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工作总结报告 成语故事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平静如水 时间:2024-07-18 18:50: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全章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利用基本图形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本章的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定理.3.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章的主要概念、定理及数学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以上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本章知识结构

    具体内容见课本第258页内容提要.二、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理解本章的基本图形的形成、变化及发展 过程,把握本章的两个重点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如图5-123).要求:

    (1)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证明比例式,会分线段成已知比;(2)对图5-123(a),(b)要求会用比例式证明两直线平行.2.相似三角形所对应的基本图形.(1)类比推广:从特殊到一般,如图5-124;

    (2)从一般到特殊:如图5-125.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掌握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系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方法和使用范围,尤其注意利用中间相似三角形的方法.3.熟悉一些常用的基本图形中的典型结论有助于探求解题思路.(1)在图5-125(a)中的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面积比;

    (2)在图5-125(b)中有公边共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公边的平方等于两相似三角形落在一条直线上的两边之积;(3)在图5-125(d)中射影定理及面积关系等常用的乘积式.三、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例1 已知:的值.分析:已知等比条件时常有以下几种求值方法:(1)设比值为k;(2)比例的基本性质;

    (3)方程的思想,用其中一个字母表示其他字母.解法一 由则(a+b):(b-c)=25:3.,得a:b=2:3,b:c=5:4,即a:b:c=10:15:12.设a=10k,b=15k,c=12k, 解法二 ∵

    ∴, ∴ 解法三 ∵,∴a=, ∴

    例2 已知:如图5-126(a),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交于O点,过O作EF∥BC,分别交AB,DC于E,F.求证:(1)OE=OF;(2);(3)若MN为梯形中位线,求证AF∥MC.分析:

    (1)利用比例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①若,a=c(或b=d或a=b),则b=d(或a=c或c=d);

    ②若,则a=b(只适用于线段,对实数不成立);

    ③若,a=a′,b=b′,c=c′,则d=d′.(2)利用平行线证明比例式及换中间比的方法.(3)证明时,可将其转化为“”类型后:

    ①化为直接求出各比值,或可用中间比求出各比值再相加,证明比值的和为1;

    ②直接通分或移项转化为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4)可用分析法证明第(3)题,并延长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延长BA,CD交于S,AF∥MC

    ∴ AF∥MC成立.(5)用运动的观点将问题进行推广.若直线EF平行移动后不过点O,分别交AB,BD,AC,CD于E,O1,O2,F,如图5-126(b),O1F 与O2F是否相等?为什么?(6)其它常用的推广问题的方法有: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例3 已知:如图5-127,在ΔABC中,AB=AC,D为BC中点,DE⊥AC于E,F为DE中点,BE交AD于N,AF交BE于M.求证:AF⊥BE.分析:

    (1)分解基本图形探求解题思路.(2)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进一步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等)的方法,利用ΔADE∽ΔDCE得到

    结合中点定义得到得到AF⊥BE.,结合∠3=∠C,得到ΔBEC∽ΔAFD,因此∠1=∠2.进一步可

    (3)总结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常用方法:①比例的定义;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③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④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⑤利用中间比等量代换;⑥利用面 积关系.例4 已知:如图5-128,RtΔABC中,∠ACB=90°,CD⊥AB于D,DE⊥AC于E,DF⊥BC于F.求证:(1)CD3=AAE·BF·AB;(2)BC2:AC2=CE:EA;(3)BC3:AC3=BF:AE.分析:

    (1)掌握基本图形“RtΔABC,∠C=90°,CD⊥AB于D”中的常用结论.①勾股定理:AC+BC=AB.②面积公式:AC·BC=AB·CD.③三个比例中项:AC=AD·AB,BC=BD·BA,CD=DA·DB.2

    22222

    (2)灵活运用以上结论,并掌握恒等变形的各种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如等式 两边都乘或除以某项,都平方、立方,或两等式相乘等.(3)学习三类问题的常见的思考方法,并熟悉常用的恒等变形方法.①证明a型:先得到a=bc型,再两边乘方,求出a来,进行化简(证法一).或在a=bc两边乘以同一线段a,再进行化简(证法二).②证明a:b=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22

