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商标专利合同 演讲稿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星月相依 时间:2024-08-17 04:01:1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河源市

    调查对象:河源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

    调查方法:实地考查及网上搜索

    调查人:***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各项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保持平衡增长,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不断地完善政治体系,文化方面的建设亦得到加强,积极地引进外资投资力度,发展本市的旅游业,在教育方向更是进行“先发教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解放思想永远不能停止,改革开放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人类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也是无止境的,因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是无止境的。

    一、河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两江交汇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而10年后更是有了较多的增长,202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2∶34.9调整为13∶55.2∶31.8。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83亿元和230亿元,分别增长24.8%和21.9%,总量排全省第1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24.3%,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亿元,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14位;外贸出口17亿美元,增长20 %,总量居山区市之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亿元,增长17.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3.8%。富县强镇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1%、18%、19%,紫金、东源和龙川3县财政

    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分别前移19、12和5位。根据《202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市居全国综合增长竞争力第首位。

    二、河源市文化方向实行“先发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不断突破。

    30前的河源教育事业仍未十分完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基础设施亦不健全,而如今且看河源文化教育事业如何在30间完美蜕变,站在这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拐点处,它又会有以何种面貌再次扬帆启程。据本人调查,它主要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已于1996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24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24至2024学年,全市共有44.2万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29万人、初中生15.2万人)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全学年免学杂费总额约为1.6亿元,其中有10.4万人(其中小学生72991人、初中生31281人)享受“两免一补”待遇。省财政给予免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金额1918.6万元,以保证河源市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从2024年秋季起,在我市2024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免收书本费,农村孩子真正享受了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从2024年春季始,我市实行城镇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政策,全市共有513778名中小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待遇。至此,我市已基本解决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切实推进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024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7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19%,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56.03%。

    2、高中教育打响“攻坚战”。2024年,市委市政府把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作为“十项惠民工程”之首,加大了对新建或扩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投入力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有力推进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目前,我市有高中阶段学校57所(其中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88465人。2024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2.4%。全市通过新建学校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537个,通过扩建、改建学校新增学位9746个。

    2024年,全市计划招生41800人(其中普通高中24000人,中职教育17800人),需新增高中学位15121个(其中普通高中6800人,中职学校8321人),需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建设投入6.5亿元。

    确实,河源市现今教育事业发展有了较为突破性的发展,就我家乡而言,感受较深。来校的前几天,我与同学一起前往了我镇上一个我之前从未涉足偏僻的小村庄-大鲁,原先都有听起同学讲那里经济不好,而且文化教育方向也大大地缺失,但此次前行,却让我对它有了较大的改观。去到那边听村民讲,以前的大鲁村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给钱修了路,以前的瓦房小学易亦变成了现在的楼房,从之前的尘土满天的泥变成现在的水泥

    路,从之前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同一个班到现在的三个班,更是历史性的改革,更是验证了那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河源市源城区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河源打造成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新兴高端制造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泛珠三角物流基地,着力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源城旅游出台新规划,重点突出生态特色严防盲目开发,充分利用河源市自然风景地理位置优势,吸引外来游客。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城区旅游总体规划,源城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 用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发展“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客家风情”特色旅游产品,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源城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区提出,要把源城建成珠三角居民旅游休闲的胜地,争取到2010年,接待过夜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的25%以上的发展目标。

    追梦三十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现今的河源市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是政通人和。而今后我亦坚信,我们河源市会有更骄人的成就,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河源自然地理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一、关于改革开放对我家乡变化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时间:2024年4月30日———5月1日

    调查地点:家中,村街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方法:1.上网查询信息

    2.村民走访

    3.询问村干部

    调查人:李某某

    三、1.前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极大丰富,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为了解家乡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利用假期时间我做了一次关于家乡变化的报告。

    2.调查结果: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子,少有平方,没有楼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枯枝落叶,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动车是必备品,燃料也更加清洁,主要使用煤气,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千篇一律,很单一,只为穿衣而穿衣,而现在穿的是时尚,款式多种多样,想找到街道上穿一样衣服都很难;那时人们吃的是解决温饱的口粮,仅是能填饱肚子,人们收割时都是人力居多,打粮食要许多时间,现在多用收割机,一天就能够收收割好,省去了很多人力,吃的是享受,饭菜种类多式多样,温饱已不是人们的主要问题。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有的是轿车。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村那是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上学的许多很早就下来了干农活。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

