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入团申请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五篇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后彩虹 时间:2024-08-26 00:07:5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走出青春期教育的误区,积极学习国内外的成熟的青春期教育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

    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

    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不能把这些自以为熟悉的事情传授给任何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因为我不会描述它们,比如让一个盲人猜猜蓝色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学习和获知过程也是如此,只有让他亲身经历、体验才能理解。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与他的同伴之间的沟通似乎更为容易。对于教学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有效。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

    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对某个图示进行讲解;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并不马上做出评判而是让其他学生来判断;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帮他补充等等。

    培训过程中的收获还很多,今后教学工作道路还很长,以此寥寥几句话作为这段时间的感悟,希望对其他同仁有所帮助,同时也勉励自己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努力。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初中生物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科理科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对理科的学习兴趣和理科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的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

    1.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开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开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游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呼吸道传染病:拜拜飞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消化道传染病:鸡伤病系二虫(脊髓灰质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蛲虫病)血液传染病:疟疾流出黑丝虫(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出血热、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炭(炭疽病)破(破伤风)血吸与狂犬。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灰质和白质、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抓基础,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

    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富源县墨红镇中学

    杨建民

    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我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鱼》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一是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整合资料、观察交流,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思考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是通过课堂上设计的一些合作探究、走进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参与各种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并且具有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有养鱼的经验,对鱼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积极性高。但是他们大多注意的是鱼的形态,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是怎么呼吸还不清楚,对于一些鱼的结构术语掌握程度不深。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种类最多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呈流线型,体表大多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多种多样的鱼,能大致说出常见鱼类的名称。

    ②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③识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能力目标:尝试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鱼。初步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②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环保环境的意识。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鱼类的呼吸。

    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性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准备鱼、鱼缸和解剖盘、镊子等实验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教学过程: 导入:

    师:优美的歌声能愉悦心情,先请大家听一首《荷塘月色》,找找其中的生物有哪些? 生:这首歌里写了荷、鱼两种生物。

    课件:展示金鱼的图片和各种鱼的图片,尝试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师:你对鱼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鱼的世界,探求它们生存的奥秘!课件:先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然后是珊瑚虫、海葵、蚯蚓的图片(像蚯蚓、珊瑚虫,体内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阅读教材P19,完成导学稿自学一,3分钟))。

    生1:腔肠动物的代表有水螅、水母、海蜇等。生2:扁形动物的代表有涡虫、日本血吸虫。

    生3:线形动物的代表有蛔虫、丝虫,环节动物的代表有蚯蚓、沙蚕、水蛭等。生4:软体动物的代表有河蚌、蜗牛,节肢动物的代表有蜈蚣、蝗虫。

    师:我们一起总结这些动物的特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得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一、多种多样的鱼

    师:现存的动物已知的有150余万种,其中脊椎动物约占5%。而鱼又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我国又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河流湖泊,以此鱼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结合教材P19~21,完成下列问题。

    课件:任务一: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20-21图片结合常识思考下列问题并完成自学二:(3分钟)

    1、说说你所吃过、见过的鱼。

    2、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有哪些?海水鱼有哪些?

    生1:我知道的鱼有草鱼、鲫鱼、鲤鱼、鲨鱼。生2:我还见过带鱼、比目鱼。

    师:根据鱼生活的水域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课件:图片(淡水鱼和海水鱼)。

    二、鱼的主要特征

    师:鱼生活在水中,如果我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那些问题?鱼有哪些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课件:播放《鱼》的视频

    生:鱼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观察与思考:

    合作探究一: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师:小组合作观察鲫鱼。

    课件:出示提纲

    1、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

    2、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3、鱼的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体表特点,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4、结合教材P20鱼的结构标注图,填写鱼各鳍名称。

    5、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5分钟后各小组代表抢答)组3:鲫鱼的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组5: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组1:鲫鱼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表面有粘液。这能起到保护身体和减少水的阻力的作用。

    组2:投影鱼各鳍的名称。

    组4:不全面。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师: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鲫鱼身体分部,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体表有鳞片覆盖,在水中游泳是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产生动力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完成的。请同学们在教材22-23页用红笔给关键词画线。接下来进行合作探究二:鱼的呼吸

    课件:展示合作探究二:鱼的呼吸

    观察鱼的呼吸。

    1、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

    2、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3、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什么?他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呼吸?

    4、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8分钟)

    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用吸管把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中,让学生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那里流出,并思考其意义。随后播放研究鱼呼吸的视频,使其更直观的了解水经过鳃后,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取一缕假发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给学生提示。(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使学生有的放矢。视频和实验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组3:水流入鱼口后,从鳃盖后缘流出。

    组2: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相比,溶解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组5: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鳃有鳃丝,在水中散开,增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气体的交换。

    组1: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粘结,会导致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师:很棒!现在我们思考这种现象。

    课件: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2分钟讨论)

    生:晚上没有阳光,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经过一个晚上,湖水的含氧量下降。所以鱼要到水面呼吸。

    课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晚上没有阳光,所以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经过一个晚上,湖水的含氧量下降。鱼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所以浮头甚至跳出水面。

    师:“鱼离不开水”,请同学们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课件:归纳鱼的主要特征:(1分钟)生1:鱼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生2:鱼的游泳是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

    师:很棒!“鱼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教材23页第三段黑体字部分,用红笔勾出来。请你判断“章鱼”、“鱿鱼”、“墨鱼”、“鲍鱼”,这些名称里带有“鱼”字的动物,是否是鱼? 生:不是鱼,没有鱼的特征。例如没有脊椎、没有鳍等。

    师:它们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联系生活,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课件:七嘴八舌-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分钟思考、讨论。小组抢答)展示年年有余(鱼)年画。

