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管理论文 银行信托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2024年特岗教师考试同步训练试题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9-11 00:49: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年特岗教师考试同步训练试题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2024年特岗教师考试同步训练试题

    2024年特岗教师考试已经结束,优路教育也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一些考试需要的资料。希望备考18年特岗考试的考生能够用到。

    一、选择题

    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答案:A

    2.()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答案:C

    3.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答案:B

    4.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答案:B

    5.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答案:A

    6.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答案:D

    7.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答案:A

    8.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答案:ABCD

    9.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远近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答案:ABCDE

    10.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答案:CDE

    二、填空题

    1.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_____的影响。(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3.人际吸收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认知协调)

    4.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__和_________。(创设、体贴)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投射)

    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____等手段。(剥夺学习权利)

    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潜在威胁)

    三、名词解释

    1.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2.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要点】

    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

    它的基本特征有: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答案要点】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五、论述题

    简述课堂结构。

    【答案要点】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feisuxs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②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关于优路:优路教育品牌主要从事教师行业职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业务,包括:教师类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认证培训。

    关于资料获取:点击【教师资格证考试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www.feisuxs/jszg/注册优路教育学习账号,免费获取:①全套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网络面授课程 ③免费视频公开课 ④冲刺考点预测 ⑤免费冲刺提分系列课程。点击文档链接,可查看更多信息

    第二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训练试题(含答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_____。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 和 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2.人际关系

    3.合作

    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属于非正式团体。.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课堂情境

    2.人际关系

    3.动机

    4.正式;非正式

    5.联合群体;集体

    6.从众

    7.消极的 8.学生

    9.人际关系

    10.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1.人际吸收;认知协调

    12.创设;体贴

    13.投射

    14.剥夺学习权利

    15.潜在威胁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②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三篇:河北省特岗教师考试试题

    2024年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考试

    试卷及参考答案

    (满分 120分)

    一、单选:(计15分,每小题1分)

    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出于()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说文解字》 答案:B 解析:《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答案:A 解析:《礼记.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过程。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必须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

    3、在一学期结束后,对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进行测验,这种测验叫做()

    A、形成性测验

    B、描述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诊断性测验 答案:C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教学评价,主要用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它强调的是改进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级。

    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探察学生进行新内容学习前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或者用来探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在系统的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对学生 1 的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通常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或会考都属于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评定学生的学业等级,展示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4、一些事例显示,对“狼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性

    D、关键期 答案:D 解析: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的发育中存在“关键期”,即人在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阶段发展得比较快,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人就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比如,3岁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感知图形的“关键期”。因此,儿童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这一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教育,而对“狼孩”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的现象就证明了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

    5、在教育工作中,试图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听报告、搞活动、发表感想,这实际上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在五个方面: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生理与心理方面会出现某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段实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施以相应的分段教育。

    6、教学和智育是()

    A、同一关系

    B、因果关系

    C、隶属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D 解析: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智育实现的唯一途径,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是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任务。将教学 2 等同于智育,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与教学功能产生狭窄化甚至是唯一化的片面认识。

    7、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答案:C 解析:(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为缓慢为特征。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

    8、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成绩 C、成人每天按时吃饭睡觉

    D、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变声 答案:A 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它三项的行为属于日常生活习惯或生理变化,没有通过练习产生,也不是持久变化。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9、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她)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作()。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B 解析: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其也被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10、“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创造法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答案:B 3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都是指先前学习对以后学习的促进,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11、皮亚杰所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中,11—15岁属于()阶段。A、感知运算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1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科学与人文交融

    C、回归生活世界

    D、民主化 答案:A 解析: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13、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佣学龄儿童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因此,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也包括了适龄儿童的义务,即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4、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答案:B 解析: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24—2024)》中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24年达到()。

    A、3%

    B、2.5%

    C、4%

    D、4.5% 答案:D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24—2024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24年达到4%。

    二、判断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错误。《学记》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2、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

    正确。这正是符合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教处、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所有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在教师备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注明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将德育目标融化在一切教学活动中。

    3、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错误。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好主要学科。

    4、课程标准就是原来所说的教学大纲。

    错误。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新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了以前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涵的变化。(2)教学目的的变化。(3)教学指向的变化。(4)教学评价的变化。

    5、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6、加德纳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错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关于自然的智能、存在智能组成,每个人都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个体所具有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九种智能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将语言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核心位置,这显然不正确。

    7、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正确。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8、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正确。布鲁纳认为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 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们不仅能解释这门学科中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且能反映出这门学科中的一般事物。学生一旦获得这种观念,就能够理解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能够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他所指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能反映这一学科基本观念的概念、原理及其关联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9、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错误。人格障碍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如生理遗传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高发期,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10、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错误。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包括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包括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

