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用工合同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第二轮评估后时代的教学改革思考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沉香触手 时间:2024-09-05 10:17: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第二轮评估后时代的教学改革思考

    第二轮评估后时代的教学改革思考

    第一部分

    三年艰苦探索

    成果有目共睹

    2024年底学院集中精力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继续推进教学改革,2024年学院将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同时,学院把2024年定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年,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贯彻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着力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强化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增强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辐射性;着力解决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强化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增强了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着力解决“十一五”规划中未完成的指标,以“四大建设”为工作内容,夯实基础,填补空白,再上台阶,加大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4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启年,学院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主线,以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整合教育资源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推进校企合作为关键点,推行“四个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向纵深推进。

    2024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学院进一步更新理念,明确思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大胆创新,引领和带动了其它专业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扎实开展了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以“厂中校”和“校中厂”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涵建设更趋理性,教学管理更趋科学,“四大建设”的理念和思路更趋成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试点专业,2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项目专业,7个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5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院级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省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个省人民政府认定的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6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奖,6项省级技能大赛奖。

    为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总结改革经验,现对2024年第一轮评估以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进一步转变

    (一)确立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为摆脱过去“学科知识”体系占主导地位的现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思想大讨论和教研活动、编印《教学工作简报》,高频率、多形式向广大教师灌输现代高职的理念和观念,对教师进行“洗脑”。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训练和培养什么职业能力,而不是要讲清哪些知识。知识目标要服从并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要以“必需、够用”为尺度。而且知识理论的传授、认知并最终形成相应体系的整个过程,不应与职业能力的训练割裂,而应有机融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之中,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予以实现。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最好体现。

    (二)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促进广大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我们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了十多场专题讲座,分别从“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开发”、“高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高职改革路在何方”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高职课程改革精神。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三)确立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院要求各院(系)以核心课程设计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先进教学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设计始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制定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意见》,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进程的协调一致。

    二、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不断创新

    (一)初步建立了“三级架构”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

    我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学院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三级架构”组织体系,建立了随州职业教育联盟(董事会)、各院(系)建立了理事会、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政府政策推动、学校服务驱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支持监督、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由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随州职业教育联盟已初显雏形。

    (二)积极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创新学院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四个合作”的新路径,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共建协议,中锐方三年内投资375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与湖北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组建了“随州康辉国际旅行社”,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暑假用工协议,与湖北省凯瑞百谷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水玲珑会馆、武汉盛唐风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有了较大改观。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认真领会了国家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积极探索了学院层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专业与行业对接,学业与职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大胆推行了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学院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3+1+1+1”“T”型人才培养模式。“3”指3学期校内基本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第一个“1”指1学期企业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第二个“1”指1学期校内管理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第三个“1”指1学期企业综合能力训练。同时注重学生“T”型能力的发展,“T”上面的“一”表示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横向拓宽,以增强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T”下面的“|”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且特别强调专业实践能力,以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双环境、工学多重交替、能力递进322”人才培养模式。将第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三年“322”共七个学期、四级能力训练。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指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基本能力训练,指第2、4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第3学期在企业真实环境进行两个月认知性岗位操作实习;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指第5学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灌式车灌体焊接技术、洒水车水泵系统选配及装调技术、自卸车液压系统选配及装调技术等)的学习;第四阶段为综合能力训练,第6、7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课程(整车检测、调试及企业管理等)的学习和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随州专汽企业满意的人才。

    护理专业构建了“校院融通、循环渐进、3·1·1·1”人才培养模式。“校院融通,循环渐进”指学校和医院深度融合,共同进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分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实现学校与医院之间的学习三年不断线;“3·1·1·1”中“3”指前3个学期的校内培养,包括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第一个“1”指第四学期在医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临床见习和岗前培训(由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二个“1”指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一学期,由临床有经验的护理专家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真实性;第三个“1”指临床实习、方向选择、职前培训和毕业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院、医院及相关行业为教学平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服装设计专业构建了以“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为核心“1+I+1+I+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充分利用两个暑期,后期三个方向教学的培养模式。“1”——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素养理论学习与基础技能训练;“I”——第一个暑期安排一个月的基础生产性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第二个“1”——第二个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素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二个“I”——第二个暑期安排一个月的专业生产性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0.5”——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在市场设计部、技术部、生产部三个部门完成后期分化的针对性综合能力训练;“0.5”——第六个学期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完全转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按岗位培养、弹性化召回、四阶段”(岗前准备阶段+公司式模拟培训阶段+社会化实战阶段+回炉深造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结束后,按培养方向分班组织教学。第1、2学期学生在校主要完成基本素养学习领域、职业素养学习领域的学习。第3、4学期,兼顾学生爱好和社会需求,采取按岗位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建筑工程或工程造价方向,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学习。第5学期,借助校企合作部平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通过顶岗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第6学期,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校友制、跟踪式的回炉方式,拓展院系资源,提升学生能力。

