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承揽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成痕 时间:2024-05-31 16:40:04

    第一篇: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feisuxs/)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情况

    2024年以来,县金融机构顺应县域经济民营化趋向,采取大力吸收存款,积极拓展贷款营销,开办票据融资,完善金融服务,争取上级金融支持等措施,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县人民银行通过实施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协调银企关系,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手段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制定全县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要求各行社摒弃信贷投向上的所有制偏见,增加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并适时向太原中心支行申请支农再贷款2.22亿元,有效缓解了各农村信用社因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出现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为省市金融机构和县域民营企业搭建协商对话的经济平台,坚持每年举办1—2次银企座谈会,构筑银企双赢的桥梁,目前光大、民生、交通三行向县内15个民营企业贷款额6.1亿元。各商业银行针对全县煤焦行业受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拉动,市场销售良好,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的大好机遇,在满足煤焦行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加大了固定资产和技改贷款的投放力度,新增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贷款2.8亿元,重点对列入山西省“1311”工程和太原市“2151”调产工程的4个民营焦化企业进行支持,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使全县焦化行业初步形成了以美锦等六大机焦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焦化工业格局,并超越暖气片行业成为全县产业的主体。

    2024年至2024年,全县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新增贷款达到23.6亿元,占同期全县新增贷款的80以上,在金融的鼎力支持下,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24年末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3096个,其中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1个,亿元以上的18个,千万元以上的82个。全年实现总产值101亿元,营业收入92亿元,利润总额8.5亿元,上交税金7.1亿元,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6.9亿元。2024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十强县称号,民营经济由2024年的半壁江山发展到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规模,成为推动县经济竞争力跻身全省第七名的基础动源。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业兴衰决定全县经济兴衰的格局客观存在。2024年全县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6家民营企业中,有5家均为民营焦化企业,年营业收入额49.4亿元,占全县民营经济营业收入额的58.6。目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70以上均是民营煤焦化企业提供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暖气片产业,暖气片兴兴,暖气片衰衰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现在又形成了焦化产业兴衰决定全县经济命运的格局。这种过度依赖于某一产业的经济格局不利于全县民营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极易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调控的冲击。去年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整顿钢铁生产的影响,再加上全国公路限载超运,铁路重点解决电煤运输等方面因素,6月初全县焦炭积压超过100万吨,约占全县年产量的1/3,各焦化企业不得不采取限产的措施。

    (二)家族化经营严重,管理和技术人才普遍缺乏。我县民营企业大部分是通过民营企业家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家族化经营是普遍的形式。这种经营方式在创业初期有利于家族成员形成很强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化经营又面临着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家族亲属情结过于浓烈,使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在执行层很好地实施,短期投机行为严重,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体制障碍。

    (三)民营经济出现和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相超脱的倾向,对农民和城镇居民经济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弱化。近三年来,全县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的增长幅度均超过30以上,但全县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仅为10左右。全县民营企业数由2024年的2397个增加到3092个,从业人员由5.6万人增加到6.9万人,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从5.5亿元增加到7.1亿元。但由于我县民营经济的主体产业是煤焦化、暖气片和金属镁,从业人员的70是外地农民工,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城镇职工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日益严重。这就是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税收增加和私营企业主丰厚的利润,在锻造出众多亿元富翁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

    (四)信贷资金在民营企业分布极不平衡,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2024年—2024年年是县金融机构信贷

    业务快速发展的3年,3年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23.6亿元,略超过1949年—2024年全县金融机构52年贷款投放的总额。但调查结果显示,3年间全县新增贷款的70约16亿元贷款全部投放到产值亿元以上的12个民营企业集团。而占全县民营规模以上企业总数(488户)96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和4.2万农户只取得30约6亿元的贷款,形成贷款

    发放过程中多个金融机构围绕一个大客户转的“众星捧月”现象。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民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淘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重点抓好焦化行业的化产深加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积极推进接替产业和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其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效益。三是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和规模效益看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的调高调优。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要依托我县全国四大葡萄产地和山西正宗老陈醋发源地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一批公司 基地 农户的葡萄汁酒加工和食用醋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民营企业。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增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扩大内销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尽快使老陈醋、葡萄汁等特色农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三)实现民营企业由家族化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转变,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县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资产超过亿元的达12户,已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家族制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民营经济管理应由“人治”逐步向“法制”转变。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鼓励民营经济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对体制进行创新,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制度和产权清晰、责权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推动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国有商业银行要重视民营企业客户及其融资需求市场的拓展,在落实信贷管理责任制的同时,适度放宽县级支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和审批权限,消除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惧贷心理,同时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品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业、蔬菜储运业和规模化养殖业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五)塑造诚信新形象,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要以创建县域金融安全区活动为契机,对民营企业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提高其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和诚信环境的建立。二是加强对民营企业财会制度的管理监督,严格按照《会计法》规范民营企业财务行为,不断提高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账表的资信程度。三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为中小民营企业荻得更多的融资担供信用保障。

