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法律论文 买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中政治公有制是什么[5篇材料]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明月清风 时间:2024-06-08 09:14:1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政治公有制是什么

    公有制是一种相对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消失,生产资料不进行排他性占有,目前中国社会的公有制的表现形式一般被认为可区分为“国家所有”及“集体所有”两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公有制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公有制是什么

    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关系。即公有制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两种公有制形式:一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它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一种公有制。在这种生产关系下,部落成员按年龄、性别分工,共同采猎,所有成员平均分享劳动成果。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原始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另一个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无产阶级利用革命力量夺取政权,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公有制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条件下,出现了股份制形式,以及以公有经济与外商及港澳台地区私人资本合资和合作的经济形式等等。总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还在不断完善中。

    而生活资料,官方没有正规解释的。但实际上,生产资料包括生活资料,比如大米小麦之类,即是生产米面的生产资料,也显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因此,如何共同所有这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就是个非常重要问题。历史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过低价大量收购民间粮食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必然的、合理的逻辑,并不是哪位领袖的无中生有,由此可见,还需要解决这一重大理论矛盾才行。

    主体地位

    一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

    形式意义

    形式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现实意义

    一、众所周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方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着所有的国有资产,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还包括全国所有土地等资产。这些资产每年经营或出让等等方式获得收益相当高,原本是要向全体所有权人也就是广大民众分红。只是建国时间还不太长,暂不向民众分配共有资产经营收益。将来会逐步完善分配制度,达到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目的。从这角度算起来,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众资产普遍要高出很多,收入也高得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资产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成果也被少数人占有享用。

    二、公有制分为两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村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农村地区,村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村集体的收益。在每年向集体所有成员分发集体资产产生的收益经利。

    三、全民所有制就复杂得多,其分配方式非常难以确定,建国时间也不长,所以暂不分配。这就是弊端,这就形成了实际上的权力所有制。我们把这种权力所有制称为初级公有制。初级公有制必须向高级公有制完善。高级公有制的实质是人人所有制。

    第二篇: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从而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它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范围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片面追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要求实行公有制

    众所周知,旧中国生产力十分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点低,目前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很大。生产力落后和多层次,社会主义公有制所需要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逐步认识和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和方针。

    实行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运用与发展,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他一再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文件也反复论述了这一根本原则。公有制的兴衰成败,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是不能建立在私有制或私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

    有必要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完善公有制。应通过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反对腐败消除以权谋私行为,把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搞好、搞活。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这是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另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

    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实际经济状况决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既包括发展多种公有制经济,也包括发展多种私有制经济。侧重点是让多种私有制经济,如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企业,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和引导多种私有制经济发展,是从“三个有利于”出发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扩大就业、繁荣经济、活跃市场、增加税收、方便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起了很大作用。这也证明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和方针的正确。因此,“共同发展”的方针同样要坚定不移。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在公有制问题上,必须明确两点: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不是为公有制而公有制。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多层次目的的前提、基础。