    这些切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学院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为学院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充分发挥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为加强专业建设,各专业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拟定了建设目标和工作职责,定期开展工作,共同研讨了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就业面向、实践教学开展等事宜,确保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根据市场取向和办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布局专业结构。将“广告设计与制作”改为“影视广告”,“园林技术”调整为“园林工程技术”;围绕随州市产业优势,三年来我们增设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导游、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服装制版与工艺、卫生检验与检疫、工程造价、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8个新专业。目前,我院开办专业37个,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了旅游、汽车、护理、服装、建筑、电子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六大专业群,并确立了旅游、汽车、护理、服装、建筑5个特色(重点)专业。

    (三)认真制(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每年将出台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并举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开发”、“深入调研 系统思考 反复论证 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的专题讲座。2024年我们邀请校外课程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在1220举行了2024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服装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护理、旅游管理等六个重点专业参与了评审。六大专业集中展示了从市场调研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的全过程,细致分析了部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鲜明体现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岗位开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搭建课程体系”总的指导思想。2024、2024年我们分别举行了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模版几经修订,逐步完善。

    (四)大力推行了院级试点专业建设。为带动和引领专业建设,学院非常重视对院级试点专业的培育,每年进行申报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学院确定立项,并给予一定奖励资助。通过大胆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其它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我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护理、服装设计),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7个院级试点专业。

    五、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方向更趋明确

    (一)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时,均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一是由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头脑风暴”,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二是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进行分析,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三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研讨,确认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的内容;四是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进行决策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转换为学校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开发课程体系要实现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然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把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序化,构成课程链路。2024年我们根据状态数据平台的要求,把课程分成三类,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强了公共课的改革,强调公共课要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实际,同一门课在不同的专业要选取不同的素材。

    (二)修订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该门课程的具体化,是规定课程教与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及进程等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编写讲义教程的依据,是教师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方式和场所的依据,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为指导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务处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模版,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并要求教师设计课程方案之前必须先行制订课程标准,目前各专业均建立了自己的课程标准。

    (三)形成了三级架构的课程设计方案

    为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院出台了三级架构的课程设计方案,即课程整体设计方案、学习单元设计方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是课程设计的宏观层面,是对课程的顶层设计,主要着眼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考核方案设计、教材与参考资料;学习单元设计方案是课程设计的中观层面,是对学习子情境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参考资料、考核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是课程设计的微观层面,是对具体一次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职业能力训练素材、参考资料、教学过程、课外任务、教学反馈。2024年学院又举行了优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评选,并汇编成册。目前,课程设计方案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从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三级课程设计方案构架合理,设计细致规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标志着章节式学科体系下备课方案的结束,基本达到了学院课程改革第二个阶段——普及推广阶段的预期目标。

    (四)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任务导向、项目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从学院改革的全局来看,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已触及到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最敏感的神经,引发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思考和开创性探索,并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中心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达到了能力训练的培养目标。倡导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地点由传统的教室换到理实一体化教室、多媒体教室、机房、实训室、工厂等,改革后学生参与度得到普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观,课堂鲜活了、生动了。

    (五)搭建了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平台

    在教学建设上,初步形成了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的基本路线,搭建了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平台,每年进行遴选评审,极大地带动了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共有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2024年,学院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本学期将评审30门优秀的工学结合课程,并立项建设8—10门院级精品课程,并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进行捆绑建设。

