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供货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浅析当代教育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琴心剑胆 时间:2024-10-18 09:35:1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浅析当代教育

    浅析当代教育

    浅析当代教育

    目录

    内容摘要...........................................................................................................................................2 关键字..............................................................................................................................................2

    1、引言.............................................................................................................................................2

    2、浅析当代教育制度.....................................................................................................................2

    2.1、对人才的狭隘看法.........................................................................................................2 2.2、以分取人的观念甚重.....................................................................................................2 2.3、存在着教学就是灌输知识的旧观念.............................................................................3 2.4、对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3

    3、幼儿教育.....................................................................................................................................3

    3.1、当前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3 3.2、积极培训,正确导向.....................................................................................................4

    3.2.1.加强培训...............................................................................................................4 3.2.2.加强交流...............................................................................................................4 3.2.3.加强引导...............................................................................................................4

    4、中学教育略析.............................................................................................................................4

    4.1、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4 4.2、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5

    5、大学教育略谈.............................................................................................................................5

    5.1、制造知识.........................................................................................................................5 5.2、传播知识.........................................................................................................................5

    5.2.1 专业知识和能力...................................................................................................6 5.2.2 教学方法...............................................................................................................6 5.2.3做人,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6

    6、小结举例小学教育.....................................................................................................................6

    浅析当代教育

    浅析当代教育

    内容摘要: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关键字:制度 素质教育 认识 发展 知识

    1、引言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室的印象一直是拥有教室,教师和学生的封闭式模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耗费资金和人力,受交通的制约和地域的影响,教学规模不可能很大。给相互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对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模式、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正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和应用中的一些偏差。

    2、浅析当代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的口号喊了无数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效果甚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存在许多的误区。2.1、对人才的狭隘看法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培养经济型人才为主。以至于造成对人才的狭隘看法。人才,涉及到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如何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现在的教育观念中,仍有大多数人认为只有上了大学,成了专家、教授、学者、发明家等,才称得上“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引向了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的邪路。其实,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2.2、以分取人的观念甚重

    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教师工作质量好坏就是考分。自兴科举以来,考试做官,也用考分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再说,目前的高考招生也主要看考分,文凭是取人、用人的依据,它的取得也靠知识水平的高低;此外,考分也是评价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家长也

    浅析当代教育

    都不顾一切地为追求高分而逼迫学生,许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被推入追求高分的激流。造成许多的学校进行畸形教育,学校一味的注重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忽略了要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以至于现在的学校早就了一大批的“书呆子”,他们只会死读书,完全不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2.3、存在着教学就是灌输知识的旧观念

    韩愈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灌输书本知识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封闭式的,是以传授静止、僵化的知识为特征的,并且导致“重书”“轻人”,没有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因此把教师看作知识的“注射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知识贮存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熟记教科书中规定的知识内容。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教育模式的僵化,直接造成了学生头脑的僵化。缺乏创造性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主动地创造性,社会就无法进步。

    2.4、对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就是学生观。很多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导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动精神的人,甚至对学生“独出新裁”“与众不同”等主动性表现表示厌恶,以致造成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泯灭。许多教师喜欢“唯书”“唯师”“唯上”的学生,尽一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唯唯诺诺”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认识,学生更多的应该要从老师身上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到举一反三。正如孔子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3、幼儿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素质教育的引路人,而且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带动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真正踏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幼儿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时代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和第一启蒙老师在幼儿素质教育的推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观念、情感的反应,对孩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中的教养态度不太令人乐观。因此,提高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在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幼教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当前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

    幼儿素质教育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有些家长把个性发展理解成“个别专长”,不惜耗费巨资带孩子拜名师,求高艺,全然不顾幼儿的自身特点,浅析当代教育

    拔苗助长。四是超前教育。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同龄幼儿中出类拔萃,往往实施超前教育。他们或将孩子提前送入小学,或将小学的部分内容提前向孩子灌输。综观以上几个方面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的误区,我们觉得加强家长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引导很有必要。

    3.2、积极培训,正确导向

    积极培训,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3.2.1.加强培训

    要加强培训,促进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观的转变。3.2.2.加强交流

    要加强交流,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日常沟通配合。3.2.3.加强引导

    加强引导,促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主动参与。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素质教育的引路人,而且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带动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真正踏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家长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出,我们相信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大力配合下,幼儿素质教育事业一定会健康发展,大有作为的。

    4、中学教育略析

    我对中学教育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一句是中国应该而且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4.1、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