    3242(ⅰ)先证,再利用中间比证明(ⅱ)先证再两边平方:,然后设法将右边降次,得

    (ⅲ)先分别求出,两式相乘得,再将右边化简.③证明a3:b3=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ⅰ)先用有关定理求出,再通过代换变形实现;

    (ⅱ)先证,两边平方或立方,再通过代换实现;

    (ⅲ)先分别求出第(1)题:

    证法一 ∵ CD=AD·BD, 2,然后相乘并化简:

    ∴ CD=AD·BD=(AE·AC)·(BF·BC)=(AE·BF)(AC·BC)

    =(AE·BF)·(AB·CD).422证法二 ∵ CD=AD·BD,CD=2

    ∴ CD=AD·BD·3=

    =AE·BF·AB.第(2)题:

    证法一 ∵,利用ΔBDF∽ΔDAE,证得,命 题得证.证法二 由证法三 ∵ ΔBCD∽ΔCAD,∴(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DE∥BC,∴第(3)题: ,∴

    证法一 ∵, ∴,∴

    证法二: ΔADC∽ΔCDB,∴

    ∴·

    证法三 ∵, ∴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学生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章重点内容及基本图形.2.本章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课本第261~265页复习题五中选取.补充题:

    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已知:如图5-129,在RtΔABC,中∠ACB=90°,E为AB上一点,过E作ED∥BC交AC于D,过D作DF⊥AC交AB于F.若EF:FB=2:1,ED=2,CD=,求FB的长.(答:2)

    2.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130,在ΔABC,中∠C=60°,AD,BE是ΔABC的高,DF为ΔABD的中线.求证:DE=DF.(提示:证明ΔCDE∽ΔCAB,得到.)3.已知:如图5-131,ΔABC内一点O,过O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DE∥BC,FG∥AB,HK∥AC.求证:

    (1)

    (2)设SΔOEF=S1,SΔODH=S2,SΔOGK=S3,SΔABC=S.则4.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1)已知:如图5-132,ΔABC中,点E为BC中点,点D在AC上,AC=1,∠BAC=60°∠ABC=

    100°,∠DEC=80°.求SΔABC+2SΔCDE;(答:)(提示:延长AB至F,使F=AC.作∠BCF平分线交AF于G.—

    (2)已知:如图5-133,在ΔABC中,∠A:∠B:∠C=1:2:4.求证:.(提示:把变形为,进一步变形为.设法

    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其对应边的比分别为,作AE=AC,交BC延长线于E,延长AB至D,使BD=AC.)

    5.构造基本图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已知:如图5-134,ΔABC的三边BC,CA,AB上有点D,E,F.若AD,BE,CF三线交于一点O.求证:.(塞瓦定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需用1课时完成.本节例2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四)中出现过,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在这节复习课中选 取补充题2或其它题目说明利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中考网 www.feisuxs 章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对全章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利用基本图形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本章的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及性质定理.3.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章的主要概念、定理及数学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以上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本章知识结构

    具体内容见课本第258页内容提要.二、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理解本章的基本图形的形成、变化及发展 过程,把握本章的两个重点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如图5-123).要求: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1)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证明比例式,会分线段成已知比;(2)对图5-123(a),(b)要求会用比例式证明两直线平行.2.相似三角形所对应的基本图形.(1)类比推广:从特殊到一般,如图5-124;

    (2)从一般到特殊:如图5-125.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掌握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系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方法和使用范围,尤其注意利用中间相似三角形的方法.3.熟悉一些常用的基本图形中的典型结论有助于探求解题思路.(1)在图5-125(a)中的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面积比;

    (2)在图5-125(b)中有公边共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公边的平方等于两相似三角形落在一条直线上的两边之积;

    (3)在图5-125(d)中射影定理及面积关系等常用的乘积式.三、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abbcab,.求:bc的值.例1 已知:2354分析:已知等比条件时常有以下几种求值方法:

    (1)设比值为k;(2)比例的基本性质;

    (3)方程的思想,用其中一个字母表示其他字母.abbc及54,得a:b=2:3,b:c=5:4,即a:b:c=10:15:12.设解法一

    由23a=10k,b=15k,c=12k,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则(a+b):(b-c)=25:3.a2b5,b3c4 解法二 ∵ab5bc1ab25.b3b5bc

