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承包合同 生日祝福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我看苏轼高一作文[样例5]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凇晨曦 时间:2024-07-22 09:09: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我看苏轼高一作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一起来看看关于我看苏轼高一作文,欢迎查阅。

    我看苏轼1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看苏轼2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平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我看苏轼3

    唐诗宋词,宋词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了。岳飞既是战士,也是词人,这让我想起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品读“大江东去,浪淘沙……”不由得想起我敬佩的词人苏轼来。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与诗词相伴,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句词出自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描写三国赤壁之战的词。他所看到的赤壁并不是当时的赤壁,所以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他明白。他看到这雄伟壮丽的场面,怎能不想到当时的赤壁之战,于是他诗兴大发,写出了这首词。看!他是多么豪放,多么的有才华,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大家都知道,他在异地为官,总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中秋佳节,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多么令人心痛!为了思念亲人,他写下了《水调歌头中秋》。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流传千古,这首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便于传扬,人们还特地把这首词变成了歌曲。

    当然,他写的古诗更是驰名中外,就拿《题西林壁》来说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既写景又蕴含哲理。他热爱大自然,连美景也写的`得这么豪放。

    提到春天,就会想到《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可爱与美丽,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看到西湖,人们不禁念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而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晴好天气与雨天之西湖之美。

    苏轼,既是北宋文学家,也是书画家,他与苏洵、苏辙称为三苏,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即便再苦,他都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我看苏轼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看苏轼5

    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我看苏轼高一作文

    第二篇:我看苏轼

    我看苏轼

    九百多年前的宋代,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历经磨难,却能笑对人生。虽然他自己所处的世界可能充满了浊气与俗气,但他并未对生活丧失信心。他教人们用一颗开朗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去挑战自己的人生。他便是宋代文化中的旷世奇才------苏轼。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坎坷,一路的无奈,对人生未来的忧伤渺茫,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没有柳三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云”的苍凉悲伤,也没有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边苦愁。。。但他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枯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他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多情,他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幽雅。。。即使当一切希望都随命运变得渺茫时,他仍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唱。

    喜欢苏轼,喜欢他的词,更喜欢他的《望湖楼醉书》。

    这首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雨后湖面上的美好风光。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跳跃的节奏,浓墨重彩,渲染了雷雨骤起又停,来去迅速的情景。诗的对比鲜明,气势纵横,读了让人觉得如临其境,如见其境,如闻其声,真是写得好极了。而且诗里倾注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的感情。读了之后,反复回味,我不禁也陶醉了。

    今后我一定要多读我国古代的好诗,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写作能力,准备为祖国的文艺百花园献上一束用心灵培育的小花,这是我的心愿。

    第三篇:我看项羽高一作文

    项羽是一代英雄,他英勇善战,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但是有勇无谋。一起来看看关于我看项羽高一作文,欢迎查阅。

    我看项羽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题记

    我的梦里,常常出现一个少年,白衣扬鞭,胯下乌骓,飞逝而过。那是你吗?霸王项羽?我在长江边唤你,只有一声声的海浪回答。

    你正义,在秦王朝肆意横行,残害无辜,生灵涂炭的时候,你没有沉默,而是猛烈的爆发,让你的正义之火燃烧你的血液,你的灵魂。你站了出来,发动起义,为人民,为整个国家杀出血路。

    你磊落,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你默然不做声,你不愿用这种不光明的手段去杀害一个对你构成威胁的人。于是放虎归山,最终的失败,也许有你的原因,但刘邦那种小人的作派,是为大多数人所不齿的。这也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表现吧!所以你磊落的伟大,也失败的光明。

    你诚信,你和刘邦说好了楚界的划分,然后很真诚的离开。刘邦却背信弃义的杀回马枪,你没有防备之中,被那种小人暗算。虽然他做了皇帝,但他又奸又滑,言而无信,又怎能让百姓心服口服呢?而你,却继承了这种可贵的诚信,那才是百姓心中的王。

    你无畏,大势已去之时,你没有一丝颓废,而是更加勇猛的去战斗,告诉将士们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一种自信。“八岁起兵,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如此之才,以无畏自信为本色,种下了雄霸天下的雄心,所以我敬佩你。

