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用工合同 4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泰安岱岳区强力推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等四项工作-泰安教育局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凇晨曦 时间:2024-06-15 03:56:5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泰安岱岳区强力推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等四项工作-泰安教育局

    泰安市岱岳区强力推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等四项工作

    近年来,泰安市岱岳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着力在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等工作上狠下工夫,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全力推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工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利用政策性贷款、免除学校建设有关配套费用、探索PPP运作模式、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等途径,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学校建设。目前各项目学校已将贷款所需材料向所对接银行提报审核,办理贷款手续。截止2024年底,全区开工项目学校55处,其中新建9处,改扩建46处,开工率77.46%;竣工项目学校40处,其中新建8处,改扩建32处,竣工率56.34%;新增学位数10330个,新增学位完成率38.28%;新增班数228个,新增班数完成率39.51%;全区校舍开工面积 27.76万平方米,面积开工率48.79%;全区校舍竣工面积16.6万平方米,面积竣工率29.2%;完成用地545.61亩,用地完成率53.33%;累计完成投资3.65亿元,完成投资率33.46%。

    二、全面改薄工作成绩显著。严把选址勘测、建设程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关口,严格按照学校建设标准进行审批,督促,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把“全面改薄”每个项目都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区校园建设类项目已全部开工,项目开工率100%,其中竣工134个,竣工率77.01%;运动场地建设已竣工68个,项目竣工率90.67%;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全部完成,项目完成率100%。累计完成投资2.94亿元,投资完成率84.19%,其中校舍建设类完成投资1.87亿元,完成率76.8%;设备购置类完成投资1.07亿元,完成率101.24%。

    三、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在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该区积极采取措施,推进高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区政府投入1300万元,用于24处省市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及16处省市级贫困村学校的校园网络改造和直播教室等项目建设,形成光纤到教室、千兆到桌面、校园内无线全覆盖的网络新模式,实现直播、网上巡课、听评课、同步课堂教学等功能;为精准扶贫的34处学校(幼儿园)发放了价值100余万元的多媒体班班通设备130台;依托局内现有录播教室,为30处视频终端新增反馈抑制器等硬件设备,建成区级视频会议中心,建立了区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电脑、手机等客户端的互联互通。二是组建以“英雄山中学”“岱岳实验中学”“岳峰小学”等先进校为龙头学校、偏远农村学校为加盟校的区域学校成长联盟,推动联盟学校抱团发展。举办岱岳教育双周论坛,促进教师更新理念、取长补短,目前论坛已举办16期,培训15000人次。三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目前粥店、祝阳等乡镇(街道)已形成教育共同体建设亮点品牌;扩大教师支教、走教覆盖面,完善教师动态流动机制,实现师资互补、资源共享;全力实施“117”质量提升工程,同时抓好教学研究人员带动和骨干教师“传、帮、带”工作,切实提升教研教改和教学质量水平。四是强力推进“美丽校园”创建工作。区教育局制订了美丽校园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抓学校特色文化入手,通过多种宣传推介方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初步成型的先进学校。2024年4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鲁网、省教育厅、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该区一校一品特色文化进行了集中报道;与区电视台联合制作了“美丽校园行”专题;区教育局微信平台推出了美丽校园建设进行时专栏。目前,英雄山中学的“英雄”文化、泰安十九中的“积极”文化、岱岳实验中学的“爱心”文化、岳峰小学的“峰”文化、范镇一中的“翠竹”文化、满庄东牛小学的“耕耘”文化,祝阳二中的女排精神文化等等,都已经成熟成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深化课程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围绕德育改革目标,重点实施德育课程改革、德育阵地建设、校园文化育人、德育网络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和全员育人素质提升等六大工程建设。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录取改革,实现了职普学校同台录取、网上招生录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双重功能。语文、数学、外语考试结果用分数表达、等级呈现,其它科目均采取等级方式呈现。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划定每所初中所对口的小学,构建小学和初中学段纵向衔接、学校横向协作的管理新格局。二是优化教师队伍。区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区中小学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2024年全区公开招聘教师220人,安排23名城镇教师、89名师范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支教;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行公开遴选,面向全区为农村中小学公开遴选校长,目前已全部到位。强化师德建设,认真组织师德宣誓活动,开展“十百千”(十名最美校长、百名最美教师、千名最美学生)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教师”;实施名师带动工程,选派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与乡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带动乡村学校教师提升育人水平。三是创新办学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办学,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参与建设配套非营利民办中小学提供政策支持。目前,泰山菁华双语学校和英雄山双语学校作为独资办学试点,在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岱岳实验中学与绿地集团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整个高铁片区的教育实力。四是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建立了区长为主任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完善了责任督学挂牌制度,新聘任了一批责任督学督学,组织责任督学对教育重点工作进行强力推动。五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分别从区教育局、乡镇(街道)教办、区直及各乡镇(街道)学校三个层面聘请2940名教育工作社会监督员,构建了全区教育系统“三级”教育工作社会监督员网络。上个月,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社会监督员监督评议活动,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满意情况,对聘任单位教育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同时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了群众满意度入户走访调查活动,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提高了全区教育科学决策水平。