    实行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正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取得的。即使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过渡时期,国有经济也显示出了比私有制经济的更大优越性,在促进新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方面,起了无可否认的重大作用。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搞活国有企业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是为了打破僵化的经济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的改革远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而且,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亏损面和亏损额在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是最低的,正是这种情况,成为否定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思潮的一种根据。部分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并非出于制度性原因。其一,非国有经济以快于国有经济的速度增长,正是以国有经济付出成本为代价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大的环境背景下实现的,国有企业利益转移的支撑是个重要条件。其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我国周边国家,而且波及俄国和欧美一些国家,我国能在这种冲击波中岿然不动,归功于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否则,也会导致生产力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实行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我国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但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这一本质要求才可能逐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性质问题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不能和不应是国民经济的全部,只能是主体。所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必须是主体;其二,只能是主体。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把公有制与私有制截然对立起来。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必须成为实践中的事实,要在长期发展的趋势中保持其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公有制表现出优越性。我们一不能通过简单限制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来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不能靠国家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不断输氧输血,人为地维持它的主体地位。只能通过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搞好搞活,使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在资产的量上和质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占优势;并且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成为新增加值的主体;以此保持其合理的和必要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混淆。“主体”即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在资产的量和质上占优势。而“主导”,并不需要在量上占优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指它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起领导和导向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健康、有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部分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多种形式的私有制经济,容易从集团利益和私人利益出发,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矛盾,需要有国有经济协调、引导,形成和保证社会统一的利益;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整和计划调节的重要经济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正因为这样,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直把搞活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这个主体,才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显然不能把私有制经济也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十五大报告也明确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是,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不是基础,私有制经济也要统统塞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中,多种私有制经济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获得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第三篇:公有制和私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对社会生产力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连美国通用这样全球性的百年企业都要面临破产倒闭,它对生产力的破坏可见一斑。两种所有制形式在实践中应该各有利弊,如何兴利除弊,这是摆在中国人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完全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显然已不可能,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私有经济快速发展,已经产生有产阶级,如果不进行革命,私有资本是不可能消失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恐怕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虽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实践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果全面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全盘西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显然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这是执政者不能回避的难题,也是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不应该走回头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真正的共产党不答应,全国人民不答应。即便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经济危机中也在尝试带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化,比方美国财政部长就曾发表讲话说,“不排除将陷入困境的银行收归国有的可能性”。国有不就是全民所有吗?美国财长能够这样说,可能他也认识到公有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消除经济危机的积极作用。既然作为资本主义代表的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都考虑银行实行国有化,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有必要全面私有化吗?各种私有制形式的并存可能是解决公有制和私有制矛盾的有效手段,但必须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就左右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危机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绝不会只有经济一项指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分配制度的公平,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还有民主和自由,社会生存环境和和谐稳定等都应该是重要指标。结论是明显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行生产资料共有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差别,保证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真的是人类一种理想的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帝国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逐渐产生霸权倾向)。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极度繁荣,要什么就有什么)。2.计划经济:东西太少了,国家供应,按期发票,凭票购买物资。

    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由市场决定,企业自由竞争,在我国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吗?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不是说这种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或叫市场导向型经济,它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可以既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又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是:①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②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⑤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②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④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⑤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是否私有,通常来说就是是否是土地私有化。在社会主义的最初定义之时,社会主义者把计划经济设定为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

    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思想意识发展水平使计划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国家就对这易特征进行一定的调整,也就是引入自由竞争体制,也就是市场经济。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也凸显出完全市场经济的弊端,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干预,但这并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本质。

    一、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如果不能讲清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不从理论上真正解决问题,要说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上的说服力还不够充分。从实践上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规模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些数据大家都很清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范围在不断扩大,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从当前生产力发展、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似乎是公有制的动力和效率不如私有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服力就不够充分。因为按照生产力标准,既然公有制的效率不如私有制高,那么,就不应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今天社会现实当中存在的两种基本所有制。研究所有制,在理论上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效率问题。第二是所有制和人们经济利益的关系,这是公平问题,不同的所有制当然有不同的经济关系。在发展生产力的效率方面,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公有制效率是否不如私有制。按照生产力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在这一条上就站不住。

    对所有制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经济学,有不同的分析思路。我们先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马克思分析所有制问题,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标准,分析论证一种所有制是不是具有高效率。第二个思路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来分析所有制的效率,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是高效率的所有制,反之,则相反。沿着这两个思路就可以得出的马克思主义结论: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高效率的、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所有制。