    你有情,四面皆楚歌,霸王别姬,柔情万丈,宁肯挥剑断天涯,也把相思轻放下。送走心爱的马匹,安顿好虞姬。带着江东子弟一路“大呼驰下”,纵然可以逃命,却愿自刎于江边。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自己岂能苟活?你有情有义。有人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我却要说:“江东子弟多情义,宁死江边不苟活。”有人说:“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却要说:“宜将人情学霸王,不可为王如刘邦。”你的情,你的义,深深的刻在了后人心中。

    长江呜咽,长剑血染,白衣成了血色,乌骓长嘶,美人泪眼婆娑。你的死,让那一段历史涂上了厚重的颜色,你的血,染红了那天的夕阳。也为那英雄的人生勾上了悲壮的一笔。

    正义,磊落,诚信,无畏,重情交织成了你人性中最美的光环。你就是当之无愧的西楚霸王——项羽,我们心中的英雄。

    愿你在天堂过得愉快!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我看项羽2

    英雄应当不以成败论之,秦末,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结果以项羽失败而告终,《史记》作者司马迁评价其乃“失败的英雄”,我很赞同。

    项羽,楚国人,青年时,学书、学剑皆不成,换学兵法,却也“略懂其义”,不愿深入了解,当其遇秦王游会稽时,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怒吼,项梁惊而捂其口,可见项羽的远大理想。刘邦那时算什么人呢?只是一个泗水亭长,见到秦王也只能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的羡慕之意,恐怕他至死也没想到可“取而代之”吧,可见项羽的远大理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足以体现了项羽的过人之处。

    项羽作战英勇无比,巨鹿之战,杀死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同仇敌忾,将士们以一当十,经历九次战斗,彻底击垮秦军主力,这一仗,确定了项羽的统帅地位。刘邦呢?却趁此时机,攻入咸阳,小人得志,还狂妄地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说后,立刻大怒,特别是听说曹无伤的话后,扬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多么豪迈,多么勇猛,有男子汉气概,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大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

    诚然,英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项羽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历史的教训——失去民心,项羽有着军事天赋,但他曾将秦军投降士卒坑杀二十万,典型的一个杀人狂魔,人人惧之。当其进入咸阳城后,烧杀抢掠,秦民大失所望,可以看出,项羽政治水平不高,不懂得安抚人心。

    可刘邦呢?被项羽打败后,嫌车跑得慢,居然将亲生骨肉踢下车去,这种行为简直连牲畜都不如,我想这时,他更不会有项羽那种乌江自刎的气魄吧?这是典型的小人形象,遇事毫无主张。他还惯用卑鄙手法,当刘邦项羽签订“鸿沟之约”后,原本是停战期间,却发兵攻打项羽后背,可见他是一个地道的伪君子,他还曾对项羽说“财物无所取”可是他献给项王和范增的玉璧“和玉斗”是他从咸阳宫里抢来的奇世珍宝。项羽做事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更不会干出刘邦这种口是心非的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刘邦虽然有缺点,他就只凭借了一点战胜了项羽,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无论如何,项羽的功绩是掩盖不住的,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看项羽3

    当日,你见秦王出游,大胆说出“必可取而代之”。也许当时你被别人视为疯子,看作痴人。殊不知这是一种豪情,一种理想,一种男儿当存的.抱负。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你涌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你是历史的典范。你英勇,你无畏,你威武,你战无不胜。你就是传奇。表面的光鲜,孰知背后的心酸。在无数个日落西山,你在霞光的映衬下舞到天昏地暗。累了,倦了,还要继续,始终坚持。或许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该放下。为了成功,你执着的付出。眼看着就要进军咸阳,岂料半路又杀出个刘沛公。你勃然大怒,扬言要击破沛公军。人们喜忧参半。沛公自然畏惧,亚父则倍感欣慰。但他们都不了解你所愤怒的不过是被信任的人出卖。那日,鸿门设宴。亚父怒斥“竖子不足与谋”。也许没人知道,你是故意放走沛公。人们说你这是没有政治远见。那是他们不知道“真情自在人间”。谁说的天下者就一定得落得个“背信弃义的美名”呢。沛公是一个威胁,但当日的兄弟情谊难不成是假的吗?为何别人无情,自己就一定得无义。做人不能有自己的原则吗?自古统治者就是不是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适合做君王了吗?不是吧!

