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加盟合同 3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最终定稿)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暖阳如梦 时间:2024-09-18 09:54:1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摘要]本文面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投入、队伍建设,以及利用效率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着从推动本地区农牧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水平,推进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2024年以来,国家农牧区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建设程度和应用步伐。笔者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目睹了本地区农牧区中小学发展进程,发现了在推进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由此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随着撤乡并镇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92所,在校学生约23万人,教职工近2万人。其中,农村、牧区学校43所,教师1964人,在校学生约1万人。2024-2024年,我市有202所学校实施完成李嘉诚和自治区农牧区远程教育项目;2024~2024年,有653所学校实施完成国家农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2024~2024年,我们通过多种模式实施完成“班班通”工程。由于本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虽经多方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困难重重。

    首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不到位,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农牧区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和日常的工作中发现,重建设不注重应用,重应用不注重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学校积极争取项目工程实施任务,但工程完成后在应用方面不容乐观。虽然在建设初期我们就坚持以“应用为重、培训为要、整合优化、共享提高”的方针,多次采取举办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现场交流会和竞赛等活动推进应用,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却不佳。再加上经费紧缺和教师年龄偏高的现实,使我们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从而导致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农村牧区学校处于一般性办公应用和“一些示范课、公开课演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徘徊。

    其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资金,资金来源短缺是学校的大难题。近年来,我市通过各项工程的实施,虽然缩小了农村牧区与城镇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但在应用使用过程巾却有一些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一是教育信息化经费缺乏。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农村牧区学校资金的不足,造成学校现代教育设备逐年减少和应用方面的难题。根据2024年底统计,我市李嘉诚与自治区远程项目已全部停用,国家农村牧区远程教育项目70%损坏停用。

    二是比例失调。从硬件环境上看,“校校通”和“班班通”大部分已实现网络共享功能,但由于设备损坏和农村牧区网络环境约束等影响,使优质教学资源缺失。在教学软件上,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也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而且还有部分盗版软件,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三是制度不全,队伍薄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拥有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第一是学校制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频繁。例如,在年终工作考核中,网络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化工作量不计入教学工作量,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和专业人员兼职的现状。第二是专业化水平不达标。由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员极少,很多是通过自学和转行经过培训后才当上教师的,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差。第三是农牧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较低。近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教师培训,但没有得到及时巩固提高,运用能力较差,更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应用和教学的深入研究。第四是农牧区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缺乏,作用发挥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虽有了骨干带头作用,但对教师的引领、指导不足。如今,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严重影响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阻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是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目前,各农村牧区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问题在努力解决,逐年更换。大部分学校现有设备基本能够保障教育教学应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不善和经费等问题的影响,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这主要体现在:不能把设备放手给教师与学生使用,更好地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处于被动的课堂演示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就更谈不上了;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处于供一般『生教学、文字性处理和其他管理服务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二、推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4-2024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任务。当前,抓住机遇,落实、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目前,我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农村牧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牧区。也可以说,没有农村牧区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全面的教育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教育均衡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牧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握机遇,抓住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缩小差距;大力推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的建构,培养大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具有坚定信念和持续有效推进能力的学校领导者;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改革中,加强农牧区学校信息化领导者建设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只有农牧区学校领导充分了解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广大教师自主学习、共同研究,推进农牧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跨越式发展。

    2.拓宽渠道,合理分配,软硬并举,共同发展

    由于我市处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经费紧张,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致使我们必须打破和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设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机制。

