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笑话 装修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合集]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5-27 09:08:19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1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知识梳理】

    1、基础盘点

    (1)字音:

    踱步duó 弥望mí  颤动chàn

    宛然wǎn 霎时shà  梵婀玲fàn

    渺茫miǎo  煤屑xiè 落蕊ruǐ

    夹袄jiá平仄zè 颓废tuí

    歧韵qí   房檩lǐn  驯鸽xùn

    譬如pì  细腻nì   瞥见piē?

    涸辙hé    茎叶jīng 婆娑suō

    猗郁yī 移徙xǐ 囚系xì

    圆弧hú  尘垢gòu 黝黑yǒu

    栅栏zhà  俯瞰kàn 水涡wō

    短暂zàn  虚掷 zhì 徜徉cháng

    缪斯miù 澄清chéng 曲折qū zhé

    袅娜niǎo nuó 颤栗zhàn lì 混沌hùn dùn

    葱茏cōng lóng 漪澜yī lán 黑魆魆 xū xū

    潭柘寺zhè 蓊蓊郁郁wěng脉脉含情mò mò

    一椽破屋chuá 削皮xiāo 剥削xūe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隽永juàn

    隽秀jùn 幽禁jìn 禁不住jīn

    安宁níng 宁愿nìng 创伤chuāng

    创chuàng建 露水lù 露相lòu

    厚薄báo 刻薄bó 薄荷bò

    参差cēn 参与cān 人参shēn

    疏落luò 落枕lào 大大落落luō

    落在后面là 折腾zhē 折叠zhé

    折耗shé 差别chā 参差cī

    差劲chà 出差chāi 穿着zhuó

    着急zháo 走着zhe 着数zhāo

    独处chǔ  妙处chù

    (2)字形:

    点缀 啜泣 辍学 拾掇 没精打采

    斑驳 倩影 喝彩 敛裾 了截爽直

    萧索 落寞 严厉 学历 再接再厉

    喇叭 咳嗽 攀援 玷污 掂量

    惦记 漂浮 深邃 吞噬 常春藤

    船舶 停泊 嬉戏 闲暇 瑕不掩瑜

    名闻遐迩 娇嫩 矫情 娇生惯养

    骄兵必败 鞭挞 黯淡 轻歌曼舞

    漫不经心 枝蔓

    (3)词义: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翁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临了。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猗郁:茂盛的样子。

    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4)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名段名句:

    ①《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

    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疑难提醒

    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将这种情诉诸文字,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的表现的。这种情感,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同学们在复习这一单元散文时,要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要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心灵。

    3.方法精要:

    方法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分享作家的个性思想。

    方法二:

    阅读时,遇到精彩的句子,可以做一些批注,写一写自己的心得。同时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最好背诵下来,这样反复咀嚼,就可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写作广场】

    1、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5)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6)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描写景物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2

    第二单元

    《诗经》二首 《离骚》 《孔雀东南飞》 《诗三首》

    【知识梳理】

    1.基础盘点

    (1)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形容

    色彩繁杂)

    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词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下一次)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渠会永无缘(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

    徒留无所施:用   堂上启阿母:禀告

    何意致不厚:招致   伶俜萦苦辛:缠绕

    君既若见录: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录,记。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三百万: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

    (3)文学常识、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乐府诗。主要作品《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曹操,字孟德,“三曹”之首。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3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修禊事也:(古代习俗,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引以为流觞曲水:(把……作为)(3)所以游目骋怀:(用来……的……)

    (4)修短随化:(长)(自然)(5)不能喻之于怀:(明白)(6)虽趣舍万殊(“趣”通“趋”,“趣舍”同“取舍”)(7)信可乐也(的确,实在)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虚妄荒诞)(9)终期于尽(至,及)

    (10)向之所欣(以前,过去)(11)列坐其次(旁边)(12)因寄所托(依,随着)(所爱好的事物)

    (13)以之兴怀(因,发生,引起)(14)感慨系之(附着)

    2、解释成语

    ①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岭

    ②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③天朗气清: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④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⑤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⑥感慨系之: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今义: 怀里抱着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篇文章 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修禊事也: 判断句(2)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3)其致一也: 判断句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5)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6)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7)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5.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觞一咏足 名词作动词,喝酒(2)以极视听之娱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5)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

    (6)引以为流觞曲水(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发生,引起(8)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

    6、解释下面一词多词。

    (1)之:

    A暮春之初 的 B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C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以之兴怀 代词

    E向之所欣 的 F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悲伤的缘由 G兴感之由 的 H夫人之相与 取独

    I悟言一室之内 的 J仰观宇宙之大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K后之览者 的(2)一

    一觞一咏 一点,少量 俯仰一世数词 悟言一室之内 一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3)致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获得,得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修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

    《赤壁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乱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④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⑥歌窈窕之章 歌:名词作动词,歌咏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沧海之一粟 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⑨羽化而登仙 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古人称成仙为羽化