    第二篇: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xx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xx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把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xx市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以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为xx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关系双辽市全局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增强城乡经济活力,实现双辽县域经济突破的战略之举。为此,在赴长江三角洲考察学习期间,围绕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认真解读和吸纳了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市的政策意见精华内容,结合xx市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思

    考意见:

    一.放开政策,放开手脚。

    可以说,哪里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里的经济总量增长就比较快,社会就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县域突破、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民创业是掀起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高潮的基矗发展的关键是观念和行动。我市在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硬件条件(资源、气候等)不差,差的就是外部环境(社会~、人们的观念等),在号召全民创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行动起来,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要使各级领导从允许民营经济发展转变到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来;使各相关职能部门从消极的“管”转变到积极主动服务上来;使广大群众从“小富即安”转变到积极创业上来。进而,使我市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要通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投资创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化项目和科普、旅游、民政社会福利设施。建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市财政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创业辅导和服务、提供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服务、提供教育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标准与检测服务、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等。加快形成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可安排部分财政性资金,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双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对其他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现有归属原投资部门管理的界限。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机构的风险分但问题,贯彻银行、担保公司、地方政府(财政)三方合理分担办法。

    三.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

    要积极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把私营个体企业家培养纳入到全市企业干部培养计划,鼓励私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私营个体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在调干、调工立户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流向私营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保险结转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

    四.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引导和规范。

    引导私营个体企业规范发展。私营个体企业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自觉做到守法经营。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定期进行财务预(决)算,不做假帐。不断强化质量监督和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确保产品合格,服务到位。对私营个体企业要加强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企业信用记录档案。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数据库为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资料库,根据企业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纳税信用和法人行为信用等情况,实行企业信用记录备案查询制度。建立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信用透明度和知名度,要由资信评估机构对私营个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级,对信用度高的,可优先获得贷款支持。

    第三篇: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郑荐平颜小将

    2024年07月14日09:55来源:《浙江日报》

    当前,由于全球经济走软、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使用税提高和节能减排环保要求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我们要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宏观调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展非公经济“三十六”条政策,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促进民营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资本融合,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鼓励民资与国资、外资、股资对接融合。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品牌延伸、资本渗透、跨国经营、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依靠沿海优势,积极发展能源、原材料等临港型大工业,拉长和完善产业链。

    加强经济监测预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地方政府要完善经济运行预警机制,重点是针对当前政策变化、资金短缺、成本加大等突出问题,及时发布产业政策、生产供需、汇率变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民营企业灵敏掌握经济运行的主动权,主动控制投资规模,克制盲目扩张冲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充分理解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及时了解民营企业资金、供销等情况,主动协调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积极牵线银企合作,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要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尽量降低金融风险。

    积极促进民营制造结构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根据各民营制造产业、企业的不同表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国内外经济增速回落和出口增速放缓的机会,练好内功,加快民营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出台引导政策。对于利润增长较快,发展态势好的行业和企业,在符合环保政策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对于利润有一定增长、竞争激烈的产业,根据企业实际,对弱势企业要注意引导升级转型,对强势企业要鼓励抓住机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对于衰退行业,要分析衰退原因,区别对待,有保有放,一些产业可以适度转移。在政策激励上,针对成长潜力较好的民营中小企业,设立激励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切实扶持。

    加强出口风险管理,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不仅要鼓励民营企业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更要注意规避风险。外贸民营企业要加强与海外客户的联系,跟踪海外客户的资信动态。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追讨,积极运用出口信用担保规避出口风险。要对“美元区”出口有所回避,努力拓展“欧元区”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主动应对贸易壁垒,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抓住人民币升值机会,大力引进先进的关键技术、急需设备,改善民营企业装备水平,提高竞争力。

    第四篇: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创新思维,全面推进林区经济发展

    ——对自治县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按照“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力争至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2.8%以上。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重点是加快拥有近9万人口的林区经济发展步伐。为此,笔者就当前如何立足林区现状防止“林农返贫”,加快林农增收、推进小康建设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

    一、江华林区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区乡镇包括码市镇、大锡乡、贝江乡、未竹口乡、水口镇、湘江乡、务江乡、花江乡、两岔河乡9个乡镇,幅员1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3%。共有137个村委会791个村民组,人口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其中劳动力人口4.8万人,约有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9个乡镇的GDp、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小,近4个乡镇工业发展几乎空白,其中的两岔河乡属于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由于这些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制约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客观分析,江华林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林农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于300人的村落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常住人口“空壳村”,如此小规模的村落既不利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二是困难的县财政制约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投入的大量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目前,电话、公路未达到的村仍然较多,交通条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项生活用品人均拥有量也远落后于农区。

