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礼仪 公司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阿法拉伐(最新)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静谧旋律 时间:2024-06-23 00:46:5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阿法拉伐(最新)

    阿法拉伐(青岛)工业有限公司简介

    阿法拉伐(青岛)工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欧堡工业(青岛)有限公司,1995年落户北关,主要经营船用辅锅炉的全套设备,热交换器,压力容器和相关设备及零配件的工程、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2024年,完成销售收入6.68亿元,实现利税2.98亿元,税收1.2亿元。

    欧堡公司成立以来,先后经过七次增资扩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船用锅炉制造商,占到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2024年底,阿法拉伐集团并购欧堡丹麦欧堡集团,成立阿法拉伐(青岛)工业有限公司。

    2024年阿法拉伐计划①投资5000万美元生产陆用锅炉项目;②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洗涤塔、压载水设备和板式换热器项目。公司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使销售收入、利税在原欧堡公司基础上翻一番,成为胶州市第一家税收过2亿元的企业。

    第二篇:伐檀硕鼠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ɡān)

    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shòu)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ú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注解: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 稻谷。廛:束,捆。

    (6)县:同“悬”,挂。貆:小貉。(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12)漘:水边。(13)沦:小波。(14)囷:束,捆。⑤ 鹑:鹌鹑。(16)飧:熟食。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也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比喻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注解:①硕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成性、贪得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通“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③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④顾:顾念,照顾。

    ⑤“逝”通“誓”。

    ⑥“去女”:离开你。

    ⑦适:到...去。

    ⑧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⑨ “爰”(yuán):于是,在这里;也解为“才”。

    ⑩“直” 通“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

    译诗: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地中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第三篇:伐檀 诗经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音纯):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9)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12)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玉户(17)帘中卷不去,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24)无限路(25)。不知乘月(26)几人归,落月摇情(27)满江树。(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②混(hùn)太清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

    欲济⑤无舟楫(jí),端居⑥耻圣明⑦。坐观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南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相思 作者: 唐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xiã,音同“鞋”】②,此物最相思。

    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二采撷:采摘 三想念。

    将(qiāng)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ã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â):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4)长(5)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10)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14),雨脚如麻(15)未断绝。自经丧乱(16)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7)!

    安得(18)广厦(19)千万间,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0)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1)秋高:秋深。

    (2)号:号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也有版本作“hâ”):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广厦 :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21)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2)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同“现”,出现。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2)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3)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5)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6)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7)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8)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9)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10)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1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12)(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文章:泛言文学。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2)嗤点:讥笑、指责。

    前贤:指庾信。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3)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1]

    轻薄(bó):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哂(shěn):讥笑。

    (4)尔曹:你们这些人。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5)翰墨:笔墨。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6)兰苕(tiáo):兰花。

    掣(châ):拉,拽。

    (7)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8)窃攀:内心里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9)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10)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诗中指孟郊

    吟:吟诵。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译文

    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2.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诗意: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文】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④。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赠别 唐 杜牧【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一】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具体指东汉朝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苍碧绿,(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从:顺,随。

    (3)俱:全,都。

    (4)净:消散尽净。

    (5)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6)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7)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

    (10)皆:全,都。

    (11)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急流的水。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译为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7)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9)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7)见:看见。日:太阳,阳光。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 见:通“现”意为显现

    第四篇:02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gān)兮,河水清且涟(lián)猗(yī)。