    自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人们说你是暴君的时候,他们却没想到你的温柔。当日“霸王别姬”,千古流传。你的柔情分明千古流芳,人们却还是昧着良心说你的残暴。其实他们不配说你。身处乱世,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想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操控命运吧。那为何又要责怪你呢?为你的柔情不平。

    最终,你还是顺了“天下人”的意。你败了,为了你的“江东父老”为了天下人,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嘲笑你输不起。千万人责怪你不东山再起。他们不懂,不懂啊。其实,你无比勇敢。为什么打仗?为天下安宁。那战争又带给了人们什么?动荡不安。难道要说“我为了天下百姓而祸害苍生”?这不是很可笑吗?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能做到这样的胸怀天下。所以你不懦弱,相反你无比伟岸。

    时光匆匆流逝。项羽,尽管你已化为了一片尘埃,但你的男儿气概,你的英雄本色会一直延续。人们对你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传奇。项羽,我敬重的真英雄!

    岁月的轮回中,谁会一直待你到老,守着一颗稚心,丛生了华发,淡忘了天荒……不过是痴心人的梦,妄想一路白头,终还是曲终人散。散了,忘了,不过如此。却总会存有一丝的希冀,予自己留一个念想,给未来织一个希望。

    我看项羽4

    为天下社稷,项羽是人杰;为天下苍生,项羽不愧是英雄。

    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刘邦贪生怕死,多次置属下生命于不顾,乃狗熊行为。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视无睹,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项庄就可刺刘邦于座。但是他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是他“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项羽重情重义,刘邦却利用项羽重情重义,两次出卖项羽。

    项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气过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义,见伤病士兵,心疼得热泪滚滚,将自己的饮食与之分享;为人恭敬,言语和气;强壮大汉的外表,却怀着一颗仁慈的妇人之心。可刘邦背信弃义,听说项羽要把父亲煮沸,他却坦然地说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记给我留一碗羹”

    项羽是富有真情的。项羽虽地位显贵拥兵无数名震天下,却对自己的美人,包括对伴随着自己打天下的骏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围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时,帐篷里,孤灯下,项羽独自饮起酒来,涕泪齐下,悲壮气氛弥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绝唱就这么诞生了,透过岁月的隧道,飘荡至今。作文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虽死犹生。

    我看项羽5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灵魂!

    英雄,永恒不灭的灵魂!

    我看项羽高一作文

    第四篇:名人故事:苏轼,我想对你说_高一作文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第五篇:从赤壁赋看苏轼人生态度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第一部分摘要

    一,《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摘要:“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对其思想和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乌台诗案”引发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使苏轼从以济时致治为主的儒家思想开始向儒、释、道三者合一的精神世界慢慢转变,而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影响了他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这一转变的自然发生有着来自于苏轼自身宏博的学识和洒落的襟怀方面的内驱力,同时也表现为因具体的人事纠葛带来的教训有由自励风节的母教向随缘任往的父教转变的痕迹。苏轼散文中“不择地而出”的心灵感受表达的人生关切,如所谓“闲人”的风致,“平淡”的境界,“得失”的话题,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审美化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处于灾难深渊中的心灵借助于人性本能自救的力量走出困境的心灵轨迹。“随物赋形”说与“行云流水”说,作为苏轼散文创作的重要审美经验,也内在体现了受伤的心灵寻求快乐自生的道路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黄州;散文创作;心灵抚慰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他一生几经起伏,政治生涯可说是极为坎坷,但仍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直至苏轼六十六岁去世,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四十余年,为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4800多篇散文作品,数量之巨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足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在跨度如此之长的创作生涯中,苏轼谪居时期的十多年比任职时期的三十多年,无疑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成就。在走向生命旅程终点的时候,他曾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苏轼本人也意识到了几次贬居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生涯的重大意义。其中“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对其思想和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前人在评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时,大多集中在对其诗词的研究上,相比之下,对散文的这种变化进行专门、深入的评述,则略显不够。因而,本文拟通过“乌台诗案”后各时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对比,探讨苏轼散文创作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补充和深化这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苏轼的散文创作在“乌台诗案”后进入了新的层面,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部分研究都一致认可的。就如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到的:“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这种变化是什么?有论者认为是“旷达”的总体特色,也有论者认为是在主张功利与审美相统一的基础上更注意审美的倾向。但我认为其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变化的同时亦有不变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而这些丰富的人生感受使苏轼能从不断变化的视点观察和表现对象,形成自由又富于变化的文风。于变迁中受难的生活经历,促进了苏轼散文创作的发展,但他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逐渐从外在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达到了精神的愉悦,最终造就其独特的审美体验。

