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担保合同 3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精选五篇)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轻吟低唱 时间:2024-09-21 10:12:2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

    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

    近期股市涨幅较大的股票都是京津冀概念股,而近期在楼市的崩盘声中保定楼房价被炒了起来,保定房价上涨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下,传言保定将成为政治附中心,将北京的一部分机构迁到保定去,于是投机者就到保定去炒房。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如果是产业先行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如果还是过去炒房炒地的思路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很难实现。

    京津冀一体化是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最好机遇,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让产业先行,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就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板块,同时也能成为股市一个可持续的热点板块。

    京津冀一体化肯定是1+1+1大于3的多赢

    “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数不清,除空气好了,还能为缓解北京房价高、交通堵、人口过多的大城市病等带来良效。更重要的是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打造出一个京津冀优势互补的一个京津冀产业大联盟,提高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升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只是会有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过程。

    炒房炒地只能是毁掉京津冀一体化的前途

    受“政治副中心”消息的影响,当天保定楼市涨价10%。几个关键句则说明了近期保定楼市的火爆程度:“看房班车排队、售楼大厅爆满”、“从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重庆等地来的看房者,在保定的10余个新盘走马观花”、“没挤上‘过夜’沙发,‘损失’两万”、“售楼处现场‘倒号’加价一万”、“‘东南西北’分不清,炒了再说”,等等。

    在城市群理论中,由于政策和区位的优势,对一个地方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从而地价大涨、房价大升。此套路正是一种典型“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

    京津冀一体化眼前还缺少强有力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所谓的一体化只是被各个小地方政府利用来炒地卖地、开发房地产。这些地方政府当然不会这么高尚,他们首先考虑的压根不是自己在未来的一体化过程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是如何能利用这一概念大捞一笔,迅速的积累自己的财政。这跟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离得太远。

    京津冀一体化本来的核心是要解决北京的问题,是从北京的角度出发,如何化解北京的城市病,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做成之后,京津冀一体化更是要作为城镇化的全国表率作用的。

    它所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而不是自下而上、自说自话的野蛮生长。如果像现在这样,顶层设计还没有全面启动,河北的地方规划就已经开始各自为战的调整,那么紧随其后的很可能是河北这些城市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到时候的开发成本不断提高造成地方利益的恶性竞争,这些只可能成为一体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对于北京来说,如果只是将部分产业和行政机构转移到河北,指望从北京“摊大饼”变成河北“摊大饼”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那只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个误区。

    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转型升级先行

    京津冀一化应当是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大联盟。京津冀的产业结构上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呢?

    首先,北京的传统制造业都应当迁出北京迁到河北去,北京只发展轻资产的服务业。例如: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等占地少的高端产业。天津应当以港口无流为主,打造世界上一流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河北就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将京津的制造业都转移河北去,在河北每个市形成一个个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北京的发展向周边的区县发展,市中心所有的部委机关都通过互联网办公,开门办公,不用人去与各部委见面,这样全中国的所有行业就不用到北京办公事了,北京的堵车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京津冀的农业产业也要升级,京津冀的农业要向大型现化化的股份制农场转型,通过现化化的大型股份制农场让农业产业升级,为中国及全世界生产安全地绿色食品,这样农业产业链也又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京津冀在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定位中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五年内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中国及亚洲一流的产业,用十年的时间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产业。这样一来京

    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又打造了一个区域性可持续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不能又被炒房炒地的鼠目寸光的行为给毁了。京津冀一体化离不开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专家,只有通过金融创新的方法才能完成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完成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转型升级。

    可以先建立一个京津冀产业基金,通过产业结构重新优化,带来利润最大化,让京津有了高利润的产业,京津才会将制造业转移到河北,河北制造业的各个产业集群运用金融创新和市场化的手段建在不同的县市。

    这样,京津冀在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又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个可以持续上涨的股市热点板块,这个股市热点板块不仅仅是短炒一次就跑,而是这个板块股价在其经济持续长期增长的背景下,股价能持续长线上涨10年,股价长线上涨能涨上50倍到100倍,这才是利国利民利地方政府利上市公司更利投资者的多赢格局。

    第二篇:京津冀一体化未出台 房价先行

    京津冀都市圈政策未出台 房价先行

    今年年初,中央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三地的发展蓝图也成为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这让早已规划多年,但始终发展缓慢的京津冀一体化再度看到了“春天”。

