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闭幕词 问候语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中美术说课稿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轻吟低唱 时间:2024-06-08 03:54:5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美术说课稿

    课程类别:国家课程

    课型:鉴赏课

    教材分析

    《传神写照――人物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十二课。教材前面两课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和宗教壁画,前两课的鉴赏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中国人物画有了一定的感知,另外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也曾经鉴赏过中国人物画。内容设置主要是赏析几件优秀的中国古代人物画,让学生在人物画的鉴赏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中国人物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如从画法样式上能分出工笔,写意,白描等,在题材分类中知道风俗,仕女等,但认识不够全面,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但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积累。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高中学生具有了这样的能力,但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鉴赏,要求“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多的展开自主学习、讨论。本课抛弃了以美术史为线索的教学思路,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在教学中选择与学生其它相关学科相联系的方式(历史、文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中国人物画独特的艺术特点,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理念。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掌握鉴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方式

    1、比较分析法:通过人物画《古帝王图卷》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画家特别注意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赏析《幽篁坐啸图》。

    3、分组分段赏析法:由于《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因此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4、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述。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场所:美术鉴赏教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洛神赋》邮票

    学生准备: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曹植的《洛神赋》文学赏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2分钟)

    1、请学生展示课前从历史课本上收集的古代人物画,一起辨认是哪些人物。并谈谈为什么会在历史书上出现这些人物画。你把这样的中国人物画称作什么?

    设计意图:历史书出现这些画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正是作为肖像画的最基本的作用――识别作用。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一定从鉴赏的角度进行关注。但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这是肖像画了。因此从这个角度导入水到渠成。从这里直接进入介绍肖像画中的“十分像”。

    2、揭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二、发展阶段,欣赏“十分面”(5分钟)

    1、出示《康熙帝》(与历史书本上一样)让学生讲讲对康熙帝的认识。再谈谈这幅肖像画传达了康熙帝什么样的气质品格?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画入手,学生会感觉古代人物画离我们不远,引起学生关注,同时可以从这张画引出肖像画的分类。

    2、教师引导:作为纪念性的肖像画分两类,这类称为“十分面”。(板书:十分面)介绍什么是“十分面”。

    并出示《关天培》“十分面”作品。让学生感受画面中关天培的气质品格,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再次感受“十分面”作品。初步感受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传神。

    三、引导鉴赏《幽篁坐啸图》,学习鉴赏方法(10分钟)

    1、教师引导:纪念性的肖像画另一类是行乐图,出示《幽篁坐啸图》,课件进行配乐诗朗诵王维的《竹里馆》。(板书:行乐图)

    2、提问:这是谁的诗?诗的意境是什么样的?与这幅画中的景物是否吻合?画面中这个人物是谁?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板书:描述)

    3、再次欣赏,感受画面的意境。(重放配乐诗朗诵王维的《竹里馆》)(板书:感受)

    4、分析:人物的用笔,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抒情性的作品借创造意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态。(板书:分析)

    5、评述:从这件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古人独特的艺术成就,画面中人与景的结合,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是一幅以形传神的杰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以形传神”。(板书:评述)

    6、从《幽篁坐啸图》的赏析中,概括出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分析—评述

    设计意图:结合文学,在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多维的感受中国人物画,创设鉴赏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美术鉴赏方法:“描述—感受—分析—评述”,引导学生赏析并总结方法。教给学生鉴赏方法,为下面的鉴赏打好基础。

    高中美术《传神写照──人物画》教学设计说课总结归纳:现代人物画特点:传神写照写实性现实性的地方

    古代人物画

    它们体现了现代人物画都传神写照的特点

    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留下了宝贵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现代人继承、创新的能力