    中学与大学不同,中学是全面打基础的,大学则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办学任务不同,办学理念也就不一样。大学可以张扬个性,而中学则不宜过份强调“个性鲜明”。一所大学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甚至能说本校以法学、商学为招牌;但一所中学不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更不能说本校以数学、历史为招牌。中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均衡,学生发展必须全面,在这个基本理念上,我们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立场必须十分坚定。

    1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

    浅析当代教育

    2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

    3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 ○充分发展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全面发展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它与一所中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不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中学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特色。4.2、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只有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我们才能搞清楚世界的教育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教育又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才能明确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能使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善于处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俱进,与世界俱进,与祖国的整体发展俱进,与教育界同行俱进。

    5、大学教育略谈

    大学的作用有无数说法,其中几乎无法反对的是是造知识和传播知识。那么我们大学制造和传播知识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5.1、制造知识

    意识形态层面从某个意义上是由结构上导致的。行政对学术的控制导致知识精英无法具备独立思想,完整人格。这一点在谢泳的《为中国知识分子招魂》写的非常透彻。我记得李敖应邀到北大演讲,当着北大副校长的面说:今天的北大太孬了!民国时的北大,教育部来人说要去开会,不去!教育部拿钱来,收着!弄的北大副校长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当然,他还说了更厉害的话,只是我不敢在这里引用。坦率地说,在中国大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样敢说话的学者了,尽管有时是胡说。每次我重读西南联大的旧事,心中总感慨万千,那样混乱的局势那样简陋的环境,但学者和学生内心那样的宁静,学术思想自由的在天空飞翔。现在的大学教授,先要为生活中柴米油盐犯愁,后要为晋级评先进操心,还得注意言行符合主旋律,鬼才弄得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5.2、传播知识

    如果不能做学术的领军人,也应该做个好的教书匠。“有教无类”,批评学生不上进,不成熟的老师都是不负责任的老师。

    浅析当代教育

    5.2.1 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己在自己的学术方面是否有真知灼见。5.2.2 教学方法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需要大量研究和演练。5.2.3做人,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

    教学是一种交流,在我们看来,最有效的交流的核心是真诚。如果一个老师自己不上进,对学生说上进怎么会有人听。一个老是自己不好好研究备课,怎么会让学生心服口服的学习。

    综上所述,中国的大学教育改进任重道远。

    顺便说一声,如果你觉得身边没有好的老师、同学、氛围,不要担忧。Every dime has two sides.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们总可以寻找好的一面。这不是唱高调,因为我经历过不好的学校和人生的低潮,这是让你提高心智的机会,也是让你更加容易成为佼佼者,享受塔尖的快乐的机会。要知道,中国教育是在摧毁绝大多数学生自信心基础上建立个别尖子生的信心的体系。

    6、小结举例小学教育

    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将来的终生学习,都会让学生收益非浅;

    2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小学有很多的思想品德课社○会,但真正好好上的班级和学校太少了,因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不会统考,不会排名,而我却认为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和基础学科一样重要。如果能把这些课扎扎实实地象主课那样抓,以后便会少很多很多社会不安定分子。

    3让学生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只要是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比如英语,简单的日常对话,基本的单词就可以了,没必要灌输复杂的时态和语法而现在的小学英语已经要求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第三人称单数的用法,一般时和过去时,陈述句改一般疑问句,改否定句甚至改特殊疑问句等等;

    4培养和保持学生对于学习的其大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兴趣了,才能使他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帮助他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很多小孩子喜欢打游戏,为了打游戏哪怕被父母骂一顿打一顿都可以忍下来,如果他们对学习有这样的兴趣,那该多好啊!

    5挖掘和发现学生自身个性特长。○

    浅析当代教育

    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已经有所显露,可惜中国强大的学习压力,让这些特长基本没有时间被挖掘和发展。甚至有很多学生的特长是被强迫培养出来的。我认为,一旦发现了学生具有某方面特长,完全可以在小学阶段就加大他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使他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方向明确,事半功倍。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制度能够做到一次真正的改革,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科学发展观达到贯彻落实。

    希望老师们可以不用再教的如此辛苦,可以快乐的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愉快的接受学习,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一、、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

    1、人要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

    2、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人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本身的价值。”

    3、生理意义,社会意义,心灵意义

    二、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没有任何价值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没有任何单一的价值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追求的权利;

    2、要学生认识到,生命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其他价值必须要依据它才能实现,所以其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价值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地位。

    3、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有生命不一定有一切;但没有生命肯定没有一切;没有什么价值可以代替生命。

    三、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

    1、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灾难观、生死观观不切实际

    2、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观、秩序观缺乏理性

    3、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浓厚,观念、奉献观念淡薄

    4、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意识突出,集体社会会意识不足

    四、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

    我们应反思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努力改善我们的心态,使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育和培养更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促进我们整个民族和社会克服与现代文应的观念和旧习,使我们的精神文明现文明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现代化同步。

    第三篇: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6、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学生心理★

    1、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如何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答: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全能够 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3、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教学中有何应用?