    西方经济学分析所有制的思路也涉及两个方面,但它的思路和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是不一样的,得出结论也不一样。西方经济学首先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一是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来分析论证一种所有制是否具有高效率,如果这种所有制能够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那就是高效率的。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作为标准来分析所有制效率。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决策者就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能够充分地承担责任,这样的所有制是高效率的所有制,否则,就是低效率的所有制。也就是说,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承担决策后果、决策风险,利益关系非常直接,这样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产权清晰,而私有制的产权是最清晰的,公有制做不到产权清晰。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曾经是高效率的所有制,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出的结论。由此推论出,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由高效率的所有制变成低效率的所有制,从而被另外一种更高效率的所有制所取代,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或者所有制变化的规律。我们分析所有制的时候必须具体化,不能抽象,具体化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按照这一分析思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来看,马克思分析的结论是,按照高度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的变化趋势就是以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这成为今天资本的主流形式。股份资本成为 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即现代企业制度或公司制,这一点在全世界都表现出同样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所以,在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公司制、股份制毫无疑问是企业的主流形式。这一变化说明资本社会化的性质正在不断地强化,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性质的强化,我认为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现代私有制还具有高效率,原因在于它的“公有”成分在增加,如果私有制还是停留于传统私有制,就不可能表现出今天具有的高效率。说私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说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资本组织形式的变化,强化了它的社会性质。资本社会性质的强化,股份制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个人私有的扬弃,而更多地包含了“公有”的成分。这里讲的“公有”和公有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这个“公有”是体现了更多的社会性,它是对个人私有的扬弃,也可以说是对单个私人私有的一种否定。这是变化的大趋势。现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企业与传统的私有制企业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没法说清楚现代私有制企业的老板是谁,因为老板、股东成千上万,这就是公司制的基本特征。所以,这里面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了。公司制、股份制的出现,对整个所有制会有一种非常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反作用,也包括对公有制企业。公司制这一种组织形式的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使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实现了彻底的分离。这也是对传统私有化理论的一个挑战,传统私有制理论认为,私有制之所以比公有制效率更高,是因为企业就是他个人的,跟他个人利益直接相关,从而动力充分。公有制企业为什么动力不充分?就是因为利益不直接。但是,现在的情况恰恰否定了这一条,因为企业股东成千上万,没有哪一个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去关心过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状况跟小股东没什么关系。当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了,需要你这个股东去关心的时候,恰恰股东就不想当股东了,把他的股票抛掉了,他根本不管这个企业的状况,这就是股东和企业的彻底分离。所以,我刚才说这是对原来私有制理论的一个挑战,而这里恰恰反映了马克思说的一个观点,经济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化程度在提高,公有的成分在增加,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不那么直接了,你能说现在企业的动力就不充分了吗?

    第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得很清楚,因为公有制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公有制条件下能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符合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从经济利益关系上说,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西方经济学分析得出的结论: 其一,认为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要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利益只能通过竞争才能实现,所以,他们认为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也很清楚。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决策或者选择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这里就内含着低效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这是否有道理。

    上述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我们传统公有制存在的弊端。现在对公有制的改革力度非常大,今天的公有制企业与30多年传统公有制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从传统公有制变为现代公有制,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现在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具有越来越多的个体独立性。按照改革的目标,是要把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我们党的文件上 也明确说,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今天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基本到位。

