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集体合同 买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桂花雨》教案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坐青楼 时间:2024-05-24 03:43:44

    《桂花雨》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教案1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芳香四溢,因为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谁来说说为什么呢?(板书:香、乐)

    3、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来体会作者笔下的“桂花香”与“摇花乐”。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份乐,再大声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品味,关键词下可以做做记号。(出示学习单)

    4、学生自学

    5、交流

    二、感受“桂花香”

    A、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的。

    1、读着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妙?

    2、浸:原本是什么意思?换个词就是“泡”

    3、这里说村庄泡在香气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浓郁、醉人)

    4、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谁来把这沁人心脾的花香带给大家。 【文中还有一处写花香的句子正好与这句相互照应,是哪一句?】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这里有个词“沉浸”表达的也是花的香,这和刚才的“浸”一样吗?

    那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就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感觉读读这句话!

    2、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八月桂花香,桂花只在金秋盛开,为何说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呢?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交流)

    3、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茶香沁人心脾,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读句子)

    4、吃上一口糯糯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不仅唇齿留芳,而且也香到了我们的心里边,于是,整个村庄都——(再读句子)

    5、一年四季,人们都能感受桂花带来的芬芳,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读句子)

    过渡: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还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事情。我们继续来交流,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

    三、体会“摇花乐”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交流谈体会。

    (2)这里有两个“帮着”,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那就请你把这份快乐,把这份迫不及待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

    (3)在这段话中,作者的哪些动作也能让你感受到这份快乐?(“使劲地摇”为什么是使劲地摇?)

    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作者的心情,读着读着,也读出了作者的思想,这就是会读书!来,带着体会,我们一起再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齐读)

    2、在摇桂花时,作者是那样的急切,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嘛!】

    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抓关键词来说。(1)哦,你注意到了“大事”这个词。

    a/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摇桂花非常的快乐,这里为什么不说是“乐事”而要说成是“大事”呢?

    b/你看,不仅因为快乐,更因为珍贵,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才是大事!谁来读好这句话?

    (2)缠,丝线旁,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读着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引: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缠”了,琦君拉着妈妈的衣角,撒娇道:(生读)

    3、不够味儿,谁能读出缠的味道?(指名读!)(1)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感叹号了!

    (2)谁再来缠缠?(老师听出来了,你读这句话时,把这个“还”字拖得比较长,能告诉我为什么吗?)(3)是呀,琦君在催促妈妈呢!

    咱们一起读!(师接着读:“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4)听了我的话,你的心情怎样?(很失望!)(5)在失望、难过的同时,你还想些什么呢?

    4、哎呀,不好,阴云密布,云脚长毛,看来快下雨了。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

    (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

    (1)听到这消息,你?生:我乐了。

    (2)乐得怎样?

    (3)这回再读这个句子,我们是加进了自己的感情,要比刚才更兴奋,更激动,来,一起读!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5、你们想摇吗?

    好,那就伸出手使劲摇,卯足了劲摇!再用力点!(1)你们看,桂花真的被摇落了【出示画面】

    它们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2)读着这句话,这些词(重点圈出:纷纷、满头满身)这时,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位置上试着说说!

    (生自由练说。)

    (3)交流:谁来说说这样的画面?

    (4)好多,好美,好香,这就是桂花雨,文中的桂花雨,我们心中的桂花雨!在这纷纷扬扬的雨中,你想不想呼喊?(想)谁来大声地把你心中的情喊出来?(生喊)【师评:我听到了你的快乐!你已经陶醉了!】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快乐地喊?? 【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齐读。

    (6)你们喊着,大家听着,这情形,竟变成了一首诗,你们看!【出示诗歌:“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谁能像诗人一样读读这首小诗?(8)指名读。【师评: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这个浪漫的世界!真美!还有谁也想读?】

    (9)在悠悠的钢琴曲中,我们也一起来浪漫一回,快乐一回!(齐读句子)

    6、这快乐的场面不仅感染了作者,还感染了父母。引读:“母亲??于是父亲??”

    你看,父亲把所有的快乐都写在了这诗中。谁来读一读。(出示诗句)(生读父亲的诗)

    7、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1)你读出了桂花的丰收,是呀,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依旧还在,谁能具体说说?

