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名人名言 整改措施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水墨画意 时间:2024-09-16 01:02:4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按照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了学生学习“自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学生从“苦学”到“乐学”

    课堂上,我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问,学会释疑、说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双手拿书、右手执笔、举左手、边读边批划,批划时不借助尺子等工具。

    2、变“学会”为“会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大多能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查找工具书、有关书本、报刊、联系实际等手段来得以解决,化简驭繁,化难为易,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导演,师生角色互换。

    4、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人;教师是导师,是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引导、诱导和辅导。“教”完全是为了“学”,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没有学生自觉、主动的“学”,积极的实践,无论教师怎样教,学生都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学机会,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强,师生、生生相互作用,课堂活跃而又有秩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活跃、分析课文、品词析句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5、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师生共振协调课堂教学。

    6、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一期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活动。掌握了自学能力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博览群书,并用自己学会的“读—想—批—划—品—析—评”的方法,通过细读、精读进行分析、阅读,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章,大量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从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运用,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要以阅读为基础,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是基础。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自思、自悟,不仅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还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汲取了作者的各种写作方法,因此,下笔的时候也就“如有神”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在作文中还出现了“佳词妙句”,写作时也能够多角度地选材,有的甚至颇有新意。

    一期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有的学生不爱学习,贪玩,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还有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水平老上不去等等。

    平步小学:吴梅2024、1

    第二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之间到了期末,为了以后搞好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这项工作是从我教二十八年第一次干,业务上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郑老师和张老师。说实在的五年级数学比三、四年级数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又加这个年级在一、二、三年级学的是标准课本,四、五年级学的是义教课本,为了使教材衔接只利用暑假十天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补课,可以说囫囵吞枣。这样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知识的不衔接,那只好查缺补漏。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挨看,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数学学习乐园》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学生家庭作业每人必看。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测验,测验试卷同家长见面,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复习阶段,首先对课本进行详细复习,然后采取复习与测验相结合的方法,复习期间共做练习题九份,考试八次,不管是练习题还是考试题,做到每人每题都看。

    二、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后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

    一、读书做笔记

    教学之初,让学生交流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介绍自己养成了爱护图书、坚持写日记、读书做笔记等好习惯,特别是有几名学生交流了如何读书做笔记: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就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的词句可以做个记号,摘抄下来,写写读后感受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学生学习,我充分表扬了这些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当堂进行练习,让学生读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在“采蜜本”上完成一篇摘抄笔记。

    二、随时使用工具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意义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图中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几种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上作交流,并指导学生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工具书。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了在平时是如何使用工具书的,孩子们从借助字典认识字到查词典理解词语,再谈到近反义词的查阅,作文中引用格言、歇后语等,甚至对感兴趣的植物也可查阅百科全书,看来一部分学生已经尝试使用工具书,感受到工具书对学习的帮助了。因此,在班上进行了表扬,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恩难忘》

    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田老师与自己怎样教学第一课进行对比,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比喻句从“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等。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另外本文从我的表现中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从“听得入迷”——感上课专注,从“文学的种子” ——感喜欢写作,这也侧面衬托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的精彩,这是作文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要活学活用。把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因为是初次学习演讲稿,所以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教学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四问”结构相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学生对于一些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鲜活实例,效果还不错。比如陶校长认为:“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从而知道桑兰受伤之后,就无法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就无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联系学校的黄老师,因为出了车祸,成为了一个植物人,再也无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无法看到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举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课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辜负陶校长的殷切希望,让演讲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呢?我要求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今天开始,就这样“每天四问”,及时记载完成情况,当然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说真话。总之,要努力像陶校长所说的,学做“真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学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 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习作1》课后反思

    写人的文章看似简单,然实属不易,看完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不少:

    1、没有内容可以写。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询问才知: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贴才是事情,那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想不到内容可写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地说完。

    3、对于细节描写还比较的陌生。许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惊天动地的事才能体现老师的品质,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文章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学生的词语匮乏。学生原先的词语、句子的积累少,也造成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肚子”中没有东西,又怎么能好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我 加强了对“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用小事刻画人物”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用小事刻画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掌握最基本的写人方法。另外:教学中教给学生编写提纲的方法,这也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 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本课围绕“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深入学习课文,并且由此让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变色龙》教学反思