    2024年1月3日

    第二篇:泰安工行四项措施构筑案防工作“防火墙”

    泰安工行四项措施构筑案防工作“防火墙”

    近年来,泰安工行根据经营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始终坚持“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的原则,狠抓内控管理,把加强案件防范,提升防控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紧紧抓在手上,积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工作中注重“四个加强”: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该行利用中心组和“三会一课”、“每周学习日”等时机,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争当泰山先锋”、“主题党日教育”等宣传活动。近几年来,该行组织党员先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并进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新党员入党宣誓。通过宣传教育,努力使大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近年来,在全行相继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以及“弘扬长征精神”、“建设创新型银行”、“践行八荣八耻”、“培育现代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金融服务,创建客户首选银行”等主题教育。去年以来,在全行集中开展了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教育活动,同时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字道德规范要求,着力加强员工诚信建设,努力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工作氛围,切实树立工行良好社会形象。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从而为做好本职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活力。

    3、加强法制警示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多年来,该行高度重视法制教育,精心安排,严密组织,坚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一方面,认真抓好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利用每周学习日、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组织员工学习法律法规、银行条规等,使大家自觉做到懂法、知法和守法,用法律法规和银行条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坚持每季法制教育课制度,定期邀请检察院领导来行讲法规、讲案例、讲防范。同时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月”、“案件就在身边”、“强化基础管理年”等宣育活动。据统计,去年以来,该行共举办法制教育讲座、案例图片展览40余场次,组织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30余场,观看警示教育宣教片20多部。通过以上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了广大干部员工的法制观念、制度观念、纪律观念,较好地起到了教育帮助人、警示启迪人、鞭策激励人的作用,为各项业务的健康顺利发展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经营环境。

    4、加强内控管理,严防案件事故。工作中,该行坚持把强化内控管理,严防案件事故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从严治行、内控先行的方针,注重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不断完善管理制约措施,健全内控管理体系,调整充实内控管理力量,对辖内10个支行逐一落实了内控管理专职副行长制度。坚持关口前移,加强员工行为动态管理,加大风险点排查力度,对发现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于纠正,真正做到思想问题早发现,疑难问题早报告,热点问题早预测,存在问题早介入,异常因素早排除,案件事故早预防。坚持每季检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和违规人员,坚持从严要求,认真严肃处理,做到不姑息、不迁就,不搞下不为例,坚决根除屡查屡犯、屡纠不改等问题,进一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促使员工自觉养成“指示服从制度、信用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各项业务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篇:济宁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济宁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实施方案及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鲁政办字〔2024〕152号)精神,切实解决好我市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以下简称“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按照特事特办、综合施策、用好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力度,扩增教育资源总量,优化城镇中小学校布局,足额均衡配置师资,到2024年底,解决我市大班额问题。

    二、目标任务

    坚持市域统筹、以县为主、一县一策,以新建、改扩建学校为主,扩增优化城镇教育资源。2024—2024年全市计划新建城镇中小学83所(其中小学52所、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普通高中7所),改扩建104所(其中小学61所、初中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普通高中8所),新增学位183080个(其中小学102780个、初中56700个、普通高中23600个)。新增学校用地7436.1亩,新增建筑面积249.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75.06亿元,招聘教师10101人。城镇普通中小学班额达到标准班额。

    2024年,全市新建城镇中小学5所,改扩建10所,新增学位8490个,新增用地779.6亩,新增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59亿元,招聘教师497人。

    2024年,全市新建城镇中小学21所,改扩建46所,新增学位60020个,新增用地1929.7亩,新增建筑面积72.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7.94亿元,招聘教师3652人。

