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开幕词 八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九曲桥畔 时间:2024-08-28 15:15:2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1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2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3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反思

    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也感谢办公室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这次讲课,我获悉匪浅。

    首先,初次来到承德七中,初进班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好习惯,坐姿笔直,读书干净利落。并且,回答问题,语言规范,十分有礼貌。每一个为自己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补充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句谢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这一方面,学生们做的很棒。语文的课堂,我看到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也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以上的这些表现,一定是教师在平时就细心的要求,习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也在一举一动中体现。

    另外领悟到的一点就是老师精美的幻灯片。比如赵老师的红字标注,给学生以提示,并且每一幅幻灯片,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配《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小品,真是相得益彰。李老师更是注重斟酌每个环节的题目,“含英咀华”这个成语作为题目一出现,顿时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语文课都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上课的时候,当有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或者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他们便会打断别人,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不仅让课堂显得乱,同时打断别人也是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倾听,是一种美德。以后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从我做起,学会倾听。

    总之,一次讲课让我成长许多,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徐鸿美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城关初中: 王丹彤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石泉县城关中学

    李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学生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

    2、简介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融于其中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教读课;

    2、思路:以读带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读通文句、读出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释题:简介陶弘景及“书”这种文体;(向学生分发相关文字资料,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明确:让学生听准读音,听清朗读节奏、语气、语速等;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明确:让学生印证读音及朗读节奏等;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自由读两遍课文;

    明确: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到流利朗读;

    5、集体朗读课文;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疏通文意:明确:(1)同桌对译,如遇有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

    (2)重点词语:(请同学回答)

    (3)全班质疑问难,理解文章大意;

    7、背诵课文;明确:(1)自由竞背;(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组内讨论交流;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并齐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2、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仔细体味一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学习小结:课文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

    教师点拨: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七)拓展延伸: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抄写一遍;

    2、背诵并翻译课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

    赞“山川之美”

    “美”——文眼

    山水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远近高低

    分:具体绘景——色彩配合如画 视觉听觉 如诗如画 文章意境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对偶借代 描写抒情

    总:————

    感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公比肩自豪,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志趣

    附:文字资料

    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o)陵人,有《陶隐居集》。他好读书,喜道术。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辞官不做,归隐山林,炼丹习道,自号华阳陶隐居,但隐居后仍不忘荣利。梁武帝萧衍(yan)早年曾和他交游,即皇帝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号为“山中宰相”。

    2、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石泉县城关中学

    李碧

    今天,我教授了《答谢中书书》一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有得有失。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和借鉴。

    首先,谈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是师生配合较好,尤其是学生们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热情高涨,从而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得都很顺利。基本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时间的使用上均在课前预设时间内完成了,使得本节课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小组间交流较少,教师本身也稍有紧张,提问题时缺乏对问题深浅度的考虑。尤其是讲课中“找写景句子”的处理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小组内讨论,因为学生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此外,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也是本课不足之处。

    关于教学机智方面,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首先表现在课题书写的随机应变上,原来的课题书写只想用白粉笔按常规书写,但在讲课之前,却又突生一念,将最后一字用彩色粉笔来书写,我认为这样做能让学生发现这两个“书”字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书”这种文体的印象;其次是将背诵这一环节在课上作了一个大胆的变动,利用洋思“先学后教”,而且收效颇好。

    至于学生创新方面,我认为今后在课堂上应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若能将最后的作业拿到课堂上来练的话,也许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还能减轻学生负担。

    讲完课后,我反复回味这节课,倘若让我再次进行此课的教学,我将弥补以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画面,将朗诵配乐进行,并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曹坪中学

    梅林海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2)听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 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⑵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3)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4)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活动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学时,我以风景图片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接下来的朗读时,出现了问题,没有让学生齐读,多的次数太少,成为这节课的败笔。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在体味文章意境美时,由于过于拔高了,特别是在造句时,学生普遍不会,导致冷场,由于这一部分用时过多,导致这节课时间不过,使得课后总结和品味情感美草草收场。整体来说,本节课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明确,但也有很多不足,各环节过度不自然,教师讲的太多,师生互动太少,课堂氛围不活跃,离高效课堂还有很大的差距。



    推荐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烘焙入门基础知识(小编整理)
    小学生交通安全征文怎么写[精选五篇]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指导5则范文
    挫折的中考话题中学生作文[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