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辞职报告 哲学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故乡导学案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诗酒琴音 时间:2024-06-27 01:02:0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折()本惘()然恣睢()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3、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杨二嫂: “我”: “我”母亲:水生: 宏儿:

    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检测,课堂小结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五、课后提升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二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主备教师:马熠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及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二、资料放送

    1、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2)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

    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

    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

    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愕()然五行()

    一望无际:无端:景况:

    松松爽爽:

    隔膜:惘然:恣睢:

    2、整体感知课文

    (1)、按小说“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3)讨论比较人物在这20年间产生的变化,要求在书上划出来。

    (4)归纳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现在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我”:

    现在的“我”:

    (5)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

    20年后:

    (6)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的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

    小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感基调?

    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

    五、写法盘点

    1、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借景抒情,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

    4、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

    六、拓展阅读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是时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对而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还算轻的。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后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该去。

    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我一直把70年代随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视为故乡。那天梳理旧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开篇叫《回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个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村庄,有哗哗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傍晚时分,往芦苇荡里扔一块石头,扑棱棱,会惊起几百只大雁和野鸭„„盛夏降临,那是我最快乐的季节。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顶着荷叶跑向水的乐园。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坦率说,这些描写一点没掺假。多年后,我遇到一位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30年前,他多次带学生去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写生,还路过这个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实不仅它,按美学标准,那个年代的村子皆可入画,皆配得上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几年前,金银花开的仲夏,我带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来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绘她将要看到的一切,讲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想象与感动中。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

    和于坚一样,我成了说谎者,吹嘘者,幻觉症病人。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大树、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第三篇: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学习,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资料链接:走近作者

    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了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小说三要素:---------、-----------、-------------、人物塑造方法:--------、----------、---------、---------

    ---------、---------

    事故情节:--------、----------、---------、---------

    环境:---------、----------

    2、词语积累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瓦楞()

    胯()下

    獾()

    秕()谷

    鹁鸪()

    ()

    髀()

    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

    折()本

    惘()然

    恣睢()()

    潺潺()

    黛()色

    愕()然

    五行()

    朗读,整体感知步骤与要求:①独立完成。②小组讨论。③准备展示

    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必做题]

    小说以

    为线索,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

    2.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中的人物有:

    主要人物:

    (主人公)

    衬托人物:

    线索人物:

    合作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叙了有关“少年闰土”的哪些些往事,你从中得出什么印象?

    (2)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

    (外貌、语言

    动作、多我对生活的态度)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描写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

    二是-----------------------------------------------------------------------------------------------------。

    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3、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小说的主题

    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的形象,通过

    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重点句分析: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质疑探究: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

    以“我(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一段200字的话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萧索()

    鄙夷()

    恣睢()

    阴晦()

    祭祀()

    允许()

    秕谷()

    愕然()

    嗤笑()

    应酬()

    寒噤()

    折本()

    惘然()

    脚踝()

    髀间()

    胯下()

    蜷缩()

    颧骨()

    伶仃()

    潺潺()

    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乡——()故乡——()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

    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

    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第五篇: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杨二嫂来访的部分(第39——52段)是重点。

    [学习难点]

    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

    [学法指导]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应根据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出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对故乡前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的情况

    ① 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②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课文

    问题

    (一)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0年前的杨二嫂:

    20年后的杨二嫂:

    问题

    (二)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的故乡:

    20年后的故乡:

    问题

    (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

    三、总结整合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突破难点:

    第(一)理解文中“新生活”的含义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拓展训练: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面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自己家乡的面貌,自己周围的亲人,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透视这种变化的原因,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推荐阅读:
    故乡导学案
    创 建 文 明 城 市5(五篇模版)
    2024中国银行时政小结
    人力资源部管理作业 - 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诗意生活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