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入党材料 个人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归纳(五篇范文)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沉香触手 时间:2024-05-29 06:12:57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归纳

    语文可以说是高中众多学科中最容易学的,高中语文有一些我们必须记住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1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小狗包弟》选自《随想录》。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0、《包身工》作者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1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12、《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家,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21、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2、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故都的秋》文笔简洁、优美,是郁达夫抒情散文代表作。

    3、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孙飘流记》等。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原本只称为“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共305篇,故又称作“诗三百”。

    5、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诗赋,由西汉刘向编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地方色彩浓厚,故曰《楚辞》,也称“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6、《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7、《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

    8、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与其子曹丕、曹植均以诗文闻名,被后人称为“三曹”。

    9、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辞》等。

    10、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人。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1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诗词开豪放一派。

    12、《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王荆公、王文公。

    13、《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3

    1.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2.《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

    3.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

    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5.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拾遗、杜工部,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6.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

    7.李商隐,唐代诗人。字玉山,号玉溪生。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作品大多具有朦胧晦涩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8.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9.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10.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时期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代表作品: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过秦论》选自《新书》。《过秦论》原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11.韩愈,字退之,中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吏部,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

    12.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整理

    惆怅:伤感、失意。

    不屈不挠:屈服。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迂回:环绕。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似水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光阴。流年,光阴。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其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炫耀:照耀;夸耀。

    沉湎:沉溺。

    摭拾:拾,拣。文中指袭用现成的词语。

    焦灼:非常着急。

    自艾自怜:自己怜惜悔恨自己。

    怨天尤人:尤,抱怨上天推及到他人。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地苛求。

    落寞:寂寞;冷落。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鬼迷心窍:比喻受到迷惑。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完美无瑕: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瑕,缺点。

    瞠目结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多形容吃惊或窘迫的样子。瞠:瞪眼睛。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深深地。

    举棋不定:拿起棋子不能决定怎么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棋,主意,主张。

    势不两立:敌对双方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势,形势。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一线生命。也比喻其他事物勉强存在下去。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残存的喘息。

    百无聊赖:喻指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聊,依靠。

    水落石出: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一如既往:完全跟从前一样。既,已经。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揉使之然也:“揉”通“煣”,火烤。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金石可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古之学者必有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3)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以为轮(省略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

    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2、《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濡染(rú)

    铩羽而归(shā)低徊(huí)

    檀香山(tán)

    桑梓(zǐ)

    逃遁(dùn)

    贫瘠(jí)

    酥骨(sū)

    抛锚(máo)

    什刹海(chà)渗浸(shân)

    烙印(lào)恬淡(tián)

    匝数(zā)缔造(dì)

    侘傺(chà)(chì)谪居(zhã)发轫(rân)翘首(qiáo)别墅(shù)奇诡(guǐ)游泊(bï)按捺(nà)丰子恺(kǎi)粘合(nián)烟垢(gîu)欷嘘(xī)(xū)方兴未艾(ài)蕞尔(zuì)

    熠熠闪光(yì)悲怆(chuàng)迁徙(xǐ)

    颠簸(bǒ)

    崔颢(hào)

    辜负(gū)

    打夯(hāng)

    根深蒂固(dì)含辛茹苦(rú)翰苑(hàn)

    静谧(mì)

    矫饰(jiǎo)

    戈壁(gē)

    惶惑(huáng)廿七(niàn)

    菜圃(pǔ)

    憔悴(qiáo)(cuì)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上”,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出下文。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煮茗(míng)蛰(zhã)居 乌桕(jiù)喷薄(bï)

    闽粤(mǐn)(yuâ)

    丰腴(yú)

    赭(zhě)色

    远阜(fù)诳语(kuáng)阴霾(mái)攫来(juã)

    惊骇(hài)雾霭(ǎi)混沌(dùn)瘴气(zhàng)剔(tī)透 粗犷(guǎng)奔放不羁(jī)千峰万壑(hâ)咆哮(páo)(xiào)壬(rãn)戌 举酒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扣舷(xián)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î)匏(páo)尊 相与枕藉(jiâ)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蜉蝣(fú)(yïu)衽(rân)席 箕踞而遨(jī)(jù)施施(yí)(yí)而行

    攒蹙累积(cuán)(cù)斫榛莽(zhuï)(zhēn)

    引觞(shāng)满酌

    无尽藏(zàng)鳘鱼(mǐn)驯服(xùn)

    僇(lù)人 垤(diã)

    颢(hào)气

    焚茅伐(fá)涟漪(lián)(yī)鼬(yîu)蓊郁(wěng)酢(cù)追溯(sù)嗥叫(háo)忧悒(yì)

    迸发(bâng)艾蒿(hāo)毛骨悚然(sǒng)蜿蜒(wān)(yán)湍急(tuān)饿殍(piǎo)

    4、文言文字词。(1)通假字(例)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3)山川相缪(通“缭”)

    4)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5)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古今异义(例)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攒蹙累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醉则更相枕以卧

    到则披草而坐

    颓然就醉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今义 积累

    古义 重叠、积压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古义 更换交替

    古义 拨

    古义 接近

    古义 从前

    古义 记

    今义 更加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今义 就是

    今义 朝

    今义 志气、志向

    今义 判断动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是岁元和四年也

    (3)一词多义(例)

    1)如

    古义 代词,这

    A 纵一苇之所如(往)

    B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D 如期完成(按照)

    B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2)属

    A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

    3)固

    A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 雍州之地,yao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

    4)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5)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6)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7)苟

    A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8)虽

    A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9)异

    A 始指异之(称奇)

    10)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11)为

    A 余自为像人(成为)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B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B 欲苟顺私情(假如)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12)而

    A 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3)乎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C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5)特殊句式(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写作特点

    1、《西地平线上》:文章共写了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文言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补充:

    1、疑难句释.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

    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

    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

    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

    非利足也。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第五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⑵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⑻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

    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

    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

    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

    ⑵函谷举。(拔,攻占)

    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

    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⑷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苏洵)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有一夜好眠。待起床一看四周境况,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还没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经决定了。六国落到灭亡地步,按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灭亡别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优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杜牧)

    翻译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 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归纳(五篇范文)
    卡通贝壳简笔画的图片带颜色(合集)
    饺子三年级作文
    匠心筑梦的演讲稿
    创建文明城市的手抄报精美又好看素材(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