    答: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牌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为了列好地形成学习者的变得丰美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到教学支架。

    4、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瓦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参与学习活动中来。(3)儿童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歙合作学习也有一军事援助指导作用。(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械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5、简单说说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答: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6、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对教学有何启示?

    答:加德纳提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人类的至少存在八存在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多元智能理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7、简要叙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均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他认为,多数智力理论都是仅仅人某个特定的角度去考查智力,而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要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万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万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8、什么叫流体智力?什么叫晶体智力?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这能力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这一理论把人与生俱来的素质与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东西区分开来,不仅在智力研究中给了人们很大启发,对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9、什么叫学习风格?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了解学生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对一天内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属于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从而了解学生与其认知风格相符合的学科有哪些,指导他们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属于独立学习还是结伴学习,是喜欢竞争还是合作,是否喜欢成人支持。总之,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学习与记忆、阅读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同时还要兼顾个体的差异,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10、简要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答:常见的学习风格差民有

    1、感觉通道(1)视觉型学习者。(2)听觉型学习者。(3)动觉型学习者。

    2、认知风格(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2)反思型和冲动型。(3)整体性和系列性。(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第三章

    教师心理★

    1、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师生之间忆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厄特拉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具体说来,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以下重要角色:(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吉的首席。

    2、教师如何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

    答: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做学生的同伴,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甚至应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他们学习的过程,理解他们在学习中犯各种错误的原因,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很好地配合和合作。另一方面,教师有时甚至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与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由于教师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能力,因而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作为成熟水平较高的社会成员,通过学生与他们的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的转化。

    3、如何区分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这对教学有何意义?

    答:所倡导的理论,这各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要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列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5、调节师生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答:首先掌握反思的环节:(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4)积极的验证。

    6、怎样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答:其次掌握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3)职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7、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哪些差异?

    答:在教学策略、成就目标、人格特征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熟手型教师,而熟手型教师又优于新手型教师;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熟手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而熟手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不存在差异。

    8、教师成长和培养有哪些基本的途径? 答:

    (1)观摩和分析;(2)微格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教学反思训练;(5)教师行动研究。

    9、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工作的投入秋求得心理平衡。(2)狂热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3)低挑战型: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对工作敷衍赛责,并考虑换其他工作。

    10、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对策?

    答:因素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对策有:(1)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给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引导教师合理定位;其次,拉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最后,教育部门应该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智力能力,重视教师随工作压力和自我缓解压力的训练。(2)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另外,要为教师提供学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自尊心,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3)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 所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工作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 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此外,教师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多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也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有效算途径。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

    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学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第一,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做某种事情,可以是观察别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阅读或听讲等。第二,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于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于行为,因此,有的性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则认为,由于学习的发生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故应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当然,无论是思维或行为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学习的产生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发生产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而且,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有体贴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第四,变化间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综上所述,我们以对学习做出这样的界定:办公室产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2、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3、如何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

    答: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这是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先从学生的感官等刺激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形成辨别技能,它是其它技能形成的前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类事物中找出共同属性,形成具体概念继而形成定义概念,下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形成的概念,确定某一规律或定理、定律、原理,然后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高级规则,它是一种学习结果,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产物。

    4、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奥苏贝尔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以下两个先决条件是划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标准:“(1)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把新学的材料同他已了解的知识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意向。(2)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的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同学习者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明确了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就不难对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做出明确地区分。拿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来说,由于学习者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有关观念,无意义音节不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只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它,所以,它只能建立一种逐字逐句的联系,因而是机械的学习。有时人们为了便于记亿,往往把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的赋予不符合逻辑意义,而且是因人而异的。这种联系是一种人为的或任意的联系,因而也属于机械学习。

    当然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学习仅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概念、命题和原理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而符号学习便具有某种机械学习的逐字逐句的性质”。有时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也会同时发生,例如,学生通过背诵来学习一首古诗或学习乘法口诀就是这种情况。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1、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

    答:(1)在无条件刺激食物的作用下,狗分泌唾液(2)在只有中性刺激铃声下狗不分泌唾液(3)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配对出现狗分泌唾液(4)去掉无条件刺激只在中性刺激下狗分泌唾液,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

    答: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

    答:老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老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4、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化性强化等方式。他们有何优点?各自适用范围怎样?