    《变色龙》以故事的形式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变色龙生活在热带丛林中,“数量不多,难得碰到”,所以对教室里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怎么办呢?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以准确、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写作顺序是“全身——头——身躯”,通过阅读,我们很容易认识变色龙。但是,为了使孩子们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我让孩子们观看变色龙的图片,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图片,相互提示。这样,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准确、清晰、具体了。

    学习第十一自然段的时候,就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学习第十四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这样几幅插图:在香蕉叶上,变色龙变成了香蕉叶色;在棕色的泥土上,变色龙变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变色龙变成了浅灰色;在枫叶上,变色龙变成了红色„„这样学生不但对这些颜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颜色的渐变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颜色渐变的、流动的、和谐的画面。学生不禁惊叹变色龙功能之奇特,本领之高超。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蝉,有的孩子把出壳的蝉儿说成了金蝉。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这时,我让孩子们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对金蝉的描写:“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再判断自己说的对不对,大家都摇头了。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出示了一张金蝉的图片,学生们都不禁惊讶以来:“噢,原来这才是金蝉呀!”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观看蝉脱壳的过程,大家一致赞同。我们便随着作者一起上了那棵树,亲眼目睹了脱壳的过程。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课文练习一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积累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本文篇幅较长,不宜要求处处详细复述。课文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复述,而其他的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简单的复述。首先,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期盼团圆。复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尽可能运用文中的原句,因为这是故 事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写了嫦娥奔月的过程,插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复述这一部分时,可以借助插图。要求学生按照原文来复述,表现意境的美。其他的部分,学生可以抓住重要的词语,进行简要的复述。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这是五年来他们语文课本上出现的第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本课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告诉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要放过拦路虎,应扫清阅读障碍,让读书更有成效。可是在现实学习中,我发觉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去查字典,他们似乎习惯于老师的讲解与告之,对待拦路虎基本上是放走的态度。所以在一开始学课文时,我请不放拦路虎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请他们谈完之后,我进行总结,然后问他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成为没有拦路虎或者很少碰到拦路虎的人?”学生都说想,接着我就说:“书上就告诉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学生兴趣很高,马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效果非常理想。但从这一课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思考不够深入细致。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自由读书,深入读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我课前找了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学生预习过课文,他们已能正确、流利朗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首先作为授课老师先要被感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然后带领孩子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教学,我和孩子们在一些图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坚强感动着。带着饱满的情感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学生踊跃回答。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顽强、抗争”。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最后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首先,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始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他们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对黄果树瀑布的总印象。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课件演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让学生体会“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形态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形态的词句,如“哗哗、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訇然作响”,“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抓住这些词句朗读体会,产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第三,大声齐读。尤其是本文的第一、二、三、六、七自然段,只有运用齐读,才能渲染出瀑布的无比壮美,烘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学习本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美的体验。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 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诺贝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一个问题:“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第二部分的重点语句,感悟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但在本课中,感觉不足的是学生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亮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在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 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所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道理。

    因为明天作文课要写本课的读后感,所以今天教学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后,先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但发觉课中学生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是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这两个方面,抓住课文重要语句,或提出问题,让他们联系全文解决,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物语言最能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心理。第二自然段是母亲与王冕的一段对话。我引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从读到议,再到读,这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体会母子情深,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最后学生知道了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是他成才的重要基础。王冕和他母亲过着温馨而幸福的日子,这都是王冕的勤奋好学的结果。学生从而懂得了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能是有的地方交流得太多,所以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花了三课时。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调控。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初步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第四篇: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6班 陈小川

    一学期即将过去,我所带的五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本学期的工作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在一学期我继续按新课程标准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推进“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一学期以来,我一直用自己正直、坦率、真诚、友爱的朴素人格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为他们行为示范,用自己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心去带动学生修正不健全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社会、家庭、集体的责任感。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站在新课改的前沿,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

    1、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首先仔细研读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开始上课,每一节课都有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都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点成长,都用不同的程度地评价不同程式度的学生。

    2、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语文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我班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合作教学中各小组分工明确,又在汇报环节汇合大家的意见。这种分合协作的方式,既照顾到各人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学习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阿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余之际,我还积极地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以求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来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学期以来,留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更高的理论知识,更完善的教学方法去揭开教育教学工作中成功的一页。