    3∴, ∴abb524b,a,c3b5, 解法三 ∵23c4,∴a=2bbab35125bcb4b3535 ∴

    例2 已知:如图5-126(a),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交于O点,过O作

    112EF;(3)若MN为梯形中EF∥BC,分别交AB,DC于E,F.求证:(1)OE=OF;(2)ADBC位线,求证AF∥MC.分析:

    (1)利用比例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acdd,a=c(或b=d或a=b),则b=d(或a=c或c=d); ①若abda,则a=b(只适用于线段,对实数不成立); ②若aca'c'''dddd,a=a′,b=b′,c=c′,则d=d′.③若,(2)利用平行线证明比例式及换中间比的方法.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112111EF时,可将其转化为“abc”类型后:(3)证明ADBCcc1ab①化为直接求出各比值,或可用中间比求出各比值再相加,证明比值的和为1;

    ②直接通分或移项转化为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4)可用分析法证明第(3)题,并延长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延长BA,CD交于S,AF∥MC

    ∴ AF∥MC成立.(5)用运动的观点将问题进行推广.若直线EF平行移动后不过点O,分别交AB,BD,AC,CD于E,O1,O2,F,如图5-126(b),O1F 与O2F是否相等?为什么?(6)其它常用的推广问题的方法有: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例3 已知:如图5-127,在ΔABC中,AB=AC,D为BC中点,DE⊥AC于E,F为DE中点,BE交AD于N,AF交BE于M.求证:AF⊥BE.分析: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1)分解基本图形探求解题思路.(2)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进一步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等)

    ADDEDCCF 的方法,利用ΔADE∽ΔDCE得到ADDFBCCE,结合∠3=∠C,得到ΔBEC∽ΔAFD,因此∠1=∠2.进一步可 结合中点定义得到得到AF⊥BE.(3)总结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常用方法:①比例的定义;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③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④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⑤利用中间比等量代换;⑥利用面 积关系.例4 已知:如图5-128,RtΔABC中,∠ACB=90°,CD⊥AB于D,DE⊥AC于E,DF⊥BC于F.求证:(1)CD3=AAE·BF·AB;(2)BC2:AC2=CE:EA;(3)BC3:AC3=BF:AE.分析:

    (1)掌握基本图形“RtΔABC,∠C=90°,CD⊥AB于D”中的常用结论.222①勾股定理:AC+BC=AB.②面积公式:AC·BC=AB·CD.222③三个比例中项:AC=AD·AB,BC=BD·BA,CD=DA·DB.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AC2AD2BD ⑤BC(2)灵活运用以上结论,并掌握恒等变形的各种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如等式

    两边都乘或除以某项,都平方、立方,或两等式相乘等.(3)学习三类问题的常见的思考方法,并熟悉常用的恒等变形方法.3242①证明a型:先得到a=bc型,再两边乘方,求出a来,进行化简(证法一).或在a=bc两边乘以同一线段a,再进行化简(证法二).22②证明a:b=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a2mmc2nd nb(ⅰ)先证,再利用中间比证明

    x2ca2x2ax222d ybyy再两边平方:(ⅱ)先证b,然后设法将右边降次,得

    a2meamae,2bnbfnf,再将右边化简.b(ⅲ)先分别求出,两式相乘得③证明a3:b3=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a2mx2ny,再通过代换变形实现;(ⅰ)先用有关定理求出baxy,两边平方或立方,再通过代换实现;(ⅱ)先证ba3mexcamaeax,nbf,by,然后相乘并化简:b3nfyd(ⅲ)先分别求出b第(1)题:

    2证法一 ∵ CD=AD·BD, 422 ∴ CD=AD·BD=(AE·AC)·(BF·BC)=(AE·BF)(AC·BC)=(AE·BF)·(AB·CD).ACBC

    2AB 证法二 ∵ CD=AD·BD,CD=ACBC

    3AB∴ CD=AD·BD·

    ADACBDBCABABAB=

    =AE·BF·AB.第(2)题: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BC2BDBABDBDDFCE2ADEAAE,命 ADABADAC证法一 ∵,利用ΔBDF∽ΔDAE,证得题得证.BCDEBC2DE2AEECCE,得222ACAEAE ACAEAE证法二 由证法三 ∵ ΔBCD∽ΔCAD,BCDFACDE(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BC2DFDEDFCEBCDE2ACAEDEAEAEAE ∵ DE∥BC,∴,∴AC第(3)题:

    BC2BDABBD2ADABAD, 证法一 ∵ACBC4BD2BFBCBC3BF423AEACAE ACADAC ∴,∴BCDFACDE 证法二: ΔADC∽ΔCDB,∴BC3DF3DFDF2DFBFCFBF332DEAEECAE· DEDEDE ∴ACBCDFBCDEBCBF,,DEACAEACDF, 证法三 ∵ACBC3BCBCBCDFDEBFBF3ACACACDEAEDFAE ∴AC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学生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章重点内容及基本图形.2.本章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课本第261~265页复习题五中选取.补充题:

    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已知:如图5-129,在RtΔABC,中∠ACB=90°,E为AB上一点,过E作ED∥BC交AC于D,过D作DF⊥AC交AB于F.若EF:FB=2:1,ED=2,CD=65,求FB的长.(答:2)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2.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130,在ΔABC,中∠C=60°,AD,BE是ΔABC的高,DF为ΔABD的中线.求证:DE=DF.(提

    DE12.)示:证明ΔCDE∽ΔCAB,得到AB3.已知:如图5-131,ΔABC内一点O,过O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DE∥BC,FG∥AB,HK∥AC.求证:

    EFDHGK1ACABBC(1)

    (2)设SΔOEF=S1,SΔODH=S2,SΔOGK=S3,SΔABC=S.则

    S1S2S3S

    4.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1)(1)已知:如图5-132,ΔABC中,点E为BC中点,点D在AC上,AC=1,∠BAC=60°∠ABC=

    3100°,∠DEC=80°.求SΔABC+2SΔCDE;(答:8)(提示:延长AB至F,使F=AC.作∠BCF平分线交AF于G.—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111BC.(2)已知:如图5-133,在ΔABC中,∠A:∠B:∠C=1:2:4.求证:ABAC111ABAC1ABACACABACBCABACBCABBC.设(提示:把变形为,进一步变形为法

    ABACAC和ABBC,作AE=AC,交BC延长线于E,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其对应边的比分别为延长AB至D,使BD=AC.)

    5.构造基本图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已知:如图5-134,ΔABC的三边BC,CA,AB上有点D,E,F.若AD,BE,CF三线交于一AFBDCE1FBDCEA点O.求证:.(塞瓦定理)

    中考网 www.feisuxs

    中考网 www.feisuxs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需用1课时完成.本节例2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四)中出现过,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在这节复习课中选 取补充题2或其它题目说明利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中考网 www.feisuxs

    第三篇:相似三角形复习教案

    相似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本课为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课,是对本章基本内容复习基础上的深化,通过对一个题目的演变,紧紧围绕一线三直角这个基本模型展开,由浅入深对相似三角形进行,同时结合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拓展深化.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图形特别是一线三直(等)角的复习.教学难点: 一线三直(等)角模型的拓展深化.教学过程: 练习:1.如图,AB>AC,过D点作一直线与AB相交于 点E,使所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ABC相似.2.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E是BC上的一动点,使△ABE与△ECD相似,则AB、BE、CE、CD之间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__.得到相似中最基本的几种图形,即:

    A型 斜A型 一线三直角反射型

    在得到上述基本图形后,通过找相似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基本图形的应用。并通过对这个题目的演变,将本课内容提要呈现出来.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全等Rt△OAB与Rt △A’OC’如图放置,点A、C’在y轴上,点A’在x轴上,BO 与A’ C’相交于D.你能找出与Rt△OAB相似的三角形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上述条件下,设点B、C’ 的坐标分别为(1,3),(0,1),将△ A’O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至△ AOC,如图所示:

    (1)若抛物线过C、A、A’,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及对称轴;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与点M,P为对称轴上的一动点,求当∠APC=90°时的点P坐标.本题主要是应用一线三直角这个基本图形,从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关系求解,在教学过程中对P点的位置应作说明,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演示.【变一变】线段BM上是否存在点P,使△ABP和△PMC相似?如存在,求出点P坐标,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本例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基本图形,同时体会到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的应用.【拓展一】若点N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当

    ∠NAA’=90°时,求N点坐标.通过添加一条辅助线构造一线三直角来提升对学生的要求。另外利用本题比较特殊的情况,即△AOA为等腰直三角形的 条件,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拓展二】点N是抛物线的顶点,点Q是x轴正半轴上一点,将抛物线绕Q点旋转180°后得到新抛物线的顶点为M,与x轴相交于E、F两点(点E在点F的左边),当以点M、N、F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Q的坐标.

    /本例难度较大,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本题仍然可通过构造一线三直角的模型来解决,因为要添加较多辅助线,教师可将第一种情况和辅助线添加出来,从而让学生类比得到第二种方法的辅助线.课堂小节:对本节课复习模型的整理;相似应用的技巧梳理;学生疑惑的交流.

    第四篇:《相似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复习的教学设计

    修武县郇封一中 薛海明

    一、教材和学生现状的分析

    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期中考试中时,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基本上比较死板的。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欠缺: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找不来;2.对应顶点易写错

    3、当出现动点时,学生不能把所有相似的情况想全;4.在相似的性质中,对于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要么把平方漏掉,要么反过来,把相似比写成面积比的平方.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灵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主要是两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夹角相等。

    技能目标: 通过动点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内容为复习课,主要是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归纳,逐渐把这些知识内化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1.从基本定理的复习入手,加以简单练习的巩固。针对学生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不熟,练习1至7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熟练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以及周长比和相似比,面积比和相似比性质。如:

    1、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之比是1:2,则对应角平分线之比也是1:2。()

    2、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是1:2,则相似比是1:4。()

    3、△ABC∽△A′B′C′,相似比为2:3,若△ABC周长为6,则△A′B′C′周长为9。()

    2.两个相似五边形的面积比为9:16,其中较大 的五边形的周长为64cm,则较小的五边形.如图,DE∥BC,AD:DB=1:2,DC,BE交于点O,则△DOE与△BOC的周长之比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cm.6.四边形ABCD面积比是是平行四边形,点E是 的周长为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而CE:BC=1:3,则 △ADG和△EBG的周长比

    面积比。

    4、两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为3∶4,周长之和为28cm,则两个三角形周A 长分别为

    B 2.“相似判定定理”的应用.因此,探索发现设计主要是对这个判定的应用。如例1.已知:如图,△ABC中,P是AB边上的一点,连结CP.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CP∽△ABC.这个例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学生图中有多少个理由判定相似三角形.A G C F D B

    E P 2

    C 3.相似部分中的动点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制作课件,利用幻灯片的动画功把这个动点真正地动起来,加强直观和生动,让学生对问题掌握得更加全面。这是练习题的设计目的之一。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E是AB的中点,且CM=2,点N在CD上滑动,则当CN=_________时,以C、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E相似。

    同时,相似的判定中“AA”“SAS”是重点,而练习就包含了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似中,这种思想的应用是非常多的。同时,相似与函数的综合应用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温故知新的设计正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4.练习题大多学生平时的易错题组成,这样设计,既与复习的内容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巩固这部分的知识。同时让那些乐于思考、对数学有很大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深化和完善知识。

    四、教法

    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老师组织好学生探索,引导他们归纳。1.让他们更多地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主动获取知识。2.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各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以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娴熟应用。3.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幻灯片动画的应用,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4.通过动点问题的研究,演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4.B

    M

    E A

    D

    N C 必要的点拨与指导.虽然我们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但是老师指导也不可少。课堂上有许多问题是课前所不能预测的,老师的应变能力非常重要。如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较好的体现。1.独立思考,探究.定理的复习以及简单的练习,学生均是独立完成.2.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在动点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许多学生并不能想全各种情形。因而小组成员的合作就非常必要。向同伴学习,印象更深。同时彼此之间能发现优点。

    六、设计意图。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能照顾到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又能使较好的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探索、研究以充分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个人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会自我建构的乐趣。对于思维创新的火花,哪怕它是很稚嫩、很欠缺的,教师也要积极鼓励,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扬。

    第五篇: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城区二中 章松岩

    目的: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应用,并能灵活运用。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应用。难点:相似三角形的灵活运用。教法: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过程:

    课前热身:时间为3分钟

    1、根据下列条件能否判定△ABC与△A′B′C′相似?为什么?

