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初中作文 生日祝福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心怀国策系民利(大全五篇)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日斜阳 时间:2024-06-02 06:43:58

    第一篇:心怀国策系民利

    心怀国策系民利

    “人民代表为人民,代就是为民代言,表就是要做好的表率”。它就是老百姓无不称赞的、心里时刻想着百姓、为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XXX。他快人快语,见人总是一脸笑容。现任XXX人大代表、XXX党支部书记。自从2024年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工作,为推进人大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人大代表的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大代表要依法行使好职权,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支部书记工作经验的人大代表,他深知作为人大代表就要对人民负责,要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出实招、办实事,就需要有较强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他作为一名村支书、作为人大代表,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时间,认真学习《宪法》、《组织法》、《代表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及有关如何当好人大代表的文章,明确了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职责,增强当好人民代表的主人、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的信心。同时,他积极参加街道党工委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使自身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二、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民主渠道。他说:代表要做到从选民中来,到选民中去,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因此,他通过定期开展支部会议、走访群众,了解百姓疾苦,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将科学思想、工作思路、未来发展目标用最贴近百姓的声音贯彻下去。在开展工作中,经常遇到群众不理解的现象,他理解群众,用宽容的心,耐心讲解、沟通。特别是在项目征地上和计划生育、赡养老人、婆媳关系、社会治安上用法律教育村民,用心开导。-1-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更好地听取民意,他经常走访群众,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对社区建设的建议;不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对于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党工委、办事处反映,对于能在社区解决的小问题,作为社区党总支书记他就即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

    多年来,他积极把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人代会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或在闭会期间以人大代表“直通车”的方式,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2024年来,他共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共4件,其中议案2件,建议、批评和意见2件,都逐一得到落实

    三、扎实开展社区工作,切实为民办实事

    XXX位于县城老城区,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人大代表的杨青松,不仅要尽职尽责做好代表工作,勇于为民鼓与呼,善于为民办实事,而且还要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这既是对人大代表的本质要求,也是人大代表使命感、责任感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是杨青松同志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他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在社区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为社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生活环境,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名列办事处前茅。如计划生育工作:

    县下达计划生育任务210例,其中二女结扎12例。城北街道办事处辖7个村居社区,完成计划生育任务240例,占总任务210例的114.28%,其中二女结扎户18例。截止9月14日XXX社区共完成计划生育任务76例,占总任务210例的36.19%,其中:二女结扎13例,占女扎计划任务12例的108.33%。二女户的节育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中的难点,他们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XXX社区共十几名成员,实行人人头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压

    力。所有成员包村包户,监视和完成所包村的计划生育对象,敦促他们完成计划生育,随时汇报所包村的“四术”情况。成员的待遇与工作绩效有关,执行月月考核,季季兑现,年终总评。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是农村存在现象,要改变只有靠宣传。杨青松和同志们入村入户发宣传单、挂横幅、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为了改变村民对计划生育工作员的认识,杨青松要求工作员给育龄妇女讲解育儿知识,科学的生育。让他们感到温馨,使他们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让他们明白计划生育不是剥夺他们的生育能力,而是提高他们的生育和生活质量。

    腐朽的生育观念,是二女结扎户的思想枷锁。杨青松经常带领社区成员经常看望和慰问他们,参照奖励办法实施奖励,使他们生活上得到帮扶,精神上得到安慰。马某,生活非常困难,长年累月靠她丈夫打工养家糊口。民主社区得知此情况后,杨青松立即汇报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采取临时救助方式,给她家解决困难。并参照奖励条例实施奖励兑现。

    流动人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隐形杀手。有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夫妇主要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杨青松结合本社区实际特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促使流动人口不违反计划生育,不定期的向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让他们知晓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法》。并派专人对计划生育对象进行跟踪和监控,随时汇报有关情况。

    征地拆迁工作任务重,在工作中他总是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感情,责任,真诚的去说服被征地对象,所以在征地、两违清理等一系列矛盾突出的工作中没有一起恶性事件发生,没有一起上访事件。

    在群众中宣传和动员是XXX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用先征带动后征,形成良好的氛围,补偿实行统一的标准,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对于蛮户绝不妥协,严格按规定执行。