    (交流: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2)所以(生读句子)【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时,再来读这句话,又多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3)看来桂花除了香,还带给了大家丰收后的喜悦。真是“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4)咱们继续交流。

    8、你看,吟小诗,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多有情调!真是一个诗意的世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快快乐乐地吟一吟父亲的这首诗吧。

    四、感受乡愁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同琦君一起,感受了她家乡的“桂花香”与“摇花乐”,而这些,其实都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作者幼小的心中。然而,琦君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桂花树,你们知道吗?每次从外地回来的时……(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并出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请大家自由读读母亲的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

    (交流)

    (1)是的,假如这时候有人对母亲说:

    这里的橘子红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水可甜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人可亲了,母亲会怎么说:

    (2)作者旅居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告诉母亲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好,母亲会怎么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3)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浓浓的故乡情!(师板:情)母亲要说的话又何尝不是琦君内心所想的呢?(画心)

    琦君的很多文章里也曾经这样写道:鸡鸭鱼肉哪有家乡的美,水果蔬菜哪有家乡的新鲜,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

    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母亲的这句话:

    2、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忽然记起一次去外地,想家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东风桥下的那条河。

    老师把思乡情感寄托在——

    我们班也有外地的同学,陈玉娥,你想家吗?干莉莉呢?(想家的时候,我喜欢到田野里走走,我想起了家乡的田野)

    4、你们看,我们都给感情找到了一种可以寄托的事物,而琦君也把这种情思寄托在桂花雨上,化做了文字,于是,这种花香便留在了我们大家的心里。

    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5、同学们,琦君是台湾文坛上一颗永恒的闪亮的星星,前几天,老师也有幸读了《桂花雨》全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还有什么?

    7、是的,桂花只是一种寄托。琦君想着、念着,你们看,梦境中,她又一次摇落了桂花雨。这一回,除了那阵阵的桂花雨,她还摇出了什么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8、拓展训练: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了___________,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摇出了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

    9、同学们写得真好,句子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难怪作者会说:(生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绕!)最后,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读课题。

    五、推荐阅读

    课文上完了,老师也想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会认“箩”杭“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种雨?(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暴风骤雨、牛毛细雨、绵绵细雨……)

    2、师:有一种雨,你们肯定没有见过,那就是——(板书:7、桂花雨)

    3、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读什么?(阅读提示)同学们,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说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了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二、识香气。

    1、师:同学们,现在学习要求弄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去读课文,开始吧。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板书:喜欢桂花)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喜欢桂花的?出示:(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吧。

    5、师:这里的桂花指哪里?(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出示: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师:那是怎样的桂花呢?(香飘十里的桂花。)

    7、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里?(花园)

    8、师:对,桂花的花园,名叫“满觉陇”清朝诗人张云敖曾经写过一首诗,请大家来读一读。(出示:品桂,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栗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9、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家乡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大家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用﹏﹏画出来。

    出示: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品香韵。

    1、师:请同学们把这4句话,反复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香?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3、我们再慢些、再轻点,来读一读。(生齐读)

    4、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浸)

    5、那我们就来品品这个”浸“字吧,开始自由读吧。

    6、师:这个”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泡、醉、迷、飘、笼罩……)

    7、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好?(浸)

    8、师:为什么?(因为”浸“字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9、师:桂花香的时间多少长?(全年)

    10、假如去掉”全年“能换上那个词?(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什么呢?(半年、十二年、每年、几年、每天……)

    11、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啊﹗(师生接读)

    师:十二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2、师: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生:桂花的美丽。桂花的香气。

    对桂花的感情。)

    13、师:是啊,桂花之香持久,无时不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长长久久的感觉吧。(生齐读)

    14、师:同学们,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整个村子)这仅仅只有桂花的香气吗?还有什么?(野花、菊花、村子里的每一位人、每一物。)

    15:师:他们的回忆也香,他们的话也香了,怪不得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摇花乐。

    1、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件什么才是件大事?(板书:摇桂花)

    2、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在摇桂花时,特别快乐的句子。(指名说)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赛读)

    4、师:同学们,这些句子,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重音。(变色:“乐”“纷纷”“满头满身”)

    5、师:请同学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树的乐趣吧,读。(生齐读)

    6、师:读着读着,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7、师:(引导:摇啊摇,桂花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脚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子里,鼻尖上,头上身上、心上、地上……)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淋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里的雨。……)

    8、师:你们的想象能力真丰富,让老师仿佛你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9、最能体现作者心情地哪一句(变色:“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0同学们,桂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吧(生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1、师:你快乐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开心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2、师:同学们,除了快乐,还摇出了什么?(演示图片讲)

