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学校工作总结 法律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联系实际浅谈农村金融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琴心剑胆 时间:2024-06-20 22:18:1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联系实际浅谈农村金融

    联系家乡实际浅谈农村金融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撑,搞活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先对当前保康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联系实际就如何规范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地方经济发展金融创新

    09年,保康县金融机构切实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信贷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至去年11月底,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亿元,比年初增长40%,比全市平均贷款增幅高3个百分点,比县市平均贷款高15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增幅突出,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4%;中长期贷款增幅明显,主要用于支持城镇、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余额达到5.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支持城乡居民消费贷款3000万元,增长108%,其中支持农村消费贷款余额1600万元,住房消费贷款余额1400万元。各项存款达到27亿元,比年初增加4亿元,增长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较快,余额达到17亿元,占全部存款的63%。金融机构实现盈利3018万元,同比增盈501万元。

    但由于保康县大部分地区长期累积的贫困,区域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加上地方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完备,存在借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情况。面对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从塑造新型的银政关系人手,采取严格科学的措施,促进银政双赢。

    一、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在成熟的金融条件的带动下,保康经济开发区2024年7月7日被省政府批准筹建,规划面积约1.1万亩,由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马桥周湾磷化工业园、马桥横溪矿化工业园、襄樊保康余家湖工业园、城关台商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组成。在“一区五园”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99.92亿元,建设磷化工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形成年销售收入132.53亿、上缴税金6.62亿的规模。目前,先后成功引进宜昌兴发集团、襄樊巨力公司、台湾威杰公司、香港长展实业公司等一批企业入园发展,已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 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臵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城关镇科技工业园地处城关镇土门村,是以台湾威杰公司为主

    体,面向台资企业建立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重点300亩,计划3到5年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创税收2024万元。目前,台湾威杰公司已在该园区投资1亿元,建成了太空食品加工和LED光电子加工,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上交税金200多万元。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自己的生活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潮。据初步统计,该县返乡人员达 16000多人,占全县务工人数的30%。县劳动就业部门在县内外收集和开发就业岗位1200余个,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新近劳务信息和培训信息,现已安臵756名返乡人员从事超市、建筑、种养植、水产等岗位。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56000人,帮助农村困难家庭转移就业1028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在推广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为活跃农村市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加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 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地方必须构建诚信体系为金融服务创新保驾护航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金融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商业银行,但创新服务的对象却是地方政府、法人客户、自然人,只有金融机构和地方经济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使金融服务创新获取更大效果。当前影响金融服务创新实施效果的主要是地方信用缺位和缺失,对此,地方政府应在构建诚信体系方

    面加大力度,从而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大力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一项成功的服务创新,就能给广大客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实惠,特别是一些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创新,则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因此,要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几年,保康县信用联社推出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金融快餐”业务,帮助资金困难的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共向农村发放支农贷款6094万元,支持全县发展烟叶、药材、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9万多亩。3.6万笔“金融快餐”贷款,当年实现社会效益3.5亿元,让全县2万多个农家圆了致富梦。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资料及数据来源:湖北新闻网

    湖北日报

    中国保康新闻网

    第二篇:关于农村金融(本站推荐)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体制关系,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着“小本经营”的生产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风险大、积累少等特征。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农民不在满足于“年吃年用”,他们更希望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多种经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融资体系与农村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逾显突出,虽然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尽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感到资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量还没有充分释放。需要我们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一、正视三个现实。

    1、融资覆盖面过窄,农民求贷无门的现实。看待对农金融支持能力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金融服务覆盖面。但事实上,受多种主客观的影响,一方面,在农村普遍存在着“三分之一”现象:以长赤片区为例,年收入在10000元上的农民群体中贷款比重只占5%,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贷款比重也只有29%,而片区贷款比重占64%的农民多为年收入3000元和2024元之间群体。体现在大部分富裕户受到传统-1-

    观念和经营规模影响,不愿贷款;贫困农户无从担保,偿还能力弱,贷不着款,农村弱势群体贷款无保证;有融资能力往往局限于农村中等阶层(有一定偿还能力,又缺少资金)且普遍数额小、周期短。另一方面,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在严格贷款条件同时,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新增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这种刚性的信贷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贷员认为“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尽管农村信用社放宽贷款条件,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但由于贷款授信额度(最高为3万元)的限制,使现有的农户授额度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很多农民无法实现大额贷款和短期周转性贷款,这也是造成民间借贷暗流涌动的根本原因。