    在XXX社区建设安置房,十七户的土地被征用,其中XX家是被征对象,在XX认为征他的地是政府搞开发赚钱。不同意征用。经过

    无数次座谈,他提出苛刻的要求,土地被征后要把他家纳入低保,但根据低保条例孔某家不符合条件,不能纳入低保户。没办法最后采取行政裁决,最后他终于同意征用。没过多久在城西建设一座变电站,要征他家的地,他得知信息后主动来社区找工作员办理征用手续。

    一条高速公路经过一个村寨,村民的土地被征。XXX考虑到村民的交通不方便,他带头协调各部门,为村民修了便民路一条。

    XXX就是这样一个基层人大代表,又始终不逾地实践“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

    第二篇:大国策

    《大国策》读后感

    《大国策》系列丛书以前瞻性的视角和全球视野,从战略的高度全面思考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的主题就是集中了国内学界的知识精英就中国崛起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策,为中国谋。

    “十二五”开局之年“大国”热话语,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而突出的标志,它在提醒我们,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无论是百年的民族悲情,还是全球化的外部背景,它们都聚焦在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上,而这个关键点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就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在古今中外的交汇中,今日的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我们的历史在今天究竟如何翻开新的一页。谁都知道,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个转型的时代,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既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困难的时期,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是最艰难的一年;但是,它又可以说是蕴含着新的生机的一年,借用温总理的话就是“信心比黄金都重要”。因此,此时出现的这个大国热,其背后的诉求实际上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如何才能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巩固30多年来改革积累的积极成果,如何消化30多年改革所积聚的巨大的矛盾和危机,化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必然会对世界

    产生重大影响,而世界,正需要一个崭新的榜样。实际上,在这个大国热的背后,潜藏着的是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深深期待。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24年底已经排列世界第二,尽管也称得上是“世界工厂”,但是,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尤其是我们有13亿多人口,而其中大约有9亿居住在农村。显然,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依然是中国任何时候的头等大事。“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这个概念,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改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构建包含有诸多人类新文明因素的和谐社会,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维持好水资源的量与质,不仅是维护人类饮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利益问题,更是关系着农业命脉的大事。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因此,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通货持续膨胀等等非正常现象,全面稳妥地抓好农业水利基础,始终让中国自己养活自己,应该是我们一切

    工作的重心。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必须全面稳妥兼顾。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因此,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口众多,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应很有必要的以战略的眼光放远水利,以防突然而来天灾人祸,做到有备无患,从而保证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的安全稳定。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样式与世界如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强大与否、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中国的国家兴衰、中华文明的特质等等,不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而且与世界密不可分。所以,如何提升中国的大国责任,主动地开辟出一条新的国家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意识,这是摆在当前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为中国策,为国是谋”便成为朝野各界关注的话语焦点,成为大国热背后的理论铺垫。

    《大国策》系列丛书通过洋洋四十五册的体量吸纳数百名中国体制内的知识精英对中国问题把脉,从而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到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中来加以考察,立足中国大战略、大课题,对崛起中的中国政治、经济、民主、民生、环境、能源、人口、软实力、国家安全等领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发表国策诤言,直陈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试图超越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标准,跨越西方现代化的陷阱,提出中国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大国策》丛书可以说是抓住了很好的时机,它通过“为中国策,为国是谋”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期对当今面临的一系列国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凝聚了国内数百名精英学者的洞见。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征程中,细细品味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准确地把握我们所面临的危机,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现代人类文明需要创新。中国崛起的过程决不是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亦步亦趋,后发优势要求我们必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的未来,将更加富有阳刚朝气与勃勃生机!也一定有能力引导世界文明翻开新的纪元!

    第三篇:关注民生 维护民利

    关注民生 维护民利

    扎实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

    区经济适用房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

    经济适用房社区是以经济困难居民为主要对象的保障性居住社区。作为经济适用房社区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南京市司法局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高度,全力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

    南京市司法局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高度重视,将加快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列入南京市社会救助为民办实事十六项工程、2024年法治南京建设十件实事,在探索创新上下功夫,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在谋求实效上下功夫,全面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

    一是明确目标要求。着眼于探索创新开展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争创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排头兵,南京市司法局坚持高起点确立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建立法律援助为中心,社区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的社区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健全社区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站综合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年内建站率达到80%,力争全覆盖的建设格局。

