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社区工作总结 法律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计划生育的影响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红叶飘零 时间:2024-09-30 22:14:1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计划生育的影响

    计划生育的影响

    一,人口结构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加速转变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劳动力

    四,男女比例失调

    一,人口结构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加速转变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计划生育的强制实施,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总人口增速放缓,但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继续增长,人口结构呈现出老年人口增多,青少年人口下降的趋势。

    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转变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后,人口再生产类型在计划生育的强力促进下,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通过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

    能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其时间历经长达一个世纪。而中国仅仅30年,这也就注定了在这种人为方式的促进下,人口转变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可预见的未来,计划生育还会继续实施,其结果将不可避免的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难解决。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经济实力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加之现在中国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既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稳定,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还会带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劳动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来华起到重要作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出生率下降,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呈倒三角型的架构,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会不断下降,而劳动力价格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将会逐渐丧失这一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会大量迁往其他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去,迫使中国进行产业格局的调整。但现在,中国经济尚未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要支柱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得产业调整面临着技术、资金、人才等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技术工人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又无法有效提高新生劳动力素质。形成了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产业调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虽然,实施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经济社会的劳动适龄人口减少,有利于就业。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减少也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

    五,男女比例失调

    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是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加,高基数高比例的无择偶人群,男女比例的失衡所导致的出生人口萎缩。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

    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近20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出来,按90年代出生性别比外推,目前0~20岁人口中男性多出女性大致相当于20岁3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如果畸型的出生性别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婚姻性别挤压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说,是一股外来的冲击力。一个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和交换价值升值“泛商品观念”作用下,婚外恋,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如果出生性别比升高得不到纠正,便会更多滋生这些不道德和丑恶社会现象,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并且间接衍生性暴力犯罪、乱伦、人们社会心态畸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将产生某些影响。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让男子来承担。

    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众多而且复杂,但计划生育是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生育观念中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生育政策的强制实施,限

    制家庭新生婴儿的数量,加上人工鉴定技术和人流技术的水平先进,人为选择新生儿性别的家庭非常多。此外,部分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使人们倾向于选择男孩。

    从1973年开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已经实施了三四十年,中国从依靠人口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社会走向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但经济社会对人口政策的要求不同,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人口政策是否合适,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生育政策在减少人口总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人口、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调整计生政策来解决,使得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篇:浅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浅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摘 要】自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在整体上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口生育政策体系。然而,伴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时期里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对我国生育政策的新挑战: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增长过快等。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调和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高效的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得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并行,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率下降;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早在立国初期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到这一点,当时的人口增长状态是无节制,无计划的。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增长,同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医疗方面的迅速发展,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迎来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次人口高峰,然而,毫无计划的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人口增长的管理有了较为明显变化,政府的介入,明确目标的提出等都使得“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战略思想的提出更为后续相关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80年,国务院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理念,中共中央也通过公开信的形式号召党员带头执行新的生育政策。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确定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将计划生育写进了新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其法律地位,为政策推行提供了理论保障[1]。这一时期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不断完善,并向制度化、法制化迈进。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落实,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24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中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根据相关统计,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30多年间,我国至少少生育了4亿人。也正是得益于此,我国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并未被强烈激化,并且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新的人口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诸如生育意愿低下、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犯罪率不断走高等,显然,过去那种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是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24年10月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做出这一重要决定与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加重是息息相关的,在低生育水平下,尽快调整完善现行的政策是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而严峻的人口形势,这也反映了政府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了1982年左右,由于更加严格的生育政策推行,总和生育率率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说明,到了上世纪末期,我国己经进入低生育国家之列。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依然处于这样的状况。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生育率的下降与GDP息息相关,年均GDP、人均GDP都和人口的增长呈反比,这就为我国的资本积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出生人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家庭的居民消费水平,家庭的负担不再像往昔那么沉重,有了更多的时间、财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再次,出生率的连年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这大大的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最后,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此外,还使得人们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这有利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的婚姻、生育等观念的引导与影响是理性的、科学的。从这些方面来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极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不断升高,老龄化趋势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在被列为低生育率国家后又被列为了老龄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生产力不够发达,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无法很好地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劳动力日益昂贵、老年人赡养难题。这些都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男女比例失调。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都认为“养儿防老”,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反映在出生率上我们可以看到:出生性别比随着年份的增加明显逐步提高,1980年起,出生性别比开始高于107,1999年突破120,2024年以来均在110以上浮动[2]。这种失调不仅会影响日后的婚姻、家庭稳定,更是导致侵犯女性案件的频发,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应对机制缺失。在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一批批的独生子女降生,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独生子女家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风险,例如可能会陷入孩子意外死亡却又无法再生育的状况。不得不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个风险家庭,那么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也是存在着风险隐患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父母在物质过于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引发了孩子性格脆弱、情感缺失等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相关需求,因此必须审慎对待人口增长,鉴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基数庞大,政策的调整不应过于激进,应掌握力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2).[2]张勇.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其对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24(3).