    2024年,全市新建城镇中小学57所,改扩建48所,新增学位114570个,新增用地4726.8亩,新增建筑面积166.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3.53亿元,招聘教师5952人,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保障措施

    (一)扩增优化城镇教育资源。

    1.科学调整完善城镇中小学布局和建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大班额的现实状况、计生政策和户籍政策调整、未来城镇化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因素,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确定2024—2024年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计划,明确解决大班额问题时间表和路线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优化学校布局,扩增城镇教育资源总量。

    2.确保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应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对已建成的居住区,在规划条件和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未载明建设投资来源的教育设施,由政府负责建设,在2024年底前建成后,及时交由教育部门管理。因开发企业原因未达到配建要求的,责成开发企业完成学校配套建设,否则记入不良信用记录,重新审核开发资质,限制或停止其承接新的开发项目。违反规划在配建中小学教育设施用地上进行其他项目建设的,依法实行追责,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其拆除,限期按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学配套建设。严格执行城乡新建居住区(楼盘)配套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教育部门应列为各县(市、区)规划委员会和规划联审会成员单位。实行教育设施“交钥匙”工程。对违反规定、不能如期交“钥匙”的居住区项目,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和不动产登记。加强建设监管,把城镇中小学校建成放心工程、满意工程、精品工程。

    3.创新学校办学模式。支持社会力量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混合股份等办学模式,支持名校办分部、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采取派出公办教师支教、购买学位、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同等待遇等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小学。

    (二)保障学校建设用地。

    1.统筹安排学校建设用地。调整完善市、县土地规划,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挤出”规划空间,将未纳入规划的新增中小学校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大班额问题。在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未正式下达前,可预支部分计划指标保障各地急需开工的中小学项目。老城区、已建成居住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新增适龄儿童学位必须与新建住宅区统筹解决。

    2.充分挖掘教育用地资源。支持利用现有学校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中小学教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教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鼓励各地采取城区高中(职业高中)外迁办学,初中利用高中校舍、小学利用初中校舍梯次补位办学的办法,扩大城区学校办学空间。做好闲置教育用地置换、再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增减挂钩等试点政策,有序开展废弃教育用地的复垦利用工作,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城镇中小学发展需要;在保证教育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节余的指标可以调剂使用,产生的收益用于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三)足额配置师资。

    1.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编制部门定期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生源状况核定教职工编制。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备案。撤并、改企转制等方式收回的事业机构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新设中小学机构编制需要。中小学有空编的县(市、区),原则上按照中小学申报情况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及时招聘教师,做到有编即补,到2024年实现有空编的中小学教师补充到位。新建中小学按照办学标准和招生规模确定教师编制;暂不具备条件的,依托现有学校设立分部或教学点等形式予以统筹调剂。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问题。2.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按照教师“退补相当”的原则,解决总体超编但学科结构性缺员问题,保证开齐开全国家规定课程。中小学满编超编的县(市、区),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根据解决大班额问题需要,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后,使用专户编制补充的专任教师改为占用中小学编制,专户编制相应核减。专户编制不计入中小学编制总额,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单独管理。

    (四)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1.保障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扶持。2024—2024年,市财政安排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各县(市、区)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建设费用。财政奖补资金比例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学校建设计划、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水平进行分配。各县(市、区)要落实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切实保障解决大班额问题资金需求。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大额长期信贷资金和政策性贷款规模,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积极筹措学校建设资金。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土地校舍,由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收储并处置,所得收益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城镇廉租住房保障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国有土地储备资金、教育资金后,全部用于中小学校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主动争取社会力量自愿捐资建校。探索灵活融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可以另外申请贷款贴息。

    2.以优惠政策支持城镇学校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中小学校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限度减免建设规费、减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学校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教育厅《关于减免中小学校舍建设有关收费的通知》(鲁财综〔2024〕63号),中小学校规划建设规费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属于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并且有浮动的,按规定标准的30—50%收取,有上下限的,按不超过下限的标准收取,有条件的可以免收。

    (五)强化教育管理。

    1.严格招生管理。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设立义务教育学区,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对口入学为适龄儿童入学基本方式,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政策。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平台,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学校“零择校”政策,全面实行阳光招生,确保招生工作公开透明。根据学校规模和国家规定设定学校在校生总数和班额上限,按照实际生源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对未经批准突破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不予注册学籍,对在校生数和班额达到规定上限的学校,无学生转出的,不准接收学生转入。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就近接受义务教育。