    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经常由村民讨论决定。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外公外婆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记得小时候家乡许多河流清澈透明,一到夏天许多人到河里游泳,而现在河水变脏,浑浊,到处飘着药瓶和长满水草,近年我们村得癌症的人数上升很快,这些不良方面让我感到忧虑。

    2.结果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而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技化,高产化;

    大力发展林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林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林业成效显著,我的家乡许多地方因为银杏树的种植而走上了致富路;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村欠缺,没能抓住这一次良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 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 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24年 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面向社会和世界。

    3、合理化建议 1.在改革中家乡取的了丰硕成果,经济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坚持下去,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决策。

    总之,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红旗渠”故乡的辉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序 言

    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林州市的发展变化,本人于2024年10月2日至5日对林州一些典型农村和主要街区进行了走访,一个个感动地故事从侧面映射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认真学习改革当中的经验与成果,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的加强。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街区居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小商人,有一些下岗工人,还有耕作在农田的庄稼人。通过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的口述,可以大概反应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是全面深刻的了解林州的发展状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取得的成就与辉煌,总结改革当中所走的曲折与弯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教育素材

    三、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记录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一些所见所感,调研范围广,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和农民等,涉及不同的阶层人士,所以可信度比较高。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02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6个行政村、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0万。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周属卫,秦属邯郸郡,西汉置县。因西有隆虑山,故名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林县,属彰德府。民国废府,改属河北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行区革命根据地第五专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随安阳专区划归河南省,1958年划归新乡专区,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1983年10月实行市带县体制后,改安阳市辖。1994年元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达到9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500元。2024年是近年来我市投入最大、发展最快、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年份之一。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林州投资环境优越。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2种。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安(阳)林(州)高速公路也已建成,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林州风景名胜众多,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经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

    五、调研体会及建议

    水是关系林州人民生存,制约林州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林州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州恶劣的生存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自然环境。这是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一个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锻炼出的大批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山门,有组织地外出搞建筑业,并迅速形成“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发展外出建筑业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二个阶段。

    建筑业的发展,让林州人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培养了人才,集聚了资金,提供了信息,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属工业迅猛发展,林州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磨练和发展,林州从贫困的阴影中走出,迈向了辉煌的明天。但是,现阶段,林州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矛盾也逐渐凸显,所以现阶段的林州不能忽视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分享改革发展的硕果。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家乡人们收入构成及其原因调查

    暑假期间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于是调查了一下家乡人们当前收入构成的主要部分及其变化的原因。经过调查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们收入情况的变化的各项数据和分配情况进行比较,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人们经济发展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实习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学生除了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重点内容及重要理论观点以外,还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社会调查实习就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但这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因而,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活动,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认识我国国情,把书本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调查时间:2024年8月1日—8月10日

    三、调查地点:南凌村

    四、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五、调查问题(内容):

    Ⅰ.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Ⅱ.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Ⅲ.你认为家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什么地方? Ⅳ.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Ⅴ.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六、调查方法

    1、走访村民2、查阅本村的调查记录 3、询问相关的村干部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主要参照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将农民人均收入分为包括四方面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本文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镇南凌村5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调查抽样50户,涉及劳动力137人,被调查户耕地共621亩。

    首先,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64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其中,被调查农户去年有42人务工,17人在本地从事建筑业,有25人在外地打工,实现收入39.14万元,平均每个打工劳动力赚取收入9320元,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3355元,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60.7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39元,其中,农业纯收入人均221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业纯收入人均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9.57%。再次,二、三产业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等,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被调查户农民人均二、三产业纯收入达到316元,在收入构成中占到5.72%。

    八、结果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上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的增长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真的动因主要体现在:

    一、党的农村政策效应作用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二十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如全面落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推动农业多种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对农村小康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二、各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收入的重要杠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制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入出现两个阶段性的飞跃看,无不与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有关。最为突出的是2024年由于我村的大宗产品如干鲜果品、鲜菜和2024年的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24年更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第一次有了生产自主权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市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是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从我村不同从业类型农户收入差异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收入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2024.6元,劳务输出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村人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202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24]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四、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

    村级党支部在我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自治的实行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村党支部给我们家乡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九、合理化建议

    首先,确立实现我村农民稳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其次,国家应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克服制约农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健全制度,按规范的程序进行。

    再次,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中小银行,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

    总之,当前增加我村人们收入应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抓好村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村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拉动村民收入较快增长。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2024-04-12 11:32