    生1:可以食用、药用、饲料或饵料、科研。生2:可以作为观赏品及工业原料:如珍珠,纽扣等.生3:融入中国文化,例“竭泽而渔”、“临渊羡鱼”等。

    师:回答的很到位。我们知道,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千百万人以渔业为生。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你给人类提几点建议,应该怎样保证可持续发展渔业? 生:说出几点建议。练习当堂检测 教后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了学生的潜力。我不再担心学生的活动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却担心由于我不能及时解放自己的思想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合作中培养责任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1、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提高。评价的方式注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顺利提高各种能力。

    2、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泰戈尔曾说:“不是短暂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深深的感到教育的真谛蕴藏于此。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爱去温暖孩子,用智慧启发孩子,以真情走进孩子。怀揣美丽约会的心情走进教室,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以一个幸福的教育人的心态面对,真心实意感化学生,学生定能给我们一个美好的课堂!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远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来得重要。知识可能会遗忘,会陈旧,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却可以让学生受用终身。所以,设臵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的研究性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时尚。但是,教师在重视能力教学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同样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情感教育。

    一、情境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鱼》一节中,有关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试验。本试验的目是通过探究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进而得出鱼的体型和鳍是与它能在水中生活相适应的一个方面。在课堂上我为了方便教学准备了几条活着的小鱼,让学生观察各种鱼鳍的作用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情境:

    (1)还记得种子萌发的实验吗?(对种子萌发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进行控制。)

    (2)看着水中的鱼,您能直接观察出不同鱼鳍的作用么?

    (3)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各种鳍的作用?

    有鳍并用时,很难看出单一的鳍的作用,并由种子萌发实验联想到可用捆绑鱼鳍.制做模型.剪去鱼鳍的办法探究鱼鳍的作用。经过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补充、修改,他们设计出了比较完美的研究方案。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他们不仅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初步了解了研究生物与生活环境先适应的一般过程,思维也更科学、更严密。我也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感到高兴。

    为了便于讲授和便于操作,在课堂上我采用直接剪去鱼鳍的办法进行操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要求学生课外可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究。到此,本节课应该圆满结束了,我很满意自己的这个教案设计,也很满意学生的表现。

    但是下面似乎有议论声。我有点疑惑,难道学生不认可吗?

    ‚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你没觉得太残忍了吗?‛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不知所云。

    ‚老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很可爱。为什么你还忍心伤害它们呢?‛

    ‚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吗?‛

    射不知道有没有毒的药品吗?‛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很多,同学们都对此议论纷纷。

    我残忍?我伤害了很多的生命?‚人之初,性本善。‛而我却伤害了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

    记得在我们上生物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了了解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我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时所做的‚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实验,通过电刺激家兔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引起相关肌肉收缩的观察,了解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剂及定位关系。跟他们讲了其中一组同学打开颅骨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兔子脑浆迸裂立即死亡的事。也跟他们讲人类的许多新药也是首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的。那时就有很多同学说太残忍了,但是我没有在意,现在我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一时间我无言以对。我也认识到了其中的血腥,但我必须给学生一个交代。我知道,如果我解释这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根本没法解决问题,学生会说我太自私。我想起了网上英国政府对待动物保护主义的态度,于是向他们解释道:‚同学们对动物充满爱心、同情心,希望人类能和其他动物和谐共处,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也应该这么做。但是,在研究动物生理,研制新药、食品添加剂、黏合剂、服装染料以及兽用药品时,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这对人类、对

    动物都是有益的。实验中,应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实验用动物数量,‘文明(Refinement)’对待动物,尽可能用计算机模拟和试管技术等先进技术‘替代(Replacement)’动物活体实验。不过,目前新技术仍无法取代全部动物试验。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曾经说:‘计算机可以完成许多令人惊异的事,但是即便是功能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在医学研究领域取代动物试验。’所以,完全取消和取代动物实验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取包扎、治疗、释放到合适环境等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学生的议论和抗议渐渐平息下来,一堂被爱打扰的生物课在我并不完美的解释中结束了,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二、课后反思

    对生命的爱,对世界万物的爱,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热爱宇宙万物的博爱之心,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也是教育的终极价值。

    但是,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我们的教育教人背书本、学知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不成比例。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的发生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从以往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很多教师虽然已渐渐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对情感教育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关注情感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不满情绪的高涨和课堂意外的发生。以我这节课为例,提高学生能力方面还可以,情感上却过于血腥。动物实验对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现实中的血腥也许难以避免,语言上却可以温和些。如选用小白鼠做实验可能比选用狗做实验更能让学生接受;对实验之后的动物可以进行包扎、药疗处理。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降低因实验缘故导致实验动物意外死亡的概率。

    生物本是研究生命、关爱生命,使生命更好更和谐的生存的一门科学。比起其他的课程来说,可能要更情感一些。所以,作为生物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比知识点更为重要,虽然教育

    容忽视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去改变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偏颇这样的现象,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那么,该如何落实生物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1)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情感教育意识、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2)在生物教材中,穿插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情感教育内容,如生命健康教育(如细胞的癌变、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和人体健康、稳态、免疫、遗传病等)、生态道德教育(如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多阳性及其保护)、科学情感教育(如科学发现史的教学、科学家的故事)、人道主义教育(如本节课中动物实验材料的选用)等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认真挖掘并利用其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实验小组,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情感教育可以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在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活动中,更可以在课堂之外自己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之中。通过从有意识的关注到无意识的渗透,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

    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五篇
    2024最新的牛年春节经典对联范文大全
    2024八年级期末地理(共5篇)
    最新2024草原上的小木屋手抄报[优秀范文5篇]
    会计类实习报告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