    (六)强化了能力进阶式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了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教务处及教学质量督导处对全校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教学督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开展教学质量监控;院系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主体,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指导教师、实训地点、实践教学考核等;专业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三级管理职责明确,保证了实践教学有序开展。二是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在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院搭建了由基本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专业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能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三是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工作。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良好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资料规范完整。近几年,学院分别与114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稳定的、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100%,顶岗实习的学生按照不同专业和岗位要求,实习时间达到6至10月不等,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率达100%。四是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学院先后制定了《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生产性实训车间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七)推行了“五结合五化”的考试模式改革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配套工程,在电教中心首倡无纸化考试之后,学院制定了《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考试考核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真正融合,对学生能力实行科学界定,实行了“五结合”、“五化”: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类型层次化,考核时间全程化。

    (八)启动了工学结合优质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为推进“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编写,让学生学习更贴近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院决定组织编写一批适应目前教学改革需要,内容新、水平高、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工作的通知》。2024年,学院举行了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编写评审会,对第二批申报的32本教材批准立项编写20本,标志着我院教材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六、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进一步制度化 为深入贯彻教高[2024]16号文件精神,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切实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出台了《关于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随职院发[2024]43号),对选派的数量、时间、地点、实践要求都做了具体说明。三年来,一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收集了大量教学案例,拓展了教学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随后学院又出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试行)》(随职院发[2024]13号),将“双师型”教师评选进一步制度化。通过不断建设,目前,学院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4位教师在省级说课比赛中获奖,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84人,占专任教师的总数的69.17%。

    七、生产性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教高[2024]16号文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学院在服装设计、园林工程技术、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个专业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几年来,为学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4年9月,学院又依托湖北康辉国际旅行社和旅游管理专业合作设立了随州康辉国际旅行社,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目前,学院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院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八、“十说”活动形成学院独特的教学文化 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开展了“十说”活动。即:书记院长说“办学方略”、教学副院长说“教学理念”、教务处长说“教学管理”、系院主任(院长)说“教学建设”、教务科长说“教学监控”、教研室主任说“专业建设”、骨干教师说“课程建设”,普通教师说“课堂活动”、专业教师说“技能训练”、优秀学生说“学习体验”。通过“十说”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说”促建,以“说”促改,以“说”促管,“说”建结合,重在建设。在学院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文化。

    九、教学管理逐步规范

    学院实行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将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突出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根据学院赋予教务处的职能(教学管理职能:策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研究、创新、服务)和评估工作对教学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处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大胆设计工作思路,突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把规范教学管理,实施依法治校作为管理的总目标,据此,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现实情况,参考其他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规律,先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等方面制(修)订一系列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使全院教学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同时,我院教学管理系统采用青果教学管理软件,实现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课表管理、教材管理等信息化管理。促进了教学管理逐步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迈进。

    十、学生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捷报频传

    (一)举办了三届院级职业技能大赛。为配合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院级职业技能大赛,比赛参与人员之多,热情之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荣誉。通过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取得丰硕成果:服装与艺术设计系郭毅宏同学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这里开始》获得全国二等奖;服装与艺术设计系杜妮娜同学的作品《蔓紫风情》在2024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中获学生组最佳效果图优秀奖;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尹修通同学在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胡祯铸等三位同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项目中获得优秀奖;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王子杰同学在“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中获得word组全国第6名;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组队参加“2024年湖北省高职院校‘亚龙杯’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技能竞赛暨国家大赛湖北赛区选拔赛”荣获三等奖;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组队参加“2024年湖北省电子设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获得一等奖;电教中心组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信息发展中心举办的“湖北省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电教中心组队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医护学院组队在首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肌力评定与训练操作竞赛”项目中获得1个二等奖,个人总成绩1个三等奖。

    (三)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通过广泛宣传和加强教学改革,我院三年里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不断提高。2024至2024学年有1058人报名参加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9%;2024至2024学年有2481人报名参加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9.5%,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8%;2024至2024学年有2024人报名参加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9.8%,大大增强了我院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第二部分

    深入剖析问题

    勇敢正视不足

    一、专业结构不优。目前学院共申报41个专业,涵盖11大类,22小类。水产养殖技术、医药营销、语文教育、音乐教育4个专业应该撤销;园林工程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导游、应用英语、商务英语、影视广告11个专业需要改造;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工程造价、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服装制版工艺与管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学前教育6个新办专业需加大扶持力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会计与统计核算、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美容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装潢艺术设计20个专业发展态势较好。从以上情况来看,一是专业平均人数较低,超过120 人的只有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与统计核算、护理5个专业。二是需要改造的专业太多,三是与区域经济结合度不高,产业背景不丰富。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三、课程开发视野不开阔。