    第五篇: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案

    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

    从山上望

    轻柔

    在沙滩上看 汹涌

    看潮水 在石块间

    有趣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三、自学理解古诗

    1、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

    (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

    预设:东:向东。倚:靠,拂面而来。

    懒困:懒洋洋的。

    换词序:倚春风:怎样靠春风呢?能靠住吗?我们知道古人为了押韵,常常颠倒词序,我们只要交换一下两个词的位置就行了,春风倚。春风拂面而来。

    补省略:春光懒困: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一簇:一丛,形容花开得茂盛。

    可:究竟,到底。

    2、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师:可是究竟的意思。这是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是怎样问的?爱,就是喜欢人,喜爱。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

    师:让我们看看图,用补省略的方法,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桃花?

    这深红的桃花像 ―――――――――。这 浅红的像――――――――。

    请生填。指名读。

    3、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师: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

    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2)走近些,看看深红的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作者这时问自己:指导读:可爱深红爱浅红?读出疑问的语气。

    (指名问:你能说清楚吗?),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它们在诗人的眼里都很美丽。用一个肯定的说法就是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一下桃花的美丽。

    四、说诗意

    1、古诗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2、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读读这首诗。

    4、今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看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其实还有很多描写桃花的诗,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找一找,做一下积累。

    5、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 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三、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吃惊→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6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板书设计: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情绪变化:

    兴奋——失望——欣喜——沮丧明白道理:无须自夸谦虚务实 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藏羚羊的故事

    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

    和谐相处 蝈蝈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性吧?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狼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请孩子们看着黑板齐读课题。

    看了这样的题目,我们都知道这篇课文是和狼有关的知识的,那么有那些孩子知道有关狼相关知识和故事的吗?

    讲一讲和同学分享一下。

    二、新课

    刚才孩子们讲的故事真是精彩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狼的呢?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边读边把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全班齐读

    分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

    全班齐读

    3、检查课文读熟情况

    刚才孩子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把课文的生字词学会,我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把课文读得很好。

    分小组读课文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4、在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以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第11课。首先请孩子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把生字词复习一下。

    二、新课:

    现在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狼群生活的特点的?

    (这是一个牵动全文的中心问题,要给足孩子们自学的时间)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回答,老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回答。

    2、狼群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他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体生活,你有什么启示?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三、总结。美丽的眼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五、教学总结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第五段,从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进—步认识课文从整体上如何安排详略,完成作业本第2、3、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品质特点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弹琴姑娘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和第6段。

    3.读懂课文,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4.学习课文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的文章《弹琴姑娘》。从课题你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生:弹琴姑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阅读,听写词语。(淅沥淅沥——可以表示哪些声音?锲而不舍——什么意思?钦佩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猜猜这里谁钦佩谁?俊秀——形容谁的?)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围绕弹琴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强调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3.学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教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走进那条长长的胡同里,去认识那位让儿童文学家也钦佩的弹琴姑娘。

    三、聆听琴声,敬意产生

    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1.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交流。哪些词语和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作者的心?

    2.学生汇报。学生:读“不论清晨、夜晚„„老是听到„„”(这段话是弹琴姑娘持之以恒地练习给作者留下印象。)

    教师: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哪些场景让作者印象更加深刻?先不要说,再读读。

    3.生自由读弹琴姑娘四季弹琴的部分。

    4.汇报我四季听琴的感受。

    ①生汇报,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师相机引导“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到„„”读出这琴声让春雨有了活力,我相信作者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②汇报夏日听琴的感受。(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边钦佩这弹琴人。)

    ③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静谧恬静呢?生汇报。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

    ④汇报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

    ⑤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情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声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并汇报。可串读创设情景,生说感受。说说锲而不舍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赞赞这弹琴人。

    师相机板书(猜想-钦佩-赞美-想见)

    ⑥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⑦读课后2题的句子,体会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美妙感受。

    四、谋面解惑,虔诚祝福

    教师:作者达成心愿见到了让她赞叹不已的那位弹琴人了吗?课文哪些语句直接描写了弹琴的小姑娘?