    第三篇:计划生育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

    计划生育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

    摘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了漫长的摸索,对当下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成长环境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到现在开放二孩政策的落地,经过了漫长的摸索。而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当下的青年一代影响深远。独生子女的一代现在已经是二十到三十岁的年纪,是中国社会的新力量,也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密不可分。计划生育导致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给了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压力。计划生育是我国在特定时期应对巨大人口压力的政策,从长远看的确延缓了人口的巨大增长,为中国的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飞跃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我们想就此浅析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影响,包括对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的变革,对于心里成长的影响,对于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其他影响。成长环境的影响

    1.1 父母观念

    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在西方,养老已经是政府承担的责任,年轻人并不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太过担心。同时,望子成龙也是中国父母的心态,从小,儿童被告知你的学习不仅代表自己的未来,还有光耀门楣。那么,学习会被赋予一种十分、功利的意义。学生对学习不是一种喜爱,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根本。

    1.1 竞争压力

    我们一起参考几组数据:

    数据一:人口普查0~14岁人口比例:

    2024年,0-14岁占总人口约20.27%,约为264,780,000; 2024年0~14岁占人口比例约19%,人口约为253,600,000;

    2024年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占总人口16.60%,人口为222,459,737人 数据二:2024年~2024年参加高考人数统计:

    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3(%)。

    在十五年义务教育未普及之前,中考就是第一个分水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被拦在了高考的大门外。就算在成功进入高中后,这依然不是终点。高考,将会淘汰掉更多的人,我们看到有数百万的人无法进入大学。即使进入大学,真正师资强大,资金充裕,名声显赫的大学只招收几十万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一些二三流院校。学生在社会的推动下,发现自己只会考试,而考试的竞争又如此的巨大,每次考试的排名,甚至常常成为他们的噩梦。在考试前,学生感到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平时的知识仿佛全都忘光了一样。他们恐惧,害怕,担心,就如同那个被狮子追扑的羚羊。在高考完后,他们欢天喜地地撕掉课本,狂欢庆祝自己再也不用看这些折磨人的东西,1.3迷茫的未来

    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中国几乎经历欧洲近四百年的社会变革。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原子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日益变化的物质,让很多人眼花缭乱,甚至难以适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今天大学课堂的东西,或许毕业已经退出时代。人口数量的问题也压抑着内心,每个人都怕自己被抛下,竞争越演越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经不只是高考。也在医疗,交通,就业方面。年轻人在学校里面,老师并不认真授课,也不告诉学生社会的现象。社会的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大学生发现他或许考试突击很强,背诵能力很厉害,却修补了汽车,玩转不了电脑硬件。进入社会,百无一用。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从事什么行业,会在哪个区域工作。而同时,父母家人或许还对大学生们寄予了厚望,住洋楼,开轿车,戴眼镜。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年轻人感到苦闷,无所事事。