    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4、简述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7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除了这些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5、简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1)爱国守法。(2)敬业奉献。

    (3)热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6、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1)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2)专业知识。a本体性知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b、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法),c、实践性知识(经验)。

    (3)专业能力。即教师在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力上必须达到一般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的基本保障。教师特殊能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如学科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1、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下述材料所体现的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参考答案:

    (1)墨子的儿童发展观属于环境决定论。(2)霍尔的儿童发展观属于遗传决定论。

    8(3)桑代克的儿童发展观属于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环境决定论者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陷入了“机械唯物论”;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遗传素质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桑代克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虽然强调了遗传、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但也忽视了个人的主观努力等因素,因此也是失之偏颇的。

    (5)我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的身心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相互割裂。

    2、分析论述下列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原则。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可它也是动物啊!学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可它们不是动物吗?

    学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做动物。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它是不是动物? 学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是动物。

    (资料来源: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82.)

    参考答案:

    (1)上述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动物的定义,而是不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形成一 9 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使学生进入有意义自主学习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对“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最后让学生掌握了“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024年4月的一天,某中学化学教师张义正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其父突然从外地回来探望儿子并找到课堂上。张义随即向学习委员交代了几句便领其父回宿舍休息,等他安顿下父亲匆忙赶回实验室时,发现学生正乱作一团。原来张义离开后,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因争着动手做实验碰翻了盛有硫酸的玻璃杯,造成三位同学被硫酸烧伤,其中一位因硫酸溅到眼皮上,造成轻度毁容。事发后,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赔偿损失并追究张义的责任,而学校则以学生烧伤纯属自己违反实验规则所致,教师对此没有责任为由,拒绝了家长的要求。

    请分析:这是不是学校事故?若是学校事故,请回答此种事故的具体含义,并分析各方责任,给予正确的处理意见。

    参考答案:本案例是学校事故,具体是学生伤害事故。它的具体含义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根据我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事故与责任”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案例中教师张义在上课期间擅自离开教室,且对可以预见的危险实验没有尽到告知责任,也没有采取措施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因此,教师张义应承担主要责任,碰翻玻璃杯的同学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根据该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因此,在该案中,对于家长的合理赔偿要求,学校应予以满足。学校赔偿后,可追究张义的责任并追偿。

    六、写作题(30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解析:考生可以从自己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写说明文、议论文,还可以写教学叙事、案例来说明教师教学中长善救失的重大作用。

    例文(议论文):

    长善救失与因材施教(由长善救失想到的…)

    《学记》指出,学习者会经常发生四种失误,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问题,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有些学生浮躁,以至贪多,这样会造成虽博而不精的失误;有些学生拘谨,以至务求精深,这样会造成虽精而不博的失误;有些学生轻飘,以至务求速进,这样会造成虽长进却肤浅的失误;有些学生畏缩,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以至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半途而废的失误。这四种过失,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为师之道,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学记》总结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现代教学论中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 11 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二、辩证施教,化“失”为“善”,变短为长。

    所谓“长善”,就是发扬某一类型学生的优点。“救失”就是纠正其缺点。学生虽各有其缺点、偏差。但与此同时也会各有其优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这样缺点自会被克服的。辩证考虑,四类缺点也隐含着学习的长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一类学生是兴趣广泛,学习效率高;第二类学生是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第三类学生是信心十足,进度快;第四种是学习有追求兴趣。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也就是化劣势为优势,变短处为长处。在学习中真正实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第四篇:特岗教师考试试题8

    特岗教师考试试题

    1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谈谈应如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加大国家财政和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保持连贯性。(2)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支出制度;

    (3)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

    (4)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

    (5)引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介入,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2 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否具体阐述视情况而定)(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案例分析(15分)最近,某报社记者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每天早晨,我去送孩子上学,都会看到值周学生站在校门口,看到老师进入,便会举手敬礼,齐声问好,可是老师却视而不见,从未见有回敬还礼的,可如果见到老师不问好,则会被批评、扣分„„” 此后,记者走访了该市几所小学,发现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一位对该现象很有感触的校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后,送记者出门时,面对学生的“校长好”,仍然无动于衷!一位家长感慨地说:“说到底,学校的老师没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高高在上,才不会理会学生的敬礼。”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才能把对学生的热爱落到实处。答案:

    (1)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师德的灵魂和核心:

    (2)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3)教师爱学生,首先要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其次要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第三,要全面关怀学生,关爱全体学生;第四,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4试论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答案: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5试论述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期望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2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

    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3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6后进生一般具有哪些心理特征?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答案:

