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篇: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
正文
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为提高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随着人口素质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日益加重的氮、磷污染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加剧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来说,酸雨蔓延、温室气体变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加剧和紫外线辐射变强,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空气质量变差,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除了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外,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导致大量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同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2)人口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人们一面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努力控制住环境污染恶化趋势。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强条件下控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面对这一现实,首先就是要使环境不再恶化,守住现有较低的环境质量水平线;其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提供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相应的决策选择一是要扩大宣传,加强全民的环境意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种选择——保护环境。唤起近13亿民众关心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
2、人口与资源利用的关系2、1资源的定义
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它包括三层涵义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
2、2人口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1)人口导致了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短缺严重。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量的增大,总体资源稀缺性加剧,耕地、淡水等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人口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消耗量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为很强的“加权效应”。在农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扩张受到限制,消费资源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受到限制。进入工业化社会冲破这许多限制,在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驱动下,消费资料尤其是多种耐用消费品的巨大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使人均消耗资源大增,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强有力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为人均能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欲望无限,21世纪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呈增强态势。尤其是人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这种“加权效应”不断升级,资源短缺加剧,许多已亮出“黄牌警告”。
(2)人口素质的提高对资源的有利方面
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从各个方面实现节约和优化资源的产业结构,包括节约和优化使用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工业结构,节约和优化经营使用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外贸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也都有不足的方面,总体上是稀缺的。要从稀缺性上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滥垦滥伐、胡挖乱采破坏资从源头上保护好资源,在实践中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社会的发展,主要使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有
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如说中国的基本医疗体系使资金回拢,由国家统一规划,减少了科技信息资源的重复浪费。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中国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资源有效利用,由原先提出的义务教育到教育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利用权力集中资源使广大受教育群体得到资源优化的待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对于中国而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迫在眉睫和任重道远的。央央中国可以说是物产丰富、资源多样,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拥有着13亿的大国而言,这让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资源平均到每一个人又是少得可怜。所以巨大的人口又迫使着中国不得不重视资源的利用。这也是我们作为新一代人的任务。
3、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1社会经济的定义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3、2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人口对社会经济的消极作用
人口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消费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生产消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首先,对人口过少的国家:1,缺少潜在需求。2,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3,市场规模小,影响贸易活动。其次,对于人口过多的国家:1,人口增长吞噬经济发展成果,要使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那么所需要的资本额也要相应增大。2,在土地及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口压力九越重。工业社会前期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就得从农业中准备。而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土地和资源占有量减少,劳动力生产水平及生活水平就会降低,以及起飞所必需的资本形成也会随之降低。并且人口增长过快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多不利条件:恶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增加失业;降低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导致熟练技能的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2)人口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些国家由于抓住了人口爆发所带来的机遇,而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例如,人口的过快增长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及其有利的一面:1,增加投资吸引力,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较小的国家,在发展初期会保持经济高速增长。2,加速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加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利用人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提高“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适应人、发展塑造人”的认识入手,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复杂的问题,协调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尽快制定和规范涵盖全社会(包括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同时,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从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提
供产品和服务,发挥老年产业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制约城镇化的政策、制度障碍的逐步消除,加快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增强城镇吸引力和聚集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结: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在一定方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严重等都是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问题。因此,为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更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周丽萍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龙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山东龙口,264000 张巧玉,宗世富
《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李建民 原新 陈卫民 朱镜德 黄乾 姚从容 吴帆
第二篇:关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关系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生态作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被提到,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1.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 部署。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1.3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
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 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
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 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3.结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第三篇:浅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浅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步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一直生活在陆地上,而陆地面积只占全球总面积的29%。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使得陆地资源消耗过快甚至有的资源濒临枯竭,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当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转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量的资源。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领域,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的重要方针策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确定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宁波市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4%。“港、渔、涂、岛”四大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港湾航道资源具有全球性意义,北仑、大榭岛、穿山半岛、梅山岛等可利用的岸线长达12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7.1公里,可建深水泊位约150个。我市的多个海域是全国的重要渔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总面积940.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34%,居全省首位;我市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31个。沿海岛屿既具有近岸、近港口航道、近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口岸、近渔场等区位优势,又具有相对隔离、便于特殊开发的管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我市建设海洋强市具备了“先天之利”。
近年来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逐步提高,制定了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家法律、法规,《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出台,依法治海工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化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依托“港、渔、油、景、涂”五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海洋区位和政策优势,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滨海农业、港口贸易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根据2024年出台的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宁波市海洋经济至今已初步形成了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发展格局,在12个主要一级指标中能提前完成新建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个数、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削减率,预计到2024年规划确定的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即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特色滨海旅游基地、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渔业基地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将有望实现。