    (二)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林区乡镇群众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林区的人口均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队。另外,林区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和高素质林农为了改善生活质量,纷纷移居县城或发达地区,留守林区的农民充当起林区经济建设主力军角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严重偏少。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重由5:3:2调整到4:3:3,再放到林区,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林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企业引进不多,林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反差十分明显,生活水平与农区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

    三、加快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殊途同归,要把林区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新的增长点,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维,要制定林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区位、优惠政策和林区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互促共进,共同繁荣,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要强化林区干部激励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抓经济”的良好氛围。现在,林区乡镇大多数干部或忙于辖区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或忙于向有关部门跑项目、跑扶贫资金,很少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今后,林区干部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工作方法,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整理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注重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少坐办公室,多到农户调研,切实发挥致富领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林区领导干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轻、有经济头脑的领导干部到林区工作,并对林区乡镇一把手经济建设政绩实行重点考核。

    (二)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码市镇,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广东省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结合水电开发形成的冯河水面,打流域风情招牌,整合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打造码市—贝江—水口—花江—务江沿河民族风情旅游带、码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名牌,扩大景区辐射功能,延缓游客停留时间。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通过引导,让更多农民转移到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中去。

    (三)大力鼓励劳务输出,进一步推动林区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水电开发兴江华”战略的全面实施,小水电开发将带动大批企业的兴起,就业岗位将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设法,加强引导,实施林区劳动力输出扶贫,转移林区剩余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要制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录用林区劳动力,如可以对录用林区劳动力占90%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工业园中安排工业用地;每录用一名林区劳动力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惠等等。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移民扶贫和林区行政村撤并,推动林区人口集聚,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林区集镇原有的卫生、文化、教育等设施功能,改善偏远村落农民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林区第三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地带建设。政府要想方设法解决移民

    在居住、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发展”。

    (四)适时转变扶贫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加林区农民收入。林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土地资源将会提高,政府要鼓励农民之间土地流转,让置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经营较多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纯农业户的经济收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林区农业基地联结,发展订单农业。同时,立足当地特色,推进药材种植、绿色食品深加工、竹木加工等,进一步健全特产加工合作机制,采取“农户+企业”或“农户+基地+企业”的形式,解决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老大难问题。

    (五)努力提高林区农民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林区农民的致富本领。目前林区劳动力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较低,提高林区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迫在眉睫。一是要增加林区教育投入。二是要定期对乡土人才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乡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三是实施教育扶贫。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林区从事教育工作,引导优秀教师到林区交流,加强林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篇: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创新思维,全面推进林区经济发展

    ——对自治县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按照“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力争至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2.8以上。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重点是加快拥有近9万人口的林

    区经济发展步伐。为此,笔者就当前如何立足林区现状防止“林农返贫”,加快林农增收、推进小康建设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

    一、江华林区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区乡镇包括码市镇、大锡乡、贝江乡、未竹口乡、水口镇、湘江乡、务江乡、花江乡、两岔河乡9个乡镇,幅员1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3。共有137个村委会791个村民组,人口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其中劳动力人口4.8万人,约有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9个乡镇的GDP、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小,近4个乡镇工业发展几乎空白,其中的两岔河乡属于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由于这些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制约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客观分析,江华林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林农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于300人的村落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常住人口“空壳村”,如此小规模的村落既不利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二是困难的县财政制约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投入的大量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目前,电话、公路未达到的村仍然较多,交通条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项生活用品人均拥有量也远落后于农区。

    (二)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林区乡镇群众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林区的人口均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队。另外,林区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和高素质林农为了改善生活质量,纷纷移居县城或发达地区,留守林区的农民充当起林区经济建设主力军角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严重偏少。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重由5:3:2调整到4:3:3,再放到林区,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林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企业引进不多,林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反差十分明显,生活水平与农区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

    三、加快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殊途同归,要把林区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新的增长点,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维,要制定林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区位、优惠政策和林区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互促共进,共同繁荣,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要强化林区干部激励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抓经济”的良好氛围。现在,林区乡镇大多数干部或忙于辖区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或忙于向有关部门跑项目、跑扶贫资金,很少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今后,林区干部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工作方法,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整理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注重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少坐办公室,多到农户调研,切实发挥致富领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林区领导干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轻、有经济头脑的领导干部到林区工作,并对林区乡镇一把手经济建设政绩实行重点考核。

    (二)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码市镇,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广东省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结合水电开发形成的冯河水面,打流域风情招牌,整合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打造码市—贝江—水口—花江—务江沿河民族风情旅游带、码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名牌,扩大景区辐射功能,延缓游客停留时间。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通过引导,让更多农民转移到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中去。

    (三)大力鼓励劳务输出,进一步推动林区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水电开发兴江华”战略的全面实施,小水电开发将带动大批企业的兴起,就业岗位将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设



    推荐阅读:
    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五篇模版]
    市长在202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公司开业致辞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