    (1)后进生具有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自卑心理;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2)班主任应注意的方面: 1关心爱护后进生; 2尊重他们的人格;

    3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

    7谈谈你对新课改中教师行为转变的认识。答案: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

    8、案例分析(15分)李楠,某中学“宏志班”的一位学生,在她刚15岁时,母亲病故了,她悲痛万分。这个噩耗同样也震动着老师和“宏志班”里每一个同学的心。在老师的指导下,班长在征求意见后,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白花,中间用一朵大白花,周围用53朵小白花扎成一个花圈,代表全班同学的心意,送给故去的李楠妈妈。李楠在葬礼的第二天回到教室时,发现课桌里装满了慰问卡片。看着卡片,李楠热泪盈眶,并下定决心振作起来,坚强快乐地生活。结合新课改相关知识分析此案例。答案:

    (1)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以人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培养高尚情感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人生体验;(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

    9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答:

    (1)终身教育理念和理论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2)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长为教学专业人员并且在教学中越来越成熟的转变过程。也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3)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10案例分析(15分)

    课与课之间,大家习惯称为“课间”,请看两则课间文化:(1)跳皮筋念白(语文版)

    春姑娘来了,春和景明,春光明媚;夏姐姐来了,骄阳似火,夏日炎炎;秋婆婆来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冬爷爷来了,冰天雪地,大雪纷飞。(2)跳皮筋念白(数学版)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此案例。

    (1)课间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学习与发展;

    (2)课间文化多由学生自发生成,体现着儿童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和团队精神;(3)课间文化作为一项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需要教师的介入,需要学科的渗透,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是课间文化的关注者和现行开发者。11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

    答案(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以“班”为人员单位;以“课时”为单位;以“课”为活动单位。

    (3)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4)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

    (5)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使得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而小班化教学则是针对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趋势。它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佳发展。12分析课堂教学的利与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1课堂教学即班级授课制,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以“班”为人员单位;以“课时”为单位;以“课”为活动单位。

    4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5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

    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

    6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可以采取两种措施:(1)实行小班化教学(2)采取班级内分组教学。

    这两种方法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佳发展。13案例分析题(20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解析: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例如,让学生说出“红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盖房子,筑墙,砌台阶,修路,当锤子,当武器,压纸,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发散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有助于人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14案例分析题(20分)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解析]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给王老师的建议:根据不同的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取

    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成绩。15案例分析题(20分)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通过实例分析、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解析]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16案例分析题(20分)某班上语文课,课文内容是讲沙漠中的骆驼。当教师讲到“骆驼的嗅觉很灵敏,几十里外的水源,它都能嗅到„„”时,小颜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骆驼怎么能‘嗅到’呢?”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起来„„

    如果是你执教,你会怎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呢?请按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谈谈你的做法。解析:运用启发性原则和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水在太阳蒸发下化为水蒸汽飘浮在风中,有水汽的空气要比沙漠中干燥的空气要和湿润,骆驼的嗅觉相对敏感,在比较中知道水汽的存在,并沿着水汽飘来的方向找到水源。17案例分析(15分)

    我们班的王冰嗓门大,又不拘小节,经常在宿舍熄灯后还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惹来室友的不满。晨会课上,我对王冰说:“王冰,你知道吗?你们宿舍所有人都爱听你唱独角戏,比听帕瓦罗蒂唱歌还过癮,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全班同学一阵大笑,王冰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违反了宿舍管理条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对不起,请同学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 结合教师教育技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答案: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教师语言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调适学生心理、处理偶发事件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代替直白的批评,善意地揭露出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点拨和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言行,提高认识。

    18、案例分析(15分)在生物课上,老师问:“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学生答:“因为鸡蛋是生的。”老师说:“废话!鸡蛋是熟的你还不把它给吃了!”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原理分析此案例。答案:

    (1)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感觉和感受;

    (2)在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3)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答案。19案例分析

    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教士。语言

    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问题:以上是黑格尔老师的评语,请谈谈这些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案:黑格尔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其缺点与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评语以平静的语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

    给学生写评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和正确认识自我,以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

    20四案例分析

    1宋王安石写过《伤仲永》,说江西有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能诗,但后来由于父亲没有能及时教育,使他到了十二三岁时写的诗都不如从前了,到20岁,则泯然众人矣。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分析此案例。答案: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成熟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基础(2)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程度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可能的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方仲永的案例说明

    (1)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

    (2)人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观点,性格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教育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而逐渐形成的。(3)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努力,遗传素质所给予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不能变为现实。

