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生日祝福 计算机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推荐五篇)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7-22 06:44:1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如何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首次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而什么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呢?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新世纪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要求“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02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群英会的信》中希望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以及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希望 “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都可以看作是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经典概括。

    (二)什么是人格

    马克思曾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就是说,动物是靠本能的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它不能把本能上升为意识;而人在获取生活资料维系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从而能够反观自然界和自身。因此,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即人格。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三)塑造人格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显示,是一个人行为的表现。当人格缺失时,这个人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人格的扭曲最终影响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人。而人确是十分复杂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曾写到:“了解人是一种最高深的艺术,便是最伟大的哲人、诗人、宗教家、小说家、政治家、医生、律师,都只能掌握一些原则,不能说对某些具体的实例——个人——又彻底的了解。人真是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神秘到极点的动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前途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变化过程;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它

    们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人格作为人的内因,决定着人的前进方向。因此,健康人格蕴藏的巨大力量将推动当代大学生奋勇拼搏。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网络时代的影响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冷战的结束使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开始被科学技术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掩盖着的意识形态渗透所取代。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并兴于美国,必定在传播方式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和美国文化的特点。这种背景下的网络全球化更像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殖民过程。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多彩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等健康人格特征,为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更新价值观念、实现人格素质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定型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点,并勇于尝试,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给塑造健康人格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据报载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IAD)的比例已经高达14.8%。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例为6.96%。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最终取决于人,因此,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导致人们因社会变革产生的人格“危机”。余潇枫先生在《哲学人格》一书中认为我们的社会在自身转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表现为: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传统人格的“失效”是指传统人格的依赖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独立人格的要求;现实人格的“失范”是指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理想人格的“失落”是指人们原有的终极价值目标丢失后新的理想未能及时建立,随陷入一种虚无和盲从。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另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三口之家”类型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家长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忽视子女的人格成长问题,最后导致产生成长教育的断层,引发新的心理疾病。

    三、如何塑造大学生的人格

    (一)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

    2024年1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的讲话中也强调“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可见,正确的理想和健康的人格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正确的理想要求并指导着健康人格的塑造;健康人格的塑造为实现正确理想提供人格保证。理想信念在人格塑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一系列具体价值观念的关键性中间环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只有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后,才会把追求全面发展变成自觉行动。

    (二)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人,就如无水之鱼,永无发展可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其中一点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积累,是根脉所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越向前发展,越是进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就越大。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到2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参与意识强、精神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先进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到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能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专业的思政干部队伍为保障

    在当今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并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肩负着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任的高校思政干部就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高校思政工作者习惯从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来认识学生,却很少从人格层面来认识学生。认识的角度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一支懂心理学的专业的思政干部队伍能够从人格层面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分析学生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从而最终帮助大学生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为重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体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然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在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过程中,既需要理性的认识,也需要社会实践。因此,高校因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并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心智、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能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必须尊重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必须尊重人

    以人为本的精髓在于“真”与“爱”。缺“真”的社会必然失去牢固的基础,乏“爱”的社会必然没有凝聚力。失真乏爱的教育必然导致社会的沙漠化

    当看到一些地方投入数亿元建一所中小学时,确实为当地加大教育投入而高兴;当走进这些学校的教室,看到班里七八十乃至百余学生,又为这些学校的安全和教学质量担心;再到当地乡村一看,新建的校舍里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不得不思考教育发展深层次的问题。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系统阐述教育的科学发展比较复杂,但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切实实行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人的发展状态是衡量教育是否科学发展、是好还是不好的最重要标准。

    中国教育近几十年发展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偏差,深入分析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如何看待人上出了问题。没有把人当成教育的主人,没有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淡化人,压低人,以长官意志为本,以经济发展或者某个功利的追求为本,以政绩为本,或把人仅仅当作工具的教育,肯定不是科学发展的教育。

    1949年全国政协《共同纲领》提出要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中对人的定位就十分恰当,这里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大众。教育要为大众服务,而不能仅仅为少数被选择出来的人服务,或仅仅为有钱有权者服务。大众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厚此薄彼。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优待少数人的重点学校,而且还形成了从教学到评价,再到管理的体制基础,有了“按权择校”和“按钱择校”。

    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必须做到尊重人,尊重每个具体的人,尊重他们在教育上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教师要尊重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尊重教师,要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和学生,单方面强制命令的教育违背以人为本,也不可能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遵从“天性为是”原则。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医生尊重生命那样尊重它。学生发展需求是学校工作的第一个依据,教师、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和教学评价以及各级教育行政和社会组织都应如此,要依这些需求去设计课程、进行管理、开展各方面工作,要把学校从行政科层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去行政化”。学校应该通过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去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注重质量,确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遵从“天性为是”,是做到这一切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实现人的发展,而不能仅仅将教育作为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工具,也不是经济和政绩的筹码。发展人是社会其他各方