    虽然具体规划尚未出台,相关举措还未制定,但燕郊、涿州、固安等环北京地区的楼市却持续“升温”。

    记者在保定市某区域相邻的两个热卖楼盘采访时发现,虽然不是周末,但售楼处却人头攒动。其中一个项目的置业顾问郝女士告诉记者,上周末两天就卖了近50套,相当于过去两个月的销量。另一个项目的小高层的均价达到每平方米7200元,比春节前涨了1000元左右。据介绍,下周还要再涨300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牵头了环北京圈多少人的心,京津冀自2024年开始就被提出,今年两会之后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在第一时间做了详细认真的调查,调查300名受访者中,有42.3%的人非常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51.7%的人表示会偶尔关注。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还在讨论中,河北保定一夜间成为了“香饽饽”,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争先恐后的到来,更有谣言4个从北京去的人包下整个楼盘的耸人新闻,这次调查结果显示,71.3%的人表示不会去保定投资买房;不过,70.7%的受访者表示保定未来的房价会继续涨。

    政策未定,房价先涨,这也是目前人口大国所导致以及经济迅猛发展的后果之一,也是自2024年房价涨上后的必然现象,不过房价的涨跌还需要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如果买房者都是以投资为目的,让“鬼城”频频出现,交通不便利,再低的房价也没有人愿意去住,想抬高房价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因此,房价的涨幅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投资来拉动当地经济,而且还需要当地市场的发展,只有京津冀周边地区经济被盘活,配套才能跟上,这样北京大外环梦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所以,投资需谨慎,被套牢得不偿失。

    第三篇:浅谈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时代的步伐,协同的发展

    “打破一亩三分地” 打破三方独立,紧跟时代步伐,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据财经网报道,2024年3月19日上午10点多,一则河北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横空出世,不到1个小时后,沪深股市中十几只股票涨停—它们都与保定有关。当日上午,河北板块股票的整体走势在所有板块中赢得头筹。

    这一“惊天动地”级别的传闻,能快速撬动市场,与刚刚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番讲话离不开。此前的2月26日,习近平强调京津冀要抱团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月2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传达总书记考察北京讲话精神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医教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控制中心城人口,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竟然拉动了当天的股市。此则消息随后被发改委和保定市政府澄清,属于媒体误传。然而,京津冀的话题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何呼喊了多年,至今不见实质性进展?世界上离得最近的两个大都市—北京和天津之间为何没有形成人们想象中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各有特色的发展关系?为何环绕着北京城和天津城的河北至今还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

    那么让我们查阅近十年来相关各方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以及相关各方负责人的讲话材料、媒体报道等,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表面上看似在协同发展,实际上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利益博弈,京津冀各怀打算,以至于协同发展的效果十分不明显。

    一、根据经济政策的出台总结历史线索

    1.发起、实际成效(1986-2024)

    主题:环渤海、市长联席会

    如果算上早远的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导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则已持续争论近30年。

    矛盾的原因

    北京、天津之间各有用心。天津市把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希望体现自己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市则喜欢“首都经济圈”、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和实施,不使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在此基础上,愿意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协作治理雾霾等突出问题。

    显然,天津市和北京市都想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使得所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步维艰。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则在每个方面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信息,不争核心地位,只求借势发展,心情最为迫切,只可惜自己做不了京津的主,而在苦苦等待。

    在京津竞争、河北苦等的过程中,国家层面是愿意推进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做了不少规划方面的准备工作。只可惜,编制了几个版本的规划,几度更改,至今仍未能出台一个完整详细的版本。其中的艰难和利益纠葛可见一斑。从2024年到2024年,历经10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最后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区”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力求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三方共识,兼顾三方利益。当然,在这10年中,京津冀都在积极向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在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博弈,才有了一个/

    3最后三方利益都兼顾的局面。

    2.全面启动和实践(2024-2024)

    据网易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新闻的整理,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索:

    202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2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2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4—2024)》。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24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经和讯新闻整理,浅谈“廊坊共识”十年徘徊

    2024年2月12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京津冀有关城市的负责人第一次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碰头会”,并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然而,十年当中,“共识”变成了传说,各方分歧依旧,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始终徘徊不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规划成为了史上“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原本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拿出规划,结果到了‘十一五’末也没能拿出来,到现在则干脆就不提这个规划了。”谈起这些,河北省一位相关专家颇有一些无奈。

    河北省最初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从环境开始破题。于是,河北方面率先抛出了“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主要是指森林生态、水资源等外溢性、公益性资源的共享共建,也就是用资源补偿的形式让京津对河北进行经济辐射、带动。

    北京市有关方面也承认,张家口为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北京在补偿方面做得并不够。”前述怀来县官员说。在他们看来,水源地为保护北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北京应该认真考虑对水源地的补偿问题。