    四、实践教学管理不善。

    五、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流于形式。

    第三部分

    理清改革思路

    推进科学发展

    一、基本思路

    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高职教育理论、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为切入点,以课程体系的论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学结合课程;发平台的搭建、双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为主要内容,以完善“四个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为抓手,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不断丰富内涵建设的内容,提升建设理念和水平,打造专业特色,提高育人质量。

    二、改革目标

    通过以学习促转变,以学习促改革,整体提升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高职理论水平,基本形成学习型校园。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注重专业特色,特色专业(群)有影响力。搭建突出素质教育、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优质课程不断深入,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进修、培训和企业锻炼,双师素质整体提升,“四个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学院专业有特色,课程有文化,教师有多证,基地有实体,教学改革蓬勃向上,科学理性。

    三、具体举措

    (一)开展全面深入地高职教育理论、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的学习与研究 院长、处长、教学业务单位负责人讲座

    组织不同层次(副教授、讲师、初级以以下职称、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教研室组织学习

    编写高职理论简报、陶行知理论、橱窗、网站 举办青年教师演讲比赛等活动

    (二)进一步专业优化结构和注重专业特色 专业优化和调整研讨会 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 专业教研室改革 工作室制的推行

    (三)进一步科学论证已搭建的课程体系

    从实际工作岗位入手,引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要有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意见,课程专家论证意见,反复研讨和修订

    (四)进一步夯实实践教学

    (五)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进一步加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建设与评估

    (七)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八)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的教学改革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我们要聚精会神抓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以特色院校的申报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改革成果,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动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督导评估材料:2024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确定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学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聚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渐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率先推行“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特色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科研校本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1、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教改实验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轻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实验教师认真领会有效教学的精神实质,吃透实验各环节的操作要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出一批教学水平能体现新课程特点,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骨干,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深化校本教研,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改进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突破口,把“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有效教学与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结合起来,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形式,研究和解决有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以有效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机制,真正让校本教研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施“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将以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为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应“有效教学”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以管理改革促质量提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三、实施范围

    (1)学校年级:高一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四、实施原则

    1、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将研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助学习原则: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为平台,组织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互相听课、评课、平等研讨的氛围,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3、自我评价反思原则:教师个体通过集体备课、教后感、听后感等形式,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总结问题,找出方法,提高能力。

    五、实施策略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保障有效教学行动各项内容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有效教学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管理、组织、规划和推进。

    我校学校“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 田校长 副组长: 李校长

    成员: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

    (二)加强学习,强化培训。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加强校内外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交流、开展有效教学理论读书、观看教改先进学校经验光碟、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分析排查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效低效教学行为”,帮助实验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激发实验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高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率先推行,进行探索实践,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骨干带动”等方式,在全校逐步推开,全面推广。

    3、搭建平台,宣传交流。邀请教研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培训、现场培训指导,同时派实验教师到外校观摩学习或者请相关实验校教师到我校上指导课;对实验目的、要求、措施、意义等方面进行宣传,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邀请各级领导、学生家长代表深入课堂观摩,体会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认真总结,强化反馈。鼓励实验教师积累研究经验,及时总结阶段成果,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叙事等。做好各期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注意实验文字、图片或音像等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到专人管理,分类归档。进一步加强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实行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月查制度、期评制度,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健全实验评价机制,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三)立足实际,解决问题。

    1、示范引领,解决教师转型问题 发挥有效教学推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利用专题研讨活动、观摩评议活动、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转型。利用同科共备的备课方法,发挥教师间优势互补作用,完成优质教案与优质课件,达到资源共享。

    2、拟定项目,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1)有效问题的生成研究:以课前预习研究为内容采用“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研究模式展开研究。

    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教师引扶。教师指导学生设置预习内容为主;第二阶段:重点点拨。这一阶段逐步体现学生预习内容设置主体作用,教师只要纠偏改差、重点点拨即可。第三阶段:自主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独立预设预习内容的目标。此研究课题从三个层面入手:①预习内容的研究。包括预习题目、内容、题量的合理科学设置等;②预习方法的研究。包括学生读、写、画、说等不同方法的选择应用;③预习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评价预习题目设置的有效性,总结提高。

