、蓄水养殖、旅游餐饮和高新水保科技应用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小流域。同时,我们争取在阿什河入河口工农兵桥处和民富桥处各建一处闸坝,拦截阿什河上游下来的河水,逐年蓄水,建成天鹅湖。天鹅湖规划占地面积约为12.0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8.1平方公里。两座拦河闸的总宽度和净宽度分别为120米、100米和96米、80米,蓄水水位116.73米,将在两堤防之间形成8.3平方公里的水面,使之成为我市最大的水上公园,园内设游泳、游船等水上娱乐项目,供游人嬉水、游玩。

    4、加强沿江一线堤防建设,提高带状公园园林化标准。加快松花江堤防建设,使其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实施“五化”建设,开发堤防生态观光,发展水务特色经济。提高团结镇、民主乡沿江一条线带状公园绿化美化水平。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兴建生态景观,发展特色旅游”的目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体制和机制活力

    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老工业基地改造先改制,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方式推动调整改造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

    二、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大项目生成机制。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政府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筛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坚持市场化融资,多元化投入,采取合资合作、资本运营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实施建设。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协同发展机制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区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专项规划。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乡镇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乡镇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竞争新机制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调大人才资源总量、调高人才资源层次、调优人才资源布局”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建设一支能适应我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五、加强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对人大和政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依法监督的职权;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双拥”工作实现新发展。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团结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党政机关建设,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审计执法力度。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推进环境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救援应急、监管监控体系,增强安全基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完善低保制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发展卫生、人口、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公共环境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篇:国民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规划是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的关键五年规划,也是道外区区划调整后,重新整合资源,谋求大发展、快发展,实现“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规划好我区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特制定《*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组织和推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届和*届*全会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全面完成了“*”计划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6平方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乡一镇,人口70万。新的道外区成为三大中心城区之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形成了开放的区位优势,东部半径辐射40多个地县(市),西部半径连接7个城区和双城市,是贯通全省东西的必经之地,辐射面广,具有极大的物资集散能力;形成了优越的交通优势,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哈同公路,同三高速、环城高速贯穿全区,两大火车站、两大公路客运站、松花江最大的港口、码头,154条铁路专用线,五横八纵六节点十八出口的路网分布构成了十分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天恒山、松花江、阿什河、马家沟河等自然资源独具魅力。天恒山是哈尔滨市城郊唯一一座自然山脉,森林覆盖率70%,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肺和氧吧;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产业互为补充,集中了原有两区“大商贸、大工业”的产业发展特点,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物流商贸体系不断壮大,全区拥有的35家大型专业市场占全市70%以上,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哈制药六厂等大型企业和老鼎丰、老仁义等老品牌独具特色。尤为重要的是,我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按照“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施老城区改造和哈东新区开发战略的重要思想,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为“*”期间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力实施哈东开发战略。坚持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开发相结合,积极搭建城乡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协调推进平台,大力启动哈东开发。科学合理制定哈东开发整体发展蓝图,市规委会和市政府已对哈东新区总体规划正式批复,控详规划和专项规划正在申报中。哈东开发申请用地指标2.05平方公里,并列入省土地用地规划中。天鹅湖建设项目正在申报立项,哈东新区一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全市第二批申请国家开行贷款重点建设项目,哈东国际工贸区D号线、6号线道路工程招投标和被拆迁居民安置小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天恒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完成审批,滑雪场、卧龙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全省哈大齐工业走廊签约仪式上,与新加坡裕廊公司签订了哈东开发规划设计协议书,目前已形成哈东国际工贸区规划中期成果,为哈东开发争取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哈东新区逐渐成为加快老城改造和承接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有效载体。

    “*”期间,虽然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撑能力较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商贸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工业优势不明显、效益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承接项目的空间不大,土地“瓶颈”问题制约了项目的进入,大项目建设的生成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无力支付改革成本等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改革难度大。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城区复兴改造任务仍很艰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还不能完全让群众满意。对这些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按照党的*大和*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奋力前进的五年,也是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抓住战略机遇时期,在高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更是我们全力“打造中心区”、构建和谐道外拼搏奋斗的五年。

    从国内外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使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为“*”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内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家继续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吸引国际、国内资本加速区域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市以“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为主题,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为我们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和空间发展布局调整、更大限度地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区情分析,我区也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是哈东新区建设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二是天恒山、天鹅湖具备了开发条件,将为打造新兴旅游大区奠定基础;三是随着两个商圈的提升壮大和三马地区改造、哈尔滨老城恢复保护、沿江经济带开发等项目的实施,老城复兴改造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四是我区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历史积淀深厚,在设施、人才等方面独具优势,推动区域加快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这些都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改变城乡面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新道外,打造中心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战略部署,按照“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以加快发展为主旋律,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老城区复兴改造和哈东新区开战略并举的原则;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富民强区”为根本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发展的新兴城区。

    二、发展定位

    按照建设经济强区、科教名区、生态新区、旅游大区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以商贸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实施“商、贸、工、农”联动发展,打造三个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健身休闲中心),建设六个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轻工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制药产业集群),把我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城区。

    三、发展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制定“*”规划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谋发展、促发展,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调动和激发广大劳动者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坚持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原则。我区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落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长时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各种机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

    (三)坚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传统产业是我区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产业体系。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期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把节约资源摆上突出的重要位置,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普法教育,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四、发展目标

    利用5至10年时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区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实力,改善城乡面貌,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feisuxs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云岩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云岩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市场带动”、“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逐步向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区迈进。2024年全面完成首轮强区建设各项指标,成为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区)之一;2024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回顾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西部开发贡献奖——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区、县、市奖”。2024年,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提前完成“十五”计划,到2024年末全区各主要指标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0.2:45.8:54,与2024年相比,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0.6个百分点,为三、二、一经济结构。