    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比发展其他任何一方面都具有更高的价值。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都必须以绝大多数人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简单将教育当政绩以及各地出现的教育应试倾向和教育GDP的攀比,事实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人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本不仅是灌输知识,应该更加注重涵养个性、确立志向、产生信仰、怀抱理想,生成自由思想、培养独立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启发自觉性,发展创造力,追求真理做真人,养成合格公民,而非仅仅是地位、文凭、学位、报酬、奖励的兑换券。

    以人为本的精髓在于“真”与“爱”。缺“真”的社会必然失去牢固的基础,乏“爱”的社会必然没有凝聚力。失真乏爱的教育必然导致社会的沙漠化,现实当中的教育不“真”的问题还很严重,科学发展、尊重教育内在规律、注重质量、确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都是强调办教育要“真”。现实中教育失“爱”的问题也很严重,诸多校园事件就是例证,推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强调“爱”。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关键,在于维护教育当事人的自主权,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学习自主权。每个教育当事人都要成为自己教育的主人,政府有责任维护每个人的教育自主权,而不应强求一律;政府有责任创造条件使人人在其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要使每个人走上自己的教育之路,而不是千万人都走一条路。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难以成为教学的主角,千人一脑,千校一面的状况也不是科学发展。

    评价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教育改革是社会追求公正、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手段,应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实现人民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当人们在看到教育的条件改善的时候,或许认为教育已经越来越好了;当人们看到身边人的学历越来越高的时候,也许认为是教育越来愈好了。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评价教育质量已经有了不少技术指标和参数,然而它们仅仅能获得一些客观的情况,很难反映价值与人的感受。教育是否办得好,最终要看人人是否都获得尊重,人人是否都获得充分的发展,人人是否都得到他本应该就有的自主权,并籍此走向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

    第三篇:《尊重人、理解人》读后感

    《尊重人、理解人》读后感

    最近,通过拜读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尊重人 理解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尊重人 理解人”这个问题的认真思考,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断寻求尊重、寻求理解的过程。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把人当商品买卖的奴隶社会,再到讲究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人是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可言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唤;才有了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有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才有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惆怅;才有了电影《知音》主题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慨叹;才有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解万岁”口号的广泛流传。

    一、尊重人

    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尊重人,就是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工作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人,就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就要尊重工作对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凡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尽量让他们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激发他们配合工作的热情。

    尊重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爱人敬人,二是自尊自重。爱人敬人。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能给人尊重,别人也报以欣赏,你若予人轻视,别人定还以鄙薄。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要相互尊重。下属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下属。若下属不懂得尊重领导,领导不可能信任下属,更不可能重用下属,下属的事业和前途必然堪忧。若领导不懂得尊重下属,下属对他的尊重也必然是短暂的,或者表面的,“政声人走后”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尊重下属,尤其是能尊重有不同意见,甚至是下属反对意见的领导一定是值得下属敬重、有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的领导。

    自尊自重。“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他的言行举止能对身边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解决好,就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事事都不顺心,精神消极,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因得不到提拔,就觉得单位对不起自己,认为领导对自己有偏见,从而不在自身找原因,开始消极工作,没有积极性,长此下去,对自己、对单位、对事业都没有好处。连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暴自弃,是很难得到别人尊重的,就如

    “烂泥扶不上墙”一样。这就是“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的道理。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时候会因为不懂得自尊自重,而受人侮辱、轻视。如一些人在国外旅游时随处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等不文明行为,有损中国“礼仪之邦”形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要学会自尊自重,言行举止都要体现出浩然正气。只有学会了自尊自重,才能受人尊重,免于受侮。

    二、理解人

    理解也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理解别人,更要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就是要求我们平时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事时都要多想想,如果我处在他人的位置,是不是也是这样说、这样做,或不该这样说、这样做,体会对方的感受。一是学会倾听。我可以不赞成你的思想言论,不喜欢你的作风作派,但必须尊重你的发言权。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那是因为人在世界上需要与人交往,更好地理解别人,就要通过嘴巴说和用耳朵听来达到交流、沟通和理解。二是宽容大度。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和信任。三是换位思考。很多人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这是由于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

    理解自己就是正确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是要做到既不越权越位,又不固步自封。踢球当守门员,就不能老跑到中场去,因为跑到