    2、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生存状况堪忧的实现。农业受自然规律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是一项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的产业,而商业银行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本质决定了商业银行从农村全线淡出。另外,信用社因其政策性强在用途、结构、期限等方面条件过于严格、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不能够完全吻合等因素的困扰,不能很好地找到政策任务和市场盈利的结合点,借贷双方的利益无保证、利息过高等“先天不足”。

    3、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投放导向作用不明显的现实。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和农村金融资供求矛盾紧张以及不良贷款包袱沉重等因素,当前的金融机构还习惯于“买方”市场,不注重也不乐于开发市场,增加服务品种,体现在乐衷于小额贷款(事实上也只限于小额贷款)。在代表农业发展趋势的优质农产品、绿特种植种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金融支持上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资金导向作用没有发挥。

    二、找准二个定位

    1、信用社应突出以政策为保障,强化服务性。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担负着政策任务,一方面还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生存能力的问题,在利与“益”上不能简单地取舍,而应把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创新上,用服务推进政策落实,用服务得高利润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在改进贷款管理方式、放宽贷款条件,丰富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农村融资的主力军”。当前,农信社应重点制定适合“三农”经济发展要求的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以规范引导信贷人员的信贷行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加入支农信贷投入,为“三农”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信贷支持平台。

    2、民间融资应突出合理疏导,强化规范性。在严历打击

    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考虑现有的国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融资的现实,应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容许民间借贷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建立民间借贷管理协会,严格监管。积极引导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督,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以其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建立健全四个体系

    1、金融服务体系。调整贷款战略,实现农业贷款结构的优化。要针对农业组织调整的需求,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种养多元化提供大力支持,如对大型农机具开展抵押贷款、畜牧业专项长期贷款业务等:对专业种养、支柱农业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要针对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需求,得高非农业贷款比重,如对流通业经济组织提供商品抵押贷款;对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发展农产品收购资金货款:要针对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经济重镇,商品住宅建设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要针对农村住房、教育等消费需求,增加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通过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以拉动农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发放助学贷款,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2、农民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农贷畅通的重要保证,在建设信用体系上,政府要充分行使职能作用,协调好、处理好各方关系各方关系和利益,努力构建资源共享、评定权威、约束有效、维权有力的信用体系。一是成立社会公众信用数据库,建立公开的社会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建立社会化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广泛评估、公布守信状况、经济实力和发展趋势,全面、准确、公正地评定各经济实体的信用等级,并做好依法公布工作。三是加强信用惩戒制度的建设。出公安部门牵头,联合检察机关、法院、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信用联席会议制度,对不守信用者的经济行为予以限制。

    3、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高,如果没有一定农业保险支持,很多农民根本不敢涉足。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可使农民在对结构调整中的高见风险不确定性大降低,另外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随着风险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使为金融提供基本的还贷保证,减轻贷款顾虑,另一方面也可使农民敢于贷款,提高贷款热情,因此说,这是一个农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受益的事情。

    4、农业基金体系。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其金。该其金主要用于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及为在结构调整中收入受到影响的农民提供补贴。这是国际上一些

    国家通行的做法,也符合WTO的有关规则。同

    四、抓住一个根本

    现代经济一个基村特征就是资本与产业和市场的高度融合,也可以说没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与市场就不可能更吸引资本,这也是资本的趋势利性所决定的,为此,解决农村融资难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要重点通过途径:一是推动农产品转化,鼓励和培植各种加工企业,实现工农结合,互动互促。二是发展畜牧业,实施“主辅换位”。三是推动土地合理流转,提倡土地规模经营。四是推动劳动力转移,促进集约农业发展。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在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中,绝不能就融资抓融资,而应树立“大融资”的观念,加强城乡统筹、工农统筹、区域统筹、行业统筹、要善于用统筹的方法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篇:农村金融浅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国城乡差异,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金融机构覆盖率和金融资产总量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服务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金融抑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只有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结构的分析,对比当前已经发展起来的部分农村和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建议和并作出了美好展望。关键字:农村经济农村发展金融结构国际经验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所谓农村金融,是指货币在农村农业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以及其他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的各类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关农村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农村金融,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发展状况的好坏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和效率等,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的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农村的金融经营机制理顺,相应的各种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助推作用。

    与以往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积极地扶持与发展,财政支出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性银行支农领域逐步扩大。在财政引导下的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展开,2024 年 3 月,财政部颁发通知,决定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试点,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定向费用补贴。与此同时,我国针对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不断开拓支农领域,积极地发挥着其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发展新农村金融机构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有

