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哲学范文 合同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浅唱梦痕 时间:2024-06-03 18:51:30

    第一篇: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华

    摘要: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课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课;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这一代的青年,你们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你们的事迹,能不能为你们这一代感到自豪,就是要看你们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把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训练的人,组织团结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争论、批评,在这个基础上,真正开展学术合作。要看你们是不是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去解决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真正为中国人争光。”这说明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人文知识的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德育课教学应与时俱进,赋予德育课新的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进行引导、培养、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1、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人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一的人文教育一样,都将造成理智的扭曲。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对,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 1

    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精神的素质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只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则是制造“机器”而非“育人”。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者,因此,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2、人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

    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按恩格斯的定义而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中国加入WIO后,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办学机构的介入,必然带来西方教育市场的开放,面对‘西化”、“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上消灭民族的不良用心,只有保持本民族人文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强国之路,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3、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人生的成败

    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契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学生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中的人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的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本身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1、紧扣题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人点、关节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含有人文精神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点化它。例如,讲经济常识时,应着重指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环节中的活动,各个环节要求遵循一定的动作规则,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而对于法律常识教学,应教育学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讲述哲学常识时,应把握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加强理想和信念的人生观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之中

    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新闻晨报于2024年9月刊登一则报道: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从敦煌西行出阳关,经楼兰的古丝绸之路,沙土肥美,驼玲阵阵。对此,一代代敦煌人以水为荣,以绿洲为荣。而直到近年来,脚下湿地、地下水的泉眼渐渐停止了呼吸,与沙漠戈壁四面相拥的敦煌人有些惊呆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疯狂挖井。

    通过这一事例的介绍、分析,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3、联系实际,针对学生个性气质进行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关系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尤为突出。进行人文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针对有些年满十八岁的学生在参加选举时投弃权票的现象,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全公民神圣的权利,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每个公民都应珍视这一权利,不能等同儿戏,这样来培养学生法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郁郁寡欢,这时,应及时指出人生的道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总会的挫折和坎坷,要面对有敢于失败的勇气,及时对学生进行毅力、自信等精神范畴的教育。

    4、宽容、理解、尊重、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老师给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他们就会多一点自愿,多一点自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在校学生难免会违反校纪校规,作出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对此教师尊重应学会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不仅能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信任学生,力争克服单向灌输、翻旧帐、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而应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决不能仅靠学校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应该提高德育主体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自觉的做到从他律――自律的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周建新.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7):15~16

    (2)韩雪珍.班主任应有的人文精神(J).班主任.2024(7):11~13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24-3089(2024)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摘要】 人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而且宏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的复兴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人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强调具有人文思想的生命教育,强调加强新道德教育等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认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就要让人文精神之光充溢在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羁绊

    中高考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怎样淡化,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断抠字眼,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若干个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文章时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感情的共鸣也渐渐消失殆尽,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承担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工具性亦步亦趋,对人文性难以关怀。今天的教育战线,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被逼成教书匠,使得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难以把握,自觉地接受着教参的桎梏却又甘之如饴。

    3、教参成了紧箍咒。

    纵观几十年的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教材改革,但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主宰课堂的局面却始终未变,一切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放弃了语文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 1

    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周朴园。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遵循着教参的说法,一旦与教参说法相违,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语文思维方式,渐渐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失去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既缺少生动的工具性,又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让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耀语文课堂

    语文记载了祖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如朱自清《背影》,这是一篇至情至性至美的散文。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来感受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呢?

    首先以《背影》歌动画开始导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播放孙道临先生的配乐朗读时,让学生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哪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原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让我们感动: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这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真是一段富有独特生机的美妙旅程。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新装场面,用投影仪打出来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

    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的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增进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3、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

    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基于平等的人格相遇,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要求。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等都真实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从而获得精神的沟通和经验的共享。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转换成平等的探讨、对话、交流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进行开放性解读和阐释,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解读交流中相遇,经过激烈的冲突、互渗的理解、彼此的包容、积极的接纳,把平面化的符号性文本,还原成立体多维的精神架构,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因此而体验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

    5、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开一些文学、书画、音乐欣赏和历史知识课的讲座。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陶冶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期。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人文 语文 培养 古文 教师 榜样 传统

    什么事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显然,人文精神表现的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而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言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

    养其人文精神呢?也即是说,如何在强调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呢?

    首先、从古文中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人文传统。爱国是“将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以此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反对压迫、掠夺和侵扰。”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

    汉武帝时期,苏武被困匈奴达十九年之久,受尽折磨而不改其志,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怀古》充分表达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后人每逢国家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往往借用这些爱国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些优秀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不爱国、不爱民族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国家、民族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懂得《四书》、《史记》,他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怎么可能为中国服务?”对于一个国家公民来说,爱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必须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在校内外一切活动之中,成为一条主导线索。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当仁不让,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关注人,并不是关注单独的人,而是关注处于国家、社会、自然、人群这一特定关系之中的人。如前所说,任何社会的发展

    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文中有大量的古人对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的抒发。《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言行无不体现出先贤们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第三、利用古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修身教育。

    人只有秀于内,才能慧于外。一个缺乏起码道德常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民族、他人有用的人的。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我国古人把修身一条看的格外重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最欣赏的不是子路的勇敢于帅才,不是子贡的外交能力与商业能力,不是冉求的“可以南面”而能为王的才华,而是颜回的“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文素质。在我国文化传统中保留了大量有益的修身之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荣辱不惊,唯义为先”等等。这些对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改革开放并不是意味着抛弃历史,继承传统也不是意味着全盘接收。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这期间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劳不可抹杀。一个不承认自己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第四、从“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和国外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一定的作品总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作家思想的结晶。近代以来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家、民族、民众于水火,积极探索救亡之道,其间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成果。较之古代文化传统来讲,现代人文传统更注重对个体人的关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这些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师应给予很好的引导。

    国外优秀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西方人文主义更注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关怀。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人文传统,这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会了学生如何珍惜自己的时光与生活,给了学生战胜自我的决心与勇气;《我为何而生》引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变形记》展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提醒我们建筑起守护精神的家园。

    另外,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无穷尽的,学校学习毕竟有一定的年限,人文教育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知识之间,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与行为品质,使知识、技能不断向个人内在品质转化。人文实践活动正是沟通二者的桥梁。

    语文教师应重视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社会,在自然与社会中发现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什么是值得尊重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学生不是被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得出的,或者从中修正自己已有的结论,这才是人文教育的一大成功。另外,在社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用行动来引导、教育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技艺的师傅,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的灵魂的工程师,两者的分水领就看能否自觉地深刻地认识、领悟语言的人文性,看清看活在„言‟的字里行间的„人‟”,自觉地将人文教育寓于语文素质之中。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

    明确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和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语文这艘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广阔的海洋。忽视了人文性,也就等于驾船迷失了方向,速度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总的来说,科学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素养蕴涵在人文科学中。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期。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顾黄初

    李杏保 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第五篇: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24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

    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精彩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断。”<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著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4>

    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3期p14~15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feisuxs范文网【www.feisuxs】



    推荐阅读: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影响人一生的文章-感悟生命_良好人生
    加强素质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
    人教统编版2024-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D卷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