    答:

    1)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是给学生呈现厌恶刺激,或者使用隔离性措施,让学生体验到不愉快地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立刻让学生从不适宜行为中脱离出来,但是其持久性不强,且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一般,惩罚比较适合于比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斗殴等。但应用时,要把握好时机和程度。通常,在教学中,我们不强调运用惩罚。

    2)消退。消退是指消除强化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教学过程中运用消退比较困难,有时即使问题行为减弱,也可能突然重新出现,这是自然恢复现象。教师在使用消退时应注意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

    3)分化性强化。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分化性强化是指我们要利用一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来强化某些特定的行为、目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强化某一行为,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作出某一反应会得到某种奖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很明确,学习动机就会增强。要使学生学会分化,还必须对他们反应的正确和错误提供反馈。

    5、如何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

    答: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却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强化作出反应。有的学生能因在班上受到口头表扬而受以激励,但有的学生则不然。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老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系列。老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化感兴趣。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6、如何利用强化程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

    答: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地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

    7、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请举例说明。

    答:经历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以及动机过程。班杜拉提出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他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分开来。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他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强化,为学习者提供诱因和和信息。替代强化:观察者因为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情绪反应的唤起—替代强化的另外一个功能)自我强化:观察者遗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启示待补充)

    8、在课堂中如何应用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促进观察学习的三种强化模式,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指观察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予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受到鼓励,并模仿其行为;自我强化指因个人行为表现符合或超出自我标准而带来的强化。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①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②教师行为的榜样作用。③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态度。④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9、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异同?

    答: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而操作性条作用则是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强化。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1、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答: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

    2、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答: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3、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

    4、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答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

    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5、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答:把它分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4)保持阶段。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而且应指出的是,长时记忆的能力是很大的,至今还没有实验证实出大脑记忆容量的极限。

    5)回忆阶段。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

    6)概括阶段。对所学东西的提取和应用并不限于同一种学习情景,它不是只在所学内容的范围里才出现的,人们常常要在变化的情景或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这就需要实现学习的概括化。

    7)操作阶段。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学习效果反映。8)反馈阶段。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这种信息反馈是强化的重要组成因素。

    6、比较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

    1)学习的实质,行为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认知理论强调知识获得和内部心理结构。

    2)学习的影响因素,行为主义一般认为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是在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认知主义更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等。

    3)对迁移的看法,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迁移来自于相似特征的情境可以使得行为在共同要素中实现迁移。认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4)由理论提出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在此的核心思想就是强化,提出像斯金纳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这样的教学策略。而认知主义强调认知策略,如框架、提纲等。总之行为主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认知理论非常关心人类的学习,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注重理论在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的实际应用。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对比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并分析其教学启示。

    答:初级知识获得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而高级学习则与此不同,它村注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在教学中,初级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开始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学徒式的引导而进行。初级知识获得阶段,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过于简单化则会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和僵化,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的主要原因。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学习者开始涉及大监督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报教学主要是以对敌为我所用深层理解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综合联系和灵活变通,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情境,灵活地理解总理,灵活的解决问题。

    2、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到很迷茫,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请利用关于活动参与和文化内化的理论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

    答:人的活动分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这两种形式是相互联系的,内部的心里活动来源于外部的活动,人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其实就是彼此交织的活动构成的,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系统,通过活动反映世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然而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由于相互之间是不认识或者是不熟悉的,他们缺乏和其他人交流的时间,缺乏活动,不能把新环境中的文化内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更加有意识的指引和掌握的个各种活动,就会感到迷茫,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建议:学校多举行一些利于大一新生参与的活动,同样大学生也要放开自己,积极的加入到活动去。

    3、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举例说明如何为学习活动搭建支架?