    力推动机。而国家有关部门的各项政策措施与文件的陆续出台更是证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加快,2024 年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截止到2024年年底,全国经过银监部门批准成立的村镇银行达到了 89 家,贷款公司 6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10 家,贷款余额 27.9 亿元,累计贷款39.7 亿元。

    二、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长足发展和多次改革,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制约了“三农”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既表现在总量上,也表现在结构上,而其中以结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系统,如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农村信用社等,均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中国农业银行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多存少贷,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邮政储蓄机构是农村金融一个典型的“抽水机”,其只存不贷,存款完全流出农村,成为庞大的资金“漏斗”;农村信用社存贷差连年增大,也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2)农村金融支持服务功能不完善。农村金融网点设置不合理,网点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及城郊,边远乡镇的农民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单一,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上。新兴的业务,如保险、理财咨询等在农村未得到普及。

    (3)信贷配给严重,导致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功能错位。造成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总量不足,导致农村贷款主体获得贷款比较困难。

    (4)农村利率管制严格。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制定标准基础上按照20%的浮动范围执行,而存款利率严格按照计划利率执行。利率管制加剧了农村的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

    变化的经济信号功能,最终影响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5)农村信用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发展收到体制上的制约。农村

    信用社产权从开始就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产权由国家控制,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政府的依赖。且有关部门规定,财政性存款、建筑业存款等不能存于农村信用社,使其难以吸收低成本存款,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少,制约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发挥。

    三、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启示

    为了农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常对农业实施带有扶持性和优惠性的经济政策,如:对农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和开发性贷款,发放具有优惠利率的贷款。因此,政策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学习,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以下启示:

    (1)针对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农村金融机构要多元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同时,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机构并存,各部分职能有机协作,构建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新农村建设。

    (2)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民转向民间金融。民间借贷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与正规金融形成了强烈的互补效应。对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要从法律上予以承认和规范,保护借贷双方的权益,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3)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是分撒和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四、改进和发展当前农村金融的一些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包含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但相关政策机制仍不够健全,政策体系设计也还存在很多缺陷。政策性金融由于缺乏农村经济体系内生金融制度的支持,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覆盖面狭窄,合作金融虽然覆盖面广,但受制于自身资本充足率较低等现实,难以支撑农村金融生态全局; 商业性金

    融对农村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已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唯一的农业银行虽正在回归支持 “三农” 的政策范围,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假以时日。其具体政策更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职能出现相互混淆和交叉,自身定位不明确,支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设计更为完整的政策机制和体系已成为推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1)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当前乡镇区域内的贷款市场基本处于农信社“被动垄断”的局面。要改变这一局面,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必须进行增量改革。依靠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增加市场供给,逐渐培育农村金融贷款市场的竞争机制。

    (2)逐步建立完善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是竞争金融制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相应的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应该是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因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必须是多层次的。而目前农村金融已经具备政策性、合作性和多样性 3 个层次,但各个层次内部的多样性是比较差的。故而,我国完善的竞争性金融体系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合作金融的商业化作用,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方向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贷款,农村粮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贷款、农村预警机制建设贷款等。商业性金融应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支持等方式引导。

    (3)构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等派生的功能。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农业生产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风险。如何降低风险,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也被要求在 WTO 规则下进行。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支农政策,被世界贸易组织界定为可在财政上进行补贴的工具。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本身就是农村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

    (4)建立与市场运行相匹配的管理体制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市场管理体制。现代经济中,已经不存在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对金融市场而言尤其如此。市场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级和组织机构的建设; 二是法律法规等市场规则的建设。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需要根据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市场监管规则来看,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外,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与非农金融机构相同的规则,较少体现角色定位的特殊性。除了中央从 2024—2024 年连续颁布的 6个“一号文件”等文件性规定之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规定大多分散在金融管理的一般规范中,很不系统。虽然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还存在大量的非市场因素,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目前金融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5)健全农村金融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一是要建立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社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二是要增强担保公司实力。担保公司要增强发展意识,通过品牌建设增强自身实力。三是要完善担保运作机制。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抵押、权益抵押等担保形式。

    第四篇:联系实际怎么“联”;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历来讲得比较多,大家也都有所认识。但对于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却又似乎想得不够深,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然特别想理论联系实际,却由于方法不对头,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究竟应当怎么“联”呢?