    (2)有效问题的解决研究:以解决预设生成问题的方法训练为主,通过说、写、画、问、评等多种形式,利用“小组合作——个体展示——集体深化”的研究模式进行。学生自备课堂练习本一个,根据实际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训练的侧重点。如: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的指导,学生表达的措词用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3)有效训练的拓展研究:“问题训练单”内容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学生所困惑的共同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进行精心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当把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时间及时“投放”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学科小组长”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尽量提高准确率和合格率。

    通过以上专题项目训练,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有效教学的角色转换需要,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加强指导,优化策略 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要求实验教师认真设计导学案,认真研究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研究学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真正做到“勤于课前”,力争使导学案充分体现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学会为宗旨,以学生会学为目标”的理念,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鲜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努力实现“先学后教,问题评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精心筛选,分层布置,容量适中,形式灵活,符合学生实际,及时反馈不同类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把课内外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

    六、实施步骤

    1、目标是建立若干个“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改革学科试点班级,并进行实质性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案例。

    2、目标是深入研究与探索、认真总结与改进,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为实践研究探索阶段(2024年3月—2024年5月)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制定课改实施方案。

    2、通过各类形式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前期舆论导向和理论基础。

    3、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与讨论,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已正在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查找现有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无效低效教学行为,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观。

    4、开设有效教学实验,确立实践——反馈——实践——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对探索出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认真地进行总结、整合,并通过实验班科任教师上课改达标课,对承担有效教学实验课的个人进行有效评价,从各科中选出课改效果显著的教师上观摩课和示范课,把在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升华、整合,通过教研组评课讨论,最终形成有效教学的校本模式。

    (二)为实践研究总结提升阶段(2024年6月—2024年7月)

    1、进行阶段性总结,完成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统计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已有经验,反思存在问题,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有效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有效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

    2、进行课题研究相关展示活动。

    3、开设教师论坛,让广大教师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探讨解决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成果,并继续推动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七、实验要求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各实验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3、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组长会议,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各教研组结合周教研“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把有效教学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5、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有效教学”研讨会,解决问题,交流经验。通过实践,使参与老师基本达到对有效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024年2月

    第三篇:后山小学第二轮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重庆市万州区后山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第二轮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我镇位于万州区西部边陲,面积78.68平方公里; 11个自然村;人口32898万。我校现辖2所完全小学,29个教学班,学生1334人,(其中天缘6个教学班173人,康家6个教学班243人,中心校17个教学班918人),教职工71人。

    我校围绕“练就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打造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健康、豁达、睿智、博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体教职工拼搏进取,踏实工作。学校支部连续6年被后山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中共万州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数学教研组被重庆市教科院评为“先进教研组”;学校被万州区教委评为“教研先进集体”“教研示范学校”“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综合工作考核获万州区教委一等奖;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会组织”;“平安校园”;“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我校胡奇星主任获重庆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杨慧玲老师参加美术课技能大赛获万州区一等奖,重庆市二等奖;张毅同志被中共万州区委、区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张毅、胡奇星、曹治平、蒋 艳、李大华、彭祖红、吴贤力、曾智慧8位老师被万州区教委命名为骨干教师。2024年万州区教科所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专家郭正洪老师7年后到我校调研,以《农村课改瑰丽的奇葩》一文登载在万州教研网上,肯定了我校的课改工作。万州电视台、三峡都市报曾专题报道了我校成功的办学之举。

    一、精雕细琢强化师资

    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练就一流师资”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历年来,我校在培养教师方面花大力气,下硬功夫,采取分层分步的方式。练就了一大批在区内外有影响的领导和教师。如:我校原校长刘昌俊曾任余家镇党委书记;陈昌权校长曾任弹子镇党委书记;李平校长曾任熊家镇党委书记、现任万州区商贸委主任。已调出我校的张承玉老师现任沙河小学教导主任,国家级骨干教师,曾获原四川省青年教师赛课二等奖,杨勇老师曾获重庆市小语赛课一等奖。