    美好的未来

    还可以

    布置也可的精神财富

    激励教学反思:本课在课前在上的过程中在开头引入有些

    唐突课堂提问期待学生回答太快

    设问应当缺少鉴的教师应

    充实

    应当提问应有助于下环节的展开

    学生

    在课堂上尽量把鉴的传递给学生的美术知识毕竞品

    才能真正也可有限的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欣赏古代的人物画作国外

    人物画作品体现什麽特点作它的特点此外还应按排课上练习

    《传神写照――人物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十二课。教材前面两课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和宗教壁画,前两课的鉴赏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中国人物画有了一定的感知,另外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也曾经鉴赏过中国人物画。内容设置主要是赏析几件优秀的中国古代人物画,让学生在人物画的鉴赏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中国人物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如从画法样式上能分出工笔,写意,白描等,在题材分类中知道风俗,仕女等,但认识不够全面,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但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积累。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高中学生具有了这样的能力,但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鉴赏,要求“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多的展开自主学习、讨论。本课抛弃了以美术史为线索的教学思路,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在教学中选择与学生其它相关学科相联系的方式(历史、文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中国人物画独特的艺术特点,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理念。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掌握鉴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方式

    1、比较分析法:通过人物画《古帝王图卷》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画家特别注意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赏析《幽篁坐啸图》。

    3、分组分段赏析法:由于《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因此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4、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述。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场所:美术鉴赏教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洛神赋》邮票

    学生准备: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曹植的《洛神赋》文学赏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2分钟)

    1、请学生展示课前从历史课本上收集的古代人物画,一起辨认是哪些人物。并谈谈为什么会在历史书上出现这些人物画。你把这样的中国人物画称作什么?

    设计意图:历史书出现这些画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正是作为肖像画的最基本的作用――识别作用。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一定从鉴赏的角度进行关注。但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这是肖像画了。因此从这个角度导入水到渠成。从这里直接进入介绍肖像画中的“十分像”。

    2、揭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二、发展阶段,欣赏“十分面”(5分钟)

    1、出示《康熙帝》(与历史书本上一样)让学生讲讲对康熙帝的认识。再谈谈这幅肖像画传达了康熙帝什么样的气质品格?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画入手,学生会感觉古代人物画离我们不远,引起学生关注,同时可以从这张画引出肖像画的分类。

    2、教师引导:作为纪念性的肖像画分两类,这类称为“十分面”。(板书:十分面)介绍什么是“十分面”。

    并出示《关天培》“十分面”作品。让学生感受画面中关天培的气质品格,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十分面”作品。初步感受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传神。

    三、引导鉴赏《幽篁坐啸图》,学习鉴赏方法(10分钟)

    1、教师引导:纪念性的肖像画另一类是行乐图,出示《幽篁坐啸图》,课件进行配乐诗朗诵王维的《竹里馆》。(板书:行乐图)

    2、提问:这是谁的诗?诗的意境是什么样的?与这幅画中的景物是否吻合?画面中这个人物是谁?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板书:描述)

    3、再次欣赏,感受画面的意境。(重放配乐诗朗诵王维的《竹里馆》)(板书:感受)

    4、分析:人物的用笔,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抒情性的作品借创造意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态。(板书:分析)

    5、评述:从这件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古人独特的艺术成就,画面中人与景的结合,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是一幅以形传神的杰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以形传神”。(板书:评述)

    6、从《幽篁坐啸图》的赏析中,概括出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分析—评述

    设计意图:结合文学,在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多维的感受中国人物画,创设鉴赏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美术鉴赏方法:“描述—感受—分析—评述”,引导学生赏析并总结方法。教给学生鉴赏方法,为下面的鉴赏打好基础。

    第二篇:2024高中美术说课稿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

    高中美术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介绍了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如:点、线、面、明暗、肌理等等,但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物”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中所见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内心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并熟悉美术作品分类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观察,逐步培养和提高美术鉴赏的学习技能。2:能力目标: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比较分析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三种美术形态划分的学习过程。

    3: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2.难点:。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肌理”的认识,对抽象美术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说教法:

    本课宜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展示法,讨论法。

    说学法: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比较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美术作品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分钟)

    一件美术作品同样需要很多元素构成,如点、线、面、体积等要素,(打开幻灯片图1结合范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要素)。同时提问:什么是肌理?(物质组织的条纹。)为什么肌理是美术作品的要素呢?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来描述、分析美术作品。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就是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高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1、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5分钟)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石头”、“木材”、“不锈钢”这三种材质的肌理? 其次,看到“石头”会想到什么?看到“木材”会想到什么?看到“不锈钢”会想到什么?

