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主持词 代理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合集5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红叶飘零 时间:2024-06-29 18:07:0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

    (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

    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

    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

    (2)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

    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5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二篇: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对于地理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第三篇: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24-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第四篇: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精选两篇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第五篇: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肯定的是可知论,而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重要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有关规律的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有关意识的原理

    (1)内涵:①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如何做: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有关实践的原理

    (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①含义

    ②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有关真理的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 理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4)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5)(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

    (1)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主观条件,有利不利条件、内部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事物必然 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 杀新事物。)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重要性(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抓重点。

    ②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详见考纲P113 11.3)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价值观的内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详见P114 12.2)①含义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

    ③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详见考纲P114 12.2(3)(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美进步事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推荐阅读: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合集5篇)
    在工作会议中领导发言(三)(推荐阅读)
    最新2024运动会精彩作文(共5则)
    2024东京残奥会赛程表及详细比赛项目[合集5篇]
    写给学校的建议书格式最新(大全)
    上一篇:最新事件与集合(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