    我校把教师分成4类:新教师、年轻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学校对各类教师总的要求是:“躬行、严谨、和谐、超越。”比如对新老师的培养,我校就采取了以下做法:对于新教师,学校要求他们一年站稳讲台,上合格课;两年精通教材上调讲课;三年走上舞台上示范课。为实现新教师的三年目标,学校分学科组建有“研课小组”,成员由学科教研骨干组成,适时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第一年,要求“研课小组”成员每月至少单独听新教师一节课,并作出课堂评析,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让新教师的这节课有所得,有所进步。这样,新教师每周至少有一节课得到“研课小组”成员的指导,每月至少有5次得到指导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帮助,也是对新教师的鞭策和督促。这一年,新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外,他们在第一学期要上 “亮相课”,第二学期上“合格课”。这两节课全校教师都会来听,因此就新教师来说,这两节课对于他们很重要,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上 “亮相课”“合格课”时新教师的智囊团“研课小组”该集体出马了。大家以集体的智慧和新教师一起“做课”,课堂设计“大”到课堂的延伸,“小”到每一句评价语言,然后“试课”,再“做课”,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新教师“扶”上讲台。在平时的练 2

    兵课上,“研课小组”也会对新教师以帮助,如此反复,一年后,他们就理所当然地站稳讲台。第二年,新教师的课堂信心基本树立,“研课小组”要“放”,不再“盯”着新教师,留给他们自主求真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去探索、领悟、发现,并带他们外出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研课小组”只在他们参加大型活动时给予集体智慧。这一年,大多数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可谓突飞猛进,基本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第三年,学校要求新教师在年级组、学科组、学校教导处组织的活动中经常上研究课,此时的“研课小组”开始对课找“茬”,挑“刺”。让新教师在不断的找“茬”,挑“刺”中超越自我,成长自己。这样,一批能熟练驾驭课堂,有一定教学艺术水平的新教师就成为我校的教育骨干力量。这是我校新教师培养的点滴之谈。新教师的成长包含了“研课小组”的心血和集体智慧。这也体现了我校教师群体“身体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诚信合作,互谅互助,团结共进;善于学习,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团队精神,这也是我校的传统和教师的优良作风。

    从年龄结构我校将教师分成4类进行管理,对年轻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的要求在这里不再赘述。

    常言道:“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考虑到教师群体中的个性的差异,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好地发挥群体效应,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我校还把教师界定为“教育质量型”、“科研型”、“艺术型”3类。虽然常规教学教研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但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对善长表演、表达、课堂艺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学校提供舞台在示范课、赛课、技能大赛方面去发展和表现自己,如我校曹治平、杨慧玲等这类教师,曹治平参加原天城青年教师赛课获美术科一等奖,2024年参加万州区第二届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 3

    在文笔、反思、探究、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学校侧重于安排他们搞校本研究、课题研究、资源开发,总结我校教学教研成果,如我校的胡奇星、吴贤力老师等;他们主研的科研课题《改革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优化网络资源、促进师生成长》已结题,胡奇星制作的《教师博客》获全国一等奖;李云制作的学校的《凤凰教育》网站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其他老师就侧重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如张以云、谢泽芬老师等,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加强尾端学生的管理,所教班级每期质量检测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我校这3种类型的老师在学校各自的位置上各有所获,为后山的教育作出贡献,他们心有所托,行有所敬,其乐融融。虽然现在很多教师调离后山,分布在城区各校,但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们还很留恋在后山的日子。他们大多数已成为现任职学校教育教研的骨干力量。应该说,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措施得力并行之有效。

    二、积淀文化彰显个性

    学校文化是 “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目标方向一致并且具有正向作用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学校校园生态,一种生命质量发展的磁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历久不衰的源泉”。

    一是构建自主协作共进的教研文化

    我们狠抓制度建设,重视“三维制度”构建——是用竟争的制度去激励教师,是用公平的制度去温暖教师,是用民主的制度去团结教师。为此,我校制定了《教师综合量化考核实施办法》、《教研工作考核办法》、《同伴互助制度》、《星级教师评选办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并注意从教师教研情况的反馈中进行认真地分析研 4

    究,去粗取精,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学校良好的教研制度能够催生教师的灵智和深度思维,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教育科研之中,实现个人专业化成长,从而构建起自主协作共进的教研文化。尽力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

    创新教研模式,跟踪改进,搞“一课两上”式课堂教研。所谓“一课两上”,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两次备课、两次上课。具体操作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再次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再次上课→再次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当然,如有必要,这种“一课两上”模式还可以演变成“一课三上”、“一课四上”„„应该说,这种“一课两上”的教研活动形式,真正地把校本教研落到了实处——它把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研究,指导了参与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教研活动起到了实际效果。