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已出具规模,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由2024年的33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18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67.2%,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67.2%,居全省第1位,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宁波市海洋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为主导,以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新兴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为引领,以港口贸易、金融为配套的比较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市临港型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占全市工业1/3的比重,临港工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
业率先走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其中,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为主,以化工、冶金、汽配为特色,已有产值超亿元的临港工业企业70多家。202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393.8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港口运输业具有全球性影响,2024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42.3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4位,居全球第4和第14位。海洋渔业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海水养殖面积以数万亩的增幅扩张,渔业产量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3.95万吨,同比增加0.09%。渔业经济总产出实现2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受各沿海地开发影响,海水养殖面积减少0.76%的情况下,海水养殖总产量还是比上年增加3.05%,水产养殖总面积94.49万亩,总产量35.02万吨,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滨海旅游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风情游览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区域的“东海海滨旅游带”,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涌现了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成就为我市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宁波市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的加速了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环境和经济双赢的战略目标,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发展中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海洋经济是建立在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对于海洋资源与空间具有高度依赖性,近年来我市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产大幅衰减;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怠尽,导致港口发展后劲不足;沿海滩涂湿地围垦开发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另一方面,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待开发:大量海岛无人居住,海水淡化仍处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海底金属矿物资源等开发利用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对海洋资源的空间综合利用不足,海洋资源的立体式、综合规划利用有待加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全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至2024年全市近岸海域5个功能区水质均为劣Ⅳ类海水,属营养型。其中,杭州湾南岸的pH范围、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镇海-北仑-大榭的无机氮、无机磷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象山港一类区的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大目洋的pH范围、石油类、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石浦港的无机氮、无机磷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同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膨胀过快,已大大超过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象山港部分海水养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已比正常值高出数倍,在网箱下生活的底栖生物已近绝迹。过度围垦带来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并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经济鱼、虾、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海洋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大目洋、檀头山附近海域和象山港、三门湾成为赤潮多发区,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我市海洋部门提出相应政策和法规使得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减灾防灾等海洋综合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较为混乱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并进行了新一轮宁波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开展象山港碧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与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建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开展了海洋环境修复工作,建立了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循环经济,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突击、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整合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等资源,并兼顾发展海洋经济、节约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体化战
略。根据《全国海洋经济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倡导循环经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海洋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长三角、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我省不失时机地提出“八八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一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我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必将迎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市全面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宁波-舟山大桥的建设,以及一大批海陆基础设施项目的上马,将进一步增强陆海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布局的关联性,我市海洋经济将在陆海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
今后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应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规章,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针对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不顺、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对海洋开发全局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的同时,建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协调机制,是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基础条件。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突破海洋经济的人才“瓶颈”。引进一批工程技术类和科技人才、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海洋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安全和保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鼓励我市高校增设涉海专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
规范海洋产业使其按照“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发展循环海洋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动员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布局,才能实现地区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24年,GDP在2024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24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我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峻的现实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迫在眉睫。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逐步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削减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现实要求,是解决资源危机和体现新型资源价值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创新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是保护资源的强力措施。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补偿制度的管理,经济补偿实现法制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再一方面,国家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快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要做到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尽快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为了校正传统GDP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入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而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用生态审计的标准来衡量地方领导为官一任的政绩时,“绿色GDP”无疑是多了一把“生态尺子”,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衡量官员的政绩不单和经济增长挂钩,而要用一整套综合社会指标来考察干部: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健康指标等;不仅要考核经济的增长数量,还要考核经济的增长质量;不仅要考核当代人拥有的财富,还要考核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用绿色GDP考核体系,可以在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逐步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李晓敏
2024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和谐 协调 节约 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24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4年GDP比2024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2024年至2024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李晓敏
2024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李晓敏
2024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李晓敏
2024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综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及治理。不能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危机后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浅析自然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我国当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污染问题的研究》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李晓敏
2024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推荐阅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4年办事处工作计划
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羊水亲子鉴定
阿里巴巴外贸平台操作总结(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 五号文库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 五号文库 ]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 [ 五号文库 ]医疗精神科网编例文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 [ 五号文库 ]养成教育总结
- [ 五号文库 ]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试题
- [ 五号文库 ]2024年街道民生工程宣传工作方案
- [ 五号文库 ]加强党性锤炼,增强党性修养
- [ 五号文库 ]在2024-2024年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 [ 五号文库 ]有限公司股权分配方案
- [ 五号文库 ]常见狼的谚语[五篇范文]
- [ 五号文库 ]不甚了了成语解析及造句[五篇范文]
- [ 五号文库 ]建筑工程安装合同印花税(十六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普通电路设计制作协议书(三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砖厂承包合同无效(十八篇)
- [ 五号文库 ]个人贷款服务合同书(二十一篇)
- [ 五号文库 ]2024个人业绩工作总结范文 2024个人业绩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大学实训总结模板三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读书感悟总结最新范文
- [ 五号文库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4最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三篇
- [ 五号文库 ]2024年钢材销售部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钢材销售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