    1.生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眼前的小姑娘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课文直接写小姑娘的地方不多,都是通过琴声或作者的感受描写的,写得简略。作者有几次见到小姑娘?两次见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五、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质疑理解“虔诚”一词。

    2小组探究“我”为什么“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用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3指导朗读“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景读)

    (1)春天的日子多雨„„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2)夏天的黄昏„„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3)秋天天高气爽„„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冬天的寒夜„„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总结: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收获。

    5试着背一背第2段和第6段。

    板书设计

    弹琴姑娘

    春天

    好奇

    夏天 叮咚叮咚 叮叮咚咚 钦佩

    秋天

    赞美

    冬天

    祝福 15 高斯智断瓶中线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整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高斯的哪些表现令人敬佩?快速默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小组交流,谈谈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这篇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片断?读一读。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书有感

    神奇的书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不平常的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间真情,体会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教学准备

    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书信常识。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17 不平常的信

    二、初读,寻找兴奋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办法先把课文读通,然后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从定期写信、模仿笔迹等方面也看出战士们的细心。)

    三、细读,找准情感持续点

    1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

    2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人写信“撒谎”的原因,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前两封信:第一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A和排长一起写第一封信给蒙生妈妈的战士们。

    B战士们想象蒙生妈妈收到这封信的情景。

    C收到蒙生妈妈回信的战士们。全班交流。

    3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这两封信,想:他们是的士兵。

    4我们给蒙生妈妈写了很多信,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直和英雄„„1946年春天。”抓重点词:一直。复习巩固过渡句的作用。

    5自读文中的最后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这是一封的信。

    6课件出示这最后一封信:再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7两次假设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中两封给战士们的回信。

    四、精读,抓住情感升华点

    在整个故事中,除了课文提到的不平常的信以外,还有很多不平常的人、事、物。不平常的你发现了吗?再读课文找一找。课件出示:不平常的人、事、物。

    五、真情流露,评选感动班级人物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在善意的谎言里看到了很多真诚的人,有真情的人。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找找最让你感动的部分读读。说说谁最让你感动,并写上简单的推荐词。革命烈士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囚歌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放范读录音带。

    2生自读课文,要求想办法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质疑,师筛选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3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等的喻义,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

    4再读诗第一、二小节。集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会水到渠成。

    5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③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指导朗读

    1初步划出节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

    第二课时 耕荒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许世友四跪慈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品质。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母慈子孝的伟大品质。教学准备

    了解许世友将军的故事;搜集英雄名将的尊老故事。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关于名将故事的文章。

    板书课题:19 许世友四跪慈母

    2交流: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速读梳理

    1(师抓住交流中的“四跪”)质疑:我也和你们一样,想知道许世友为什么四次跪在母亲脚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找吧。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交流: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三、细读填表

    1自读课文,小组完成表格次数时间起因许世友的语言、动作母亲的语言、动作结果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对比母子二人的语言动作,简单地写写感受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三次许世友及母亲的对话和动作。插入介绍许世友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忠孝难两全”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

    四、品读感悟

    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班评读。

    2复述这个故事。

    五、写作方法指导

    1观察表格中的“时间”栏,明白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介绍事情的习作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习作方法。

    六、补充课外知识

    1搜集到的英雄名将的尊老故事。

    2许世友另外三次跪母的详细情况。鸡毛信

    教学目标:

    1、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小标题,学习把课文划分为几个小故事。

    3、用浏览与精读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精神。懂得在怀人面前要想办法机智地和他们作斗争。

    4、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难点:把握重点去感受海娃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你们一定看了不少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吧。谁能介绍一下?(指生问:比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亮剑》、《历史的天空》、《烈火金刚》等。)

    (出示图片)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妄想灭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男、女、老、少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永不屈服的气节。

    你可知道,那时和我们相仿年纪的儿童们没有课堂,没有温饱,是敌人的炮火炸毁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然而,他们在战争中没有退缩、屈服,而是和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的故事。这就是——《鸡毛信》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围绕课题质疑:你知道什么是鸡毛信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鸡毛信的内容是什么?谁去送信?送到哪儿?为什么要送鸡毛信?在送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信送到了没有?)2、(课件出示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叫(),他是()。(2)、()让()把鸡毛信送到(),交给()。(3)、《鸡毛信》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吗?(4)、海娃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鸡毛信送到的?(5)、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送这封鸡毛信了吗?