    最后用词语形容这三种材料的肌理和特质,同学们会用什么词呢?

    教师归纳:因为石头的坚硬、厚重、永恒,往往被作为纪念性雕塑的材料;木材的年轮使人看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痕迹,而被用作历史人物或佛像雕刻的材料;不锈钢是新的事物,它的肌理给人以速度感、时代感,所以经常被用作城市雕塑的材料。

    (教学意图:新《课标》建议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上述教学过程,就是教材及教参所没有的,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肌理的理解。)

    2、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及抽象美术的特征。(25分钟)

    1)具象美术;请同学们欣赏《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像》、《刘胡兰就义》,注意观察这三幅画的共同点,接着请部分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具象美术作品再现具体可感客观物象,但又不同于摄影作品,而是艺术家根据绘画的主题创作出来。

    2)意象美术:请同学们比较《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圣维克多山》与前三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学生讨论,并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比较简约、不那么注重细节,但突出或夸张物象的某些特征)。再提问:美术作品除了表现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之外,还能表现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意象美术作品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有时会对物象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张、变形或结构重组的处理,美术家主观认识和情感性的因素会多一些。

    3)抽象美术:请同学们欣赏《即兴》、《红黄蓝的构成》这两幅作品,能给你们什么感受?能从这两幅作品中看到什么?请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刚才你们所见的作品就是抽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不能对应客观物象,这类作品强调美术作品形式要素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或线、或色彩、或光影,并以此表现作者对旋律、节奏、均衡、对比等单纯视觉元素的感悟。但是也不难欣赏,这两幅作品或直线、或曲线、或有秩序感、或感觉躁动,都与艺术家的内在情绪有关。中国的书法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同学们认为书法最主要的元素是什么?(线条的形式美感)。

    (教学意图: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分析和判断,上述过程从总结具象美术、分析意象美术到体验抽象美术,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意识,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法赏析作品,提高鉴赏力。)

    3.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选择多幅典型美术作品,由学生分析选择,检测学生学习效果。(10分钟)下列三组美术作品,同学们能辨认出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美术作品,每件作品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

    篆刻《白石》、《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线、章法; 肖形印《鸡》、《鹿》——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线、面、章法;

    雕塑《构成》——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体积、肌理;

    雕塑《人体》——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体积、肌理;

    绘画《主席到安源》、《贝尔坦像》——具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体积、构图、明暗;

    绘画《舞蹈》——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面、线、构图;

    绘画《即兴》——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面、线、构图;

    中国画《人物头像1、2》——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点、线、面。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通过鉴赏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较多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美术的基本要素,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上好鉴赏课奠定基础。)

    4.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5.小结

    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高中美术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间美术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独特的形式语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间美术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难点: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的理解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对美术作品也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偏好。对于民间美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这一主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学生认为民间美术就是简单粗糙的代名词,又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需要民间美术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对图片更感兴趣,所以本课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指导

    根据本课性质及学生状况,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与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欣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等方法学习。通过视频或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利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作为开场。播放视频《中国民间美术》,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直接的感受。

    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小组讨论后结合书本知识,推荐一位评委上台讲评。

    (三)讲授新课

    1.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欣赏

    讲解民间美术的定义,并提问:民间美术有哪些特点?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学生回答问题后,对答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解

    选取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作为素材,介绍相关艺术作品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解析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所表示的深刻含义。

    (1)年画(12分钟)

    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引领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展示作品。《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请学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2)刺绣(9分钟)

    分别介绍中国的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苏绣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什么是双面绣呢?