    2心理成长的影响

    这里住要从独生子女的人格方面,社交方面,家庭方面和所享受的资源方面来具体阐释计划生育政策对独生子女成长方面的影响。每个方面将以益处和不益两种看法来分别解释。

    2.1独立人格 独生子女由于其成长中的大多数在家庭中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个人独处,遇到事情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能够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从而比其他人更加独立自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独立成长的环境很可能会造成子女自私、娇气的性格,而且会相对早熟,失去了应该有的快的童年时光。相比于非独生家庭来说,独生子女考虑事情会以“我”为单位,而不是以“我们”为单位,这将会使得独生子女不能再工作中良好的与人相处,互利共赢,在团队意识盛行的今天,可谓是一大缺憾。

    2.2社交生活

    独生子女缺乏人际灵活性,所能承担的折角色较少,这可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没有必要再各种角色之间转换,就节省了自己的精力,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角色的作用,在社会上相应的位置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完美契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因为独生子女独处的时间相对较多,独立意识的加强会造成与他人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在产生生活和学习落差时,没有一个能够敞开心扉的同龄人相互倾诉,很可能会造成其抗压能力较弱,在大风大浪面前缺少一个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2.3家庭成长

    独生子女的优点就是相比于非独生家庭来说,父母的赡养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于此相呼应的则是有关家庭财产分配的纠纷问题也是不存在的,这给了一个子女良好的环境来面对父母。和父母的沟通增加,减少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那么子女孝顺父母就不是因为道德绑架或者是圣母情结,而是因为在情感上和父母没有隔阂,真诚相待的结果。相对于子女来说,父母以及老一辈人对其成长的影响更为直接,有的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这使得女孩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成长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这一点在现今的某些地方还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而且在父母争吵的时候,非独生子女家庭能够平均分配子女来劝说父母双方,而独生子女则会受到父母争夺孩子掌控权的焦虑的影响,对其心理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由于是独生,老一辈人就很有可能对子女过于宠爱,变成了溺爱,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及其不利的,生活中唯我独尊的想法,处处要拥有最好的东西,对老人没有一个正常的关爱孝顺之心,这都是溺爱的弊端。这种情形在独生子女中也是屡见不鲜。

    2.4教育资源

    独生子女生来就唯一享受家庭所提供的全部资源,父母的爱都放在一个子或女身上,这令独生子女能够心理健全,在生活和学习中推己及人,对他人也能够充满爱心。而且,家庭所能够提供的衣、食、住、行等资源这都是一个人所占有,虽然这可能会减少子女的竞争意识,但是却培养了子女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不存在焦虑意识,能够快乐健康的生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所承受的压力会非常大。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是421模式。何为421,就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四位老人,父母两位长辈,和子或女一个人,面对将来的生活,子或女需要承受6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同时还有孩子,这对于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物质压力,正因为肩上的重担,很多独生子女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旦失败,就很可能造成其对自我的否定,并且不能排解,从而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老一辈人的存在,子女不可能远离父母生活,这就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对今后的生活来说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未来生活的其他影响 3.1成就与积极影响

    计划生育对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影响我们已经谈过,而如此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但是,对于这一带青年人来说,独生子女带给他们的是飞速发展的视野和经济水平。计划生育客观上创造了使单个子女得到更好资源投入的条件,而且很大程度上改观了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这一带青年人来说重男轻女早已不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女性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的上升,这个政策功不可没。这一代人的发展水平提速很快,大步追赶其他国家,虽然这里有国家快速发展的决心和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对于独生子女个体还是国家,计划生育都带来了很长时间的人口红利。