    二是加强具体指导。着眼于有效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南京市司法局积极采取

    抓具体、求实效的举措。通过座谈调研和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全市经济适用房社区状况进行调研摸底,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指导意见。针对部分区县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积极开展帮带工作,一方面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开展。另一方面采取普遍帮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加大财物上的支持,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补助。同时健全完善了检查督导机制,分阶段对全市工作站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对存在的薄弱环节督促整改。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着眼于调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南京市司法局注重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对服务站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建立具体考核验收标准。将完成情况纳入单位和个人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当中,为评先表彰提供依据。运用经济杠杆手段,对达目标管理考核要求的单位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工作热情。

    二、创新机制,不断夯实基础

    社区服务站是直接面向困难群众的一线法律援助机构。抓好基层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推进经济适用房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南京市司法局注重抓好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保障建设,以三个建设促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为满足困难居民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南京市司法局将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律援助创新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按照“一区一站”和“四个一”的要求,在23个经济适用房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实现了一个间房、一名人员、一台电脑、一部电话的标准化建

    设目标。将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等作为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职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运作模式。同时,注重抓好与社区的协调配合,在发挥法律援助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社区多功能服务,能够代表群众利益的组织优势,双方在法律援助、社区创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密切协作配合,形成了“双主体、双机制并轨运行”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保障建设。为弥补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资金不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采取政府主导、社区支持与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司法局提取一部分、社区补贴一部分、社会募捐一部分”的要求,司法局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社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每年支付法律援助服务站聘用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向法律援助募捐资金开展专项活动。为建立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南京市司法局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为法律援助服务站提供专项经费保障。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针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队伍人手少、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在积极争取政府编制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社区法律援助人员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通过选聘结合的形式,将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或培训,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选派到社区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大力推行“一员双岗”制度,定期轮岗交流到工作站工作。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具有法律专科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担任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考评奖惩机制,采取组织考核、个人述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奖惩。

    三、创新载体,突出实践特色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部署,切实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减压阀、调节器的功能,正确引导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功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功能,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主题实践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贴近社区服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过去的农民变为居民,农村通过“村改居”转为城市社区,生活方式也由过去农村家庭居住形式转变为城市公寓式居住。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心理不适,引发许多邻里矛盾纠纷。同时围绕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问题引发的群体上访、累诉缠诉现象不断增多。为适应形势需要,全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以平安社区、法治社区、和谐社区创建为契机,普遍开展了“社区是我家”、“解难题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进家入户开展法律宣传,引导和培养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重点排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建立完善社区居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社区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活动开展以来,已成功调处一批可能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服务保障民生。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孤老寡残多、人口失业率

    高、文化水平偏低、经济收入低下等特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法律问题较多,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事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经济困难标准等措施,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案件受理范围和法律援助覆盖面,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援助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活动,为社区居民承办一批法律援助案件,重点解决困扰居民的涉法问题,使居民感受到活动的实效,增强对法律援助的认同感。其次,通过加强与各级媒体的联系,开展全方位、立方体式的宣传,加大对法律援助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引导居民通过法律援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优化便民服务。各法律援助服务站把便民服务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有效载体,不断推行和创新便民利民举措。针对老弱病残群体行动不便的实际,实行电话和网上预约上门服务。为畅通申请法律援助渠道,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方便居民申请。通过建立困难群众家庭档案,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化解纠纷等多种服务。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模式”,居民足不出社区即可获得法律帮助。

    第四篇:《大国策》读书笔记3

    战略产业

    江泽民主席用古人的话告诫我们:处非常之时,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人。何谓非常之时?我的理解有三点:第一,世界格局猛烈变化。第二,中国国家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安全过。第三,危机继续存在。危机的意思就是危险中有机会,机会中也有危险。真正的机会会伪装成陷阱,真正的陷阱也会伪装成机会。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一个大国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国家战略目标不是“实现强国梦”之类的口号。它必须是具体的、可触摸的。有些战略是现实,有些战略是想象。想象比现实还重要,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历史发展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才向前迈进。我们需要战略产业。

    战略产业即大战略。要把大战略当作产业一样来经营。我国国家战略资源是有限的。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制定了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并且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制定国家战略时的两个通病:

    1)发展中国家往往没有战略产业,缺乏明晰的国家战略目标。忽而虚,忽而实。虚时特别抽象,实时特别具体,国家行为基本囿于“刺激——反应”模式,雨来打伞,风来穿衣,就事论事,随机应变多,长远谋划少。过去我们也如此。毛泽东凭直觉搞战略,虽不乏光彩,但终先天不足。他只游过江,没出过海。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文革是最大的败笔。百年来,中国始终没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原因固很多,但缺少全球视野,缺乏对内对外政策的通盘谋划,是重要原因。

    2)战略谋划应当是冷静的,甚至是冷酷的。而发展中国家制定战略时往往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有许多不得意的时光,加上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事实,人民在看待国际事务时经常有一种抗衡心态,换句话说就是“历史上的受害者心态”,这使人民敏感和易折。其实,该得到的未必已经得到。不该得到的必须放弃。只有理性占主导地位时,情绪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在心乱的时候,所有的决定都是不智的。

    大象

    世界是一片丛林。西方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从来就倡导的是充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在这片丛林中中国是什么?美国无疑是狮子。我认为中国是大象。大象可以隐藏在树丛中,但还是大象。你可以宣称自己不是森林之王,你还可以尽情地展示温顺的形象,但你不能否认自己是大象。你的战略地位一旦曝光,就不可能再缩回去。狮子不必咆哮。大象不必躲藏。

    1)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努力,中国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弱大国向次强国的转变。中国人为此梦想百年,孤独了何止百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便可佐证这一点。现在不是中国想不想与美国为敌的问题,而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与中国为敌的问题。

    2)中国是个比任何国家都更能把举国之力集中起来运用的国家。她的无形影响力比那些有形的国力指标所能显示的要大得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长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短处。运用得好,其兴也速;运用得糟,其败也速。苏联就是前车。

    3)今天中国是一个拥有非洲般贫困和欧洲般富足的国家,而这恰恰是西方“中国威胁论”兴起的根源。他们在中国发达的东部看到的是惊人的发展,感到的是中国的威胁;他们在中国落后的西部看到的是惊人的贫瘠,感到的还是中国的威胁。因为你无论要维护东部的繁荣或改变西部的贫穷,都需要更多的资金、能源和市场。资源之争是新世纪的根本之争。这种争斗是你死我活的。这里有一个切蛋糕的原理:蛋糕就那么大,想切的不止你一个。你多切

    一块,别人自然就少切一块。这就是威胁。“中国威胁论”不能简单看作是西方反华势力制造的一个阴谋。对有的国家来说,中国是希望;对有的国家来说,中国是挑战。感情使一些国家接近中国,理智却使它们离开中国。利益,特别是国家利益这个词,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出现得特别晚。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奉行的是重义轻利的准则。其实,即使在两个最友好的邻国间,也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甚至越是邻国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越大。

    当中国的形象已经在别人心目中改变后,就不能再用以往的方式与别人打交道。大国必须有大国的气度。大国必须有大国的手段。

    第五篇:《大国策》读书笔记2

    前几日,读了一位专家的观点,大致是说,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崛起”,加上现在这一次,一共是九次“崛起”。我对这个观点持严重的保留态度。这个观点几乎就是随心所欲地对待历史,企图以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崛起”的“成功先例”,来说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这次“崛起”也一定会成功。专家的心意我能够理解,但是,用这种方式来为当前寻找依据,我觉得只会把人们的头脑搞糊涂。

    在我看来,崛起是在一群差不多实力的国家中间,或者在一群实力超过自己的国家中间,寻求快速发展,超越他人的过程。西方长期小国林立,“崛起”的概念容易存在,“崛起”的事实经常出现。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西方观念的“崛起”,只有当前这一次。历史上的中国,在可知的世界范围内,在各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所遭受的挫折,大多都是中国内部的原因造成的。用一个形象化的例子来说,历史上中国的挫折,大都是自己生病,而非被别人超过。而每一次中国自己生病或痊愈,前前后后,都是领先当时世界的。生病不过是中国慢一点,或者停下来,病愈则再次大幅度领先世界。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一次次阶段性的发展,都是开创性地领导世界新潮流,它并非是“崛起”,因为没有其他人在文化、科技、实力等综合性条件上超越中国,中国也就无所谓“崛起”。