    三、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指生交流。

    2、师小结:海娃为了送鸡毛信可以说是历尽艰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出虎穴,又如龙潭,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我们不妨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把它划分为几个小故事,例如,开头交待海娃接受任务,我们可以算作一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接受任务。老师一共拟了六个小标题:(课件出示)1、接受任务。2、巧妙藏信。3、深夜逃走。4、丢信找信,再次被抓。5、机智带路,诱敌入圈。6、完成任务,受到表扬。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来划分一下这六个小故事。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划的。

    3、指生回答,师对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一下订正。

    4、在这六个小故事中,比较一下,你认为那几个故事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5、指生答:藏信、夜逃、诱敌这三个故事写得最详细。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师:海娃送信,一路上凭着他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困难,课文中这样的情节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个?自己可以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小组里交流。1、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划出最感动的部分。2、学生自由在小组里交流,谈自己的感受。3、指生在全班交流,结合朗读训练。重点:“诱敌”这一段,可分角色朗读。4、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5、为什么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八路,小英雄”?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应该向海娃学习什么? 7、拓展:(课件)介绍有关的英雄故事,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少年英雄王二小》,学生可以课外去了解。

    五、播放《鸡毛信》精彩片断。

    六、布置作业:

    1、以《机智的小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课外阅读英雄故事。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连翘、拐杖、女娲、沾起、胳膊、蜈蚣、淳朴、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4.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学习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5.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典型事例的感知,全面把握刘老师的性格特点。

    2.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难点:1.体会作者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2.懂得写人时应选取多方面的事例,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作者苏叔阳,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教师: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说说你心中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教师:在作家苏叔阳的学生生涯中也有一位让他至今还喜欢着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老师》中去感受一下这位身有残疾,却给苏叔阳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2.同桌互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组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4.全班学生交流“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教师相机评价。

    5.小结:课文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1.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两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重点叙述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记叙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的写作重点。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探讨。

    (一)刘老师的教学。

    1.再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能表现出刘老师性格特点的句子,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重点: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撑地”“离地”“一转”“再转”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刘老师上课板书的艰难,烘托出刘老师对工作是这样的尽心负责、倾情付出。)

    ②再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认真、负责)

    ③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探讨“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言之有理即可。

    (二)刘老师放风筝。

    1.重点: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一系列表动作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刘老师简直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还有浓郁的诗情,给文章染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浓郁的诗情,既体现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

    ②再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十分乐观。)

    ③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五、走进课文,再识刘老师

    1.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①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的句子。

    ②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

    ③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师:“一股酸涩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感情?同学们心里为什么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情感?我们为什么更尊敬刘老师?

    3.思考:课文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春天的景物,作者有何用意呢?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突出了生命的活力,作者睹物思人,引出自己所想。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六、总结教师:刘老师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但他超越了残疾:课堂上机敏的自嘲,显示他并未被残疾带来的精神压力所控制;板书时的跳跃旋转,表明身体的缺陷并未影响他的工作;对祖国的深情、对学生的亲切,让人感受到他那博大的爱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更袒露出他那颗赤子之心,表现出他生命的健康和强壮。

    1.拿出你们的笔,也来学着写写你熟悉的一位老师的外貌或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情景。阳光很活泼

    教学内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绯红、镶嵌、按捺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3.抓住重点句子“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2.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教师:同学们能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吗?

    1.出示:冰融化以后是——(水)

    2.抽生回答。

    教师: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补充的,请你帮忙评价一下这个句子对不对?(出示:冰融化以后是春天。)

    教师:是的,冰融化以后一定是春天!世界千变万化,答案一定丰富多彩,就像这个孩子的童心一样。让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世界,阳光也会很活泼。(板书课题:阳光很活泼)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绯红镶嵌震撼起伏荡漾公正蔚蓝开阔按捺不住

    四、紧扣重点句,展开学习

    1.出示重点句:“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2.自由朗读重点句(指名读、齐读),思考为什么爸爸说“阳光也可以很活泼”,从哪几段可以感受到阳光很活泼?