    从今天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形式来说,股份制也是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也不是纯公有、纯国有的企业,如果有这种情况也许只是个别现象,更多是采用混合经济的形式,今天公有制和私有制从实现形式上看没有区别,实现形式是共通的,都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原来说的公有制不具有高效率,私有制具有高效率,这一点就不能成立,私有制能够做到高效率,公有制也同样能够做到高效率,因为在组织形式上没有差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司法非常明确,它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没有一个公有制的公司法,也没有一个私有制的公司法,公司法只有一个,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公有制企业与自身利益、职工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现在公有制企业也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如果你是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你不具有竞争力,照样倒掉,照样破产,当然谈不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竞争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然,企业也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责任,因为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他有自己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按照我们的法律,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了,必须用你的法人财产去承担你的债务责任,当然这是有限责任。改革开放30多年,公有制企业具有的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企业存在的弱点或者弊端。如果认可这一点,那么,认为公有制在根本上没有效率的观点就不能成立。现在公有制改革发展总的趋势,就是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公有制再不能像传统企业那样,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利益全部体现为国家利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否则,不能成为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公有制企业的个体独立性在增加。实现形式和私有制没区别,就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这一形式可以使公有制和私有制直接进行混合,而且这还不够,不仅是混合的问题,而是融合,融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融合为一个市场主体。难道说,公有制与私有制一混合、一融合就没有效率和动力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也无法解释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合资企业。应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作出结论,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现实当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比如企业还有经营问题,还有管理问题,经营不善也会存在缺乏效率的问题。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更全面地说,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可以是高效率,也可以是低效率,得出单一的结论都不符合事实,说公有制有高效率,私有制没有高效率,也不符合实际,如果你这样讲,就否定了基本经济制度,因为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二个结论,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在协调利益关系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这一点也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所验证。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成分的比重也在提高,当然不是直线的趋势,但总的发展方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有成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整个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很多公共领域由国家出面去解决当然具有更高的效率,具有更多的优势。

    第三个结论,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决定的,当然也符合生产力标准。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奠定一个制度基础。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强调经济改革,在强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强调市场化的同时,我们要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更多地注重关注民生,更多地注重协调好利益关系,这都是和我们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 义的价值目标直接相关。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根本矛盾的通俗易懂的解释

    第四篇: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

    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统战工作所说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营者本人或者家庭成员劳动为主,由个人支配其劳动所得的一种经济形式。私营经济是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雇工为主,并占有剩余价值。我们所说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主要是指这两种经济成份中的代表人士。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构成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主要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到包括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行政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庞大队伍。当前,这支队伍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户数已分别达到3160万户和151万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6241万人和2022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8.84%和2.86%;注册资金分别达到3439亿元和102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12015亿元和419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6%和13.5%。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据统计,1999年,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40多万人,成为国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

    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由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始终受到国家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还会在与公有制经济的联系、竞争和合作中,有益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还是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体系,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由于中央政策明确,地方政府支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更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快速增长,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一部分股份制企业等。我们所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这就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个是所有制结构。所有制一般都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指人们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都把所有制看做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的范围应包括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即经营性的物质资料、非经营性的物质资料和自然资源。我们通常讲的所有制,一般是指经营性的物质资料的所有制。所有制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制的外部结构,即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各种所有制类型所占的比重,如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讲的外部结构。二是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即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如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1991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并作了重要批示。批示明确指出,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同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将我国的经济分为以下八种类型;根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指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第二个是指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第三个是指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1)国有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类型。(2)集体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类型。(3)私营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类型。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资产为私人所有。私营经济的企业中,一切生产资料,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都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拥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继承权。第二,规模经济。根据现行规定经营规模必须达到雇工8人以上才能称为私营经济。由于雇工较多,企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业主主要从事经营管理。第三,按资分配。业主取得的利润,除了缴纳国家税收外,税后利润在其内部实行按资分配,即按投资者的投资金额进行分配。雇工没有投入资金的,只能取得相应的工资。私营经济的基本形式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个体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经济类型。第一,生产资料属于个体劳动者所有,这种所有制比较完备,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同时所有者也是劳动者。第二,个人劳动为基础。一是劳动方式是个体劳动方式;二是劳动主要是所有制主体自己从事劳动。如果个人不是直接参加生产或服务性行业的劳动,而是依靠他人进行劳动,这就意味着个体经济发展成为私营经济或联合经济。第三,个人支配劳动所得。一是个人完全支配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所得;二是个人基本支配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所得。(5)联营经济,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的一种经济类型。(6)股份制经济,即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以股份形式投资开办企业而形成的经济类型。(7)外商投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的有关涉外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中国境内开办企业形成的经济类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简称中外合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它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方式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属于股权式合营企业,是由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法人组织。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简称中外合作企业或合作企业,它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以合同形式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企业形式。外资企业,也称外商独资企业,简称独资企业,它是指依据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它可以由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而设立,也可以由若干个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而建立,但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8)港、澳、台投资经济,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参照我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开办企业而形成的经济类型。上述经济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按所有制的性质划分的。如果从结构上看,可以有两种归类:一是分为单一的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单一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独资除外)、港澳台投资经济(独资除外)等。二是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

