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销售合同 装修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全套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模板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影花开 时间:2024-10-31 15:13:57 下载.docx文档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 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 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5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6

    一、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由于本班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反应慢,作业大部分相互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作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案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6)试卷化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校的“以生为本,科学自主”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工作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学情分析

    今年大约有600名理科生,初中和高一的化学学习主要是无机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转化,而本学期的学习是以有机物质的性质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学习的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反应的类型、物质的性质、反应条件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动。学生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多数同学就会觉得有机物很难学,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而且学生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习惯也可能不好,如特定基团写错或原子与原子的连接位置错误等。

    三、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分析

    教学目的任务:本学期理科班完成《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第一专题、会考,文科班完成《化学与生活》、会考。既要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也要在市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教学要求分析:《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结构、性质,有机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大概有20%的比例。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抓住有机物碳四价的核心内容,能根据官能团分析新物质的性质、反应条件,能熟练书写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官能团的相互转化合成简单的有机物质;能有效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为高三有机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常规落实策略分析

    坚持集体备课,定内容、定时间、定主讲人,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及近几年高考的趋势,保质保量完成自编作业和教学内容难度的定位,使年纪教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作业以自编作业为主,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再买一本稍有难度的参考资料,以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在章节练习或节假日练习中以以前的错题为主,通过改编等方式滚动考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的相关内容,为大家带来最新学习资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全套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模板】相关推荐文章:

    2024人教版基本不等式教案 人教版初中不等式教案

    酒店厨房管理全套计划书

    中式婚礼司仪全套主持词

    正式全套餐点的上菜顺序

    公司管理制度(全套共18个制度)



    推荐阅读: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全套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模板
    美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美术教师最新教学计划模板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策划 新生开学迎新活动策划案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教师最新计划和措施
    人力资源部经理个人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部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