    (在怀来县城所在地沙城周边,到处都可以看见葡萄园,当地人说,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种植玉米等作物基本难有收成。尽管县城之外几公里就是官厅水库,但早在几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就被告知,他们不能使用这些水。)

    3.加速推进(2024-至今)

    202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24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

    2024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32011年1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是自2024年提出京津冀都市圈以来,“京津冀”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在中国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出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的解决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面讲话了。202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同时提出了7点要求,其中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作为具体规划实施的突破口。对于北京市的发展,习近平于202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在这些要求中,北京的“经济中心”概念不见了,而且要把一些产业功能分离出去,说明北京要在京津冀政策规划中作出经济方面、产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让步。这也暗合了天津方面的心意。

    2024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他成功推动了津京城际高速铁路的修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天津从渤海走向全球》称,天津要参与和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北京市是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言下之意,可能预示着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毕竟天津有海港码头、航空港口,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同时,河北省也可以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人口转移中的一些功能,从而可以获得一些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从这个角度看,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也有一定的政策依据。

    在国家高层的严格要求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破题的可能,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特色。当然,国家高层的重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多年来,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功能配套严重不均衡、雾霾问题严重、生态恶化、房价过高、水土资源短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缓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外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约10%,等等问题,都倒逼京津冀三方改变观念,突破制度与体制障碍,着力向着协同发展、产业互助、错位发展的方向努力。

    根据发改委官员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上半年有望出台,这次有中央这个大家长出 面,京津冀的合作没准能推前一步。

    在现有的中国政策模式下,可能还是需要国家层面设置一个权威机构,协调京津冀三方的关系,督促三方落实具体规划措施,否则,再有好的意愿、好的口号,一旦遇到利益冲突,可能还是会停下来,或者以各种理由减慢前行脚步。/ 3

    第四篇: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已到定稿阶段了,最快月底上报国务院。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钟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便透露。“都在进行中。”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在近期公开表态中,均明确提出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重点。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规划一旦出台,这三个领域会是三地最主要的合作方面,也是各自利益契合点所在。”

    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三地政府关于“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的共识,密集表述于近半个月内。

    6月28日,北京市代表团赴河北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重点要切实抓好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生态环境建设这三件事,在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协作机制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与此同时,河北省长张庆伟在简要汇报中也说,河北要“有力有序推进与北京的对接合作”、“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此后不足半月,7月11日,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表示:“要围绕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三个重点领域,尽快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

    “交通、生态是三地共同利益所在,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环境治理也需要三地联防联控,而产业作为实现同城化的载体,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臧学英认为,三地要真正实现一体化,这三大领域符合三地共同利益。

    产业转移是难点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近期的确是动作频频,尤其是在交通领域。

    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的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组,近日编制了《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7月2日至3日,与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负责人,在廊坊就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度对接。

    此外,一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近日开工或即将上马,如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河北-辽宁段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转移相比,交通一体化更容易些。

    而对津冀两地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对接,一直是呼声和争议最大的领域。

    “目前北京也在列一个单子,就是哪些东西要转移出去,但基本上他们想调解出来的和河北、天津想要的东西基本无法对接。”北京市社科联学术部主任程文进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如是说。

    上述报告指出,三地产业转移难度大在于合理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城市间争项目、抢资源、抢市场等恶性竞争和封闭竞争现象依旧存在。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三地产业结构落差大,而产业转移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才能实现对接,“北京要去功能化,天津去加工化,河北去重型化”。

    第五篇:人文地理学.京津冀一体化

    张辉: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2024年03月03日 17:57

    新浪财经讯 2024年“两会”召开之际,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家教授与各位网友共谈两会热点。张辉在文章中提到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

    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以下是张辉文章原文:

    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

    “十 一五”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经济增长日益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同时,国家也 更加重视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 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打破既有分割,推进资源在更广域空间配置,从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一体化相对应,分割主要是 指地区与周边的联系(主要是经济活动)被某些因素影响乃至隔断了,正如市中心逐渐向外围发展中,我们会观察到城乡经济的显著差距,观察到城乡结合部变动的 经济结构等,这就是显著的分割现象。分割一般会来源于地理、行政区划、国界、洲界、市场、交通、产业、文化等因素,其中行政边界是一种最为直接和显性的分 割因素。

    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及其腹地范围之广阔是前两者难以匹及的,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最大,发展也最不均衡。环渤海 经济区从北到南涉及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直接辐射和影响着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以 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京津冀的一体化为依托来进一步推进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将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 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大问题。