    第五篇:公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论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荣兆梓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无非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仍然以公有制为核心。文章讨论了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在市场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及其总体的潜在效率,认为在继续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环境下的效率会有更加充足的信心。文章在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相互叠加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二者的关系,认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必将形成以劳动平等为核心的,比私有制市场经济更高程度的公平与正义。文章最后指出,按照公有制的发展逻辑,中国的经济模式必须超越“政府主导”,在人民群众的自主参与下提升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效率;公平;信念体系 作者 荣兆梓,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无非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他比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公平。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不仅是对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认识,对世界百年社会主义制度演化的理解,而且也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信念。这一信念体系的核心就是公有制。我们相信: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蕴含着比私有制更高层次的公平与正义,而且在相当广阔的经营领域中具有优于私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唯其如此,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才有可能从宏观经济绩效与社会公平正义两个方面,全面超越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

    苏东事变以后,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彻底失败。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认为,历史终于证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替代物,社会主义是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发展研究(07AJL011)阶段成果。行不通的。而许多曾经 的社会主义者也承认失败,以戈尔巴乔夫式的优雅向西方资本主义投降。这两部分人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有着几乎同等程度的坦率,但是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已经证明,没有任何更好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到此而终结。别无选择是他们相同的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可能是少数的例外,他们在事件之后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念。苏联东欧的事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集权式计划经济的失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其内在的逻辑,不可逆转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转轨。苏东事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告别计划经济的决心。

    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先例。早先的社会主义者曾经讨论过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的关系,在实践中认识到即使计划经济也不能消灭个人消费品的市场交换。计划经济的失败进一步证明,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换同样不可避免。市场经济的逻辑必须覆盖全部物质生产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与劳动力市场仍然顾虑重重。中国的实践表明,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尽管在理论上达成共识时间较晩,但是实践中,国有经济的公司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创建与发展,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都在九十年代大体完成。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中,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必然趋势,私人资本的存在,阶级的划分和收入的差异不可避免。甚至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可能置身国际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之外,我们只能按市场规则行事,并从中寻求发展的机遇。

    那么,这还是社会主义吗?我们的答案很简单: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即公有制数量上的相对优势和以质量取胜的控制力,我们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明显标志,把社会主义与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而且因为,以此为基点,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产生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公平、更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就其本来含义,无非是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更优越的制度选择。我们曾经以社会主义的名义,选择了消灭市场经济、消灭等级制度的目标,但终于发现,这个“二位一体”的伟大目标不可能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我们接受历史的结论,但拒绝“无可选择”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清 2 楚的认识到,历史的最新阶段,是一个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它能够实现我们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理想1。因此,我们愿意为之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相比,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区别显然要小。从表面现象看,区别甚至只是体现在数量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产权形式的多元化,在私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宏观经济的有计划调控也在发展2。社会主义在这两个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区别,首先都表现在数量上。正是这些量的差异,决定了两种市场经济制度的质的区别。也许这正是辩证法量变到质变规律的一个新的例证。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仍然与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社会民主主义满足于在执政期内推行社会主义政策,包括制订社会发展规划,在要害部门推行国有化,实行高标准的社会福利计划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收政策等等。但是,它不会提出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从宪法层面上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建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全面有序地推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执政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些左翼朋友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疑虑,首先是怀疑其纯粹性,其次是担心其稳定性。这些疑虑并非完全没有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基础上。静态地比,她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效率上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矛盾突显期,也加深了人们对其社会公平性的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市场社会主义不是 1“邓小平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又说‘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就‘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这是非常深刻的论断”。(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京)2024年10期。)以至于有人将日本的经济模式称作“计划理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型国家”。参见[美]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4擤,第2页 个稳定的形态,它的内在逻辑会促使社会主义式微,有利于市场与资本主义的完全复辟。”3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迅速演进中,只有正确理解这一制度内在的演进逻辑,建立起对这一制度演进趋势的坚定信念,上述疑虑才有可能消除。当然,信念要建立在对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的深入观察与深刻理解基础上,而理解的关键则在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