    既要联系全局,又要联系局部。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现实世界的面貌。具体地看,国家有国家的实际,地区有地区的实际,单位有单位的实际。而且,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联系全局的实际,就是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实际,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许多问题只有从全局上去审视,才能看得更全面、更深刻;各项工作只有从全局上去把握,才能干得更到位、更顺利。联系局部的实际,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认真真地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乃至每个人、每件事的情况,把问题找出来,把家底搞清楚。一具体就深入。求实求深、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大而化之、囫囵吞枣,结果必然是无的放矢、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既要联系国内,又要联系国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此地发生的事情会对彼地产生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谋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面向世界、放眼世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紧紧跟上时代潮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注重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以,联系实际不能离开国际的背景和形势,既要看到世界的发展变化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又要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既要联系现实,又要联系历史。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都是一个过程。虽然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任务,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哲人讲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把现实的东西搞清楚、弄明白,不能不研究它的历史,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眼光。比如,不联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不能真正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再如,一个单位今天的成绩总是建立在过去努力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的问题又往往有着历史的原因。不注意联系历史,就难以搞清楚成绩和问题的由来,难以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且,善于联系历史,有助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既要联系工作,又要联系思想。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联系实际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来,落实到推进工作和事业上来,所以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工作来进行,注重研究分析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标准要求及其进展情况和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办法措施。同时应当看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有着思想上的根源,解决思想问题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联系实际内在地包含联系思想的实际。联系思想的实际,目的在于打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好地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以思想水平的提高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本文来自中科 软件 园www.feisuxs,转载请注明

    第五篇:农村金融

    小额信贷是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度信用贷款的简称。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专门为低收入贫困人口设计的金融产品,是扶贫到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小额信贷首先是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社会贤达倡导发起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针对那些尚有一定创收能力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贫困人口,设计了一套信贷方法,这就是今天的制度性扶贫系统--小额信贷。由于小额信贷直接面对穷人,受到贫困人口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引起不少国家的政府和国际机构的重视。

    小额信贷引入我国已经有l0年,曾在农村扶贫到户和在少数城市帮助下岗职工中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小额信贷的扶贫功能正在退化,尤其在农村,已是举步维艰。9o年代以来国家用于扶贫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加,但是扶贫资金主要用在扶持企业和基础建设上了,这对于发展贫困地区往往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作为扶贫目标的大多数贫困农户,很少能够享受到扶贫资金的实惠。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扶贫资金直接到户,让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扶贫效益,并为贫困农户创造一种自我“造血” 的机制,一直是政府决策层和关心扶贫事业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1996年中央正式确立了扶贫要“到村到户” 的方针,为低收入贫困农户获得资金帮助从政策上开辟了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额信贷被政府和国人接受了。

    小额信贷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的小额信贷运作规则,是在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逐步形成的,其要点如下:

    1.组织形式。

    第一,要建立发放小额信贷的运作机构。这个机构不仅要有放、收贷款的金融职能,而且还要有组织农户和为农户进行培训服务的社会职能。因此它有别于单纯进行交易的银行。各地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是由银行和扶贫办共同完成的;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则一般在县一级注册为社团法人或依托其他政府部门来开展活动。无论政府还是非政府机构,都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运作制度。

    第二,要把农户组织起来。首先小额信贷机构要对农户进行调查和筛选,筛选出来的贫困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原则上五户组建一个小组,小组选组长。五户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承担连带责任,在分期还贷中一户有困难其他四户有责任帮他还贷。所以通常又把小组叫做联保小组。以五户信用互保的形式解决了无需抵押即可获得贷款的问题。大约六个小组(30人左右)再组建为一个中心,中心选主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召开中心会议。中心会议的职能是:农户到会上来还款;开展技术培训和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农户也可在中心会上交流经验和信息。

    2.运行机制。

    第一,实行“小额、短期”借款原则。银行贷款大都采取整借整还,而且额度较大,期限较长。小额信贷面对的是经济实力弱、经营能力差、文化水平低的农户,他们没有经营额度较大、期限较长 项目的能力和经验,只适于经营他们熟悉的资金需求小、技术需求低、见效快的种养业项目,所以只适于小额、短期贷款。小额是指一般上限为3000元,大多在1000---2024元之间,少的也可只借一、二百元,做个养鸡、养猪的小项目。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二,实行“整借、零还”分期还贷制度。也就是一年期的贷款不是年终一次还,而是全年分若干次分期归还款。目前各地还贷的期限(次数)不一样,有的一周还一次(一年分50次还完),有的15天还一次(一年24次还完),有的一月还一次(一年12次还完)。分期还贷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是一种调动贫困农户创收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的有效激励机制。同时也是培养还贷意识和保证高还贷率的有效方法。云南省有一个总结为“老母鸡换来一条大水牛” 的典型。说的是一名妇女贷了1000元款,她家没有耕牛,于是买了一头水牛。按规定15天还一次款,一次还40多元。她于是养了几十只母鸡,用鸡蛋一点一点的还款,到年底贷款还清了,家里落一头大水牛。如果该妇女家里已经有牛,她可以把这头水牛卖掉(年初l000元买的,养了一年后可卖到1500元),这1500元就全是她的了,明年的生产、生活开支就宽裕多了。也正是这种刺激创收的机制保证了高还贷率。