    (预设:摇出了一个个甜甜的糕饼;摇出了一碗碗桂花汤圆;摇出了满头满身的桂花;摇出了好香好香的桂花。)

    五、悟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念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

    19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来到杭州,

    32岁移居台湾,

    60岁移居美国,

    84岁回故乡探亲,

    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老师这里有一段话想展示给大家看,这是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每回,写到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

    五、作业。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爱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桂花雨》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

    2、按现实→小时候→念中学时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⑴ 勾画喜欢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⑵ 摇桂花的原因是( );摇桂花的动作有( );摇桂花的美妙乐趣是( )。摇桂花透露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⑶ 赏桂花带桂花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全文主要写了( )的事情,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用( )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练习提纲

    1、背诵摇桂花的段落。

    2、仿写句子:

    例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 ),也比不上( )。

    例2:桂花在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纷纷落下来,我们( )。我喊着( )。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小时候:

    1、爱桂花。

    2、送桂花。

    3、摇桂花。

    4、收桂花

    读中学时:

    1、赏桂花

    2、带桂花

    (二)、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

    1、研读作者爱桂花的语句。

    2、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

    ⑴ 抱 摇:

    桂花雨

    怀念童年、思恋家乡

    ⑵ 仿说句子:

    (练习提纲例1例2)

    3、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

    三、研讨写法特点

    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

    四、评价归

    《桂花雨》教案4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想像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5.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6.带感情读课文,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5

    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点睛

    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评价归纳,转换运用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 案

    学习提纲

    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

    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小时候主要写了( )、( )、、( )那几件事。读中学时主要写了()、( )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1)勾画喜欢桂花香的语句,思考批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摇桂花的原因和目的各是()();摇桂花的动作有( );摇桂花的美妙乐趣是( )。摇桂花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桂花带桂花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表达了母亲什么思想感情?

    4.全文主要写了( )的事情,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用( )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小时候:1.爱桂花 2.送桂花3.摇桂花 4.收桂花──读中学时:5.赏桂花 6.带桂花

    二、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1.研读作者爱桂花香的语句。

    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2.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摇花乐 童年乐

    (1)抱 摇 喊

    桂花雨

    (怀念童年、思恋家乡)

    (2)仿说句子(练习提纲例1例2)

    3.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回读全文,研讨写法特点

    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

    练习提纲

    (1)背诵摇桂花的段落。

    (2)仿写句子

    例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也比不上()。

    例2:桂花在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纷纷落下来,我们( )。我喊着( )。

    四、评价归纳,转换运用

    《桂花雨》教案6

    一、教学内容:

    《桂花雨》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

    2、谁能用一个俗语说说桂花有多香?(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3、桂花这么香,同学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摇桂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交流:

    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缠着母亲问呢?(请三位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

    3、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我”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板书:摇桂花)

    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

    6、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出示课件: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

    7、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8、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指名读诗。)

    小结:摇桂花是我们大家的大事,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也寄托了我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使我们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引读摇花乐趣的语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摇桂花的乐趣对于我来说是无穷的,桂花摇下来了,我们大家还在做什么?请全体女生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板书: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3、我们全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村子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请全体男生把它读一读,从“沉浸”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4、这种事情在作者的家乡是一种风俗,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没有什么风俗呢?(请一两位学生说一说)

    5、全村的人都在享受着桂花带来的丰收和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再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摇桂花的乐趣还深深地铭刻在“我”和“我们”一家人的心里,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指名朗读)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作者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3、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件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指名读)

    4、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感情?(母亲的思乡情)

    5、我们也带着思乡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6、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因为它带给我的是童年时代的无限乐趣和离开家乡后的无尽乡愁。(出示课件:欣赏余光中的诗《乡愁》)

    (四)总结全文。

    1、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当桂花雨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时,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这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下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同学们,让我们也把桂花雨和童年的快乐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桂花

    晒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藏桂花

    食桂花

    《桂花雨》教案7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 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8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一小罐子桂花 课堂精彩评语若干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十分地喜爱桂花以及作者由桂花的原因。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过渡:是呀!这么芳香馥郁的桂花要是被风雨吹打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摇桂花的?她的心情怎样?