    答: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个方面:⑴ 搭脚支架⑵ 进入情境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⑶ 独立探索就是让学生独立探索。⑷ 协作学习就是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⑸ 效果评价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而搭建支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性支架,使之明确和分解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先后顺序怎样。例如在讲解高中的《基因工程》时利用Mindmanager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接着是建立模板性支架,帮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从而降低难度,方便入手。用多媒体动画课堂为学生搭建模板支架;最后是建立问题性支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案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操作步骤。

    4、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学徒制的含义,总结认知学徒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答: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认识学徒制在教学中应用一般采用如下步骤: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选择典例,对专家的问题解决过程,如思维方式和应用策略进行建模,以使学生观察和模仿专家的思维过程。

    (2)情景设计。教师针对学习任务需要,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

    (4)清晰表达。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6)拆除支架。当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逐渐拆除支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上述基本步骤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扮演相应的角色,实现和谐互动。对教师来说,要精心设计教学以表现专家实践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示范必要的策略,再放手让学生尝试,并在学生需要时予以指导。对学生来说,通过对特定领域专家实践能力的模仿、参与、讨论、交流和阐释,获得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策略和能力,并随着支架的拆除,逐渐独立探究、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

    5、情境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教学有何启示?

    答:

    1)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

    2)提供真实的活动;

    3)提供接近专家作业和过程模式化的通路提供多样化的角色和前景

    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

    4)在临界时刻提供指导和支撑; 5)促进反思,以便有可能形成抽象;

    6)促进清晰表述,以便使缄默知识成为清晰的知识 7)在完成任务时,提供对学习的整体评价。

    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总理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情境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

    6、怎样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学习论?

    答: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学的、主动的、创造性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会促进学生自发的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7、如何评价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答: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少于经验为中心的“有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人本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从理论上说无疑是方向正确的,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起来也是相当不易的。即使在人本主义思潮处于鼎盛时期,他们自身的教学主张,如“开放学校”“开放课堂”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8、人本主义与认知派的意义学习存在什么区别?

    答: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有关系; 而认知派的意义学习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能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第八章 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和效果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在四种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2、马斯洛对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区分对教育有何意义?

    答: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3、不同的归因对学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答: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 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就教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都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但是,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况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然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 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得的间接经验对我自我效能感 的形成也具有重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 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以处理的情境时,会迅速消失。4)情绪唤起。

    5、分析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

    答: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人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相反,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掌握任务,而不是和他人相比,不是关心他们的表现是否出众。这类学习者会更多地寻求帮助,使用较高水平的认知策略,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做给别人看,所以也被称作自我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6、有效反馈应该把握什么原则?

    答:

    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3)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

    7、竞争是否必然导致消极的作用?

    答:尽管单键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取消竞争亦不可取。竞争对于学习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8、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答:

    (一)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归因指导。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四章 教学设计

    3.简述直接教学的过程及其使用条件。

    答:教学功能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的内容吧并赋以结构(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

    使用条件:直接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直接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学生对某些基本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必须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或者为了促进后续学习而必须进行过度学习。当然,如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深层的概念转变、探究、发现,或者是开放的教学目标,那就不宜使用直接教学。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略)

    第十六章 学习评定(略)

    第四篇: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浅论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主要考虑的就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

    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思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亲自实践,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领会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树立创新精神是新形势,并对教育提出要求。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成长缘于学习而受教师指导,教师在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所以创新的教学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边学边思的空间,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然后因材施教,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面对当前教育形势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因材施教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即所谓的个性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设计实施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去评价和塑造每一个学生,不断用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不拘一格,学会求异求变。国际形势的变化,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是新形势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教师,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应采取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与民主和谐。

    教师应提供条件,让学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点,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广泛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得益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威信和力量不是建立在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上,而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的个性魅力的完美结合。教师和学生问应保持着流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立、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被动趋从,人云亦云。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最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五篇: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首先开启了私人讲学,并加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一、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出仕修经:鲁定工六年,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他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而在下一年又回到鲁国。鲁哀公二年,孔子再次从鲁国来到卫国,之后去到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叶国,鲁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二、思想来源

    (一)源于民本主义的“仁”的思想

    孔子学说是仁学, 它源于民本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仁学是孔子首创的, 但“ 仁” 字却早就出现在孔子之前。《尚书》《仲馗之浩》有“ 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大甲》有“ 民阁食怀, 怀于有仁.” 《泰譬》有“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孔子继承了他以前的仁的思想, 最终把仁发展、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人道主义。孔子非常重视人和人的社会作用, 他第一次把人们对子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归之于伦理。事实上, 他所希望的社会就是要有一个圣君、贤臣、好民。由此社会观出发, 提出了“ 泛爱众而亲仁” 的思想。孔子的人道主义, 在当时客观地起到了照顾人民利益的作用, 很自然地把人与君, 人与臣, 臣与宕,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 使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达仁是修身的目标。