    3.2老龄化和少子化

    就今天而言,计划生育对于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且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国家,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都越来越大,这也是开放二胎政策的原因之一。中国从未有老龄化社会的管理经验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经济政治飞速发展,令世人惊叹但同时,各种挑战也令人担忧。作为一个影响了全中国几亿人的政策,虽然现在已经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独生子女政策对于这代人的影响仍未结束。计划生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于人口出生的限制让中国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24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而根据联合国定义,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形式十分严峻。但是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24年世界儿童状况》2024年我国10~19岁人口占比13%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8%。青年劳动力的巨大隐忧逐渐凸显,由此导致的当下社会,青年人的巨大生活压力。

    3.3严峻的生活压力

    由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还要养育儿女。但更多的青年人工作压力很大,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教育水平和父母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也带来了各种生活上的问题。而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社会教育资源愈来愈昂贵,成本过高。养一个孩子的支出远远超出了很多青年人的能力范围,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都不允许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夫妇养更多的孩子。202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刊发了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根据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养一个孩子直到供其上大学,平均要花掉49万元。6年后的现在,相信养孩子的成本已经不止是翻倍这么简单。而从2024年年底宣布放宽规定到2024年5月,约有145万对夫妇申请生第二个孩子,但这只占到符合条件夫妇数量的约12%。从简单的账面推算,绝大多数当代夫妇仍然选择只生一个。独生子女的余波并未随着政策落地而刹车,相反,在未富先老的当代中国,经济压力导致的独生余波还会延续不短的时间。一孩政策实施了30多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已彻底改变了几代人的生育观念。当大家认可了“一个孩子好“的时候,再让其生两孩,一时半会恐怕很难接受。而对于这代年轻人来说,承担独生子女政策的余痛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2024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王广州胡耀岭,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人民网 2024年11月20日

    [3]刘溜,中国孩子的教育成本,教师博览2024年05期

    [4]白宇、唐述权,从人民日报历史数据看我国生育政策演变史人民网 2024年7月29日

    第四篇: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xx院xx班

    黄xx

    “僧多粥少”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寅初就说过,“人口众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认为“不控制人口,不实行计划生育,后果不堪设想。”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我国开始了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现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行已有三十多年,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总人口上,计划生育有力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最直接的效果。

    二、减少了少年儿童的抚养费用与教育开支,缓解了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沉重压力,增加了家庭储蓄,提高了国家的积累水平,扩大了投资,减少了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得以更快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

    三、促进生育率的下降。生育率的下降,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负担系数低谷区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而且,低生育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普及和教育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四、对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五、有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大大减少妇女早婚早育和多育现象的发生,使妇女可以接受更加充分的教育,为广大妇女赢得了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计划生育政策,对妇女无论是政治、社会地位,还是家庭、经济地位,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使“男女平等”这项国策逐渐变成现实。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使国家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日益加重,加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费用支出,农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还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此外,人口老龄化也会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还会继续实施,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国将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然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千至一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而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千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我国将会面临着诸如日本的老龄化的情况,另外,还将面临着来自印度的挑战。

    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预测,到2024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报告则明确指出,中国“人口红利”10年后将进入“关窗期”。这使中国逐渐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密集型 产业将会大量迁往其他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去,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另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据2024年人口普查显示,新生婴儿男女比例平均为120:100,部分省份这一比例更出现了130:100。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2024年国内将有4000万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寻找结婚伴侣难,“光棍”人员急剧增多,从而导致婚外性行为增加,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以及性暴力、强奸、、诱拐少女、拐卖妇女、嫖娼、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此外,性别比例失调也是艾滋病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因素,因为性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艾滋病的传播。女性是人类的母亲,女性的减少也会使民族的繁衍受到威胁。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也引起了人们对独生子女问题的思考。“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孩子会不会寂寞?”这是亿万中国家庭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在独生子女情况下,孩子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的确,这能让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温暖和甜蜜,但它弥补不了孩子从兄弟姐妹的玩乐中获得的天然的欢乐,而且这种爱多半属于溺爱,其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诱发孩子天性中的惰性,消蚀孩子天性中的斗志,助长孩子的慵懒和骄纵倾向。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普遍存在人格缺失现象,独生子女尤为明显。再者,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加之溺爱和教育缺失,使独生子女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人格缺陷。”