    不稼(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播种。

    穑: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古制百亩。

    狩:冬猎。

    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水边。

    沦:小波纹。

    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熟食,此泛指吃饭。

    魏风〃伐檀

    翻译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坎坎伐檀‛,正如《小雅〃伐木》之‚伐木丁丁‛,并非‚劳者歌其事‛,当然不必是伐木者所为诗。诗所称美的‚不素餐兮‛之君子,自然也非既稼既穑、既狩既猎的劳作者。孟子于此‚君子‛解释得颇为明确:‚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孟子解诗常常不是贴近诗意说,但这里发挥君子不素餐的意思,并非断章取义。戴震曰:‚讥在位者无功幸禄,居于污浊,盈廪充庖,非由己稼穑田猎而得者也。食民之食,而无功德于民,是谓素餐也。首二言,叹君子之不用;中五言,讥小人之幸禄;末二言,以为苟用君子,必不如斯,互文以见意。‛此说大抵得诗意,只是‚首二言‛云云,不很准确。而首二言究竟为赋,为比,为兴,且取意为何,本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苏辙说:‚君子之仕于乱世,其难合也如檀之于河。‛范处义以为‚檀,木之良者,可以为车之轮辐,今乃伐而真之无用之地‛,‚犹君子不得进仕,俾之家,食非所宜也‛。此两说都是以比意为解。姚际恒曰:‚此首三句非赋,非比,乃兴也。兴体不必尽与下所咏合,不可固执求之。只是咏君子者适见有伐檀为车,用置于河干,而河水正清且涟猗之时,即所见以为兴,而下乃咏其事也。此诗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字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骂小人,乃反衬‘不素餐’之义耳,末二句始露其旨。‛吴闾生也说:‚本意止‘不素餐’耳,烘染乃尔浓缛。‛后两说似较合于诗意。宋玉《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用《伐檀》意也。不过,虽曰‚兴体不必尽与所咏合‛,却也并不是全没有一点儿映带关系,而在很多情况下,它正是用来构筑诗境的,即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亦如‚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而且,又何必一定是当日所见呢。或曰‚屈子之作《离骚》,其格调与此相似‛(袁金铠),不过《伐檀》非诗中之‚君子‛自叹身世,故其中所寓之爱憎,非由个人遭际而来,其关切之情,或更深广吧。

    《大戴礼〃投壶》:‚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鸣》《貍首》《鹊巢》《采蘩》《采苹》《伐檀》《白驹》《驺虞》。‛《晋书〃乐志上》:‚魏武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杜夔,能识旧法。‛‚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钱澄之因此推论道:‚以列国‘变风’与《南》《雅》并列而总之为‘雅’,岂以其音节,不以其辞意耶。‛‚变风‛之说本来不可靠,不过《伐檀》即以辞意言,也当算作‚正声‛,古既有‚歌诗必类‛之说(《左传〃襄公十六年》),则乐与舞与歌,皆当如此,那么《伐檀》的音乐风格当与‚古声辞‛中的其他篇章近似,故传唱如是也。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学语文课本亦选为教材,但是对这首诗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却是惊人的,不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诗序》以为是‚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朱熹又以为‚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诗序辩说》);梁寅《诗演义》又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和朱谋玮《诗故》另创新说,何认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朱认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其他大同小异者尚有,不一一列举。今人由于对诗所属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及作者的阶级属性、生活状况认识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还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拙作《诗经选注》的看法,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覆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一般欣赏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壹、学练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2、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树立自食其力的劳动观点。

    3、热爱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

    二、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诗经》的一般知识。

    3、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4、理解‚赋‛的重章叠唱、一咏三叹作用。

    三、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技巧。

    3、粗知阅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贰、学练方法选择:拾珠引线法(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叁、重点难点

    1、‚河水清且涟(直、沦)兮‛句的表达作用。

    2、‚伐檀(辐、轮)‛、‚干(侧、)‛、‚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等词语变化的使用意义。

    3、‚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量。肆、课时安排:一节课时 伍、教学步骤及方法

    1、检查预习

    ①课文出处及其有关常识(课本p51注解①,p52注解②;提示看p84—85页内容,补充《诗经》‚六义‛)

    ②课文朗读(提示看p93—94页,指导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2、提示思考:朗读的节奏是根据什么确定的?(①按照语法结构来分析;②按照内容表达来确定。——目的是过渡到对课文的分析理解)

    3、解读第一阕:

    劳动过程——①伐檀;②置; 休息过渡——①涟猗

    揭露讽刺——①胡取、廛;②胡瞻、县貆;③彼、餐。

    4、指导朗读,要求结合思想内容的理解表现出第一阕的诗句感情色彩。

    5、解读第二阕、第三阕:(基本上同步骤3、4)

