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公司工作总结 三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案例及分析[5篇模版]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天地有情 时间:2024-09-18 06:52: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案例及分析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案例及分析

    中和中学高立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为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可如何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动真情呢?笔者曾执教莫怀威的《散步》时感觉收获很多。《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看似是一次寻常的家庭散步,道出的却是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涉及到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亲情问题.读完这篇文章,犹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课堂开始时我用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田世国的事迹导入,并引用了评审委员会写给他的颁奖词“一个儿子在2024年把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言里收获慰藉.”可以说,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教育,那就是如何来表达对母亲的挚爱,如何来回报母亲,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这样学生容易进行情感投入.在课堂结束时,我又安排学生观看了在网上下载的《邝丹的秘密》这个以作为中学生女儿的眼光来感悟父爱和父亲责任的DV,观看DV时很多同学的眼圈都红了,顺势利导我说:想想我们的父母也正处中年,他们也和文中这对中年人一样,和DV中的邝丹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其实,亲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了,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自私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拥有的那份爱,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但是,亲情仍在,她需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发现,用感激的心去体会。在今天,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在记忆中寻找,寻找我们忽视了的亲情,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我们的亲情故事。”这段动情的话语一落,同学们安静下来,表情开始变得凝重起来,看得出他们已经受到了感染了正在寻找让他们感动的亲情。有的先是努力回忆,说出父母亲对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关爱,有些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讲出自己的心声。这样一来,学生在感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悔疚之意。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第二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把握文本核心,优化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把握文本核心,优化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第二门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

    1.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教学设计的要点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2.通过嵌入式教学设计案例解读,提升受训教师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3.结合实证性案例,指导教师进行学情诊断;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延伸拓展问题,使得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本课程按要求分为四个板块,以新版课标精神为指导,遵循“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进行设计,提高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内容是: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理论是思考的根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解析——践行是成功的本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学情诊断 ——学情是教学的源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的拓展延伸——视野是教学的眼

    【学习要求】

    学员学习本课程,要求关注四个单元的核心问题:

    1.教学设计的理念

    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有效设计入手,注重教学环节的预设和调整。

    2.教学设计的案例

    通过案例解读,分析教学设计是如何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如何设计的?目标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怎样的?

    3.教学学情的诊断

    通过学情的客观诊研究学生学习的现状,诊断具体课题内容学习下的问题和成因,从而制定更加优化的教学实施方案。

    4.教学设计的拓展

    确定目标,积极落实教与学,更进一步拓展提升生成的能力和形成的新知识。

    【课程特色】

    1.主讲课程基于准确的设计诊断

    (1)关注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提升主动性与灵动性。

    (2)关注教学设计的内容——不仅关注教材,更要突现学生。

    (3)关注教学设计的过程——不光关注结论,更要关注过程。

    (4)关注教学设计的思路——要侧重预设,更强化生成。

    2.主讲课程内容基于优秀案例的实证

    (1)讲座内容基于实践和理论的整合。(2)讲座内容侧重指导教学设计的普遍问题,回避理论概念的生硬讲授。

    3.讲座突出培养受训者的探究意识和参与兴趣

    (1)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设计方面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2)帮助教师梳理概念和实践案例,使得教师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辅导指要】

    1.受训教师要积极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奠定实施学科教学的基础。

    及时学习了解课标,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必须深刻领悟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设计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体现整个教学的系统流程,注重逻辑关联和环节流程的融合,确保框架建构和细节设计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时刻突显传授、生成、互动的的互补性性和共享性。课堂教学设计是知识传播、能力生成的系统端点,教学的起始于设计。课堂的实施指导是课堂教学系统的贯穿环节,教师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如何传递,形成共振,就必须关注系统的每个核心问题,实现优化和协调。

    2.受训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案例的问题研究,侧重关注解决三个问题

    (1)通过案例解读,分析教学设计是如何建构框架的?

    (2)课堂教学环节是如何设计的?

    (3)目标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怎样的?

    3.受训教师要掌握学生学情诊断策略

    教师在课前要精细设计学情调研,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实现面对时刻变化的课堂和学生,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梳理优化逻辑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活动生成机智。教师避免依靠惯性心理,机械推进课堂教学,对学科内容的构建和设计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导致课堂的灵动不足,死气十足。

    4.受训教师要专注实施教学实践练习

    无论理论培训如何严谨细致,案例分析如何丝丝入扣,教师的实践训练中、都是最为关键和必要的。受训教师需要培训内容和作业训练习题,组织开展训练强化和能力拓展,从而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综观以上现象,试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 ?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案例分析:

    (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案例中,原本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 “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

    (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纠结不清,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从以下案例《春》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一方面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方法指导下,不断有“疑”,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便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这节课里,我便设置了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根据“两名同学介绍的背景,结合这首诗的标题,大家想一想,这散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这种对“春的喜爱”’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能不能举例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欣赏了本文美的情感,离突破本文难点又前进了一步。在把握这首诗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继续设疑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篇文章‘美’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还美在它的语言它的富于音乐性上。请同学们就这两点做简要分析。”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的回答,更突显出学生对这节课的难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节奏整齐、押韵和谐;音节抑扬、结构反复;语言清新、流畅自然;比喻新鲜、准确生动——的掌握更进一步。

    教师的设疑犹如溪水中的踏脚石,但想要真正度过溪水,就必须依靠学习者自己的努力。这就是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探究意味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也意味着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教参的依赖,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变得独立和有所创造,这正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和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编辑短评:

    作者对于《 <论语>十则》的教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有教学反思。课改需要这样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会教书又会作文的老师。



    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案例及分析[5篇模版]
    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意识[精选5篇]
    高价格快消品终端制胜的七大“法宝”
    武汉理工大学教职工请假暂行规定
    大承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人员出入管理规定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