    2有两位老师同教“机器”这一概念,一位老师在甲班说,电动机、拖拉机、织布机等都是机器。另一位教师在乙班说,机器有是那个要素,一是人为的构建组合体,二是构件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对运动,三是能代替人做功或转换力能。课后检查:钟表是不是机器?甲班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讲。”乙班的学生说:“钟表不是机器,它不能动。”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原理分析这一案例。3生物课上,老师问:“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学生答,因为鸡蛋是生的。老师说,废话,鸡蛋是熟的你还不把它吃了!请用“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原理分析此案例 21作文

    以《我的教师观》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1不少于800字2论点鲜明,有说服力

    3文章有逻辑效果4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得当

    22论述题(10分)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学校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其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个时期,这种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其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人为地将各个阶段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生理方面来看,如果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因此,教育者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性别、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案例分析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

    答:小王的努力并没有受到预期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合,他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小王一味模仿特级教师,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

    小王注重了模仿,忽视了自己的教学反思。

    24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导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教师在讲课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所学内容对今后的学习或实践的具体意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首先,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内容均不利于兴趣的激发;其次,教学方法应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性,灵活多样,切忌千篇一律;再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满足学生某些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成功的机会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所谓问题性的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如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等之中。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一跳,够得着”。过难、过易的问题均会使人失去兴趣。(4).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登攀、荣誉感等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活跃和强烈起来。(5)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自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6)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先进人物的生动事例,为学生树立了具体的榜样,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自己对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态度,也对学生经常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2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26《学记》中有这样两句话:“君子之教,喻也”;“倒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解析:《学记》中这两句话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到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 的答案。(阐释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酌情加分)

    27荣获2024年全国“十杰教师”称号的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带着自己的足球队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为了保护“小同学”„„—一支金笔送给朱兆林作纪念。告别老师时,赵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动情地说:“朱老师,收下。您不是说我能当将军吗?等我得了军功章,再拿它换这支笔好不好?”结合这个事例,谈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全面发展,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朱老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对所谓的“差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平等对待;特征之二是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朱老师并不单纯看待赵宁的学习成绩,而是发现赵宁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并加以鼓励,激发赵宁潜能的发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特点之三是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朱老师以各种方法促进赵宁的主动发展,提高自身素质,达到了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案例中最后材料说明赵宁的未来的潜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朱老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8“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谈这种观念看法。答:这种观点是真确的,是科学的评价观点。

    首先,加德纳“多元智力学说”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九种智力因素,传统的评价只重视智育,现代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仅仅关注智育,还关注学生多种技能、多种智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其次,这种评价观念体现了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早地用单一评价尺子评价学生,如简单地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学生评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再者,这种批评价观念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理念。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这种评价方法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学生。29.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第五篇: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同步训练试题(1-8)(全!)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B)。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D)。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A)。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A)。

    D.没有政治意义

    5.(C)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B)。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B)。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B)。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D)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D)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A)。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D)。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A)。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A)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B)。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ABCD)。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ABCDE)。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ABCE)。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ABDE)。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CDE)。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正式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非正式)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从众)。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人际吸收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剥夺学习权利)等手段。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简述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②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答案解析】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

    2、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C)。

    A、指导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接受法

    【答案解析】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4、(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答案解析】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D)。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6、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D)。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答案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7、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答案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

    8、(C)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D)。

    A、交往能力

    B、管理能力

    C、学习能力

    D、研究能力

    【答案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10、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C)。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答案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1、《孟子》中“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庠、学”都是指(B)。

    A、教师 B、学校名称

    C、私塾

    D、六艺

    1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B)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答案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1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解析】语文、数学、外语等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

    1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答案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是由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15、(B)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答案解析】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师应如何备课? 【答案解析】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4、简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解析】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答案解析】

    (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解析】

    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桌五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答案解析】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音、形、义三者结合)

    [提示]音、形、义三部分综合考虑,左的字音难点、左右字形的比较、左右方位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等。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三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C)。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CD)。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BCD)。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BCD)。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ADE)。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BCDE)。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BD)。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CDE)。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BE)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四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

    B)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导识土?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 布鲁纳 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 赞科夫 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 范例教学 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 具体形象 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 直观性 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 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五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像力

    C.思维力

    D.判断力

    B)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D))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 顺序性 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 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 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②创办业余党校;

    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

    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六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A)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

    C.课堂练习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C)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 《教育漫话》 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 个人本位论 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和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 身体活动 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 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民主平等 特点。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七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A.教科书

    B.CAI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牡掠笥胧芙逃咭延械钠返禄≈涞拿?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

    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来源:考试大-特岗教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 社会现象 和 教育认识 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 能动 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 各科教学 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试题八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D)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C)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B)

    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D)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

    D)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

    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 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 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 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

    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推荐阅读:
    2024年特岗教师考试同步训练试题
    爱国卫生计划
    2024---202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