    [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 [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请学生生回忆儿时的玩具,并介绍以前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

    (5)编织(1分钟)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仅仅靠一把剪刀在纸上剪刻,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老师边剪边展示)。

    3.赏析比较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文人画作品和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思考: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注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代表讲评。

    教师总结:刚刚大家分析得很好,文人画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情趣,以笔墨直抒胸中的自我成为文人画家的主旨,而民间美术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教师:民间美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它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好好保护,继承和发扬等。学生相互探讨民间美术与生活究竟有哪些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作品的不同,直接感受民间美术特有的美。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让学生体会到民间美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1分钟)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俗活动美术。它遍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代传承与创造的珍贵财富,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内涵。我们既要自觉保护它,更应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选择地将其继承、发扬广大。最后同学们观看了创意剪纸作品及视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后,学生进行了课堂练习,在刚刚完成的作品中,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创意,很不错。

    课后活动建议:

    ①调查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民俗,尝试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②收集你最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尝试用它们来布置你的房间,谈谈从中有什么体会并与同学交流。


    第三篇:高中美术说课稿

    教师公开招聘面试教案材料——高中美术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

    (二)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 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江苏省新编美术教材第十册中安排了两课《世界地球日》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也体现了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融合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各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其它学科,引导学生课前观察、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教师利用这类教学内容的对学生的“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教学探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学生 积极探索美术 与其它学科、与其它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究。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利用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 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生活基础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有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研究

    (一)课前知识准备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访问、调查、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方法有地球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填写《常师二附小环境调查资料》表,培养学生 对于资料的收集能力和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作品的形成离不开素材的分析与组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 熟悉和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图片素材。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小组协作的形式能培养学生 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 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收集创作形象资料(图形或实物

    (二)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及手工工具(剪刀、胶水),准备色彩工具(水粉色、调色盘、水桶)。

    (三)教室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网络下载的环保宣传画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激情引趣情境导入观察导入: 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

    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小组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书籍、报纸等材料,在课后也观察和收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有关资料,完成了环境调查资料,下面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1.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环境调查资料。2.汇报交流结果。通过小组交流汇总信息,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

    出示课题“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展示目标: 从刚才发言中,我能感到同学们对我们的家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充满了希望。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电脑出示:地球不能克隆家园只有一个)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 1.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2.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电脑出示: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这体现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程度。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2.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及意义。认定学习目标。

    感知归纳汇总的资料启发思考:(电脑出示:小学生 可以为环保做的事)1.植树净化空气; 2.减少“白色污染”; 3.搞宣传活动;

    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5、保护动植物;

    6、抵制大人抽烟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最近学校要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活动,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学生 归纳可以为环保做的事。1.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认知宣传画启发思考: 宣传画和平时画的画有所不同,先看(电脑出示:熊猫图画)(1)这两幅画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它们选择表现的角度相同吗?欣赏、思考、回答问题。承前启后,感知宣传画。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指导分析: 1.哪幅画打动你或吸引你?为什么?这样的画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一般把这类画称之为宣传画。2.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些关于环保宣传的画面,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1.学生 积极发表各自的理解和看法。2.对感知的知识进行一步归纳与升华,理解环保宣传的含义。1.理解宣传画的含义和作用。2.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演示破难学习环保宣传画的制作分步演示: 讲授和演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理解设计思维,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教学目标

    练习创新课堂作业练习布置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环保宣传画。布置练习内容及要求。明确作业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创新训练操作技能指导练习: ⑴ 用多种方法和材料相结合进行表现。⑵ 构思新颖,方法独特,有创意。(重点辅导)⑶ 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提高合作效率。(电脑出示:宣传语,播放音乐)理解知识要求,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掌握并应用技能要领。互相学习、相互帮助,提高作业效率1.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知识的内化,达成目标。2.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培养创新意识。展示总结 展示作业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 自己进行讲解、互评。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1.个人评定,小组交流。2.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3.理解、领会、对照。鼓励学习自信心,培养审美情趣。全课总结 总结 评价: 1.对整节课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2.勉励学生 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然课程写出研究报告体验知识应用的愉悦,提升对美术 课学习的兴趣。全面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深化学 生课后知识延续获取活动。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