    (1)∠A=120°,AB=7,AC=14

    ∠A′=120°,A′B′=3,A′C′=6(2)AB=4,BC=6,AC=8 A′B′=12,B′C′=18,A′C′=21

    (3)∠A=70°,∠B=48°, ∠A′=70°, ∠C′=62°

    2、已知△ABC∽△ A′B′C′,其相似比为,则△ABC 与△A′B′C′的周长比为__对应高的比为__对应中线的比为__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为__面积比为__。提问学生后教师简单总结,并让学生说说本单元的复习任务是什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要求学生读几遍。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1、利用三角形相似,可证明角相等;线段成比例(或等积式); 2、利用三角形相似,求线段的长等;

    3、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如求河的宽度、求建筑物的高度等。课堂抢答:

    1、D是△ABC的边AB上的点,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CD与△ABC相似, 这个条件是()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三角形最大边长是39,则该三角形最短的边长为()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DE交BC于点F,BE:AB=2:3,则△BEF与△CDF的周长比为();若△BEF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则△CDF的面积为()

    4、如图,铁道口的栏杆的短臂长1米,长臂长16米,当短臂端点下降0.8米时,长臂端点升高()(杆的宽度忽略不计)

    5、如图,身高为1.6m的某同学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树影BA由B向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CA=0.8m,则树高为()

    A、4.8m

    B、6.4m

    C、8m

    D、10m 竞赛角

    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E为AC的中点,ED交CB的延长线于F。求证:BD·CF=CD·DF 证明:∵CD⊥AB,E为AC的中点

    ∴ DE=AE

    ∴∠EDA=∠A

    ∵ ∠EDA=∠FDB

    ∴∠A=∠FDB

    ∵∠ACB= Rt ∠

    ∴ ∠A=∠FCD

    ∴ ∠FDB=∠FCD

    ∵ △FDB∽△FCD

    ∴ BD:CD=DF:CF

    ∴ BD·CF=CD·DF 中考链接:

    在∆ABC中,AB=8cm,BC=16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点以2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向点C以4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几秒钟∆BPQ与∆BAC相似?

    大胆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或新的发现请大胆提出来? 教师预设:

    某社区拟筹资金2024元,计划在一块上、下底分别是10米、20米的梯形空地上种植花木(如图)他们想在△AMD和△BMC地带种植单价为10元 /米2的太阳花,当△AMD地带种满花后,已经花了500元,请你算一下,若继续在△BMC地带种植同样的太阳花,资金是否够用?并说明理由。

    小结:

    通这一节的复习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性质;

    (2)能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性质进行计算或证明;(3)利用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分类讨论思想: 遇到没有明确指明对应关系的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考虑对位相似和错位相似两种情况,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业:

    1、必做题:学习指导第82页2,3,5题。

    2、选做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城区二中

    章松岩

    2024年1月8日

    教后反思

    结合上课时的感受及课后评课,我对这节课作出如下反思: 成功地方:

    1.能科学运用三疑三探模式上课。

    2.能有效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功能。

    3.注重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不足地方:

    1.课前可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个问题。2.课前热身习题可设计成学案的形式。3.学生评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部分习题处理过快影响了中差生的学习。5.中招链接题因为时间关系为处理。6.竟赛角题目设计过难。7.教师未使用普通话。整改措施:

    1.复习期间认真备好复习课。2.注重发挥教研组集体协作功能。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讲题的效果,注重总结归纳解题方法。4.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5.注重批改,反馈,考后总结。6.注意培优补差,努力降低过差率。



    推荐阅读:
    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投递创新(5篇)
    学校业务检查总结
    客户回访管理办法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上一篇:客户回访管理办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