    第三,实行“连续贷款”,资金滚动使用。靠一次贷款不可能脱贫,所以还清第一次贷款后要

    再给他第二次、第三次连续贷款,既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经营能力,直到他不需贷款为止。

    第四,实行无抵押贷款。贫困农户贷款难的因素之一就是家徒四壁无物可抵,也无人给他担保。小组联保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多数农户都不愿因为自己还不上款而影响其他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牵 制作用。所以联保在培养诚信观念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贷款实行“以妇女为主” 原则。以妇女为主的贷款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家庭闲散劳动力,还可因为妇女勤俭持家,不乱花钱,有利于提高还贷率。同时由于妇女能借到钱,也有利于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

    从以上的组织和运行机制说明,小额信贷是金融上的一种制度创新,在以下四点不同于传统金融 制度: 一是用组织形式解决了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二是用分期还款的办法形成一种压力一激励机 制,三是突破了用贷款赚钱再还贷的传统模式,四是形成了一种排除富人的自然筛选机制。富人看不上小额度贷款,更不愿接受分期还款的麻烦,自动远离,为穷人留出了一块独有的天地。正是这几项制度创新,形成了专门针对穷人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解决了贫困农户(和低收人人群.)贷款难的问题。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运行与发展

    我国的小额信贷,是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把国际小额信贷扶贫经验引进国内来的。中国社 会科学院的试点就是其中最早的试点之一。1994年,社科院农村研究所的扶贫课题组,利用外资,借鉴“乡村银行” 的方法,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河北省易县、河南虞城和 南召县,陕西省商洛地区的丹凤县,先后建立了四个试验点(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扶贫经济合作社”)试点经验以其高效益和高还贷率(99%以上)而受到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中央负责同志的重视,认为: “经验值得参考”。外经贸部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小额信贷,中国扶贫基金会、全国妇联的小额信贷项目,以及一些慈善组织和双边合作项目中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星罗棋布在全国的200多个贫困县,他们是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坚持扶助贫困,传播爱心,探索经验,在推动我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的规模都不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穷困人口大国来说,这一事业还必须由政府来推动。政府推行小额信贷,始于1996年。陕西省商洛地区可以说是政府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先行者。在中央明确提出扶贫要“到村到户” 的方针后,商洛地区的党政领导认真研究和总结了丹凤县的经验并开始试点和推广。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丹凤的经验也予以肯定,并于1996年9月决定在全省不同地区的6个县进行试点。同年10月,商洛地委在丹凤召开现场会,要求全地区的七个县市,每县选1个乡的1—2个村进行试点,第二年即1997年在全地区的七县市全面推广,从而拉开了我国大面积推广小额信贷扶贫的序幕,之后各省也纷 纷开始了试点。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总结和推广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6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项目成功率高,深受贫困农户欢迎。各地要把小额信贷作为保证信贷资金扶贫到户的重要措施,在总结经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广”。从此小额信贷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提上工作日程。1998年形成了一个小额信贷推广高潮,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小额信贷扶贫的规模也在扩大。据我们估算,到2o00年全国(主要是西部省份)投入小额信贷扶贫的资金大约有6O亿元左右,大约有2024万以上的贫困人口获得过小额信贷的扶持。小额信贷在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商洛地区为例,从1997年到2024年,商洛地区共组建200多个乡镇扶贫社,440o多个贫困中心,22000多个联保小组,累计投入扶贫到户资金3.36亿元,解决了41万人的温饱问题。在1997年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四年下降的情况下 商洛地区的农民收入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小额信贷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加上体制不合理,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在2024年以后逐步走人低潮。

    政府小额信贷的困境

    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开始是由各级政府的扶贫办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承还,然后再贷给农户。扶贫任务和扶贫资金的一致性使小额信贷获得了一次较大发展,还贷率超过90%,但是非金融