    二、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效率

    我们关于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讨论,建立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以及不同产权形式与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下只有相对效率优势,这样两个设定前提下。公有制不是一个笼统概念,它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没有一个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普遍适用的有效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易环境高度多样化,不同的交易环境对产权制度和企业形式的要求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有制本身的内在矛盾,其劳动平等的本质特征只能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从不同角度得以体现。因此,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绝对的效率优势,它的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只有被置于适当的交易环境,才会表现出优于其他产权形式的效率。例如:垄断领域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国家独资和控股的国有企业,而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的竞争性领域,有效率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则是各种公有资本参股的股份公司,这里不仅有国有资本,还包括社会所有的信托资本,如社保基金或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甚至还包括各种形式的集体资本。小规模生产经营领域有效率的公有制形式,主要是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劳动者自主治理的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仍然在探索中,但那种追求“一大二公”单一目标的公有制发展模式,已经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而终结。

    中国的国企改革,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逐步展开的。一方面,国有经济通过公司制改造,找到了在市场经济下适合于自己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国有经济通过调整与重组,逐步从小规模生产经营领域退出,集中力量去做大规模生产经营领域中适合于自己的事情。这既有利于公有制经济自身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国 3 《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与阶级斗争》,马丁.哈特-兰兹博格〈Martin Hart-Landsberg〉与保罗.柏克特〈Paul Burkett〉著,原载美国《每月评论》2024年78月号合刊,郑国栋译,转引自乌有之乡—文章中心—思想碰撞,http://。民经济宏观效率的优化。从单一模式全覆盖的国营经济,一直到以控制力为标准的国有资本重新布局,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一些同志和朋友对此有疑虑是正常的。但是,新自由主义者把结构调整中 “国退民进”的暂时现象,曲解为以私有化为目标的“改革”过程,甚至试图将“国退民进”作为既定的改革方针强加于我们,这是完全错误的。近几年,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改革初见成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效率与竞争力有所回升4,这本来是改革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一些人却夸大其词地抱怨“国进民退”。事实上,从1998年到2024年的数据看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只是近几年下降速度有所减缓而已。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趋势缓解,甚至未来出现“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两种现象经常性地交替,这些结果都是预料之中的。这证明了,而且将继续证明,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有相对优势,能够在与其他经济成份的平等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但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公有制经济的潜在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我们没有认真实行垄断领域与竞争领域分类管理的方针。国资委用同一标准去监督管理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导致两类国企的改革目标都不能充分实现。一方面,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政府规制不到位,企业内部人利用市场与行政的双重权力谋取经济利益,挤占了竞争性领域的利润,形成行业间收入分配的极大差距。所有这些都削弱了宏观经济的效率,影响了国有经济的声誉。另一方面,竞争性领域大量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股份资本,仍然有政府机构持有,其最大的最终的持股人就是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在大国资委体制,或者国资委加国有控股公司体制下也不可能达成。政府公共目标的多重性及其行政化的行事方式,都影响公司治理,削弱公司效率6。我们主张用各种社会所有的信托基金形式,改造竞争性 4 李融荣: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x8, 2024.6;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8 5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68.9%下降到2024年的43.8%。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卷,2024年卷。6“经过20多年的深入改革,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整个国有经济在改革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经济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活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24年7期)领域国有资本的管理体系7,以“去政府化”的思路将国有经济更加深入地推向市场8。