    贬谪时期的苏轼不可谓不痛苦,因而其散文创作中多表现生活的困顿、个人的内心矛盾与精神苦闷,但在变化的同时也有不变的对自我价值、生存状态的关切,即所谓“得失”的话题,“平淡”的境界,“闲人”的风致。这些人生体验由来已久,在之前的散文作品中也有所涉及,但真正得以深化和巩固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没有刻意地在作品中表现这种关切,而是“不择地而出”(《自评文》)地,在看似不经意的点染、勾勒中传达出—种情趣或心境。

    第二部分正文

    1.“得失”的话题

    王兰在《论苏轼旷达人生风格的基本内容》一文中认为,苏轼“总是能以‘得丧理本均’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我认为说“总是”未免太过武断,苏轼虽对于“得失”这一话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但“得丧理本均”(《用韵再和孙志举》)人生态度的形成,则应是常处逆境后自觉的心理自救,化逆境为常境,使生活时时处于主体能接受的状态,具有过程性。年轻的苏轼甫入官场就颇受赏识进而得以重用,但之后长期的外任生涯,与变法派的矛盾对立,不免使其产生一些不满足感和失意情愫,开始对人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思索。苏轼在《留侯论》中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张良受书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对不计一时之得失、“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念的初探。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提出论点,即古之豪杰之士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而圯上老人赠书则是为了试探张良是否具备这一“就大事”的必备品质,然后再列举郑伯、勾践、项羽的事例加以证明。这时的苏轼已经认识到要有所成就应学会取舍,但在“得失”问题上并未达到之后的思想境界,一时的让步目的是为了就大谋,成大事。但“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后的沉重打击,让苏轼开始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认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得中含失,失中有得。宦海生涯的养尊处优,实不如身居山野,采蔬而食、汲泉而饮的自在悠然。到了惠州、儋州时期,“得失”就已不再是问题。《书上元夜游》:“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厉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此文用精简的语句交代了元宵节夜游的前因、过程和结果,而最后一句“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则顿然感悟,“鱼”自在我心中,欲求“大鱼”,何必远去大海,汲汲求取者未必能得到“大鱼”。如若说初贬黄州的苏轼仍在致力于寻求解脱外在束缚的道路,有过因荣辱问题而陷入内心挣扎倍感苦恼的艰难时刻,但当他真正翻越人生的这道大坎,就有了一种一马平川的感觉,儋州时期他已真正达到了荣辱不惊的平和与冲淡。对苏轼而言,得“大鱼”,未必是幸,不得,亦非不幸。苏轼一生几经起伏,官场上的失意造就其文学成就上的有所得,得失之间本就难以衡量,但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经过自我调节之后,他总能以一颗平常心加以面对。

    2.“平淡”的境界

    生命离不开遗憾,人生不可能完美,这是为人的必然轨迹。而正是透脱地认识到缺憾的客观性,苏轼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都致力于以旷达洒落的态度对待人生缺憾,超脱人生缺憾所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达到不为外在荣辱所束缚的“平淡”境界。苏轼在写作《超然台记》时便已经认识到要以“游于物之外”的态度看待生活。“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质朴的生活,日常的琐事中也蕴藏无尽的乐趣。“乌台诗案”后两次贬谪所面对的生活的艰难,则让他对这一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初贬黄州时,他虽痛自节俭”,但并未为此所困扰,反而劝慰秦少游“度中尚可支一岁有徐,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然后又畅叙平日生活:“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馀,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曹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对黄州的交游、风光、物产、饮馔娓娓道来。寻常繁琐的叙述中,可见其对于生活的迷恋和热爱,亦由此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安定。惠州、儋州的生活较之黄州更为艰苦,有着“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的恶劣气候,生活又极为困苦,“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但苏轼不因陋居寒食、穷僻荒蛮而痛苦沮丧,“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书海南风土》),并以海南人自居:“我本海南民,寄居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观其期间杂记和书简,即能从心之所发、平淡自然的行文中领略其不为外物所缚的“平淡”的生活境界。如《记游松风亭》中关于“解脱”的思考:“吾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既然外在的生存环境已不可改变,那么何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顿与悲苦,“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对于苏轼来说,“鱼钩”已不再是困扰,那么“解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种人生见地在《桄榔庵铭》中表述地尤为具体形象:“九山一区,帝为方舆,孰非吾居。„„东坡居士,强安四隅。以动寓止,以实托虚。放此四大,还于一如。东坡非名,岷峨非庐。须发不改,示现毗卢。无作无止,无欠无馀。生谓之宅,死为之墟。”“正因为苏轼完全舍弃了尘世的桎梏,获得了精神心灵的完全自由,他就能够以天然的桄榔林为家,并与毒蛇猛兽、山妖鬼魅相处同居而不惊疑。在这里,苏轼对其现实生活只作情感的体验,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就使苏轼在每一具体事物的观照中,领悟到了有限中的无限,感受到了现象背后的本体,达到了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的旷达、乐观境界”。这一境界反映到其散文创作上,便呈现出“平淡质朴”的外貌。他的许多散文多以澄明宁静的心境观照对象,并在平淡中体味着主体的存在。反过来看,苏轼也正是在他创造的诗意盎然的平淡意境中,使灵魂获得了文学的慰藉。