    五、合作学习,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阳光很活泼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六、观看日出,结合课文理解“阳光很活泼”

    1.播放课件欣赏日出,真实感受阳光。

    ①观看“日出”。

    ②讨论:此时的阳光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重点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

    ①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闪”很有动感,也很有童趣。)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②太阳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起伏荡漾”很有动感。)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③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想象一下你眼中、心中的阳光像什么?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与美丽)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阳光的段落或句子,带着自己的体会与想象大声朗读。(赛读)

    七、再读全文,体会插叙的作用

    1.默读课文,为什么爸爸要给老师写这样一封信?想想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说明爸爸看日出的起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把插叙部分提前,再自己读读,谈谈自己的想法。

    ②介绍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八、再读重点句,理解含义,拓展延伸

    1.出示重点句:“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2.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

    3.想象老师第二天收到画和信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九、总结

    教师:“阳光很活泼”在老师眼中看起来是一个病句,可在亲眼看过日出的父亲眼中却是最美妙最灵动的句子,我们要珍视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学着尊重他人的独特感受吧。信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逐步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并从中感受被信任的喜悦。

    3.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并初步感受本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并能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引导我们购物的告示板。看,这块告示板就立在作者去外婆家的路上,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这块告示板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交流)

    这块告示板引发了我们的好奇,所以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快速轻声读课文,借助填空,简要说说我们的这次采桃经历到底是怎样的?

    出示填空练习:

    在一块告示板的指引下,我和丈夫来到一片_________________的桃林,在_____的陪伴下,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课文,感受“信任与喜悦”

    (一)、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经历,那么有趣在何处呢?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进入桃园,来,快速默读2—7小节,说说此次购物“有趣”之处。

    (随机交流)

    *、猫狗迎接、纸条留言。(学生交流后板书)

    (1)指名读留言内容。

    (2)出示句子: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再读读纸条,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3)在交流中指导朗读。*、小狗带路、自采桃子。(学生交流后板书)

    我们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

    出示:(第四小节)

    A、学生交流选择这句句子的理由。板书:喜悦

    B、交流中抓住“立即”、“欢愉”„„

    C、再次理解“欢愉”。看桃园图片,随机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引导学生感悟让我们欢愉的不仅仅是丰实的果子和沁人的香味,不仅仅是亲手采摘桃子,更是主人对让我们的信任)

    D、指导朗读。

    *、小狗把我们带回原地、无人看管的钱箱。(交流后板书:带回原地、自觉付款)

    (1)想象说话:

    我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竟无人看管。此时,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我们在欢愉过后感受到的另一种喜悦,是一种被尊重的喜悦。在这种心情下就连说话也多了几分幽默。

    (2)引读我和丈夫的对话。

    (二)小结:

    1、引出课题

    师:这份由信任带来的愉悦不仅传递给了我们,自然也会传递给所有来这儿买桃子的人们。刚才,我们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次与众不同的购物历程,从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主人对客人的____________,而客人也感受到了被信任的_____________。

    板书:

    7、信任

    桃园主人

    客人(画线)

    (齐读课题)

    喜悦

    2、齐读2——7小节(配乐)

    师:让我们齐读2——7小节,再次感受这次有趣的采桃经历,感受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利用教材,练习表达

    1、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师:同学们在此次采桃的过程中桃园主人始终没有出现,但我们仍然能从(师生呼应)留言、猫狗陪伴、无人看管的钱箱„„中感受主人的热情和信任。

    小结: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2、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那块告示板,相信它一定也引发了其他人的好奇。如果有人问起作者,他会怎么说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你能借助板书,向别人诉说这次有趣的经历吗?(指名说,同桌说。)

    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1、同学们,这是多么有趣的摘桃经历啊,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指导朗读。

    师:是啊,那是一个令人难忘和久久回味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也是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更是一个充满真诚和尊重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

    同学们,相互的信任是一种快乐,被别人信任更是一种幸福,(板书:幸福)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给予信任、收获喜悦、享受真诚带给我们的幸福吧!

    板书:

    信任

    桃园主人

    猫狗欢迎

    小狗引路

    带回原地

    客人 喜悦 幸福 纸条留言自采桃子自觉付款侧面描写网上呼救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中队辅导员的工作总结
    加强教师作风建设和行风建设个人剖析材料
    理化教研组工作总结2024[推荐阅读]
    11月案例分析小三班冯欣
    上一篇:写 字 总 结分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