    中国历史上有元朝这样的情况。但是,从蒙古人入主中原,到朱元璋恢复汉人政权,也不是“崛起”。详细不述。因此,说中国一共有九次崛起,对于理解历史和理解现实,都没多大的帮助。我看到有学者的文章说,“宋朝是和平崛起的典范”,这种歪解历史来图解今天的做法,实在有点可笑。宋朝之前的中国被谁欺负了?宋朝之前,有谁在制度、文化、商业、科技等诸多方面压倒过中国?因此,唐朝是领先世界,中间中国自己出了点问题,宋朝出现,继续大踏步领先世界,从唐朝到宋朝,中国不存在“崛起”的问题,只有如何领导世界的问题。虽然我不喜欢用“崛起”这个词,但是,中国真正面对所谓“崛起”,只有当前这一次。正因为如此,当前的中国才需要“大国策”。“大国策”的核心之一是“国”,也就是“国家”概念。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历史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大概只有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各个国家实力水平不一,谁都想当老大,彼此争斗不已。在国与国明显区分的情况下,五霸七雄,每个国家才需要“国策”。比方说,秦国原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国,在几百年间,制定了明确的国家发展规划或计划,有明确的“国策”,例如,建立法制、废除井田、吸引人才、开放等级、奖励耕战、中央集权、以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等等。一整套完整的国策,几代君主连续实施几百年,终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是,秦国的“国策”只是秦国的,而非全中国的。当中国统一后,“天下”的概念取代了你争我夺的“国家”概念。或者说,中国实现大一统社会后,“国家”的概念已不是那么强化,与今天的国家概念很不相同。只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比方说宋朝,“国家”概念才比较明显,所以才会有岳飞、文天祥这样令人震撼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天下”概念与“国家”概念相比,“天下”要求太平、和谐,“国家”要求力量、强大。虽然天下太平也需要力量来维护,但是,目的主次不一样。宋朝处理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天下”与“国家”之间摇摆不定,因而在“国策”问题上不是很成功,此处不多说。除了宋朝以外,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由于没有长期、强大的外来威胁,大致都不需要外部压力下的“国策”,也就谈不上什么“崛起”。

    如今的中国不得不进入全球性的春秋战国时代。五个常任理事国类似春秋五霸,联合国类似周朝软弱的中央政权,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谓诸侯就是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才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大国策”。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结束,大致来说,那段时间中国所需要的“国策”比较清晰简单。由于在那段时间里,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很弱,“国策”的中心几乎就是唯一的:向别人学习,赶紧使自己强大起来,否则,说话都没人理你。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很快走过了起步阶段,现在,中国在国际上说话,很多人都认真听

    了。那么,我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过去,中国由于太弱,说出来的话都很无力,被风吹到不知何处,我们只有先练内功。于是,对其他国家说什么、怎么说,我们可以不太在乎。现在,中国已经初步强大了,全世界无数的耳朵竖起来,等着听中国人说什么。那么,我们是目光短浅地走一步、看一步,还是运筹帷幄地施加我们的影响?显然,中国必须成为后者。要成为后者,就必须有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这就是“国策”。这个“大国策”与以前低水平发展阶段的“国策”不一样。就好比一个人度过了学生阶段,现在要进入社会工作了,个人的规划与学生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中国,正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

    中国的“大国策”不太容易在短时间里清晰起来,也不太容易很快在中国人中形成广泛共识。但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有这样的意识,就开始着手这一探索。这个事情并不是政府特权,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和责任。要明确这样的“大国策”,需要我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对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保持密切追踪和深入了解,并且,还需要对我们自己的长处、短处有真切的认识,从而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真正的爱情是,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是同一个人;理想的工作是:我想干的事和我能干的事,是同一件事。然而,这种状况并不是必然出现。对于中国这样摸索向前的国家来说,很可能“想干的事”和“能干的事”,并不是同一件事,这就是当前中国的现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成功与否不在于他人的评价,而在于自我的评价。如果他经过努力,终于实现把“想干的事”和“能干的事”,变成同一件事,那么,他就是成功的。我相信,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来说,这一天迟早也能做到。但是,在这一天实现之前,中国是否该认真地问一下自己:中国真正“想干的事”,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需要“大国策”的理由。



    推荐阅读:
    心怀国策系民利(大全五篇)
    机关接待工作制度 [最终版]
    企业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对当前农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郑州航空港前三季度签约项目40个 投资超千亿元(5篇范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