    A、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老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是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已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们“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家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下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 3

    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遣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览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有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另外,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对美术学科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课件展出一组作品(出示大象的杰作),说说画面中是什么内容,感觉如何?(学生回答)这些画,看起来平常,但如果知道作者是谁,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

    2、告知学生是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10~15分钟时间完成一幅画作。每幅售价25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元左右),更神奇是在英国艺术展览馆,还展出了大象的自画像。

    3、课件展示“大象艺术家”作画的照片和自画像。为什么觉得大象艺术家“帕亚”了不起呢?(画得非常好!能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能被称为艺术家)。

    小结: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画像的出现,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用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岩画和墓室壁画作品,教师通过讲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大象的自画像上转移到对画家的认知之上。)

    (二)鉴赏分析

    1、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美术家(画家)?

    (能画画的、作品能表现思想、有高超绘画技巧„„)

    小结:不同时代,社会上的美术家的评价是不相同的。画家自己是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呢?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传记,来了解画家外,还可以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画家的内心世界。

    2、在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学生看课本中作品回答)小结:①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 ②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

    1、用课件展示四幅艺术家的自画像。(丢勒、真蒂莱斯基、金农、凡高)

    a、你认识这些艺术家吗?是正面还是侧面?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b、从这些自画像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2、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面?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人间生活》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例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教学要点】

    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准备

    1、播放背景音乐《生活》。

    2、出示字幕: 《美术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

    第1课时 主讲:石门县第一中学

    欧文博

    (二)、复习导入:(2分钟)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并同步讲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断减弱,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板书课题:人间生活(第1课时)

    (三)、新课讲授(28分钟)创设情景:

    1、播放影视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部(3分钟)(以启发式、谈话式)(3-4学生回答)(1)、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这个朝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2)、学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较暴露、领口低、颜色很鲜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3)、教师小结:通过简短视频了解到唐朝宫女服饰特点及社会状况。假如要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唐代宫廷生活,你会画吗?有难度!那我们一起看看唐代宫廷画家是如何描绘的。提示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1页。

    2、展示图片:张萱《捣练图》(6分钟)(启发式、感悟式鉴赏)(3-4学生回答)(1)、教师介绍:这是一幅唐代仕女画,作者名叫张萱,宫廷画师。这幅作品主要是描绘宫中妇女捣练时的情景。练是古代的一种白绢,经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整幅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我们来欣赏“熨烫”部分。(2)、展示“熨烫”部分图片。(3)、教师提问: 你觉得这个片段哪些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思考交流并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仕女扯白绢时挽袖,身子微微着力后仰;中间妇女手拿熨白绢器具,表情十分专注;小孩屈身来回穿梭于白绢下等。(4)、活动:学生上台模仿体验“熨烫”部分人物动作及神态。(5)、教师小结: 这些细节非常真实、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善于表现的结果。我们欣赏了唐朝画家张萱画的宫廷仕女捣练时的生活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表现宴请的作品。