    在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应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维护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农牧区学校政策性倾斜。二是在教育系统内开展厉行节约,节省开支,支持农村牧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三是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与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知名企业、知名人士、爱心人士关爱农牧区学校发展,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给出优惠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让社会力量投入到支援教育信息化的洪流之中。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农牧区学校需严格按照要求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坚持“建设与使用并重,软硬件共同发展”的原则。我们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的建设。硬件的价值要通过软件来体现,软件的功能要通过硬件来展现其风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抓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适应农牧区教学环境的校本资源建设,加大推进教学过程资源的应用与探索,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软件资源对硬件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牧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农牧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农村牧区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按照政策和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配齐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为学校信息化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应结合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制订有效的监测与评价体系,提高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三是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鼓励现代技术教学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与支教活动;提高农村牧区学校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四是农牧区学校应根据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估体系,改变原来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评价标准,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某些层面上可以适当倾斜,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加以引导,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进一步加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面对农牧区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状况,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状况,采取“请进来”和发挥现有专业人员队伍力量,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旗县级培训部门要针对农牧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市级培训部门主要进行培训者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深层次提高培训。同时,农牧区学校应加强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建设,为教师创造空间,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广大教师自学和主动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采取相关手段、方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课堂、网上听课和评课活动,推动农牧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建立动力机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等级证书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以及教师资格的获取等相关联的管理措施;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应用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多年来,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对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到深度融合,出现了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只有解决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与理解认识,找准它的目的和落脚点,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实现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为信息化教学及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在应用实践上提供空间,如改进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因此,农牧区学校要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以网络为主的教学与自主学习网络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应用管理,提高优质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信息技术、优质资源融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设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资源,不断挖掘与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应农牧区学校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5.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服务体系,制订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进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农村牧区中小学倾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必须加快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24—2024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科教局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中心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及设备利用率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将本学信息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管理,确保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

    1、继续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目前各校各功能教室的电教设备已基本配备好,因此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做好管理及使用登记工作。“管”主要包括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并做好维修记录。“用”主要是指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电教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切实管理好多媒体既要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又要保证设备的完好,并做好多媒体教室、班级的卫生、安全工作。

    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发挥创造力,大胆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2024年2月中心校54人参加了由科教局组织的电子白板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

    二、加强科研,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我校按照科教局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以课本为基础,适当增加电脑动画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了网络教学,本学21名教师参加了大同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首届中小学特色微课(视频)大赛。

    三、本对14所学校进行了网络汇聚,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网络,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老师及家长。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电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监督,由于人力的关系,电教设备使用监督情况做的不是很好,虽然已经制定了班班通使用制度、使用记录,但对使用记录检查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我校的班班通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2、部分教师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的使用仍然很陌生,对课件的操作也不是很熟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电脑知识掌握的不牢,操作的少,缺少专业的指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为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出努力。

    3、目前还有两所小学网络汇聚还未完成,争取下学期完成这两所小学的网络汇聚工作。

    XXXXXX学校 2024年2月2日

    第三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校陆续添加了许多现代化得硬件设施,这些设施为我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新学年,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推进我校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增加信息化硬件投入,加强信息化硬件管理,提高信息化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现制定以下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实干的精神、超前的思路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有认识、有领导、有落实。从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出发,科学研讨、合理规划、协同合作,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水平,加强管理和培训力度,实施同步发展策略。将科研与教学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与信息化工作相关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学校将依据本指导思想,切实地将信息化工作计划落实到实处。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校园网工程建设

    1.实施改造校园网工程,高标准建设校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结构,发挥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为教育教学应用构建网络平台。

    2.完善学校内网功能,完全实现校务公告、办公自动化。

    (二)加强学校园网管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制订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工作措施,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1.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常规管理。

    不断研究各种管理技术,加大考核力度,杜绝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网络畅通,更好地服务于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保证网络安全畅通,又要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深入研究网络应用问题,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病毒防治。

    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力度,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减少病毒的传播。凡新安装系统的计算机必须先安装杀毒软件,并打好相关补丁后才能接入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病毒问题,保证网络不因病毒导致堵塞、停网等现象的发生。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使用效益

    树立建网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网页建设,改进和提高教育网站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学管理服务。

    1.继续加强学校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站布局和内容,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德育,服务于管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力求网站界面简约、布局合理、色调一致、风格统一、内容丰富。

    (四)教育资源库建设

    继续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

    (五)网上办公环境建设

    探索和完善校内消息和文件传输系统,实现网上发布通知、传送文件,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继续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立足实际,针对不同学科和学段,完成对教师常用软件系统的专项内容培训。