    3.“闲人”的风致

    “闲人”的风致指的是苏轼审美的态度,即以自由、悠闲、无外在束缚的心境去欣赏自然、生活之美。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越是心境悠闲、自由放松的“闲人”,越能享受大自然造化之美妙。只有摆脱了尘世俗物的纠缠和思想上的一切杂念困扰,拥有了时间上的空闲和精神上的清闲,世间万物才能随时随地成为欣赏品味的对象,才会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快乐。谪居生活虽说是对苏轼的放逐,也可说是对其身心的放归,使其从繁杂尘务中解脱出来,能有大量时间来抒写所思所感,这也未尝不是幸事。而这一审美态度对“乌台诗案”后陷于困境的苏轼而言也是心灵的救赎,他得以从现实的困顿中跳脱出来,将视点转换成山川草木虫鱼之美,而其贬官期间作品也正是这种美的自由绽放。“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美,皆是供吾家乐事也。”(《与子明兄一首》)“闲人”看中的不是“世俗之乐”而是“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心境,那么天地万物之美自然会令其身心愉悦;“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书临皋亭》)“酒醉饭饱”的苏轼,在一种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下,领略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达到主体的完全自适和充分肯定;“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夜游》)亦是如此,这里所指出“闲”字,是领受清风、明月之美的必要心境,只是相对于仕宦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离开黄州后,苏轼便长期地处于无“闲”的生活,直至惠州、儋州贬居生活的开始,才再一次处于“闲”中。作为“闲人”,苏轼从贬居之地的山水风情,从真情流露、自然成篇的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安身立命、适己任性的快乐源泉。

    第三部分结语

    “乌台诗案”后初贬黄州而后再贬惠州,直至终贬儋州,这一过程中,既要面对困顿的外在环境的压力,又要承受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煎熬,但天生旷达的苏轼却以“此心安处是吾乡”(《定**·常羡人间琢玉郎》)的态度完美地应对生命轨迹中的多次变迁。“乌台诗案”时他经历了不知明日生死的忧患,在他乡又要面对艰苦的生活现实以及壮志未酬便遭贬放的心灵痛苦,但在遭受这一系列深刻的苦难之后,苏轼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经过心灵本能地调适和自救之后得以解脱苦难,并最终到达澄明安适的境界。他以宏博的学养和洒落的襟怀为内在驱力,又从佛老思想中汲取滋养,建构成儒、释、道三者合一的精神世界。期间的散文创作也正是寻求快乐自生的心灵脱困道路的外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对人生的关切,如“得失”的问题、“平淡”的境界、“闲人”的风致的思考,在不同时期都有所阐释和深化。而这些丰富的人生感受与不拘一格、自然为文创作实践优化结合,便构成苏轼随物赋形的文风。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予苏轼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他复杂丰富的人生体验,成就了他散文多变的风格,并最终于繁华落尽之后归于内涵深蕴的平淡自然。而文学也让苏轼得以从现实的苦难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快乐自生的人生道路。

    整理人:孙洋

    班级:高一

    (二)班



    推荐阅读:
    我看苏轼高一作文[样例5]
    以《一个微笑》初二中学生作文[推荐五篇]
    观看央视直播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个人感悟400字(推荐5篇)
    金秋十月文艺晚会开幕词(五篇)
    最新绝句教学反思[精选多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