    ⑩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使动,使……起舞;泣:使动,使……哭泣

    ⑾正襟危坐 正:使动,整理,端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这里为“笼罩”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弃

    ③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⑦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zhú lú,这里指战船

    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shī斟酒。槊:shuò长矛。

    ⑩举匏樽以相属 匏:páo葫芦

    ⑾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⑿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藏:zàng,宝藏。适: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④、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⑤、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⑦、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⑩、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⑿、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⒀、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的句子。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游褒禅山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②、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③、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④、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⑤、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⑥、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②、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③、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④、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⑤、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⑥、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⑦、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⑧、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⑨、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⑩、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①、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②、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③、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十分之一。②今义:指十一这个数目。)

    ④、于是: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于,对,介词;是,这件事,代词。②今义:一个连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⑤、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能的火焰;知识是春耕的犁头,当手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它会使田野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1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1、字音:

    踱步duó 弥望mí

    颤动chàn 宛然wǎn

    霎时shà 梵婀玲fàn

    渺茫miǎo 煤屑xiè

    落蕊ruǐ 夹袄jiá

    平仄zè 颓废tuí

    歧韵qí 房檩lǐn

    驯鸽xùn 譬如pì

    细腻nì 瞥见piē

    涸辙hé 茎叶jīng

    婆娑suō 猗郁yī

    移徙xǐ 囚系xì

    圆弧hú 尘垢gòu

    黝黑yǒu 水涡wō

    栅栏zhà 俯瞰kàn

    短暂zàn 虚掷 zhì

    徜徉cháng 缪斯miù

    澄清chéng 曲折qū zhé

    袅娜niǎo nuó 颤栗zhàn lì

    混沌hùn dùn 葱茏cōng lóng

    漪澜yī lán 黑魆魆 xū xū

    潭柘寺zhè 蓊蓊郁郁wěng

    脉脉含情mò mò 削皮xiāo

    一椽破屋chuá 剥削xūe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隽永juàn 隽秀jùn

    幽禁jìn 禁不住jīn

    安宁níng 宁愿nìng

    创伤chuāng 创chuàng建

    露水lù 露相lòu

    厚薄báo 刻薄bó 薄荷bò

    参差cēn 参与cān 人参shēn

    疏落luò 落枕lào 大大落落luō

    落在后面là 折腾zhē 折叠zhé

    折耗shé 差别chā 参差cī

    差劲chà 出差chāi 穿着zhuó

    着急zháo 走着zhe 着数zhāo

    独处chǔ 妙处chù

    2、字形:

    点缀 啜泣 辍学 拾掇 没精打采

    斑驳 倩影 喝彩 敛裾 了截爽直

    萧索 落寞 严厉 学历 再接再厉

    喇叭 咳嗽 攀援 玷污 掂量

    惦记 漂浮 深邃 吞噬 常春藤

    船舶 停泊 嬉戏 闲暇 瑕不掩瑜

    名闻遐迩 娇嫩 矫情 娇生惯养

    骄兵必败 鞭挞 黯淡 轻歌曼舞

    漫不经心 枝蔓

    3、词义: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翁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临了。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猗郁:茂盛的样子。

    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4、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名段名句:

    ①《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

    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2

    第二单元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诗三首》

    1、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

    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词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溘: 突然。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

    尤:这里作“罪过”讲。

    岌岌:高耸的样子。

    4、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②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③乐府诗。主要作品《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④曹操,字孟德,“三曹”之首。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⑤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名句名篇: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⑤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3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1、成语释义:

    崇山峻岭:高大陡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感慨系之: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一词多义:

    ①之:

    暮春之初:的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

    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之兴怀:代词

    向之所欣:的不能喻之于怀:代词,悲伤的缘由

    兴感之由:的夫人之相与:取独

    悟言一室之内:的仰观宇宙之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之览者:的②一:

    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俯仰一世:数词

    悟言一室之内:一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③致: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获得,得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④修:

    茂林修竹:高高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3、名句翻译: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⑤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⑥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4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成语释义: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安之若素:安定镇静,跟平常一样。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摇摇欲坠:摇摇晃晃,就要落下来。

    不可估量:不能估计。

    浮浅:浅薄;肤浅

    繁芜丛杂:本指杂草杂树生长茂盛。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

    嫉恨:因嫉妒而愤恨;憎恨。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2、辨析形似字:

    ①肄(yì):学习,如“肄业”/(sì):不顾一切,如“放肆”。

    ②砥(dǐ):细的磨刀石,如“砥石”/(dǐ):抵消,如“相抵”。

    ③低(dī):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如“低空”。/(dǐ):树根,如“根深柢固”。

    ④裨(bì):益处,如“裨益”。/(bǐ):使,如“俾众周知”。/(bì):婢女,如“奴婢”。/(bì):大腿,如“抚髀长叹”。

    3、辨析近义词:

    ①商榷:商讨。如,这个问题尚待商榷。

    ②商量:交换意见。如,遇事要多和群众商量。

    ③商讨: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

    ④会晤:会面;会见。如,两国领导人会晤。

    ⑤会见:跟别人相见。如,会见亲友。

    ⑥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如,跟这个老同学多年没会面了。

    ⑦庄严;侧重于威严不可侵犯。既可用于人的态度、表情、动作,也可用于环境、气氛等。

    ⑧庄重:侧重于端庄持重。只能用于人。

    ⑨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⑩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休戚相关:休,欢乐。戚,忧愁。指彼此间祸福关联,多指人或阶层、团体之间。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高中语文的学习的法与技巧

    第一、要多看书,这是每个同学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我比较喜欢看《美文》、《小说月报》等杂志,如果怕浪费钱,我们可以登陆一些好的网站看免费的文章。在这里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第二、勤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第三、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同学们最好每天写日记,写日记是平时锻炼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日记不只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不至于考试的时候没有事情可写。喜欢听歌的同学可以记些写得好的歌词,考试的时候用一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第四、勤于利用网络资源。近年来,网络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网上有海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教学风格,很可能另一个老师会对你语文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名校名师会来到我们面前。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第三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距关 距,通“拒”,把守。

    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二

    《诗经两首》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

    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

    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

    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

    府吏见丁宁 叮咛。

    《兰亭集序》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

    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

    【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

    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

    【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 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

    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

    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 生:„„

    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

    【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 克家《春鸟》)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

    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

    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

    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

    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

    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

    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

    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

    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

    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

    起来。

    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 .

    生:比喻,以动写静。

    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 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师: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

    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

    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

    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

    生:应该是突出“静”。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

    【生默读思考。】-

    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生:主要写了月光。

    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

    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

    生1:泻。

    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 生1:“静静地”,很安静。

    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

    生1:一个月夜。

    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

    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

    生:(议论)正面和侧面。

    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

    【板书:荷塘上的月色。】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

    效果。【生自由朗读。】

    [知识拓展]

    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投影。】

    (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

    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

    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叠声词。

    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 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

    师:太好了!

    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

    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

    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

    意味——

    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

    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

    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

    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

    生:(笑答)不全是的。

    师:水中望月好像是没有的,但雾里看花是确定无疑了。(生又笑)好的,薄薄的青雾使叶子和花像什么?淡淡的云又使天上的月怎么样?

    生:“笼着青纱的梦”“所以不能朗照”。师:正像古人诗中所言“烟笼寒水月笼纱”,这样的环境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比较合适呢?

    生:(齐答)朦胧。

    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

    些例子。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满在院子里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

    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

    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

    下课![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点评习作。

    [推进新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

    师:(笑)是这个意思。看来你也有过相似的体验吧?(众生笑)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人与人的心情有时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不过,这时作者为什么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呢?

    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

    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 生2:是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

    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

    师:很好。你的回答提示了我们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 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

    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

    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

    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也就是说,喜悦是一方面,哀愁也是一方面。大家想一想,作者写喜悦是借了对荷塘、对月色的描写来表现的,那么写哀愁呢?还是借助景物描写吗?

    【学生讨论。】

    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

    师:这种想缘何而来?

    生:由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莲赋》。

    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

    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

    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

    生:很快乐。

    师:不错。作者在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一种热闹?

    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

    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

    生:对比。

    师:很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说的?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可见,作者带着一种寻求释放、寻求宁静的心而来,但结果却还是未得解脱。大家是否也这样认为? 【学生议论。】

    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 的愁。

    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

    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

    师:不错。看来这种环境上的“静”是贯穿全文的了,蝉声与蛙声的热闹,《采莲赋》里采莲场景的热闹都与这个“静”形成了一种对比衬托的关系。同时,这也恰好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

    生:(齐答)不平静。

    师:好的。刚才大家的理解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烦闷、孤独、喜悦、失落、颇不宁静等等。看来作者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的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作者内心为什么“颇不宁静”呢?

    【学生议论。】

    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 生2:绍兴人。

    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

    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 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对******

    “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诸种见解,不一而足。不过,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自然也有着和我们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情感,在这里,无论他的烦闷到底是什么,他的“颇不宁静”到底缘何而来,这些似乎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读出了这种心境,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学生点头赞成。】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

    【投影。】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 夕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本册课本分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一、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二、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三、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6.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

    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四、第四单元学习科学文艺作品:

    《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前二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学文艺作品语言严谨、精确、有分寸,在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许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另外,前边提到《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可能大多数老师把这一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就完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科技小论文之所以一般都采用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因为这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可见,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时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完全可以落到实处。



    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合集]
    初中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1000字[样例5]
    以身作则成语解析及谜语(含五篇)
    2024国庆节手抄报图片素材(5篇可选)
    2024公务员考试必考文学常识[合集]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