    中场,球门就会大开,对手就会射空门,就会输球,但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守门员就只待在球门线内,关键时刻该出击时还是要果断出击。二是要做到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是人要有理想,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自弃自贱,把自己看得太低。三是要做到既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不原地踏步失去人生的目标,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同时,还要想着进步,有人生的目标,比如今天我当科长,那么想明天做副局长,这是很正常的,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志都争做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民公仆,做一个懂得尊重人、理解人的人民公仆,做一个受人尊重、被人理解的人民公仆。

    第四篇:8个尊重人的故事

    故事大全:8个尊重他人的小故事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重要的没美德。尊重一个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

    从古到今,关于尊重的故事有许许多多,在这里就列举一二。希望大家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启迪,尊重每一个身边的人!

    故事

    一、《买铅笔的商贩》

    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故事

    二、《鲁迅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故事

    三、《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故事

    四、《张良拾履》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

    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

    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故事

    五、《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故事

    六、《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故事

    七、《尊敬与生意》

    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廉价商店而设计的,对小药品杂货店没有好处。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从此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故事

    八、《突变》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时髦的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着名企业“亚联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他们坐在一张长椅上,女人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一脸生气的样子。

    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扫垃圾。小男孩终于不能忍受女人的大声责骂,他伤心地哭起来。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为男孩擦干眼泪,随手把纸丢在地上。老人瞅了中年女人一眼,她也满不在乎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来捡起那团纸扔进一旁的垃圾桶内。女人不停地责骂,男孩一直都没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女人又把擦眼泪的纸扔在地上。

    老人再次走过来把那团纸捡走,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老人刚刚弯下腰准备清扫时,女人又丢下了第三团卫生纸就这样,女人最后扔了六七团纸,老人也不厌其烦地捡了六七次。女人突然指着老人对小男孩说:“你都看见了吧!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做这些既卑贱又肮脏的工作。”老人依旧没有动怒,他平静地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个花园是亚联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女人理直气壮地说道:“那是当然,我是„亚联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上班!”边说边拿出一张名片丢在老人的身上。老人从地上捡起名片,扔进了垃圾桶。并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女人十分生气,正要理论时,发现有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亚联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老人说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温和地对他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说完后,就朝大厦走去。

    中年女人由生气变成了惊呆,他认识这个男子,他是亚联集团所有分公司的总监。“你,你怎么会对一个清洁工毕恭毕敬呢?”她惊奇地问道。男子用同情的眼光对女人说道:“他不是什么清洁工,而是亚联集团的总裁。”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在这个故事中,中年女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老人一眼,她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五篇:尊重人理解人心得体会

    读《尊重人 理解人》有感

    最近,通过拜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同志《尊重人 理解人》一文,使我大受启发,并对“尊重人 理解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就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只有具备换位思考的品质才能从思想上尊重人、理解人

    理解他人就是要有换位思考品质,并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事时都要多想想,如果我处在他人的位臵,是不是也是这样说、这样做,或不该这样说、这样做,体会对方的感受。一是学会倾听。例如,西方民主政治中有一句格言: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这就是朱常委在文中说到的让人有说话的机会,并且把话说完。怎样才叫懂得倾听?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诚心,抱着谦虚的态度听;

    2、专心,仔细听不要三心二意;

    3、用心,捕捉对方话语中的含义或言外之意;

    4、耐心,不要轻易插嘴;

    5、应心,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说下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有多种渠道参与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在党内,民主生活会则充分保障了党员之间的言论自由,同志之间既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又可

    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维结构,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存在各种利益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维持运行。一个人如果无视别人的价值和作用,自认为无所不能、妄自称大,自认为可以独步天下,那么他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会碰钉子,并最终头破血流一事无成。如果违背社会规律行事,或者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蛮干,或者倚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乾坤独断”,那么他所行之事也必定会招致其他人的反对和阻拦,这样的人往往不但办不成事,而且还会把事情办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戴,是因为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我们践行的是科学发展观,我们为民办事的信念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充分相信群众、理解群众,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无论是领导革命战争还是经济建设,无论是战胜地震天灾还是成功举办奥运盛事,中国共产党都能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并在世界面前赢得前所未有的尊严。

    三、只有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名言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若予人轻视,别人定还以不屑。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要相互尊重。一方面,下属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下属。若下属不懂得尊重领导,领导必然无法放

    南,是机关工作人员顺利开展和推进工作的一把金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凡事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们的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氛围将更加融洽,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进步与和谐。



    推荐阅读: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推荐五篇)
    人民警察之歌歌词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最终定稿]
    市2024年秋季人才交流大会情况汇报
    2024年工作实绩人大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