    1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桂花图

    2同学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读懂了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3句子一:讨论交流学生自己读懂的句子一

    句子一:“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摇不下来的。

    A: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摇桂花前,作者的心情很急切)

    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心情的急切?

    理解:老是 缠着

    问什么?怎么问?急切么?

    我们来看这句话,它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疑问句用感叹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

    那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谁来试着问一问?

    感到急切了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急切之情。

    B:母亲怎么说的?大家轻声读一读母亲的话,揣摩一下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有点烦又有点耐心)

    母亲怎么会有点烦,但又很耐心的呢?

    小组自由练读扮演母亲和我的对话,再抽小组赛读

    想想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如何呢?(无可奈何,更加急切)

    C:“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看到桂花成熟时,想摇的心情自然迫切。那母亲对“摇桂花”的心情又会是怎样呢?你还读懂了什么句子?

    理解:赶紧 吩咐(也是急切的,时时关注着天气变化,怕风雨吹打下来桂花)

    那这一句应该怎么读?(语速要快,读出急切之情)

    你来读这句子,读出急切之情。

    4句子二:“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读句子,说说读懂了摇花时的快乐)

    B:能不能读一读这些句子?听出快乐来了么?读得真好,教师评语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动作来写摇桂花的快乐)不仅读得好,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C:你能读得时候加上一点动作么?来试着读读

    5句子三:“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我使劲地摇桂花树,桂花怎么样呢?出示桂花下落的课件,请学生观看

    B: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具体从哪儿感受到的?理解 纷纷 满头满身

    (读懂了桂花雨,桂花雨指的就是桂花落下时像雨一样,很多,很密,又很轻)

    C:想想你就站在这桂花树下,如果纷纷落下的桂花像雨的话,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春天毛毛细雨,蒙蒙细雨,嘀嗒小雨,斜风细雨,轻轻柔柔的,落在头发上,落在脸上,落在手心里,非常舒服。)

    这样的细雨落在身上,头上,手心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实物演示:洒落桂花在学生头上身上……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

    D:读好这部分要注意些什么?(要喊起来,只有喊才能体现作者特别快乐)

    你来喊一喊?比赛朗读!小组比赛朗读 男女生比赛朗读。全体起立,加上动作一起,学生读书读得一浪高过一浪,教学亮点 实物再演示下桂花雨的样子

    E: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摇花时的乐

    6、句子四:“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入梦甜”

    A:你还读懂了哪些地方?(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

    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洗净 点上檀香 口占一绝)

    B:谁来读一下父亲的这首诗?从父亲的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父亲情趣高雅,)课件显示父亲的诗,再读父亲的诗作

    7、有感情地配乐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收桂花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呢?

    1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了快乐)

    3课件显示画面和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派人和年丰的景象,喜气洋洋)

    联系学生实际谈谈桂花的香桂花给我们还来的好处和乐趣。

    (联系走在校园里, 学校对面开了个金票子王店,就有桂花的芳香)

    读读这句话

    4出示课件落桂花,有声音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体会母亲和我对家乡对童年的爱

    1师生接读,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学生接读——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2同学们读读看,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的是桂花的香味?“家乡的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其中有什么含义?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么?如:外地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又会怎么说?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动笔写写母亲可能会说的话 出示课件怀念音乐

    学生写作 指名两学生上去写话

    集体交流,板书 怀念家乡

    4所以母亲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5不仅如此,连长大的我也常常想起儿时的摇花乐,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读后,你读懂了什么?(怀念童年生活、怀念家乡)

    童年虽然逝去了,但是儿时的摇花乐却在作者的心里久久地回荡,让她如此得难忘。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热爱之情读出来。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小结板书

    2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写篇周记,感受一下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

    板书设计:

    摇桂花

    11桂花雨 怀念童年和家乡

    收桂

    《桂花雨》教案9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桂花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下桂花吧。

    2、今天我们和琦君一起回忆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课文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小时侯最喜欢桂花。那同学们去文中找找作者写了什么景什么事呢?

    2、自由朗读。

    3、交流汇报:作者写了桂花和摇桂花,(板书:桂花摇花)

    三、品味桂花香

    1、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字前后出现了八次,而且这个字也突出了桂花的特点,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

    2、交流汇报:香。

    3、画出文中所有带香的句子。

    4、出示句子。带着对桂花的喜爱来读一读吧。

    5、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桂花香,可是写法却不相同,你发现了吗?

