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结婚祝福语 工作计划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2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浅语风铃 时间:2024-05-23 16:01:15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

    1/7。

    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2/7。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教学目标:

    3/7。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4/7。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5/7。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6/7。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7/7。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推荐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2篇)
    2024年青春志心得体会 青春期心得体会(优秀20篇)
    英语教师教学心得
    市统计工作计划
    下雪的日记
    上一篇:班组长安全承诺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