    我校每年在“三课”活动的基础上,狠抓了优质课的赛课活动。每届每次优质课赛课,我校均积极面对,成立赛课领导小组,成立教案设计组、课件制作组、教学点评组,共同研讨赛课质量,全面提高教研水平,整体提炼校本教研工作。

    二是打造以爱为主题的学校文化

    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我们以“爱”为主题定位校园文化,让生命充满爱,让爱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

    (一)感恩教育,绽放生命之光

    学校购买桂花树、香樟树、山茶花、铁树、黄桷蓝、牡丹等珍贵而古老的树木移栽校园。构建以“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仁者爱人,与爱同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毗邻”等充满爱的诗词格言在校园内熠熠生辉。现在,校园树木成荫,芳草萋萋,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绽放着生命之光彩。进入校园,我们会感受到浓郁的爱迎面扑来,爱自然、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爱学习„„为“绿色的生命校园”建设涂上了重重的一笔。

    (二)阵地教育,彰显个性特色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学期,后山小学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根据班级文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几名优秀班主任在学校的统一策划下,率先布置班级文化,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然后,要求其余教师参观学习,并根据学习所得,创造性地布置本班级文化。

    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大致包括:教室外的班级文化牌(上面有正副班主任的教育格言、班级口号、班级奋斗目标);教室内有黑板报、班务栏、读书角、知识乐园、趣味游戏、小作家„„根据不同年级及不同班级特点,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能与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了百花竞放,满园争辉的可喜局面。

    三、安全教育,撑起生命保护伞

    1、强化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学校是人员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地方,容易发生不安全的事故。因此时时、处处警醒,加强班级管理,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其具体措施为:

    (1)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区教委与各学校,学校与各校点、各校点与各班班主任和室、处的安全工作链。各级相应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做到各施其职,各尽其责。

    (2)中心校、各完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预案。(3)制作安全知识、卫生小常识为专题的宣传栏,利用学校的晨会、班会、以及各种形式的集会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每天早上第一道铃声、下午最后一道铃声以安全警示为内容,同时,上午、下午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在宣布下课前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安全警示,这在我校已形成一种制度。

    (5)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保安和护校队的作用。

    2、严格工作纪律、严防死守,切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根据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我们加强了以下工作:(1)落实好学生的晨检、午检、晚检工作,做好记载和汇报。

    (2)搞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督促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3)定时对校园进行消毒杀菌。(4)教室门窗长开,通风换气。

    (5)让学生饮用抗病毒冲剂之类的增强抵抗能力的药物。(6)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扎实开展“2+2”项目活动,大课间活动,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7)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知晓防范措施,提高防范能力。

    (8)一旦发现学生有发热症状,及时送疹进行隔离治疗。(9)重视其它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四、“三治”教育,坚持走规范办学路

    学校对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在具体工作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规范办学,依法执教。这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就是一种秩序、和谐,谁先规范办学,谁就先赢得发展之机。走科学之路,我们从这一高度来认识规范办学行为的现实及深远意义。规范办学行为是将学校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的迫切需求。是学校坚持依法办校、从严治教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

    本学期,我校根据《万州区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从严治校”主题教育实施意见》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意见》中指出的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对照检查。通过召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从严治校”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以“三治”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工作,认真做好“五师”评比活动。另外,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查找并整改了比较突出的问题。

    五、改善条件提升形象

    2024年暑假,为进一步改善的办学条件,康家完小学生食堂动工兴建,总投资10万余元;并争取经费对中心校主教学楼进行彻底的维修,更换门窗、贴内外墙砖、粉刷墙壁、改造用电线路等。学校自筹资金对学生食堂至小操场15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进行硬化。

    2024年,我校争取到重庆科委100万元的塑胶操场建设援助资金,修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塑胶操场,总投资近300万元。这块塑胶操场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质。这块充满现 8

    代化色彩的红绿色,成为万州区边远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我区城乡统筹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到目前为止,已投入我校建设资金近800万元,正在建设工程1000余万元。

    舒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后山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六、反思不足,关注未来

    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我校地处边远山区,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现象是我们农村学校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的一个社会问题。我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数的95.8%,隔代抚养和临时监护人多变严重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但无法弥补留守现象带来的许多缺陷。