    3、出示作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10分钟)(启发式、社会学式鉴赏)(3-5学生回答)(1)、教师语:阅读课本第32页的文字内容,要求学生介绍这幅作品表现的内容。(2)、教师小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3)、出示《韩熙载夜宴图》 “听乐”部分。播放琵琶曲,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乐器声音?引导学生判别画面中哪个是韩熙载,判别的理由是什么?韩熙载心情怎样?(4)、学生回答:琵琶;从坐的位置、相貌、穿着打扮;心情显得很沉重。(5)、教师小结:听歌妓弹奏琵琶,韩熙载正襟危坐,戴着高帽,留着长胡子,内心显得很沉重。(6)、教师语:这幅画中韩熙载邀请当时几位名流志士也参加宴会,有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舒雁、状元郎粲、李嘉明等。除歌伎外,宾客都穿着官袍。(7)、教师提问:哪位是状元郎粲?画家捕捉到他的动态,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我们有这样的举动吗?(8)、学生回答:穿红色状元袍;比较得意、忘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9)、教师小结:通过画家对服饰和动态的描绘我们认识了郎粲,体会到得意、忘形的心情。(10)、教师提问:画中李嘉明的侧身、回头,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雁拍手掌跟听音乐联系吗?(11)、学生回答:有,他们听音乐很投入。(12)、教师语:画家观察非常仔细,表现了他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13)、教师提问:你们再仔细看这些歌伎们,她们对这种场景的感受以及她们在画面中所占画面比例说明了什么?(14)、学生回答:女性身体比例较小,反映出当时歌伎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15)、教师小结:通过探讨、合作、交流等方式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如果画家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同时这样一幅画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历史资料。

    4、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启发式、形式鉴赏)(6分钟)(4-8学生回答并体验)(1)、教师演示诗句:“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并思考这首诗是指哪幅中国名画?(2)、学生回答: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教师语:《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得风俗画,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观看视频,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4)、教师演示:出示视频《清明上河图》并配乐《春江花月夜》。(5)、教师小结:此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且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6)、教师演示:出示范画《清明上河图》。

    活动:让学生分组走近欣赏、感受这幅名画。并模仿体验画中人物动态的描写。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

    二、抬轿的人等等。(课堂气氛达到高潮)(7)、教师小结:刚刚我们一起着重欣赏了古代画家的三幅美术作品,其中两幅是表现贵族生活,一幅是描绘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那么,在当今我国现代画家是否也在表现现今的人间生活呢?

    5、出示:现代画家忻东旺作品《早点》以及徐维辛作品《工棚》(形式鉴赏)(1分钟)(1)、教师语:这是中国现代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忻东旺教授一幅同样描述人间生活的油画作品,画家描述了是处于城市郊外农民工兄弟吃早点的情景,画家对画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穿着打扮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刻画,是当代社会普通人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现代中国有很多像忻东旺教授这样的画家,以同样的方式在关注人间生活。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维辛作品《工棚》等等。

    (四)、课堂总结:(1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古现代画家描绘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很有感触和体会。可以说现实生活是画家永恒的主题,没有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现代画家也是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假如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

    2、教师总结并同时演示上课内容:

    (五)、实践练习:(12分钟)(1)、出示文字:思考与交流:如果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你会选取什么样的对象?突出哪些细节?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2)、教师提示:从人物主体形象(包括表情、动作、神态)周围环境、道具等方面进行分析。

    (六)、展示点评:(3分钟)

    要求3至4个同学就自己的描写内容与大家分享。请其他同学评一评,你觉得他的描写内容怎么样?闪光点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意见。教师最后点评:

    (七)、作品欣赏:(3分钟)

    1、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2、演示图片:出示古代人间生活的一些图片(20幅,每幅6秒)

    3、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了中国古代画家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间生活状况,透析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人间生活的素材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对生活得细心观察才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谢谢大家!

    高中美术课程说课稿下载《不同的歌声》说课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8课《不同的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8课《不同的歌声》;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与艺术,我们要学会尊重并认识这些文化与艺术。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的探究展示,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为本民族的艺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2.教材的处理

    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一课时的教学容量从教材中删去墨西哥壁画运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补充进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学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惠女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模仿体验、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通过分析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突出重点 2)难点: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通过体验与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难点 3)关键:民族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课前学习探究来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

    5、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组织教学。学校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等资源。

    教师资源:教师通过网上和课外图书收集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扩大教学容量。

    二、说教法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乐曲渲染法:利用相关民族乐曲做渲染是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赏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又能扩充整合学科间的知识。