    6、分析三阕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咏三叹的递进性,完成板书: 伐檀干涟廛貆餐

    伐辐侧直亿特食递进 伐轮沦囷鹑飧

    工序 位移换景兴 量变质变形变

    (心理变化)

    7、讨论‚河水清且猗‛在章句中的作用

    (兴,既是即景,又是心灵冲击的折射,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8、总结:①播放《宋词三百首》多媒体光碟中‚《卜算子》(苏轼)‛示范体会,进一步指导诵读;②背诵(A、看板书,抓关键词背诵;B、凭理解与记忆背诵)

    9、作业:

    ①有关的‚思考和练习‛题; ②课本p94—95页练习; ③预习《硕鼠》(A、朗读节奏;B、主要内容;C、写作技巧;D、文言词句)

    〖板书〗

    伐檀(《诗经》)

    伐檀干涟廛貆餐

    (递进)

    伐辐侧直亿特食

    伐轮沦囷鹑飧

    工序 位移换景兴 量变质变形变

    (心理变化)

    第五篇:伐檀 国风

    伐檀 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解释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干:水边。

    3涟:水波纹。

    4猗(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5稼(音架):播种。

    6穑(音色):收获。

    7胡:为什么。

    8禾:谷物。

    9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10廛(音蝉),古制百亩。11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12县通“悬”。13貆(huán):猪獾。一说幼小的貉。14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15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16辐:车轮上的辐条。

    17直:水流的直波。

    18亿:古指十万

    19瞻:向前或向上看。

    20特:小兽。

    21漘(音纯):水边。22沦:小波纹。

    23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24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赏析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硕鼠

    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逝将去女,③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⑧

    注释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②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通“汝”,你,这里指统治者。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

    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表示感谢 ⑥“直”通假字 通“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⑦劳:慰问。⑧“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赏析二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端,“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结构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关 雎

    关关雎鸠⑪,在河之洲⑫。窈窕淑女⑬,君子好逑⑭。

    参差荇菜⑮,左右流之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⑰。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⑱。悠哉悠哉⑲,辗转反侧⑳。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⑵。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⑪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⑫洲:河中沙洲。⑬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⑭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⑮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⑯流:顺水势采摘。⑰寤(wù务):睡醒;寐:睡着。⑱思:语助。服:思念、牵挂。⑲悠:忧思貌。⑳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⑴友:交好。⑵芼(mào冒):选择,采摘。

    作品鉴赏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暂且撇下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静女①

    诗经 邶(bâi)②风

    静女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⑴。彤管有炜(wěi)⑵,说(yuâ)怿(yì)⑶女(rǔ)⑷美。

    自牧⑸归(kuì)荑(tí)⑹,洵(xún)⑺美且异。匪女⑻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 静女:文雅的姑娘。② 邶(bâ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③ 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④ 俟(sì):等待,等候。⑤ 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⑥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⑦ 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⑧ 踟蹰(chí chú):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⑨ 娈(luán):美好。⑩ 贻(yí):赠送。⑴ 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管,有人说是茅草。⑵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⑶ 说怿(yuâ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⑷ 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⑸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⑹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⑺ 洵(xún):的确,确实。⑻ 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鉴赏一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鉴赏二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双方赠送的礼物都很普通,但对方都异常珍爱,还是男子禁不住说破了其中的秘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恋人间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本诗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现代人看来看,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君子于役 国风·王风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ã)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鸡栖于桀(jiã)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注释

    ①君子:此妻称丈夫。②役(yì):苦役。③曷(hã):何时。④至:归家。⑤埘(shí):音时,鸡舍。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⑧桀(jiã):鸡栖的木架。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⑩苟:大概,也许。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赏析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诗分为两章。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

    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推荐阅读:
    阿法拉伐(最新)
    浅谈人民币收藏投资5篇
    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
    第十二个记者节上的发言稿1
    九下第三单元基础练习[最终定稿]
    上一篇:社联换届工作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