    部门贷款“不合法”,坏帐无法处理,于是中央决定小额信贷从农发行划归农业银行,由农行为主操作,“政府管扶贫,银行管资金”,这些不一致性最终导致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日渐衰落。具体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1. 从农业银行的角度看,农行有自己的苦衷。

    第一是不愿做。农行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

    盈利论英雄”。而小额信贷工作量大,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甚至亏本。例如一笔1O万元贷款(对银行来说已经是很小了),只需签一个贷款单据一个合同,借一次还一次。而小额信贷,每户以2024元计就是5O笔,要签5O份合同;如果1个月还一次款,就要还6OO次,如果农户只贷1000元,加上15天还一次款,就又增加一倍的工作量。作为商业银行不愿干是合情合理的。一

    第二是没有力量做。农业银行在收缩农村业务,撤消了大部分乡镇营业所,主要业务转向县以上的城市业务。一个贫困县,几十个乡镇,保留营业所的只有1—2个乡镇,也就是说农行在农村已经没有腿了,即使农行愿意做小额信贷,也没有力量干了。第三是政策不公平。过去扶贫贷款中央解决,而现在扶贫贷款资金由农业银行白筹,自然会影响积极性。.

    2.从各级扶贫办的角度看,扶贫到户是中央的政策,也是他们的职责,但做起来困难很多。在扶贫办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承还资金并主管小额信贷时,各级都成立了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由政府提供部分操作经费(再由农民负担一部分)。农行接管后,开始时尚有“攻坚” 任务压在头上,扶贫办与农行的合作尚可维持,扶贫办协助农行放、收贷款,农行给予适当办公费补贴。但2o00年以后,扶贫办系统的专门机构基本解散,经费终止,农行的办公费补贴又不足以弥补费用,扶贫办的参与越来越少。由于上述原因,农行的所谓小额信贷已基本上抛弃了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异化为向富裕者倾斜的小额贷款。加上从来没有明确过必须有多少资金用于小额信贷,所以小额信贷成了一项软任务。目前除部分地区扶贫办与农行协调较好的尚有扶贫小额信贷运行外,大多数地方的扶贫小额信贷或者名存实亡,或者根本就没有了。为此,很多人呼吁,再次振兴小额信贷,为贫困农户、为城市弱势群体划出一块能提供微型金融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的空间。因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小额信贷更好的扶贫到户的办法。

    振兴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贵州视察时指示: “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是帮助农民扶贫的一个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要办好这件事,首先应做好政策调整。如果确认小额信贷是扶贫到户的有效方法,就应制订专门的政策文件,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

    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1. 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要有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应明确划拨出一笔专门用于小额信贷的资金(例如50---100亿元),没有专项资金,小额信贷必然被其它资金需求挤掉,过去没有专项资金是小额信贷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小额信贷要有操作费用,小额信贷衰落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本高,为什么成本高呢?因为面对分散的、贷款额度很小的千家万户,工作量很大,操作成本自然增加,即便完全实行市场利率也很难收支平衡。所以中央不仅要解决专项资金(贷款本金),还要解决操作费用。如果农户贷款实行市场利率,中央财政把每年的贴息用来支持操作费用就完全解决了。

    三是要有风险准备金。任何贷款都会有呆坏帐损失,银行靠利润解决,小额信贷作为扶贫行为,风险应由国家承担,以保证贷款本金(50—-100亿元)不变,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2. 贷款实施市场利率。

    我国扶贫实行政府贴息的低利率贷款,本意是好的,然而穷人并没有享受到贴息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贷不到款,或者很少能贷到款。低息引来了“寻租人”,优惠了富人和企业,还引发了腐败。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当取消贴息,实施市场利率。阻止了寻租人,穷人反而能贷到款,这就是市场的辩证法。大家关心穷人的承受力,这是多余的想法。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实践。1994年我们实行年息8%(实际达到16%),当时低于市场利率(20%左右),以后国家再降息,我们没有动,一

    农民们仍然向我们借款。这说明:

    第一,农村金融服务不到穷人;

    第二,穷人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款。只要能为他们创收提供启动资金,再加上技术服务,多创收一点,利息的费用就出来了,所以只要不是高利贷,他们是可以接受的。采用市场利率,中央财政的贴息,就可以用来解决小额信贷成本高的问题了。

    3. 非政府组织是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

    应当给予他们合法的地位,继续支持他们,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



    推荐阅读:
    联系实际浅谈农村金融
    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专业阅读书目
    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
    农信发展
    上一篇:小班美术兴趣班计划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