    二、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4%;财政总收入完成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74元,比上年增长10.54%;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669元,比上年增长8.8%;引进市外资金完成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引进境外资金完成9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9%;计划生育率达99.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坚持市场带动战略,围绕“核心圈”,巩固提升传统三产,大力推进新兴三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云岩第二届手机节”、“云岩首届龙祥服装节”和第二届“贵州·云岩旅游精品小吃周”等大型商贸会展活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红色旅游暨革命传统宣教推广中心”。

    按照“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重扶持,强服务。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全年共完成技改项目40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5亿元,积极组织企业进行技改贴息的申报,对31家区内骨干企业共贴息1713万元。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寻求资金支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协调好、解决好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024年,在银行融资8100万元分别投入到雅关截污沟、飞山街道路改造、三桥步行街及杨柳冲大沟等区内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其中,雅关截污沟主管、支管埋设全部完成;飞山街道路改造已完工通车;三桥步行街、杨柳冲大沟的建设已顺利开工。区内大型房开项目“圣泉流云花园”,有30多栋已开始动工。此外配合市政府改造的永乐路、环城北路等项目已建成通车。

    投入资金2873万元,全面开展了“一排、二降、三畅、四增”工程(即:排危房,降油烟,降噪音,畅道路,畅下水道,畅化粪池,增绿化,增路灯,增公厕,增垃圾池),拆除了沿街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等共计53996平方米,完成新增绿化面积46000平方米。组建了森林防火应急分队,森林的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率、监测和检疫准确率及疫木除害处理率和合格率均达100%。

    (三)强化项目意识、服务意识,招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在“第二届泛珠三角洲城市签约项目会”、“黄果树瀑布节”、“药博会”、“港、澳招商引资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中,共签约项目13个,签约资金68.36亿元。

    (四)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区共申报科技项目37项,立项15项。共组织12项科技成果申报贵阳市科学技术奖,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2024年-2024年科技进步工作复核检查中,获得全省城区第一名。在“第五届全国科技活动周暨贵阳市十五期间科技成果展”,荣获一等奖。

    积极推行“双高普九”,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认真做好十所市属中学移交接收工作。加强本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9所小学及2所中学已通过了贵阳市标准化学校的检查验收。全区共新增就业岗位13440个;安置城乡统筹就业14394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79606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8111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84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36人;医疗参保人数9718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8%以内。建立和完善了三级低保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全年累计共发放低保金2973.4万元。正式实施《云岩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73742元。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儿所)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我区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9.83%;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79%。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黔灵镇各村共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全镇实际农业人口的63.38%。深入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顿。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对辖区内集贸市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和重要食品的检查力度。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治理。到年末,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09%,自然增长率为4.84%,出生性别比为103,属正常范围。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整治,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央电视台“风车行”落地仪式等活动。

    三、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24年是云岩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招商引资引进市外资金确保增长20%,力争增长30%;引进境外资金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一)突出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坚持“三产立区”发展思路,巩固现有市场的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商业网点,依托大型商业网点,营造“商业聚集区”。结合“西线”建设,大力推进三桥市场带的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以省会展中心建设为契机,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东线”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十里花川”项目启动,使旅游经济成为我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投入,落实好财政贴息等政策,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做好技改技措及新产品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利用黄果树烟草集团进行品牌调整的时机,重点扶持印刷包装业发展。加快“北线”建设开发步伐,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建成生态型工业聚集区和高新产业聚集区。积极谋划“外围圈”,借鉴与惠水等区、县合作的经验,全方位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飞地经济”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二)围绕“三圈”经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1)紧紧围绕“三圈”发展战略,建设好项目库。“核心圈”,利用丰富的高层楼宇资源,为大公司、大集团落户云岩设立总部、办事处、研发中心发展文化传媒、信息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及开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型商贸企业提供优越条件。“周边圈”,按照“三向”出击,“四线”开发的总体规划要求,东向(渔安至安井沿线),将其打造成为休闲旅游度假“圣地”;西向(三桥至金阳新区沿线),将其打造成为连接新老城区,辐射全省各地的商贸物流枢纽;北向(雅关至偏坡沿线及新添大道沿线),努力打造现代新型工业园。“外围圈”,参照与惠水县建立“基地+总部”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引入优质大型企业,解决云岩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问题。(2)转变招商工作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认真实行目标责任制、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认真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建立健全外来投资企业“一条龙”服务的机制。(3)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和推介工作、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和品牌。

    (三)搞好城建城管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好“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工程的落实。抓好辖区内主、次干道,以及背街小巷、楼群院落的整治工作。抓好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加强对建筑渣土的管理。加紧山体公园的建设。加强辖区内的古树保护工作。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搞好松材线虫病监测防范工作。

    (四)加大社会统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农村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引导和支持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举办福利机构和福利企业。落实新增就业岗位的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搞好城乡统筹培训、城镇失业培训,做好“4050”等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工作。抓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的征徼、扩面、资金发放等工作。切实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查处力度,加强劳动用工的审验,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和各种投诉信访接待登记处理。

    (五)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科技计划立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招商引资和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力度,努力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项目库、人才库、专家库、成果库及管理数据库运用系统。搭建现代商贸物流、现代电子、生物工程研究、信息产业四大科技创新平台雏型。做好科技园区的筹备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性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拉动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重特大事件的抢险应急机制和预案,全面提高应急水平。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校园周边的环境整治。加大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加强娱乐场所管理工作。深化区属医院体制改革。巩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成果。拟在黔灵镇渔安村新建一所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的云岩区黔灵卫生院。继续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全面实行现居住地管理。加强人口前瞻性调查研究。



    推荐阅读: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普通人流的缺点有哪些
    镇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主持词
    椭圆人生理论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与思考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