    6、交流写作手法。

    7、那么这些句子中有没有写香很妙的词语呢?你可以圈出来,点出来,或者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这种方法叫做批注,也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同学们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8、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我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我更喜欢“摇桂花”呢!请大家边读边划一划:从哪个词可以点出了“我”对摇桂花的期待?

    学生边读边圈画。{读书就要勤动笔,要在语言文字间留下自己的思考。}

    (1)“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看看提示语“缠着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情?(有)

    想想你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①你的语气里有缠!告诉你,丰富的表情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色彩!!

    ②你的表情里有缠!

    ③你的表情、语气里都有缠了!!

    (2)“就在这时………提前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下看你的行动喽!出示:“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指名读

    ①乐的不够,再来!

    ②加把劲!

    ③没开足的桂花得使劲地摇才能摇下来呀!!再读。

    (真会读书!谁再来使劲地摇一摇,乐一乐!)

    (3)摇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了!师读:“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①如果此时你是那个桂花树下的孩子,你会怎么表达内心的快乐呢?

    (抱着树使劲摇;在树下跳舞;大声喊;变成小蜜蜂;捧在手心使劲闻……)

    ②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除此之外,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欣喜!这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③让我们把作者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真美,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了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感受到了那童年时的乐!

    五、送桂花传乡情

    1、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带来的快乐,我们还要学会把快乐与他人分享。

    2、你想把桂花送给谁?演一演。

    秋天你给他们送去桂花,冬天他们会给你送来软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小小的桂花传递这浓浓的乡情。(整个村庄,是呀,全村的人!)

    生活中处处有桂花:平日里喝着桂花茶,冬天一起吃桂花糕;来客人时可以做桂花酒冻,夏天可以做桂花沙冰。真可以说:全年真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着桂花带给他们的快乐。

    六、对比感悟思乡情

    1、后来,作者一家移居杭州,每次去赏桂花,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母亲对家乡院里的桂花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

    ※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七、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愿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桂花雨》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

    2、“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考的凭借,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

    3、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导,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碰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等。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文本,初闻桂花。

    1、直接板书:桂花

    问:你们知道桂花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香)

    2、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叫琦君,她笔下的桂花也是香气扑鼻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仔细、认真的读一读。注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争取读准它们。并找一找这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出示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好的句子是要多读的,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特别的字眼留在你的脑海里。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是不是有一个特别的字眼跳入了你的脑海。

    (2)“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为什么把“浸”字用在这儿呢?请你再读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3)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觉?

    (4)那就请同学再来读读,谁来陶醉一下。

    2、过渡:是啊,桂花如此美,如此的香,但是,作者却没有把课题叫做桂花,而是桂花雨,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看看使作者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

    三、重点感悟,感受摇花乐

    1、谁来说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3、品读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1)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2)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3)知道要提前摇桂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开心)

    4、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1)指名,你在桂花树下摇得欢吗?你来喊一喊。

    (2)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

    (3)好美的桂花雨啊,谁站起来感受感受。指名读整个句子。

    (4)桂花树大,桂花又多,琦君一个人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5)此时此刻,你们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们想到了什么?请拿着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6)在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朗读。能读出你的思念吗?能用朗读表达你的情感吗?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读出来吗?你也试试吧……

    (7)过渡:香飘十里的桂花,缤纷下落的桂花雨带给我太多的快乐了,我想这便是作者把课题称作“桂花雨”的真正原因了。(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杭州。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每次赏花回来,琦君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品味生活,感受乡愁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说句实在话,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琦君院子里的桂花香?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2、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3、小结: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4、结束语: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香!乐 情

    课后小结: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桂花雨》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教学重难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2.教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摇桂花时,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音,而“懂、饼”是后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2)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2):写“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回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事,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第三部分(7~8):写“我”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童年时代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说说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桂花香”。

    1.品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板书:爱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呢?(浸)

    (3)“浸”的意思是泡,使渗透。在课文中“浸”是什么意思?(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文中的“浸”字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一样。)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的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摇落桂花后的花香,既有桂花的香气,也有作者因为爱桂花而产生的美好感受。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限制,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桂花树下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关于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三、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1.体验“摇花乐”。

    (1)教师:儿时的琦君,站在桂花树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从哪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迫不及待的心情?(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早晨睁开眼时,吃饭时,放学一回家时,睡觉前)体会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3)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了你的脖子里,落在了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兴奋、欣喜、陶醉、手舞足蹈)