    2.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学区制度,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与小学结合成片统筹管理,推动学区内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教育管理模式、设施设备、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安排方面优先支持薄弱学校建设,在教师增编和选调工作中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需要,在教育评先、评优工作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倾斜。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管理功能。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科学均衡配置,提高薄弱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素质。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内教师资源统一调配使用,积极推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走教,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三支一扶”支教等,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六)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济宁市教育规划建设暨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教育、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资金投入、督导考核等问题,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县(市、区)政府也应成立相应机构,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行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对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负总责。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纳入全市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并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与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作统筹推进。市政府将对各县(市、区)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进行公示,接受舆论监督。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市政府督查室将定期进行督查,对各县(市、区)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大班额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严肃追究责任。

    第四篇: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的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近几年来,因学生人数急增,而办学规模和师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县级及以下学校普遍形成了大班额教学。每班学生都在64人以上,甚至超过70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择校,使教学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及市区学校也形成了大班额教学。如我校一至六年级39个教学班平均班额达85人,最多的班级人数达94人,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小班化教学相距甚远。

    2、大班额教学的现状及困难 现状--(1)教学管理及设计、实施及仍以原小班方式。所谓面对全体,实际只重视了中、优学生,而产生了较多差生。(2)教师负担加重,作业批改量大,个别教育相对减弱。(3)师生问卷调查中,针对影响目前教学质量的原因剖析,提出首要因素是班额大,学生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困难--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总感到:课前准备有信心,上课实施不顺心,课后回想不放心,其主要困难有:(1)学生人数多,作业量大;个体差异大,作业评阅难度大;教学定位困难,顾此失彼。(2)组织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难度大。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进程不一,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困难。(3)全体与个体的关系难以把握,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难以实现。(4)师生负担加重。但我们不能因为班额过大就坐等不动,就降低要求。我们适时提出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期望通过实践研究切实解决大班额条件下的系列问题,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全面提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概念界定 所谓大班额指的是每班学生人数超过标准学生数20%以上的教学班。其每班学生数都在 55人以上。因材施教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就我国的实情而言,在许多地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想实现小班额教学也许还不是容易的事。就我们学校而言,全校一至六年级39个教学班平均班额达85人,最多的班级人数达94 人,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小班化教学相距甚远。但我们不能因为班额过大就坐等不动,就降低要求。我们适时提出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期望通过实践研究切实解决大班额条件下的系列问题,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全面提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主张探究学习等等,又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如何在大班额的背景下,照顾到所有学生;如何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是如何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才出现的,而是与班级授课制相伴相生的。历史上许多教学论专家都做过努力,比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活动教学),斯金纳提出的意在实现学生个别学习的程序教学等等。但是,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但在教学实践中又遇到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我国的实情而言,尤其不可取。因此,如何正视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非常必要。新时期以来,许多学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大班额教学将存在于今后一定时期内,是基础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也急待开发。我们选用该课题实验研究,探索在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策略,解决大班额的现实与新课程的的理念、目标的矛盾,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处理,分组要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进行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全面提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主要应用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群体动力 理论。综合应用这些理论,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新课堂教学策略。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4、群体动力理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二)研究目标

    1、在大班额条件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通过该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水平和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策略。

    2、在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个别与全体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班额大,学生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作为教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把脉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四)研究假设

    1、在大班额条件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拟创新点 新课教改要求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大班额教学如何实施,目前尚无好的教改经验和实施方案。我们的研究将是一个引子,恳求专家的赐教及同仁的研究和实践,以完善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学的需要。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学校设立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实验机构和研究人员。明确班级、科目及研究任务,定期组织研讨和评价(每学期不少于二次),及时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组织研究人员学习、讨论、提高科研能力,力争取得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教研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同时注入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三)技术路线 本课题走行动实施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正视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尝试课堂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改变课堂时空结构,实施发展性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开展多样化地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反思小结,自我提高。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题准备阶段:(2024.3-2024.8)(1)立题论证;(2)以理论为先导,更新参研人员的观念,提高认识和理论水平;(3)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骨干教师,制定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实验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实验计划。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24.9-2024.9)(1)实验教师配合班主任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个性特点;(2)开展多形式的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3)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实验研讨会、实验经验交流会、实验工作会。(4)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和实验论文,并整理交流或编撰成册。(5)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第三阶段:总结评比,结题验收(2024.10-2024.12)(1)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及实验骨干总结结题、学校验收。(2)征集学生创新作品,举办作品展。(3)学校课题研究组总结结题,上报验收。

