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策划书 行政公文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山新雨 时间:2024-09-07 18:43:1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经管系学年论文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

    指导教师 杨 攀 张正琴

    论文摘要: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又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和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州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有中药资源170科,400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达七万多公倾。亳州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著名的药乡。近年来,亳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亳州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科技应用水平低、交易市场不规范、制假售假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并结合亳州市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文化旅游药材基地

    一、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

    亳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目前亳州市有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中药材种植11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亳州市正在逐步朝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有规范化种植基地8个。其中白芍、桔梗等8个中药材品种获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示范研究课题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白芷、丹皮两个品种通过良种农业规范认证。

    (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

    全市现有中成药加工企业6家,中药饮片企业超过50家。其中华佗国药厂现生产片、丸、胶、颗粒、单味药等系列产品70个品种,企业注册商标“华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济人药业公司现生产颗粒剂、中成药、饮片3个剂型1000多个品种,年产值6.86亿元,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中药材饮片生产1600个品种,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1.6亿元。全市现有饮片加工企业58家,年加工总量16万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三)建立多元化中药材销售流通模式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中药材年成交额达100多亿元,中药材对外贸易额2890万美元;亳州市另外还有中药材批发市场、中华药都,养生中心(在建)、华佗国际中药城等中药材销售流通中心。其中有6个中药材批发市场分布在亳州市不同的县区,方便亳州市内药材种植户及药商的交易。中华药都、养生中心(在建)是现代化中药材精品养生、展销、体验中心。预计建成后以销售名贵中药材为主;华佗国际中药城致力于发展为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中医药科研服务中心、仓储中心。发展药材交易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第 1页

    新的销售模式。

    二、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还没有形成基地化和规模化

    亳州中药材生产地分散,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0万亩。种植方面以散户为主,散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99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0%以上,未形成连片规模。GAP产地认证和品种认证少。

    (二)以初级饮片加工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

    亳州市虽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超过50家,但是制药企业仅有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鱼龙混杂,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制药企业只能挣得初级饮片加工费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亳州市的中药材精加工程度低,中成药生产知名品牌少,饮片加工低水平重复。

    (三)亳州中药材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亳州市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存在的染色、加重、掺杂等违法行为。2024年,安徽省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亳州5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检查,重点打击了亳州市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存在的染色、加重、掺杂等违法行为,对严重违规的8家企业责令停产整顿,收回了6家企业的GMP证书。对12家涉嫌违法的企业进行立案调查。

    (四)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与亳州其他的资源相结合。亳州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熟的白酒产业,丰富的饮食品种。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白酒产业、饮食行业相结合必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业势在必行。

    三、促进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朝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

    据统计亳州中药材的90.4%是由散户种植,零散的分布在全市的各个地区。分散经营既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更不可能朝集约化和专门化经营。所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从源头做起,使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在中药材生产方面,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以沿涡河中药村产业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以十九里中药材特色示范镇为重点,建立白芍、牡丹、菊花三大特色基地。在五马、十八里、华佗、沙土、大杨等沿涡药材镇乡建立桔梗、丹参、白芷GPA基地,形成绿色原料车间,保证中药材加工原料的安全高效。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引进药材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做大基地规模。最终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亳药种植园、亳药高

    技术产业园、亳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为亳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二)以科技创新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以谯东镇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基点,建设2024亩中药材脱毒种籽、种苗繁育基地。充分利用亳州学院(筹建中)、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培植出一条以科技兴药、以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促进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加强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配合,组织生产加工方面的科技攻关,重点在良种繁育和推广、新药研发、基地建设、高精尖设备更新、现代物流、人才培训等关键技术领域引进消化吸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引进一批先进的重大装备,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中药材加工特别是二次加工能力,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药企品牌化建设

    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培育形成饮片加工、有效成分提取、传统中成药、一二三类新药开发的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企业集群。充分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产品研发、新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工程,培植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中药材特色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建设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优秀中药材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企业,着力打造本土的著名品牌。

    (四)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监管

    描准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规程,组织生产加工经营。对已制定并得到批准的药材白芍、桔梗、丹皮、丹参等生产标准,在基地建设中对照标准严格执行,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安全。对当地未有生产标准的药材品种,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争取相关部门认定,严格操作管理,确保药材安全高效。组织未通过GMP认证的药材加工企业加快认证步伐,对于认证期内未通过认证的,取消生产加工资格。依法加强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对未经GSP认证的无证经营企业,及时予以查处。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群防群治网络,对药品、药材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全过程监控,监督药品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及药农、药商依法生产、经营。发现制售假劣药品药材和违法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上级组织及监管部门。对于举报的单位和个人,查实处罚后,给予奖励。

    (五)建立健全中药材产品销售市场

    对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重组,整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实现中药产业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努力向中药物流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把中国亳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药材集散地。通过对亳州中药材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推介宣传打响亳州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专门的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使中药材产业向金融行业延伸。

    (六)做好中药材产业延伸产业的发展

    亳州中药材种植种类约40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这对于亳州经济来说既是庞大的药材资源,又是绝佳的旅游资源。亳州旅游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资源来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游”、“特色农事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将单纯的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亳州旅游可以实施“产业协作”战略,通过旅游将亳州药材种植、药材加工等一二产业充分的调动起来,中药材种植基地可以兼顾药材基地与旅游观赏两大功能,将药材这种特殊的旅游产品观赏过后再把它作为纯粹意义上的商品进行二次销售。