    其次,我们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方面成效不佳,公有制经济建立在劳动民主基础上的优越性还远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城乡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市场经济各国,甚至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的公有制经济大体还是靠国有经济一根支柱支撑9。这可能与我们的体制改革路径有关。但是这一体制缺陷对于公有制经济的总体效率,肯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这方面的工作能有效推进,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环境下的经济效率就会有更加充足的信心。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

    关于公有制蕴含着比私有制更高层次公平与正义的信念,建立在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同时并存,相互叠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10,完整表述了这种体现商品等价交换的法权观念。自由,因为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包括自己的劳动力;平等,因为大家是同等地位的商品所有者,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每个人都有权支配自己的东西,并且承认对方的相应权利;边沁,因为这里只涉及私人利益,双方都算自己的账,全体的事业,共同的利益则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关照。

    必须承认,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对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质,并且实现这一历史进步,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建立起初步的市场规则,制定一个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是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已经为之工作了30年,但离目标的达成还有相当距离。而真正困难的是,让自由平等的法权意识,平等交换,诚信原则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社会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的道德准绳。社会道德氛围不是靠理论宣传自上而下地灌输,而是靠全体人民在日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学习,因此,它事实上是与市场制度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这其中,社会精英阶层的率先垂范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一个腐败、欺诈和巧取豪夺的上层社会,对市场正义体 78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24年。

    荣兆梓:《国有资本管理“去政府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年第10期。9 荣兆梓:推进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24.4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7页。系的建立具有破坏力。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初创期,在完成这一历史进程之前,中国社会的市场正义还难免会落后于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

    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流通领域的法权关系,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必然产生直接生产领域资本与劳动两个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11;商品交换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必然会转化为对他人无酬劳动的占有规律12。如何限制阶级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的确是严重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必须在社会正义体系中得到体现。当代社会的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平等劳动的生产关系13,由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阶级的对立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不复存在,平等劳动是劳动者阶级内部的生产关系,是按劳动能力分工,按劳动贡献分配,劳动者平等决策,同等发展的和谐关系。发展这种生产关系,自然是限制了阶级的产生,防止了两极分化。它适合工人阶级“消灭阶级”的平等观14。

    劳动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平等观能够兼容。首先,劳动平等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基础性法权观念,它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在法权层次的表现,包含着承认劳动能力差异是“天赋权利”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5。商品交换一开始就是在独立手工业者平等劳动基础上的平等交换。资本主义“对他人无酬劳动的占有”,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平等劳动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劳动关系,是否定的否定,使历史又一次回到平等劳动的基点,当然这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前提下,对劳动平等的回归。它没有超出市场经济的历史界限。

    其次,劳动平等是市场经济要素平等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商品流通的表面,市场平等表现为要素所有权的平等,资本权利的平等、土地权利的平等和劳动的平等。“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反应了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公平观,同时也掩盖了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实质不平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平等不否定按要素分配的形式,但从根本上改变了按要素分配的实质;公有制条件下与要素所有权对应的阶级对立消失了。劳动平等“源 1112 同上。

    同上,第639页。13 荣兆梓: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1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15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2-30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于市场而高于市场”,当它成为一种占主体地位的法权观念,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它就不再单纯是市场经济要素平等的组成部分,而成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核心。

    当然,理论上兼容的可能,实践中还需要实现的形式。公有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终于找到的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沟通与融合的平台。在这里,要素的所在权扬弃了阶级的对立,公有资本的权利表现为劳动者共同利益的实现;劳动平等的主体地位在公有资本与劳动力的市场交换中完成,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在市场经济中张扬。它从整体上弱化资本的社会力量,加强了劳动的社会力量。以此为支点,劳动平等向全社会多种经济成分浸润,成为“普照之光”而影响与提升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最根本的理由。

