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三号文库 自查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谈谈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理解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平静如水 时间:2024-09-15 06:44:0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谈谈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理解

    谈谈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理解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行使国家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确定,有以下特点:

    一、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也是公务员,但他们的产生和任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所谓政府组成人员,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分别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分别包括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乡(镇)、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等。政府组成人员有任期限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五年。

    我国公务员没有分政务类与业务类,这主要是从我国政治制度来考虑的。西方国家一般实行两党或多党政治,为了减少政党竞争对政府正常行政工作的影响,将公务员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务类公务员,包括内阁成员及其助手。他们由选举产生政府任命,有严格的任期,与政党共进退。另一类为业务类公务员,也称为职业文官,通常包括副部长以下的人员。他们一般由考试录用,职务常任,非经法定事由,不可以任意辞退。这样每次政府领导人更迭,影响的只是上层少数人员,大部分职业文官保持基本稳定,国家机器能照常运转。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存在因执政党更替而影响政府稳定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将公务员分为西方国家那样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但考虑到

    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政府组成人员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决定任命,故对属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在产生和任免上做出例外规定,其他方面均按公务员制度执行。

    二、工勤人员不列入公务员。这里所说的工勤人员,是指在工勤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机关食堂、车队、清洁服务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虽然也由国家财政出资雇用,但不属于公务员。其原因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其工作性质不同。他们不行使机关的职能,而是为行使职能的人提供后勤服务。二是有利于精简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过去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生活服务业社会化程度低,各机关自己办“社会”,建设各自的生活设施。从发展方向看,机关生活后勤应逐步实现社会化。所以,在机关工勤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论其原来是干部还是工人,都不列入公务员。

    三、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经审定批准,其工作人员可以列入公务员范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行政管理中政府与公益事业性组织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着行政管理活动的单位,却被列为事业编制,如各地的商检局、工商局以及部分税务局和公安派出所等。为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除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外,其他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也可划入公务员的范围。

    2024年4月1日

    第二篇:谈谈对公务员的理解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谈谈我对公务员的认识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新时期政府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国家公务人员的工作目标。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如何做好自身的工作,如何为人民谋福利,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今年12月份,我有幸成为一名公务员,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沈小松部长和我说过,公务员有三大忌:一是忌言行不慎;二是忌懒惰;三是忌没有服务之心。沈部长的意思很明确,意义也非常深刻,我细细体会,明白了很多。

    公务员必须慎言慎行

    首先,公务员直接从事国家某项公务活动,行为代表国家队法律工条例。因而,公务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工作当中做到有法必依,以免自身的行为影响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干群关系。同时,公务员在工作中是否依照法律办事,不仅仅表明自身的法律意识程度,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制健全程度。因而,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是慎行的实际体现。

    其次,“慎”还表达出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严谨。古语有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更深层的体会出严谨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很多时候是通过文件的形式向群众或是其他单位表达,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文件当中可能会出现纰漏,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有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点,就会使数据产生极大的偏差,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所以,公务员工作,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再次,人际交往当中要有保密意识。公务员接触的文件或有机密文件,内容或者暂时不能公开,或者需要保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谈论到相关话题时,必须要有谨慎的态度,要仔细思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免因为一时口快,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给国家造成损失。

    最后,公务员要慎言。公务员是一个社会人,也是政府的代表。所说出的话往往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现在我国媒体监督日益完善,如果有不恰当的言论,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目前在网络上流传的某些干部的不良言论,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对公务员的形象损害不可谓不深。我们应该以此为鉴,不论在面对群众还是面对媒体,必须要慎言,以树立公务员良好的形象。

    公务员必须勤勤恳恳

    第一,公务员要踏踏实实的完成本职工作。单位是一个集体,在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分工有所不同。虽然每个人的工作不一样,但却是一环紧扣着一环。只有认真的听从领导的安排,踏踏实实的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使整个单位正常运转,不因为某一环节的不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为领导,为同事分忧解难,这不仅是勤奋的表现,也是促进单位内部团结和谐的实际方法。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做事不能拈轻怕重,理应承担繁琐的任务,为单位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三,公务员要勤奋学习。学习,不但是知识上的,而且是经验上的。现在知识更新是日新月异,面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需要新知识去解决。大政方针要学,法律法规要学,经济管理要学,业务流程要学,公文撰写要学。因此,在工作之余,一定要注意到为自己多充电。在工作经验方面,应多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要从中学会别人的优点,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公务员必须要有服务的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点。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首先,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我们要抛弃“为民做主父母官”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公务员的权力源泉在于人民,权力性质是公共性,权力的指向是公共利益;而这一切又决定着公务员职业不仅仅是公务员个人安身立命之所,而是以“公务性”来体现职业最高精神境界,是与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价值行为。

    其次,服务的意识不仅仅是服务,还要有奉献的精神。作为新进公务员,做的事情可能是送送文件,端茶递水的小事情。事情虽小,作用也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奉献出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爱心。做事细致一些,主动一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同样可以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奉献精神。

    最后,服务的意识也是廉洁奉公的意识。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不能讲究索取。因此,年轻公务员一定要树立廉洁为民、勤政为民的观念,在人生的起点上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无论环境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敬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升华

    自身的品行、操守和境界。不该去的地方不能去,不该说的话不能说,不该吃的饭不能吃,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能拿。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应当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认真将公务员三忌牢记于心,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考验,承担得起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做得起合格的公务员。

    第三篇: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说:“到202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024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24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四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而对于我们这些实践者,要用自身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打好每一块基石!

    第五篇:谈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谈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新天小学:肖振南

    日子如落叶般飘散于岁月的长河里,不知不觉间,我在三尺讲台上已走过了几个春秋。行走于其间,虽然不时也会有云影在上空徘徊,但更多的却是满目的葱茏和艳阳的天光,使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认为身为老师首先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书斋里寂寞但干净,很多寂寞久了的人渴望热闹就好象爱吃苹果的人渴望香焦一样,更有一些人走下三尺讲台,抖落满身的灰尘投身到那种喧闹之中忘乎所以。我认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人一生都应该有一颗圣洁的心,当过老师的人一生都不应该摒弃老师的气质与庄重。

    身为老师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这话说起来简单,做好很难。三者之间最数授业容易。我认为传道并不是单纯的把规定俗成的或经别人归纳总结的道理机械的讲给孩子,而是把对生活对人生的领悟一事一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感受,要有自己的独道之处。以一双无形的手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寻找快乐发现美、懂得感恩懂得爱。想解惑就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和信任度,如果学生不信任你,心里话就不对你讲,不知道他们疑惑什么何谈解惑?如今的孩子很好笼络,爱他们的人很多,理解他们的人很少,他们对爱的感知最敏锐,一个眼神、一个手语、一个暗示他们都心神俱会。他们欣赏积极进取又个性率真的老师,他们喜欢既个性而又不脱离群体的老师。

    身为老师一定要有深度和宽度。唯有深度方显厚重,是一本让学生永远读不完的书。唯有宽度方显涵养,能包容孩子们的过错。身为老师应该认可老师这一职业的人生高度,追求更加宽泛的人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塑造更多的人生智慧。如此既丰富了自己,也成就了学生,更发展了教育。



    推荐阅读:
    谈谈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理解
    制作销售计划(转)
    学生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1、 市场调查方向和内容
    杜云生-电话营销话术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