    理想人格。它侧重于人格完善, 以扬真善、美, 抑假、丑、恶为宗旨, 通过人的自觉行为去追求仁, 确如“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不再注明)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反映在他对圣人, 君子, 仁人, 成人的寄托上。他把人所具有的最美好的品德都集“ 君子”一身。这种借助自觉力量去求仁的功夫, 完全区别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孔子一再宣称是个人的气节与操守, “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句话,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仁人, 使得人的世界观与理想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井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伦理型的特征。

    协调作用。由上述人道主义, 理想人格所规范的行为准则, 必然构成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 具有一定广泛性, 并为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心理结构, 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两句话。这样所达到的一种思想境界是崇高的, 逾几千年而不衰, 并深深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有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民独有的美德。

    (二)源于宗法制的“礼”的思想

    “礼” 产生于氏族公社后期的宗法制, 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章学诚讲:“孔子 之大, 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

    孔子的礼, 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 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尊卑之序。这是孔子礼的核心, 孔子终生恪守周礼, 尤其是在对待君、巨、父、子关系方面, 表现的更为尽致。《论语·乡党》篇记叙孔子过君位, 虽然君并没有在那里, 只是一个空位子而已。可他仍然毕恭毕敬, 面色矜庄, 言语中气不足,憋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一直到退住堂屋,面色才稍微放松。

    节己修身。孔子把礼为节序又应用到节己修身方面,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他非常注意强调人们要“ 忠” “ 信” “ 义” “ 让” “ 敬” 等。对于这些内容, 孔子并不是单单对上层统治阶攀西宣的厂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孔子的礼不象过去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而是广泛于所有民众之中, 大家都有行礼达仁的权力, 从天子以室庶人都被制约在礼之中`、因此犷这种礼的下放,严格讲来也是提高庶人的地位, 不管什么人, 只要按礼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井在能近取譬中告达仁, 都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孔子的社已经不再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专利品,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仁礼的相互制约性。仁是内容, 礼是形式, 仁礼是矛盾的, 又是一致的。礼是宗法制的产物, 其实质是它的等级性、保守性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反动性。仁是在原绍民本主义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有其明显的民主性和由此荞现出来的进步性。因此, 从客观上讲, 仁的民主性无疑要冲击礼的局限, 而礼的保守性义必然午方百计地限制仁的民主性。

    (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 思想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 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 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 中庸贯穿了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和修养主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最能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是孔子答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曰: “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 然则师愈与? ” 子日: “ 过犹不及” , 孔子认为, “ 过” 与“ 不及” 都不是中庸,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讲“ 左” 与“ 右” 都不好, 最好的则是把握两端, 取其中间。当然, 这里的中间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 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 实际上是恰到好处, 即适中。

    中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在人伦方面, 它体现了一种美德;在教育上, 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 性” “习” 之间的辩证关系方面;在评价人方面, 中庸则表现为“ 无求备于一人”;在施政方面, 中庸财表现为宽猛相济。

    (四)“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体系, 它是一个奋斗目标, 是纲领, 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 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了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基于对远古社会的道念和对当时社会的示满弓片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 借助神话传说的内容、形式, 继承和发扬了和、同、平、均的思想, 构画出了一个以“ 天下为公” 为主要侍征, 老安, 少怀, 友信的社会扩客观上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与要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论语》中已经很多, 但更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还是《礼运·大同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2、教育的个体功能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2)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教育目标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3)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礼与仁: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伤人乎?不问马。(《乡党》)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孝悌: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3)孝慈则忠。(《为政》)

    忠信: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2)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3)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2)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五)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教育原则与方法

    立志乐道: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自省自克: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改过迁善:

    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2)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六)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1)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2)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3、学思并重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温故知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作为一个未来教育者,一个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教好学生,要是学生学好,就要身体力行:即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就要广于见闻:即要博学,学识要广。就要教学相长:即孔子认为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启发,在教学上收到良好效果。子游在武城当行政官,治理很有政绩,孔子参观,听见弦歌之声,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大材小用。子游听到后说:“以前我在老师那里收到的教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有博大胸襟去爱别人,小人学了礼乐,就能懂得道理,容易听从指挥。”孔子听后说:“前言戏之耳。”说刚才是孔子自己和子游开的玩笑。还要克己内省,即勇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为自己解惑,提升自己。同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为教育者如何不断地完善 发展自己?如何促进他人、奉献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他们在教育的指引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现代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方延明.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求索,1985年第五期



    推荐阅读:
    浅析当代教育
    2024年上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模板精选
    2024年初中教师个人计划最新五篇
    2024年高职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
    2024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本精选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