    对亳州市药材交易市场进行改造,将其作为亳州市重点旅游目的地来进行打造,推动医药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化。同时亳州还是一代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可以重点开发养生旅游,开展“五禽戏”文化推广。亳州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以开展“养生、健身”等旅游项目。

    重点扶持一批药酒、保健酒、养生酒企业,使其迅速壮大,在中医保健酒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药膳饮食连锁、中药材食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主题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对亳州的关注。构建“中医药、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三大产业体系,把亳州打造成为特色突出、文化厚重、涵盖广泛、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

    (七)利用药博会做好中药材产业及其延伸产品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亳州中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弘扬中医药产业文化。在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举办“名医荟萃——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名医到亳州坐堂会诊,期间邀请影响较大的媒体跟踪报道,集中展现专家对一些西医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的治愈过程。举办一些中医论坛、中医讲座对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对中医的侵权行为进行反击。邀请全国知名的中药连锁店如同仁堂、本草国药馆等举办采购洽谈会等活动项目。从而将药博会办成亳州形象的展示会,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促进会、药材药品的推销会、亳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介会,亳州旅游产业的宣传会。

    参考文献:

    [1]邓大学.中医药开发利用前景及其发展策略与途径——兼谈安徽省暨亳州市的中药产业经济发展[J],《基层中药杂志》,2024(01)

    [2]张蕾,周秉根,张静,陈建业,何俊杰,潘金宝,刘向阳.亳州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报》,2024(01)

    [3]黄晓莉.亳州市养生旅游发展对策[J],《科技和产业》,2024(04)

    [4]马灵珍.亳州地区中药饮片行业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2)

    第二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24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24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24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24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24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24(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24(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12):24-25.

    第三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2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24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第四篇: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对我市的经验启示(推荐)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对我市的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2024-04-07 10:07

    网友评论 条 点击查看 进入论坛

    来源: 随州日报社

     长江野生鱼可致性早熟

     孙绪鹏的爱民日记人民公安为人民

     积分换机票积分里程≠航行距离  湖北名酒被“傍”呼吁立法严打造假

    安徽省亳州市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名不虚传。目前,亳州市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中药饮片年产量占全国的1/3,中药材年成交额占全国的1/4,中药材出口量跻身全国三强。亳州的中药材产业为何能发展得如此迅猛?亳州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亳州中药 越做越大

    亳州中药材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安徽省把亳州列入该省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亳州市把中药产业放在该市五大主导产业之首来抓。在发展之初,亳州还采取了“富百姓、不富财政”的办法:药农种药材,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药商在市场经营,一个摊位一年税费仅6000元,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此外,亳州还于2024年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机构——药业发展局,专门负责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坚持集约发展,培植产业集群,是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条成功之道。该市大力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广GAP、GMP和GSP标准认证,构筑了全市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目前,亳州市已发展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中药材规模种植基地8个。该市共有药业生产企业54家,其中过亿元药业企业达17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

    亳州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交会和药博会的推动。亳州市已连续举办了25届中药材交易会和4届中医药博览会,使“华佗故里”、“药都”、“药材之乡”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吸引了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白云山制药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亳州。

    朝阳产业 大有可为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产业、扩大中药基本药物覆盖目录。特别是在防治非典和甲流感等重大疫情中,中药的独特作用普遍被人们所认同,中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流传久远,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随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与亳州极为相似,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我市的银杏、桔梗、黄姜、红头蜈蚣等地道药材曾叫响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药材种植逐步在吴山、万和、高城、殷店、唐县等乡镇展开。近两年来,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中药材种植正迅速复苏,人工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药农尝到了甜头。我市加工、供销的潜力也很巨大,拥有武汉健民、湖北广仁两家中医药骨干企业,随县高城镇的鸿发公司还将随州的中药材销到了韩国。

    中药材产业是古老而又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建设特色随州、文化随州的重要举措。发展中药材产业正当其时。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如何促进中药材产业在我市的发展?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我市中药材种植基础差、块头小,农民种植经验缺乏,要发展中药材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离不开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可成立中药材发展领导小组,设立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订发展规划;要出台扶持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要注重培育典型,逐步积累种植经验。在种植初期,应借鉴亳州经验,选择适宜品种,推广药药套种、药与经济作物套种,逐步提高经济效益。

    我市应大力宣扬“神农是中医药的鼻祖”、“随州是中草药的最早发祥地”等历史文化因素,可考虑在寻根节上突出“神农尝百草”文化主题,组织来宾观“百草园”,举办“神农与中草药”论坛,在特色农产品展区设立中药材专柜,还可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内或周边,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如白芍、牡丹等,进行连片种植,同时开展采药、制药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大力培育药业经纪人队伍,畅通药业流通渠道,可让药农无后顾之忧,让企业无原料之愁。我市还可以建立药材加工产业园,扶持或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帮助随州健民、广仁药业、东晨菌业等涉药企业做大做强。借鉴亳州“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等模式,鼓励药业企业建立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实行订单种植,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24—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24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24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推荐阅读: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产业集聚区简介(共五篇)
    国旗下讲话: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业务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