    二是社区教育缺乏,难以真正形成“立体”教育网络。三是边远山区师资队伍稳定的问题。未来五年,我校将面临老教师退休量大,中青年教师调出,从而出现“青黄”交替困难。

    重庆市万州区后山中心小学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适应“微时代”传播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课程教学中的“会讲”、“善讲”、“真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题来源】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广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MSZ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4-3089(2024)05-0085-0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拓展,针对“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也不断出现,如专题授课、严肃游戏以及实践创新等,这些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和吸引力做出了贡献。

    1.更新观念,适应“微时代”传播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因为有国家的强制要求就想当然的“养尊处优”,应该在坚持刚性要求的前提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微时代”传播载体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地位要确保,同时还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门“全天候”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解决思想认识的课,同时也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课,同时也是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全员”的课程。认识到以上几点,结合“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是、时、势”,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是:即规律性。“微时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知识接受规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有着区别传统传播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求是,研究“微时代”学生所思、所想与所惑,通过发挥扣准学生脉搏和触动学生灵魂的隐性教育方法,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时:即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念老经”,还要有“新唱”。“微时代”强调的就是信息的快捷性和新鲜度,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用自身理论阐释力去解释现实世界的是是非非,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有高度、有温度和新鲜度的知识,学生自然会欢迎,课程魅力会大为加强。

    势:即气势性。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也必须有其气势,要通过其强大气场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微时代”对主流价值的消解以及人们观念的多元都会产生影响,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自觉的理论担当和勇气,去主动答疑解惑,以确实如此的解答树立自身的势位。

    2.共建课堂,焕发高校思政课课堂生机与活力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不能以任何借口动摇课堂的主地位,也不能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由,撒手不管,任由课堂散起来,更不能让思政课课堂成了别人的责任田,以奇谈怪论冲淡思政课课堂的红色。

    “微时代”重视课堂教学,并非还是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做法,而是以课堂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鲜活的教学设计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激发教师思想引导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会讲:过去思政课教师由于政策把握、自身水平等原因,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的老一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理有据,没有错误,但是离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却很遥远,于是学生似乎是在听天书。“微时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会讲故事,能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宏大叙事讲精、讲细、讲生动。正如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那样,经过深入调研和筛选,教学团队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若干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讲问题,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这样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议题自然会受到学生追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令人欣慰。

    善讲:“微时代”可利用的传播载体非常多,而且大多具有声影兼具、传播迅捷、在线互动等特点。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多维度、重综合的进行授课,不能只是口对耳的语言传送,而是要实现思政课内容对学生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全方位的触动,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际上,思政课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很多,但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关切点,善于发现事件的关联,善于利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微信中一个传播的画面、微博中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微电影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等等,有了思政课教师巧妙的加工、串联与解读,就会扣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真讲:“微时代”人人持有麦克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微媒体记录着。思政课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内心产生认同,真正以三尺讲台铸魂学生一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会得到学生真正的热爱。这一方面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度。就忠诚度而言,没有教师的忠诚,思政课的课堂将会充斥着假话、套话。就胜任度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强技增能,有了深度的知识储备和辩证的科学思维,思政课教师才会真正直面现实世界,触动学生灵魂,否则很多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就不敢去涉及。

    作者简介:

    严博文(1992-),男,山东泰安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

    第五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成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评价一个学校、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教学模式也多使用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的累,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资源单一。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均比较匮乏,虽然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学生却未掌握这些资源的应用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难以得到提升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综合性的人才,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外教学,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正确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最后,教师应该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升学生分数而开展的突击教学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益处并不大,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是应该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分衡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着重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规划与组织下开展自主学习工作,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进行有机的结合。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想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应用在阅读和教学中,但是,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其探究性学习也是要注重科学性与规律性的,若教师放任学生去探究而不进行指导,那么往往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优化与整合,把握好相关的学习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开展适度的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还需要予以学生适当的评价,将评价中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教师应该遵循“多鼓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在开展评价工作时,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认知特点,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此,教师就需要主动的深入学生群体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多讲一些鼓励与赞扬的话,对于学生的不足,使用善意、委婉的语言指出,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将微博、微信、QQ等沟通工具利用起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即可有效的优化评价效果。

    付春根,教师,现居江西樟树。



    推荐阅读:
    第二轮评估后时代的教学改革思考
    XX年学生走进福利院活动总结
    横堤推广普通话总结
    小学生段考总结
    2024年门面出租合同完整版(3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