    作为一个法律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中涉及的人权问题会多加关注。生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们有权决定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子女。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政府为了达到人口控制的目标简直不择手段,除了强制人工流产,强制绝育,还广泛采取扣留、没收,甚至恶意破坏公民财产,非法拘禁,乱罚款。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法律的盲区。“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该扎不扎,见了就抓。“,”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打出来、压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样的计划生育口号,是不是很熟悉呢?政府为了实施这个政策为所欲为,而不服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却几乎不能获得法律的救济。这些极端的措施和状况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国际上的形象。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面临特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但问题和前提都是会变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公共政策也是有周期的。因此,在新的问题和前提下,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调整,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首要的是要放松一胎化政策,这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起关键作用。当然解决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

    一、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二、加快产业升级,摆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推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空间移动;

    三、严禁胎儿鉴别、尽量减少婴儿比例失调;

    四、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人口素质;

    五、计划生育要法制化、规范化。

    第五篇:浅谈计划生育对未来农村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作业

    《浅谈计划生育对未来农村的影响——以敖汉旗为例》

    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姓名:国海玲

    学号:3115205

    5目录

    一、题目„„„„„„„„„„„„„„„„„„„„„„„„„

    3二、引言„„„„„„„„„„„„„„„„„„„„„„„„„

    3三、计划生育政策出台„„„„„„„„„„„„„„„„„„„

    4四、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4五、关于农村计划生育的几点担忧„„„„„„„„„„„„„„6

    六、结语„„„„„„„„„„„„„„„„„„„„„„„„„6

    七、参考文献„„„„„„„„„„„„„„„„„„„„„„„6

    浅谈计划生育对未来农村的影响

    ——以敖汉旗为例

    [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它是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的过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须。计划生育施行以来,到本世纪初,保守估计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预想的结果已经逐步实现。但是,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以及会演变成难题的次生问题。未雨绸缪,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因此粗略的提及问题解决的愚见。

    [关键词]计划生育 三农问题影响 敖汉旗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它是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的过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须。1972-2024年间,排除经济社会发展的①影响,单纯由于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少生了4.58亿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

    史性转变。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预想的结果已经逐步实现。但是,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以及会演变成难题的次生问题。未雨绸缪,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因此粗略的提及问题解决的愚见。仅以我的家乡赤峰市敖汉旗为例,借此反应与我的家乡相同情况的农村计划生育下的现状。

    一、计划生育政策出台

    当马寅初1957年在“新人口论”提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限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并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论述,这在当时遭人唾弃。在文革期间,新人口论受到严厉批判,因为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观念就是多子多福,而且,正是因为人民的支持,大众的力量,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小米加步枪的论断进一步演变为人多力量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的环境、医疗水平的相对好转,在毫无限制的人口观念下,中国人口迅速激增。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人口论得以翻案和正名,为中国实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了舆论准备。无独有偶,早在200多年前的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不断增长的人口将①陶涛、杨凡:《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

    ② 马寅初:《新人口论》②

    始终制约着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结果人类注定永远生活在贫困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刻不容缓,如若不然,人口问题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拦路虎。因此,1980年9月2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阐述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必要性。之后,1982年计划生育被中共十二大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各地,不分城乡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紧缩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超生家庭给予严厉的行政或经济处罚,成为一场波及中国大部分家庭、影响千万人命运的“生育革命”。

    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之初,需要国家的强制力辅助实施,因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在此,我仅将农村计划生育状况加以例证叙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下了太多的陋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能够传宗接代的只有家中的男丁。因此,农村计划生育难上加难,实行之初,需要政策的强制实施。有时一家人为了躲避计生部门的检查,关门闭户,举家外逃,几日甚至数月不归,饿死了锁在屋中的猫狗;有的人家没来得及外逃,计生人员拿走了他家仅剩的一些米、炕上的凉席等等物件。④③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在农村的强硬实施,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加之农村人口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向农村的倾斜,近年来农村医疗合作政策、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村独生子女补助政策及农村老年人口补助政策的施行,使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减轻。因此,养儿防老的 观念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计划生育下出生的农村80后来说,三口之家已成为固定模式,生男生女已经没有本质区别。

