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诗句大全 礼仪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范文大全]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九曲桥畔 时间:2024-05-26 09:10:10

    第一篇: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青藏一般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1

    地理位置和范围:75°E-105°E 28°N-40°N

    ·位置: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省的西部。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占总人口的46%),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青海东部汉族人较多。

    ·人民生活:

    食:藏民主食糌粑、牛羊肉;喜饮酒(青稞酒)。

    住:帐篷。

    行:牦牛是藏民主要交通工具。

    娱乐: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高寒气候:高原环境特点:高寒、缺氧、低气压。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气候特征:高、寒,是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寒夏凉,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2

    农牧业生产特点。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

    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⑶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⑷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⑸“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面积占全国: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整理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四川盆地

    自然地理环境 特点概述: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我国唯一的紫色盆地和唯一的外流型大盆地。成因:断裂下陷、河流冲积

    位置:位于第二阶梯,属于西南地区。西靠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北靠大巴山秦岭黄土高原 东靠山地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连云贵高原经纬度中心大约为105°E 30°N 地形:内部西高东低,成都平原位于其西部,海拔500米左右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

    太阳辐射少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海拔低,辐射小。②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导致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③近年来四川重庆发展较快,空气污染严重。

    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北部山地阻挡了冬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较厚能越过云贵高原)与东南季风在此交汇,增加了降水。

    多夜雨:①盆地地形,夜间山风②云层厚,白天辐射不强,对流不强,夜间大气上层辐射散热,导致上冷夏热,对流加大。(巴山夜雨,蜀犬吠日)

    四川盆地是中国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①白天大气阻挡辐射②夜间降雨散热

    四川盆地很少出现焚风效应:1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四川盆地是丘陵型盆地不是山区2焚风多出现于春夏秋 此时四川盆地盛行偏南风,越过云贵高原高大山脉形成的焚风出现在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地区距离干热气流较远)3四川盆地 降水丰富 空气湿度大 焚风被降温增湿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较高山地上以针叶林和草地为主)

    土壤:有肥沃的紫色土。

    水文:河流众多;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于夏季,补给类型以雨水为主;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都江堰自流灌溉长江从此流过,金沙江梯级开发

    资源:水能可开发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川东北富集,宏观上的西气东输有部分气源来自四川盆地,但目前衰竭了,所以主体工程不在此)。此外还有煤铁等。

    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人口稠密,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劳动力外流为主。人口政策,人口素质。农业:有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生长期长,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不利,多阴雨,光照较少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红薯。一年两熟

    工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攀枝花钢铁工业)

    有利条件:①能源资源丰富②水源充足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市场广⑤工农业基础好,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⑥交通建设较快(原来蜀道难)⑦西部大开发政策 问题: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天然气能源枯竭,也有酸雨

    解决措施: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尤其水能),可持续发展,兴修水利工程,自然灾害:地震(亚欧板块内陆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干旱(很少,一是有都江堰调蓄作用,二是受两个夏季风影像,降水较多。如果有那就是夏季风势力强,过早推向北方,用水较多。)洪涝(若是较少别忘了都江堰调蓄作用,若是较多就是洪涝的一系列原因。)

    第三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四篇: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本来考试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它是用来检查我们对学习过的知识是否懂了,懂了多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五篇:关于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关于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3篇

    青藏地区,当今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有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3篇。

    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的学习,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及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高寒环境下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

    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青藏高原 视频

    一曲天籁之音把我们带到了我们国家的哪个地区?

    生: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不仅景色迷人,物产也富有。让我们先来感受下雪域高原的魅力。放组图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青藏地区,去领略它更多的风采。(板书)

    《二》、新授:

    (1)完成课前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本17-21页,完成学法”课前预习“ 3分钟时间

    学习这节课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部,图中斜线部分就是青藏地区。

    (2)任务一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1、接下来 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完成以下思考

    (找同学到黑板上指出答案)

    青藏高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高(板书)

    2、温度 气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青藏地区那曲和江苏南京两地气温差异,分析数据,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青藏地区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都偏低)

    也就是冬天寒冷,夏天凉爽,冬寒夏凉,这体现出了青藏地区什么特点?——寒(板书)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就差,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保持,所以即便是夏季,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也很低,而且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3、降水量

    下面我们来看年降水量分布图,我们来看下青藏地区的降水量,通过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大部分降水 少(板书)低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日照强

    这里有西藏日喀则太阳能光伏电站,所以这里的日照非常的强。

    5、高寒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属于

    高寒 气候 冬寒夏凉

    降水少

    太阳辐射强

    6、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青藏高原海拔很高,且多冰雪融水,因此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比如 长江的发源地 格拉丹东峰 黄河的源头 巴彦克拉山,还有其他大江大河,比如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都发源于此。

    7、下面我们来总结下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河流。

    (3)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青藏地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青藏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自然特征。

    (2)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以下的教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WebQuest”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创设乐学情境,利用网络互动教学的特点,采用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最关键的是本节课没有结束,可以延伸下去。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介绍网页——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测试——总结学习成果——指导课后学习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堂课。听音乐回答问题

    提问:1、有谁知道这

    2024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二、.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PPT 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1.由PPT 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图、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区的山脉、面积、人口等。

    2.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PPT 4)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显示(陆高海深)并完成课本P26的活动。

    4、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程1.由PPT 6展示:青藏地区图、青藏地热资源图、雅鲁藏布大峡谷图、柴达木盆地盐场图、青藏铁路图。(P27)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PT7展示)

    小结: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推荐阅读: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范文大全]
    会议邀请函英文模板(精选合集)
    如何当好高三家长_高三家长要注意的三大方面(5篇范例)
    2024东京奥运会第十一日中国队夺金点看点[五篇模版]
    小学生预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最新[5篇模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