    但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公有制公平与正义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似乎公平是公有制的天赋特权,不需要人们用心呵护。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效能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认真解答16。要推进国有企业的劳动民主,使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在改善企业劳动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领先和示范作用;要改革国有垄断企业的分配制度, 实行更加严格的政府规制,遏制垄断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改善国有垄断企业的形象;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确立劳动者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提升劳动平等的社会氛围;要加快推行各种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中的份额。围绕劳动平等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一开始就以消灭阶级为目标,并且在提高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的社会公平仍然有严重缺陷,它限制了人民的自由选择权利,尤其是未能有效地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事实上,这是一个超越了历史阶段的、不可能持久的社会公平体系,注定要为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所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与市场正义相容的公平正义体系,它现在还很不完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 16 荣兆梓:推进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24.4 础上,它在发育完善过程中,必将形成以劳动平等为核心的,比私有制市场经济更高程度的公平与正义。

    四、公有制为主体与政府主导

    一般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它以中央政府强力推进的快速工业化为目标,以地方政府的增长竞赛为动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有人认为,政府主导是三十年“中国奇迹”的主因,更有人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甚至主张将之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政府主导”是否三十“中国奇迹”主因?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发展型国家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如日本、韩国和巴西等。但是,并非所有强势政府都有能力成功推进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其中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府能力是更加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中国持续三十年平均两位数的经济增加,已经超过上述发展型国家的记录,获了独特的经验意义,因此而需要进一步的独立解释。中国在快速增长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政策,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持续地、以渐进的方式,向着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进。

    其次,“政府主导”显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相对于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主导是经济运行层面的特征,二者并不在同一分析层次上17。由于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政府在经济运行层面的作用更强,地位也相对突出。但这种“政府主导”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前提下的“主导”,准确说只是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相对较强。它不应该妨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在政府作用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政府规模越大越好,政府作用越强越好。关键是,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防止缺位又防止越位。

    17“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体制。这样一来,就把经济管理体制的表面形式(不同内容可以有相同的形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经济制度混淆起来,分不清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本质规定。”(何干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经济学思考,《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24年12期)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增长竞赛,政府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扩张;民间组织发展滞后,社会动员机制单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显然不是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也并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当超越“政府主导”,政府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一方面,政府要精简机构、控制规模,各级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权力必须受到有效限制。任何科层等级组织,都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我们的政府机构要保持高效与廉洁,显然也不能无限扩张。中国政府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政府,不仅绝对规模庞大,而且扩张速度迅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精简机构已经进行多轮,但是,政府总规模膨胀的趋势从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政府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过多,并且其行政权力很少受到约束,才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提高预算的法律效力,从源头上遏制政府机构自我扩张的刚性需要。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目标要尽快从偏重效率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转移。要改变政府考核制度,遏制其以GDP为单一目标的增长冲动,要限制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滥用,更多利用资源市场价格完整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弱化政府直接参与增长竞赛的能力。要改革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管理的“去政府化”;尤其要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制度安排,深化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维护城乡居民的土地权益,遏制地方政府的圈地冲动。要使各级地方政府从增长竞赛的主角逐步淡出,承担起更多社会公平的责任。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指数,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事业中。政府要加快实施一系列有关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理解与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是人民的事业,理应由劳动群众自主治理。但是,要动员群众自主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自下而上地构建公有制劳动平等的经济关系,需要有一个社会信念体系的支撑。这个信念体系只有在亿万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体验而凝聚升华。在此只前,劳动者自主治理需要外力的扶持,国家所有、政府代理往往还要在社会经济中独立担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一样,只有在制度结构与信念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发育完善。在此过程中,以社 10 会主义信念为纲领的执政党,应当把构建社会主义的社会信念体系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公有制的真!善!美!



    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公有制是什么[5篇材料]
    经典普通话绕口令练习(精选五篇)
    小学生点亮梦想话题作文五年级(精选多篇)
    致敬抗疫英雄的小学生满分作文_致敬抗疫英雄征文(共5则范文)
    义务劳动社会工作实践报告[优秀范文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