    2)讲述启发法: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启发同学对作品的分析和鉴别,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3)角色主持法:引导学生体验、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学习成果的活动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1)说学情

    我校高一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方面是明显的,整体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也存在,由于初中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忽略了学科特征,所以我就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美术作品间的联系进行鉴赏,领会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美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状况等,来促进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生成与提高。(2)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筛选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资料信息的学习方法,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突显个体创造能力。

    3、体验学习法: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师对民族形象的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四、说程序

    一)体验与感悟(二)畅谈与交流(三)理解与探究(四)归纳与总结 导入:聆听乐曲《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家)。说说你的听觉感受;(一)体验与感悟

    内容:鉴赏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与“巡回展览画派” 1.观赏作品《伏尔加纤夫》(画家)说说你的视觉感受; 2.吟诵诗句《伏尔加河上》(诗人)说说你的心灵感想;

    3.模仿作品《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动作动态,积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说说你的肢体感受.[设问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家都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呢?

    [设问二]在你们体验后能就当时纤夫们的形象、内心世界所想进行阐述吗? [设问三]你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特征?

    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知识拓展:介绍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有别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萨甫拉索夫、施什金等。学生活动:静听细观畅吟体验并谈感受;

    教师活动:提示启发学生大胆表达和描述并要参与体验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并做知识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听、观、吟、验”等形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畅谈与交流

    内容:藏族文化与美术-----建筑与藏族服饰

    学生活动: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小组筛选,归纳后交流

    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鼓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要参与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现探究归纳后藏族民族文化,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意识。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即是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重点之一

    (三)理解与探究

    内容:探究惠女服饰文化从他们的起源、发展、生活习俗、艺术品风格等方面简要描述 学生活动:对收集图片进行小组筛选, 登台展示并说明其相关特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协助学生操作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教师也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把藏饰与惠女服饰相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同时对我国仍至世界美术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与总结: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依据是新课标“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程序都围绕着学生自主探究来展开, 教学设计中有动有静,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练的空间,有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够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各异的风土人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民间美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本课主要围绕中国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这一传统。

    (二)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对民间美术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正确鉴赏的方法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对待民间美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知道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造型语言,及珍贵的艺术品质,是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所在。是重点

    2.如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爱民族、爱国家的艺术情怀。是难点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通过了初中系统的美术教育,已初步掌握一些美术技能,对事物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鉴别能力。

    2.学法指导: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身边的民间美术的作品和资料或图片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能大胆交流与发言。并展示图片加于讲解。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使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要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转向动态的教学,因此我运用以下的方式方法:

    1、教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全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本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自觉加入到保护民间美术的行列之中。本课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辅之于影片、实物和详实的图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情景教学模式和影片教学模式及实物教学模式相结合。3.教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高中美术课程说课稿下载《进入历史》说课 高中美术《进入历史》说课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12

    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调节的方法指导: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着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注意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可适当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找出课本之外的历史绘画,指出画面内容,并对表现方式做出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B、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C、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D、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托物寄情》说课稿

    周瑛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也就是美术家间接或含蓄地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有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一个“活动建议”,主要探讨美术家的个人语汇跟创作惯例、程式相关的问题。

    “思考与交流”:除了绘画作品之外,“四君子”题材也是家具等物品的装饰母题。但它们跟个体的艺术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一般来说很少像绘画一样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开放的,也不能做出绝对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做小范围的辩论,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活动建议”:分析这三幅马的形象可以先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龚开的《骏骨图》抒发的是才华无以施展的痛苦。作者是南宋末年、元代初期的人,画的题跋说:一般的马只有10片左右的肋骨,而千里马有15根肋骨,可是如果不画得这么瘦,谁能看出是千里马呢?好好的一匹千里马,却画得瘦弱不堪,令人叹息。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家,他用马的形象来比喻官吏的“廉”与“贪”。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奔马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徐悲鸿那里,马具有奔腾的气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动势。