    序 言

    2024年2月至3月,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宝鸡的发展变化,本人对宝鸡的主要街区和周边的一些农村进行了走访,鲜活的事例从一个个侧面映射出宝鸡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对于学习改革当中的经验与成果,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的加强。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街区居民和农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来自著名企业的管理阶层,还有一些下岗工人,还有耕作在农田的庄稼人。通过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的口述,可以大概反应近年来宝鸡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是全面深刻的了解宝鸡的发展状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取得的成就与辉煌,总结改革当中所走的曲折与弯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教育素材

    三、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记录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一些所见所感,调研范围广,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和农民等,涉及不同的阶层人士,所以可信度比较高。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九县三区,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其中市区人口75万,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东连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44平方公里。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以来,“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和创建“最佳投资环境、最佳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深入人心,宝鸡已经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时期,城市面貌发生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79亿元,是2024年的2.34倍;财税总收入达到46亿元,是2024年的近2倍,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78位,我国西部的一座明星城市正在崛起。

    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石油设备和钛材产量居全国首位,中国稀有金属综合加工和科研基地。陕西省重要的粮油和副食品基地之一,农业主要分布在渭河两岸及近郊,以蔬菜种植为主,兼粮食生产。关中西部粮棉和陕、甘、川三省物资重要集散地之一。西凤酒、金丝猴牌香烟、梅花牌丝为特产。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名胜古迹有姜太公钓鱼台、周公庙、周原遗址、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古陈仓城遗址、诸葛亮庙、唐九成宫遗址、“铁

    马秋风”大散关、1987年发掘的法门寺唐代地宫等。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工业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宝鸡是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国有企业比重大是宝鸡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2024年以来,市委在认真总结宝鸡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提出宝鸡的优势在工业,工业兴则宝鸡强,特别把以股权多元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工业强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 “8355”工程,紧紧围绕“大中型企业股权多元化、中小企业民营化”的目标,以产权招商为突破口,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资产、环境等优势,全力推进和不断深化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几年来,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几年都在60%以上,工业在宝鸡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增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06.9亿元,增长28.4%;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21.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8%,比2024年提高65.9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畜牧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2024年市委提出建设畜牧大市,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 “一个主体(奶牛)、三大品牌(秦川牛、布尔羊、莎能奶山羊)”的畜牧也发展格局。2024年,已建成畜牧小区322个,奶牛存栏由2024年的3.99万头增加到15.02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比“九五”末提高13.3个百分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畜牧大市建设的带动之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畜、粮、果、菜、药五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以3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3.1%。探索出了以“三集中”推进“三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良好势头,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陈仓区跻身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区),凤翔县进入陕西省竞争力十强县。

    全力打造旅游名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礼》、《周易》,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历史典故皆出于宝鸡,至今仍有北首岭遗址、钓鱼台、周公庙、周王陵、秦王陵墓群、古栈道、五丈塬、法门寺、大散关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宝鸡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有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8.6%,境内的太白山是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因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而被称为“生物基因库” 和“地质博物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宝鸡具有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近年来旅游名市建设,宝鸡的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法门寺、太白山和周文化三大旅游品牌,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2024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1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9亿元,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加之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物流、法律、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正在成长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

    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已显雏形,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2024年,陕西省委、市委从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战略全局出发,要求宝鸡率先建成大城市,成为“一线两带”建设的西部龙头,这与“四市”思路中的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不谋

    而合。市委批准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后,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陈仓区顺利完成了撤县设区,以高新新区和行政中心商务中心东移为标志的市区东扩南移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了陈仓大道、高新大道、新****大桥、福谭大桥、卧龙寺大桥、斗中路渭河隧道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载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四横十纵”的城市立体交通骨架已经形成。从2024年开始,我们就提出,要把宝鸡率先建成西北地区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24年9月,渭河市区段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先后规划并实施了渭河市区段防洪暨生态治理、市区北坡和秦岭北麓绿化三大城市生态工程。建成共占地120万平方米的两个开放式公园,北坡建成绿树成荫的190万平方米的金台森林公园。特别是渭河拦河闸下闸蓄水后,形成了14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面,“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初步形成。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到39.3%,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24年宝鸡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2024年,“创卫、创模”成功之后,2024年我们又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验收,被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宝鸡是座美丽的城市,充满着活力,孕育着机遇,这颗西部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欢迎各方朋友来宝观光旅游、投资发展。

    五、调研体会及建议

    1.肯定宝鸡在改革中所取的丰硕成果

    2.进一步探讨深化改革的思路(检索相关论文)



    推荐阅读:
    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四观”交流材料(精选5篇)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邢贲思)p(精选五篇)
    启动会策划案
    自我介绍习作指导课
    上一篇:自我介绍习作指导课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