    从空间发展形态来看,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在未来北京与天津的紧密分工合作中,将通过“双头驱动模式”努力打造北方经济中心以致世 界性的大都市连绵区,这有别于长江三角洲上海单核驱动模式。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涉及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 等三个独立的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京津唐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问题,传统上京津唐城市群一般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和秦皇岛5个城市。通过市场分割模型研究来看,需要对京津唐地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也就是在传统城市群之外纳入保定市与沧州市后,模型的测算更为合理。因此根据近十多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更应该从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和沧州7个城市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就中心性指数的情况来看,京津唐地区在区域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城市断层,但这一般是由于直辖市与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将这一影响加以修正,那么区域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分级会成为214的 结构,第二等级城市的个数严重不足,同时第一等级城市与第二等级差距明显,名义上为第二等级的唐山市从数值来看实则应该为第三等级甚至更低等级的城市,城 市等级存在断层。此外,从中心性研究还可以发现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对其余城市存在较强的影响力,中心地功能很强,结合低等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不难发现京津两市对其他城市施加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极化效应,核心城市挤占了低等级城市的市场空间,导致区域差异化明显。最后,城镇等级—规模模型显 示京津存在同城化趋势,然而同城化会进一步导致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因此京津的同城化进程切不可脱离周边城市而单独进行,如果缺乏两市间的分工协作,缺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同城化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更强的极化效应,导致更加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现状。

    从城市中心性指数研究分析来看,距离核心区域即京津地区越远,城市群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的总体数值也越小。从城镇等级分形模型的实证研究来 看,环渤海经济区极其腹地的城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像长三角经济区那样以交通因素为主,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优化交通体系会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根据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研究来看,北京和天津只有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克服双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平衡发展的窘境。天津需通过借 助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的问题,而北京则可通过借助天津第二产业不断增强的发展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缺乏二产有效支撑 的问题。也就是说,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下,主要由天津来完成钱纳里所界定的工业化内容,而由北京来完成后工业化以致现代化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北京市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中,从北京产业专业化竞争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来看,1992年以来,北京市全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经达 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处于第三产业全国领先和输出的地位,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第三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学 研究事业等产业;同时,除了部分能源型行业外,北京市绝大多数第二产业都在往外转移,但在全国仍处于技术输出地位。就北京市内来看,第一、二产业基本位于 郊区县,而第三产业则多位于建成区,产业在各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在空间上城区与郊区发展不连续,在产业结构上各个区之间差异较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建成 区相对专业化水平更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份额更高的郊区县则产业发展更为多样化。当前,北京市前十位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近年来新兴的或获得长足发展的行业也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呈现不 断增强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化工业都处于不断削弱过程中,与此对应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则基本呈现出与其相反的产业发展趋势。此外,相对 于北京第三产业结构高度快速提升的发展特性,天津市第三产业无论在专业化程度,还是产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弱于北京。

    总之,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协同发展京津冀合力做好大文章(声音2014)京津冀一体化启航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时代指日可待。解读中央关于京津冀发展安排,实际包含了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源,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三是给河北还账,尽快让其摆脱落后局面。

    环首都城市群建设将崛起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7日的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三地未来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一环,生态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学者及政策层面的重视。相关专家指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从西、北两面环抱京津,既是京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又是京津建设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腹地条件。干旱、高寒、多风、土地瘠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功能,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双重抑制,导致出现大面积的环首都贫困带现象。针对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脆弱区的耦合,各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包括跨区域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移民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协调及治污联动两大主旋律下,京津冀协调发展将掀起城市圈及城镇

    化发展的一股洪流,将为京津冀三地诸多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及生态环保产业带来诸多投资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北京把部分产业向周边的河北县市转移将是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作,这样才能疏散北京人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透露,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表示,空间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力量的推动,是一个自发的客观的过程,不以政府是否做相应规划而转移。他认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对此,有专家称:“我们发现北京、天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不小差距。北京、天津还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阶段的转换阶段。”

    河北省扶贫办曾对媒体公布一组数据,2024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

    3、1/4和1/10。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大时代指日可待

    过去一段时间,在京津冀合作方面,北京、天津都处于“冷淡”状态,只有河北是“投怀送抱”。这是因为,北京和天津尽管有高铁拉近距离,但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长率高居前列,天津依托港口优势一直想打造北方经济中心。2024年,天津以黑马之势超越了GDP增长八连冠的内蒙古,拔得头筹。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没有停滞经济扩张的步伐。这样的背景下,河北这个小兄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做好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首都“护城河”,河北一直做着默默的贡献。

    现在,新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2024年03月03日05:30来源:人民日报

    资环2024级地科1班罗赞



    推荐阅读:
    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精选五篇)
    专题会议纪要51(优秀范文五篇)
    爱在路上安全出行
    庆典致辞
    进出人员管理制度[范文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