    2.继续组织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

    1.加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2.加大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力度,发动全体教师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规范。

    3.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应用实践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实施能力。

    第四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24—2024)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4-2024年)》文件精神,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自2024年逐步完成了校园网改造,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微机教室的升级改造,校园安防系统的改造和新建,班班通数字化多媒体教室建设等。几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了覆盖整个校园的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9个(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4个,多媒体综合教室9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光纤接入因特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还需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移动点对点教学服务、数字化 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需加强。这些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4-2024年)》,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师生实际需求,以应用为驱动,推进校本教育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新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专业水平,实现核心平台智能高效、网络出口智能安全、网络接入智能灵活、网络管理智能统一。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开发能够满足学校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容、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确保学校数据资源的储存和安全备份。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存储及公共网盘等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建设功能强大、设计美观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新的校园网站既集成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入口,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展示学校的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体现阜宁中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新建学校数字化广播网,校园安防网全部升级成数字信号系统,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管理和服务等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校园,为建设全省一流学校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直录播教室)。建设具有课堂录播、互动教学、网络直播、远程交互培训、视频会议等功能的直录播教室。

    ——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室建设。逐步完善机器人、3D打印、航模、单片机等社团活动场所和器材设备,扩大活动规模。

    ——建设学校公共服务区域数字化系统。安装校园数字化文化展示系统,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学校主要出入口配置户外LED显示屏。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教案、试题、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建设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馆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一卡通”包括食堂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签到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4、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移动智能终端,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学校网站上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搭建学校统一认证系统,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课题项目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践研究。推进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支持微课堂教学实践、创客教育进课堂实践研究项目,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阜宁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各部门积极支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三)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新技术专业人员;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快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六)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树立项目意识和经营意识,拓宽经费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舒茶职高 2024.12.20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及设备利用率上都较好地完成年初期制定的目标。现特将本期电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管理,确保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

    1.继续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

    目前学校各功能教室的电教设备已基本配备好,因此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做好管理及使用登记工作。“管”理主要包括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并做好维修记录。做好老师的教学软件借还登记,整理软、硬件资源,健全管理制度,使软、硬件不流失、不损坏。“用”主要是指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电教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养成使用完成后填写记录本的习惯。

    2、切实管理好多媒体

    既要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又要保证设备的完好,并做好多媒体教室、班级的卫生、安全工作。

    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发挥创造力,大胆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计算机学习。

    4、增强电教人员的服务意识

    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学校内的电教资源传递给各位老师,让每位老师了解学校的资源进而能利用这些资源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果。本学期,每天对各班级使用电教设备进行记录。

    二、加强培训和科研,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1、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与休息时间进行“Word文档的撰写编辑”、“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进行对因特网(Internet)的学习了解及其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活动,提高各位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化办公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的应用能力,也为教师们进行电化教学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2、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与总结:

    本我校的《基于“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课题通过专家组审定,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多位参与教师在课题中期成果总结中获奖。

    3、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我校按照上级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课以课本为基础,适当增加电脑动画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了网络教学,让学生学会了收集、存储、筛选、整理以及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效果。

    4、积极组织学生老师参加省、州、县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类比赛活动,多位老师的课件、教学设计、课件获奖。

    三、建立和完善校园网和学校网站:

    本建立了学校网上办公系统,校园视频点播系统,实验楼接入了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网站,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老师及家长,学校网站已成为宣传我校的一个新窗口。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电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我校现有电脑总数将近80台,电子白板36台,还有部分辅助的电教设备,电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也是电教的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由于人力的关系,是我校的电教设备使用监督情况做的不是很好,虽然已经制定了班班通使用制度、使用记录,但对使用记录检查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我校的班班通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2、部分教师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

    在学校的公开课和其他活动中,已经显示出我校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的使用仍然很陌生,对课件的操作也不是很熟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电脑知识掌握的不牢,操作的少,缺少专业的指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为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出努力。



    推荐阅读: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最终定稿)
    学区语文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教师考评方案
    幼儿园伙房工作重点
    聊城大学农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