    教学基本思路

    最好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

    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

    >>《高中美术说课稿《托物寄情》》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大考吧]www.feisuxs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高中美术说课稿《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说课稿

    教学目标: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莫高窟275窟的交脚弥勒属于较早的佛教造像,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既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造像的若干特点(如下半身用凸出的条子表示贴身的衣服),又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如造型质朴,在身体比例上四肢粗壮、躯干短小)。南北朝时期,内地或汉族地区比较崇尚身体瘦、衣服宽大的“秀骨清像”,可能对敦煌的造像也有部分影响,初唐的菩萨造像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特点。到莫高窟194菩萨所处的中唐时期,本土的倾向又转向另一种风格。这尊菩萨造型服装华丽,体态丰满,反映了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当时甚至流行“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时代:

    性别:

    体态:

    姿势:

    面部特征:

    发型:

    着装: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这个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关于不同宗教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然后课后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

    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高中美术说课稿《心灵的慰藉》》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大考吧]www.feisuxs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出现过宗教大规模流行的情况,这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宗教曾经对美术创作产生过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并且产生过大量的佳作。比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巴黎圣母院等等。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特定的宗教观念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而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宗教也对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很多辉煌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神话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像古希腊时期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就是如此。而在教材所列的图片中,古罗马的万神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而随后基督教的兴起,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某种繁荣。像中世纪在欧洲各地出现的大量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等,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而出现的,而今天它们都已经变成了美术珍品。在这方面,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和乔托的绘画作品。除此之外,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工匠也在宗教许可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了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

    第四篇:高中美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赣美版高中——《》第_____课《„„》。(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美术鉴赏知识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课本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学生在以后的美术欣赏和生活中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物以致用、审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了解问题,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通过陆续授课过程中反复提出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范例的讲解来突出难点。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我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感受 的魅力。并不断的采用欣赏,启迪,讨论,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并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说学法:(略述)

    根据三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个环节大概需要4分钟的时间。

    a.教学一开始,我会这样问学生:小朋友们,见过______吗?喜欢_____吗? 把你见过的和喜欢的____给我们大家来(描述一下/说一说)。

    b.这种谈话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教学理念。

    第二个环节:欣赏图片,深入了解。这个环节大概需要4分钟的时间。a.我借助多媒体,边描述、边展示,让学生欣赏______。

    b.通过感官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使学生深入情境之中,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分组讨论,研究方法。这个环节大概需要10分钟的时间。

    a.首先,抓住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如:讲______时,我启发他们:“______?______?” b.让学会生在“思疑—质疑—解疑”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完______方法后,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用了哪些方法,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孩子们进而会在脑海里勾画出各种创意。

    d.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第四个环节:大胆创作,及时辅导。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

    a.我会这样说:“刚才咱们用眼看了,用脑想了,用嘴说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吧。老师希望大家在做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来完成作品。

    b.学生制作,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并对学生的一些小失/笔误,进行巧妙的引导,教会他修改的技巧,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挫折便放弃努力,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改善作品,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对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展示欣赏,评价作品。这个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的时间。

    a.我先让学生自评,每组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接着,孩子们互评。然后,我进行总体评价。

    b.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他们作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点评,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我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发自内心的表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自己。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分钟的时间。

    a.用“这节课,我们学做(画)了.........”或“了解了......”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以课件的形式将相应的内容展示出来.b.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谈谈本课的板书设计。

    本课我主要采用贴纸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贴纸内容有三块,一是课题,二是XX基本特征示意图,三是作品展示区。

    总之,整节课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其对美术由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把握美、创造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教学过程:(重点叙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简洁明了为主。

    第五篇:高中美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_____课《„„》。(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三、说学法:(略述)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重点叙述)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



    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说课稿
    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日报专版-1-19范文大全
    两会思想汇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旅游投资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人大代表会筹备情况报告
    上一篇:党员大会校长讲话稿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