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婚礼大全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倾听心灵 时间:2024-09-13 04:11: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⑴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⑵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

    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教师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什么?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

    ⑴主动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⑵独立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和实践与探究,使学习不再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1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⑵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⑵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活动。其基本理念是: ⑴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⑵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的重建: ①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研究)。其特征是: ①主动性

    ②反思性

    ③日常性

    18、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②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③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19、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流程)是什么? 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20、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的生活及其意义,是一种微观的研究。

    ⑶个案研究。它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注重校本培训的科学化。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其次,要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的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②老师每周至少听他人一节课;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的课后反思;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⑤每学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再次,开展“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一是师德师风培训;二是教育理论培训;三是课程标准培训;四是教材培训;五是教学基本功培训;六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一是现场诊断式;二是专题讲座式;三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技能亟待提高的教师);四是研训互动式;五是课题驱动式;六是案例讨论式。⑷注重培训手段的网络化。

    22、怎样理解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是一个管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课程形态。⑴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⑵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⑶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3、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那些由学校经过一定的合理性论证和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可以纳入校本课程;那些随意性很强,无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还不能说是校本课程。

    2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2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

    ⑴图书馆。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⑵科技馆。可以考虑选择较为典型的科技馆作为样本,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如制作成光盘或通过上网等途径,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⑶博物馆。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⑷网络资源。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⑸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26、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是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 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第二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

    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语文:培养人文素养。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美术:设计美的生活。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5、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强调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三、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9、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主动需要培养。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

    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是基础。

    不否定接受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10、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11、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一)探求者。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者。

    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三)指导者。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

    (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四)学习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学什么?主要有七个方面:

    (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

    (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五)反思者。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体有五个方面: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

    (2)反思教学过程;

    (3)反思教育结果:

    (4)反思教育整体;

    (5)反思教育个案。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24岁至今,写下了约200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60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

    (六)研究者。

    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当今中国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

    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13、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14、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15、评价内容、方法、标准、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16、重视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即时性,提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六、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17、教师、学生是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着。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18、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19、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在管理上,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20、必须加强外语课的教学。

    第三篇: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校办理论学习(2024.10.31)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基本趋势之一。

    (二)倡导全人教育。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课程是一种经验。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第四,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建构性是当前新课程教学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多元性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的、然而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认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为当今课程与教学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依据。

    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自主、高效、轻负”,特色是“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该教学模式概括为“五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教学流程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建构”、“评价落实”四个环节。具体过程是,学生利用学案在“自主学习课”上发现问题,并记录在师生学习互动卡上;利用“合作探究课”,师生多向互动,解决学习卡上的问题;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的梳理与知识建构;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落实。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24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推荐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德育处上半学期工作小结
    计算机教室使用总结
    沙日浩来学区
    上学期数学总结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