    三、关于农村计划生育的几点担忧

    ③ 马尔萨斯:《人口论》

    ④ 采用口述史学的方法,讲述奶奶和妈妈眼中的关于80年代中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实施的情况。

    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只生一个”的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农村。伴随农村计划生育的初见成效,几点担忧呈现在我们面前。计划生育之下,农村的人口随持续增加,但相比以前增长速度趋缓。

    在欣慰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掉以轻心。在当今“低生育率高增长量”⑤的表面态势下,应该对农村计划生育做深入地思考:在计划生育观念植根农村后,我们应该怎样控制或怎样有效地使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怎样解决农村人口外流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怎样吸引农村飞出的“金凤凰”再次栖息在农村的梧桐树?怎样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解决,发人深省。

    下面就上述问题加以详细叙述:

    第一,如何有效地使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对于我的家乡敖汉旗来说,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侧,北临科尔沁沙地且多山。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比较密集,因此每口人分得的土地区区四五亩,很难实行机械化,而且一般情况下,夫妇在手工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耕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高强度的劳动年龄大的农民无力解决,只能依靠年轻力壮的农民来解决,这种需要让农村人看到了农村劳力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果有男劳动力问题将迎刃而解,反之,生产就不能维系。这时就需要国家政策对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独生女家庭)的夫妇予以经济上的扶持。

    第二,怎样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来就应该是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配套的一项制度。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传统, 可以说, 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抚养子女算是投资, 老年人得到子女的赡养就是收益, 多养子女也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一种方法。⑥然而,计划生育打破了原有的养老传统,此时更加需要国家建立健全完善农村养老养老体制。2024年以来,我所在的敖汉旗对农村五十岁以上人口发放50元/人/月的养老补助、六十岁以上的人口60元/人/月、70岁以上的人口70元/人/月。物价飞涨的今天,并不能解决补助金额较少无助于老年人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农村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制度保障之路。

    第三,怎样吸引农村飞出的“金凤凰”再次栖息在农村的梧桐树。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经久不衰,在农村尤甚,教育在今天的农村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现实的问题不禁让人揪⑤ 顾宝昌,1945年生,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心,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留在了城市,那么农村的未来在哪里?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村官政策、三支政策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杯水车薪。返回农村的大学生将其当做进城的跳板,期满后又回到了舒适的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继续留在农村,建设家乡。

    第四,如何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近几年来,在我的家乡有很多农户搬迁到了城市,他们或是因为子女在城市定居、或是因为到城市寻找工作,出租了家里的田地,卖掉了房屋。这样的家庭永远也不会再回到农村。虽然,进城的农户相对较少,但持续下去,必定对农村生产产生不良后果。这就需要采取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限制农村常住人口外流。

    四、结语

    当前,国家政策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重视农村的生产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新三农问题”的提出,农村各种设施的完善,都使农村有了日新月异的面貌。但是,农村计划生育下产生的问题不容小视。本文只是提出的些许问题,对于解决的办法也只是蜻蜓点水。希望能够受到重视,让农村的明天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陶涛、杨凡:《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人口研究》 第35卷 第1期,2024年1月

    【2】马寅初:《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3页

    【3】[英]马尔萨斯著,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人口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10月第1版,第67页

    【5】顾宝昌:《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人口研究》第26卷第3期,2024年5月

    【6】刘效梅:《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3 卷第3 期,2024 年3 月



    推荐阅读:
    计划生育的影响
    产业工人的辞职报告 (五篇)
    生产实习周记
    阿木布鞋营销策划书
    大动作开出艳阳天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