    (2)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多么快乐的心情,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四、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教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教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很多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

    (学生1: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学生2:想起家乡的田野。

    学生3: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学生4: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学生5: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学生6: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学生7: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青山绿水好呀!)”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教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师生交流。

    6.教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板书:思乡情)

    母亲对桂花的那份情感,是因为她曾经在故土的生活与桂花密不可分,桂花是母亲思乡情的寄托。

    五、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再甜不如故乡水,再浓不如故乡情,再好不如故乡人,再香不如故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无论身在何处,睡梦里的手总要伸向那个有迷人的桂花香、阵阵的桂花雨,承载着浓浓思乡情的地方--可爱的故乡。(板书:迷人桂花香阵阵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教学反思

    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气。在具体教学中,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思乡情。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回忆之雨、思乡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

    《桂花雨》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准备:

    课件

    一、引出新课

    [教师活动]

    1、师谈话: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常常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爸爸妈妈也会常常回忆他们童年的趣事!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话,把精力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齐读课题。 通过老师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朗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根据“阅读提示”进行预习。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欣赏、桂花、台风)

    [学生活动]

    1、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遍课文。

    2、 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并自学。

    3、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意思并与同组人员交流。 在阅读课文中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4、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质疑问难。 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四、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 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

    引导学生想像。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1)从哪儿看出来母亲对故乡桂花十分怀念?

    2)知道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如:这里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选择一两处示范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学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像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乐趣。

    4、请学生朗读,再做评议。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五、交流收获

    师引导学生谈谈阅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民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此的感受。 深化认识,领会思想。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 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桂花雨》教案13

    [设计理念]

    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预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预设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发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生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这几天当你们走进我们校园里,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什么香味呢?

    2.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给吸引了,至于它长什么样子,却很少留心观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课《桂花雨》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个“雨”字吸引了我。(板书课题)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令绮君难忘的桂花雨。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提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再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中具体落实。)

    三、精读品析,感悟作者思乡情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感情→交流对话

    (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重点句子。)

    1.感受桂花的内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图片。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那么有姿态,但是桂花有它内在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分享“摇花乐”,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书:摇花乐)

    (2)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要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摇花的无限乐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自由读→指名读→→练续→比赛读→配乐朗读)

    (3)想象:(出示课件:桂花图)如果这时候你就在树下,和绮君一样享受这样的桂花雨,你会说什么?

    (4)课外链接:(课件出示)绮君父亲的一首诗,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三)花是故乡香,难忘故乡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从“可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学们,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课件:杭州的桂花图,家乡的桂花图)

    4.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因为母亲每年闻着桂花的香气,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家乡的人民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乡和家乡的桂花,已成为母亲生活的全部。)

    5.师:是啊,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我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7.:我们一起走进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香、摇花乐和思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后读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器,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听完这段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难忘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摇花乐

    7.桂花雨

    思乡情

    《桂花雨》教案14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难点: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桂花导入

    你想到了什么?板书:雨,你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自读:你知道桂花什么样?课文第一小节也讲了桂花,指名读,作者怎么写桂花的?(与梅花、繁花做比较来突出桂花的香味迷人)如果让你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句子你会用?

    桂花树(虽然)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但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实迷人。

    (三)细读体会

    那么,桂花的香气到底有怎样迷人呢?哪句话最能体现桂花的香?

    指名回答,桂花开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香飘十里、浸)

    引导从“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体会到桂花传得范围之广,从“浸”中体会到桂花的香气之浓郁。为什么用浸,不用泡或者其他的词?

    3、指名读,通过读体现出桂花香。齐读。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读沉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香吗?

    4、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哪里读出了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品读四五句:从“缠着母亲”“使劲地摇”“满头满身”“喊”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a、理解什么是“缠”怎样做是“缠”?b、联系下雨的情境,体会桂花落得满头满身都是。想想桂花会落在头上、身上、劲间,你会感觉怎样?联系说话的同时加深对摇花乐的体会。

    引读:于是我就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这就是桂花雨。

    5、享受摇花乐的还有谁?(爸爸妈妈)摇桂花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

    引读母亲父亲的句子。

    小结: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

    《桂花雨》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

    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第1句和第3句都说了“香飘十里”,但是,事实上,这个程度一样吗?

    不一样。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推荐阅读:
    《桂花雨》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案
    印刷合同
    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
    小屁孩日记读后感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