    第五篇:市教育局强力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应用工作

    我市是全省三个县级市之一,面积507平方公里,人口56.3万,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246个行政村。全市共有市办中小学239所,其中高中4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215所;另有机关幼儿园1所,进校(职中)1所,企办完全中学5所,小学7所,民办完全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19所;在校学生100049人,教职工5733名。1997年

    5月高标准实现“两基”达标,1997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24年10月,荣获省级普及实验教学先进县市称号。2024年依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三部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我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省,市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工程各项工作健康发展。2024年,在省市项目办的直接领导下,兴平市教育局严把质量关,狠抓应用,使兴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得以实施,这对实现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全面部署抓启动

    1、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办公室陕远教[2024]12号《关于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设备安装准备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兴平市政府随即成立了以副市长赵林海为组长的“兴平市远程教育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育局立即召开了局长办公室会议,部署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用工作。2024年7月8日,在局长亲自主持下,信息中心组织安排召开了由18名初中校长、14名乡镇教委主任参加的专题会议,部署安排此项工作,并将有关具体技术标准打印成册,分发各项目学校,要求各项目学校十日内完成远程教育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2、强化督促检查

    7月17日至7月20日,教育局抽调12名干部分四组分别对全市执行模式二的190所小学和模式三的18所初中逐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通过检查,各项目初中、乡镇教委思想重视,认识到位,准备工作标准高、进程快。今年以来,工程重点进入应用阶段,3月份,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赵林海同志,市上几大家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王毅同志连续多次明察暗访,不打招呼走访了8个乡镇教委、15所小学、4所初中,对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进行了充分视察与教研。副局长冯忠渊同志带领信息中心一行五人先后12次深入基层,检查远程教育设备应用工作。3月16日,他们在汤坊乡汤坊小学检查时,发现该校设备本学期开学以来至检查之日未启用,当即责成校长向教委写辞职报告,汤坊乡教委随即发文免去了汤坊小学校长的职务。全市各项目学校认真吸取教训,保证了远程教育工作健康进行。

    3、广泛宣传引导

    为了推动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兴平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局内刊物《兴平教育通讯》,及时通报表扬远程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批评落后单位,指出存在问题。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对准备工作进程快、标准高的学校进行表扬,同时对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如马嵬镇羊圈小学,在改造卫星收视教室的工作中,校长李生茂同志带领教师亲自动手,刮墙皮、焊防护网,并把自己家备用木板拉到学校,以解决学校专用教室改造的用料问题。工程的前期准备缺少资金,李生茂老师拿出了自己的4000元钱,在他的带领下,20多名教师,每人拿出了50元钱,共集资5000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仅用了9天时间,就使原本破旧的教室变成了现代化的标准卫星收视教室;赵村镇徐王小学校长田碧珍为完成远程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千余元用于卫星收视教室的翻新改造。据统计,在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中,我市208所项目校共投资121万元,用于教室的改造及购买防盗设施。社会力量共筹措资金59万元用于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维护经费。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远程教育工程的安装实施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并顺利地通过了省市联合验收。正如省远教办执行主任李建军同志在验收总结时所讲的:兴平市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领导重视、安排周密、认识明确、措施得力、管理规范、落实到位、应用良好、师生拥护、群众满意、成绩卓著。

    二、强化培训抓促动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关键在应用,我们狠抓“应用”这个中心不放松。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技术薄弱,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教育局局长张文辉亲自安排于3月18日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从师资培训入手,充分发挥省市两级培训的208名骨干教师的作用,强化校本培训,狠抓落实应用工作。为此,教育局具体制定了《兴平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安排意见》(附后),要求各教委从3月26日开始,利用节假日进行为期一月的集中培训,并于周内进行校本培训,要求80的教师掌握远教设备的应用技术,并建立教师培训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教育局加大了



    推荐阅读:
    泰安岱岳区强力推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等四项工作-泰安教育局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计划
    蒙城八中信息技术中心主任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范文模版]
    南阳桥乡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